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

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血液循环的模型或图示。

3. 心脏的模型或图示。

4. 血液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让学生谈谈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2. 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图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中的内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讲解人体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血管系统和血液。

2. 结合血液循环的模型或图示,向学生展示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并解释每个器官的功能。

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和心瓣。

2. 解释心脏的功能,包括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脏的泵血作用。

四、师生互动(10分钟)1. 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的理解和疑惑。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和讨论。

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视频或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循环的细节。

2. 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鼓励他们提出假设和预测结果。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 引导学生学习心脏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查他们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的理解。

2. 设计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生动形象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生物教案:血液循环学科领域:生物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3. 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4. 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具体途径,心脏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挂图、模型、PPT等教学工具。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挂图或模型展示血液循环途径,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的概念: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2)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器官,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流向肺部。

(3)血液循环的意义:为身体各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离器官。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意义和途径。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内容(1)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室,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的泵送。

(3)心脏的工作原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形成血液循环。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途径和心脏结构、功能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和心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如运动时心跳加快的原因等。

四、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生理机制,如心脏的电生理、血压调节等。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2.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纸板模型或图片展示心脏的结构。

2. 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和玻璃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

三、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心脏的模型或图片,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四、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15分钟)
教师通过PowerPoint或视频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血液是如何在体内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

五、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血液在显微镜下的运动情况,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生物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加深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附教学反思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b5E2RGbCAP五、教学过程新课活动一讲述: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并展示血液循环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识图记录。

新课活动二展示血液循环动画,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经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多媒体展示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多媒体出示:大循环,小循环)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

新课活动三师生共同分析:体循环、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得出血液循环的意义。

讲解: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生物课初中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3. 掌握血液在人体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教科书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血液样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入话题:你知道血液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2.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0分钟)
1. 展示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2. 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三、介绍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5分钟)
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功能。

3. 介绍人体的双循环系统。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3. 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实验。

五、总结与讨论(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学生展开讨论: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相关习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血液的运输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第1篇:初中生物课《血液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 特点:管壁厚,**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 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5篇(三)、作业练习:(见教材)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山羊绒又细又松软,组成的产品非常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学问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学问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挨次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好玩、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开心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精选篇3《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班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需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学问为基础,细菌的养分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学问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需有显微镜的学问,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养分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学问目标:1、让学生把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想出细菌的养分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觉和巴斯德试验认同科学的发觉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试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觉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教案模板初中生物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

(2)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3)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 教学难点:(1)血液循环途径的准确描述。

(2)血液成分变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哪些?2. 课堂讲解(1)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讲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3)分析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3. 观察实验(1)分组进行血液循环实验,观察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的相关问题。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变化和作用与意义。

(2)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血液循环的最新研究进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教案血液循环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5. 认识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5. 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1. 了解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3. 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1.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2. 认识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
2. 课堂讨论;
3. 实验演示。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作用;
2. 学习:讲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重点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实践: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疾病的预防措施;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
3. 模拟实验器材。

教学评估:
1. 课堂回答问题;
2. 实验操作表现;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人体内部循环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但在实践环节,考虑到学生年龄段特点,可以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途径,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初中生物课本和教辅资料。

3. 演示用的心脏模型和血管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

提问:你知道血液是怎么流动的吗?它是如何在我们的体内完成循环的呢?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和血管模型,让学生认识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区别等内容。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海报,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继续优化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参考资料:1. 《初中生物》教材2. 《初中生物教学指导与评价》教辅资料3. 《生物教学法》教学参考资料血液循环途径教案范本就是这样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具:血液循环模型、心脏模型、PPT课件。

2.学具:实验材料、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是如何进行的吗?2.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1)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2)展示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3.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讲解心脏的结构: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部分。

(2)讲解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3)展示心脏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4.学习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1)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变化:血液在体循环中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循环中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血液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5.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血液循环实验,观察血液在心脏、血管中的流动过程。

(2)记录实验结果,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2)让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的成果,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及功能。

(2)强调血液循环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8.作业布置(1)绘制血液循环示意图,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2)查阅资料,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在讲解血液循环途径时,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在讲解心脏结构时,要让学生明白心脏各部分的功能。

3.在实验探究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

3. 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血压计测量血压和脉搏。

4.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5.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5.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讲解血液循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通过图示、动画等方式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血液循环的流程。

4. 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讲解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的成分变化,使学生了解血液成分变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介绍血压和脉搏的定义、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血压和脉搏。

6. 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7.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的实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理解。

2. 实操考核:评价学生在血压测量和出血护理实操中的表现。

3.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动画、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血压计、脉搏计等实践器材:用于学生实操练习。

3. 相关医学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和作业。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微课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微课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并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运输作用。

教学内容:
1. 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心脏、血管、血液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和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3. 血管系统: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4. 血液的组成和作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和功能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详细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的作用以及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3. 讲解血管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作用。

4.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作用,介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

5. 进行血液循环系统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

6. 总结: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掌握程度。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扩展活动:组织学生观察鲜血液滴下的过程,并让学生发表对此现象的观察和感想,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内运输养分和氧气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为进一步学习人体生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血液在身体内
循环的过程。

一、引入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它会在身体各处流动,帮助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运送废物和二氧化碳吗?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二、学习内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血液在人体内不断流动、输送养料、氧气和排除废物的过程。

2.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收
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连接心脏和全身各部位,传递血液。

3. 血液在身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通过心脏循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
器官,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送回心脏。

三、实践操作
1. 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心跳板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观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

3. 完成填空题或选择题,巩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总结
1. 简单总结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醒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促进血液循环健康。

五、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

六、拓展
1. 邀请医生或专业人士到班级进行血液循环相关话题的讲解。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参观医院或科技馆,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奥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

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谢谢!。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与血液循环有关的内容。

教学重点:
1. 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2.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1. 讲解体会法;
2. 示范训练法;
3.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 生物教科书、教学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器材(如模型心脏、血管等);
3. 学生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你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二、讲解(15分钟)
1. 人体血液循环的定义和作用;
2. 人体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
3. 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与观察(15分钟)
利用模型心脏和血管,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等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通过复习要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以上为初中生物血液循环体系教案范本,供参考。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初中血液循环的教案

教案: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掌握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和紧急救护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血液成分变化的分析。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教学设备、血压计、脉搏计、出血护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循环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2. 提问: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血液循环的类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 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血液成分的变化有什么意义?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2. 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血压和脉搏的重要性、出血护理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血压和脉搏,了解了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自我保健意识。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2. 难点: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血液循环图示。

3. 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2. 讲授新课1. 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展示血液循环图示,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

3. 通过多媒体演示,生动展示血液循环的实际运作。

3. 课堂互动1. 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2.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和感受。

4. 巩固知识1. 发放血液循环图示,让学生自行绘制血液循环路径。

2. 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血液循环图。

5. 小结与作业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六、教学拓展1. 利用教室内现有的材料,如气球和塑料管,制作一个简易的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过程。

2. 邀请专业人士(如医生、护士等)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血液循环知识,增加学生的实践认识。

七、课堂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概念、途径和作用的理解。

2.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图的绘制和日常生活作用描述的准确性。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2. 思考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含义和作用。

2. 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

2. 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 血管的分类和结构。

4. 血液在循环中的运输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第一部分:血液循环的概念及作用1. 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地流动的过程,通过血液循环,可以将身体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排出体外。

2.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哪些?-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维持体温、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 运输免疫细胞和荷尔蒙- 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3. 列举一些人体血液循环的例子。

- 大循环:心脏通过动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输送给全身,通过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小循环:心脏通过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经肺静脉将氧气富含的血液带回心脏。

第二部分:心脏的结构和主要功能1. 引导同学们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位置和形状。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呈圆锥形。

2. 介绍心脏的主要功能。

- 推动血液循环: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 维持血液的供应和排泄:心脏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3. 请同学们根据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的结构。

由心房和心室组成,通过心脏瓣膜分隔成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第三部分:血管的分类和结构1. 介绍血管的分类。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 静脉:将带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带回心脏。

-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通过其薄壁进行物质交换。

2. 引导同学们观察毛细血管的结构。

毛细血管呈管状,壁薄,与周围的组织紧密接触,方便物质的交换。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教案血液循环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教案血液循环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教案血液循环只有经受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制服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以下是为您推举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教案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解并描述,使学生把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改变及意义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学问。

4、通过观看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学问。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改变,培育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育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紧急抢救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学问,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育学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抢救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需准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需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改变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

解决方法:从学生已有的学问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学问,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关于《血液循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支配学生观看录像,在观看录像时,最好接受分步观看,先观看体循环,再观看肺循环,为了使观看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时,最好列出观看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改变及发生改变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改变?在何处发生的改变?使观看明确具体,并且每观看一步都准时进行反馈,以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出血的初步处理》:
用总结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血的颜色来学习出血的初步处理。课上可安排学生一些演习活动:由老师给出出血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血管出血?并当场练习护理方法。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又有两个实验,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建议用三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血液循环
复习提问: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在下一章消化和吸收中将详细介绍)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血液循环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
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反馈观察情况
3.演示光盘进一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板书:(二)途径
1.提问:哺乳动物家兔血液循环途径有几条?哪几条?
学生回答:有两条;体循环和肺循环。
讲述:人的血液循环也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下面我们通过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2.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4.教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可参考书上的):
5.教给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的方法:教学生如何画脉搏变化曲线图,如何统计全班的数据,画出全班平均脉搏变化曲线图。
6.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比,作为本次实验的一次升华。评比的内容包括:①实验设计方案的优缺点②各自记录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③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是否正确④结论的推导是否恰当。评比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全班讲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作用。
2.测运动后的心率:运动结束后,立即测运动状态的脉搏。每一个运动完成后,要恢复到平静状态下才能进行下一个运动。
3.运动地点:若到操场去测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醒学生带好笔和纸做记录,注意:因体质差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考虑运动项目。如果学校条件有困难,可在教室测量,运动项目可以采用深度下蹲。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摘要:简介报告内容
测量前让学生不要太兴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因为在兴奋和剧烈运动后会使血压升高,从而使测量的数值不真实。测量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安静,不要有任何声音,否则听不清动脉的声音。每次测量血压最好在半分钟内完成,第二次测时相隔1--2分钟,以免被测量者有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被测量者心理紧张,应暂时停止测量,等他恢复正常后再测,否则测量的血压不准确。冬季测量血压时最好脱下棉衣,如果把长袖卷起来会压紧上臂,影响听音。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7.除按书上探索不同的运动量对脉搏的影响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探索剧烈运动对身体素质不同的人的脉搏的影响:选学校田径队的、球队的学生或经常参加运动的学生5-6名,平时运动不多的学生5-6名,平时常不运动的学生5-6名做对比实验,先测安静状态下的脉搏3次,求个人平均值,小组平均值;再让他们分别跑300米后,立即测运动后的脉搏,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做对比,统计个人脉搏的变化和不同身体素质的人的平均脉搏的变化情况,分析数值得出结论。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3)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6.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教法建议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 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一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板书第三节血液循环
(一)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提问: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心房à心室à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板书: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探究活动
调查:心脏病发病原因心
脏病发病原因很复杂。同学们可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心脏病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选一个发病原因,进行社会调查,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比较,得出调查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如下:
题目:* * * * * * * * * * *的调查报告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