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3.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8.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8.政府失败论的定义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24.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概念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

28目标管理定义: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46.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

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黎民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黎民
3
王超整理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境、公共伦理、绩效评估等。由管理的对象所决定,行政学的管程序,强调的是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产生不是偶然的。 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都具有 鲜明时代特色。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如下方面: ★★★★★ ★ 考研真题 试述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因素 ———— 2012 年简答(12 分)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20 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国家纷纷从发展的高峰跌入危机的深谷,面临一些列困境,成 为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直接动因。这些困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在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下, 西方国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 政府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的 资源以提供公共资源, 另一方面必须采取重税政策来支付大量的公共开支, 这种情况导致民 众的普遍不满。由此政府遭到了越来越多抨击:一是认为政府规模过大,且消耗了过多的稀 缺资源;二是政府管理的范围过宽,陷入了过多的活动;三是政府行事方式不当,认为通过 管理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西方国家政府角色的膨胀, 尤其是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造成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 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引发的竞争压力 不断加剧,又对各国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Ungovernability) 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力不从 心,加上官僚体系本身的保守、消极、被动,以及官僚制度的墨守成规、贪污腐败,均引发 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的增长,使政府面临着合法性危机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发展,使得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口的比重大大上升; 教 育的发展是人口的科学文化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生活的重要性的增加,使人 们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公民有时间和精力对公共生活质量 投入更多的关注。总之,科学技术推动了公共管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发生巨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现代通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日益成为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使政府的传统金字塔式 权力结构和信息处理结构明显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从而要求公共组织进行变革: 管理的扁平 化、网络化,包括赋予地方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公民更多自主权,包括赋予公共管理者 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也包括构建电子政府和网络政府。 (3)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正如工业文明创造了官僚制政府管理模式一样, 新经济文明必然要求新的社会治理形态 与它相适应。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全球化使整个国际社会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网络, 政府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 之中。 这使得各国政府不得不锐意改革, 顺应全球化浪潮。 这种政府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潮流,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1. 管理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1. 管理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 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 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公共管理学重点(精)

公共管理学重点(精)

——黎民 *学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公共管理与传统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3、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4、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了解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失败论” 、政府内部性等内涵。

2、新公共管理内涵及其实践、评价。

第三章公共管理的主体1、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2、政府的主要类型。

3、非盈利组织的特点。

4、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5、层级制的特点与内在缺陷。

6、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公共管理职能1、公共管理职能折内涵,与政府职能的比较。

2、公共管理职能的构成。

3、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依据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试论我国公共管理职能的变革方向和重点?4、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失灵。

5、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6、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第五章公共管理的过程1、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2、公共政策过程。

3、领导方式 (依据权力来源划分。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绩效1、公共管理的绩效内涵。

2、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构成。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4、公共部门绩效的改进。

5、目标管理的涵义与过程。

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其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第七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调控1、公共权力的内涵与特性。

2、公共权力的性质及落实。

3、公共权力监控的方式、问题及其改进。

1第八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1、政府职能的有限性。

2、政府与市场的区别和联系。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4、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5、政府再造的内涵、模式及其启示。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非盈利性组织1、非盈利性组织的涵义。

2、政府与非盈利性组织的联系。

3、非盈利组织在我国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和改进。

第十章公共物品管理1、公共物品的内涵与特点。

2、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

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战略规划、非战略管理和功能管理的区别。

黎民公共管理学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一、公共治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治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咨询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咨询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治理、公共治理与公共治理学1. 治理一样讲来,能够把治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治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治理客体加以调剂操纵的过程。

公共治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治理学。

2. 公共治理所谓“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以保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治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与公共利益直截了当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治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持续调整;(4)公共治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截了当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治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治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治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治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治理;(3)非政府组织治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治理学公共治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治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治理部门和公共治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1.1公共管理的含义: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3)公共管理的手段:法律、行政、经济(4)公共管理的职能:计划(规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1.2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管理活动为基本对象,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什么、如何进行管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发展规律的学问。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1).确定公共管理研究对象的基本思路从研究对象来说,公共管理学不再像公共行政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方面;从研究焦点来说,公共管理学从以往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与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环境、战略与绩效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说,公共管理学要改变以往以规范研究为主的做法,重视量化方法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管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

(2).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1)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2)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3).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4).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公共管理学并不像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限制在对政府行政机关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方面。

黎民-公共管理学讲义

黎民-公共管理学讲义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一讲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习要点:·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公共管理学的内涵·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二、现代社会变迁推动公共管理发展(一)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在稳定地扩大(二)社会生活中的公共事务日益增加(三)公共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三、传统行政学的局限▲▲(与徐《公共管理学》重合部分)(一)理论框架局限(二)管理主体局限(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第二节公共管理学是时代的产物(与徐《公共管理学》重合部分)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一)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 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 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一)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 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 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 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 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黎民公共管理学

黎民公共管理学

黎民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非常重要第一章介绍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入门必修。

通常每年都会考不少绪论的东西。

1、首先你得熟知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的相关概念,内涵等基本知识,这是整个学科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2、然后本章有许多重要的辨析题,几乎每年都会考到,比如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私部门管理),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行政学,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管理,P途径与B 途径3、本章往年也考过大题,所以不排除会有再考的可能。

经过本人对前几年真题的分析,一般前两年考过的大题不会再考,但过三五年还可能会重复的考下,所以超过两年没考的大题大家必须要好好重视下,另外,可能会出大题但从未考过的内容大家更要好好重视。

比如绪论就曾考过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这一考题,但从未考过公共管理学的中国的社会发展,这题非常重要,本人认为非常可能会考到。

还有一点:现代社会变迁如何推动公共管理发展也是从来未考过,所以大可能从这点出题。

上篇公共管理学基础——每年过半考题都会从上篇下手,重要性自不当说。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一节非常重要1、熟记几个重要概念。

霍桑试验、经济人、X理论、Y理论(陈振明版也较详细介绍)、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虚拟企业、交易费用、代理理论等等。

2、公共选择理论:十分重要的内容,常会出简答或分析题。

应该说公共选择理论不管从整体还是具体的某点来说都可以出非常具体的题来考你,所以要十分透彻地理解它。

这里啰嗦一点,我一条一条来说。

(1)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启示有哪些(2)什么是政府失败,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失败,这里经常会更细化深入地出题,比如问你(3)什么是公共决策失败,导致公共决策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政府机构为什么出现低效率常态,(5)什么原因导致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6)寻租的后果影响。

这个部分陈振明版也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大家可以结合起来看,答题时综合观点。

(个人觉得陈版的公共选择、政府失败论讲的也还不错,回答时可以加以综合一下)第二节一般主要介绍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熟悉就好关注一下本节的最后一点,即公共管理时期(80年至今)这小部分,涉及到一个辨析题——公共管理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归纳一下。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公共管理学黎民讲义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内涵与研究方法一、公共管理的涵义(一)公共物品、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公共”指多数人的或关于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处理“公共”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生产和分配公共产物品,处理公共事务,以满足民众的公共性需求。

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2. 公共事务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1. 管理一般说来,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公共管理活动具体类型的“三分法”:(1)公共政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活动;(2)政府管理-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的管理;(3)非政府组织管理——除政府以外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3. 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完整版)黎民版_公共管理学_复习要点

(完整版)黎民版_公共管理学_复习要点

(完整版)黎民版_公共管理学_复习要点3.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8.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8.政府失败论的定义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24.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概念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

28目标管理定义: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46.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

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黎民主编第二版《公共管理学》笔记

黎民主编第二版《公共管理学》笔记

黎民主编第二版《公共管理学》笔记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一)概念:以公共部门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以增进公共利益的一种活动。

(二)1、主体:公共组织
2、客体:公共事务
3、手段:法律、行政、技术、经济
目标:公共利益
二、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与私有部门管理的区别
1、目标不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2、运行机制不同: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
3、价值取向不同:经济理性与多元理性
4、主体的自主性:自主性与制衡性
5、管理方式:竞争性与强制性
(二)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主体范围不同
2、运行方式不同
3、英文表达不同
三、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内在依据
(一)与私有部门的区别
(二)科技革命的推断
(三)全球化经济
(四)传统行政学的局限
(五)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1、信任危机
2、财政危机
3、资源危机
(六)西方民主制度与现有的公众诉求间的矛盾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文献分析法。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黎明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完整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第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相似性1、都需要制定管理目标、实施具体方案、监控评估执行结果;3、都要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都要对人力、财政、组织、信息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管理目标;4、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同小异;第二、两类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体现在:(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1、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和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配置中心,承担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者职责。

社会利益、价值、矛盾冲突的多元性使公共决策在多元、冲突的利益价值间进行平衡做出抉择,需要多元理性,避免单一向度片面性带来不良社会后果;2、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是限定的,管理的规模和影响较小,管理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展开,因此主要依据经济理性,无需对分配和平衡社会价值承担责任。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内在依据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共和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范围内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范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民主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2、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

(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5、公共管理学的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6、P途径与B途径的异同A. 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 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特别是认同“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和相似的理念。

B. 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有什么质的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

在此前提下,后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而且将之引入并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上。

C. 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D. 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构建,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E. 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强调决策而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因重视执行过程而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

7、公共选择理论包含的内容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经济与政治行为,从而拆除了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传统壁垒。

8、政府失败论的定义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政府失败表现:(1)公共决策失效。

在布坎南等人看来,导致公共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决策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b即使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利益,但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其自身的内在缺陷而难以达到实现这种利益的目的。

c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

d选民的“短见效应”。

e选民的“理性而无知”。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原因:a缺乏竞争性压力。

b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c缺乏监督信息。

(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

政府的内部性(internalities)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

(4)政府的寻租活动。

寻租(Rent-seeking)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

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现代社会中的寻租活动,是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以维护和攫取既得利益。

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9、公共管理时期(评价)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时期,与公共行政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如果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韦伯的官僚制为主线来看待学科的分期,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行政学是采取的“效率至上”主义,即通过“行政与政治二分法”来排除政治对效率的干扰,通过官僚制组织的工具理性化实现效率;面对公平的缺失,新公共行政学提出了公平问题,要求在效率目标中增加公平函数。

对于公共管理学来说,则是通过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制度创新,以实现公平前提下的效率改进。

从这个角度上,公共管理学科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在理论上,更多地借鉴经济学等重要学科的成果,打破公共行政学的局限;对公共管理的核心——政府,通过“再造”工程,通过官僚制模式,办成企业型政府;另外,极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更加重视管理主义的导向作用等。

10、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作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特征:(1)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

(2)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

(3)发展竞争和选择。

(4)提供灵活性。

(5)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6)优化信息技术。

(7)改善管制质量。

(8)加强中央指导职能。

11、英国新右派的政府改革主要特点:(1)视民众为顾客,并强调顾客的选择权。

民众可以市场机制下,选择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

(2)创造市场或准市场的竞争机制。

以众多的公共服务供给者取代单一的垄断供给者,通过纳入私部门来形成竞争机制。

(3)扩大个人及私部门的活动范围,使个人更能够自力更生,自愿性团体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增加私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政府机构则将注意力放在原先被视为不必要,但却是民众真正需要的服务上。

(4)将公共物品购买者的角色与供给者的角色分离开来,防止政府机构利用自己的裁判员地位,为自己谋得额外的好处。

(5)对于公共服务供给者与购买者的关系,强调用契约或半契约的方式来加以控制。

(6)由市场来检测绩效目标。

在部门内,管理者对资源的支配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相结合,即管理者的目标在于实现目标,而对部门绩效的评判,则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

(7)弹性薪酬。

即由实际的市场和绩效水平来决定薪酬,使薪酬待遇成为一项激励工具。

12、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1. 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 为改革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

3. 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作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依据社会需求的优先次序实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使执行机构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必要的优质社会服务上。

4. 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人”。

5. 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