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及BMI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及BMI的

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BMI的影响。方法:2013年6-12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有氧训练+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有氧训练6个月后,采用心电监测仪器对患者静息心率、血压、最大摄氧量和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采用日本产HI-701型肺功能测定仪对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计算体重指数(BMI,kg/m2),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心肺功能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200mmHg或静息时舒张压>110mmHg;③体位性血压降低>20mmHg;④严重主动脉狭窄;⑤急性全身系统疾病或发热;⑥未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⑦未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⑧失代偿的心力衰竭;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⑩活动期的心包炎或心肌炎;(11)近期栓塞史;(12)血栓性静脉炎;(13)静息时心电图表现ST段移位>2mm;(14)未控制的糖尿病。

慢性心衰的心脏运动康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运动康复之前,对于符合标准的患者必须按表1进行危险分层。

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B组30例,男16例、女14例。A组平均年龄(64.26±7.11)岁。原发病:冠心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B组平均年龄(63.92±8.15)岁。原发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两组患者在各项监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仪器:采用ChestcraphhI-701型肺功能测定仪对每例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心电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

方法:①研究方法: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一致。观察组采取药物治疗+有氧运动;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有氧运动方案:运动强度采用目标心率法进行确定,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时心率)×60%+静息时心率,运动时心率维持>100次/min。时间每次>30min,同时注意进行5~10min 的运动前准备及运动后的恢复活动,坚持3~5次/周。②随访方法:随访6个月,每2周至少1次。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均进行心电监护、肺功能、身高、体重测定,记录监测指标。

观察指标:身高、体重、用力肺活量、安静心率、收缩压、最大通气量、舒张压、第1秒用力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肺活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版进行数据处理,计量

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P0.05),训练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MI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讨论

药物治疗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本研究中观察组经6个月的有氧训练后,心率、收缩压、最大摄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机制为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血管系统摄氧、运氧能力,使得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使摄氧量增加,同时又提高心脏的收缩能力,使得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提高内皮舒张能力等功能。从而加强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同时还可以调节焦虑等情绪。

最大摄氧量反映的是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氧的运输能力。它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有关。本研究通过有氧训练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发现。有氧训练前观察组持续6个月的有氧训练后,最大吸氧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加是导致心功能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氧训练有助于心衰患者控制体重。本研究发现连续6个月的有氧训练可使慢性心衰患者的体重和BMI指数明显降低。

最后,心力衰竭患者的任何运动训练应考虑到患者的个人情况。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时中心、外周和代谢的变化,

运用有氧运动,既要给予骨骼肌充分的运动刺激,又不明显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有氧训练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降低体重及BMI指数,改善外周血管、肌肉和代谢功能。我国目前康复训练情况是少数医生开展,医务人员缺乏心衰康复理念,以及对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样本量少,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来评价有氧运动远期对心肺功能及BMI指数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