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原文先XXX、贼不两立,XXX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XXX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XXX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XXX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XXX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XXX、XXX,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XXX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XXX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XXX (qí)连,逼于XXX,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XXX 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XXX而XXX,委任XXX而XXX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XXX(nú)下,XXX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XXX、阳群、XXX、XXX、XXX、白寿、XXX、XXX 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XXX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XXX败军于楚,当此时,XXX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XXX: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XXX违盟,XXX毁败,秭归蹉跌,XXX: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先帝深感汉贼不和,不偏心,让我去请贼。
有了始皇帝的知识,就可以衡量大臣们的才能,就可以知道大臣们可以伐贼,这样敌人就可以以弱胜强。
如果不斩贼,王业会死。
但是坐以待毙,到底是哪个?正因为如此,我才起了疑心。
被点的那天,我坐立不安,不愿意吃饭。
关于北伐的思考。
宜先入南。
所以,五月渡河,寸草不生,天天吃;我不得不自怜,顾又不能偏安蜀都,所以冒险奉先帝遗志,谈判家称之为非计。
今贼厌西而奉东,兵法以劳为利。
这也是前进的时候。
我真诚地希望陈奇能做到以下几点:高与日月,谋臣虽深,然险则撞,危则安。
今陛下不如高第,谋臣不如太平,但欲以长远之策取胜,安定天下。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一件事。
刘友、王郎,据州县,谈计,动圣人,群臣疑。
所有的人都难以填满他们的胸膛。
他们这个年龄不打仗,明年不征,让孙策坐地起兵,并入江东。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
曹操的智谋为他人所独有,用兵如孙、吴。
但他陷南阳,危吴超,危祁连,迫溧阳,数次大败于山中,差点死于潼关,后又诬立其耳一阵子。
匡辰虽弱,却要以不临危不乱为决心。
这位部长没有解决三个问题。
曹操五次征服不了长坝,四次渡不过巢湖。
他任命李富,李富想通了,任命夏侯,夏侯反败为胜。
每次先帝称曹操为能力者,还是输了。
他怎么能赢呢?这位部长的四个未解决的问题。
我到汉中以来,先后损失赵云、杨群、马玉、阎志、李丁、白首、刘贺、邓通、常璩、屯江等七十余人,千余人。
这都是几十年内整顿出来的四方精英,不是一个国家的;如果年数是复数,将发生三分之二的损失。
怎么才能树敌?这位部长有五个未解决的问题。
今民穷疲,事不可止;事情停不下来,那生活工作就等着吧。
不如今天的图,想和贼呆在一个状态,这个部长还没解决六个问题。
夫难平,事也。
昨天,始皇帝在楚国被打败了。
这时候曹操一拍手掌,说天下定了。
然后始皇帝东接吴越,西取巴蜀,北调兵,夏侯斩首。
这是一个错误,韩事件将成为一个成功。
然后吴连违盟,关羽大败,秭归失陷,曹丕称帝。
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赏析后出师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曰:“汉晋春秋曰:………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于是有散关之役‟,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案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所载亮表,即世人传诵之后出师表也。
此表既为亮集所无,复不见于亮传,其真伪遂为学者聚讼之点,兹分述各家之说于次。
作品名称:后出师表创作年代:蜀汉建兴六年(228年)作品出处:汉晋春秋文学体裁:表作者:诸葛亮原文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师表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翻译注释:1.臣亲授三军,父母问安在,不得,臣当断臂。
:在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国家、家人和人民的忠诚之心。
他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平安,即使牺牲自己的身体也在所不惜。
2.剑指南山气如虹,吾从化城打往迁安。
:这句话中,诸葛亮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出兵南征的豪情壮志。
他表示自己要冲破南山,旗帜飘扬,战无不胜,向前进军,不畏艰险。
3.愿王公、郡主、诸侯、官妓立劳。
:这句话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国家领导人、贵族、官员和百姓的祝福和期望。
他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分析:《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表文,大约写于公元234年。
诸葛亮在南征期间,为了向朝廷和民众申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特意写下了这篇表文。
这篇表文不仅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措辞婉丽、深沉含蓄,而且表现出了他高瞻远瞩、忠心耿耿的政治理念和家国情怀。
下面对表文进行内容分析:1.表文开篇,诸葛亮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和意志。
他表示自己如果不能够为国家效力,以至于让父母安居乐业,他愿意割断自己的手臂,以示忠诚。
2.接着,诸葛亮以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出征的雄心壮志。
他用“剑指南山气如虹”来形容自己决心冲破南方的障碍,以继续向南方进军。
3.在表中,诸葛亮还祝愿王公、郡主、诸侯和官妓能够立功劳。
这是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导人和全体百姓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宁而努力奋斗。
《后出师表》内容的主题和价值:《后出师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表文。
它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用诗意语言表达豪情壮志的艺术魅力。
这篇表文的主题是忠诚、豪情和祝愿。
诸葛亮在表文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豪情,展现了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后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后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后出师表》的注音版及译文:先xi ān 帝d ì深sh ēn 虑l ǜ汉h àn、贼z éi 不b ù两li ǎn ɡ立l ì,王w án ɡ业y è不b ù偏pi ān 安ān ,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以y ǐ讨t ǎo 贼z éi 也y ě。
以y ǐ先xi ān 帝d ì之zh ī明m ín ɡ,量li àn ɡ臣ch én 之zh ī才c ái ,固ɡù知zh ī臣ch én 伐f á贼z éi ,才c ái 弱ru ò敌d í强qi án ɡ也y ě。
然r án 不b ù伐f á贼z éi ,王w án ɡ业y è亦y ì亡w án ɡ。
惟w éi 坐zu ò而ér 待d ài 亡w án ɡ,孰sh ú与y ǔ伐f á之zh ī?是sh ì故ɡù托tu ō臣ch én 而ér 弗f ú疑y í也y ě。
臣ch én 受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日r ì,寝q ǐn 不b ù安ān 席x í,食sh í不b ù甘ɡān 味w èi 。
思s ī惟w éi 北b ěi 征zh ēn ɡ。
出师表全文及翻译
出师表全文及翻译出师表全文及翻译最新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出师表全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出师表》全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作者:————————————————————————————————日期:《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长诗,描写了唐僖宗光启元年(887年)唐军大败于黄巢叛军后,唐僖宗被迫南逃的情景,以及杜甫对国家危亡的感慨和对当时的政局的批评。
这篇诗以其雄壮的诗句和悲壮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
下面是《后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剑外终久泪,身名对此危。
扶颠千里念,举子一窥私。
竦史屯无完,虽嗟壮士悲。
苍苍阴雨中,此地无人知。
翻译:剑外终久泪(剑外长年的辛苦泪水),身名对此危(身处名誉之下,对此感到危急不安)。
扶颠千里念(扶危忧千里,心怀忧虑),举子一窥私(举止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害怕)。
竦史屯无完(自古以来北京担忧不尽),虽嗟壮士悲(虽然颇为荣耀,但悲哀之事纷至沓来)。
苍苍阴雨中(苍苍苦雨降临在因岭山上面),此地无人知(这个地方没有人知情)。
这里,杜甫以“剑外终久泪”的修饰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时局的不满。
他以“剑外”一词,实际上是一种比喻,代表着自己在战场上所受到的艰辛和磨难,同时也隐喻了他心灵深处的悲伤与忧虑。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杜甫的苦难和坚韧,并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接下来,我将围绕《后出师表》这篇长诗展开更为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包括诗中的意境描写、诗人的感慨和社会时局的批判等方面,希望通过对这篇诗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和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出师表》中的意境描写。
整篇诗以“剑外”作为开篇,意味着战乱与烽烟的弥漫,表现出杜甫内心的忧虑和沉重。
接着,他写道“终久泪,身名对此危”,表明自己多年来悬念的泪,以及他对自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身份和名誉的顾虑。
此处乃是对国家动乱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生的社会背景。
整个诗篇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悲壮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感慨和深情。
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与翻译: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后出师表[三国蜀] 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②,王业不偏安③,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④?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人南⑤,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⑥。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⑦,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⑧,又务于东⑨,兵法乘劳⑩,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12),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3),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4),论安言计,动引圣人(15),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6),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17),然困于南阳(18),险于乌巢(19),危于祁连(20),逼于黎阳(21),几败北山(22),殆死潼关(23),然后伪定一时耳(24)。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5),四越巢湖不成(26),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27),委夏侯而夏侯败亡(28),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29),何能必胜? 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0),中间期年耳(31),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32)。
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3),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34),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军败于楚(35),当此时,曹操拊手(36),谓天下以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37),西取巴、蜀(38),举兵北征,夏侯授首(39),此曹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后出师表》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后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原文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诸葛亮《后出师表》带拼音全文
后h òu 出c h ū 师s h ī 表bi ǎo诸z h ū 葛g ě 亮li àng先xi ān 帝d ì 虑l ǜ 汉h àn 、 贼z éi 不b ù 两li ǎng 立l ì , 王w áng业y è 不b ù 偏pi ān 安ān , 故g ù 托t u ō 臣ch én 以y ǐ 讨t ǎo 贼z éi 也y ě。
以y ǐ 先xi ān 帝d ì 之z h ī 明m íng , 量li àng 臣ch én 之z h ī 才c ái , 固g ù 知z h ī 臣ch én 伐f á 贼z éi , 才c ái 弱r u ò 敌d í 强qi áng 也y ě 。
然r án 不b ù 伐f á 贼z éi , 王w áng 业y è 亦y ì 亡w áng 。
惟w éi 坐z u ò 而ér 待d ài 亡w áng, 孰s h ú 与y ǔ 伐f á 之z h ī ? 是s h ì 故g ù 托t u ō 臣ch én 而ér 弗f ú 疑y í 也y ě 。
臣ch én 受sh òu 命m ìng 之z h ī 日r ì , 寝q ǐn 不b ù 安ān 席x í, 食s h í 不b ù 甘g ān 味w èi 。
思s ī 惟w éi 北b ěi 征zh ēng 。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
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
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
”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接受任命的时候,我睡不好,对食物也没有品味。
如果你想去北伐,你应该先去南方。
于是,我五月渡过绿水河,深入不毛之地,只为两天吃一顿饭;不是我不爱惜自己,而是我看到朝廷的生意在蜀国无法保全,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先帝的遗愿,但争论的人都说这不是上策。
目前敌军只是在西部疲于应付边境郡县的叛乱,东部则在努力应付孙武的进攻。
孙子兵法要求在敌人疲惫的时候进攻。
现在是快速前进的时候了!现在我想把这些事情陈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
现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好象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燕赵多奇士,凤凰汇云集。
凭轩远望,同路歌舞。
人情萦柳陌,客泪满衣裾。
横戈寝穹庐,满箭绝戎车。
何日归故乡,明月江头曲。
萧萧黄鹤城,草赤蝉难宿。
燕赵多奇士,步步思亲戚。
上马遥望,厌恶西风。
羽檄飞飞,长鸣哀鸿雁。
双旌欲度关,敌影犹如烬。
借问楚王宫,何年复何日?东风柳絮飞,草木不相识。
燕赵多奇士,悲歌横咽喉。
谁能共肝胆,用直报主恩?相逢皆佩服,各极心所欲。
谁道河山险,纵横曾不足?万里赴戎机,且听冰与雪。
会合何时尽,对此语傍晚。
燕赵多奇士,赖有尺书通。
骏马清宵,肯听何由?铁鞭击水急,娇子矜方枢。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别携毛羽翼,白露无人收。
愁心转壮士,犹自未得休。
平明北山曙,浩气长虚空。
后出师表翻译:燕赵之地出产众多杰出的士兵,就像凤凰聚集在云端一样壮观。
站在高台眺望,目睹同伴们载歌载舞的场景。
这时人们情绪低落,在柳树丛中萦绕着离别的悲伤,客人们的衣襟上挂满了离别的眼泪。
战士们躺卧天穹之下的帐篷里,箭矢横飞,战车奔驰,热闹的场面显然已不复存在。
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当那时,明月升起,在江边拂动水面的涟漪中,谱一曲动人的曲调。
黄鹤城里草木凋零,蝉儿啼叫,难以安宁。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每一个都深思家人亲戚的关怀。
站在高处眺望,对西风十分厌恶。
信鸽飞向远方,发出长久悲啼之声,时常让人感到凄凉。
双旌欲越关口,敌军的阴影仍旧凝结如烬。
问问楚王的宫殿还要多少年才能回归家园?东风吹送着柳絮飞舞,但草木却不认识我。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他们时常悲伤地低吟长叹。
有谁能和我共同担负忠诚和勇气,回报主上的恩宠呢?相逢的人们都互相敬佩,各自追求心中所愿。
谁说这河山险要,曲折的路途曾不足以考验我们?千里迢迢赶往战场,还要忍受冰天雪地的苦楚。
何时才能和同伴会合?对此,只能在傍晚时分黯然祈盼。
燕赵之地培养出无数杰出的士兵,感激有书信相通。
骏马在清晨时候悄然驰骋,是否能够听见我的消息呢?铁鞭击打水面,扬起波涛,娇俏的姑娘矜持地旋转着舞蹈。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注释《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后出师表》翻译注释: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汉献帝的一封表文。
原文中,“先帝”指蜀汉建兴皇帝刘备,“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献帝刘协陈述国家的危急形势和自己的治国方针的表章。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刘备在统一天下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由于突然逝世而导致中途失败。
“今天下三分”指的是天下被曹魏、东吴和蜀汉三方所分割,“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汉作为益州的状况非常糟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指出现了危机存亡之秋。
然侍卫之臣尽力,死而后已,一以成报先帝之遗志,而复兴汉室,不想势穷力屈,负才责众,蹈险被忧,无地自容,故惟庸才蹈逆,奉恩荷戴,泣血救灾,坐视危亡,虽死犹荣,这段文字讲述了诸葛亮及其部下奋不顾身,不幸遭遇险境。
他们奉献心脏和鲜血,穷尽所能,力求完成先帝的遗愿,复兴汉室。
但是,却面临着形势的逆境,无法承担责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忠义以为广大之谋,愚蒙负至诚之心,自今以往仗义执言,是考虑事业之全局。
因此将智谋融入其中。
没有采纳忠义之言的,却为异心。
愿陛下安天下,尽心竭力,爱国安民,何患无人,临大顺而不可入也。
请陛下为天下安稳,应尽心竭力,爱国平民,何愁没有人才?我们已经到了顺乎天命的时候了,不能在这时候才表现出心志。
《后出师表》全文言辞华丽,意义深刻。
这是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切调情,宏大振奋的情感以及婉转曲折的文辞风格而蜚声海内外。
这篇文章以其博大精深,被誉为史家之冠。
《后出师表》原文赏析
《后出师表》原文赏析《后出师表》是一篇作者不详的文言文名篇,它是在《出师表》之后创作的。
这篇文章也被称为《表奏某公谢恩帖》,是一个以后出师表续写的作品。
在文言文中,它以清晰明了的笔触和优美的句式展示了作者对功勋将士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本文将对《后出师表》进行详细的赏析。
《后出师表》是根据《出师表》所述的事迹续写而成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出师表》的情节:赵云在征战江南后请求刘备留他下来,他被刘备的感人表白所打动,最终答应了刘备的留下的请求。
赵云的高尚情操和对刘备一心一意的忠诚让人敬佩。
而《后出师表》则以这次留下来的事件为切入点,进一步表达了赵云对刘备的赞扬之情。
《后出师表》的开头以“某公谢恩帖”为题,正式表达了写作的宗旨——致谢和致敬。
作者在文中首先通过突出刘备的伟大和高尚品德,再展现赵云的深厚感情。
刘备被描述为仁爱、宽厚、聪明和乐于助人的英雄人物,这充分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而赵云则被表达为拜刘备为师后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他的愿望和信任。
作者的写作手法极具感染力,能够真实地表达出赵云对刘备的敬意和对他的崇高评价。
接下来,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赵云的忠诚和努力。
他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刘备,始终忠诚于刘备的事业。
他用“昼夜教书不倦”、“甘心不计私恩”,来表达对刘备智慧教诲和深切感谢之情。
通过这种写作手法,赵云的勤奋踏实和对刘备的无私奉献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人更加钦佩他的努力和付出。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进一步描述了赵云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
他用“攀险越岭,期余灰心;跋山涉水,路无艰阻;城府过人,智谋广博”这样的词句来表达赵云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
同时,他还提到赵云始终保持聪明冷静的头脑,对战略的洞察力和对战局的应变力进行了肯定。
通过描写赵云的这些特质,文章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对刘备的忠诚。
最后,作者以对赵云的赞美和悼念来结束这篇文章。
他称赞赵云为“世之难逢之杰”,并称他为“忠臣孝子之表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一:[后出师表原文]《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后出师表》是作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下面整理了《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它与《前出师表》有什么不同!《后出师表》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二:[后出师表原文]《陈情表》原文及欣赏《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愍一作:悯茕茕孑立一作:独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古诗后出师表翻译赏析
古诗后出师表翻译赏析《后出师表》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原文】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
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者十余年,负债累累,金钱耗尽;曾想过行医、捕鱼,以维持生计,但皆不胜繁忙之事,且药医存在风险,鱼若不上钩则无所获益。
雄心壮志,岂可埋没于此?后悔不已!当今之世,事或可求于君,便请尊召于边,不求周全之富贵,只愿生死与共之忠义。
至亮之任,愿尽力于三秦之地,竭忠尽力于事之宜,庶可报内外恩泽,逍遥于天地之间,不负时俗、不负我辈之期望。
至于成敗利鈞,非亮之所能为也。
亮言:三年之勤王之役,劳心劳力,为的是达到既定目标。
今日臣亮凭借忍辱负重的努力,终于渡过了危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刻,心中再无怨尤,更希望着能够报答您的恩情。
对待臣亮的任命,臣亮深感荣幸,同时也十分清楚应尽的责任。
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文采不佳,难以尽忠报国之事,但臣亮希望能够凭借心中的忠诚与坚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谨以臣之肺腑之言,报告陛下:陛下之前任命臣为军师,备受荣幸。
然而,臣亮自知才疏学浅,未能完成陛下之托付。
才疏学浅如臣能够更好地报效陛下,臣亮当作马上就去做的。
如今天下大乱,豪强割据,我军虽有一方之力,却难以抵挡诸侯的联合进攻之势。
故臣亮深知边地的重要性,臣亮愿意放下一切,奔赴前线,为陛下守卫疆土。
臣亮切切盼望着陛下能够给予臣这个机会,让臣能够为国家尽忠。
臣岂敢言辞迂腐,只愿尽忠职守,竭尽全力。
臣昔日虽赡养难继,今得一展长才之机,愿将一身诚心敬献于陛下,效忠之心始终如一,岂敢改变。
愿陛下把握时机,命臣入秦,尽忠职守。
臣以肝脑涂地,不辞劳苦,始终为陛下效忠,不违军法。
若可得效,身死十之八九;而若陛下不用臣之言,臣请奉巾帼,自归田里,终身不再担任如此重要之职务。
愿陛下慎重考虑,看似臣亮之措辞如此,但实则对陛下赞誉有加,并不敢负责,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接纳臣的建议。
臣冯谨献上恳切之言,愿陛下鉴识,斟酌后再定。
望陛下思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1),王业不偏安(2),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4)。
宜先入南(5)。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7),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8)。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9),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10)。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11),谋臣渊深(12),然涉险被创(13),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长策取胜(15),坐定天下(16),此臣之未解一也(17)。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18),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19),遂并江东(20),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21),其用兵也,仿佛孙、吴(22),然困于南阳(23),险于乌巢(24),危于祁连(25),逼于黎阳(26),几败北山(27),殆死潼关(28),然后伪定一时耳(29)。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30),四越巢湖不成(31),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32),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33),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34),中间期年耳(35),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36),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37)。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38)?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39),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40),当此时,曹操拊手(41),谓天下已定(42)。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43),西取巴蜀(44),举兵北征,夏侯授首(45),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46),秭归蹉跌(47),曹丕称帝(48)。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49)。
臣鞠躬尽瘁(50),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51),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52)。
[1]词句注释1.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何如,用于比较,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孰,哪一个。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今贼"两句:指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高帝:刘邦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
这句说: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203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195年又曾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前200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被,同"披"。
14.良:张良,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陈平,汉高祖的著名谋士。
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
胡三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
两说皆可通。
18.刘繇(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孙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笮融攻杀。
《三国志·吴书》有传。
王朗:字景兴,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孙策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曹操所征召,仕于曹魏。
19.孙策:字伯符,孙权的长兄。
父孙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孙吴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孙:指孙武,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吴:指吴起,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吴子兵法》。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袁绍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胡三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曹操围邺,袁绍少子袁尚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于黎阳:建安七年(202)五月,袁绍死,袁谭、袁尚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曹操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
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沔县西),与刘备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与马超、韩遂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马超军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马超骑兵沿河追射之。
殆,几乎。
29.伪定:此言曹氏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
诸葛亮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昌霸:又称昌豨。
建安四年(199),刘备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刘备。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
而孙吴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李服:建安四年(199),车骑将军董承根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吴子兰、王子服和刘备等谋诛曹操,事泄,董承、吴子兰、王服等被杀。
据胡三省云:"李服,盖王服也。
"33.夏侯:指夏侯渊。
曹操遣夏侯渊镇守汉中。
刘备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夏侯渊。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35.期(jī)年:一周年。
36."然丧"句:赵云为蜀中名将,阳群等人事迹不详。
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
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
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8.图:对付。
39.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
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1.拊(fǔ)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然后"句:指刘备遣诸葛亮去江东连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
44.西取巴蜀:指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势力进入刘璋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45.授首:交出脑袋。
46.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刘备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庞德,威震中原。
孙权趁机用吕蒙计谋偷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
47.秭(zǐ)归蹉(cuō)跌(diē):指刘备因孙权背盟,袭取荆州,杀害关羽,就亲自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吴将陆逊所败。
蹉跌,失坠,喻失败。
48.曹丕:字子桓,曹操子。
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魏国,是为魏文帝。
49.逆见:预见,预测。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
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亦即"逆见",预料。
白话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
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
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
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
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
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
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伐战,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
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
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么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
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难于判断的,是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