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物理学院开设的其他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
五、 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合计
其中 B 类课程可以用相应的 A 类课程代替。
学分 5+5
3 3 4 3 2 25 必修+5 选修
1
三、 专业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是理、工兼容的专业,侧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扎实 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各种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 的基本原理及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和设计、开发 能力;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
四、 专业的学制与学分
本专业学制 4 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 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8 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 6 年。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 专业简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当前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是信息技术的 基石。正是得益于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系统才能一直朝着智能化、 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迈进,使人类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许多高精尖技术与功能性装置目前已变为现实。微电子材料、微电子工艺、 以及微电子器件的迅猛发展不仅促成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而且为其它诸 多学科或领域带来新的发展途径或契机,已经在民用消费电子、信息通讯、计算 机、工业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系统、灵敏探测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也正在医疗诊断、生物信息获取、国防与信息安全等领域显示出越来越令 人振奋的应用前景,必将为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与电子信息工程
系
佚名
【期刊名称】《通信学报》
【年(卷),期】2007(28)3
【摘要】概况: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211高校之一,也是江苏省重点高校。
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就设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物科院),物科院是一个学科建设门类齐全的院系,下面是学科结构图。
【总页数】1页(PI0001-I0001)
【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大学物理;学院;本科专业;学科建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8.3
【相关文献】
1.培养高技能人才与贴近就业的探索——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J], 邢佳杰
2.培养高技能人才与贴近就业的探索——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为例 [J], 邢佳杰
3.创新发展学生党员模式——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为例[J], 王帆
4.构建交通信息教学工场打造行业人才培养摇篮——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
信息工程系办学侧记 [J], 蒙秀溪
5.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子信息工程(光电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工程技能,具有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子信息显示、光伏技术、光电检测等技术领域,尤其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封装与检测、电光源驱动以及半导体照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在绿色光源行业及其相关的半导体公司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产品检测等工作,适应江门五邑地区、珠三角、广东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三、主干学科半导体物理四、相近专业微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光学工程五、专业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数字电路、显示与驱动、LED驱动电路设计与制作、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基础物理、近代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发光学与发光材料、光电子技术、光电子专业实验、传感器原理与技术、光电薄膜与真空技术、光电信号检测、LED 封装技术、光学设计、照明散热与分析等课程。
六、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4-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总学分、总学时及构成表八、毕业规定1、至少取得168学分(其中必修课143学分,选修课25学分)。
选修课中人文社科、艺术类及经管类等三类通识课程至少各取得2学分,模块一至少取得17.5学分(或模块二至少取得14.5学分)。
参加3+1模式学习的学生,可在企业获得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分。
2、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3、通过体育达标测试。
九、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表十、专业教学进程及计划表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工程方向、半导体绿色光源方向)(本科)专业教学进程及计划表(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专业。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以下能力和素质的专门人才: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电子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制版;3、具备一定的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从事通信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工作;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5、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三、课程设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专业课程: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网络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实践课程: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电子电路设计实习、通信网络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习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素质、外语、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实践环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实验是本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包括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的另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和专业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学科为基础,结合通信、电气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培养具备电子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
该专业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培养目标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的电子科技应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如下:1.具备坚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技术,具备电子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能力。
3.具备电子系统的测试与调试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电子系统中的问题。
4.具备电子电路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参与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发。
5.具备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能够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微积分、物理学、电磁学、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等。
2.专业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通信原理与技术、电子器件与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系统设计等。
3.专业选修课程:电子测量技术、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电子技术等。
四、实践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开设以下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通过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课程:开设电子系统设计、模拟与数字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等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创新能力。
3.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实习实训学院将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实习实训涉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学生将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并结合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实践课题报告撰写。
电子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品德高尚、视野开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能源、材料、电力、节能环保等行业胜任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应用及管理等工作,适应江门五邑地区、珠三角、广东省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1三、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四、相近专业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五、专业主干课程基础物理,大学化学,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薄膜技术与材料,电化学原理及应用,新能源材料及器件设计,化学电源设计与制造工艺学,化学电源和器件综合实验,锂离子电池原理及应用,物理化学实验,基础电化学实验,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电源管理技术六、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4-8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七、总学分、总学时及构成表八、毕业规定1、至少取得164学分(其中必修课134学分,选修课30学分)。
选修课中人文社科、艺术类及经管类等三类通识课程至少各取得2学分,选修专业课至少取得20学分,其他专业选修课至少取得4学分2、至少获得6个第二课堂学分。
3、通过体育达标测试。
九、专业课程中英文对照表十、专业教学进程及计划表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向)(本科)专业教学进程及计划表(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涉及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修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四、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2、专业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3、实践课程: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选修课程。
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质量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2、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3、就业情况监控: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七、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电信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编号: 817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1.具有比较扎实的数理基础;2.系统掌握电子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了解电子信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以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6.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较强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7.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创新精神;8.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统计A、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复变函数与数理方法、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光纤通信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续表)(续表)(续表)八、说明1.本专业前4学期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
2. 建议学生选择计算机学科、数字媒体学科、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获取任选课学分。
另外,可以选择艺术概论、动画原理等获取艺术素质类课程2学分;选择电信专业英语等获取文科类课程4学分。
3.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应选修“电子设计(1)(2)(3)”作为培训课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7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与集成电子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2.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要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3.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4.熟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6.跟踪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与发展,了解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批判思维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能力;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9. 具备相应职业岗位上岗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达到与本专业相关工种的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
三、专业方向1、电子系统运用与设计:学习和掌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芯片技术以及电子系统设计与运用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具备综合应用电子硬件、软件知识解决电子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开发、集成与应用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依托于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适应面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1.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维护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主要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素质。
(2)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3)具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创新和实践意识并具备初步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
(4)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具有精密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
(5)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工作适应能力。
(6)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本专业一般修读年限为四年。
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短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本专业的总学分要求为170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学科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主干课程60.5学分、自主发展课程28.5学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针对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它依托于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2.培养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创新研究的人才。
3.培养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3.工程实践: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法:1.知识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实践:开设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践等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意识。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专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方向上的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指导。
四、培养环境:1.实验室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项目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平台,与社会环境进行衔接。
3.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书籍、论文等学习资料。
五、评价体系:1.考试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
2.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
6 6 2 4 3 1 1 4 2 2 2 1
备注/周学时
2
(3)专业主干课程(58 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
电路分析
电路实验
工程训练C
数字电子技术A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A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模拟系统设计
FPGA 及数字逻辑设计
信号与系统
信号与系统实验
电磁场与电磁波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
选
2
选
1
选
3
选
3
选
2
通信类
要求选读≧6 (总分 13.5 分)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选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 选
通信原理 B
选
通信原理 B 实验
选
无线传感网
选
无线传感网实验
选
移动通信技术
选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
选
光纤通信
选
光纤通信实验
选
2
至少选一门
0.5
(理论+实
3
验算一门)
0.5
2
0.5
2
0.5
2
0.5
4
其他类
2、 第二学位课程应包含相应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及少量的非专业
核心课程,不少于 49 学分。
9
2
2
0.5 1
二选一 1
计算机信息 类
要求选读≧5 分 (总分 9 分)
数据结构
JAVA 语言
数字图象处理 数字图象处理实验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实验
选
2
选嵌入式系
选
2 统课程者,
须选本课
选
2
选
0.5
选
2
选
0.5
光电子及控 制类
要求选读≧6 (总分 11 分)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 光电信息技术 光电子物理基础
要求选读≧4 分 (总分 8.5 分)
微波技术概论 微波技术概论实验 电子信息新技术讲座 微电子学概论 科技英语
实践创新训练
选
2
选
0.5
选
1
选
2
选
2
与参加电子大
选
1
赛二选一
注:上表列出仅为本专业向学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本专业学生的自主发展课程可以在以上专 业选修课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重点选择一类同时有选择学习其他类别,在满足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 求下也可以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进行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段的修读,或跨学校进行修读。
1
三、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49 学分)
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 博雅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形势与政策 基础英语(1)(2)(3)(4) 大学体育通修课程 大学体育专修课程 计算机信息技术(理工科) 国防教育(含军事理论、军事技能训练) 就业指导 人文与社会 科技与社会 艺术与人生 政治与法律 中国与世界
1
专业实习
2
毕业(论文)设计
6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2
嵌入式系统实验
0.5
DSP原理与应用
2
DSP实验
0.5
机电一体化
2
机电一体化实验
1
数据结构
2
数字图象处理
2
数字图象处理实验
0.5
光电信息技术
3
微电子学概论
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 0.5
多媒体技术
2
多媒体技术实验
0.5
电子信息新技术讲座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
0.5
0.5
光纤通信
3
2
光纤通信实验
1
0.5
微波技术概论
2
2
微波技术概论实验
0.5
0.5
电子技术综合A
1
1
电子技术综合B
1
1
创新实践训练
1
1
JAVA 语言
2
2
汽车电子及CAN总线原理
2
2
及应用
汽车电子及CAN总线原理
0.5
0.5
及应用实验
非
专
业
课
程
注:自主发展课程:在满足各类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下,可以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段、跨学校进行修 读。
22
、军事技能训练)
就业指导
1
1
人文与社会
博 科技与社会
雅
艺术与人生
10
课
政治与法律 程
中国与世界
高等数学A(上)(下) 12 6
6
机械制图
22
学
大学物理A(上)(下) 7
4
3
科
大学物理实验(1)(2
211
基
)
础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4
课
线性代数
22
程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2
2
C程序设计语言
2
2
C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是
划他
通信电子电路
2
2
是
专
通信电子电路实验
0.5
0.5
是
业
电子工艺实践*
1
1
是
核
数字信号处理
3
3
是
心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0.5
0.5
是
课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
2
2
是
程
电子系统综合设计
1
1
是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
3
是
传感器实验*
1
1
是
总学分计
49
说明:
1、 辅修专业课程需在核心课程中选择确定,不少于 29 学分。
8
电子信息工程辅修专业与第二学位指导性修读计划
修读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是否
学 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
专业
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核心
课程
电路分析
5
5
是
电路实验
1
1
是
辅
C程序设计语言
2
2
是
修
C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1
1
是
专
数字电子技术A
3
3
是
业
数字电子技术A实验
1
1
是
指
模拟电子技术A
4
4
是
导
模拟电子技术A实验
二、学制、总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一般修读年限为四年。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最短 为三年,最长不超过七年。
本专业的总学分要求为 171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 49 学分,学科基础课程 34 学分,专 业主干课程 58 学分、自主发展课程 30 学分。
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 位授予条例》和《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文 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 维护与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等方面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获 得以下主要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素质。 (2)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 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 (3)具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开 发的基本方法,具有探索、创新和实践意识并具备初步的技术开发和研究能力。 (4)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动态,具有精密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新理论、 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 (5)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工作适应 能力。 (6)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
性质
DSP原理与应用
选
DSP实验
选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选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选
实验
电子测量
选
汽车电子及CAN总线原
选
理及应用
汽车电子及CAN总线原 理及应用实验
选
电子技术综合A(理论类) 选
电子技术综合B(实践类)
选
学分 备注
2
两门课中至
0.5
少选一门
2
(理论+实
0.5 验算一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6 年修订)
本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依托于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电子 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 心。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学生系统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 养。毕业生适应面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1
信号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