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内环境实质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稳定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呼吸系统
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液中Ca、P含量低→骨软化(成人)、佝偻病(少儿)、抽搐
2、稳态破坏后的危害血液中Ca过高→肌无力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本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三)总结
内环境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体温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实例血浆PH
血浆渗透压
概念
2、稳态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
1、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则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④肝匀浆:将10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⑤马铃薯匀浆:将10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
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四、教学策略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1课时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五、实验步骤
按教材P10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六、实验结论
七、讨论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0讨论题。
(三)总结
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实验报告。
2、教材P13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论
↓
讨论
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百度文库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解决方法]
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
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mol/LNa2HPO4和0.1mol/LNa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gNa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将13.8g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000m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
2、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紧张,实验课草草收场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课上做得热热闹闹,课下忘得干干净净,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安排好实验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调控,保证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为便于开展实验后的讨论,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本实验中的讨论题2和3涉及缓冲作用的机理,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才能解释清楚,教师在课前应查阅相关的化学教材或请教化学老师,既给自己补充相关知识,也可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0.1mol/LNaOH:将4g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000mL。
②0.1mol/LHCL:将8mL浓盐酸加于500m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血浆蛋白低→组织水肿
温度、PH偏高、偏低→代谢紊乱
第2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原理解读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同教学重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
3、完成实验。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内环境实质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动态的稳定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呼吸系统
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是机体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液中Ca、P含量低→骨软化(成人)、佝偻病(少儿)、抽搐
2、稳态破坏后的危害血液中Ca过高→肌无力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本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三)总结
内环境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体温
1、内环境动态变化的实例血浆PH
血浆渗透压
概念
2、稳态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
1、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应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时,小组成员应进行合理分工,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绘制PH变化曲线图适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这样能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进行讨论时,应以小组为单位,以利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则应当面向全体学生。
④肝匀浆:将10g新鲜的或冷冻的肝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肝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⑤马铃薯匀浆:将10g马铃薯块茎放入100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或研钵捣碎(材料的用量会影响匀浆的缓冲能力)。
⑥黄瓜匀浆:配制方法同上。
⑦鸡蛋清:用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四、教学策略
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
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一致?
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1课时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五、实验步骤
按教材P10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六、实验结论
七、讨论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10讨论题。
(三)总结
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实验报告。
2、教材P13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论
↓
讨论
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百度文库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解决方法]
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
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和修正。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③PH=7的磷酸缓冲溶液:先配制0.1mol/LNa2HPO4和0.1mol/LNaH2PO4两种溶液。具体配制方法如下:将26.8gNaHPO4·7H2O在容量瓶中溶解再定容至1000mL;将13.8gNaH2PO4·H2O在容量瓶内溶解再定容至1000mL。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可通过调整两种溶液的比例将混合液调至所需的PH。
2、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紧张,实验课草草收场是常有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是,课上做得热热闹闹,课下忘得干干净净,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落实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安排好实验课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要有效地进行调控,保证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为便于开展实验后的讨论,应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才能使讨论深入而有效。本实验中的讨论题2和3涉及缓冲作用的机理,需要利用化学知识才能解释清楚,教师在课前应查阅相关的化学教材或请教化学老师,既给自己补充相关知识,也可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三、实验材料的准备
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①0.1mol/LNaOH:将4g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然后定容至1000mL。
②0.1mol/LHCL:将8mL浓盐酸加于500mL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方面去思考。即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增强机体的调节能力以适应多变的外环境。
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处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的人,更应注意自身保健,如边防战士注意保暖、炼钢工人降温、抗洪战士注意补充水盐等。了解这些知识后才能懂得如何关爱自身和他人。
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教师强调:⑴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⑵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
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
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血浆蛋白低→组织水肿
温度、PH偏高、偏低→代谢紊乱
第2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原理解读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同教学重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
3、完成实验。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