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知识发现]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一到三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与地球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7公里。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周围的地壳相对于极区有所突出。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厚度较大;地核在地球的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3. 地质构造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包括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如地形地势、气候分布、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分布。

4. 岩层与地质时代地壳中形成的岩石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演化形成不同的岩层,反映了地球历史上的地质变化。

地质时代是地质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和研究的分类单位,常用来研究生物进化和地球环境演变。

第二章:地球的水资源1. 水的重要性与分布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各种储存形式,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冰川等。

水是维持生命和地球生态平衡的必需资源。

2.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它们是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和工业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来源。

3.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存于地下岩石中,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储量,对于地表水不便获取的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供水条件。

4. 冰雪资源冰雪资源是地球上的淡水储存之一,包括北极、南极冰盖、山地冰川以及高海拔地区的积雪等,对维持全球水循环和气候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气与气候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组成,其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不同的层次。

2. 气象要素与观测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 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某地长期的天气状况,由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以及风向风速等要素共同决定。

《地球的基本知识》课件

《地球的基本知识》课件

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 壳体,包括陆地和海床。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主要 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主要由铁和镍构成。Biblioteka 球的运动和旋转1公转
2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3
自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 时。
倾斜与季节
地球的倾斜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
《地球的基本知识》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况,结构和成分,运动和旋转,气候和气候带,地 理特征和地形,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人口和文化分布。
地球的基本概况
大陆分布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分布在不 同的地理位置。
海洋覆盖
地球表面的70%由海洋覆盖, 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与大气
地球的气候受大气层的影响,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象条件。
不同气候带
天气变化
地球上存在着赤道气候、温带 气候和极地气候等不同气候带。
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由天气的 变化所决定。
降水分布
地球上降水量不均匀分布,影 响着地区的干湿程度。
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形
山脉 平原 沙漠
长江 黄河 西湖
盆地 湖泊 海洋
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氧气和栖息地。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含各种生物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支持着许多动植物的生存。
地球的人口和文化分布
人口分布
地球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 洲。

地理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一、地球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赤道稍稍偏长,两极稍稍偏扁。

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公里,直径约为1.27万公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约365天。

3.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二、地球的地理格局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有五大洲,主要有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同时,地球表面也有五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北冰洋。

2. 地理区域划分地理区域是对地球表面特定地域进行划分的概念。

常见的划分方式有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自然区域是按照地球自然特征划分的,例如气候、地形等;人文区域是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特征划分的。

三、地球的天气与气候1. 大气层及其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其中对流层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

2. 降水和气候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为水滴、冰晶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质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壳和洋壳。

2.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地球表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类型。

它们形成的原因与地壳运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因素有关。

五、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状况。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们通过种植和畜牧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湘教版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湘教版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湘教版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

1亿平方千米,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千米,极半径千米,平均半径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e)20°w以东到°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自转/公转绕什么转: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理坐标等基础知识。

以下将逐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有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中心轴进行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一天,造成了昼夜的变化。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公转周期为一年,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3.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描述地球上位置的一种方法。

地理坐标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要素。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用来表示东西方向的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离赤道的距离,用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

经度和纬度共同组成了地理坐标系统,可以精确地表示地球上任意一个位置。

4. 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主要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有关。

地球公转轨道倾斜23.5°,使得太阳光照在地球上的角度和面积有所变化,从而造成了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

北半球的夏季和冬季分别是因为地球倾斜使得太阳光照射北半球的面积有所变化。

5. 地球的气候带和生物带地球的气候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来划分的。

主要可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和南极附近,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少。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植被较为丰富。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植被茂盛。

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生物分布和农作物适宜性。

6. 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大规模种植和城市化等都会引起环境问题。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

- 后来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等现象,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 1519 - 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 现代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 地球的大小。

-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 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1. 地球仪的概念。

-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最北端;与北极相对的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 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纬线特点:- 形状是圆圈(除极点外)。

-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纬度:- 为了区分不同的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 赤道的纬度是0°,赤道以北称北纬(N),赤道以南称南纬(S)。

- 纬度的最大值是90°,北极是90°N,南极是90°S。

- 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 经线特点:- 形状是半圆。

- 长度都相等。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 经度:- 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人们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 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0°,它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以西称西经(W)。

- 经度的最大值是180°。

3. 经纬网。

- 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第一章 地球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地球基础知识

1.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多少,极半径是多少,从而推出地球是什么形状 赤道半径=6378km 极半径=6357 km 平均半径=6371km 赤道周长=4万km(坐地日行八万里)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轴、南北极的含义 地球自转运动的假想轴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2)判断两地相对方向
判南北 符号相同时: 度数越大越靠北(南) 看纬度 符号不同时: 北纬在南纬的北边
>180时,西经在东经的东边
<180时,西经在东经的西边
步 符号相同时: 度数越大越靠东(西) 骤 判东西
看经度 符号不同时:数值相加
(3)计算距离 (1)两条经线之间的距离:设某纬线度数为α°, 则经度差为β°的两条经线,所夹的α°纬线的长 度为: L=β*110*COS∠α° (2)两条纬线之间的距离:纬度差为β°的两条纬 线,所夹经线的长度为: L=β*110 (4)比较面积大小 跨经度和纬度相同的范围,纬度越高,所表示的面积越小
(2)时区
180°
西 十 二 区
Hale Waihona Puke 西经15º W东经 0° 15º E ……
(
120º E
180°
东西 十十 二二 区区
……
西 中 东 一 零 一 区 时 区 区 )
22.5º W 7.5º W 7.5º E
东 八 区
172.5º W
22.5º E
172.5º W 172.5º E
1)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 15° 。 2)区时: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① 经度 不同,地方时不同
②地理位置越靠 东 ,地方时的值 大 ,(东早西晚;东大西小) 越先看见日出。 3)计算: 经度每隔 15º,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第1章 地球的基础知识2013

第1章 地球的基础知识2013
41
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 缺失。
说明: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
积层面上升到水平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整合表示:
连续不间断的 接受沉积带来 了整合接触
(2)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及古生物演化突变,地层时代
19
二、相对地质年代

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 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为若干自然 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20
(一)地层层序律: 又称叠覆原理,是指在层状岩层的正 常层序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 的岩层位于上面。
21
这座令人叹为 观止的悬空廊桥建 造在大峡谷南缘老 鹰崖距谷底1158米 的高空,为U字形, 最远处距岩壁21米。 廊桥宽约3米,底座 为透明玻璃材质, 游客可以行走其上, 俯瞰大峡谷和科罗 拉多河景观。
22
23
(二)地层中的生物化石 化石: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 迹变成的石头。 标准化石:是指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 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
24
(三)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 整合。
26
(1)整合接触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
37
(五)地质事件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稀有的、突然发生的、 在短暂时间内完成而且影响范围广大的 自然现象,它在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指通过对岩石中放射性同位 素含量的测定,根据其衰变规律而计算出 该岩石的年龄。
39
四 、 地 质 年 代 表
40
谢 谢!
第一章 地球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四、地质年代地质年代:地球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包括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

(一)绝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1、含义:绝对年代又称同位素年代,是岩石形成后所经历的实际年份,以年、兆年或亿年计。

2、确定: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物的含量,计算绝对年代。

铀铅法:式中,N0-N t:终结元素铅的含量;N t: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λ:蜕变常数。

(二)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1、含义: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与相对新老关系。

2、确定方法(1)地层层序法地层层序:地层的上下、新老关系。

未受构造变动或倾斜岩层上新下老:正常层序;褶皱构造可能发生地层层序倒转。

(2)生物层序法利用地层中所含化石确定地层时代。

原理:①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步进化;②地球上生物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③一定种属的生物生活在一定的时代里;④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必然保存着相同或相近种属的化石。

标准化石: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化石。

根据标准化石可确定地质年代。

如我国南方二叠纪的标准化石南京蜒。

(3)岩性对比法原理:在同一地质时代,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形成的地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未知时代的地层与已知年代地层 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以确定地层时代;宁镇丘陵泥盆纪地层:厚层浅色石英砂岩,在本地区遇到可定为泥盆系。

(4)地层接触关系法 ①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形成过程:缓慢下沉,顺序接受沉积,下老上新。

 ②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沉积间断(不整合面,风化剥蚀面)。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地壳抬升 →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 地壳下沉→接受新的沉积。

 ③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挤压运动 →岩层弯曲 地壳抬升 →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 地壳下沉 →接受新的沉积。

不整合面处由于沉积环境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上下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等显著不同。

教育部审定(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知识点总结

教育部审定(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知识点总结

教育部审定(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个球体(不规则的球体)。

(1)人类认识地球的基本过程:①天圆地方说: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就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②月食推测: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从一个地方出发,朝着一个方向,一直走,最终回到原点,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④目睹地球是个球体:20世纪中期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类第一次目睹了地球是个球体的全貌;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载人飞船(“东方一号”)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二、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 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②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③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以上数据表面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上还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地和海洋)。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仪: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1)地球仪的基本结构:①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②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③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④赤道: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2)经线和经度①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作经线,又称子午线。

②经度: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③0o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力旧止的经线为0o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④西经:0o经线向西至180o经线是西经,用W表示。

⑤东经:0o经线向东至180o经线是东经,用E表示。

⑥东西半球:为了避免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被分割在两个半球。

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o经线和东经160o经线所围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第一章 地球基础知识

第一章 地球基础知识

N
C点:
40°N
C

40°N,120°E
D
40°S
D点: 23.5°S,30°W
S
(3)侧视图
确定经线和经度
可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中表示半个地球,共180个经度
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两条纬线之间的纬度间隔、 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间隔一般都是相等的。

20° M
20°
60°
M点:
40°
40°N , 20°W
10°

F点 :
20°S , 60°E
20° F
(4)方格经纬网图
同侧视图判断方法
(二)定“方向”
A在B的什么方向 B在C的什么方向
C N
B
A
1、同一经线上的两地为正南正北方向; 同一纬线上的两地为正东正西方向。
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 方向
AB的位置关系
2、两地既不在同一经线上,又不在同一纬线上
根据纬度判读南北方向,根据经度判读东西方向。 (1)南北方向: ① 两地同在北半球:纬度数大者在北面; ② 两地同在南半球:纬度数大者在南面; ③ 两地一地在北半球,一地在南半球: 北半球者在北面,南半球者在南面。
A
A在B的北方 C在B的南方
B
C
(2)东西方向 (劣弧法)

两地经度和等于180°时,不分东西。(A、C两地)
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三)定“对称点”
A(30N,115E) 关于赤道对称的点的坐标_______ 关于地轴对称的点的坐标_______
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坐标_______
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 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 后他位于出发点 。

第一章地球基础知识

第一章地球基础知识

(1)确定位置 ①求A、B的经纬度
②A、B分别位于哪 个半球?(东西、南北) ③A、B分别位于哪 个温度带? ④A、B分别位于哪 个纬度带?
135°
165°
150°
A
40°
B
40°
确定位置 ①求A、B的经纬度 ②A、B分别位于哪 个半球? (东西、南北)
B

N
A
③A、B分别位于哪 个温度带?
180°

(2)书写方法:
北纬40°(或40°N)
赤道
40
(3)分布规律:
90°N
60°N
30°N 0°
赤道
越 向 北 北 纬 度 数 越 大 越 向 南 南 纬 度 数 越 大
30°S 60°S
90°S
求A、B两点的纬度。
A: 45°N B: 30°N A
N
赤道
B
3、纬线的用途
(1)划分南北半球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复习: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北逆南顺
N
S
3、纬线的用途
(2)划分低、中、高纬
高纬度
中纬度
60° 30°
低纬度 赤道

30°
中纬度 高纬度
60°
3、纬线的用途
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
(3)划分五带
北寒带 北温带
23°26′
66°34′
热带 赤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23°26′
南温带 南寒带
66°34′
4、几条重要的纬线
赤道—— 0°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度界线)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科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基础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1. 地球的构造:地球有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地幔是从地壳到地核之间的较宽部分,由熔融的岩石组成,温度高达1,200℃以上;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温度高达4,000℃以上。

2.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其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周期为36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越靠近太阳,所受的光照越强,反之则越弱。

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有昼夜变化,太阳始终处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方向。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分别是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这也是人们认为的一个日夜周期。

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年。

4.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自转一周完成后,等于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而公转一周完成后,等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

这就意味着,地球上所有的地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5. 地球上的正午时间不一定相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不同步的,所以当地的正午时间并不是所有地方都一样。

当一个地方的太阳刚好处于天顶时,这个地方就是当地的正午时间。

因为地球是个球体,不同地方的相对位置不同,所以每个地方的正午时间也都不同。

6. 地球的动力学原因: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动力学原因有关,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球的动力学原因来自于地球内部的巨大热能和物质运动,它们通过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体现出来。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理解各种现象的原因和成因。

七年级地理第1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1章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1章知识点
第1章理解地球
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星球。

本章将介绍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以及地球的大气、水和生命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结构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地幔是地球从地壳向内延伸的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包含外核和内核。

二、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转的运动。

自转和公转造就了地球日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三、地球的大气
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不同层次,不同的大气层对人类和地球都有不同的影响。

四、地球的水
地球上的水主要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多个形式。

地球上的水极为重要,它对人类、动植物以及地球生态系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地球的生命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存在,自地球诞生以来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多彩多样,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都是地球上物种的一部分。

六、小结
本章介绍了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地球的大气、水和生命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地球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们对地球认识的基础。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一张章知识点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的物质和自然环境。

八年级地理的第一章主要涵盖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一探讨。

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而其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2.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钟4秒。

3. 地球的公转: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公转运动,周期为365.24天。

4. 地球的倾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之间的夹角为23.5度。

5. 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带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辐射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二、地球上的生命体系与生存环境1. 生物圈:由于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形式构成的生物圈,也称为生物群系。

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生命。

2. 环境问题:地球上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域污染等。

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会带来严重的破坏和影响,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应对和预防措施。

4.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代表着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和交往。

全球化对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总之,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在八年级地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增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学科。

地理知识点包含了许多方面,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地球表面的特征、气候及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内容。

本文将按照有关地理学的不同主题逐一介绍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形态与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略扁球状,两极稍扁。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这些层次按照密度和物质组成有所不同。

1.3 地壳的特征: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洋壳,大洲地壳高原和山脉较多,洋壳则是海底的覆盖物。

2. 地球表面的特征2.1 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分布较突出的有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2.2 地球的地形:地球上存在各种地形,如高原、山脉、盆地、平原、河谷、海岸线等。

2.3 内海和湖泊:内海通常与大洋相连或是被大洋所包围,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在陆地上蓄水的水体。

3.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值。

气候与天气有所不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变化。

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陆分布、海流等因素有关。

3.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多出现在副热带和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或高温、多降水、湿度大。

3.2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主要出现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区分为海洋性温带气候和大陆性温带气候,温度和降水较为适宜。

3.3 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降水较少。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气候的变化趋势,其中包括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现象。

4. 环境问题4.1 水资源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水污染等问题。

4.2 土地资源问题:包括土壤质量恶化、土地退化等问题。

4.3 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

4.4 自然灾害: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5. 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地球各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特征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现象的科学学科。

而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第一章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章节,它主要讲解了地球的形状、构成和运动等基础知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七年级地理第一章所涉及的知识点。

1. 地球的外部形态地球作为一个近似球形体,在宇宙中显得非常微小。

在地球表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地形特征,例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而地球上的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此外,地球上还分布着许多岛屿和山脉,其中有些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2. 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核部分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内核是固态的,而外核则是液态的。

地幔是由固体和部分可塑性岩石组成的。

而地壳则是由岩石、矿物质和沉积物组成。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三种主要的运动方式: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

其中,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每24小时一周。

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每365.25天完成一周。

倾角变化则是指地球轨迹倾斜度的变化,导致季节的变化。

4. 地球的气候地球上的气候是地球大气的状态反映。

气候可以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和倾角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象现象包括风、雨、雪等等。

此外,温带气候区、热带气候区和极地气候区是人们习惯性分类的气候。

5.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70%以上都是水面。

其中,大约97%的水是盐水,只有3%的水是淡水。

而人们使用的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地球上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总的来说,七年级地理第一章所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地球的形状、构成和运动,气候、地形特征以及水资源等等。

这些知识点是七年级学生理解地球及其环境的基础知识,也是他们探索更深入的地理学知识的前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优质
12
(四)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它有两个磁极,其磁北 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磁 南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 但不重合,地磁轴与地球 自转轴的夹角现在约为 11.5度,1980年实测的磁 北极位于北纬78.2度、西 经102.9度(加拿大北部), 磁南极位于南纬65.5度, 东经139.4度(南极洲)。
(三)地球的重力
地球表面的重力指地面某处所受
的指向地心的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 转离心力的合力.地球引力与质量m 成正比,与地心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 即地球内任一点P的重力
F=Gm/r2
(G为万有引力常数=6.672×10-11m3·S-2·Kg-1)
因此地心引力以赤道最小,两
极最大;而地面某处的离心力和该
课堂优质
地理轴 地磁轴
13
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具有 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 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 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 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较为西偏,甘肃酒泉以 西地区为东偏。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 地球的基本知识
课堂优质
1
太 阳 系
地月系
课堂优质
2
太 阳 系
课堂优质
银 河 系
3
河 外 星 系
银河系
课堂优质
4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呈近似旋转椭球体形状。赤道半径6378km。 两极半径6357km,比赤道半径短21km。
从卫星上观察的课地堂优球质
与标准椭球体 表面形状相比 较:南极大陆 比基准面凹进 24米,北极海 高出基准面 14米。
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课堂逐优质渐
6371 0
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400
11
800
重力异常
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 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 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如铁、铜、铅 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异常。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 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 非金属和金属矿产。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
❖ 地磁异常是地下有磁性矿床或地质构 造发生变化的标志,因此,可以利用地 磁异常来勘测磁性矿床和地质构造情况。
课堂优质
7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
❖ 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 ❖ 地表岩石平均密:
Km 0 1000
2.7g/cm3—2.9g/cm3 ❖ 地心的密度:13g/cm3 ❖ 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深处物质
的密度是随深度递增的。
2000 3000 4000
❖ 并且在984km、2898km、 5 0 0 0 5125km的地方做跳跃式
5
很早以前,人们根据所看到
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月蚀时的
地球阴影;船桅和船身先后依
次露出海平面;向北旅行时北
极星升高而向南旅行时北极星
降低等现象就得出地球呈球形
的概念。
1957年,随着人造卫星
上天,人类第一次从太空中看
到了完整的地球图像。根据人
造卫星运行轨道状况和分析测
算的结果,发现地球并不是标
准的旋转椭球体,而是呈梨形
重力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0 Km
影响重力大小的不是整个地球的 1 0 0 0 总质量,而主要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质
量。
2000
由于地壳与地幔的密度都比较小,3 0 0 0
从地表到地下2898km的核幔界面,重 4 0 0 0 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但有波动。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 5 0 0 0
到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
增加,表明地球内部物质是 6 3 7 1
不均匀的。
课堂优质 0
5
10
15
G g /c m 3
8
(二)地球的压力
❖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 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 增加1km,压力增加27.5 MPa。
0 Km
1000
❖ 自地表到深处约33km(莫 2000
霍面)是随深度的增加而 均匀增加的;从33km到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 向上为负值。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课堂优质
14
课堂优质
15
磁倾角的变化
由地磁赤道到 地磁北极,磁 倾角由0°逐渐 变为+90°;由 地磁赤道到地 磁南极,磁倾 角由0°变成90°。
地理轴 地磁轴
课堂优质
16
❖ 根据地磁三要素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可以计算其正常值,如果实测值与正常 值不一致,则称为地磁异常。
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赤道的离心力最大,两极的离
心力为零。但离心力比地心引力小
得多,其在赤道最大,但也只有该
课处堂地优质心引力的1/289。
10
重力的变化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 球视为均质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正常重力值)。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g 为重力(伽),ф为纬度
的不规则球体:北极向外突出
约14米,南极凹进约24米,
中纬度地区在北半球向内凹进课,堂优质
6
在南半球则向外凸出。
地球的基本特征

赤道半径a 6378.140 km 两极半径c 6356.779 km 长短半径差 21.361 km
扁率(a-c)/a =
1/298.257=0.0033528 赤道周长 40075.036 km 子午线周长 39940.670 km 表面积 510064471.9 km2 体积 108320.69×107 km3
3000
984km深度范围内压力从 9000×105Pa很快增加到
4000
38.2×109Pa;然后随深度 5000
的增加又缓慢地增加,在
2898km(古登堡面)深度 6371
可增加到136×109Pa;最
0
后向着地心缓慢地递增, 课堂优质
地心压力可达360×109Pa
地 表
2000
40
00
地 心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