现代大学与科学2019
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全
l.统计研究2.数理统计与管理3.统计与信息论坛4.统计与决策
C91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青年研究4.妇女研究论丛5.社会学评论
C92人口学
l.人口研究2.中国人口科学3.人口与经济4.人口学刊5、人口与发展
C93管理学
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5.管理学报
F1(除F12)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2.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外国经济与管理4.世界经济研究5.国际经济评论6.世界经济文汇7.现代日本经济8.亚太经济9.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F27)中国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除会计,企业经济)
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地域研究与开发3.改革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上海经济研究6.宏观经济研究7.生产力研究8.城市问题9.城市发展研究10.中国经济史研究11.西部论坛(重庆) 12.经济体制改革13.经济问题探索14.运筹与管理15.中国经济问题16.南方经济17.消费经济18.生态经济19.中国流通经济20.现代经济探讨21.宏观经济管理22.运筹与管理23.技术经济24.当代经济管理25.区域经济评论26.产经评论27.华东经济管理28.科技管理研究29科学管理研究
F23 (除F239)会计(除审计)
1.会计研究2.会计与经济研究3.会计之友4.中国注册会计师5.财会通讯6.财会月刊7.财务与会计
F239审计类
1.审计研究2.审计与经济研究3.南京审计学院学报(改名为: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F3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2.农业经济问题3.中国农村观察4.中国土地科学5.农业现代化研究6.农业技术经济7.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9.农村经济10.农业经济11.林业经济问题12.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林业经济15.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动态盘点
2019年10月28~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必将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深刻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承、成果发布、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以预见,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大批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章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本身也会通过促进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中担负重要作用。
一、总体情况由于数据汇总和统计的时滞,2019年的总体情况需要到2020年才能公布。
2019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基本情况》。
2018年,全国共出版期刊10139种,平均期印数12331万册,每种平均期印数1.25万册,总印数22.92亿册。
与2017年相比,品种增长0.09%,平均期印数降低5.76%,总印数降低8.03%。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78种,平均印数6609万册,总印数114607万册,总印张5896301千印张;占期刊品种26.41%,总印数50.00%,总印张46.52%。
与2017年相比,品种增长0.07%,平均期印数降低0.62%,总印数降低4.22%,总印张降低2.74%。
从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数据来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总体仍处于下降的趋势,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跟2017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的降幅较2016年相比,有所收窄。
此外,从表1不难看出,与全部期刊的情况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期印数、总印数和总印张三个维度上下降的幅度要小很多,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就发布了微刊,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2500次,下载363次。
高军等总结了《激光技术》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指出新媒融合出版加快了期刊传播,缩短了出版周期,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科学与技术》形考2参考答案
2019《科学与技术》形考2参考答案一、填空1、10-10m2、10-14m3、10-20m4、原子核裂变5、原子核裂变6、核聚变链式7、合成橡胶8、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9、氨基酸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1、原子核(atomic nucleus)简称“核”。
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
3、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0.1-100 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4、超导材料,是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
5、细胞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机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 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三、简答题1.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光的速度为c=3×10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E/c;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的巨大能量。
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2、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从“离身” 到“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
第11期2019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1Nov 2019[收稿日期]2019-07-22[作者简介]张方方(1991-)ꎬ女ꎬ河南周口人ꎬ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ꎮ从 离身 到 具身认知科学的困境与转向张方方(福建师范大学ꎬ福建福州350108)㊀㊀[摘㊀要]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观点在面对人的复杂认知时产生了教学的离身困境ꎬ即教学观念的离身性㊁教学设计的预设性㊁教学环境的封闭性三重困境ꎮ文章以国内外具身认知思想下的认知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梳理ꎬ从现象学㊁生物学㊁技术学三个视角的研究实例中归纳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特征ꎬ进而提出教学应从体验性具身技术开发㊁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㊁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维度促进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ꎮ㊀㊀[关键词]离身认知ꎻ具身认知ꎻ认知科学㊀㊀[中图分类号]G420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1-0024-07㊀㊀[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11 005从古至今ꎬ哲学家和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灵魂和心灵等内在的发展与提升ꎮ柏拉图认为教育是灵魂的转向ꎬ只有摆脱肉欲ꎬ才能真正得到灵魂的上升ꎮ在其后的很多西方哲学家也认为ꎬ灵魂和身体是相互分离的ꎬ这种身心分离的理论在笛卡尔时期达到了顶峰ꎮ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㊁物二元世界的存在[1]ꎮ但 如果把一切归结为精神ꎬ世界被观念化ꎬ人就成为一个超然的意识主体ꎻ如果把一切归结为物质ꎬ人就成为了机器 [2]ꎮ20世纪50年代末ꎬ认知科学诞生初期从多学科视角探究人类的学习ꎬ关注人类思维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ꎮ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ꎬ把人脑看作计算机㊁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广为流传ꎬ并被迅速运用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3]ꎮ传统认知科学认为ꎬ人的大脑是为各种心智活动构建算法和程序的[4]ꎮ这种把人当做机器的传统认知科学存在着一些弊端ꎬ认为它只能接受简单的指令算法ꎮ但人作为一种具有复杂脑结构的高级生物ꎬ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会出现各种情况ꎬ这些是传统认知观点所无法预测的ꎮ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ꎬ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具身性㊁情境性和生成性ꎬ形成了第二次认知革命ꎮMR技术㊁体感技术和社会学研究方面都证实了身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ꎬ同时新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技术支持ꎮ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中提到移动学习设备和头戴式显示器可增加学习者的临场体验ꎮ而混合现实技术是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ꎬ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ꎬ把数字技术和物理世界连接起来ꎬ创造了物理空间的模拟化环境ꎬ使学习者沉浸于学习环境中ꎬ通过身体体验形成了新的感知和理解ꎮ语言学家莱考夫从现象学的视角揭示了概念隐喻的具身性ꎬ也有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学习者身体运动参与带来的学习效果ꎬ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具身理论的支撑ꎮ笔者通过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困境进行分析ꎬ并梳理了具身认知理论支持下的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ꎬ并从具身技术开发㊁生成性具身课程设计㊁交互式环境构建三个方面的教育转向展开论述ꎬ旨在为具身认知在传统认知科学向第二代认知科学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参考ꎮ㊀㊀一㊁离身 传统认知科学的身心二元困境在传统认知科学看来ꎬ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是建立在计算隐喻之上ꎬ认为心智是按照某种程序算法对符号进行操作计算ꎮ这种计算遵循着某种算法ꎬ用精确的语言写成的算法就形成了程序ꎮ传统认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ꎬ其特点具有两方面:一是关注人的经验ꎬ认为在认知过程中ꎬ人运用过去的经验和策略来获得加工信息ꎻ二是人对认知过程中的信息要进行整合分析[5]ꎮBad ̄deley认为工作记忆由一个中枢执行功能组成ꎮ在注意力集中㊁转移㊁分散中发挥作用ꎮ这个执行功能监控一个视觉略图薄(视觉和空间记忆)㊁一个语言环路(听觉记忆)和一个情境缓冲器[6]ꎮ认知主要是心理的操作ꎬ即使可能会涉及到身体ꎬ但是这只是心理操作的一部分ꎬ跟身体联系不大ꎮ它的研究范式是建立在传统的计算机隐喻基础上ꎬ在计算机隐喻的认知过程中ꎬ人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ꎬ对它进行登记ꎬ保持在记忆当中ꎬ在大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转换ꎬ当收到指令以后再输出ꎮ整个人如同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一样相对独立ꎬ人的认知独立于身体和大脑ꎬ认知操作过程和身体操作过程之间是离散的ꎬ没有过多的联系ꎬ两者之间是一种随机的关系ꎮ这样任何物理系统只要加入一些算法结构ꎬ都可以拥有人的智能ꎮ在传统认知科学中ꎬ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8]:那些早期致力于有效的老式人工智能GOFAI(GoodOld-FashionedArtificialIntelligence)的人认为ꎬ认知本质上是基于规则的计算ꎬ而不是符号表示ꎻ而一些连接主义者认为它是计算在子符号或分布式中表示ꎬ不是或者说不完全基于规则ꎮ尽管两种观点存在差异ꎬ但都是一种传统认知主义身心分离的观点ꎬ认为心灵基本上是一个颅内的信息处理系统ꎬ它用操作符号表示ꎬ在认知本质上就是一个计算的过程ꎮ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经过了从 加工即计算 到 离身心智论 [9]ꎬ但是其本质仍是身心分离的ꎮ人毕竟不是机器ꎬ人有身体的感觉和心灵的思考ꎬ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很多无法预测的教学事件ꎬ对环境的体验也是有许多不同ꎬ所带来的知识的生成也会存在差别ꎬ这种身心分离的思想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ꎮ第一ꎬ教学观念的离身性ꎮ传统的教育受原有观念影响ꎬ认为认知㊁记忆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学习是独立于身体的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心智能力的训练过程ꎮ 形式训练说 就是受这一思想影响而产生的ꎮ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就是典型的这种学习模式ꎮ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也面临着学习者缺乏身体的真实或模拟体验而产生的距离感和孤独感ꎬ这种教学观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偏重于大脑心智的提升为中心任务的训练过程ꎬ身体在这一过程中被放在了边缘位置ꎬ使学习的过程与身体缺失了联系ꎮ这种教学观念导致了学习者忽略了身体参与到构建知识结构和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生成性作用ꎬ造成了教学观念的身心二元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观念所面临的一重困境ꎮ第二ꎬ教学设计的预设性ꎮ传统的教学是以一个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设计教学方案的一种教学预设ꎮ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ꎬ如果课堂中涉及到的每节课㊁每个教学片段㊁教学方法㊁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既定的㊁一成不变的ꎮ忽略对学生情感和体验来促进知识生成的影响ꎬ则很难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ꎮ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预设的落脚点ꎻ如果只单纯设定目标ꎬ不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生成的体验ꎬ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ꎮ随着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ꎬ如果只是作为传统教学的展示工具ꎬ而不是真正将技术融合于教学设计中与学生的身体体验建立联系来改变这种传统预设性的教学设计ꎬ这种教学设计的身心二元观点很难提高教学效果ꎬ无法达到生成性的课堂教学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设计所面临的二重困境ꎮ第三ꎬ教学环境的封闭性ꎮ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是采用讲授法ꎬ为了传授课本内容ꎬ教学环境处于一种封闭状态ꎮ随着现代技术进入课堂环境中ꎬ教学倡导以教师为主导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ꎬ但人们仍然是把现代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来进行课堂教学ꎬ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的体验之间没有产生动态交互的知识生成ꎬ这种教学环境的封闭性造成了学习者的学习缺乏情境性ꎬ无法真正参与到学习的知识建构中ꎮ人与社会环境割裂开来ꎬ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ꎬ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环境ꎬ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作用ꎬ这种教学环境中存在的身心二元ꎬ很难实现以技术促教学的生成性智慧学习环境ꎬ这是传统认知科学理论教学环境所面临的三重困境ꎮ传统认知科学所面临的困境ꎬ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ꎬ人的头脑不能仅仅被理解成向计算机一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ꎬ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输出系统在复杂的情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ꎮ研究在技术支持下学习者的感官和运动系统如何促进学习者思考和感知来达到深度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ꎮ㊀㊀二㊁具身认知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探索第二代认知科学(secondgenerationcognitivesci ̄ence)[10]这一提法最早是在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G Lakoff)和约翰森(M.Johnson)所著的«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提到ꎮ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也译为 涉身 认知ꎬ是指身体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ꎬ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的方式形成的[11]ꎮ具身认知的科学以 身心一体 的本体论㊁ 模拟 复现 的认识论和 有机生成 的实践论ꎬ突破了传统认知科学所认为的 身心二分 关系ꎬ挑战了 表征计算 的认知加工模式ꎬ超越了 机械组织 的心智建构方式ꎬ彰显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地位[12]ꎮ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㊁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是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13]ꎮ美国哲学家唐 伊德(DonIhde)主要关注技术哲学和现象学[14]ꎬ他从知觉体验的角度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解读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出目前主要从三方面的视角对具身认知进行了研究ꎮ(一)现象学的视角:概念隐喻的具身性最早从具身认知对概念理解进行研究的是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关于具身认知在思维中隐喻作用的研究ꎮ他们在对大量的隐喻现象研究分析后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的手段ꎬ而是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特征ꎮ人的抽象概念ꎬ如感知经验和具体概念的发展通过加工隐喻化的描述和身体有着密切关联ꎬ基于此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ꎬ确立了身体经验在概念理解中的重要地位[15]ꎮ概念的隐喻性突出显示了理性概念范畴与身体感觉经验的密切联系ꎬ如抽象的 冷淡㊁热情 之类的概念最初是来自对 冷 热 的感知经验[16]ꎮ最近的社会认知实验表明ꎬ身体温暖和社会归属感之间存在着相关性ꎮ研究者通过两项实验的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即身体上的温暖是一种象征性的暗示ꎬ标志着亲密关系来源的接近ꎮ在实验中ꎬ参与者认为一个温暖的物体在物理上比一个寒冷的物体更近ꎮ在另一组实验中ꎬ被温暖刺激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报告的社会关系动机ꎮ在这两项研究中ꎬ依恋风格的个体差异对影响均有调节作用ꎻ启动效应在依恋回避程度低和依恋焦虑程度高的人群中显著[17]ꎮ这些发现揭示了感知㊁身体体验和社会认知之间的深层联系ꎮ以上的研究从社会现象学的视角来探讨表明了人的身体体验对学习者概念的理解和社会认知有较大影响ꎬ人不是被动的感受来自外界的刺激ꎬ而是身体的感知经验和外界刺激产生交互ꎬ从而促进概念的理解ꎮ因此ꎬ身体所带来的经验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ꎬ只有从经验中生长出的知识才能真正被学习者所理解和吸收的ꎬ也有学者从生物学的视角证明感知运动的参与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ꎮ(二)生物学的视角:感知运动的参与性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不是与学习活动无关的因素ꎬ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ꎬ在身体运动的参与过程中也在塑造者学习者的思维㊁感知㊁记忆等心智活动ꎮ一些研究着发现ꎬ身体活动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作用ꎮChrisShilling以约翰 杜威的著作为基础ꎬ提出了一种身体教育学的方法ꎬ他赞同身体经验的优先性ꎬ但也承认思维的独特属性和能力ꎬ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具身性[18]ꎮ认知理论以前强调人类处理信息的模块性ꎬ即独立的模块处理信息不受其他类型信息的影响ꎮ然而ꎬ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ꎬ认知与运动和感觉过程的联系比模块理论所认为的要紧密得多[19]ꎮ具身认知理论所强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并不是说身体要完全沉浸式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ꎬ具身的形式可以是基于实体动作的ꎬ也可以是基于想象的ꎮ多尔 亚伯拉罕森研究团队的一位博士生为代数学困生设计的 巨人的步伐 代数游戏ꎬ便是通过鼠标或触屏ꎬ调用内在认知资源来参与学习的具身形式[20]ꎮAlfonso通过以镜像神经元作为行为理解的理论分析和核心电生理学的研究发现ꎬ镜像神经元理论是具身认知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例子之一[21]ꎮ他们分析了镜像神经元是通过将观察到的动作的视觉表象映射到运动表象来辅助动作理解的说法ꎬ试图阐明这些神经元所携带的表象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运动ꎮ通过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ꎬ儿童通过感知运动促进了概念的理解ꎬ这种运动可以是自己身体的运动ꎬ也可以是模拟的或观察他人或物体的运动ꎬ当我们把这种运动和感觉参与具身时ꎬ这种概念隐喻就会促进人的高阶思维能力ꎬ促进概念的理解ꎮ(三)技术学的视角:人类体验的扩展性具身认知理论重视身体的体验ꎬ而借助于技术能够 扩展 我们的身体感知经验ꎬ再对身体的经验进行加工和提炼ꎬ形成认知理解ꎮ伊德认为ꎬ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使用情境(Use-Context)[22]ꎬ在这种使用情境中ꎬ个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技术和自身经验融合为一体ꎬ个体借助技术来感知ꎬ然后由此转化为个体的知觉和身体的感觉ꎮ伊德将这种关系表述为(人类 技术)ң世界[23]ꎮ实现这种人与技术及其世界之间共生关系的基础是技术所具备的知觉透明性ꎬ意思是说技术就好像融入自身知觉的身体经验中ꎬ如 (我 眼镜)ң世界 的关系中ꎬ眼镜成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日常体验的一部分ꎬ眼镜的 抽身而去 ꎬ使得视觉变得技术具身了[24]ꎮRuiter等人[25]设计了一项跟任务相关的全身运动对一年级学生学习两位数的影响的项目ꎮ研究设计步长(小㊁中㊁大)表示不同大小的数字单位(1ꎬ5ꎬ10)ꎮ研究发现ꎬ在全身运动与任务相关的条件下ꎬ学生在学习两位数方面的表现优于非运动条件下(运动与任务无关)的学生ꎮ研究也显示了部分身体运动对学习的有益影响ꎬ比如学生的手势㊁手指追踪ꎬ手指计数或手臂运动等ꎬ让学生有机会观察或影响他人或物体的运动ꎬ虽然不是自己做这些运动ꎬ也可以提高理解ꎮ研究结果表明ꎬ在适当的程度下ꎬ镜像或模拟机制的参与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ꎮ随着体感技术㊁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ꎬ技术支持的具身认知扩展了人类身体的体验性ꎬ技术具身和学习者身体经验的融合将会更加紧密ꎬ这种融合产生的交互式经验能够动态生成一种全新的概念理解和学习者自身的意义建构ꎬ这带来了技术支持下的认知科学的必然转向ꎮ㊀㊀三㊁具身学习 技术支持下认知科学的必然转向具身化㊁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学习领域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ꎬ随着技术的推进具身学习势在必行ꎮ在具身认知理论中ꎬ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ꎬ而是一个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ꎻ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ꎬ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26]ꎮ在人类学习的过程中ꎬ身体状态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ꎬ运动通道决定认知内容ꎬ这两种认知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ꎬ这样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就具有具身性ꎬ运动通道下认知内容就具有生成性ꎬ而这一认知生成必须和环境产生交互ꎬ这样就具有情境性ꎮ因此身体㊁认知和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耦合循环系统(如图1所示)ꎮ情境性(环境)认知环境认知内容具身性(身体)生成性(认知)身体状态运动通道认知过程图1㊀具身认知的耦合循环系统这个具身认知的动态耦合循环系统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学习结构ꎬ随着新技术的出现ꎬ如何将其运用于新的认知科学领域ꎬ从具身性㊁生成性和情境性这三个方面来构建新的学习环境就变得至关重要ꎮ(一)具身性:人工智能支持的具身技术开发在与社交互动机器人互动时积极的用户体验的出现ꎬ让身体在情感理解和认知方面变得至关重要ꎮ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ꎬ基于AR和VR的混合现实技术发展ꎬ一些手持设备和可穿戴设备让人们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体验ꎬ传统认知科学的离身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颠覆ꎮ像微软Kinect这样的体感技术出现ꎬ通过加强信息处理㊁编码㊁表示和交流ꎬ身体动作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心理活动[27]ꎮ为教学设计者提供了基于手势或基于运动的学习ꎬ有了技术的支持ꎬ人的身体知觉能够得到 扩展 ꎬ良好的具身技术设计能够为学习带来临场感和沉浸感ꎬ也提供了以创新的方式促进学习的新方法ꎮ基于具身理论的技术开发如果仅仅是作为工具来使用将难以发挥其价值ꎬ它虽然扩展了人类的身体知觉ꎬ但如果没有设计良好的具身课程ꎬ那么只能是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ꎮ只有具身技术和具身课程之间的密切结合ꎬ能真正达到一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ꎮ(二)生成性:课堂和技术结合的具身课程设计传统认知理论是一种具有 离身 特征的二元认识论ꎬ这种认识论使得课堂学习环境深陷 离身 困境ꎬ从而引发对传统课堂学习环境预设性维度的认识ꎮ宋岭等尝试改造故事的核心要素为具身化课程的核心特征构建结构框架ꎬ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提供思路[28]ꎮ张良提出应从知识与身体㊁知识与情境㊁知识与行动三个维度来构建课堂中的具身课程知识观ꎮ目前具身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29]:主题本身包含有身体的内在性的活动ꎻ主题本身有利于社会基础的课堂教学ꎻ主题本身带有隐含的空间特质ꎮ第一种类型是课程本身包含了身体的运动和操作ꎮ这种课程主题就是一些身体的操作ꎬ如一些技能性的训练课程ꎮ我国目前的通用技术课程就属于这一类型模式范畴ꎮ第二种类型是以社会科学课程为主ꎮ这种课程的内容是以社会为基础ꎬ有利于教师设计一些带有个体参与性质的课程主题ꎮ这类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动态发展进行课程设计ꎬ比如说让学习者走出教室ꎬ到博物馆㊁科技展览馆等场所ꎬ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收集和整理ꎬ及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设计开放的课题来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ꎮ如在人文课程中可以设置进入博物馆等进行课题调研ꎬ近几年兴起的研学旅行也是这类课程的体现ꎮ第三种类型是那些基于空间主题概念的学科ꎮ如数学和物理学科ꎬ这些学科在课程学习中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来促进教学ꎬ学习者通过自身身体的体验和虚拟身体的场景叠加ꎬ来达到掌握概念和定律的目的ꎮ这对于教学设计者提出了挑战ꎬ如何设计课程能够达到具身认知的效果ꎬ以及如何让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认知的飞跃ꎬ以及怎样才能促进身体㊁认知和环境达到一种生态的平衡状态ꎬ是教学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问题ꎮ不仅要求教学设计者具有身心融合的教学观念ꎬ创建出系统有机㊁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设计ꎬ同时也要建构具身交互的生态课堂学习环境ꎮ(三)情境性:身心一体的具身交互环境构建具身认知学习环境ꎬ是一种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身心融合㊁主客一体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心智嵌入大脑㊁大脑嵌入身体㊁身体嵌入环境的多种内嵌性的学习环境[30]ꎮ随着 互联网+ 的发展ꎬ各种新兴技术ꎬ如触控技术㊁可视化技术㊁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继融入教学过程中ꎬ为创造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改革契机ꎬ增强了学生学习体验的机会ꎬ增加了学生真实的在场体验感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ꎬ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的具身学习环境构建:实体学习环境㊁在线学习环境和混合现实学习环境ꎮ1.体验性:物理学习环境ꎮ物理学习环境在促进STEM教学的教学干预和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ꎮ在这些学习环境中ꎬ学生的身体体验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因此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ꎮDuijzer综述了实体学习环境中ꎬ运动支持背景下学生在建模中对图形理解的变化ꎮ通过对身体参与程度(自身和他人㊁体的运动)和即时性(直接和非直接)并行的方式ꎬ归纳出四类具身化学习环境ꎮ第一类是直接的自身运动ꎻ第二类是直接的他人㊁物体的运动ꎻ第三类是非直接的自身运动ꎻ第四类是非直接的他人㊁物体的运动ꎮ在每一类具体的学习环境中ꎬ中介因素的不同组合被识别出来ꎮ这样具身认知环境中存在八个中介因素:真实的环境㊁多模态㊁运动与图形的关系㊁多重表征㊁符号学㊁学生控制㊁注意力捕捉和认知冲突ꎮ每一类具体的学习环境都具有特定的具体配置ꎬ并且中介因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ꎮ从基于探究的知识学习和教学研究ꎬ归纳出CLIA-model(能力㊁学习㊁干预㊁评估)作为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ꎬ旨在引发出增强的学习过程ꎬ促进知识的产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1]ꎮ在这种物理学习环境下ꎬ学习者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㊁在具身认知的实体环境构建要注重学习者的体验性ꎬ大脑㊁身体和环境作为一个交互的动力系统[32]ꎬ通过设计加强身体体验性的环境让 感觉 思维 行动 形成一种顺序的加工循环的动力系统ꎮ2.参与性:在线学习环境ꎮ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来审视在线学习环境ꎮ第二代认知科学需重构网络学习空间的框架结构ꎬ创建具身型网络学习空间ꎬ构建 认知 身体 空间 一体化的学习参与模式ꎬ以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3]ꎮ杨玉宝给出了具身型网络学习空间框架ꎬ并应用在广州市属高校学习空间平台«Photoshop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ꎮ国外在线学习环境中使用嵌入式。
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2019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行榜.doc
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2019年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行榜
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行榜
全国共有20所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西安交通大学,排名第二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大连理工大学,以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学校名称1西安交通大学2清华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4哈尔滨工业大学5中南大学6合肥工业大学7上海交通大学8天津大学9浙江大学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东南大学13南京大学14华中科技大学1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同济大学17武汉大学18重庆大学19四川大学20西北工业大学
以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供大家参考。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特点,并用以改善人类社会活动质量的一门综合性交叉科学。
该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
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方
法和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必将有许多新的管理问题出现。
同时,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必将诞生,这些都将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科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有着广阔的、迫切的社会需求,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文、理交叉学科,强调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的方法技术以及方法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该学科面向前沿研究,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020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汇总
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一般篇幅可长可短,结构比较简单。
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19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以供大家参考!2019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们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们观看最新新闻视频,学习时事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时事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在各个方面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和平的环境,那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一再的温和政策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不闻不问,现在中国政府也在重视这个问题,也将在“钓鱼岛事件”后更加重视国家海权,包括中国在处理南海诸岛屿问题。
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政府,跟着党和政府走。
同时,这也引起我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反思。
我们做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
可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又几个人能够面对着国旗,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做好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
”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
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不知道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青年们,能不能肩负起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钓鱼岛事件启示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
科幻研究综述(2017—2019 年)——基于与科幻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分析
一、2017年:《三体》及其他科幻作品的理论阐发近年来,有关科幻方向的硕博论文主要集中在小说和影视两个方向。
小说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刘慈欣和他的《三体》,占据文献总量近一半,其中研究《三体》海外译本的论文成果丰硕。
其他研究主要针对科幻文学史、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家、海外科幻理论等几个方面。
在科幻影视方向,目前相关的学位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尽管有些论文关注到了国内外科幻电影在视觉效果和相关理论方面的特征,但相关成果依旧以资料性的整理和列举分析为主,尚有待更深入的学理分析。
在2017年研究刘慈欣的硕博论文中,研究者开始逐渐摆脱对西方文论进行简单套用的研究思路,期望从更宽泛的话语资源和相关理论视野中进行分析和定位。
袁志平在其硕士论文《〈三体〉比喻修辞研究》中认为,科幻文学的比喻修辞对生成审美体验和认知科技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品的语言世界、文化世界、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刘慈欣的比喻修辞种类多样,不仅包含基本的明喻、暗喻、借喻,还综合运用了较喻、倒喻、博喻、等喻、缩喻等,其中明喻高频出现。
《三体》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都拥有多样性的特征,包括人物、自然事物、社会事物、抽象事物、具体事件五个大类,大类下又含多个小类。
《三体》的比喻修辞不仅提高了作品艺术语体的审美性,同时增强了科技语体的认知性,因而可作为科幻文学比喻手法的典范之作。
科幻研究综述(2017—2019年)——基于与科幻相关的硕博学位论文分析丁 卓图1 《三体》(重庆出版社,2010年11月)①本文为长春大学青年项目“中西当代科幻小说经典主题比较研究”(2018JBC06W12)阶段性成果。
张晓妮在《刘慈欣对阿瑟·克拉克科幻作品的接受研究》中,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提出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何以如此成功,又是凭借什么走出国门的问题。
她认为正是因为刘慈欣对美国科幻大师克拉克作品精髓的吸收,一改中国科幻缺乏宏大感和想象力的狭小格局,不断在作品中构建气势磅礴的宏伟宇宙,才使中国科幻能与世界站在同一高度。
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中药药理学》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在《中药药理学》药性研究中的应用收稿日期:2019-03-19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35号-11);贵州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Y 字[2018]211);贵阳中医学院博士启动项目(贵中医2017005);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9]1028号);贵州省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贵阳中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贵中医教改合字[2014]01号作者简介:杨欣,博士,讲师,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慧,医学博士,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中药药理学是用现在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去揭示传统理论,多数学生对现代的科学技术了解得不够全面,对实验平台处于模糊的阶段,大三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较好地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关联,在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中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
将学生分为4组,分别去查找中药药性与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的相关文献,并让学生总结出其精髓,同学们在总结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四性的探索。
一、蛋白质组学在中药“中药药性”本质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主要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 )、质谱(MS )及蛋白芯片等方法对蛋白的表达、分布、相互作用等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研究,现阶段,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因为人体的各种代谢和调控途径主要由蛋白质执行,我们只有不断筛选和鉴定样本中的蛋白,才能进一步探明疾病的发生,监控疾病的进程和每个阶段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关联性及规律性,为寻找药物的作用靶点、作用模式、功效,毒理研究和筛选疾病的标志性蛋白奠定理论基础,使我们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iTRAQ (isobar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技术的出现弥补了2DE 费时、费力和重复性差等缺点,为中药“药性”本质的系统阐释提供了更新、更准确的方法[1]。
第6课 现代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2001年,一名参观者在纽约市博物馆内观看 人类基因组数字显示图
杂交水稻
生物技术:新冠疫苗
6、生物技术发展和原子动力的应用
在第二次①世生界物大技战术后及,生其物产技业术,工在程推突飞动猛社进会,经其济突发出成展就中是起人着类基因组计划。 2001年,由关美键国作、英用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 人类基因组②公生布物了人科类学基技因术图还谱可及初以步使分人析们结物果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
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③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④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
⑤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976年
形成NSFNET,美国国家科 美国政府退出互联网 学基金提供网络运营费用, 的管理。互联网迅速 大学教授和学生免费使用 商业化,互联网爆发
式发展
云计算。各种设备,包 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等设备应运而生。
1981年
1990年
2006年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地球测控网示意图
4、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苏联 发射了人类历史上 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标志着宇航 事业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 “东方一号”载人宇 宙飞船,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成了第一个飞 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阿 波罗11号”登月飞 船在月球着陆,阿 姆斯特朗和奥尔德 登上月球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参考文献
在撰写完整文章之前,我会先对提供的主题进行深入评估,然后按照要求逐步进行探讨,全面展现主题内容。
文章将包括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深入分析,并将个人观点和理解加以共享。
根据要求,文章将遵循知识的文章格式,并超过3000字的要求。
1. 引言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是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
科学学涉及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的本质与特征,而科学技术管理则关注科技的应用和管理,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的内涵和联系,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2. 科学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的哲学和社会学基础的学科,它探讨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活动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意义。
在科学学的研究中,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科学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还要关注科学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影响力。
科学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特征,加深对科学活动的认识。
3. 科学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管理是指对科技活动进行管理和组织的学科,其核心是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
科学技术管理旨在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在科学技术管理的研究中,需要关注科技创新的规律和路径,探索科技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以及提升科技管理的整体水平。
科学技术管理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联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学的研究为科学技术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和特征。
科学技术管理的实践也为科学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样本,丰富了科学学的研究内容。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科学与技术的整体认识,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领域,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与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科学学的研究为我们解答了“什么是科学”、“科学为什么能够发展”等基本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现代大学与科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大学萌芽的时代背景1()修道院放弃了教育功能,开始转向一种隐居的生活。
CA、十世纪B、十一世纪C、十二世纪D、十三世纪2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化城市具有的特点的是()。
ACDA、司法自治B、追求自由C、行政自治D、自身防御体系3下列选项属于大学的衡量标准的是()。
ABCDA、组织专门性的学科和学院B、规定考试的科目和课程C、从事规定的教学内容D、雇用稳定的师资力量并颁发社会公认的文凭和学位4亚里士多德在下列哪些领域具有较大贡献()。
BCDA、天文学B、物理学C、逻辑学D、伦理学5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对6城市的繁荣与外来人口的多少无关。
()X7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实际上是教师的行会。
()X 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1“学术自由”是指()有研究和教学的自由。
DA、教授B、学生C、大学内所有人D、教师和学生2荷兰的莱顿大学成立于()。
CA、1475年B、1775年C、1575年D、1675年3()以后,大学开始民族化。
B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4修道院中的“七艺”包括几何和()。
ABCDA、文法B、逻辑与算术C、天文与音乐D、修辞5真理是人们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属于现代的真理观。
()对6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均是由教会或私人承办的。
()X欧洲的教育发展1德国最早的国立的王国大学是()。
CA、莱顿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柏林大学2第一个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是()。
DA、中国B、日本C、法国D、德国3下列()属于托马西乌斯担任哈勒大学校长时所做的贡献。
ABCDA、打破经验哲学和神学的垄断地位,将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B、用德文授课C、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际有用的知识D、将自然科学引入课堂4源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走的是“科教兴国”之路。
()对德国的“国兴科教”战略(上)1下列大学()不是“常青藤”学校。
DA、康奈尔大学B、布朗大学C、哈佛大学D、华盛顿大学2()是德意志大改革运动的中心和领头羊。
大学生创新基础2019尔雅答案100分
大学生创新基础1.11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是( ACBD)。
A、独立性B、自信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D、冒险精神2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ABD )。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B、个性灵活、开放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3高智商即等于高创造。
(×)4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
(√)1.21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B)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B、创意C、意识D、思维2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D)。
A、体力B、运气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D、创造力3马克思所说的,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文明是(ABC )。
A、火药B、指南针C、印刷术D、造纸术4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1.31(B )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B、科学发现C、技术发明D、生产实践2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 A )。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3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 B )。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4创造发明将催生新的社会价值与伦理。
(√)1.41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 D )。
A、个人创业B、机会型创业C、创新型创业D、自主型创业2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2019年最新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最新第八版有效期至2022年)-
2019年---2022年2019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八版)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A/K,Z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2.中国人民大学学报,3.学术月刊,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6.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7.社会科学,8.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版),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红海学刊,14.南京社会科学,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社会科学研究,17.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天津社会科学,19.学术研究,20.文史哲,21.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求是学刊 26.社会科学战线 27.学习与探索 28.探索与争鸣 29.浙江社会科学 30.人文杂志 31.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江汉论坛 34.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5.中州学刊 36.江苏社会科学 37.学海 38.广东社会科学 39.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0.上海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2.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江淮论坛 44.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浙江学刊 46.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贵州社会科学 48.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9.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0.江西社会科学 51.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2.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河北学刊 54.甘肃社会科学 5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7.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5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0.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东南学术 62.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3.东岳论丛 64.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5.社会科学辑刊 66.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7.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湘论坛 70.山东社会科学 7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2.学习与实践 73.国外社会科学 74.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河南社会科学 76.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7.思想战线 78.齐鲁学刊 79.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0.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3.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5.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86.北京社会科学 87.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8.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9.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0.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2.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93.学术交流 9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5.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6.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97.云南社会科学 98.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0.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1.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0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05.内蒙古社会科学 106.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8.湖南社会科学 10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0.湖北社会科学 111.学术论坛 112.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14.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5.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6.社会科学家 117.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9.学术界 120.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1.理论月刊B(除B9,B84) 哲学 l.哲学研究 2. 世界哲学3. 中国哲学史4.哲学动态 5. 道德与文明6. 周易研究 7.现代哲学 8.孔子研究 9.伦理学研究B84心理学1.心理学报2.心理科学进展3.心理发展与教育4.心理科学5.心理学探新 6.心理与行为研究B9 宗教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中国宗教 4. 世界宗教文化5. 中国道教 6.阿拉伯世界研究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统计与信息论坛 4. 统计与决策C91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2.社会3.青年研究 4.妇女研究论丛 5.社会学评论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1.管理科学学报2.中国管理科学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5.管理学报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 14.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1.D3.D5.D7.D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当代亚太3. 外交评论 4. 国际问题研究 5. 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国际政治研究 7. 国际观察8.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9. 欧洲研究 10美国研究. 11. 国际政治科学12.东北亚论坛 13. 国际安全研究 14.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5.国际论坛 16. 国外理论动态17.俄罗斯研究 18. 太平洋学报 19.西亚非洲D0.D2,D4,D6 (除D035.3,D631),A 中国政治(除公安工作)类 1 中国行政管理2 政治学研究3 公共管理学报4 开放时代5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6 求是7 行政论坛8 马克思主义研究9 社会主义研究10 公共行政评论11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12 教学与研究13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5 探索16 理论探讨17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8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19 理论探索20 科学社会主义21 人民论坛2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3 中共党史研究24 新视野25 理论与改革26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7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8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改名为:治理研究)29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改名为:学术前沿)30 . 台湾研究集刊31 党政研究32 党的文献33 求实34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35 红旗文稿36 理论学刊37 学习论坛38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39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40 长白学刊41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42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43 台湾研究44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45 理论导刊46 行政管理改革47 中国青年研究48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D631,D035.3公安工作类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中外法学 4. 法学 5. 法商研究6.法学家 7.现代法学 8.法律科学 9.清华法学 10.当代法学11. 法制与社会发展 12. 政法论坛13. 法学评论14. 政治与法律15. 中国刑事法杂志16. 比较法研究17.法学论坛 18.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19. 环球法律评论20.国家监察官学院学报 21. 法学杂志22. 河北法学23.行政法学研究24.法律适用25.东方法学26.北方法学27.知识产权 28.政法从论第二编 经 济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 4.南开经济研究 5.经济学家 6.经济科学 7.经济评论 8.经济学动态 9.当代财经 10.财经科学 11.经济管理 1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3.当代经济科学 14.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15.经济经纬 16.经济纵横 17.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19.现代财经 20.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1.经济问题 22.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3.当代经济研究 24.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5.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F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现代日本经济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F0.12,2(除F23,F27) 中国经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除会计,企业经济) 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地域研究与开发3. 改革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 上海经济研究 6. 宏观经济研究 7.生产力研究8.城市问题 9.城市发展研究 10.中国经济史研究 11.西部论坛(重庆) 12.经济体制改革 13.经济问题探索14.运筹与管理15.中国经济问题16. 南方经济17.消费经济18.生态经济19.中国流通经济20.现代经济探讨21.宏观经济管理22.运筹与管理23.技术经济 24.当代经济管理 25.区域经济评论 26.产经评论 27.华东经济管理 28.科技管理研究 29科学管理研究F23 (除F239) 会计(除审计) 1.会计研究 2.会计与经济研究 3.会计之友 4.中国注册会计师5.财会通讯 6. 财会月刊 7.财务与会计F239 审计类1.审计研究2.审计与经济研究3.南京审计学院学报(改名为:南京审计大学学报)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林业经济问题12.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林业经济15.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4/6工业经济(含F27.除F59)工业经济/邮电通信经济(含企业经济,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产业经济研究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科学 10.工业工程11.管理现代化 12.经济与管理研究 13.建筑经济 1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5.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16.工业技术经济除旅游经济)F59旅游经济1.旅游学刊 2.旅游科学F7 贸易经济 1. 国际贸易问题2. 国际经贸探索3 . 财贸经济4 . 商业经济与管理5 .国际商务6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 .国际贸易8 .国际商务研究9 .财贸研究10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11 .商业研究12 .国际经济合作13 价格理论与实践14 .商业经济研究15 .对外经贸实务16 .价格月刊F81 财政1.税务研究2.财政研究3. 地方财政研究4. 国际税收5. 税务与经济6.税收经济研究7.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财经论丛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金融经济学研究 4. 证券市场导报 5. 金融论坛6. 上海金融 7. 中国金融8.投资研究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保险研究 11.新金融 12.金融理论与实践 13.金融评论 14.金融监管研究 15.南方金融 16.金融与经济 17.金融发展研究 18.武汉金融 19.西南金融 20.征信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G0 / G21文化理论/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新闻大学5.新闻记者 6.当代传播7.新闻界 8.新闻爱好者 9.新闻与写作10.青年记者11.传媒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出版科学10. 中国编辑11. 现代出版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 1. 中国图书馆学报2 . 图书情报工作3 . 大学图书馆学报4 .情报学报5 .图书与情报6 .图书馆论坛7 .图书馆杂志8 .图书馆学研究9 .图书馆建设10 .图书情报知识11 .情报资料工作12 .情报理论与实践13 .国家图书馆学刊14 .图书馆15 .情报科学16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 .情报杂志18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改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G26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1.中国博物馆G27 档案学1.档案学通讯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4.档案管理5.浙江档案6.北京档案7.档案与建设G3 科学,科学研究1. 科学学研究2.科研管理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G4/G5 ,G65教育学/教育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1.教育研究 2. 开放 教育研究 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4. 远程教育杂志 5. 中国电化教育6.教师教育研究 7.现代远程教育研究8.电化教育研究 9. 全球教育展望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1.教育发展研究 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3.现代教育技术 14.教育学报15.比较教育研究16.现代远距离教育 17.教育与经济 18.外国教育研究19.中国教育学刊2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1.教育理论与实践 22.教育科学 23.教育学术月刊 24.现代教育管理 25.当代教育科学 26.当代教育与文化2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9.当代教育论坛 3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学前教育研究G62/63(G623,G6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科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教育科学研究 3.外国中小教育4. 人民教育5.教育研究与实验6.上海教育科研7.教学与管理 8.基础教育9. 中小学管理 10.基础教育课程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1.中学语文教学2.语文建设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中等教 1.历史教学2.地理教学育(历史地理)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G623.1,G633.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教育(物理)1.物理教学2.物理教师633.8中等教育(化学)1.化学教学2.化学教育633.91中等教育(生物)1.生物学教学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中国高教研究 3.复旦教育论坛4.高等工程教育研究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中国高等教育7.现代大学教育 8.江苏高教 9.思想教育研究 10.高校教育管理11.高教探索 12.研究生教育研究 13.大学教育科学 14.中国大学教学 15.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6.高教发展与评估 17.黑龙江高教研究 18.中国高校科技G71/G79职业技术教育/自学 1.中国特殊教育2.职教论坛 3.职业技术教育 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5.民族教育研究6.中国远程教育7.教育与职业 8.成人教育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 中国体育科技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体育学刊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6.体育与科学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8.中国体育科技 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体育文化导刊12.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5.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H(除H3/H9)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中国翻译3.世界汉语教学 4.汉语学报 5.语言教学与研究 6. 语言研究7.当代语言学8.语言科学9.语文研究 10.汉语学习11.古汉语研究12.当代修辞学13.上海翻译 14.方言 15.语言文字应用 16.民族语文 17.中国科技翻译H3/H9 外国语言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语界3.外语教学 4. 外国语5. 现代外语6.外语与外语教学 7.中国外语8.外语学刊 9.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10.外语电化教学1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2.外语研究 13.外国语文I(除I21/I29)文学(除中国文学作品) 1.文学评论,2.文学遗产,3.外国文学评论,4.当代作家评论,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6.外国文学研究,7.文艺争鸣,8.当代外国文学,9.文学理论研究,10.文艺研究,11.外国文学,12.南方文坛,13.中国文学研究,14.鲁迅研究月刊,15.中国比较文学,16.清明小说研究,17.国外文学,18.红楼梦学刊,19.民族文学研究,20.当代文坛,21.小说评论,22.新文学史料,23.现代中文学刊,24.曹雪芹研究,25.文艺理论与批评,26.中国文化研究,27.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8.华文文学I21/I29中国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2.上海文学,3.当代,4.收获,5.花城,6.十月,7.扬子江,8.作家,9.江南,10.小说月报(原创版),11.中国作家,12.北京文学(原创),13.长江文艺,14.民族文学,15.小说界J(除J2/J9)艺术(除绘画/电影、电视艺术)1.艺术百家.2.民族艺术J2,J3,J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美术研究2.新美术 3.装饰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5.美术 6.美术观察 7.美术学报 8.美术大观9.艺术工作J4 摄影艺术J6 音乐类1.中国音乐学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9.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7 舞蹈 1.舞蹈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戏曲艺术 5.戏剧文学 6.四川戏剧J9 电影,电视艺术1.电影艺术2.当代电影 4.世界电影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中国电视7.电影评介 8. 电影文学K(除K207.8,K85,K9)历史(除中国学、汉学和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近代史研究 3.史学月刊 4.中国史研究 5.清史研究 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7.抗日战争研究 8.安徽史学 9.史学集刊 10.史学史研究 11.史林 1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3.世界历史 14.史学理论研究 15.历史档案 16.西域研究 17.文史 18.中国农史 19.中华文史论丛 20.民国档案 21.民俗研究 22.中国藏学 23.西藏研究K207.8中国学、汉学 1.文献 2. 中华文化论坛 3.中国典籍与文化K85文物考古 1.考古 2.考古学报 3.文物 4.考古与文物 5.江汉考古 6.华夏考古 7.中原文物 8.四川文物 9.东南文化 10.故宫博物院院刊 11.敦煌研究 12.北方文物 13.南方文物 14.敦煌学辑刊 15.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16.文博 17.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四编 自然科学N/X 综合性科学技术 1 科学通报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5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0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1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12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14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6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8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改名为:工程科学与技术)19 工程科学学报20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2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3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25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8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9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3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35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36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37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38 重庆大学学报39 中国工程科学40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 应用科学学报43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46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47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49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50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5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2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3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54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55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6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57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8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60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61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2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63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5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6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67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68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 高技术通讯70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71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2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73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4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75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76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7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8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9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80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1 中国科技论文82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83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5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8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7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8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89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0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1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2 燕山大学学报93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94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5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7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8 科学技术与工程9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10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1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2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3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5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6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07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109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10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1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3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4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15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6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7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8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20西安科技大学学报121武汉科技大学学报N 自然科学总论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自然科学史研究3.科学技术哲学研究4.自然辩证法研究5.自然辩证法通讯6.中国科技史杂志 7.系统工程学报 8.中国科学基金9.系统工程10.系统科学学报 11.中国科学院院刊 12.系统管理学报 13.科技导报 14.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5.实验技术与管理O1 数学 1.数学学报 2.计算数学3.中国科学.数学 4. 数学物理学报5.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 辑6.应用数学学报 7. 模糊系统与数学7.数学年刊.A辑8. 系统科学与数学9.工程数学学报9. 数学进展 10.应用概率统计 11.模糊系统与数学12.数学进展 13.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4.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5.运筹学学报 16.应用数学O3 力学 1.力学学报 2.爆炸与冲击3.固体力学学报 4.振动与冲击 5.计算力学学报 6.工程力学 7.振动工程学报 8.实验力学 9.应用力学学报 10.应用数学和力学 11.力学季刊 12.力学与实践 13.力学进展O4 物理学 1.物理学报 2.光学学报 3.中国激光 4.物理学进展5.光子学报6.发光学报 7.中国光学 8.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9.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声学学报 11.量子电子学报 12.波谱学杂志13.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14.量子光学学报 15.计算物理16.原子核物理评论 17.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8.高压物理学报19.低温物理学报 20.物理O6/O7化学/晶体学 1.分析化学2.高等学校化学学报3.化学学报4.色谱5.有机化学6.物理化学学报7.分析测试学报8.催化学报9.化学进展10.无机化学学报11.分析实验室12.中国科学化学12.分子科学学报13.分子催化14.质谱学报15.分析科学学报16.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7.化学研究与应用18.化学通报 19.人工晶体学报 20.分子科学学报21.合成化学 22.功能高分子学报23.化学试剂P1 天文学 1.天文学报 2.天文学进展P2 测绘学1.测绘学报2.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测绘通报4.测绘科学5.地球信息科学学报6.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7.遥感学报 8.测绘科学技术学报P3 地球物理学 1.地球物理学报 2.地震学报 3. 中国地震4.地震地质 5.地震6.震灾防御技术 7.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8. 地震研究 9. 地球物理学进展10. 地震工程学报11.水文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1. 大气科学2. 气象学报 3.高原气象 4. 应用气象学报5. 气象6.气候与环境研究7.热带气象学报 8.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9.气象科学10.大气科学学报P5 地质学 1.岩石学报,2.矿床地质,3.地质学报,4.地学前缘,5.地质通报,6.中国地质,7.地球学报,8.地质论评,9.中古科学,地球科学,10.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1.岩石矿物学杂志,12.沉积学报,1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4.地球化学,15.古地理学报,16.地球科学,17.高校地质学报,18.矿物学报,19.第四纪研究,20.现代地质,21.地质与勘探,22.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3.矿物岩石,24.地质科技情报,25.地质科学,26.地层学杂志,27.西北地质,28.新疆地质,29.物探与化探,30.岩矿测试,3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P7 海洋学 1.海洋学报 2.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海洋通报4.热带海洋学报5.应用海洋学学报6.海洋科学进展7.海洋与湖沼 7. 海洋科学 8.海洋工程9.海洋学研究10.极地研究11.海洋预报 12.海洋科学13.海洋湖沼通报K9,P9 地理学 1.地理学报 2. 地理研究3. 地理科学 4.地理科学进展5.人文地理6.中国沙漠 7. 经济地理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9.干旱区地理10.山地学报 11.地球科学进展12.冰川冻土1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4.湿地科学 15.世界地理研究 16.热带地理 17.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干旱区研究 19.胡泊科学 20.中国岩溶Q(Q94/Q98)生物科学(除植物学,动物学1.生态学报 2.生物多样性 3.应用生态学报 4.生态学杂志 5.遗传 6.水生物学报 7.微生物学报 8.生物工程学报 9.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微生物学报11.古生物学学报 12.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3.古脊椎动物学报 14.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现代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小明,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
2019年5月,小明通过一款在线社交软件结识了网友小李。
小李自称是某知名电商平台的运营经理,因公司业务需要,急需一批高端电子产品进行推广。
小李声称可以提供大量低价电子产品,并承诺高额利润回报。
小明见有利可图,便同意加入所谓的“电商团队”。
小明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搭建了一个虚假的电商平台。
他通过虚假宣传、低价销售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消费者支付货款后,小明并未将货物寄出,而是将钱款转给了小李。
小李则利用小明搭建的虚假平台,继续骗取其他消费者的钱财。
2019年8月,小明因涉嫌诈骗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小明通过该诈骗手段骗取了多名消费者共计人民币20万元。
警方随即对小李进行了追捕。
二、法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诈骗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小明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 犯罪客体:小明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所有权。
- 犯罪客观方面: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消费者财物。
- 犯罪主观方面:小明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小明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却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小明通过虚假宣传、低价销售等方式,骗取消费者财物,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所有权,符合诈骗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小明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虚假电商平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消费者财物,符合诈骗罪的犯罪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小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却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符合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综上所述,小明涉嫌诈骗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新版精选2019年大学学术规范模拟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
2019年大学学术规范考试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则,是指对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设定和实施具有普遍的行为准则参考答案:指导意义2.科研人员都应做到以为基础,以维护、提高科研质量为目标,以、造福人类为宗旨,坚持开展的研究。
参考答案:诚信科学精神服务社会负责任3.建设是科研诚信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两者所涉及的很多问题非常相近参考答案:学术规范4.课题的学术意义即研究可能在学术前沿领域的相关理论、观点、方法上有所改进或突破参考答案:选题5.“”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并由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长期学术活动中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参考答案:学术规范学术共同体6.一旦发生投诉,完整的数据可以作为,保护科研人员的利益和荣誉参考答案:证据7.欧洲国家将科研不端行为分为3类:侵权、盗用他人成果(piracy);和(plagiarism);伪造数据(fabrication)和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或弄虚作假(fraud)参考答案:抄袭剽窃8.科学共同体是现代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相对自主性的小社会,其专业角色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的制度安排参考答案:契约式9.如果某研究成果引用了他人的研究却有意隐瞒,或者无意忽视,都会被视为“”,这是一种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参考答案:剽窃10.纵观国外各大研究机构、基金组织对于利益冲突的治理办法,使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益冲突。
参考答案:披露11.进行学术研究应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在发表论文或以其他形式报告科研成果中引用他人论点时必须尊重,如实标出。
参考答案:知识产权12.附录的序号用A,B,C…系列,附录中的公式、图和表的编号分别用,…系列。
参考答案:A1 A213.“”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并由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长期学术活动中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民办高校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一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重任。《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 “民办学校应当 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 质量,致 力 于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的 各 类 人 才。”这一规 定 从 法 律 层 面 明 确 了 我 国 民 办 高 校 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党 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是由于体制的差别,民办高 校党组织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发挥政治核 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就是党组织参与民办高校决策 管理。
①②阙明坤: 《民办高校该由谁说了算》,《光明日报》2020 年 1 月 14 日,第 14 版。 ③袁玉芝: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民办教育怎么做》,《光明日报》2020 年 8 月 4 日,第 14 版。 ④⑤姚遥: 《加强民办高校党组织参与决策 完善中国特色民办大学治理》,《中国高等教育》2019 年第 Z1 期,第 64 - 65 页。
一、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下民办高校党组织 作用发挥的重要性
治理是用规则和制度来约束、重塑利益相关 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决策科学化的目的。民办 高校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目标就是要理顺民 办高校与举办方之间关系、激发民办高校办学活 力、实现 自 主 办 学 的 制 度 安 排①。民 办 高 校 建 立 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不仅有利于形成办学利益相 关者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和谐关系,还有利于促 进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有效参与,保 护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构建高效公平的激励机 制,提高运行效率,激发人力资本效能。当前,由 于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经营权不分,部分民办高 校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权力决策运行机制不规 范、董( 理) 事会( 以下简称“董事会”) 成员结构 单一和权力过于集中等现象,造成决策独裁化、思 维定式化和权力科层化。如果外部监管机制缺 位、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失调,民办高校容易沦为少 数人的营利工具,难以保证办学的公共性和公益 性② 。因此,加强 党 组 织 建 设 对 于 保 持 民 办 高 校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具有重大意义。
(完整版)2019-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30分)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康德A B C D标准答案:B您的得分:30分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分)A、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C、社会科学D、思维科学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0分)A、引领教育方向B、引导观念更新C、服务决策咨询D、推动实践改进A B C D标准答案:B,C,D您的得分:3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30分)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2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30分)A、 1920年B、 1930年C、 1900年D、 1910年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
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40分)A、二年制学院B、本科院校C、研究型大学D、学术性大学A B C D标准答案:A,B,C您的得分:4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30分)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高等教育学》A B C D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 分2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30分) A 、 一B 、 二C 、 三D 、 四A B C D标准答案:B您的得分:30 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蔡元培于1917年初 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40分) A 、 整顿学风,更新师资B 、 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C 、 推动“学"与“术”的分离,改革教学D 、 实行教授治校A B C D标准答案:A,B,C,D您的得分:0 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30分) A 、 自由教育理念B 、 通识教育理念C 、 专业教育理念D 、 职业教育理念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 分2“自由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的?(30分)A 、 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康德A B C D标准答案:A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在教育实践层面,高等教育有哪些理念?(40分)A、自由教育理念B、通识教育理念C、专业教育理念D、职业教育理念A B C D标准答案:A,B,C,D您的得分:4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30分)A、陈鹤琴B、陶行知C、胡适D、蒋梦麟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2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30分)A、博克B、杜威C、克拉克·克尔D、德雷克·博克A B C D标准答案:B您的得分:30 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高等教育实践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关系包括(40分) A 、 从源头上看,一定是“实践在前、理念在后”B 、 从发展上看,理念产生以后,往往又是“理念在先、实践在后”C 、 从源头上看,一定是“理念在先、实践在后"D 、 从发展上看,理念产生以后,往往又是“实践在前、理念在后”A B C D标准答案:A,B您的得分:40 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30分) A 、 “越发达、越复杂"B 、 “现存即合理"C 、 “教育受制于社会”D 、 “突出差异”A B C D标准答案:D您的得分:30 分2 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30分) A 、 “越发达、越复杂” B 、 “现存即合理”C 、 “教育受制于社会”D 、 “突出差异”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 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40分)A、中国科学院B、北京大学C、南京师范大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A B C D标准答案:A,D您的得分:4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30分)A、政府和社会“双主体”办学B、政府、非营利部门和营利部门“三主体”办学C、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D、政府和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2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多少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30分)A、 15%以下B、 20%以下C、 25%以下D、 30%以下A B C D标准答案:A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40分)A、教育机构B、政府C、非营利部门D、营利部门A B C D标准答案:B,C,D您的得分: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30分)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A B C D标准答案:A您的得分:30分2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30分)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A B C D标准答案:A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地方分权型的优点有(40分)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A B C D标准答案:B,C,D您的得分:4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高校自我评价采用的是什么权力(30分)A、行政权力B、市场权力C、自治权力D、教师权利A B C D标准答案:C您的得分:30分2第三方评价采用的是什么权力(30分)A、行政权力B、市场权力C、自治权力D、教师权利A B C D标准答案:B您的得分: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40分)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他评D、终结性评价A B C D标准答案:A,B,D您的得分:0分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教育的负向功能衍生而来的,它的基本特征不包括(30分) A、难以消除性B、延迟性C、可减低性D、应试性A B C D标准答案:D您的得分:30分2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30分)A、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B、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大学萌芽的时代背景1()修道院放弃了教育功能,开始转向一种隐居的生活。
CA、十世纪B、十一世纪C、十二世纪D、十三世纪2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化城市具有的特点的是()。
ACDA、司法自治B、追求自由C、行政自治D、自身防御体系3下列选项属于大学的衡量标准的是()。
ABCDA、组织专门性的学科和学院B、规定考试的科目和课程C、从事规定的教学内容D、雇用稳定的师资力量并颁发社会公认的文凭和学位4亚里士多德在下列哪些领域具有较大贡献()。
BCDA、天文学B、物理学C、逻辑学D、伦理学5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对6城市的繁荣与外来人口的多少无关。
()X7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实际上是教师的行会。
()X 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1“学术自由”是指()有研究和教学的自由。
DA、教授B、学生C、大学内所有人D、教师和学生2荷兰的莱顿大学成立于()。
CA、1475年B、1775年C、1575年D、1675年3()以后,大学开始民族化。
B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4修道院中的“七艺”包括几何和()。
ABCDA、文法B、逻辑与算术C、天文与音乐D、修辞5真理是人们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属于现代的真理观。
()对6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均是由教会或私人承办的。
()X欧洲的教育发展1德国最早的国立的王国大学是()。
CA、莱顿大学B、哥廷根大学C、哈勒大学D、柏林大学2第一个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是()。
DA、中国B、日本C、法国D、德国3下列()属于托马西乌斯担任哈勒大学校长时所做的贡献。
ABCDA、打破经验哲学和神学的垄断地位,将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B、用德文授课C、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际有用的知识D、将自然科学引入课堂4源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走的是“科教兴国”之路。
()对德国的“国兴科教”战略(上)1下列大学()不是“常青藤”学校。
DA、康奈尔大学B、布朗大学C、哈佛大学D、华盛顿大学2()是德意志大改革运动的中心和领头羊。
CA、柏林B、奥地利C、普鲁士D、海德堡3下列哪所大学不是在15、16世纪之前就建立的?()C A、布拉格大学B、维也纳大学C、柏林大学D、海德堡大学4现代化的源生型国家中最好的大学的特点包括()。
ABCA、与过去的神学院发展有连续性关系B、由私人兴办C、校区不在首都D、由国家出资5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民族国家。
()X6京都大学与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最好的大学。
()对718世纪初期,德国就已经有60多所大学。
()X德国的“国兴科教”战略(下)1()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
CA、德马森.洪堡B、亚历山大.冯.洪堡C、威廉.冯.洪堡D、斯密斯.洪堡2亚历山大.冯.洪堡开创的课程有()、水文地质学等。
ABCD A、地球物理学B、气象学C、地理学植物学3亚历山大.冯.洪堡是教育的奠基人,代表了大学的教育。
()X 4德国人的名字里凡是有“冯”字的都是贵族。
()对德国的教育理念1中国在()恢复了高考制度。
DA、1999年B、1998年C、1976年D、1977年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对()职业的美称。
BA、设计师B、教师C、建筑师D、心理咨询师3“和谐发展论”是()第一个提出的教育理念.CA、费希特B、亚历山大.冯.洪堡威廉.冯.洪堡D、康德4洪堡大学三原则包括()。
ABCA、大学自治B、学术自由C、教学和科研相统一D、师生平等5康德认为人和野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会自杀而动物不会。
()X 6费希特第一个提出“全民教育”思想。
()对现代化大学的价值取向1()被称为“一部人类的错误史”。
CA、《时间简史》B、《未来简史》C、《人类发展史》D、《人类科学发展史》2科学的目的是()。
AA、探求真理B、探索未知C、解决实际问题D、给人们带来便利3科学家实际上就是手工匠。
()X4真理没有尽头,它取决于人们对真理和知识永无止境地探求过程。
()对5在科学的事业中,没有任何人是权威的。
()对6传统的大学强调研究科学、探讨真理。
()X现代化大学的特点1经过拿破仑风暴后的德国还剩()个邦国。
DA、314B、200C、3D、342耶拿大学在德国的()。
BA、普鲁士B、萨克森C、巴伐利亚D、汉诺威3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
()对4对永恒的的参与成为了大学教授最高的道德义务。
()对现代化大学中的教师角色1下列()不属于现代化大学的特点。
DA、综合性B、设立科学成就的原则C、开创科学研究的原则D、注重传授知识2“只有豺狼才需要成群结伙,而骄傲的狮子永远都是独立的”是()的名言。
BA、鲁迅B、李敖C、李永平D、刘以鬯3单词“Study”的意义包括()BCA、上学B、研究C、学习D、课程4现代化大学中大学教授由()决定。
ACDA、研究的独立性B、研究的实用性C、研究的独创性D、研究的成功5在德国,正教授、副教授、讲师都可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
()X6现代化大学中,只有优秀的科学工作的研究者,才可能成为教授。
()对中德现代化大学的制度对比1现代大学用人机制的最基本原则是:()必须由来自各个学校的佼佼者组成。
C A、学生B、学生干部C、教师队伍D、领导班子2评审委员会成员选择包括()。
ABCDA、与申请人不同校B、与申请人无师承关系C、与申请人无同学关系D、与申请人无科研合作关系3德国一个学校要想设置一个教授的岗位,必须要开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对4在德国获得教授资格后就是一名真正的教授了。
()X5要获得教授资格必须获得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
()X德国现代化大学的特点:民族人才的收容所1反对普鲁士政府专制的奥肯、维尔克夫的身份是()DA、政治家B、教育家C、哲学家D、生物学家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作者是()。
CA、马克思B、黑格尔C、恩格斯D、费尔巴哈3第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
DA、马克思B、黑格尔C、恩格斯D、费尔巴哈4德国国家和社会对学者个人的压力,促进了学者的()。
ABCA、流动性B、能动性C、创新性D、自由性5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非犹太血统的法国人最多。
()对6费尔巴哈最初在柏林大学任教时是文学院的教授。
()X德国现代化大学的特点:教授治校1德国的柏林大学建立于()。
DA、1760年B、1710年C、1805年D、1810年2德国人到了()必须退休。
CA、60岁B、65岁C、67岁D、70岁3爱因斯坦在25岁时提出()。
BA、广义相对论B、狭义相对论C、冲击波理论D、黑洞理论4中国的大学,至今未摆脱“读书做官”和“官本位”的传统。
()对5大学是国家的文化代表。
()对6德国现代化大学的校长是由国家任命的。
()X中德大学人事制度比较1“联名签署的文本”是由()联名签署的文本。
BA、校长和企业家B、校长和教授C、教授和企业家D、校长和税务局2学术自由的表现包括()。
ACA、研究的自由B、课程的自由C、教学的自由D、言论自由3德国大学教授也可以办公司、搞创收。
()X4大学教授体现了民族科学精英的价值地位。
()对5教授的生活水平与德国的联邦制有关系。
()对德国现代化大学的特点:远离政治与经济利益1被国家授予柏林大学“名誉教授”的卡拉扬的职业是()。
CA、音乐家B、舞蹈家C、指挥家D、演奏家2()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
D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3“一切在次序中”在()的教育制度中体现的很明显。
BA、美国B、德国C、中国D、俄国4下列哪些企业设有科学研究基金()。
ABCDA、大众汽车公司B、博西电器公司C、奔驰汽车公司D、西门子电器公司5科学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彼岸的自由。
()对6德国的官员和学者本身都不占有生产资料。
()对中德大学生学习动机比较1现代化的大学是培养()的场所。
ADA、民族的科学精英B、国家的栋梁C、各行业专业人才D、民族的科技竞争力2年轻人通过大学学习能否成才取决于()。
ABCDA、入学动机B、入学制度C、学习生活D、学校相关的社会环境3中国的学生都在为谋生而学习。
()对4实用主义的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情结。
()对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用主义1中国人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
CA、做官B、光宗耀祖C、远离劳动D、改变阶层2在()受教育和谋生相联系。
DA、德国B、美国C、法国D、中国3中国学生高考志愿()是最热门的填报项目。
CA、人文类学科B、经济型学科C、实用型学科D、潜能性学科4中国人敬菩萨,背后有实用主义的目的。
()对5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没有真正的宗教情结,但有迷信的思想。
()对中德大学学习制度比较(上)1德国的传统文化是()。
BA、犹太文化B、基督教文化C、玛雅文化D、伊斯兰文化2德国采取的教育制度是()。
C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四轨制3德国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继续去()深造。
BA、职业高校B、技术学院C、大学D、中专4德国进行教育改革是为了()。
ABCA、创造力的个性B、创造性的劳动力C、个人能动性D、提高就业5西方没有出现对劳动的鄙视。
()对6德国技术学院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工人。
()X无处不在的“辩论”1【单选题】在学习中,(D)才是最重要的。
•A、求合•B、效率•C、知识•D、发现2【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
•A、争胜•B、求和•C、谋利•D、口才3【判断题】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被称为显性剥夺。
(错误)4【判断题】学习的过程强调创造而不是模仿,尤其是思维创造。
(正确)辩论是一种“修养”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人物与“壕梁之辩”密切相关。
(D)•A、荀子•B、墨子•C、孙子•D、庄子2【单选题】以下选项中错误表述“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的是(A)。
•A、是完整的、全部的•B、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C、有可能是片断性的•D、观察者的主观感知3【判断题】“白马非马”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都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正确)4【判断题】“本分而理”强调的是讨论具体事实和细节。
(错误)辩论的“真善美”1【单选题】(B)是辩论的最高层次。
•A、辞藻的华丽•B、诗意的栖息•C、肉体的搏斗•D、完全的胜利2【判断题】信息的碎片化不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任何偏差。
(错误)3【判断题】价值观念的输出是交流的终极目的。
(正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单选题】在辩论中,如果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这是D。
•A、模糊概念•B、模糊内容•C、偷换内容•D、偷换概念2【单选题】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其实是为了(C)。
•A、扩大内涵•B、扩大外延•C、缩小外延•D、缩小内涵3【单选题】概念的(B)是指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
•A、内容•B、内涵•C、范围•D、外延4【判断题】异地高考的外延小于高考移民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