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内在的犯罪意图,未进入实际上的犯罪准 备、未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意向+犯罪条件+机遇
犯罪动机 犯罪行为
.
6
犯罪动机与目的
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活动动机,是行为人 推动、引起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
四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过渡阶段 (3)定型阶段 (4)消失阶段
犯罪目的:行为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 望要达到的结果(不是指犯罪行为的后果)
犯罪心理结构特性:驱动性和普遍性、整体性和 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隐秘性和客观性、稳 定性和可变性
.
3
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渐进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演化过程 过程: (1)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2)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3)萌发犯罪意向(犯意)
(4)形成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目的 (5)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学
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 2010年5月
第二讲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
2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 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犯罪心理结构要素:动力结构(个性倾向性)、 调节结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 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
.
16
“犯罪有理论”
犯罪是 “社会分工”,是社会平衡必不可 少的“平衡器”、 “制动阀”
犯罪是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平的追求者
犯罪是社会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自己犯罪跟那些“贪官污吏”相比简直是 小巫见大巫,司法机关追查是“少见多怪、 小题大做””杀鸡给猴看”
自己犯罪是被人刺激的结果,是不断被诱 惑的结果
.
17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特征
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非法欲望更强烈 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 犯罪活动向多方向性发展 反社会心理形成和巩固 犯罪观念进一步确立 形成犯罪人格
.
18
正常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作案行为有明确的现实动机 作案行为有准备有预谋 作案对象及后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作案后有明显的自我保护性 判断正常与否的核心标准:作案时对自身
.
7
犯罪动机的循环周期
某种强烈需要
心理紧张
犯罪动机形成
强烈需要再现
犯罪行为实施
犯罪动机消失
犯罪需要满足、 放弃或替代
心理紧张解除
.
8
犯罪动机、目的、行为的关系
犯罪行为
报复
诽谤
损害名誉
破坏

义愤 杀人
伤害
毁坏设备




杀人


图财
杀人 伤人致残

杀人
嫉妒 杀人
剥夺生命
.
9
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犯罪决意 定义:行为人已就实施犯罪行为作出
.
11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内外化机制:从吸收客观外界的消极
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是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从犯罪心理的整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是犯罪心 理的外化机制。
刺激反应与反馈机制
量变质变机制
防御机制
.
12
内外化机制
.
13
防御机制
定义:个体在无意识中,为了消除由心理 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 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法
.
2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外因
✓ 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见利忘义、唯利 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
✓ 社会不良文化和习气的影响: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文化娱乐等、赌博、吸毒等——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欲望
✓ 家庭状况及教育不良的影响:畸形家庭、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粗暴教育 ✓ 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
反向作用(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
15
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
定义:犯罪心理形成后恶性发展的过程,也就 是犯罪心理定型化、个性化、多方向化的过程, 是从初犯到惯犯、职业犯的过程
机制
(1)外界不良诱因是犯罪心理结构强化的条件
(2)社会强化作用
(3)违法犯罪活动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
(4)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结果是犯罪心理结构 强化的结果
一般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但对于杀人、爆炸等八种刑法规
定的严重犯罪的年满14周岁就要追. 究刑事责任
21
案例回放
“娃娃”犯罪团伙10人中9名未成年 头目年仅12岁 疯狂少年一夜之间抢劫20名中学生被判刑 模仿电视“黑吃黑” 四少年以身试法 14岁少年沉迷黄碟强奸8岁幼女致其窒息死亡 39名少年为筹钱上网 偷窃122起 为上网竟然抢亲奶奶钱财 两青少年被逮捕 “太子堂”团伙7少年成员受审 成员多为“90后” 模仿网络小说 6少年绑架同学 主犯被判7年刑
行为和周围环境是否存在辨认和控制能力
.
19
专题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
( Juvenile Delinquency)
青少年: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包含“青年”和 “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中国:未满14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可送少教所 或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改造
了最后决定 包括 (1)犯罪行动手段的选择 (2)犯罪行动时机的捕捉
.
10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常见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 (2)突变型(人际关系/回避危险/特定气氛) (3)机遇型(机会型/境遇型) 特殊模式 (1)习惯型(如惯盗的习惯行为) (2)朦胧型(如团伙犯罪中的从犯在暗示下犯罪) (3)变态型(异装癖、恋物癖、恋尸癖等)
.
4
常态的强烈欲求(名 誉、声望、金钱)
采取合 法途径 满足
自我意 识调控 抑制
采取非 法手段 满足
守法心理
.
变态的强烈 欲求(吸毒、 性淫乱、邪 教痴迷)
犯罪 心理
5
犯罪意向的萌发
来自百度文库
犯罪意向的概念(犯意)
实施犯罪的意向、冲动和意图,是尚未分化 的、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违法犯罪需要
模糊的、朦胧的、无特定指向性的犯罪意图
分类 (1)攻击反应 (2)退却反应 (3)妥协反应
.
14
防御机制与犯罪行为
合理化作用(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 害人/责备批评者/效忠团伙)
投射作用(打消对被害人的同情和怜悯/构 成攻击被害人的理由/转移造成紧急情况的 责任)
认同作用(自居作用,在群体犯罪中模仿/ 在个人陷入困境时模仿/冒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