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平行四边形 教案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的性质图6-1-13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对称图形;(2)发互动题板让学生亲自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且让学生找到对称中心;(3)从旋转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的关系。
【探究2】利用度量法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关系: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去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关系,教师再有特殊到一般得出对任意的平行四边形,该性质都成立。
【探究3】利用拼凑法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关系教师准备好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把对应相等的一边重合,拼成四边形,并小组之间讨论共能拼出不一样的四边形几个?让学生拼出后,把所拼出的情况拍照上传,教师及时检查并做好标记,把学生拼出的情况做好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互动题板,让学生亲自感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优学派智慧课堂平台给学生发平行四边形旋转的互动题板,让学生亲自动手旋转,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将动手实践得出的猜想,再加以理论验证,归纳成数学结论,使学生亲身参与数学研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对平行四边形性质探索与归纳,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认识,是知识的一次升华,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教学引入解决:学校买了四棵树,准备栽在花园里,已经栽了三棵(如图),现在学校希望这四棵树能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觉得第四棵树应该栽在哪里?【当堂测评】1.如图,在▱ABCD中,EF∥BC,GH∥AB,EF,GH相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平行四边形()A. 6个B. 7个C. 8个D. 9个2.下列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角B. 等腰三角形C.平行四边形D.直角三角形3.如图,在▱ABCD中,AB=3,AD=2,则CD=( )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查缺补漏,为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方向.利用优学派智慧课堂平台给学生发当堂测评,让学生做了及时提交,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统计出学生的正确率和做错的学生,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A. 3B. 2C. 1D. 54.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长分别为10和6,那么它的周长为( ).A. 16B. 60C. 32D. 305.若平行四边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比为1:2,则其中较小的内角是()A. 90°B. 60°C. 120°D. 45°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课堂总结】活动内容:同学们走入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走进数学课堂我们会收获许多乐趣,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作业:平板作业按时做完。
新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4矩形、菱形、正方形(3)
9.4矩形、菱形、正方形(3)【教学目标】1.理解菱形的概念、性质,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会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并逐步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重、难点】重点: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难点:菱形的性质定理的探索.【教学过程】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木框,对角线是两根橡皮筋.如果把DC沿CB方向平行移动,那么□ABCD的边、内角、对角线都随着变化.当平移DC使BC=AB时,平行四边形ABCD变成菱形菱形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的性质,还有哪些特殊的性质?(1)菱形ABCD四条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对角线AC、BD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于是得到如下定理:菱形的四条边,对角线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BC=CD=DA,AC⊥BD.在菱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图中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多少个直角三角形?例1 如图,木制活动衣帽架由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在A 、E 、F 、C 、G 、H 处安装上、下两排挂钩,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挂钩间的距离,并在B 、M 处固定.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13cm ,要使两排挂钩间的距离为24cm ,求B 、M 之间的距离.例2.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的长分别为a 、b ,AC 、BD 相交于点O 。
(1)用含a 、b 的代数式表示菱形ABCD 的面积s;(2)若a =3cm ,b =4cm ,求菱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
变式:四边形ABCD 中,AC ⊥BD,且AC=a ,BD=b ,求S 四边形ABCD D C B A总结:1.菱形的特殊性质是:2.求菱形面积的方法有:(1) (2)A D BCE FG H M练习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C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_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案
课题8.1分式自主空间学习目标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学习难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教学流程预习导航一、创设情境: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
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合作探究一、概念探究:1、列出下列式子:(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如果用字母、a b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ba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3、思考: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a b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
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1-b a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23+-a a 的值 ①a=3 ②a=—52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223x x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苏教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八章认识概率第九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第十章分式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第十二章二次根式我们用实验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每一对对应点与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20(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旋转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2)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2.(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的连线都经过________,•并且被对称中心___________.(2)正方形既是_______图形,又是_________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_______.3.下列图形中,中心对称图形有().(A)1个式(B)2个(C)3个(D)4个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创设情景1.欣赏图片:PPT中的三幅图片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共同回顾轴对称图形,某图形沿某条轴对折能重合,那么有没有什么图形绕着某点旋转也能重合呢?有没有什么图形绕着某点旋转180能够重合呢?(二)新知探究⒈引出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注:(1)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对称中心,将这个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2)中心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是一个图形所具有的性质;(3)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的整体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将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练一练 下面哪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你能列举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的例子吗?⒉ 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的性质:在轴对称中,如等腰梯形ABCD 中,OP 为对称轴,则点A 与点D 是一对对应点,那么A 、D 两点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为:被对称轴垂直且平分左图是一幅中心对称图形,请你找出点A 绕点O 旋180O 后的对应点B,点C 的对应点D 呢?你是怎么? 现在你能很快地找到点E 的对应点F 吗?从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发现中心对称图形上一对对应点与对称中心的关系吗?即: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全册教案
x<1 x<0
x<3 x>0
x<1 x>4
1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已知 a<b,用<、>或=填空: 1+a 1+b a-2 b-2 3-a 3-b 4a 4b 例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将结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a
b
2 2
(1). 3 x 1 4x 3
2
6
(2).
11. 将一堆苹果分给几个孩子,如果每人分 3 个,那么多 8 个;如果前面每人分 5 个,那 么最后一人得到的苹果不足 3 个。问:有几个孩子?有多少个苹果?
12.中国第三届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行,某场京剧演出的票价由 2 元到 100 元多种,某团 体须购买票价为 6 元和 10 元的票共 140 张,其中票价为 10 元的票数不少于票价为 6 元的 票数的 2 倍。问这两种票各购买多少张所需的钱最少?最少需要多少钱?
13. 某地举办乒乓球比赛的费用 y(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租用比赛场地等固定不变 的费用 b(元),另一部分费用与参加比赛的人数 x(人)成正比。当 x=20 时,y=1600; 当 x=30 时,y=2000. (1)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承办此次比赛的组委会共筹集到经费 6250 元,那么这次比赛最多可邀请多少名 运动员参赛?
①a-3
b-3 ②6a
6b ③-a
-b ④a-b 0
3. 当 x a 0 时, x2 与 ax 的大小关系是
4.
1
如果
x 1,则 2x 1x 1 _______0
2
5. 3x 6 的解集是___________, 1 x ≤-8 的解集是___________。 4
新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4矩形、菱形、正方形(1)
9.4 矩形、菱形、正方形(1)学习目标:1.掌握矩形的定义、性质,并能加以应用。
2.用中心对称的观点对矩形性质进行探究、理解,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矩形的定义、性质,并能灵活于解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许许多多的长方形图片,如邮政明信片、国旗、门框、纸张、电脑显示器、黑板等,学习长方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二、探索新知1. 试一试:如图所示的活动木框,将其直立在地面上推动某一个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形状,它的边、角、对角线有怎样的变化?当∠ABC为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它的2条对角线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四个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当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变化为直角时,我们称它为——矩形2.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矩形性质:1.平行四边形所具有的性质,矩形都具有;2.矩形既是图形,矩形又是图形;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矩形的对角线。
三、典型例题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C=2AB.求证:△AOB是等边三角形.证明:O D C B A 例2.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 AB=4,∠AOB=60°,求对角线AC 的长解:随堂演练:1.矩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 .对角线相等B .对边相等C .对角相等D .对角线互相平分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B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C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D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成的钝角为120°,若一条对角线的长是2,那么它的周长是( ) A.6 B.32 C.2(1+3) D.1+33.4.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每一个矩形最少有 条对称轴;矩形对称中心是的交点.5.如图,矩形ABCD 中,点E 为边AB 中点,过点E 作直线EF 交对边CD 于点F ,若S AEFD :S BCFE =2:1,则DF : FC=( )A .5:1B .5:2C .4:1D .3:16.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BOC =2 ∠AOB,如果对角线AC=10,则AD=______,S ∆AOB =O DCB A7.矩形的一条边长为3cm , 另一边长为4cm ,则它的对角线为 ,它的面积为 8.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 ,如果一边长为8,则矩形的面积为9.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AD 上,EC 平分∠BED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1 分式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1 分式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分式”是初中学段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代数学习的关键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式的运算。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分式的实际意义,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分式时,可能会对分式的抽象概念和运算规则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惑,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2.学会分式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分式的化简、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难点:分式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分式的概念和性质。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对分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2.准备相关例题和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准备小组讨论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分式的思考,如“小明买了2本书,小华买了3本书,小明比小华少买了几本书?”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实际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分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式。
如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例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如分式的化简、分式的运算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准备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9.3.1平行四边形教案
9.3.1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教学重点: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有条理的说理的表达能力,规范书写的格式.教学难点:灵活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师:以课本的两幅图引入,观察,探索: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2)重点讲解师: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图中的四边形ABCD即为平行四边形.尝试:O是□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覆盖在下图,描出□ABCD及其对角线AC,再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透明纸上的□ABCD旋转1800.你有什么发现?平行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因为O是AC的中点,所以点A与点C重合,点C 与点A重合;因为AB ∥ CD,可知∠1= ∠2,所以AB落在射线CD上;因为AD ∥ BC,可知∠3= ∠4,所以CB落在射线AD上.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点B(AB和CB 的交点)与点D(CD和AD的交点)重合.同理,点D与点B重合.连接BD,因为点B与点D关于点O对称,所以BD经过点O,且被点O平分(如图).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师:思考:从证实□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3)问题探究师:已知:如图,点A、B、C分别在△EFD的各边上,且AB//DE,BC//EF,CA//FD.求证:A、B、C分别是△EFD各边的中点.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然后老师指定人去讲台板演.老师给予详细证明过程.证明:∵CA ∥ FD,BC ∥ EF,∴四边形AFBC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F=BC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B ∥ DE ,BC ∥ EF ,∴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E=BC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AF=AE.同理 BD=BF ,CD=CE.∴A 、B 、C 分别是△DEF 各边的中点.师:思考:△ABC 和△EFD 的内角分别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证明你的结论.生:解:△ ABC 与△ DEF 的内角分别相等, 即∠BAC=∠D ,∠ACB=∠F ,∠ABC=∠E. 理由: ∵ AB ∥ DE ,BC ∥ EF , ∴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 ∴ ∠ABC=∠E.同理可证∠BAC=∠D , ∠ACB=∠F. 图中AF=AE=BC ,AB=CD=CE ,AC=BD=BF.理由: ∵四边形AFBC 是平行四边形, ∴AF=BC.又∵四边形ABCE 是平行四边形, ∴BC=AE , ∴AF=AE=BC. 同理可证AB=CD=CE ,AC=BD=BF. 4)难点剖析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已知对角线AC 和BD 相交于点O ,△AOB 的周长为15,AB=6,那么对角线AC 与BD 的和是多少?2.如图,□ABCD 中,BE 平分∠ABC 且交边AD 于点E ,如果AB=6cm ,BC=10cm , 试求:(1)□ABCD 的周长;(2)求DE 的长.EDAABOCD5)训练提升1.已知□ABCD的周长为32,AB=4,则BC=( )A.4 B.12 C.24 D.282.如图,□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且AB=5,△OCD的周长为23,则□ABCD的两条对角线的和是( )A.18 B.28 C.36 D.463.在□ABCD中,AB=6 cm,BC=8 cm,则□ABCD的周长为_______cm.4.如图,在□ABCD中,∠A=120°,则∠D=_______°5.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AC=14,BD=8,AB=10,则△OAB的周长为_______.6.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BA的延长线上,且BE=AD,点F在AD 上,AF=AB.那么△AEF与△DFC是否全等?为什么?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AD,HN∥AB,则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个数共有( ) A.12个B.9个C.7个 D.5个8.如图,在□ABCD中,∠B=80°,AE平分∠BAD交BC于点E,CF∥AE交AD于点F,则∠1等于( )A.40°B.50°C.60°D.80°9.如图,在□ABCD中,已知∠ODA=90°,AC=10 cm,BD=6 cm,则AD的长为( ) A.4cm B.5 cm C.6 cm D.8 cm10.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5,D是BC上的点,DE∥AB交AC于点E,DF ∥AC交AB于点F,那么四边形AFDE的周长是_______.11.如图,□ABCD与□DCFE的周长相等,且∠BAD=60°,∠F=110°,则∠DAE的度数为_______.1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AC中点O作直线,分别交AD、BC于点E、F.求证:△AOF≌△COF.13.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CD的平分线CE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那∠AE与DG相等吗?为什么?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取两点E和F,若AE=CF,那么∠AFD 与∠CEB是否相等?为什么?参考答案1.B 2.C3.28 4.60 5.216.△AEF与△DFC全等.7.B 8.B 9.A 10.10 11.25°12.略13.AE与DG相等.14.略5、板书设计:9.3.1 平行四边形(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二)探索新知例1、例2(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6、教学反思:。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3 分式的加减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3 分式的加减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0.3分式的加减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乘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分式方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和分式的乘除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分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分式加减的运算规则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理解分式加减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分式的加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式加减的运算规则。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分式加减的练习题。
3.分式加减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式的加减。
例如,某商品的原价是( )元,降价( )元后,求降价后的价格。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首先,展示两个分式的加法:( + )、( +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分式的加法如何进行。
接着,展示两个分式的减法:( - )、( -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分式的减法如何进行。
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分式加减的运算规则。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新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8章8.2可能性的大小
8.2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机会不总是均等的.难点: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并非总是50%。
活动一摸球实验.(1)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2个白球和5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①你认为从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哪种颜色?②你认为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2)怎样才能让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呢?(3)怎样才能让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更大呢?(4)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上面的摸球试验中,每次摸到的球的颜色是随机的。
因白球和红球的数量不等,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
总结: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因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都已经确定了,分别通常用 (或 )和_____表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今后将主要研究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活动二:转转盘到了商业大厦,看到有奖转盘被4等分.1.如图,转盘被分成4个相等的扇形.转动转盘,当指针停在哪个数据区域上,就说它指向几.当指针停在边界时,重新转动转盘,直到指向一个数据.(1)转动转盘一次,指针会落在哪种颜色的区域上?(2)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小?(3)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大?这是为什么呢?(4)指针会落在黑色区域吗(不可能)?2.美羊羊到了金鹰大厦又看到了不一样的转盘,转盘被分成8个相等的扇形.(1)转动转盘一次,指针会落在哪种颜色的区域上?(2)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小?(3)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大?这是为什么呢?(4)指针会落在黑色区域吗(不可能)?3.老师现在手中共拿出几张转盘,根据刚才的思考,你能否将转盘按照指针指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排序呢?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思考:指针指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与谁有关?在这个试验中,任意旋转转盘1次,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哪种颜色区域上是不确定的。
(完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集
第八章 分式8.1分式8.1从分数到分式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s ,33200,sv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2060小时,所以v+20100=v-2060.3. 以上的式子v+20100,v-2060,a s ,s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32+-m m 112+-m m 4522--x x x x 235-+23+x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七、课后练习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1-x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分式:x80, b a s + 2. X = 3. x=-1课后反思:x x 57+xx 3217-x x x --221x 802332xx x --212312-+x x8.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4320152498343201524983ab 56--, yx 3-, nm --2, nm 67--, yx 43---。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3 平行四边形 (2)
9.3 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条件的过程,会利用定理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在探索平行四边形条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3.经历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重点平行四边形条件的过程的探索及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条件的探索.教法教具自主先学当堂检测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一、情境引入(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并且相等的线段AD、BC,连接AB、DC.你能证明所画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二、自主先学1、自学内容:P67-682、自学指导:(1)认真学习课本的有关练习的证明过程。
(2)归纳总结:还有哪些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何有数学符号表示?3、自学检测:(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B=∠D。
自学教材内容ACBD教学四边形ABCD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2)已知四边形ABCD中,AD∥BC,要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应添加的条件是(3)质疑问难,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一)展示一分组展示自主先学中的问题,归纳所学知识。
讲清:1、思考:导入中你所画的四边形ABCD是什么四边形?你有什么样的结论?请说明你的正确性。
归纳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数学语言:因为A D∥BC,AD=B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二)展示二(例题)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1.学生利用全等证明结论成立.完成检测题交流问难分组展示板演并讲解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 CBAD CBACBD过程2.学生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条件.(三)展示三几何语言:∵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四、检测反馈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2、如图,在□ABCD中,点E、F在AC上,且AF=CE,点G、H分别在AB、CD上,且AG=CH,AC与GH相交于点O,试说明:(1)EG∥FH,(2)GH、EF互相平分。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3 平行四边形(1)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3 平行四边形(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3节“平行四边形(1)”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四边形的性质之后的内容,是学生对四边形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后续学习中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性质,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证明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2.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证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2.证明过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同时,结合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证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如教室的黑板、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示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应用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上的巩固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介绍判定方法,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平行等。
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示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方法。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七章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虽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中.的问题。
知识梳理:(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3)—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忒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N—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NJ•—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Ml-•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沾Q知M、未知甭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山几个含有NJ-•个未知数的-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元-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纽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绀的解集,求不等式m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元一次不等式纽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问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绀。
7—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当一次函数中的-个变贵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贵的值;当己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呆范围时,可以用元-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呆取值的范围。
8.1 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上述比赛中,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
抛掷1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探究二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
三、练习巩固.
一.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1.没有水分,种子发芽;
2.367人中,至少有2人生日相同;
3.小丽到达公共汽车站时,12路公交车正在驶来;
4.打开电视,正在播广告;
5.小明家买彩票将获得500万元大奖;
6.3天内将下雨;
7.在某妇幼医院内,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女孩;
8.你最喜欢的篮球队将夺得CBA冠军.
二.4只不透明的袋子中都装有一些球,这些球出颜色外都相同,将球摇匀,判断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并说明理由.
1.从第个袋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该球是红球;
2.从第从第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该球是红球;
3.从第个袋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该球是红球;
4.从第个袋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该球不是黑球;
5.从这4个袋子中各摸出一个球,其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1个黑球.
四、课堂小结.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流的形式开展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然后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意义.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8.1 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不可能事件.
2.必然事件.
3.随机事件.
教学后记。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解方程教案
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解方程教案教案:解方程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 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并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2. 建立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引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解方程的概念和目的,让学生了解解方程是为了寻找未知数的值。
2. 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 步骤一: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定未知数。
- 步骤二:列出方程。
- 步骤三:通过运算解方程。
- 步骤四:验证解的正确性。
3. 解方程的方法
- 方法一:用逆运算法解方程。
-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 方法三: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4. 解方程的实际问题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决,让学生将解方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
结合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
可以采用课堂练习题、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后反思
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他们能够建立并解决方程,培养了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不过,对于一些深入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在后续教学中,应加强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方程的技巧。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教学内容
(1)创设情境、领悟新知
问题1:汽车行驶速度为100km/h,汽车离开广德的路程y km与汽车行驶的时间t h之间的函数关系
问题2:这时距离常州还有120km的路程,汽车走完余下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t h与车子行驶的速度v 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1)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变式:已知y是x+2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表达式。
(2)求当x=4时,y的值。
例题3:已知 是反比例函数,求a的值。
(4)畅谈收获、放飞希望
小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小结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桃李园初中部-孔瑶
反比例函数
授课班级
八六班
授课日期
2019.04.26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内容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3)能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2)合作探究、内化新知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两个变量,一个常量设置问题情境,使得两个变量之间符合问题2中的关系,小组讨论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
生:分享例子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依据正比例函数的探索方法来提问巩固提高
(3)应用新知、达成目标
例题1:下面哪些函数属于y是x的反比例函数:
例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分式8.1分式8.1从分数到分式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s ,33200,sv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2060小时,所以v+20100=v-2060.3. 以上的式子v+20100,v-2060,as ,s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1-m m32+-m m 112+-m m[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3)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 七、课后练习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八、答案: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1-x2.(1)x ≠-2 (2)x ≠ (3)x ≠±23.(1)x=-7 (2)x=0 (3)x=-1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分式:x80, b a s +2. X = 3. x=-14522--x x xx 235-+23+x x x 57+x x3217-xx x --221x 802332x x x --212312-+x x课后反思:8.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ab 56--, yx 3-, nm --2, nm 67--,yx 43---。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解:ab 56--=ab 56,yx 3-=yx 3-,nm --2=nm 2,4320152498343201524983n m 67--=nm67 , y x 43---=y x 43。
六、随堂练习1.填空:(1) x x x 3222+= ()3+x (2) 32386b b a =()33a(3) c a b ++1=()cn an + (4) ()222y x y x +-=()yx -2.约分:(1)c ab b a 2263 (2)2228mn n m (3)532164xyz yz x - (4)x y y x --3)(23.通分: (1)321ab 和cb a 2252 (2)xy a 2和23x b(3)223ab c 和28bca- (4)11-y 和11+y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1) 233ab yx -- (2) 2317b a --- (3) 2135x a -- (4) m b a 2)(--七、课后练习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c b c a ++=ba(2)22y x y x --=y x +1 (3)nm nm ++=0 2.通分: (1)231ab 和b a 272 (2)x x x --21和x x x +-21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ba ba +---2 (2)y x y x -+--32八、答案:六、1.(1)2x (2) 4b (3) bn+n (4)x+y2.(1)bc a 2 (2)n m 4 (3)24zx - (4)-2(x-y)2 3.通分: (1)321ab = c b a ac 32105, c b a 2252= c b a b 32104 (2)xy a 2= y x ax 263, 23xb= y x by 262 (3)223ab c = 223812c ab c 28bc a -= 228c ab ab (4)11-y =)1)(1(1+-+y y y 11+y =)1)(1(1+--y y y 4.(1) 233ab y x (2) 2317b a - (3) 2135x a (4) m b a 2)(--课后反思:16.2分式的运算16.2.1分式的乘除(一)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nmab v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n b m a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a 2-2+1,即(a-1)2<a 2-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四、课堂引入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nmab v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n b m a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1. 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五、例题讲解P14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P15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P15例.[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15002-a 、()21500-a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a 2-2+1,即(a-1)2<a 2-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 六、随堂练习计算(1)ab c 2c b a 22⋅ (2)322542n m m n ⋅- (3)⎪⎭⎫ ⎝⎛-÷x x y 27 (4)-8xy x y 52÷ (5)4411242222++-⋅+--a a a a a a (6))3(2962y y y y -÷++- 七、课后练习计算(1)⎪⎪⎭⎫ ⎝⎛-⋅y xy x 132 (2)⎪⎭⎫ ⎝⎛-÷a bc acb 2110352(3)()y x axy 28512-÷(4)ba ab ab b a 234222-⋅- (5))4(12x x x x -÷-- (6)3222)(35)(42x y x xy x --⋅-八、答案:六、(1)ab (2)nm 52- (3)14y - (4)-20x 2 (5))2)(1()2)(1(+--+a a a a(6)23+-y y七、(1)x1- (2)227c b - (3)ax 103- (4)bb a 32+(5)xx -1 (6)2)(5)(6y x y x x -+课后反思:16.2.1分式的乘除(二)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 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2, 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计算(1))(xy yx xy -⋅÷ (2) )21()3(43xyx yx -⋅-÷五、例题讲解(P17)例4.计算[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补充)例.计算(1))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判断运算的符号) =32916ax b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x x x x x x x --+⋅+÷+--3)2)(3()3(444622=x x x x x x x --+⋅+⋅+--3)2)(3(3144462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x x x x x x --+⋅+⋅--3)2)(3(31)2()3(22(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3()2)(3(31)2()3(22---+⋅+⋅--x x x x x x=22--x六、随堂练习计算(1))2(216322b a a bc a b -⋅÷ (2)103326423020)6(25ba c c ab b ac ÷-÷ (3)x y y x x y y x -÷-⋅--9)()()(3432 (4)22222)(x y x xy y xy x x xy -⋅+-÷-七、课后练习计算(1))6(4382642z yx yx y x -÷⋅- (2)932349622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 y y y y y --÷+⋅-+- (4)xyy xyy x xy x xy x -÷+÷-+222)(八、答案:六.(1)c a 432- (2)485c - (3)3)(4y x - (4)-y七. (1)336y xz (2) 22-b a (3)122y - (4)x1-课后反思:16.2.1分式的乘除(三)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计算下列各题: (1)2)(b a=⋅b a b a =( ) (2) 3)(b a=⋅b a ⋅b a b a =( ) (3)4)(ba =⋅b a ⋅b a b a ba⋅=(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ba )((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1)23)2(a b =252a b (2)2)23(a b -=2249a b - (3)3)32(x y -=3398xy (4)2)3(b x x -=2229b x x - 2.计算(1) 22)35(y x (2)332)23(c b a - (3)32223)2()3(x ay xy a -÷ (4)23322)()(z x zy x -÷- 5))()()(422xy x y y x -÷-⋅- (6)232)23()23()2(ayx y x x y -÷-⋅-七、课后练习计算(1) 332)2(a b - (2) 212)(+-n ba(3)4234223)()()(c a b a c b a c ÷÷ (4) )()()(2232b a ab a ab b a -⋅--⋅-八、答案:六、1. (1)不成立,23)2(a b =264a b (2)不成立,2)23(a b -=2249ab (3)不成立,3)32(x y -=33278xy - (4)不成立,2)3(b x x -=22229b bx x x +-2. (1)24925y x (2)936827c b a - (3)24398yx a - (4)43z y - (5)21x(6)2234x y a七、(1) 968a b -- (2) 224+n b a (3)22a c (4)bba +课后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一)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 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311++n n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 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与各支路电阻R 1, R 2, …, R n 的关系为nR R R R111121+⋅⋅⋅++=.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 1的式子表示R 2,列出5011111++=R R R,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50(5021111++=R R R R ,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 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四、课堂堂引入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2243291,31,21xyy x y x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P20)例6.计算[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补充)例.计算 (1)2222223223y x yx y x y x y x y x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2222223223y x yx y x y x y x y x --+-+--+ =22)32()2()3(y x y x y x y x --++-+=2222yx yx -- =))(()(2y x y x y x +--=yx +2 (2)96261312--+-+-x x x x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96261312--+-+-x x x x =)3)(3(6)3(2131-+-+-+-x x x x x =)3)(3(212)3)(1()3(2-+---++x x x x x=)3)(3(2)96(2-++--x x x x =)3)(3(2)3(2-+--x x x =623+--x x六、随堂练习计算 (1)ba ab b a b a b a b a 22255523--+++ (2)m n mn m n m n n m -+---+22 (3)96312-++a a (4)ba b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87546563七、课后练习计算 (1)22233343365cba ba c ba ab bc a b a +--++ (2)2222224323a b ba b a b a b a a b ----+--- (3) 122+++-+-b a ab a b a b (4) 22643461461x y xy x y x -----八、答案:四.(1)ba b a 2525+ (2)m n n m -+33 (3)31-a (4)1 五.(1)b a 22 (2) 223ba ba -- (3)1 (4)y x 231-课后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二)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21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2. P22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四、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五、例题讲解(P21)例8.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补充)计算 (1)x xx x x x x x -÷+----+4)44122(22[分析] 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 x xx x x x x x -÷+----+4)44122(22 =)4(])2(1)2(2[2--⋅----+x xx x x x x =)4(])2()1()2()2)(2([22--⋅-----+x xx x x x x x x x=)4()2(4222--⋅-+--x x x x x x x =4412+--x x (2)2224442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解:2224442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2224))((2xy x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y x y x y x y x xy --⋅+- =))(()(y x y x x y xy +--=yx xy+-六、随堂练习 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七、课后练习 1.计算(1) )1)(1(yx x y x y +--+ (2) 22242)44122(a aa a a a a a a a -÷-⋅+----+(3) 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 八、答案:六、(1)2x (2)ba ab- (3)3 七、1.(1)22y x xy - (2)21-a (3)z1 2.422--a a ,-31课后反思:16.2.3整数指数幂一、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na-=n a1(a ≠0,n 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23思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 P24观察是为了引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m nmaa a +=⋅,这条性质适用于m,n是任意整数的结论,说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具有延续性.其它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整数范围里也都适用.3. P24例9计算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已经讲过,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问题,及时矫正,以达到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的教学目的.4. P25例10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是为了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5.P25最后一段是介绍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计算法表示小于1的数,运用了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 用科学计数法不仅可以表示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6.P26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负整数指数幂来表示小于1的数,从而归纳出: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7.P26例11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使学生做过这道题后对纳米有一个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四、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m n m a a a +=⋅(m,n 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mnn m aa =)((m,n 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nnnb a ab =)((n 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m nmaa a -=÷( a ≠0,m,n 是正整数,m >n);(5)商的乘方:n nn ba b a =)((n 是正整数);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 ≠0时,10=a .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9101米吗? 4.计算当a ≠0时,53a a ÷=53a a =233a a a ⋅=21a,再假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n m n m a a a -=÷(a ≠0,m,n 是正整数,m >n)中的m >n 这个条件去掉,那么53a a ÷=53-a =2-a .于是得到2-a =21a(a ≠0),就规定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n 是正整数时,na-=na 1(a ≠0). 五、例题讲解(P24)例9.计算[分析] 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与用正整数 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一样,但计算结果有负指数幂时,要写成分式形式.(P25)例10.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分析] 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然后再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P26)例11.[分析] 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是应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六、随堂练习 1.填空(1)-22= (2)(-2)2= (3)(-2) 0= (4)20= ( 5)2 -3= ( 6)(-2) -3= 2.计算(1) (x 3y -2)2 (2)x 2y -2 ·(x -2y)3 (3)(3x 2y -2) 2 ÷(x -2y)3七、课后练习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0.000 04, -0. 034, 0.000 000 45, 0. 003 009 2.计算(1) (3×10-8)×(4×103) (2) (2×10-3)2÷(10-3)3 八、答案:六、1.(1)-4 (2)4 (3)1 (4)1(5)81 (6)81- 2.(1)46y x (2)4x y (3) 7109y x七、1.(1) 4×10-5 (2) 3.4×10-2 (3)4.5×10-7 (4)3.009×10-32.(1) 1.2×10-5 (2)4×103课后反思:16.3分式方程(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 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31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产生增根的原因.2.P32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3. P33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及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4. P34讨论提出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5. 教材P38习题第2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点拨一下解题的思路与解数字系数的方程相似,只是在系数化1时,要考虑字母系数不为0,才能除以这个系数. 这种方程的解必须验根.四、课堂引入1.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解方程163242=--+x x 2.提出本章引言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vv -=+206020100. 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五、例题讲解(P34)例1.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 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 (P34)例2.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六、随堂练习解方程 (1)623-=x x (2)1613122-=-++x x x (3)114112=---+x x x (4)22122=-+-x xx x 七、课后练习1.解方程 (1) 01152=+-+x x (2) x x x 38741836---=- (3)01432222=---++x x x x x (4) 4322511-=+-+x x 2.X 为何值时,代数式xx x x 231392---++的值等于2? 八、答案:六、(1)x=18 (2)原方程无解 (3)x=1 (4)x=54 七、1. (1) x=3 (2) x=3 (3)原方程无解 (4)x=1 2. x=23课后反思:16.3分式方程(二)一、教学目标: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本节的P35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寻找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了要检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过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P36例4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也与旧教材的这类题有所不同(1)本题中涉及到的列车平均提速v 千米/时,提速前行驶的路程为s 千米,完成. 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在过去的例题里并不多见,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2)例题中的分析用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用已知量v 、s 和未知数x ,表示提速前列车行驶s 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设为未知数x 千米/时,以及提速后列车行驶(x+50)千米所用的时间.这两道例题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分析,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究,教师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教材中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题搭建了一些提示的平台,给了设未知数、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还是要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清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例题讲解P35例3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 P36例4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 五、随堂练习1. 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的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2. 一项工程要在限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