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ceb45360912a21614792992.png)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对我国农村发 展道路的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 • • • 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经济。 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在许多方面,我国的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 地区,与发展前的温州有着相似之处。中西部 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苏南模式或温州 模式的优点: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发 展具有自己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 2、政府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企业特别要注 意产权明晰,政府主要关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开发市场方面政府可以起向导作用。 3、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不局限于农村工业化,也可以使农村发展集市 经济 。
苏南模式 集体为主的乡村企 业, 乡办乡有、村办村有,都 是由党政干部决策、乡镇 领导推动兴办的。政企明 显不分,产权关系模糊, 两者相互制约,政府职能 转换不能到位,必然使企 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发育受 阻。
温州模式 企业主要面临的是如何做 大做强,以及产业结构转 型问题。缺陷主要在于企 业组织上主要是个体企业 或家族式企业;市场组织 形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仍然 是传统的、落后的;产品 和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 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 主;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以 小城镇平面扩展为主,区 域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 和辐射力不强。
• 从苏州模式——新苏州模式 • 在新苏州模式中,政府更加明确了政府和 市场的界限。 •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苏 州开始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以减少有大量 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 • 新苏州模式加强了第三产业的建设。
• 从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的产生是对原温州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考虑到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原有模式 中存在的小适应性。 • 国际化趋向(加大对外资引进的速度) • 集团化趋向(由家庭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 改变投资趋向(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 有为管理趋向(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dbede8ce53a580216fcfeb4.png)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的比较作者:刘潇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在小城镇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并分别调查分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各自的特点与发展状况。
如今,这三种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重读大师经典,通过对费老书中三种“模式”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能够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三种“模式”的发展条件、特点和趋势,从而为当今各模式的发展和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关键词:模式;费孝通;异同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66-02一、三种模式的相同点费孝通认为,提出“模式”的概念有利于采取比较的方法,但也必须防止侧重于各模式之间不同点,而忽视其共同点。
1.企业兴起的基本背景条件相同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各地都实行公社制度和“以粮为纲”的政策。
农民在集体组织下从事以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没有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对象的自由,人多地少,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直到80年代初期,农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落实,农民才获得对自己劳力的支配权。
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千方百计开辟各种生财之道。
二是三地都地处沿海,人口密集,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能养活当地人口,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适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取得了高速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认可从区位特征、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资金来源等各个方面考虑,温州地区适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苏南地区适于发展乡镇企业,珠江三角洲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这三种模式都顺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翻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创新,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苏南乡镇集体经济,在80年代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ac97de4f8c75fbfc77db2da.png)
挂靠 ” 等策 略 在计 划 的发 展受 到诸 多约 束 . 每一 次 发 镇 企 业 选 择 集 体 所 有 的 产 权 制 度 业 大多采 取 “ 其
经 济 占绝 对 优 势 , 有 银 行 贷 款 、 没
业 犹 如 在 夹 缝 中生 存 . 选 择 的 所
但 自进 入 2 l世 纪 . 方 面 其 发 展 期 . 一 也大 多采 取 “ 靠 ” “ 红 帽 ” 原 料 来源 和 市场 的情 况下 . 挂 和 戴 温州 企 等策 略来规 避政 治风 险 但温 州 由 一 其 固有 问题 逐 渐暴 露 出来 . 由此遭 于 三 面 靠 山 、 面 临 海 的 地 理 环 产 业 必 定 是 那 些 进 入 门 槛 很 低 遇 巨 大挑 战 。在 要 素难 以 为继 、 人 境 , 对 比较 封 闭 , 交 通 闭塞 , 相 且 文 的 行 业 . 因此 有 学 者 称 之 为 “ 隙 缝 使其 受 中央 计 经 济 ” 力 资本 大 量外 流 的情 况 下 . 何保 化 背景 与 苏南 不 同 . 如 。 只要 政 策 持 温 州 的持续 繁 荣 发展 . 如何 实 现 划 经济 体 制 的影 响较 小 . 企业 规 模化 的要 求 . 是温 州 面 临 的
为 乡镇 企 业 的发 展 创 造 良好 的条
速 下降 而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深 入发 商 ,君 子重 义 , 人 重利 ” 种文 “ 小 。这 展 以及外 资 的北 移 . 南 区域 经 济 化 背 景 非 常 不 利 于企 业 家 人 力 资 苏
的 发 展跃 上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时 . 同
呈 现 较 大 的地 区 差 异
.
认 为 从 苏 南 乡镇 集 体 企 业 产 权 制
.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12fc7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3.png)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摘要:苏南地区与温州地区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各自形成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经济模式的共性与特点,以期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正文:一、概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都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模式,两者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苏南是指江苏南部的苏州、南京等城市,而温州则是指浙江温州地区。
二、共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共性在于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起来的。
两者都是基于乡村企业发展起来的,乡村企业在两地都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
此外,两者也都强调了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家族企业是两地经济发展的核心。
三、特点1.苏南模式的特点:苏南模式建立在针织、机电等传统产业基础上,主要发展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物流仓储、金融保险等服务业。
此外,苏南经济还强调大型企业的发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苏南模式也重视政企合作,建立了一批有业绩、有实力的地方企业集团。
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模式主要发展小商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业,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以小型、多品种生产为主要特征。
温州经济的发展还强调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强调学习和开放,鼓励企业家家族成员寻求教育和培训。
此外,温州经济还注重创新,建立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四、比较分析1.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均强调家族企业的重要性,但温州模式更加突出;2.苏南模式更为注重大型企业的发展,而温州模式则注重小型企业发展;3.两者都发展了相对独特的服务业,但苏南模式更为系统化;4.温州模式更为注重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技术创新。
五、启示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地经济发展所遵循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取长补短,吸收两地经验,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何应用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我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特征及其趋同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特征及其趋同](https://img.taocdn.com/s3/m/f56e8863011ca300a6c3906d.png)
温 州农 村 家庭 工 商业 的初 始 资 金主 要来
源 于 从 事 小 商 品 经 营 获 取 的 收 入 和 劳 务 输 出 收
入 。1 8 年 ,温州 全 市农村外 出劳动 力总收 入 94
就达 54 . 7亿 元 。 侨 汇 收入 也 是 温 州 家 庭 工商 业 初 始 资 金 的 重 要 来 源 。 1 8 、 18 年 ,温 州 市 93 9 4 侨 汇 收 入 共 计 达 16 2 8万 美元 。 温 州 农 村 家 庭 工 商 业 在 正 式 创 办 后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是 依 靠 雇 佣 则 劳 动 力 的剩 余 劳 动 及 家 庭 成 员 的 劳动 积 累 。 2 投 资主 体 与 企 业 的 产 权 制 度 不 同 、 苏 南农村 创 办 企业 的投 资主 体 是 乡 ( ) 镇
温 州 乡 镇 企 业 的投 资 主 体 是 以 家 庭 经 营 为 基 础 的 农 户 和 私 营 业 主 。温 州 农 村 工从事 94
家 庭 工 业 生 产 的 有 1. 万 户 , 业 人 员 3 万 人 , 33 从 3
区域 经 济 发 展 模式 是特 定 区域 经济 发展
实 践 主 要 特 征 的 综 合 反 映 。 基 本 涵 义 是 指 在 一 其 定 地 区 ,一 定 历 史 条 件 ,具 有 特 色 的 经 济 发展 的 路 子 。由 于不 同 区 域 的特 定 环 境 、条 件 和 实 践 不 同 ,便 有 不 同 的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无 论 是 苏 南 模 式 、温 州 模 式 ,还 是 其 它 什 么 模 式 ,都 是 就 某 个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整 体 而 言 的 。 反 映 某 个特 定 它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各 个 方 面 的状 况 。 对 不 同 区 域 经 济 模 式进 行 比较 , 目的 在 于 其 对 特 定模 式 进 行 更 为 全 面 科 学 的评 价 , 出 其产 找 生 和 发展 的 必 然 性 、规 律 性 ,以及 现 有 结 构 状 况
温州模式、苏州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区域启示——兼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
![温州模式、苏州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区域启示——兼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dcad67383968011ca30091a3.png)
的 区位优 势 , 被海外客 商称为 “ 资天 投
综 上所述 , 首先 , 经济 发展模 式 从
( ) 资源 进 行合 理 开发 , 立 一 对 建
由于我 国西部 地区地处 原 材料生产 基地 , 引东 部企业西 移 , 吸 堂” 对 比之下 , 。 温州既没有毗邻上海的 的产生条件看 , 地理优 势 , 又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 偏远 , 通不便 , 交 不具 备苏州 那样 的区 形成 产业链 ,吸引更多 的关 联产业 来
个很 重要 的原 因就是 区域 经济 发展 到 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 9 2年起 , 苏州 原始 的资本积累和相应的人才 , 即经济
不平衡。本 文以此为基 点, 在对 目前我 借浦东大开发的东风 , 不失时 机地 提出 发展要受到资金 的约束 , 同时还会 受到 国较为 典型 的两种 经济模 式进行 比较 “ 借助上海 、 位竞争 、 向世界 ” 错 走 的经 人才 的限制 。
二 、 域启 示 区
业 岗位最多 、 就业门槛不高的劳动密集 型 产业 , 如农 产品深加 工业 、 农村 经济
( ) 一 无论哪种经济发展模式 , 都应 服 务业 、无 污染 的制造业 和休 闲产业 ( ) 变西部人 的思想 观念 对其 三 改
的城市 。由于人 多地少 , 只能以传统 的 该根据各地 的经济基础 、 文化 传统等不 等 , 使传统农业和工业相结合 。 手工业为生存之 本 , 这为温州积淀 了一 同因素而定 , 可能用 固定 的一个模式 不 代代能工巧匠。 ( ) 三 政府作用不 同。 苏州的强势政
( ) 据西部地 区 目前 农业人 口 二 根
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普遍 不高的情 (- 不同的人才优势 。 -) 苏州拥有历 作 为一种 内源性经济 , 础更 扎实。所 多 、 基 况, 应该鼓励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各种就 史悠久 的文化教育 传统并 继承 了原有 以 , 笔者 认为 , 温州模 式对西 部地 区的 苏南模 式的经 济基础 , 这为“ 苏州模式 ” 经济发展更具借鉴意义 。 的运营提供 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 。 温州 历史上就是一个 手工业 、 商业 较为发达
应用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
![应用文-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https://img.taocdn.com/s3/m/4a1793702e3f5727a5e9625b.png)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较量'\xa0\xa0\xa0\xa0苏南模式肇始于无锡、常熟、江阴,但典型的苏南模式不仅仅在于此,还有浙北的萧山、绍兴、鄞县。
只不过随后的温州模式更具备无中生有的魅力,让人们误以为苏南模式仅仅开始于江苏。
而浙江省在1993年后向浙东和浙北地区大力推广温州模式,有先见之明地改造了浙东北的“苏南模式”。
苏南在占得了无尽的先机时也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误会。
于是,提到江苏就是苏南模式,提到浙江就是温州模式。
江苏把吴越核心区域的乡村工业化模式抢先冠以“苏南模式”的称号,在赢得无限风光的同时也被这种胜利冲昏头脑。
\r\n\xa0\xa0\xa0\xa0 \r\n\r\n\xa0\xa0\xa0\xa0的往往超出人们想像地改变生活,改变地域竞争态势。
变化比来得快,这是工业化加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r\n\xa0\xa0\xa0\xa01980年代武进曾是苏南模式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在1992年第一届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的评比中它名列第二,仅次于无锡县,而高于第三的江阴县。
当时的苏南内部并非如今天人们想像的那样,越靠近上海就越发达。
无锡县、武进县和江阴县的铁三角是当时苏南地区最发达的三极,他们都不属于江苏离上海最近的苏州。
经典的苏南模式的创新也是围绕这一核心的。
那时昆山还很平庸,张家港也才小荷露角。
而且在苏州所辖的六县中,当时最发达的、发展最快的都不是直接与上海接壤的太仓、昆山和吴江。
此时也是苏南模式声誉最著和实惠最多并存的黄金时期。
尽管溧阳、金坛稍次,但那时提到苏锡常,不仅强将无弱兵,而且彼此也不敢小瞧。
不论声势还是人均,基本上是无锡第一,而常州与苏州相差并不悬殊。
可仅仅过了几年,苏锡就渐渐无“潮了。
伴随这种变化的,还有武进甚至宜兴的相对衰落,和苏州总量和人均的节节攀升“苏锡无潮并非是江苏的胜利,而是上海的胜利。
苏锡特别是苏州的繁荣得益于上海而不再是内生的结果。
这样,常州遥遥领先镇江等地的盛况亦已不再。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再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再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8aacd17fad6195f312ba66d.png)
范 围 仅 在 组 一 级 。 什 么 乡 村 非 农 产 业 没 有 采 取 为 类 似 于 农 业 的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改 革 呢 ? 对 此 必 须 以历 史 的眼 光 看 问题 。一 方 面 ,股 份 制 等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概 念 在 当 时 的 经 济 改 革 中 还 未 涉 及 或 还 未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能 以现 在 的 认 识 程 度 去 不 要 求 当 时 进 行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改 革 。 乡 村 企 业 的 而
目前 媒 介 连 篇 累 牍 的 “ 药 味 ”很 浓 的文 章 ,笔 火 者 也 无 意 充 当 “ 道 士 ”角 色 。之 所 以仍 参 与这 卫 类 问 题 的研 讨 ,是 基 于 这 样 的 认 识 :今 天 我 们 研
膏虞之地 ,人 民安居乐业 。 州则 以农业 生产 条 温 件相对较 差 的山区为主 ,平原面积 仅 占 1.% 75 ,
资本集 团 ” 。
定 “ 州模式 ” 温 。但 实践证 明 了这种担心是 多余
的 ,非 但 理 论 上 后 来 从 未对 “ 州模 式 ”横 加 指 温 责 ,实 践 中 “ 州 模 式 ”也 向 世 人 证 明 了它 的生 温
命力和 活力 。
在 沉 寂 了 一段 时 期 以 后 ,近 年 来 关 于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模 式 的讨 论 又 成 为热 点 。 “ 然 三十 年 河 东 , 三十 年河 西 ” ,风 水 轮 流 转 。 当初 的 “ 流 ”模 主
维普资讯
“
’
刃、 模 式 "与 “ 州 模 式 "的 再 比较 南 温
包 宗 顺
早在 8 0年代 中期 , 有 的 同志不赞成研究乡 “ 镇企 业模 式 ,当然 更 不主 张对 各种模 式进 行 比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81df2d5941ea76e59fa0414.png)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中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进行的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实现了长期的快速成长,但最近三年来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虽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但农民的收入却存在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曾经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对经济成长起最重要推动作用的乡镇企业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本文想从实证的角度,通过比较乡镇企业的两种发展模式,探讨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中国经济Abstract: The Chinese economy carried on the late-1970s and the early 80s under rural reform‘s impetus has realized the long-term fast growth, but recent for three year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the powerful finance and themonetary policy, the economic growth still felt weak. Although the cit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enhances quickly, but farmer‘s income actually had the declining trend (rainbow to reflect this point in view of countryside market strategy defeat from side). Meanwhile, once and also has the latent crisis in the early 90s in the late 80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most important promotion effect‘s Rural enterprise, is facing the what course to follow question. This article wants from the real diagnosis angle, through to compare Rural enterprise‘s two kind of development model, will discuss the Rural enterpris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ed policy question.key word: Southern Jiangsu pattern; Wenzhou pattern; Chinese economy一、背景和方法1980年以前的乡镇企业多数是1958年工业化冲动失败后的遗产和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衍生物。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产权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产权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09d12d1a58da0116c1749b8.png)
同时也是 对两种不 同产权 制度 的效率 以及社区政府在产权 制度 中的地位与作用 的比较 。 ( ) 种 产 权 制 度 的 形成 路径 二 两
一
些 学 者认 为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压 力 是 苏 南 模 式 和 温 州 模 式 产 生 的 重 要 原 因②。 农
度 的不 同 。从 产 权 角 度 看 , 南 乡镇 企 业 的 产 权 制 度 特 征 是 生 产 资 料 归 全 体 社 区居 民所 有 , 苏 这 是 一 种 公 有 性 质 的 产 权 制 度 ; 州 家 庭 工 业 组 织 的 产 权 制 度 特 征 是 , 产 资 料 归 家庭 或 个 人 所 温 生 有 , 是一种典 型的私有财产组织形式 。 这
的束 缚 比国 有 企 业 要 少 得 多 , 而 成 为 体 制 外 具 有 活 力 的 民 营 经 济 力 量 。 1 7 从 9 8年 , 南 已 有 苏
乡镇企业 15 1 , 8 1 家 职工 8 万人 , 9 向国家 纳税 1 7亿元 ;9 5年 , . 18 乡镇企 业增 加 到 2 9 9家 , 86 职工 2 8万人 , 2 向国家纳税 1 . 3 4亿元 , 吸收 了苏南农村 4 %的劳动力 ① O 。 与苏 南 农 村 明 显 不 同 的是 , 革 前 , 州 农 村 的队 企 业 改 温 从2 O世纪 5 O年代末起步 , 由于原料 、 但 技术 、 销售等都得 自己解 决 , 队企业 因此发展得 十分 社 缓 慢 。 至 18 9 0年 , 州 乡 办工 业 企 业 只 有 2 8 温 7 6家 , 均 每 户 企 业 的 年 产 值 仅 为 6 2 平 .8万 元 ②,
笔 者 认 为 , 是 由于 初 始 条 件 的不 同 以及 制 度 变 迁 所 具 有 的 路 径 依 赖 性 , 农 村 工 业 化 和 正 在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361d01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8.png)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一、引言二、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三、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四、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五、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六、结论引言: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省份地区具有不同的区域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模式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本文旨在对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区域经济模式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是以区域为单位,以经济为主导,由地方政府引导,以地方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开发区域内的企业为主要推动力量,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特点,所采用的经济模式也不尽相同。
苏南模式的定义及特点:苏南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江苏南部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政策导向性强,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的企业和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以及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和联动。
温州模式的定义及特点:温州模式是指浙江温州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家主导性强,小微企业极多,趋利避害能力强。
在发展过程中,温州企业家具备较高的创新和风险承受能力,他们不遵循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差异化经营。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异同点:(1)政策导向性:苏南模式下,政府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企业家的创新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企业规模:苏南模式下,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方式较为现代化,而温州模式下则是数量多而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微企业。
(3)产业结构:苏南模式下,经济结构多元化,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而温州模式下则是以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工制造业和文化产业。
模式之争——苏南如今胜温州:苏南强势崛起
![模式之争——苏南如今胜温州:苏南强势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458ebfceaa00b52acfc7ca4f.png)
在全 国尤其是东 部沿海城 市 ,倡
浙江 G 同比增幅 1 .%,回落 了46 所合 作 ,成立 中科 院物联 网技术研 发 导创新转 型产 业升级的大背 景下 ,苏 DP 01 .
个百 分点 。温州 、绍兴 、台州 、宁波 中心。时至今 日,无 锡 已经成 为全 国 南 ,又一 次站在了 中国经济发展 的最 等 民营 经济发达 的地 区经济增 幅回落 物联 网发展 的前沿 阵地 。
达 ;而浙江 山多地少 ,人们 多外出 闯
荡 。这些 人文 地理特性 成了改革开放 后两来自 出现苏南 、温 州两种发展模式
的最好注脚 。
改革开放 年代 ,江苏靠集体 力量 创办乡镇企业 , 民进工厂 ,就地 实 农
现城 市化 ,最 早过 上了小富 即安的生 活 。集体经济 积累了巨额财 富 ,形成 了众 人皆知 的苏南 模式 。9 年 代末 , 0 苏南乡镇企业 摘下 “ 集体经济 ”的帽 子 ,纷纷 改制成为私人企 业或产权 明 形成炒作大军 。最 终导致一场令人 震 晰 的股份 制企业 。后来 随着出 口导 向 惊的信贷 危机 。 型经济 的发展 ,苏南迅速 又成为全 国 知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 。 江 苏和浙江两地的经济 成分 结构 大相径庭 ,所 以对危机的抵抗能 力也
2 4
社会观察 l U N H N A C AC G
C E 封面 OV Rl
1 .%,国企 出口 占比也 只有 1 .%。 04 1 3 而 浙 江 一 直是 民营 企 业 发 展 非
山市政府的科技投入 , 达 ̄25 %。 J 1 11.
江苏 的这 个 第 一 已经 保 持 了三
危 机爆 发前的20年 , 07 江苏 的外
向型经 济 中,外 贸出 口依存 度为5 % 9 ( 以当年人 民币兑美元 中间价 l . :74 计 ),但 出 口企 业 以外 资 为 主 。统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https://img.taocdn.com/s3/m/d84a641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d.png)
中国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晋江模式,在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并实现转型升级。
苏南模式是指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
苏南指的是无锡、苏州、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省(市)它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共工业化,再市场的发展路径。
虽然是以企业的形式发展,但在苏南地区却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的组织。
在发展初期,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直接干涉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动员和组织生产活动,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劳动力,而且出资办企业等。
这种干涉使其发展速度大大的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同时,由政府指派有能力的人担任企业负责人,使得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很好的结合,打破了资本原始的积累方法。
在当时有着众多优势的发展模式,在全国都有着领先发展。
这种政企结合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这种模式也越来越不被人们接受。
比如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的资源,个人财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市场活力长期受到压制。
这种政企不分的发展,会抑制企业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权利纷争,家族化等问题。
因此它会使企业失去竞争,没有竞争发展就会停滞。
所以这种模式或许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具有推动的作用,但它并不能长久。
现在的企业要求国际化,而这种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1 998年,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空隙的数量、形式和分布发生了本质变化,使在同一个空隙中生存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竞争,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
当时的做法大多是把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但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后,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由于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且以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为中心。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8ee2e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c.png)
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差异是什么论文标题: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之间的差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开放以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通过对两个模式在政府角色、市场机制、企业家精神、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两个模式的异同点,为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政府角色、市场机制、企业家精神、产业结构引言: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存在差异。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两个著名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
苏南模式指的是江苏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则指的是浙江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政府角色的差异:在苏南模式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引导、推动和监管的作用。
政府鼓励企业家精神,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和战略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比之下,温州模式中政府的角色相对较小。
政府将更多的权力和决策权交给市场,并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政府鼓励企业家自由创业,减少干预和限制。
政府更注重提供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辅导和管理培训。
二、市场机制的差异:在苏南模式中,市场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和利润的形成。
竞争机制有效激发了企业家创新和进取精神。
市场的自由度较高,公平竞争的环境刺激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然而,在温州模式中,市场机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仍然对市场进行一定的干预和调节。
政府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性竞争和市场失灵。
市场和政府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关系,相互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家精神的差异:苏南模式中鼓励和培育企业家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创新的力量。
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并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450d45fe4733687e21aa60.png)
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特 殊的主体位置 和突 出的启动 作用为基 本特
征的; 泛化的观点 又认为, 苏南模式不等于苏
南 乡镇企业 ,而是指依托 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 以供销员 为骨干 、 以农村集镇 缺经 济 , 苏南地 区的干部群 众抓 住时机 , 到处 农 村地区的政治 、 社会和文 化多方面进步的总 庭工业为基础 、
实 力 的 代 销 商 ; 采 用 星 形 结 构 的 分 销 网 间实现了信息 的互通和共享。 ④商 品分销 络 的管 理 还 要 借 助 于 助 销 助 销 是 指 帮助 络 通 常 是 直 接 面 对 市 场 终 端 ,它 的优 点 网 络 可 以 有 效 地 解 决 生 产 与消 费 之 间 的 和 激 励 分 销 网络 成员 . 期 对 网 络 成 员进 定
( 二者都是一种从 自然经济转化 为商 有较 发达 的经济 作物种植业和家庭 手工业 . 一) 到
放 日报》 头版以《 乡镇工业看苏南 . 家庭工业看 品 经济的 经济发展模式 , 它们的成功在 于产品 了 2 世 纪二 十 、 0 三十年代 . 无锡 、 常州 、 镇江等
浙南——温州 3 3万人 从事 家庭工业》为题报 填补 了市场 空白 苏南模式在当时的成功 与乡 地 已成为我 国民族 工商业 的重要基地 在汁划 苏南地区的社队企业有 _一定 的基 r 道 了温州 的家庭工业 , 并第一次使用 了温州模 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98 94 经济 时代 . 17 ~18 式这 一提法 在实践操作 中. 温州模式是 以家 年 . 由于 国家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及其严重 的短 础 . 这也便利 了苏南 发展 乡镇集体企业 ; 温州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24dc3810a6f524ccbf85ea.png)
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白素霞蒋同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7年第34期自20世纪80 年代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为当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苏州模式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领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温州商人为主体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立足于区域内本土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区域国际化模式。
珠三角模式则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这三个区域发展模式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
基于此共性特征,本文综合比较了苏南、温州和珠江三个典型区域,分析这些区域的驱动趋势,并验证这些区域间是否存在趋同。
一、发展环境比较苏南、温州和珠江三大区域模式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但其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交通区位等相差较大,三种模式的发展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地理位置上,苏南位于长三角中部,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大中城市,农业条件相对成熟,具有比较优势,容易快速形成规模化的集体经济体,形成原始资本积累。
苏南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雏形,这一时期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在政府的统领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干集体经济,为后面的农转工奠定了良好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化大规模兴起,确立了“新苏南模式”,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农转工。
温州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基础较差,显然走苏南的模式行不通,温州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资源,形成了小而散的家庭作坊。
珠江地区被国家定位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具有先天的政策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半壁江山。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6b56e2f4b35eefdc8d3336a.png)
东受 惠于 国家对 外开放 的政 策 ,逐渐缩
小 与江 苏的差距 。进入上世纪 9 0年代初
的历 史时期 都遇 到发 展瓶 颈 的制 约 , 但
均在实践 中破除发展 桎梏 ,力求新 的突
葺鬻 i 0
≯ II 。 黉— 瞵 簟
l。 j l 。| I : | _ I囊 I 式 髯
维普资讯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 珠江模式的比较
如果温 州模 式和珠江模式不加快重树 自身优势 , 三种模 式发展的终极 趋势 , 很可能苏南模 式终将 替代温 州和珠江 模式成为中国经济 发展的主流模式 。
■文 , 刘国 良
人们对 中国经 济两大板块 中的三种 模式( 苏南模式 、 温州模式 和珠江模式 ) 的评价 主要有 两种 :一种 观点是苏南模 式是经济 发展 的过 渡型模式 ,不 具延展 性 和 自主创 新 能 力并 有 明显 的 衰退 迹 象, 终将被温 州模式所代 替 ; 另一种观点 是三种模 式均是 中 国经济发 展过程 中的 阶段性产物 , 随着市场化 推进 , 三种模式 终将趋 同。无 论哪一种 思潮都有这 样一 个潜意识 :苏南模式 发展的 区域特 色已 不 明显 。 事实上 , 但 苏南模式发展具有 良 好的潜力和可 塑性 ,可 以在创 新 中扩展 成更具内涵 的发展模式 。所 遇到的制 约 因素不纯粹是模 式本身 的问题 ,而是 经 济 发展 环 境 或 者发 展 过程 中 的共 性 问 文化传统 、 交通 区位 、 经济基础 和社 会结
和 15 , 0 倍 年均增长速 度接近 2 %, 0 苏州 增 速略高于温州。从 G P绝对增长量来 D 看 ,苏 州远 高于温 州 ,9 8年苏 州 G P 17 D
珠江三角洲、苏南、温州模式的比较
![珠江三角洲、苏南、温州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1bee632b4daa58da0114abf.png)
、
区 农村相 比
.
,
珠 江 三 角 洲在对 外 贸 易发 展上
已 形 成 一 定 的 领先 势 头
2
农 业 经 营 形式
, 。
苏 南地 区的 农业经 营形 式 主要 是 将 口 粮
田 分 给 每户耕 种
将商 品粮 田 包给 专业户
、
无锡
、
江阴
,
、
常熟
沙洲 等县 市农村 的生 产
,
资料 基本是 集体 所有 统 一 核算
并 假定这 一 趋 势将来 还
分 与非 技术 部 分 在 内的组 合 系 统
由于 它 知
、
确定该 项科 技在 未来可 能
识 覆盖 面广 济
,
,
使这 门 学科 的逻 辑 一 贯 性 和 可
。
判 断在 以 后 的 发 展 中科技 成 果
。
靠 性有待 进 一 步 的考 验和 证 明 科 学 因 素相 互 制 约
。
错率
作出
“
低点
”
和
“
高点
,
”
预测
从而
是 适应 时代 的需要 的
,
。
画 出 出错 函 数的 变化 曲线
根据其 幅 度 大 小
设 进程 中 外
,
它 可 以 解决 许多科 技 带来 的 社 会
和 发展 趋势是 否 在 该 幅度 之 内 而 决定该 项科 技 的可接 受 程 度 等等
。 。
、
避 免 不 必 要的 浪费 与 不 利 后 果
”
设
;
或者 以农 业 为 主 兼 营 工 副 业 专业户
,
,
。
三来 一 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外贸、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苏州投资和出口的主体是外 资企业。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118家落户苏州,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在中 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之一。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人民收 入水平较低,消费长期不足,大量外资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必然向海外寻 求市场,从而扩大了出日贸易反过来,这此大量的出日又造成了贸易顺差,刺 激资本市场对苏州投资的进步扩大。从具体的贸易模式看,苏州外资企业是一 种“子公司承接国外订单”、“两头在外”的模式,处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 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出日加工贸易。2007年苏州外贸依存度高达240%以上。
3.形成时机上的差别。
苏南模式的胚胎孕育于七十年杜初,起步于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之前。也就是说,是在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人民公社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而温州模式则始于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之际,农业实行了家庭承包,家庭经营取代了传 统的社队集体经营,因而它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的新体制下 发展起来的。这时初上的一前一后,给两个地区的商品经 济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所有制基础,使它们
二.相同点
1.苏南地区和温州地区在历史上都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 地方,苏南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早在宋明时代,随 着运河开通和海运兴起,苏南太湖流域盛产的丝绸和稻米等商 品运销国内外,家庭纺织手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有“日出万 匹”之称。温州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在宋代和清末先后两次辟 为对外商埠,是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温州商人远涉重洋, 手工艺人足迹遍国内。因此,这两个地区的人民从事商品生产 和经商贸易的意识都很强,如温州钱库镇就有“十岁小儿会经 商”之说。
走的是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历史上的积累和接 受上海等地的辐射为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条 件。温州地区因缺乏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和技术,走的是私 人资本经营的发展适路,采取走出去闯市场的办法,通过 市场化来促进工业化。 • 资源组织方式不同。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 源的方式,并由政府指派所谓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 在温州地区,由于集体资源有限,人们通过市场自发组织 资源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主要采取家庭工业的形式配置 资源。他们很注意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其中的民间资本市 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苏南和温州都是人多地少,有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苏 南人均耕地0.8亩,温州更少,耕地面积每人平均只有0.4亩多 一点。人多地少的状况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 迫使他们向非农经济寻找出路。
两种模式的差异比较
• 形成背景的差异。 • 工业化和市场化路径不同。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
而”温州模式”则是一种以非集体(个体、私营或 联户)企业为主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市场分工与 专业化市场导向为特征的一种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3.苏州模式是以强势政府和高效率政府为基础,通 过大力招商引资,以FDI带动出口加业来推动地 区经济发展的模式。
温州模式是以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体,以国 内外市场为导向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财富积累主体和方式不同。在苏南,由乡镇集体支配资源, 他们同时也是则富积累的主体。而在温州,由个人积累则富 和支配资源,但他们也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方式实现 资源共享,只不过这种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个人财富的积累。 财富积累主体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激励效果,这正是苏南经济 增长乏力,而温州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的根本原因。
VS
主讲内容
两种模式 对比
概念对比
形成背景
自身差异
存在的问 题
发展趋势
新温州模式 新苏州模式
指导意义
概念对比
1.苏南模式,也称“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 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通常是 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 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 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 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政府职能的定位和作用不同。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 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始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温州模式被概括为“市场解决模 式”“自发自生的发展模式”和“自组织模式”,核心是自 发和内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模式的形成中,市场机制 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制度环境和 公共产品上,管理职能相对弱化。
形成背景
• 一.主要差异
• 1.经济地理环境的差别。 –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 产条件得天独厚。该地区毗邻上海、苏州、无锡和 常州等大中城巾,水陆交通便利,接受经济、技术 的辐射能力较强。并且,苏南地区位于沪宁铁路和 长江航道一侧,交通便利,信息发达。而温州地区, 只有温州一个中等商业轻工业城市,没有铁路,公 路建设也很差,距最近的大城市上海有四百多公里 之远,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温州虽然濒临大海, 也有口岸,但海运业长期没有得到发展,主要靠公 路维持与内陆联系,因而受城市工业的影响很小。
2.经济基础的差别。
苏南农业发达,农业积累较多,国家对该地区的发展也给 予较多的投资和贷款,但这也使得苏南地区受到较强的政 治和经济控制,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相对来说比较牢固和 稳定。而温州农业移累很少,国家对这个地区的投资也很 少,从1949年到1981年投资总共才 6.55亿元,平均每年 只有0,2亿元。因而受政治和经济的控制较弱,人民公社的 传统体制受到当地人民搞“包产熟户”的多次冲击,已相 当脆弱。
温州模式,本质是一种“市场解决模式”、“自发自生发展模式” 和“自组织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 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 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 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2. 简单地说,“苏南模式”是指乡镇企业以集体 (乡、村一级)企业为主以中型企业(相对而言) 为主、以工业为主依托大中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