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学设计解析

合集下载

滑轮教案及反思

滑轮教案及反思

5.3《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

轮子对学生们并不陌生,从孩提时的玩具,到各种交通工具,从形状到功能,学生是比较熟悉的。

通过实践探究,形成对滑轮的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使学生知道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后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规律。

指导学生认识、探究有关滑轮的科学规律,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

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

【教学⽬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及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的实验能⽣和分析综合能⽣。

3.使学⽣体会到⽣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然和改造⽣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滑轮。

教学难点:组装滑轮,研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计。

演⽣材料:同分组材料⽣套,⽣滑轮⽣个、粗⽣绳⽣根(组装动滑轮、拔河⽣)。

挂图或幻灯⽣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意图)。

【教学过程】(⽣)教学引⽣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较容易地把旗⽣升上去?(⽣)学习新课1.指导学⽣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学课本)(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叫滑轮。

(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种。

(出⽣滑轮组⽣意图)固定在⽣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的绳⽣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看到过滑轮?(3)学⽣辨别课本P99页,哪⽣幅图是动滑轮,哪⽣幅图是定滑轮?(4)学⽣动⽣组装定滑轮、动滑轮?2.指导学⽣认识定滑轮的作⽣(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2)实验1(定滑轮不省⽣)。

①演⽣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法。

②学⽣演⽣实验。

③学⽣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也不费⽣。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的作⽣,那么⽣⽣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旗⽣向上升,⽣作⽣便。

小学科学15《滑轮》(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5《滑轮》(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5《滑轮》(教学设计)滑轮简介与教学设计滑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常涉及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滑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力学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根据小学科学15《滑轮》的教学设计,分别从知识背景、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知识背景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个或多个带有凹槽的圆轮组成,常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在实际生活中,滑轮经常被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之中。

二、教学目的1. 知道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能够观察、描绘和比较不同类型的滑轮;3. 能够设计和进行简单的滑轮实验;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滑轮、滑轮绳、重物(如小砖头或铅块)、测力计、纸箱等;2. 实验设备:小黑板、粉笔、投影仪、电子白板;3. 知识材料:相关教科书、教具使用说明、滑轮原理的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一张关于滑轮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和猜测滑轮的形状、作用等。

教师可在小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观察和猜测,引导学生对滑轮进行初步的了解。

2. 提出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你能找到滑轮的宝宝吗?它是什么形状的?(2)你知道滑轮用在哪些地方吗?(3)滑轮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3. 学习滑轮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滑轮的基本原理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滑轮的形状和组成部分,向学生展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并解释滑轮对力的改变起到什么作用。

4. 实验设计与展示学生已经对滑轮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滑轮实验。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在滑轮上不同位置放置不同重物时,测量不同方向拉力的大小;或者通过改变滑轮数量,测量不同数量滑轮上下滑动的力的大小等。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

(2)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知道它们的作用。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滑轮应用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了解滑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2、教学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铁架台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建筑工人使用起重机吊运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起重机上的滑轮,并提问:“滑轮在起重机的工作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滑轮。

(二)新课讲授1、认识滑轮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找出滑轮的轮、轴等部分,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结构上的差异。

2、探究定滑轮的特点(1)提出问题:使用定滑轮是否能省力?是否能省距离?是否能改变力的方向?(2)设计实验:将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细绳通过定滑轮吊起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细绳,测量拉力的大小,并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同时,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3)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结论。

(5)得出结论: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3、探究动滑轮的特点(1)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是否能省力?是否能省距离?是否能改变力的方向?(2)设计实验:将动滑轮与钩码连接,用细绳通过动滑轮吊起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细绳,测量拉力的大小,并与钩码的重力进行比较。

初中物理《滑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滑轮》章节,内容详细包括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重点探讨定滑轮和动滑轮原理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滑轮定义、分类及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理解,尤其是动滑轮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模型、演示用滑轮组、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滑轮组、测力计、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使用滑轮实例,如吊车、升国旗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作用。

2. 知识讲解(1)滑轮定义:介绍滑轮概念,让学生解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2)滑轮分类: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并通过模型展示。

(3)滑轮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滑轮工作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有关滑轮选择题和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使用滑轮组时力大小,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滑轮定义、分类、工作原理。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滑轮定义及分类。

(2)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3)计算题:已知物体重力和绳子拉力,求滑轮组机械效率。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见课堂笔记。

(3)机械效率 = (绳子拉力 / 物体重力)× 10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对物理知识运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等,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应用,我会精心挑选一些生活中实例,如升国旗、吊车等,让学生思考滑轮在这些场景中作用。

初中物理《滑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七章《简单机械》中第三节《滑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滑轮定义及分类,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解滑轮组结构和应用,以及学会计算滑轮机械优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掌握滑轮机械优势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滑轮在实际应用中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机械优势计算,特别是滑轮组计算。

2.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滑轮组实物,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滑轮模型,测量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滑轮在升国旗、吊车等实际情景中应用,引发学生对滑轮兴趣。

2. 新课内容:b. 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对原理理解。

c. 介绍滑轮组结构和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滑轮机械优势。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计算滑轮机械优势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滑轮机械优势,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滑轮定义及分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3. 滑轮组结构和应用4. 滑轮机械优势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滑轮组机械优势。

a. 图1: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绳子段数为3。

b. 图2:两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绳子段数为4。

答案:a. 机械优势 = 3b. 机械优势 = 22. 拓展延伸: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机械优势计算方法,对比滑轮优缺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对滑轮有深入理解。

初中物理滑轮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课程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特点和作用;学会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构造、特点和作用;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方法。

2. 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游戏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滑轮。

2. 新课讲授(1)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滑轮的分类:根据滑轮的轴是否随物体移动,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3)定滑轮的特点:轴固定不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动滑轮的特点:轴随物体移动,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系统,可以实现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

3. 实验演示与分析(1)定滑轮实验:演示定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方向改变。

(2)动滑轮实验:演示动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省力效果。

(3)滑轮组实验:演示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过程,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原理。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分析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滑轮的构造、特点和作用,以及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分析,我们了解了滑轮工作原理,并感受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后,同学们可以进一步研究滑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初中物理滑轮详细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详细讲解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根据需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和特点。

2. 难点: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1. 教具: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滑轮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自制教具“神奇的盒子”展示一个钩码提起两个钩码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打开盒子,展示内部构造,引导学生发现滑轮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认识两种滑轮:演示实验,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总结归纳出两种滑轮的概念,并辨析。

3. 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 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三、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使用过程,了解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2.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动滑轮的支点位置,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滑轮的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2. 让学生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滑轮概念、工作原理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滑轮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制教具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滑轮》精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滑轮》精品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滑轮》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简单机械》,主要讲解第3节《滑轮》。

详细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特点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滑轮的定义,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和计算。

教学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模型、绳子、钩码、尺子、计算器。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模型、绳子、钩码、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如吊车、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2. 知识讲解:a. 滑轮的定义:介绍滑轮的概念,展示滑轮模型。

b.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理解两种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c. 滑轮组的计算:讲解滑轮组的组合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滑轮组的作用力。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 滑轮组的计算方法4. 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b. 计算给定滑轮组的作用力。

c. 举例说明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a.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随物体移动,改变力的大小。

b. 根据滑轮组的组合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力的方向和大小。

c. 例如:吊车、窗帘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滑轮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等,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原理。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滑轮演示实验器材、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滑轮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个滑轮,你们能说出它的特点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2. 探究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1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分类?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3. 滑轮原理的解释3.1 教师演示滑轮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谁能解释一下滑轮的工作原理?”3.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滑轮的原理。

4. 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4.1 教师提问:“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大家举例说明。

”4.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5. 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5.1 教师提问:“当滑轮组合使用时,如何计算所需的力?”5.2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并演示滑轮组的应用和力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滑轮八年级物理详解教案

滑轮八年级物理详解教案

滑轮八年级物理详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和结构;2. 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 能够应用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滑轮的定义和结构;2. 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材料;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实验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出滑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和结构。

2. 理论讲解,通过课件和教材,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滑轮的实验操作,观察滑轮的工作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滑轮的运动规律。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应用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讨论和答疑,巩固滑轮的相关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滑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滑轮的定义和结构,掌握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能够应用滑轮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习题;2. 总结滑轮的应用场景。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滑轮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2024年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2024年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中的第三节《滑轮》。

主要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以及滑轮组的计算。

详细内容涉及:1. 滑轮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定滑轮、动滑轮);2. 滑轮的实质和作用;3. 滑轮组的特点及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掌握滑轮的种类和特点;2. 使学生理解滑轮的实质,学会运用滑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3. 培养学生运用滑轮组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计算;2. 教学重点:滑轮的种类、实质及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模型、演示用滑轮组、测力计、绳子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滑轮、绳子、测力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如吊车、升降机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新课导入:讲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滑轮的使用,观察滑轮的实质和作用;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滑轮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滑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知识拓展:介绍滑轮组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六、板书设计1. 《滑轮》2. 内容:(1)滑轮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作用;(2)滑轮的实质和计算;(3)滑轮组的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滑轮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计算题:给出一个滑轮组,计算其力的大小和方向;(3)思考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滑轮原理?2. 答案:见课后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滑轮应用,了解滑轮在其他领域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八年级《滑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滑轮》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和机械效率计算。
b.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滑轮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c.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d.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如吊车、升国旗等)引出滑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b.新课内容:讲解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机械效率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掌握滑轮的相关知识。
3.滑轮的机械效率:介绍滑轮机械效率的概念,讲解影响滑轮效率的因素。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滑轮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滑轮组:讲解滑轮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主题:针对滑轮的力与运动、机械效率、滑轮组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具有讨论性的话题。
1.学生对滑轮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滑轮的知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注意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技能。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年级《滑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下12.2《滑轮》教学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理解滑轮的定义和作用,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动画,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2. 讲解:简要介绍滑轮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滑轮组如何改变力的方向。

3. 实验一: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滑轮的运动情况,感受力的变化。

4. 实验二: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个滑轮组,解决一个问题,如:如何用滑轮组提升一个重物?实验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6. 课后拓展: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一个生活中的滑轮例子,观察和记录其工作原理,并在下次课上分享。

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滑轮的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组改变力的方向。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拓展方面,我让幼儿们回家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滑轮例子,相信这不仅能够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初中物理滑轮详细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详细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详细讲解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滑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滑轮”。

教材主要介绍了滑轮的定义、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计算滑轮组的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滑轮的定义、种类、特点和滑轮组的作用力计算。

难点:滑轮组作用力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模型、测力计、绳子、重物。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滑轮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组的基本概念。

2. 理论讲解:(1)教师讲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如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滑轮等。

(2)教师讲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如力的传递、作用力的计算等。

3. 例题讲解:教师用滑轮组模型演示一个简单的力的传递过程,如提起一个重物。

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过程中,重物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如何计算作用力?”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滑轮组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如:一个重20N的物体,通过一个滑轮组提起,已知滑轮组的作用力为10N,求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5.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作用力、绳子段数等。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请说明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力计算方法。

(1)一个重10N的物体,通过一个滑轮组提起,已知滑轮组的作用力为5N,求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2)一个重20N的物体,通过两个滑轮组提起,第一个滑轮组的作用力为10N,第二个滑轮组的作用力为5N,求提起物体的绳子段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滑轮组应用,如电梯、吊车等,了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物理《滑轮》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滑轮》章节,内容包括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涉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与联系,滑轮组的组装与计算,以及滑轮机械优势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滑轮的基本概念,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滑轮进行简单机械计算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规律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滑轮组的计算和机械优势的理解。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绳子、钩码、尺子、计时器。

2.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装置,相关计算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吊车、电梯等,引出滑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讲解滑轮的定义,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物。

b. 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c. 讲解滑轮组的组装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3. 例题讲解:针对滑轮的计算,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与联系。

3. 滑轮组的计算方法。

4. 滑轮机械优势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b. 计算:一个动滑轮提升重物时,若绳子上升了2米,重物上升了多少米?c. 举例说明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减小力的大小。

b. 重物上升了1米。

c. 电梯、吊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但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对滑轮组的组装和计算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其他简单机械,如杠杆、斜面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提高物理素养。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精品教案设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精品教案设计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2《滑轮》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滑轮分类和特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以及滑轮组计算方法。

涉及章节内容为112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滑轮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组进行力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滑轮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滑轮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动滑轮工作原理,滑轮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绳子、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2. 学具:每组一套滑轮、绳子、重物、尺子、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使用滑轮例子,如升国旗、吊车吊重物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作用。

2. 知识讲解:a. 讲解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及特点。

b. 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c. 讲解滑轮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滑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滑轮分类及特点2. 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3. 滑轮组计算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原理。

b. 计算给定滑轮组力大小。

c. 分析生活中使用滑轮实例,说明滑轮优点。

2. 答案:a. 定滑轮:改变力方向;动滑轮:减小所需力。

b. 根据滑轮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数据进行计算。

c. 结合实际例子,阐述滑轮优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滑轮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掌握情况较好,但对滑轮组计算方法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布置学生查阅关于滑轮在其他领域应用,如航海、航空等,提高学生知识面。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 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概念,了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及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及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2. 探究滑轮的定义和分类: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究成果。

教师总结并讲解滑轮的定义和分类。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学生观察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5.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滑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识别滑轮的种类,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滑轮组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2. 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重物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滑轮动画演示文稿等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滑轮的定义和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第二课时:滑轮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教学评价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掌握滑轮的基本知识。

《滑轮》教学设计解析

《滑轮》教学设计解析

《滑轮》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周燕课标要求分析:《滑轮》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中的第3课,这个课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隶属于“物质世界”部分的“运动与力”,课程标准中对"运动与力"部分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

课标中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课程标准中从三个角度对本课做了具体要求: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将自己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知道对探究结果提出疑问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能用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最积极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的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教材分析:《滑轮》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简单机械单元中的内容。

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零散的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和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选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与技术的关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滑轮》教学设计全解

《滑轮》教学设计全解

《滑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滑轮” 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四、教学方法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

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师: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的学生动手实创设教引入新课师生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走验,教师巡回学情景,(5 分钟)上升旗台,当一名光荣的“升旗手” 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轮》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周燕课标要求分析:《滑轮》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中的第3课,这个课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隶属于“物质世界”部分的“运动与力”,课程标准中对"运动与力"部分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

课标中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课程标准中从三个角度对本课做了具体要求: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将自己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知道对探究结果提出疑问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能用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最积极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的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教材分析:《滑轮》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简单机械单元中的内容。

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学生零散的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在此基础上,本单元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和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选取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与技术的关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保持与发展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引发学生利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生活中的机械”为主线连为一体。

从简单机械与生活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行探究其中的规律,认识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和工作效率,了解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尝试用所学到的科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最终体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以及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承接了第二课《杠杆》中的“杠杆原理”知识,用以解释“为什么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的科学探究结论: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不省力,而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从这个意义来看,本课可以作为《杠杆》一课的拓展延伸。

但“滑轮”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起重设备中,吊车就是利用滑轮来提起重物的。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使用滑轮的记载。

本课通过研究滑轮的作用,指导学生认识、探究有关滑轮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作为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简单机械,《滑轮》一课安排了一个大的探究活动,有两个内容:认识滑轮,组装滑轮、研究滑轮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建构起对滑轮这一简单机械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在呈现课程内容的形式上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分为四部分,各有明确的指向性。

首先是给出了少先队员进行升旗仪式的压题照片,并配有旗杆顶部应用滑轮的放大特写图,又给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指向:“国旗是同学什么装置升到旗杆顶部的呢?让我们准备材料来研究吧。

”紧接着用图示的方式提示了典型的材料:滑轮、细绳、钩码、测力计……,提示师生要注意准备有关的探究材料。

然后通过图片展示了两种使用滑轮的方法,并配以文字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

第三部分是组装滑轮、研究滑轮的作用,通过图片提示研究的方法,并配以文字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去发现。

最后是滑轮的应用,出示了滑轮在塔吊中的应用,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其他地方对滑轮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探究中发现滑轮的作用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操作中的灵活性与准确性也是学生探究中的一个难点。

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一、学生探究滑轮的经验基础在生活中,机械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只是对此熟视无睹,缺乏理性思考,如五年级中有学生担任过升旗手,但国旗杆的顶端的滑轮装置并没有多少学生注意观察过,家庭生活中的窗帘、晾衣架等都是应用滑轮的例子,但学生缺乏观察与思考,而滑轮应用比较多的起重设备又离学生比较远,所以学生对滑轮最直接的认识还停留在“这是一个轮子”的层面上,而且容易把滑轮与齿轮混淆,这是学生探究滑轮的经验基础。

二、学生知识积累及探究能力分析在本单元前两课的探究中学生既积累了简单机械斜面和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利用斜面和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积累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斜面》一课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用简单器材做了斜面省力的观察实验,并用测力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在不同斜面上拉动小车等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定量试验记录,能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等。

在《杠杆》一课中,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涉及简单的实验记录,并运用器材及、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

以上这些都为《滑轮》一课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

三、学生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在科学情感的发展上学生尝试到了探究的乐趣,敢于大胆想象、推测,愿意合作交流,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在科学态度方面,知道了数据在探究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这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四、学生课前学习准备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上,四年级下册已经初步对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有所掌握,在本单元的《斜面》一课中也已经再次巩固了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另外就是需要做生活经验方面的积累,可以要求学生在父母陪伴下到校外进行考察,注意观察:建筑工地上的提升架是怎样把重物运到高楼上去的?汽车修理工是怎样用支架把汽车的大梁、引擎等笨重东西轻松吊上吊下的?这些设备中运用了怎样的机械?只有孩子们课前做了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这项活动的进行,一定提醒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从如下三个维度确立为:1.知识目标:知道滑轮的特点,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初步认识滑轮组。

2.过程目标:利用材料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会利用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客观真实的进行记录,并运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建构科学的结论。

3.情感目标: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科学结论的得出以事实为根据,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评价设计:1.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简单机械,它是()。

2. 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它可以改变()的方向;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它能()。

如果站在楼顶,我们可以借助()滑轮把重物运到楼顶,如果站在楼下,可以借助()滑轮把重物运上楼顶。

3.左图是()装置,能起到既()又能()的作用。

4. 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了动滑轮省力?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

5.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滑轮,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学准备:学生小组材料:测力计、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绳教师:演示材料一组、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播放升旗和晾衣架视频学生观看并谈发现。

(都有一个轮子样的装置)提出:这是什么装置?使用这样的装置有什么好处呢?这种装置的组成?……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设计意图: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孩子学会发现问题,并引发思考】2.出示材料(支架、滑轮、绳、细绳、钩码、测力计等)学生了解材料并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用正确测量方法测桌上的钩码。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使用测力计的情况。

点拨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生指出不认识的材料——滑轮,观察这个不认识的材料,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师点拨:这是一个简单机械——滑轮。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不认识的事物总是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

】【评价点:学生课堂的状态以及问题提出的价值性,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提出问题,以此了解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感兴趣程度。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一)初步认识滑轮1.引导:刚才大家测钩码重力时,将钩码提了起来。

也就是说,提起一个钩码可以这样直接提起(在黑板上随机板书画图),你能借助滑轮这一简单机械提起桌上的钩码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在满足了学生“认识”的欲望之后,提出“能不能用上滑轮把这个钩码提起来?你能想出几种办法?”两个问题来满足学生“使用”的欲望。

定滑轮组装相对简单,但动滑轮组装则要困难一些,用“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诱导学生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更便于学生主动思考定滑轮以外的方法。

】2.全班交流。

前台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随即板书画图。

引导:观察这两种方法,滑轮的使用有什么不同?(要点:一个固定在支架上不能移动,另一个与钩码一起移动。

)引导:为了方便,大家给这两种不同用法的滑轮起个名字。

在学生命名的基础上引导出定滑轮、动滑轮。

出示生活中滑轮应用的图片,学生观察并指出使用的哪种滑轮。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组装后,进一步观察,了解使用方法,对滑轮的认识更进一步。

】(二)深入探究滑轮1.提起一个重物,你认为使用定滑轮好还是使用动滑轮好?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设计意图:学生辩论的同时,将两种滑轮的不同特点辨别清楚,同时就动滑轮、定滑轮费力还是省力产生分歧。

】2.引导:大家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动滑轮费力?是呀,提起一个钩码用0.5N的力,再加上一个滑轮,更重了。

动滑轮省力?也有道理,因为有两根绳子吊着,我们只用一半的力即可。

定滑轮到底是省力还是费力呢?谁说的对呢?想个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用测力计测一测的方法,并且分别与直接提起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点拨:“那让我们测测看看,事实胜于雄辩。

”指一名学生测,汇报数据,并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为什么一个钩码加上一个滑轮会比提起一个钩码用力还小了呢?师出示实验提示小组实验操作,收集更多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