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
附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l、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答: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4.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些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三、课程设置
4、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是不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缺点:不仅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2001年11月19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⒈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⒉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全面、均衡、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设置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养,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课程设置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体育锻炼、艺术熏陶和劳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基础性原则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学生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培养他们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均衡性原则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比例,确保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避免出现过度侧重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情况,使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和培养。
4、选择性原则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选择空间。
例如,在艺术、体育等领域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适应性原则课程设置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新的知识和观念,使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整方案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整方案近年来,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旨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兴趣培养,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育部决定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调整方案1. 优化核心课程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教育部将优化核心课程设置。
在小学阶段,将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初中阶段,将增加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时间,强调科学素养和人文社科知识的培养。
2. 多元发展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之外,教育部还将引入多元发展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个性和兴趣的需要。
这些课程包括艺术教育、体育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身心健康。
3. 实践活动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将加强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这些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科技创新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强化德育课程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育。
通过加强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加强法律和法规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5. 个性化课程为了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教育部将逐步推行个性化课程的设置。
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
三、实施措施为了顺利实施这一调整方案,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整方案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调整方案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设置调整方案。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将进一步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以期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核心课程设置为了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教育部将维持核心课程的设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品(思想品德)、体育、音乐、美术等。
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石。
1. 语文:语文课程的设置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增加阅读和写作的篇章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入更多实际应用的数学内容,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外语:外语课程的设置将更加注重英语口语和听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教育部还将推行多元化的外语教学,增设其他外语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多语言运用能力。
4. 思品:思品课程将强调价值观与道德伦理的培养,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5. 体育、音乐、美术:这些课程将继续保留,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拓展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部将增加一些拓展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1. 科技创新课程:教育部将加强对科技创新课程的引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科研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经济管理课程:鉴于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将增设经济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创业能力和财务管理等实践技能。
3. 生态环境课程:教育部将加强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通过实地考察、生态保护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doc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完整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年版)》第一章:引言在新时代下,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更是全民族的希望。
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不断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全面、均衡、质量高的教育。
第二章:总则1.教育目标本课程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理念本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课程原则本课程推崇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课程整体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课程设置1.语文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培育。
2.数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3.英语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4.政治政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的培育。
6.地理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视野的形成。
7.物理物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8.化学化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化学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9.生物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敬畏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
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 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 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 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 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目标2
二、基本原则4
三、课程设置6
四、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11
五、课程实施13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 教育,旨在保障每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国民 素质。
义务教育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反映时代特 征,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全纳 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3.
坚毅勇敢,自信自强,勤劳节俭,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诚 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 孝亲敬长,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积极为社会作 力所能及的贡献。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 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具有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 尊严和利益的意识。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 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字【2012】号各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年,在我厅2002年颁布实施的《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鲁基教字【2002】19号)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我厅根据我省基础教育实际,对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调整,制订了《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请认真贯彻实施。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各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附件1: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附件2:课程设置调整说明及依据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附件1: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程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每学年按35周计;2.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设为两周,正常授课时数按33周计;3.表格内各门课程的周课时安排为指导性意见,各试验区在执行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学年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附件2:课程设置调整说明及依据一、本次课程设置调整遵循的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性。
2.均衡课程设置。
3.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4.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二、本次课程设置调整情况依据及说明调整依据: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中关于课程门类及所占课时数的比例。
2. 我厅关于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
3.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鲁基教字【2002】19号)文件。
4. 周总课时数与九年一贯课程设置的总课时数所占比例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
调整说明:1.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由原来的3课时均调整为2课时。
周课时数由原来的22课时调整为20课时,所占九年课程比例由原来的8.0%调整为7.3%,符合国家7~9%的比例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1篇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背景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实验方案。
二、目标定位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2. 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
3.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4. 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三、课程设置1. 国家课程: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执行,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2. 地方课程: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 学校课程: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发学校课程,丰富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国家课程 语文 20%数学 15%英语 10%道德与法治 5%历史 5%地理 5%物理 5%化学 5%生物 5%体育与健康 10%艺术 5%信息技术 2%劳动与技术 2%地方课程 地方文化 2%学校课程 社团活动 2%实践活动 3%四、实施策略1. 教育部门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2. 学校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3. 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 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6. 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1. 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为课程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2. 资金保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课程实施所需资金。
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docx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 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 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 3-9 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 1-9 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
附件1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一、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
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三、课程设置说明(一)综合性课程的选择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
学校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2.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
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平均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一)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
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二)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三)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四)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五)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六)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七)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八)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工作目标和步骤。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外语课程的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