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近代史发展历程,近代史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电信学院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家乡——河南周口的近代史

周口,古属陈国。战国末期,一度为楚国都城。陈胜吴广曾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以来,历代以淮阳为中心设郡置府。明清时期,周家口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明朝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而开始发展,最初的集镇也逐渐由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汇区老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4]

]明代万历年间,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初的五十年间,贾鲁河疏浚达十次,以确保河运畅通。清朝乾隆年间,周家口镇的发展达到顶峰,开辟渡口16个,拥有街道116条,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达数十万人。清朝中后期,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1843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致使贾鲁河淤积,贾鲁河北上开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复。周家口镇的商业开始走向萧条。

近现代史

一、清末农民军起义

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战乱波及周家口,镇内的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4]

文宗咸丰六年(1856)

黄水为害,豫东人民生活窘迫,各地每以数十人到数百人为团体,组织小型捻军起义。西华民间亦有秘密串联者。

咸丰八年(1858)

捻军大汉盟主张洛行(洪秀全封其为沃王)和鲁王任化邦率数万人马,进入西华境,驻扎在贾鲁河以东各乡村。

咸丰九年(1859)

二月,捻军首领孙奎星(一作葵心)率起义军由太康、扶沟转战至西华,进入县境北部及沙颍之间,与追击之南阳总兵邱联恩且战且走,至舞阳邱战死。

十月,捻军部将姜太林、侯四淮、李太清等数万人马在周口与清军遭遇战后,经西华转移北上。

咸丰十年(1860)

驻守归德(今商丘)办团练的毛昶熙,奉旨征各县乡勇守卫鹿邑,防捻军西进。西华应征一千五百人,耗钱数万。

咸丰十一年(1861)

十月,捻军王怀义部与孙老成部经沈、项交界处,过商水至西华,旋分两路向舞阳及汝阳进攻。至十一月经西华、太康、宁陵等地回亳。

穆宗同治元年(1862)

二月二十九日,捻军由周口西进西华,攻打郝岗寨(今属商水)。四月,又由襄城、许昌经西华向东进发。

同治二年(1863)

七月十九,蒙、亳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林、韩老万(一作韩万一、韩奇峰)张小明等,率各路军由鹿邑、淮宁(今淮阳)至扶沟,二十三日攻打西华县城。清军僧格林沁率部驰救,捻军西进郾城。僧住西华南关李宅一宿即去。同年九月末,捻军于临颍大战清军后,经西华东进。

同治四年(1865)

六月,太平天国遵王赖汶光率领太平军和捻军骑兵大军,经鹿邑、淮宁、西华、周口,驰骋于柘城、睢县、鄢陵、通许、长葛、尉氏、洧川、扶沟、临颍等县,拟建立根据地。七月,遵王赖汶光部进驻西华逍遥镇,张宗禹部过县境。(宗禹为张洛行之侄,号“小阎王”)。八月,捻军苗沛霖部将葛小牛率众攻打西华县城,清总兵刘铭传赶来解围。十五日葛部向西南进发,经逍遥镇转临颍。十二月一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奉命“剿捻”,驻扎周口。命令在贾鲁河东岸筑墙,南起周口,北至黄河,中经淮阳、西华、扶沟、尉氏等县,建立贾鲁河防线,防堵捻军西进。

同治五年(1866)

六月,太平军赖汶光、任二柱二部进入西华县境。时值大雨,又有清军追击。未几分二路一东一南撤退。(西华县志)

二、黄河花园口决堤

洪水到底给豫东的日军带来的困难

据黄水泛滥后开封居民亲见的日军惨状是:“败兵已陆续不绝,退回省城,状极狼狈,自由分住于本城东北各街户……,大抵裸身者十居八九,枪械等更属不伦。后闻黄水到时,驻军均在睡梦中,除被淹毙者外,存者均赤身逃出……后闻驻予西席家之敌军士言:我军共一小队,计百二十五人,现所剩只七人,官长均死,正留待改编云云。要之,是役敌兵死于水者虽不及万人,而军器等损失十之八九。又闻河边居民目睹者谈,全师团之机城化军器,过去时,计大炮七八十尊、坦克二百余辆、卡车数百辆,迨撤退时,仅轻型坦克一辆、卡车数辆而已,其他军械辎重,无一还者,足以知其损失之重大矣。至一部最前线敌军未道水淹者,被河道隔断,不能退还,则顺河东窜,至豫东永(城)、夏(邑)之境,始得返汴,数在六七千之众。此出自随军被抓夫役之口,殆也非虚。此后敌军至者,莫不先找黄河委会,对于河水必深加研究,益已成惊弓之鸟。……次晨八时,敌束装欲行……去后,予返家检视,该队所弃各物散于院内,极为凌乱.乃先将所余食品及布被等分赠郁居及仆役与帮忙各人,更在各房暗处发现各军士所遗弃之枪弹及其他不知名之军用品,聚之约有一筐之多。”(赵隐侬:《梁园沦陷前后》《河南文史资料》)

对于洪水泛滥后的情况,日军士兵也有记载。据第16师团第20联队上等兵东史郎记述其在尉氏县遇到黄水的情况说:“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顷刻之间出现了一潭湖水。在南京战役时,我们遇到了火攻,现在又因遇到了水攻而奔逃。我们选择较高的地方。急急忙忙地跑向3里以外的尉氏城。……6月27日,每到傍晚,粮食就所剩无几了,每当旭日东升,我们就出去找粮食。与后方的联络完全中断的时候,一发子弹、一粒大米都不可能送来。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发子弹、每一粒米。香烟也全部抽完了。……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旱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

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

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三、周口近现代名人

袁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他是北洋军阀首领,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创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期初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等,后悍然称帝。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没有了首领,从此中国陷入了数十年民不聊生的军阀混战状态。项城袁世凯旧居占地270亩,共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1800米长、10米多高的寨墙,一座优美别致的花园,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是典型的晚清地主庄园式建筑。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占地6300平方米,由山门、广场和展厅组成。大门朝东,巍峨壮观的仿古式门楼正上方由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亲笔题写的馆名:“吉鸿昌将军纪念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