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应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现状。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具备进行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塑造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课程内容
1. 教育基本原理:涉及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和制度等核心概念和原理。

2. 课程与教学理论: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理论。

3. 学生发展理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

4. 教师与学生关系:探讨师生关系、教师角色以及教师素养等问题。

5. 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并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
强调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以加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四、课程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等方面。

通过作业、测验、考试等多种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教育学原理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教育学原理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教育学原理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教育学原理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1. 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规定着每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2.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课程计划的内容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内容具体化则是教材。

反之,制定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则是课程计划。

综上所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教育学原理中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
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涉及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将对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介绍。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学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内容。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教育学的基本认识,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 教育学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学的理解和认识,深入探讨教育学的演变和发展。

3. 教育学研究方法:学习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教育问题研究的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学研究方法,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4.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学习教育学的应用领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培养解决教育实
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全面掌握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将来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育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是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过程。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门广泛存在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形式的规则。

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
频等学习资源完成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则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
流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02
慕课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
过互联网学习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倡导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与传统教育技术区别
传统教育技术主要关注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 则更加注重教学设计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学习者学习 能力的培养。
28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2024/2/3
01
翻转课堂模式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功能与目标 •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 德育原理及其实施途径 • 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 • 评价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方向
2
01 教育学概述
2024/2/3
3
教育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 育价值观为引导,探索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 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0
班级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1 2
班级规模与编班

教育学原理教案模板范文

教育学原理教案模板范文

教育学原理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教育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原理的定义和核心概念;2.教育学原理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理论家;3.教育学原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4.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本课的重点;2.教育学原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地讲授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教育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原理与教学实践的关系;3.讨论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五、教学流程时间教学环节内容10:00-10:10 导入介绍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兴趣10:10-10:30 讲授介绍教育学原理的主要流派和代表性理论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理论的特点和意义10:30-11:00 案例分析与讨论提供几个具体的教育案例,让学生分组分析,并进行讨论11:00-11:20 讲授介绍教育学原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教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11:20-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教育学原理相关的教案11:40 和巩固11:40-12:00 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考深度;2.学生完成的教案设计;3.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材:《教育学原理导论》;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参与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和实际教案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更好连接和衔接,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和指导。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八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努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12
PART 03
教育制度、政策与法规分 析
REPORTING 13
教育制度类型及其特点比较
01
02
03
学制类型
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 支制等,各种类型学制在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 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育行政体制
包括中央集权制、地方分 权制和教育行政合作制等, 各种体制对教育政策制定 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加强国际化协同育人合作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33
主要流派
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实证主义教育学、解释主义教育学、批判理论教育学和 建构主义教育学等。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 异。
5
教育学核心思想及理论框架
核心思想
教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等。这些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平等性和多样性, 以及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
学校应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0
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支持网络构建
社会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承担着 提供实践平台、拓展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的责任。
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 长的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 会和志愿服务岗位,引导学生积
教育功能的特点
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
10
价值取向在教育中作用探讨
价值取向的定义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 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原理目录

教育原理目录

目录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教育学二、什么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独立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四、教育学的深化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一、为什么学习教育学原理二、如何学好教育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是什么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历史形态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二、人的发展的规律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二、教育与政治三、教育与文化四、教育与人口思考题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四、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节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思考题第三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概述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四、教师的资格、职务和聘任制度五、教师的专业发展六、教师教育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二、学生的地位三、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四、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思考题第四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的类型三、课程的本质第二节课程的组成部分一、课程计划二、课程标准三、教材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思考题第五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二、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第三节教学原则一、目标性原则二、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三、启发性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七、因材施教原则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思考题第六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二、上课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二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二、教学方法的分类与应用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教学手段一、教学手段概述二、教学手段的分类三、教学手段的选择第四节教学艺术一、教学艺术概述二、课堂教学艺术思考题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及德育过程一、德育概述二、德育过程第二节德育原则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二、知行统一原则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七、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八、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第三节德育途径一、教学二、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政学习六、班主任工作第四节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际锻炼法四、陶冶法五、修养指导法六、品德评价法思考题第八章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概述一、课外教育活动的含义与特点二、校外教育的含义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意义四、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任务第二节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内容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组织与领导一、开展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基本要求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教育的组织与领导思考题第九章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第一节我国的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二、我国的学制三、义务教育制度第二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的本质与特点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考题第十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集体及其功能一、班级、班集体二、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的教育者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三、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实施者,各种教育影响的协调者和整合者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三、做好个别教育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四、协调各方教育力量五、正确评价学生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思考题第十一章教育评价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一、教育评价的定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三、教育评价的功能第二节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概述二、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三、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四、学生评价的方法五、学生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教师评价一、教师评价概述二、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三、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四、教师评价的方法思考题参考文献。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8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8章 课程
轻松”,说出了我心中梗塞已久的一个疑团。据我在美国粗略的观察, 美国学生的书包绝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空空荡荡,而是相当地沉重。在大 学校园里,一些学生还用上了拉杆箱包,因为里面的书已经重得背不动 了。不过,就中小学生而言,“书包沉重”这个充满怨气的词应该归中 国专有,用在美国并不准确,要改为“充实”才对。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很少有人强令学生读什么书;第二,学生书包里装的是真正的 书——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是传统的经典作品,有 的是刚刚出版的新书。而我们的学校,从来都是强令只读教材。严格地 说,教材其实不是书,只是一个导读材料。只让学生读这个材料是非常 滑稽的事,就好比我们去旅游,只允许听导游讲解而不允许看风景一样。
师上课固定教室,学生上课找教室。在美国校园里,经
常看到学生拖着大大箱子一路小跑去上课。应该说,美
国学生上学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也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他们的辛苦和我们的辛苦是不一样的,他们是主
动的、自主的、有选择的,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无奈的、 没有选择余地的。美国学生累是“累并快乐者”,而我们 则是“累并痛苦者”。我们现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减 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想,“减负”不是目的,有兴趣的 “负担”不是负担,我们的目的是减轻没有兴趣的负担。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体育 音乐
课改前课程 八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物理
体育 音乐
九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与
社会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体育与健康 音乐
新课程

思想品德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

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1现代教育2教育现代化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一般发展5学校教育6家庭教育7社区教育8教育合力9教育目的10教育制度11教师12受教育权13师生关系14学校文化15学校16 课程17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8课程标准(教学大纲)19教科书20分科课程21活动课程22综合课程23教学24教学模式25教育哲学26教学期望27教学评价28建构主义教学观德育目的31德育过程32德育理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①教育内容的继承;②教育方式的继承;③赞可夫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

(08真题)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及其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影响。

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利互惠,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教)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

包括教育结构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

(11真题)是指公民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作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即公民从国家那里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学课程标准

编号:___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教育学原理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学前教育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融合了先进学前教育理念;参照幼儿教师行业要求;以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能+职业素养构建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为实现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理论与实践基础..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及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价值、掌握学前教育的先进思想及基本理论、领会科学的教育观念、认识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征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让未来教师充分认识幼儿阶段的特性和价值;理解“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护欲发展幼儿探究、创造的兴趣;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因此;本课程是一门既突出理论学习又重视实践活动的一门课程..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定位于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三大领域;以幼儿教师的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引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手段将培养职业信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最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锻炼创新思维、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后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参考课时本课程开设3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通过对学前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联系幼教的实际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实际工作“接轨”..1.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雏势;掌握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幼教工作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关于儿童权利的内容以及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途径..2.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观察了解幼儿和与幼儿以及家长、社区沟通的技能;并且能根据幼教基本原则去选择、利用与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3. 情感态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的应对能力;树立现代化的儿童观、教师观及教育观;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工作的情感及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职业品质..(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三考核标准1.工作任务评价平时成绩1能力目标简称、报告、综合实训的评价50%;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课堂发言、讨论、作业等30%;3其他出勤、表现20%2.综合评价1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40%;2平时成绩100%=课程练习成绩50%+项目训练成绩50%;3期末成绩100%为期末闭卷书面笔试成绩四、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设计教学围绕“教育”这个核心能力来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侧重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力;并且注重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爱心、细心、耐心、吃苦精神、责任感等职业情感和职业品质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二教学方法建议采取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分析、模拟教学、微格实验教学、课外实践、见习、小调查、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评价方法建议1、搭建多方评价平台;实现评价多元化..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见习成绩、实习成绩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建立“幼儿园、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2、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践训练项目中综合评价..改原有的单一理论教学模式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对接的“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最大限度缩短“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五教学设备与学习场景基本要求1、建设校内幼儿园仿真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有力保障..2、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了网络教学网站供学生课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
《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标准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论(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4.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重点掌握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功能的结构;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

重点掌握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性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第三节教育与政治制度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参考书目
1.柳海民主编. 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6课时)
要求与说明
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发展动力各种不同的人的发展因素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重点掌握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动力;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人的发展的概念
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石忠仁主编. 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四章教育目的(5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重点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目的观概览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冯建军著.当代教育原理[M].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金一鸣编著.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孙喜亭著.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五章教育制度(4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的特点;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重点掌握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特点;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参考书目
1.冯建军著.当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6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师职业概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的地位,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师生关系的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重点掌握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学生的本质特点,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一节教育过程中的教师
第二节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参考书目
1.王前新著.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叶澜主编. 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七章教师的教育研究(5课时)
要求与说明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具有的优势与素养。

教师教育的特点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教师教育研究的过程: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分析问题;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实践尝试行动策略;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重点掌握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参考书目
1.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桂生著.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 上海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向明著.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