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简) ()ppt课件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 双嘧达莫等。
(2)抗凝药物:肝素100mg,低分子肝素 4000IU,2次/d,腹壁皮下注射。
3.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4.脑保护治疗 钙拮抗剂。
.
18
二、脑梗死
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 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三)脑室出血
多继发于内囊及基底节附近出血。临床特点为 起病后迅速进入深昏迷,四肢呈弛缓性瘫痪或抽搐, 双侧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可阳性,皮肤苍白、发 绀或潮湿、恶心、频繁呕吐。有时呕吐出咖啡样液 体、体温升高、血压不稳、呼吸不整、喉内痰液阻 塞、腱反射消失和去大脑强直状态。
.
42
(四)小脑出血
轻重不一,常有眩晕、后枕痛、反复呕吐、步
复习前课----导入新课
• 1、大夫们:我们上次课学习的是面瘫、
格林-巴利征大家说一说格林-巴利的脑 脊液检查有哪些特点?
• 2、今天将学习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即:脑部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病
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意 识障碍及(或)脑局灶性症状。又称脑血管意 外,脑中风或脑卒中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最主要的病因。 先天性和粟粒性微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
.
28
(二)发病机制
①长期高血压使脑小动脉内膜损伤,致脂质 沉着,呈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的纤维素 性坏死形成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血管破裂出 血;
②脑动脉结构特点为管壁中层细胞少,外膜 结缔组织不发达,且无弹力层,故管壁较薄,在 长期高血压作用下,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 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此种情况多见于 豆纹动脉和脑桥旁正中动脉;
脑血管疾病教案
脑血管疾病教案
介绍
这份教案旨在提供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帮
助人们增加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大脑血管功能或结构的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损伤甚
至死亡。
2. 风险因素
- 高血压
- 吸烟
- 高血脂
- 糖尿病
- 肥胖
- 缺乏运动
- 不健康饮食
- 过度饮酒
- 高龄
- 家族遗传因素
3. 预防措施
- 维持健康体重
- 规律锻炼
- 戒烟
- 保持健康饮食
-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限制饮酒量
- 定期体检和医学检测
- 减轻压力和管理情绪
-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4. 早期症状
- 头痛
- 失明或双重视觉
- 偏瘫或肢体无力
- 意识丧失
- 语言困难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
5. 急救措施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 让患者保持安静
- 不给患者喂食或饮水
- 将患者头部抬高
- 如果呼吸困难,可采取人工呼吸措施
6.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根据脑血管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
7. 结论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健康行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
4号教案急性脑血管病护理
2.病因及发病机制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不明白的问题提问,通过解答提问问题,教师串讲病因及病机,并在此强调TIA是脑组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诊疗要点(10min)
1.临床表现特点 首先发病总的临床表现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脑血管供应,解释不同的动脉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特点。
2.诊断要点 简单介绍相关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
(四)脑血管疾病的预防(5min)
分别详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使学生体会到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预防中的重要意义。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护理…………………………………………………40min
(一)概述(15min)
1.定义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示定义要点;通过定义及疾病概况分析,加入新知识进展内容(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认识)。3.治Biblioteka 要点 重点学习药物应用及其他治疗。
(四)TIA病人的护理(15min)
1.结合以上资料,引导学生按护理程序总结归纳TIA病人的护理要点
2.健康指导。
课堂总结………………………………………………………………………………10min
总结本次课重点,导出下次课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情感目标:能通过学习认识到社区人群健康指导对预防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任务五:护理急性脑血管病病人
教学情境一:认识急性脑血管疾病
教学情境二: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
教学重点
脑血管病的分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护理要点。
教学难点
脑血液循环供应的特点。
主要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示教、PPT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min
《急性脑血管病》课件
开颅手术
对于颅内出血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患者,开颅 手术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去骨瓣减压术
对于脑肿胀严重的患者,通过去除部分颅骨来减 轻颅内压,缓解病情。
ABCD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等器械对血管内的病变进行治疗,如动 脉瘤栓塞、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等。
脑室穿刺引流术
对于脑室内出血的患者,通过穿刺引流脑室内的 血液,降低颅内压。
其他治疗方式
高压氧治疗
通过高压氧舱进行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
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生活方式的调整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降低脑梗死的风险。
降血压药物
对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至正常范围可降 低脑出血的风险。
降血糖药物
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降低脑血 管病的风险。
降血脂药物
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展。
手术治疗
05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与康复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戒烟 限酒,以及良好的睡眠和心理状态。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气候变化 等诱发因素,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 生风险。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慢性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康复训练
《急性脑血管病》 PPT课件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课时安排: 病因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4 小时)和脑卒中(>24 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 1 小时,不超过 24 小时即完全恢复。 TIA 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频繁发作的 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 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 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 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 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 TIA。 【临床表现】 TIA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 TIA 每次发作时间少于 1 小时,不超过 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 Homer 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 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 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 TLA 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 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
2.掌握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救处理和护理措施。
3.提高学生对急性脑血管病预防和康复的意识。
教学重点:1.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分类。
2.急救处理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
2.康复护理及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模型或图表、相关病例及教学视频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急性脑血管病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关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Step 2:知识讲解(30分钟)1.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和病因:教师讲解什么是急性脑血管病以及常见的病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2.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教师通过图表或模型展示和解释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教师介绍急性脑血管病的典型症状,如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并结合病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Step 3:急救处理和护理措施(40分钟)2.护理措施:教师讲解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如定期测量体温、监测血压、饮食调理等,并结合实际操作、模拟演练或教学视频进行示范。
Step 4:康复护理及预防措施(30分钟)1.康复护理:教师介绍急性脑血管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中医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并引导学生探讨康复护理的意义和常用手段。
2.预防措施:教师讲解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消除危险因素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
Step 6: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如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学习笔记、完成习题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急性脑血管病,可以邀请专业医生或护士到课堂上进行现场讲解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急性脑血管疾病课件
半球后2/5、脑干和小脑
基底动脉环
每侧VA均穿行 于第6~第1颈椎横 突孔所构成的骨性 隧道中。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
基底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脑血液循环调节特点
脑血管的病因较多。常见有:
颅内血管的病变
内囊的位置及组成?
为何会出现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右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瘓?
内囊的血液供应是由哪条动脉及其分支提供的?
什么是内囊?
问题:
血管: 脑动脉深穿支
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最常见:大脑中动脉深穿支——豆纹动脉 丘脑穿通动脉、基底动脉旁中央支等
壳核和丘脑--高血压性脑出血2个最常见部位 外侧(壳核)和内侧(丘脑)血肿压迫内囊后肢纤维 基底节区出血 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出血):最常见 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双眼“凝视病灶”侧 三偏:对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同向偏盲 出血灶在优势半球,可伴有失语
皮层下出血 占脑出血10% 常见头疼或癫痫症状与出血部位有关 严重可有意识障碍或脑疝
辅助检查
01
02
03
04
05
06
07
50岁以上髙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高压表现。
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定位体征。
CT扫描及MRI可见出血灶,脑脊液可呈血性。
内科治疗
急诊手术治疗的指征尚无统一标准。
01
以出血量来选择治疗:
02
壳核出血:>30ml
03
丘脑出血:>14ml
04
小脑出血:>15ml
脑血管病教案
脑血管病教案教案编号:3科室:神经内科教师职称:医师学时:3年级:专业教材:神经病学教学日期:2017-12-8授课方法:多媒体授课授课题目:脑血管病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主要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学时分配: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5分钟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3.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10分钟三、诊断与治疗原则:1.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2.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挽救生命、降低残疾、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35分钟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XXX是急症,XXX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XXX短期卒中风险评估2.药物治疗:50分钟五、脑梗死: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1)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高信号混杂。
(完整版)急性脑血管病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设计教案
急性脑血管病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急性脑血管病的概述1.1 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1.2 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1.3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1.4 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第二章: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 脑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2 脑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三章: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3.1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3.2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3.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3.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第四章: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1 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与体征4.2 脑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3 脑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五章: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与预防5.1 急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治疗5.2 脑出血的治疗原则5.3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5.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原则5.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5.6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第六章:急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与合并症6.1 脑积水6.2 脑室炎6.3 癫痫6.4 尿路感染6.5 肺炎第七章: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7.1 康复治疗的概述7.2 康复治疗的方法7.3 康复治疗的运动疗法7.4 康复治疗的语言疗法7.5 康复治疗的日常生活训练第八章: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理干预8.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8.2 心理干预的方法8.3 心理干预的技巧8.4 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8.5 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第九章: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要点9.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9.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护理9.3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用药护理9.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9.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第十章:急性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10.1 急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10.2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10.3 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识别与急救10.4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与恢复10.5 急性脑血管病的长期管理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急性脑血管病的十个方面,包括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并发症与合并症、康复治疗、心理干预、护理要点和健康教育。
《急性脑血管疾病》课件
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脑部病 变的位置和程度。
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如血糖、血脂、 血常规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诊断标准
症状表现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肢体 瘫痪等症状中的一种或
多种。
影像学表现
CT或MRI检查显示脑部 有出血或梗塞病灶。
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脑血管疾病
研究挑战
提高诊断准确率
治疗技术的普及与规范化
尽管已有许多早期诊断技术,但仍需 进一步提高其准确率,以便更早地发 现急性脑血管疾病。
推动机械取栓与溶栓技术的普及,并 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以提高治疗 水平。
药物副作用与耐药性
新药物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关注药物 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确保药物安 全有效。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脑 血管疾病。
护理方法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 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方面。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 物。
定时记录生命体征
定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 生命体征。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提供适当的饮 食建议。
的高危因素。
排除其他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 症状的疾病,如脑膜炎
、脑炎等。
鉴别诊断
01
脑出血与脑梗塞的鉴别
脑出血通常起病急骤,症状较重,CT检查可见高密度影;而脑梗塞起
病较缓,症状较轻,CT检查可见低密度影。
02
与其他头痛的鉴别
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可根据症状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急救处理教学设计
实施预防措施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实施前后并发症发生率、严 重程度等指标,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 性。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早期表现。
并发症出现时处理方案调整
脑出血或脑梗死
立即启动急救程序,包括脱水降颅压 、调整血压、溶栓或抗凝治疗等。
心力衰竭
采取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者病情和需要,给予适当的氧 气吸入,以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
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变化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记录变化情况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为后续治疗和评估提供依据。
遵循指南进行初步处置
遵循指南
根据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急救指南,结合 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初步处置 措施。
和支持。
指导家属参与护理
03
教会家属基本的护理技能,如翻身拍背、按摩肢体等,增强家
属的参与感和信心。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 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质,为急救处理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熟悉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及诊断标准,以便准确判断病情。
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 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机械 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
血液净化
通过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等方 式清除体内有害物质。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脑出血或脑梗死
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危险因素包 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照护》教学设计
《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照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与照护一、教学内容:1.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2.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4.急性脑血管病的照护要点;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掌握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4.掌握急性脑血管病的照护要点;5.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三、教学方法:1.讲授;2.组织讨论;3.观看案例视频;4.解答疑问。
四、教学过程:1.引言(5分钟):介绍老年人中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发率和严重危害,强调预防和照护的重要性。
2.知识讲授(20分钟):a.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和分类。
-介绍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突然发生的脑功能异常。
-分类: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b.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
-发病机制:缺血、出血和血栓栓塞。
3.组织讨论(15分钟):a.针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可能的预防方法。
b.集体讨论,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4.观看案例视频(15分钟):播放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案例了解到实际病例中的照护要点和康复护理过程。
5.知识讲授(20分钟):a.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合理膳食和保持适当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定期体检和血压监测。
b.急性脑血管病的照护要点。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情况;-维持患者的呼吸通畅;-避免患者的跌倒、翻身和皮肤损伤;-提供适宜的饮食和营养支持。
6.解答疑问(10分钟):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馈和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点强调急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照护的重要性。
急性心脑血管病的诊治教学设计
熟悉急性心脑血管 病的临床表现、诊 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掌握急性心脑血管 病患者的护理要点
和健康教育内容
能力目标
掌握急性心脑血管病的基 本概念、病因和病理生理 机制
掌握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治 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学会识别急性心脑血管病 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提高处理急性心脑血管病 患者的临床技能和应急处 理能力
添加标题
讲授新课
引入:通过案 例或故事引入 急性心脑血管 病的概念和危
害
添加标题
新课内容:详 细讲解急性心 脑血管病的病 因、病理、临 床表现、诊断
和治疗方法
添加标题
互动环节:让 学生提问,解 答学生的疑问
添加标题
总结:总结急 性心脑血管病 的诊治要点, 强调重点和难
点
添加标题
巩固练习
病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实际 病例,巩固理论知识
小组讨论
讨论时间:20分钟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 组4-6人
讨论主题:急性心脑血管 病的诊治
讨论内容:病例分析、治 疗方案、预防措施等
讨论目的:提高学生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要求:积极参与,认 真倾听,尊重他人意见
多媒体教学
播放教学视频,生动形象, 增强学习效果
利用PPT展示教学内容,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手术,如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改善血管狭窄或阻塞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和 治疗急性心脑血管病
PART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
介绍急性心脑血管病 的基本概念、病因、
病理生理机制
通过病例分析,引导 学生掌握急性心脑血 管病的诊治思路和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课题:急性脑血管病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教学重点、难点: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课时安排:病因 40’治疗 40’临床表现 80’诊断 40’教法设计: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讲授内容旁批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时)。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
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
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症状消失。
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
血压过低、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
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
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完全恢复。
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侧面部轻瘫。
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
特征性症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
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质盲。
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CT、MRI检查大多正常。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TCD微栓子监测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
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等,发作通常数秒钟或1分钟,24小时内(多数1小时内)完全恢复。
【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预防复发和保护脑功能。
一、病因治疗二、预防性药物治疗1.血小板凝集抑制剂2.抗凝治疗3.扩血管药物4.脑保护剂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二、脑栓塞三、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L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脑的局灶性症状根据受累血管而异.常见的各型脑动脉病变表现分述如下。
(一)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部分或全部症状。
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蒙(特征性表现)、Homer盯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和失认。
(二)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主干闭塞易出现脑水肿,引起死亡。
(三)大脑前动脉主要表现有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对侧足、小腿运动和感觉障碍;排屎障碍;可有强握、吸吮反射、精神障碍。
(四)大脑后动脉主要表现为对侧同向偏盲及丘脑综合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异常、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手足徐动和震颤)。
优势半球受累,有失读、失写、失用及失认。
(五)椎一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广泛的桥脑梗死。
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
并迅速出现昏迷、面瘫、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
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六)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表现为脑干或小脑水平的各种综合征。
①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最常见类型。
表现为突发头晕、呕吐、眼震;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吞咽困难,共济失调,Homer征;对侧驱干痛温觉丧失;②中脑腹侧综合征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③桥脑腹外侧综合征表现为病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对侧偏瘫;④闭锁综合征表现为意识清楚,四肢瘫痪.不能说话和吞咽。
(七)小脑梗死急性小脑综合征: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可有脑干受压及颅高压症状。
(八)腔隙综合征常见于豆纹动脉、丘脑穿通动脉及基底动脉深穿支供血范围(基底节和内囊、中脑和丘脑、桥脑)的小梗死。
因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有二十余种综合征。
较常见的有:①纯运动性轻偏瘫以同侧的面部、肩和腿完全或不完全的瘫痪为主,不伴有其他缺失体征.在脑卒中的任何时间无嗜睡;②纯感觉性卒中以偏侧感觉减退和/或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③感觉运动性卒中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合并轻偏瘫;④共济失调性偏瘫可有同侧共济失调一脚轻瘫或构音障碍一手笨拙综合征。
二、临床分型(一)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h)达到高峰。
(二)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三)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CT 急性脑梗死通常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病变区(图47—3),并能发现周围水肿区.以及有无合并出血和脑疝。
在3~5天内可见缺血性脑水肿高峰期.2~3周后完全消退。
临床疑诊大片脑梗死,可复查cT。
二、磁共振(MRI) 可于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以及腔隙梗死。
三、脑脊液脑脊液检查大多正常,但出血性梗死可含血液。
四、其他 DSA、TCD、MBA对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有诊断意义。
心电图、TCD频谱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检查有助于查明栓子来源。
【诊断与鉴别诊断】脑梗死的诊断要点:①可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病史。
②常有TIA中风病史。
③突然起病(脑栓塞几秒或几分钟,脑血栓几小时),出现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
神经症状和体征可用某一血管综合征解释。
(脑栓塞多为完全性卒中)。
意识常清楚或轻度障碍,多无脑膜刺激征。
起病3—4日后又恶化者以脑出血为更多见。
④脑部CT、MRI检查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并可排除脑出血、瘤卒中和炎症性疾病。
腔隙性梗死诊断需依椐CT或MRI检查。
进一步要明确脑梗死的病因,对患者必须进行全面的心脏血管检查。
年龄大、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者,可考虑脑血栓。
有栓子来源时,多考虑脑栓塞。
腔隙综合征患者常有高血压史。
【治疗】一、一般治疗二、溶栓治疗三、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四、抗凝治疗五、恢复期治疗【预后】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约为5%~15%,合并大面积脑干梗死者死亡率高。
死亡原因为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等。
存活者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
脑栓塞患者复发率较高,应进行预防性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也易复发,但预后较好。
脑出血脑出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破裂出血即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脑出血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一、微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二、继发性脑水肿和脑缺血三、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内囊和基底节区。
【临床表现】脑出血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通常在情绪激动和过度用力时急性起病。
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突然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和神经缺失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高峰。
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一、壳核出血(内囊外侧型)最为常见,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
内囊受血肿压迫可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
部分病例双眼向病灶侧凝视,称为同向偏视。
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病灶位于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二、丘脑出血(内囊内侧型)由后丘脑穿通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引起。
具有内囊出血“三偏”征,但三偏征以感觉障碍明显。
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均等;眼球上视障碍,可凝视鼻尖,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
若出血累及下丘脑可引起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高血糖、肺水肿等并发症。
三、桥脑出血多由基底动脉桥脑支破裂引起。
一侧桥脑少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病侧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
但多数累及两侧桥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迅速出现深度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和中枢性高热(持续39℃以上,躯干热而四肢不热)的特征性体征,并出现中枢性呼吸障碍和去脑强直,多于数天内死亡。
四、小脑出血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引起。
常有眩晕、频繁呕吐,后枕剧痛,步履不稳,构音障碍。
体征有肢体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而无瘫痪。
重症者困血肿压迫脑干或破入第四脑室,迅速出现昏迷、中枢性呼吸困难,常因急性枕骨大孔疝死亡。
小脑出血的发病率很低,但致残率很高,应早期诊断,手术清除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