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

对联的构成
•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 对联是要成“ 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 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平仄亦要求严格,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上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 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 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 法则。 法则。 •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 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 平落。 平落。
• 四是节奏相应
•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佳日过; 故人来。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三
对联的起源
•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偶文学,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它 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它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 不避重字,分强调词性相当 又不失对仗。 分强调词性相当, 不避重字 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ăng) 。他在寝室门桃符 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 见 新年纳余庆, 板上的题词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 杌(chóu wù )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 联亦不可说不行。 联亦不可说不行。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1、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2、对联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贴法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入门基本知识

对联⼊门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起源桃符,是⼀种对偶⽂学,⼤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
传统的对联⼩类相对,对仗⽐所谓诗对联⼯整。
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对联,排斥在外,称⾮主流对联。
(对联⼜称作楹联)⾮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不失对仗的对联。
【对联之格律】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见《蜀梼杌》)。
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副春联。
(见《应⽤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是我国特有的⼀种汉语⾔⽂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所喜闻乐见。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要素,⼜叫“六相”,分叙如下:⼀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讽袁世凯⼀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的修辞⼿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致。
如明代顾宪成题⽆锡东林书院联: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个字在上下联同⼀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
不过,有⼀种⽐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先⽣联::⼀⼈千古;千古⼀⼈。
⼆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特点
②词性相同;
词性相同,位置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性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例: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校园沸腾春来早;师生团结佳话多。 3、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有仞志能攀。
对联的特点
③结构相应;
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 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 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 保持一致。
例 1、 山青水秀 风光好;人寿年丰 喜事多。
2、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 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 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春 联
春 联
春 联
写 春 联
婚 联
千 里 姻 缘 一 线 牵
百 年 恩 爱 双 心 结
婚
联
挽联:为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 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 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郭沫若挽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挽联集锦
挽
联
赠联: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赠瞿秋白
(武汉黄鹤楼)
3、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尽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湖南桃花源)
三、根据对联内容,猜出所写的人物。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 甫)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上联:品观音茶,香飘两岸 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对联的语法结构和用字技巧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楹联的写作技巧(最新)

关于楹联的写作技巧一楹联的基本常识我国最早的一副楹联,通常认为是五代学士辛寅逊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最初这副楹联是题桃符板于寝门的,到了宋朝,才开始题于楹柱。
由于汉字的单音节特点,我国文字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对偶形式,《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秦汉瓦当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等,都是对偶文,虽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对联形式,但已经具备对联的雏形了。
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字数相同,二是内容相称,三是平仄相反。
字数相同,不仅仅指上下联的字数相同,还指两句相对应的词的字数相同,比如曹植的“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这一联上下句都是五个字,字数相同,“名都”对“京洛”,“多”对“出”,“妖女”对“少年”,相同性质的词也都是字数相同。
内容相称,就是所对应的词的意思要有联系,同时为着一个主题服务。
平仄相反,就是所对应的词的平仄,正好相反,才是好对子。
二楹联的种类楹联最初只有五字对和七子对,由于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深受喜爱,也因为赋体文学的发展和强势影响,对联逐渐又出现三字对,四字对,六字对,等等,甚至出现长对,昆明大观园楼古今第一长联180字,比较震撼。
但长联的特点还是把长句分成若干个短联,所以掌握好短联是关键。
此外就内容分类,楹联又分为春联,喜联,寿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寺庙联,庆贺联,学术联,题赠联等等。
就艺术形式划分,可分为集句联,叠字联,顶针联等等。
三楹联常用专业术语上联:指楹联的前半部分,仄声收尾。
悬挂于楹柱的右面。
下联:指楹联的后半部分,平声收尾。
悬挂于楹柱的左面。
出句:也称“出对”,指先出来而让人续对的句子,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如果出的是下联,就要对出上联,反之亦然。
对句:也称“对对”,意思参见“出句”。
全联:指一副完整的对联,包含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定义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由于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所以大家都有直观的基本认识,但要是谈到对它的全面而理性的把握,其情形就因人而异了。
它其实是一门内容较为丰富而细密的学问,真正要弄通,还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
《现代汉语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这一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
首先,对联和它的载体没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可能的物体上,例如瓷器、石器、铜器、电脑上;甚至它可以不依赖物体而存在,例如你口头上说出个上联,他对出个下联,并没有经过记录,也必须说已经产生了一副对联。
其次,修辞学上关于“对偶”的规定是相对宽松的,尤其没有字音的讲究;而对联的要求则是“对仗”,其内容比“对偶”丰富而严格。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个“对偶语句”,但它却并不能算是对联。
《汉语大词典》给“对联”的解释是:“互相对偶的文句。
由上联和下联组成。
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
讲究对仗工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
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
也称‘对’、‘联’、‘对句’、‘对子’。
”这一介绍也是有缺陷的。
一些失误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一样。
介绍了对联尾字的声调讲究而不介绍对联用字的其它声调讲究,就显得挂一漏万。
“楹联”在今天已经成了“对联”的同义词,其地位不能和“门联”等同。
例如“中国楹联学会”,其工作范围并不限于“柱子上的对联”,而是包括一切对联。
笔者斟酌情况,拟给“对联”下一个新的定义: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它形成于中古,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明清时期臻于全盛。
文人们大都参与对联的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有其创作理论和技巧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完全可以和诗、词、赋、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对联的常识

(三)对联的特点
• 对联最大的特点是对仗,所谓对仗就是指对联的 对联最大的特点是对仗, 上联和下联无论是语言、声调,还有内容, 上联和下联无论是语言、声调,还有内容,形式 数字)上都要对称。 (数字)上都要对称。 1.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 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 对联的字数多少, 对联的字数多少,不想旧体诗特别是格律诗限制 那么严,从无限制,只要词达意到即可, 那么严,从无限制,只要词达意到即可,但美孚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 2.上联与下联词性相同 上联与下联词性相同 对联的对仗,从词语上讲, 对联的对仗,从词语上讲,要求上下联相对的词 或者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如实词对实词, 或者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如实词对实词, 虚词对虚词等等。 虚词对虚词等等。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如“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 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 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 段: •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 第一阶段为对偶阶段,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 在我国古诗文中, 古诗文中 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 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 耕田而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 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 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 易经》 些对偶工整的文句, 渺能视,跛能履。 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 成书 于春秋时期的《诗经》 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 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郑风•子衿 )、“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 子衿》)、“满招 谦受益。 尚书•武成 )、“乘肥马, 武成》 损,谦受益。”(《尚书 武成》)、“乘肥马,衣轻 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雍也》 裘。”《论语 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述而》 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 (《论语 述而》)等等。 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 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 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 音乐美的修辞手法, 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 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 击灵鼓,起烽燧; 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 车按行,骑就队。 车按行,骑就队。”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 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
随着社 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 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 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 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 以是下联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 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 逗号,下联是感叹号、问号、句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的类别(一)就对联上下联的 1. 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补充。
比如: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二类:。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 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 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 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 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 春联。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喜联又叫婚联。
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
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 义的名词。
例: 万里长征欣比翼 /百年好合喜同心 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 福旺财旺运气旺 春风入喜财入户 迎新春事事如意 2. 喜联家兴人兴事业兴 岁月更新福满门 接鸿福步步咼升 横批:喜气盈门横批:新春大吉横批:好事临门3. 寿联。
对联常识及对联赏析

施施施主才
❖ 长(cháng)长(zhǎng)长长长长长;
长(zhǎng)长(cháng)长长长长长(豆芽店门联)。
回文联: ❖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
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 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
❖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越递 (又称巧意、层递 ):
❖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 双关: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6.张之洞 陶然亭
谜语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 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上联隐一“攀”字, 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 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 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樂”字,颇富巧思。
❖ 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破读法(两读法):
❖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
❖ 养猪只只大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横批:人多病少财富
❖ 此地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破读法(两读法):
❖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
对联常识 2

三字的:倒不如、最堪怜、最难忘、且看那、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复何数、岂徒览、莫辜负等。
六、对联的断句
要正确地给对联断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第二,要注意对联中的领词。第三,要注意利用联中的反复词语,根据反复词语的位置来断句。
第四,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课堂演练】
1展示PPT
2学生做答
【课后作业】
对联断句(请在应当读断处,画一竖线)
1.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郎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2.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21.守险说一丸亚与欧与澳与非与美合九万里纵横扫荡倘我后有灵
22.撰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功成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名胜古迹联:“断桥残雪”这一景点的联语是“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横额便是“断桥残雪”。
(二)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张贴(或悬挂)方法
对联的书写格式为竖写,不用标点符号。写长联时,由于字数较多,往往一行写不下,要分作几行书写。写上联时,必须从右往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写下联时,从左往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和上联相同的几格,上、下联每行必须平头。这样,上、下联形成一个“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仪礼陋叔孙寡识虚逢明主屈傅宠藩俾后贤千秋慨慕欣睹閟宫重焕肃修禋祀荐馨香
19.孰云童子何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皆在髻龄欲求祖国欣欣应培育儿童得灌输五千年固有道德
信是后生可畏甘罗使赵汪奇抗齐都留伟绩际此神州莽莽谋抵御外侮惟盼望一百兆未来主人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

对联创作的基本知识创作法则:工、稳、贴、切、新、奇。
工工,首先是指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音韵相谐,句式相仿。
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
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
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
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
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生疑虑。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
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
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
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编号‚283‛联: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编号‚272‛联: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对联小常识

对联小常识
对联的结构:由上联(对头)和下联(对尾)组成。
对联的两个特点:一是对,二是联。
字数对等
对词性相对联:意思关联
音调相对
1、字数对等:上联有多少个字,下联就要以相同的字以之相对。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对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所谓“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例如:
上联:明(形)月(名)松(名)间(名)照(动),
下联:清(形)泉(名)石(名)上(名)流(动)。
3、音调相对:单独一联要平仄相间,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下两联相同的位置要平仄相对,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例如:
上联: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下联:黄河入海流。
----- 平平仄仄平
又如:
上联: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下联:更上一层楼。
----- 仄仄仄平平
4、意思关联:上下两联的意思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反,但必须有所关联。
练习:
1、单字练习:
风对(),海对(),红对(),树对(),清对(),好对(),长对();
2、两个字练习:
清风对()(),野火对()(),千里对()(),和顺对()();。
对联的常识

关于对联的常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幅对称的诗句组成,左联与右联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以下是对联的常识内容:1.定义:对联是由两幅平行对称的诗句组成,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祝福、装饰场所等。
2.结构:对联的结构一般为四个字一句,左联与右联的字数相等,句子长度相等或相近。
3.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包括祝福、哲理、描述、赞美等,常用的字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4.格式:对联的格式有横批和对联两种。
横批位于对联的上方,通常是一个简短的横幅,起到总括或引导作用。
对联则分为左联和右联,左联在右边,右联在左边,左右呼应。
5.用途:对联常用于庆祝春节、婚庆、寿诞等重要场合,也可以用于装饰门楣、春联、饭店、商店等场所,以增添喜庆和美感。
6.风格:对联的风格多种多样,有平仄押韵的对仗风格,也有直抒胸臆的豪放风格,还有寓意深远的典故风格等。
7.名家作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如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袁枚等,他们的作品给对联艺术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8.文化意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感和丰富性,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期望,具有
深厚的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归纳总结初中是我们学习阶段中一个重要阶段。
那么本人在这里为初中生的你归纳总结初中语文对联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归纳总结一、对联常识储备1、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
2、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3、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4、停顿也需对应。
5、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二、备考答题技巧使用“拆合法”对对联最有效。
所谓“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
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陋风”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又如,“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等。
当然,以上“拆合法”是对答做题时所具体使用的方法,那么,平时如何练就对对子的功夫呢?我想还不妨做到以下几点:1、多读多记名言警句。
2、多关注一些对联高手的佳联、妙对。
3、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
对联题例题例析一、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
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运用上面所讲方法,把“青山外早莺争树”,切分为“青山~外~早莺~争~树”五节五个词语,然后分别作对,即可以最快的速度对出下联。
【参考答案】①绿水旁游鱼跳波。
②绿村旁蜻蜓点水。
③绿园里粉蝶戏春二、近日,一张“强拆出的空中楼阁”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
四川××市主城区黄金地段一栋7层住宅楼,因为顶楼一户人家不肯搬迁,所以开发商将楼下5层楼梯用挖掘机拆掉。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兼评述高考对联题 2004 年高考语文新出 现了一种题型,这就是对联题。
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 8 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对联。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 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 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 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
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 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
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 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 等。
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 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 联称春联。
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 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 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 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 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 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长联达到 180 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武
昌黄鹤楼的一副长联更达到了 350 字。
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在古典诗歌的教学时会有 所涉及,再加上对联是日常中经常看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考生答题时 应该不会太困难。
今年大多数对联试题考查的形式都比较简单,但要对出符合要求的下 联来却是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可以说是一道纯语 文的试题,语文味较浓。
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见出考生 语文素养的高下。
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就是,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 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 声, 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以及思想条理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
当然, 从联句的设置来看, 今年高考的对联题都能照顾到考生的实际, 题目所给的出句大都比较陈旧, 如全国卷山东、 河南等地用的扫千年旧习、 祖国江山好、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的春晖 盈大地、科学能致富、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全国卷甘肃等地用的处处 春光好、一代园丁乐、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全国卷广西、海南等地 用的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福建 卷的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等。
这些联句大多是直接从旧春联中直接拿来的,读起来味同嚼蜡,考查 未免有些形式化了,因此虽然是首次在高考中出现,给人的感觉却是缺乏 新意。
相比较而言,浙江卷的对联题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还暗含了 语言得体的考查,上海卷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对联内容与诗歌内容密 切相关,这两道对联题显得比较特别。
而出得最别致的对联题要数广东卷了,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以岭南水果入联富有地方气息,体现出自主命题的地方特色。
那么,如何制作对联呢?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 句一致。
如毛泽东曾引用过的一幅对联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按词组分,都是四字 ——二字——二字—— 三字的格式,断句也一致。
当然,也有为造成特殊的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
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
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这是在讥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等的现象是极个别的。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 上。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风对雨,
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 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副联表达出了东林党人读书不忘国事的精神。
三、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地三、 四声起平第一、 二声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 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 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 柏, 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壮志, 看此日神州, 奋起新程, 万里驾长车。
上联末句尾字用的是仄声字志,下联末句尾字用的是平声字车。
整联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不仅是尾字讲究平仄相对,整个上下句都应该讲究。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 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上口。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 复。
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
一是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 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
例如章太炎讽慈喜太后七十岁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 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 六十割台湾, 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二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 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
例如邓石如碧山书屋的一幅对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峡云,洞 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 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 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三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 为深刻、鲜明。
例如,某樵夫为其岳父祝寿,请一学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称得高 高、把自己说得低低的对联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 楼,您在楼头做寿;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 在井底挖泥。
我们不妨回头看广东卷对联题。
据 6 月 22 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对联题全省没有出现一个绝佳的 对子, 一些得 5 分满分 6 分或者 6 分的都只是不太严谨或不够精彩的宽对。
专家说,由于对联题首次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一些考生基本不懂对联 知识,很多人放弃了答题,得 0 分的比比皆是。
而答了题的考生又对平仄关系普遍处理不好,一些对子只要将个别词 语调换位置就会出彩得多,考生却因为对平仄无知而束手无策。
我们认为,考题中的皆是一词最好用莫非来对,但是未发现有考生用 上这个词,一些考生甚至又照抄了一遍皆是,其他有用皆为都是等词的, 都不理想。
岭南一词很多考生对广东山东中国中华等,也都不太好,而江北川北 塞北等则比较好。
看来,只有了解一些对联的常识,才有可能学会对联的制作对联常识 及对联的制作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