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 罪 心 理 学
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 生新的质变,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 态转为时间上的有序状态。
1.潜在形态(人格中的不健全 因素非有序状态的存在,到达一定 阶段会产生犯罪意向,进入到自觉 的违法行为倾向状态,各种因素之 间有初步的整合,处于不稳定、不
完全的萌芽状态,向有序的方向发 展。) 2.恶变形态
2.心理因素(主体原有的心 理结构中存在的与犯罪心理形成 有密切关系的不良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其影响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选择上,对事物 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上。) 2)性格结构因素 3)控制系统的缺陷(指道德 观念和法制观念的缺乏) 4)个性异常(人格障碍)
3.行为因素(不良行为的得 逞,强化不良心理结构,从而可 能形成犯罪心理结构) 1)错误的活动(如违反纪 律) 2)不良的行为方式及结果 (如欺骗、赌博)
称。后者指在一定的犯罪心理 支配和影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
会的行为。 二、研究对象:与犯罪有关的 心理现象。
行为法则:B=f ( P· ) E
B代表犯罪行为,f 代表参数, P代表犯罪主体的个体心理,E代表 实现平衡,维持行为的犯罪主体的 生存环境的负面因素。 通过对这一行为规则的剖析,
我们可以发现犯罪心理的关注视
3)有害的行为习惯(如自由 涣散) 4)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人体生 活的整个社会环境,它影响着犯心 理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全社会犯罪
率的高低。包括政治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 法制环境因素。)
2)小社会环境因素(个体 生活的具体环境,它更为直接地 影响犯罪心理的产生,主要有家 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工 作环境因素、居住环境因素、交 往环境因素等)
犯罪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犯罪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其目的在于为警察、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1)犯罪心理学相关概念1、犯罪心理学定义:广义说认为,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2、犯罪的定义:是刑法学的概念,一般定义为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人定义:是指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人。
4、犯罪三要素(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二)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犯罪行为: 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两者的关系两者的区别:a、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而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b、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联系性:a、先有犯罪心理,才有犯罪行为。
b、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c、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两者关系错综复杂。
A、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是指,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B、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是相一致的,但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也存在着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1、犯罪心理总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它在形成后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一定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性的科学。
(四)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1、犯罪对策:是指预防、揭露、惩罚犯罪和矫治罪犯的各种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犯罪心理学
宋逸韵
本书的体系构思
1、导论 2、犯罪人心理
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 罪行为、、犯罪行为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 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 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 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 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 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 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 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 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维度模式) 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 (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 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 (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 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 (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二)主体外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 、 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 、 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 1、犯罪动机的形式 2、犯罪目的的确定 3、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4、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 响
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 1、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 (3)机遇型 2、特殊模式 (1)习惯性 (2)朦胧型 (3)变态型
犯罪心理学第1、2、3、4、5章
1.双生子说 2.染色体异常说 (四)内分泌失调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1.文化冲突论 2.社会异常论 3.亚文化理论。 4.标签论
三、精神病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论 (二)智力落后论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犯罪人反社会的 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是犯罪人进行各种犯罪活 动的基本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核心,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一)畸形的观念系统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二)研究以下课题 1.犯罪心理结构 2.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3.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 4.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5.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6.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交叉学科 (二)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四)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一)特定的气质 (二)消极的性格特征 (三)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
四、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 (一)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变化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结构成因/国外犯罪原因的学说
四、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1.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分类。 2.掌握犯罪人情绪情感特征。 3.掌握犯罪人意志特征 。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积极情感 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
消极情感
第五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特征
二、犯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特征
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犯罪人事先策划制定犯罪计划,选择犯罪目 标和犯罪手段、方法,都是通过复杂的智力活动得以实现的;而犯罪行为的 实施,更需要进一步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教学建议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想象、思维
第二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二、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应用状况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 认识能力相对低下
犯罪人的 认识特征
认识方法的偏激性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及意志特征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三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1.掌握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2.了解犯罪人需要和动机的特征 。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与动机
个体需求
行为活动
需要
社会需求
第四节
第二章 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页
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概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 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 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那 些畸变心理原因有机而相对稳定组合。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2页
(二)为何要用“犯罪心理结构” 1.它表明犯罪心理存在状态 2.它与心理科学用词习惯吻合 3.它符合系统论观点 4.它能教好地反应犯罪心理学动态改变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9页
(二)调整结构组成要素
1.偏倾自我意识 2.扭曲道德意识 3.错误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0页
(三)特征结构组成要素
1.特定气质 2.消极性格特征 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能力 4.不良行为习惯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1页
(四)犯罪人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36页
文化冲突论有两个基本假定
第一:社会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不一样文化规范 ,包含道德规范,行为规则等。社会群体是多元, 这也使得文化规范也是多元。 第二:任何个体指导自己行为规则,都是他所处社 会群体文化规范。每个人都有遵从自己所属群体规 范倾向,这么一来,当某人在俺这自己群体文化规 范行事时候就可能触犯其它群体文化规范,引发冲 突,其极端情况即是犯罪产生。
1.消极、不良心境 2.实施犯罪时异常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2页
(五)犯罪人潜意识
1.动力结构中潜意识 2.特征结构中潜意识 3.心理状态中潜意识
犯罪心理的结构形成与发展概述
第13页
六、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形态改变
犯罪学教学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犯罪学教学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防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犯罪心理学和犯罪行为分析,以揭示犯罪的原因和动机,为制定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治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深入介绍犯罪学教学中的犯罪心理学与犯罪行为分析。
一、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者内心世界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动机和认知特点等方面来解析犯罪的心理机制。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犯罪者的心理状态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有些人可能因为持续的挫折感、人际关系问题或人格障碍等因素,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心理状态,容易被推向犯罪的道路。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干预。
2. 犯罪者的动机犯罪者的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揭示了犯罪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
3. 犯罪者的认知特点犯罪者的认知特点是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方式的反映。
一些犯罪者可能存在扭曲的认知方式,导致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评估和后果的判断产生偏差。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不同犯罪者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做出犯罪行为,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认知错误。
二、犯罪行为分析犯罪行为分析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证据和犯罪者行为的分析,以揭示犯罪行为的模式、特征和演变规律。
犯罪行为分析在犯罪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展现,通过分析犯罪现场的特征、布局和痕迹,可以推测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犯罪动机。
在犯罪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对犯罪现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犯罪现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证据分析证据是揭示犯罪行为真相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可以还原犯罪者的行为过程和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指对罪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探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犯罪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心理发展过程、人际互动、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源,分析罪犯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犯罪个体的危险程度,提供矫正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结构的角度探索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形成,和罪犯的心理结构密不可分。
罪犯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犯罪动机和行为。
1.个体遭受过的生活经历个体的生活经历影响着本人的性格和心理结构。
极端的生活经历,如亲人的失去、严重的心理创伤,等等,往往会催化个体的极端行为,通过犯罪来寻求某种慰藉,满足某种需求。
来自社会的打压、经济压力等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绝望和压抑情绪,从而影响其犯罪倾向。
2.性格特征个体的性格特征是其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人性格偏向独立、坚毅、自尊心强,需要执着、不屈不挠的达成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性格偏向血腥、残忍、虚荣等等,促使其犯罪。
例如,自恋性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想要通过犯罪来表现自己的实力。
3.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社会阅历。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个体心态平衡、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实质性和负责。
然而,不良的家庭教育不仅容易使人在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方面出现缺陷,甚至在生活中出现极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如强烈的道德约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传承、对于雅黑:父母的伤害经历、重男轻女观念,都可能让人形成狭隘的价值观,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结构和行为的外部因素。
例如,贫困、失业和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人有犯罪意图,而行动群体的暴力仪式和暴徒活动等行为,也会激发人的暴力倾向。
二、犯罪行为发展的机制罪犯行为的发展机制,指的是罪犯行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具有独特的动机、理念和行为特征。
第二章心理学理论对犯罪本质的
水平III:原则水平,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 原则已不限于遵从某一权威人物,而是与 人共同承担责任。此时道德标准已被内化 为他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这一阶段的人基于他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 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
2.道德发展与少年犯罪 (1)一般而言,少年犯罪人会表现出发展演化现 象,他们的道德成熟度低于守法少年。(假设) 结论认为少年犯罪人有可能处于前习俗推理水平 的结论。 (2)一种理论假设:道德不成熟是少年犯罪人在 家庭中缺少角色扮演机会的结果。 结论:少年犯罪人的目前表现出的道德推理水 平,明显低于守法少年的目前;缺少父爱或是代 替父亲的少年犯罪人尤其表现低的道德推理水平
社会契约下的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公约为政体带来存在和生命;而立法为 政体带来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形成的契约必 须有一系列强制执行的社会准则来规范缔约各 方的行为,以保护契约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 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约得以执行。卢梭认 为人民必须遵守法律,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 务。
(二)本能与犯罪
本能的理论,开始他提出来了人的本能冲动是利比 多——性冲动,在晚年,他把本能修改成生本能与死本 能。
1.生本能与犯罪(欲求不满论) 生本能是人追求生存的欲望,是人们一种内驱力,生本 能就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希利等人认为,这种欲望不能满足 是犯罪心理的原动力。
2.死本能与犯罪
死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侵害他人进行毁灭的本能 冲动,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弗洛伊 德用这个观点解释战争。
人的犯罪是死本能突出地发展。本来认识从动物演化而来 的。在长期的进化中,这种野蛮的侵犯性已逐渐消失,但 不可能完全消失,在发怒与激烈争斗时,不自觉的泄露出 来,用此解释激情状态下的杀人。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3103202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开课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的专业课,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认识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增强在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方面的理解能力。
具体的一些能力要求:第一、能够使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释犯罪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第二、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和不同犯罪主体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规程。
第三、在未来从事犯罪预防、犯罪矫治过程中,使用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基本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辅导答疑、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等。
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研究报告)(70%)+平时成绩(平时考勤、课堂提问、研究设计)(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和犯罪心理的相关概念及类型;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犯罪和犯罪心理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对犯罪及犯罪心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
教学难点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4.教学内容一、犯罪二、犯罪人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四、犯罪心理学五、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六、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和要素;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了解影响犯罪心理构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犯罪心理学》教学课件(全)
分析研究就是对犯罪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 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
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 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 的一种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 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 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 具有可证性。
主张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 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 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 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理论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1872年,德国的埃宾(Ebin)的《犯罪心理学纲要》 1897年,奥地利的审判官格罗斯(Gross)的《犯罪 心理学》(诞生标志) 作为应用学科的犯罪心理学源流 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发表的《被暗示性》
返回
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和形态 变化
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一)一般模式 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以犯罪需要为核心,形成从意向到行为的心理 锁链,以一定的情绪状态和能力作为引发犯罪行为 的条件。
(二)特殊模式 特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
定,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 3.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二、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 (一)潜在形态 (二)恶变形态 (三)衰落形态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课件
其含义不能通过实验来考察,也不能以数字、强度、频率
来测量。与此相反,定量研究强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测量
和分析,而不是过程。另外,定性研究者强调现实的社会
建构性,强调研究的价值承载性质;而最让定量研究着引
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工作可以在一种价值无涉的框架内完
成。
2023/12/31
第二章
21
三、多层次研究并重
2023/12/31
第二章
24
Andrew & Bonta:“风险—需求—反应模型”
➢ 强调了识别出以下因素的重要性: ① 将个体置于犯罪活动风险中的因素(风险因素) ② 可以通过干预而改变的风险因素(需求因素) ③ 其他可能影响个体对于干预的反应的个体特征或情境
特征(反应因素)
2023/12/31
➢ 只要是犯罪必定具有客观的结果 ➢ 无论客观结果还是法律结果它总是由具体的行为导致的 ➢ 在实施行为前,任何作案人都有一个认知加工的判断过程,
特别是决定去作的选择 ➢ 行为决策的背后必须有支配行为的动机、目的、情绪等心
理因素的作用 ➢ 在同样的刺激下,犯罪永远不是多数人的选择
2023/12/31
第二章
他人而完全不自知时,这则经验已变成一则警示传奇,提醒
我必须注意对他人的态度。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太过小心
翼翼了,就像有时候我想要开除表现不好的员工,却总担心
这对他们来说太残酷了。”
2023/12/31
第二章
9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路径
从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回溯 的视角归纳出下列脉络:
实证主义(实证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 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和英国 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te,
2犯罪心理结构
案例:
盗窃惯犯刘某某,1974年出生,十堰市某县黑虎
乡人。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体弱的奶奶一起生活。 11岁时,奶奶生病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瞒着 奶奶逃学到十堰。在十堰学会了扒窃。 奶奶病故后,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牵挂地走上海,跑 广州进行了扒盗生涯。其间在好人的教育下,曾下过 决心,弃恶扬善,不再偷盗。 坚持不多久,就又旧病复发。他认为:没有偷老百姓 的钱,不算偷。有些当官的钱来得不干净,我的手也 不干净,不干净对不干净等于干净,这是天经地义的 事。对别人来说,我是个坏人,对我自己来说,我觉 得我是在做好事,我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侠盗 ”。
力,如需要,如情绪,如意识状态,其他不良因素处 于从属和配合地位,在初犯和单一型犯罪者中较常见。 • 恶化和加深 • 转化和减退
– 多因并列:存在多种驱动因素,在复合型犯罪中常
见,多见于惯犯、累犯,往往演变为职业犯罪
– 递减或递进 – 循环往复
转变
实施和犯罪活动的结束,犯罪心理结构 经历了潜在、恶变、衰落三个阶段和三 种形态上的变化。
– 潜在状态 – 恶变状态 – 衰落状态
(一)潜在状态
个体社会化缺陷而产生的不健全人格,是形成
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
潜在的犯罪心理结构的标志:犯罪意向的形成
(由不良需要引起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倾向)。
潜在形态是处在不稳定、不充分的萌芽状态。
(二)特殊模式
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主要特
点:缺少明确的故意和动机;犯罪心理不稳定, 结构不完整;犯罪目的不明确,不是为了从犯 罪行为中获益,只是为了发泄情绪等。
– 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 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初犯、偶犯的犯 罪心理结构;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多,不稳固可能朝 稳固方向发展。 – 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动,是为了宣 泄消极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有时会损人不利己, 甚至害人害己。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本能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罪恶感与犯罪: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了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货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在许多罪犯身上,特别是青少年罪犯的身上,人棉可能发现在犯罪以前就存在着非常强大的罪恶感,所以罪恶感不是犯罪的结果,而是它的动机。
阿德勒的犯罪观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在罪犯的各种活动和态度中,都显现出他是在挣扎着要成为优越,要解决问题,要克服困难。
他和别人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没有这种形式的追求,而是他所追求的方向。
阿德勒提出,个人的自卑感主要是有个人的身体缺陷,低劣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类因素引起。
这类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有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这样做往往会触犯社会禁律,导致犯罪。
对犯罪的防治阿德勒十分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犯罪人的矫治,他认为,犯罪人选择与社会相悖的方式克服自卑,与他们在三大生活领域(即友谊,职业和爱情)的失败有关。
预防犯罪的途径是要找出罪犯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合作障碍,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教会他们怎样与人合作。
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类儿童,1.身体有缺陷的儿童2.被宠坏的儿童3.受到忽视的儿童艾希霍恩认为,初生婴儿是一种不合群的动物,家庭教养的作用就在于随着他们的成长,使他们从不合群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入到适应社会的状态。
如果儿童没有与父母产生情感依恋,没有经历认同父母的人格特点的心理过程,没有学会像父母那样的心理控制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他们具备犯罪的倾向,病随时都有可能犯罪。
亚历山大和施陶布提出,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或早或迟地实施的第一次犯罪,都是对保持清洁的规定的违反。
美国犯罪学家塞克斯(Gresham Sykes)和马茨阿(David Matza) 曾对少年犯罪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年犯罪人五种“中和”技术,实际上就是少年犯罪人对期犯罪行为的五种合理化解释,1.否认责任2.否认损害3.否认被害人的被害4.否定责难者5.高度效忠群体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论述题)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六 与 犯 罪 形 态 接 触
五 犯 罪 动 机 学 习
四 学 习 内 容
三 学 习 地 点
二 一 沟 习 通 得 学 习
主 要 内 容
亲密 团体 技巧 动机 态度 理由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 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 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 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 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 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 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 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请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讨论和中心发言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1.1 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
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他们的生物 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理 与行为特征,这种行为必然不符合文明社会中的传统、 习惯和社会规范,必定构成犯罪。 生来犯罪人在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 特征和其他智慧方面,都有不同于正常人的表现。 气温、季节、地势构造、甲状腺地区、死亡率、 种族、性别、年龄、遗传因素; 文明程度,人口过剩,新闻媒介,生活状况、酗 酒、吸烟,教育、宗教、家庭出身,战争、监狱生活、 移民、职业等社会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犯罪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权威失范
社会主导价值混乱
角色失范
│年代 │与榜样有关的时代特征 │代表人物 │ ├─────┼───────────┼──────────────────────┤ │六十年代 │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雷峰、保尔 柯察金、“铁人”土进喜、邱少云等 │ ├─────┼───────────┼──────────────────────┤ │七十年代 │精神解放后的饥渴选择│陈景润、邓丽君等 │ ├─────┼───────────┼──────────────────────┤ │八十年代 │从单一走向多元 │张海迪、赖宁、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等│ ├─────┼───────────┼──────────────────────┤ │九十年代 │流行时代的文化符号 │罗人佑、崔健、土朔、周星弛、王、周杰伦等 │ └─────┴───────────┴──────────────────────┘
(一)反社会意识
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 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众利益 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 误观念的总称。 如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对社会秩 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等。 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出现反社会意识、反社会行为的原 因——社会化缺陷 日本学者森武夫——社会化病理 不完全的社会化 不适当的社会化 矛盾情绪的社会化 英国学者詹金斯——少年犯社会化三种类 型 反社会的攻击性、过度压抑型、不当社会化 或假社会化
财物动机——57%—60% 性动机 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友情”动机、报复动机、嫉妒动机 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虚荣心动机、好奇心动机、戏谑动机、恐 惧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
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 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
12
内外化机制
.
13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 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 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
15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 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 强化的结果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
6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
17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
18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 定性和可变性
.
3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
16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 少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 小巫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 小题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 惑的结果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
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 究刑事责任
21
案例回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奸8岁幼女致其窒息死亡 39名少年为筹钱上网 偷窃122起 为上网竟然抢亲奶奶钱财 两青少年被逮捕 “太子堂”团伙7少年成员受审 成员多为“90后” 模仿网络小说 6少年绑架同学 主犯被判7年刑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
14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二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
2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 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
4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 誉、声望、金钱)
采取合 法途径 满足
自我意 识调控 抑制
采取非 法手段 满足
守法心理
.
变态的强烈 欲求(吸毒、 性淫乱、邪 教痴迷)
犯罪 心理
5
犯罪意向的萌发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 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
2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 社会不良文化和习气的影响: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文化娱乐等、赌博、吸毒等——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 家庭状况及教育不良的影响:畸形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粗暴教育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
10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
7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心理紧张
犯罪动机形成
强烈需要再现
犯罪行为实施
犯罪动机消失
犯罪需要满足、 放弃或替代
心理紧张解除
.
8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
报复
诽谤
损害名誉
破坏
犯
义愤 杀人
伤害
毁坏设备
犯
罪
罪
动
杀人
目
机
图财
杀人 伤人致残
的
杀人
嫉妒 杀人
剥夺生命
.
9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
19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 “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