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它将建筑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通过运输和安装的方式将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建筑。

这种建筑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保节能等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探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1.1 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当时,美国的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构件,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一座高层住宅楼的建设中。

这一创新成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究和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

到了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欧洲和美洲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家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和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还包括了新型的轻钢结构、木结构等。

这些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全球建筑业的主流趋势。

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例如,欧盟在1995年通过了《欧洲现代建筑技术指令》,明确提出要推广和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技术体系。

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些国家还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我国的一些建筑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开始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展缓慢。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的历史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下面我们来看看混凝土的历史发展。

古代时期在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混凝土的建筑材料。

他们使用了一种由沙子、碎石和石灰混合而成的材料,在太阳下暴晒后硬化成坚固的结构。

这种材料虽然不同于现代混凝土,但可以看作是混凝土的前身。

罗马时期在古罗马时期,混凝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罗马工程师发展出了一种称为“波坎”的混凝土,由水泥、砾石和沙子混合而成。

他们用这种混凝土建造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斗兽场、浴场和桥梁。

这些建筑至今仍然屹立在现代世界,证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中世纪在中世纪,混凝土的应用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停滞。

但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技术,混凝土再次被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水泥的生产也得到了改进,使混凝土变得更加坚固和耐用。

现代时期在现代,混凝土已成为建筑领域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例如高强度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出现。

这些新材料使得建筑更加安全、耐久,在高楼大厦、桥梁、隧道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应用将会继续扩大。

人们在不断研究新型混凝土材料,如自修复混凝土、透明混凝土等,希望能够满足未来建筑领域对更高性能、更环保的需求。

混凝土的历史虽然已有数千年,但它仍在不断演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混凝土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建筑材料,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它的历史充满了传奇和辉煌,同时也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混凝土将继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第四阶段——感强混凝土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推广
1940年,意大利列约(L.WerV)提出了钢丝阿水泥,这 种配筋材料进一步促使人们提出纤维配筋的概念,降 低了沼凝土脆性,提高了延性,出现了大跨度的钢筋 混凝土建筑物和薄壳结构。
结论
总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技术也随 之发展,特种及新型混凝土不断地研制成功。加高强 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流态混凝土、耐海水混凝 土、防水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导电混凝土、 绿化混凝土、发光混凝土、金属混凝土、装饰混凝土 等。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阶段——预应力和干硬性混凝土时代
1928年,法国的Freyssinert.E发明了预应力锚具,创 造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1930年左右,美国发明了松 脂类引气剂和纸浆废液减水剂,使混凝土流动性、耐 久性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第三阶段——干硬性混凝土向流动性混凝土转变时代
1962年,日本研制了荣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的减水剂。 随后,发明了三聚氰胺、氨基磺酸、聚羧酸等系列减 水剂。为配制流动性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 凝土等奠定了基础。
混凝土的发展
一、远古时代的混凝土
石灰——火山灰凝胶体系的发明,标志着水硬性胶凝 材料使用的开始与古代混凝土的诞生。
古代混凝土的特点 (1)胶结材料均为天然形成,具有局限性; (2)强度,尤其是早期发展缓慢; (3)耗费人力、物力巨大; (4)耐久性优良。
二、现代混凝土
混凝土的生产及应用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19世纪以 前,混凝土的胶结材料主要以粘土石灰、石膏等气硬 性材料为主。到了1796年,英国Parkeh. J用粘土质石 灰石燃烧而制得水硬性水泥,即天然水泥。随后, 1824年,英国里兹的Aspin. J取得了波特兰水泥专利, 很快在一些国家出现了水泥混凝土。1850年前后,法 国人取得了钢筋混凝土的专利权。随后,欧美几4国 家通过试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公式,弥补丁混 凝土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低的缺陷。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混凝土的发展历史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

钢筋混凝土开始成为改变这个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发展历史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

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于是设法把这种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上。

1879年,他开始制造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后发展为整套建筑使用由钢筋箍和纵向杆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梁。

仅几年后,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楼时采用了经过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主柱、横梁和楼板。

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尔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能力。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先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英国人威尔森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专利;美国人海厄特对混凝土横梁进行了实验。

1895年1900年,法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第一批桥梁和人行道。

1918年艾布拉姆发表了著名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理论。

钢筋混凝土开始成为改变这个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

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见无机胶凝材料)。

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

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

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高效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

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混凝土简介混凝土是指由胶结料(有机的、无机的或有机无机复合的)、颗粒状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经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复合材料(普通是以胶凝材料、水、细骨料、粗骨料,需要时掺入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大家好,我是建筑行业的一名老司机。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话题——装配式建筑。

这个话题可有意思了,它就像是建筑界的“变形金刚”,能让我们的建筑变得更加高效、环保。

那么,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的各个部分提前做好,然后直接组装起来。

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能减少浪费哦!## 一、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候,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预制构件来建造房屋。

比如,美国的“预制住宅”就是在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

这些预制构件在工厂里生产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

这样做的好处是,施工速度非常快,而且质量也更有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装配式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现在,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亚洲,装配式建筑都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建筑方式。

比如,在日本,预制混凝土结构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而在新加坡,装配式建筑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和商业建筑中。

## 二、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在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了行业的热点。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比如,《中国制造2025》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关于进一步加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则进一步明确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这些政策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从技术层面来看,国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多种类型的装配式建筑技术。

这些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市场层面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并投入到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来。

这不仅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当代建筑用量最大、范围最广、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发展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1824年英国工程师阿斯普丁(Aspdih)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利,标志着水泥的发明。

这以后,水泥以及混凝土才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上。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进步人士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高潮,并在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当时,称水泥为“洋灰”。

19世纪中叶,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哀(1823-1906)制造出钢筋混凝土花盆,并在1867年获得了专利权。

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另一名法国人兰特姆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小瓶、小船。

1928年,美国人Freyssinet发明了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解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折、抗拉强度较低的问题,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早期混凝土组分简单(水泥+砂+石子+水),强度等级低,施工劳动强度巨大,靠人工搅拌或小型自落实搅拌机搅拌,施工速度慢,质量控制粗糙。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是混凝土发展史上有一座里程碑。

外加剂不但可以减少水用量、实现大流动性,使混凝土施工变得省力、省时、经济。

1962年日本服部健一首先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10)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日本花王石碱公司作为产品销售。

1971-1973年,德国首选将超塑化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出现,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达到310m。

混凝土外加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使混凝土泵送成为可能。

泵送混凝土的出现,20世纪二战后,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注施工带来了又一场革命。

20世纪末期,出现了集中搅拌的专业混凝土企业,使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供料有保证。

1978年,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建成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当时每盘混凝土只能搅拌1立方。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混凝土发展史》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变革。

它的出现和不断改进,为人类的建筑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混凝土的材料。

例如,古罗马人使用石灰、火山灰和骨料混合制成的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和道路。

这种早期的“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得古罗马的建筑能够历经千年而不倒,如罗马万神殿等著名建筑就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混凝土的发展始于 19 世纪。

1824 年,英国人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获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这被认为是现代混凝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波特兰水泥的出现,使得混凝土的生产更加标准化和可控。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19 世纪中叶,混凝土开始被用于建造桥梁和工厂等大型结构。

由于其成本相对较低,施工相对简便,能够快速建造出坚固的结构,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0 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混凝土的发展。

钢筋的加入大大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使其能够用于建造更高、更大跨度的建筑。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埃菲尔铁塔都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 20 世纪中叶,随着化学外加剂的发展,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减水剂的使用能够减少混凝土中的用水量,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缓凝剂、早强剂等外加剂的出现,也使得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更加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工程的需求。

进入 21 世纪,高性能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高工作性能等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对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更高要求。

自密实混凝土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填充性,能够在无需振捣的情况下自流平并填充模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混凝土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对水泥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的研究,使得水泥的性能不断优化。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综述

结构类房屋建 筑 。构件 的装 配方法 一般 有现 场后 浇叠 合 层混凝 土 、 钢筋锚 固后 浇混 凝土连 接等 , 筋连接 可 钢 采 用套 筒灌 浆连接 、 接 、 焊 机械 连接及 预留孔 洞搭接 连
接 等做法 。
现 浇结构 立体交 叉作业 ,具有生产 效 率高 、产 品质量
好、 安全环 保 、 有效 降低成 本等特 点 。 ( ) 在 预 制 构件 生 产 环 节可 采 用 反打 一 次 成 型 3
摘 要 : 过高 度概 括 装 配式 混凝 土 建 筑 的特 点和 国 内外 发 展状 况 , 通 系统 归纳 总 结 了装 配 式混 凝 土 通 用结
构 体 系与 专用 结构 体 系的 关 系和设计 要 求 , 出 我围发 展装 配 式混 凝土 建 筑的技 术 路线 和 思路 。 提 关 键词 : 装配 式建 筑 ; 凝 土结构 通 用体 系 ; 凝土 结构 专 用体 系 ; 制构件 混 混 预
t e; pr c s co p nen ur eat m o t
在 许多发达 国家 中 ,装配式 混凝土 建筑是建 筑工
土连接 , 形成装 配整体 式结构 的建筑 。 依据预 制构件承
载特 点 ,又可 分为以承 重 的结 构构件 为主的装 配式混
业化最 重 要 的方 式 , 它具 有提 高质 量 、 缩短 工期 、 节约 能源 、 少消耗 、 减 清洁生 产等许多 优点 。 目前 , 随着 我国
经济快速发 展 ,建 筑业和其他 行业 一样都在 进行 工业
凝土剪 力墙结 构 ,和 以 自承 重预制外墙 构件为 主的内
浇外挂式 混凝土建 筑 。
化技 术改 造 ,预 制装配式混凝 土建 筑又开始焕 发 出新 的生机 。许 多高质量要 求 的建 筑 已选 用预 制装 配式 结

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沙、石料、水泥和其他掺合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它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混凝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建筑工程的基石之一。

下面,我们将回顾混凝土发展的历程,看看它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的。

早期混凝土的发展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利用混凝土制造陵墓和其他石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将混凝土用于建造庞大的公共建筑,如斗兽场、水渠和道路。

这些具有良好工程质量的混凝土结构在上千年后依然坚固如初,创造了混凝土作为一种持久耐用的材料的信誉。

工业革命推动了混凝土的大规模生产,机械化制造将混凝土生产转变为一个科学系统。

混凝土强度和粘稠度受到研究和实践的重视,生产产量不断增加,使混凝土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成熟材料。

二十世纪初期,改进了混凝土的成分和生产方法,使其更为强韧,具有更持久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山体公路和深海开采等领域。

20世纪50年代,缺陷级混凝土的应用使得混凝土的设计变得更加优化和适应特定的功能。

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自结晶混凝土开始应用于环境恶劣的深海和高温环境下,并在耐老化性能和长期性能上超越了传统混凝土的表现。

今天,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许多创新的混凝土产品和生产方法正在不断涌现,使其更加适应复杂场合和需求。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可用于大桥的建造,微纤维混凝土可用于地下工程的支撑和加固,环保材料应用到混凝土中将其改变成具有净水性和环保性的建材等等。

总的来说,混凝土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今天,混凝土仍然保持其一贯的优势,成为建筑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混凝土将继续不断更新和改进,成为人们更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建造之基。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混凝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波特兰水泥的发明使混凝土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波特兰水泥是一种矿物胶结材料,通过石灰石、煤灰等主要原料煅烧而成。

它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使得混凝土在建筑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20世纪以来,混凝土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出现了预应力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各种新型混凝土。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为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前,随着建筑领域对建筑品质要求的提高,混凝土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使得混凝土结构具有了更好的抗弯、抗扭等性能,能够实现更大跨度和更高强度的混凝土结构;自密实混凝土技术通过控制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性能,从而延长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新型的混凝土材料也在不断得到应用,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等,这些材料在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建筑领域对建筑品质和环保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混凝土技术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绿色环保。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的混凝土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研发生产可降解混凝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混凝土材料等,将成为未来混凝土技术的重要方向。

2. 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的混凝土技术也将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混凝土结构的在线监测和健康管理,将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高性能。

未来,混凝土技术将不断朝着高性能、高强度、高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的复杂化和大型化,对于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研发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将成为未来的重要任务。

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

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

4、3D打印混凝土: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混凝土材料将迎来新的 革命。3D打印混凝土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效率,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和复杂结 构制造。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建筑材料是人类文明和现代工程的基石,其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反映了人类社 会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变化。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历史,并预 测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混凝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领域。近年来,随着建筑 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 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本次演示将对混凝土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应用进行详 细探讨。
一、混凝土材料概述
混凝土是一种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 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建筑材料。其主要成分包括水 泥、砂、石、水等,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
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
基本内容
当我们谈论混凝土材料时,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那些用于建筑和道路建设的灰 色的、坚固的物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混凝土材料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成为现 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沿着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 展轨迹,探讨它的演进、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混凝土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当时罗马人使用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 来制造混凝土。然而,真正的现代混凝土的发明要归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工程 师约瑟夫·阿斯普丁(Joseph Aspdin)。他发明的混凝土由石灰、砂和碎石 组成,为建筑业提供了一种新型、耐用且易于制造的材料。
进入21世纪,聚乙烯和交联聚乙烯(XLPE)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电力电缆绝 缘材料。聚乙烯具有优秀的电气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且耐高温性能优异。而交 联聚乙烯则在聚乙烯的基础上通过化学方法引入交联键,使其由热塑性转变为 热固性,耐热性能大幅提高。这使得电缆导体长期工作温度可达90℃,并能更 好地适应高温、高压、大电流的工作环境。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作为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混凝土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1. 亚述帝国时期(公元前1500年):在古代亚述帝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砂浆材料,以便更好地固定砖块和石块。

这可以被视为混凝土技术的初期。

2.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罗马帝国时期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添加石灰、火山灰和水来制作混凝土,罗马人在建筑、公共工程和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罗马人的混凝土工程在几个世纪内仍然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技术。

3. 中世纪时期(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在中世纪时期,混凝土的应用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技术在古罗马时期的传承及延续受到了阻碍,建筑和工程领域广泛采用了其他材料。

4.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混凝土开始得到重新关注。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研究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配比,并且发展了各种混凝土强化技术,为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5. 20世纪至今:在20世纪,混凝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添加不同类型的掺合材料和化学添加剂,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现代混凝土技术不仅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还广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桥梁、水坝等重要工程。

总而言之,混凝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技术的起步、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发展、中世纪的沉寂,以及近代科学技术的推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和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提升,为现代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混凝土技术发展变革历程

混凝土技术发展变革历程

混凝土技术发展变革历程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1. 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混凝土技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古埃及,人们使用混凝土建造了金字塔和其他的建筑。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混凝土建造柱子和建筑。

2. 罗马时期:罗马帝国时期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马人发明了一种称为“泥浆混合物”的混凝土,它是由水泥、沙子和碎石混合而成。

这种混凝土具有优良的粘合性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建造道路、桥梁和大型建筑物。

3. 中世纪:混凝土技术在中世纪经历了一段低潮期。

由于缺乏对材料的科学理解和工程技术的落后,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建筑物的耐久性大大降低。

4. 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混凝土技术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发明了水泥和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明显提高。

这种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行业,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能够大幅提升。

5. 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技术在20世纪和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型混凝土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自修复混凝土的研发,使得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理念也为混凝土建筑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总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简述混凝土发展历程

简述混凝土发展历程

简述混凝土发展历程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子和石子等材料混合而成的人造材料,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古埃及,在那里人们开始将石子和沙子与水泥混合,用于建造基础和围墙。

这种原始的混凝土并不像现代混凝土那样强硬,但已经展示出了其可塑性和耐久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改进混凝土的配方和制作工艺。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工程师发明了水泥,并将其与离子所采矿产的火山灰混合,制造出一种名为“罗马混凝土”的新材料。

这种特殊的混凝土在罗马帝国的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罗马斗兽场和万神殿。

这种混凝土的特点是快速硬化和优异的抗压性能,让罗马帝国能够建造出巨大而耐久的建筑。

然而,在古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混凝土的发展相对较慢。

直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重新关注混凝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随着现代建筑和工程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将钢筋与混凝土结合在一起,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师们能够设计出更加创新和大胆的建筑,如高层建筑和桥梁等。

到了20世纪中期,人们发展出了用预制混凝土构件来建造建筑物的方法。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流程高度标准化,可以在工厂内进行生产,并在现场进行组装。

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效率和质量,并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现代混凝土已经发展出各种类型,如自密实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混凝土等,以满足不同工程需求。

总的来说,混凝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原始配方到现在的高性能材料,混凝土在建筑和工程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计值 (KN)
生产 工艺
混凝土 出厂 强度 时间
挤土 承台投资 市场价
影响
(元/米)
实心 1.2米 1203.3 传统 不高于 28天 小 -43%
75
方桩
预制 C40
圆管 1.256 1260 工厂 不低于 3天 大
0
65


化生 C60
Φ400

空心 1.2米 1243 工厂 不低于 3天 较小 -43%
预应力管桩与普通管桩具有相同的缺点 ❖ 用柴油锤施打管桩时,震动剧烈,噪音大,挤土
量大,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影响。然而,采 用静压法施工,就无震动,无噪音,但挤土作用 仍然存在。 ❖ 打桩时送桩深度受限制,在深基坑开挖后截去余 桩较多,但用静压法施工,送桩深度可以加大, 余桩就较少。 ❖ 有些地质条件,如以石灰岩作持力层、在“上软 下硬、软硬突变”的地质条件下,不宜采用锤击 法施工。
❖ 同时于1968年制订了国家标准JISA5335、5336, 1982年又制订了国家标准JISA5337,10年后于 1993年又修订了国家标准JISA5337-93。
❖ 目前在日本PHC管桩已占混凝土桩的90%以上,生 产的管径达Φ20mm.离心混凝土强度达C100。
❖ 美国混凝土学会(ACI)1961年就成立了第543专 业委员会。
谢谢! Thank you!
❖ 设计选用范围广
管桩规格多,一般的厂家均可生产 Φ300-Φ600管桩,个别还可生产Φ800及 Φ1000管桩;单桩承载力从600kN到4500kN, 既适用于多层建筑,也适用于50层以下的高 层建筑,而且在同一建筑物基础中,还可以 根据柱荷载的大小采用不同直径的管桩,既 容易解决设计布桩问题,也可充分发挥每根 桩的最大承载力,并使桩基沉降均匀。

1983年国外聚合物混凝土现状及发展动态

1983年国外聚合物混凝土现状及发展动态

1983年国外聚合物混凝土现状及发展动态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生产的混凝土,今天已成为全世界各种各样结构工程建设首选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由它的经济性所决定:原材料来源广泛、便宜,施工与维修费用较低廉。

使混凝土技术向前推进的两大驱动力,是加快施工速度和改善混凝土耐久性。

西方工业国于40-70年代曾因为早期强度很高的水泥问世,而当时结构的设计强度尚不高,于是出现将混凝土以大水灰比、低水泥用量的方式生产,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易于施工操作,然而这给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带来后患,尤其是当其暴露于侵蚀性环境工作的条件下。

在近些年来的进展中,最突出的就是添加高效减水剂制备的“超塑化拌合物”,即用水量较低,而流动性还非常好的拌合物,硬化后由于孔隙率小,因而强度高且耐久性优异。

为使暴露于侵蚀环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长久的目的,运用阻锈剂、环氧涂层钢筋和阴极保护等,也是同期出现,并且已为众所周知的先进技术途径。

除了加快施工速度和改善耐久性以外,第三种驱动力,即对环境友好的工业化材料,这方面在未来技术评价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增大。

本文以下列三方面作为技术评价的基准:A.材料与施工费用B.耐久性C.对环境友好其中:1、高效减水剂xxx在十七年前曾说过:混凝土技术多年来没有什么大的进展,40年代开发的引气是其中之一,它改变了北美混凝土技术的面貌;高效减水剂是另一个重大突破,它在今后许多年里将对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带来重大的影响。

事实证明他的预见是正确的:超塑化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包括高强混凝土、高耐久性混凝土、高掺量粉煤灰或矿渣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水下抗分散混凝土、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等。

60年代日本发明的萘磺酸盐与西德发明的磺化蜜胺树脂,是高效减水剂代表性产品。

阴离子的长链化合物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通过电性斥力使其有效地分散在水中。

日本首先将这种混凝土用于高强桩的生产,七十年代于公路和铁路桥上采用了坍落度中等、强度在50-80MPa的混凝土梁;在西德,首先将高效减水剂用于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改善粘稠拌合物的流动性,而无须变化水胶比。

国外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历程

国外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历程

国外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历程国外混凝土预制件与钢筋混凝土几乎同时起步,而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混凝土预制件制造在半个世纪前才得到真正发展,预制件真正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阶段(1945年~1960年):战争的破坏、城市化发展以及难民和无家可归者的涌入使得欧洲国家住宅极度短缺,这为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一时期,法国、丹麦等西欧国家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如Cauus体系、Larsena&Nielsen体系等等。

这种体系可采用框架体系和非框架体系,主体结构构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

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在德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德国一四层的染料厂,采用板式结构,用T型板组装而成,墙板、楼板的宽度均为1.5m,楼板跨度为15m。

在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国家出现了预制盒子结构。

这种盒子结构是六面体预制件,即把一个房间连同设备装修等,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形式完全制作好,然后在现场吊装完毕。

按照建筑构造,可分为骨架结构盒子、薄壁盒子。

第二阶段(1960年~1973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人对住宅舒适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通货膨胀致使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抽逃,专业工人的短缺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构件的机械化生产,这也直接成就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突破。

这一时期,除住宅建设外,中小学校以及大学的广泛建设,使得柱子、支撑以及大跨度的楼板(7.2米/8.4米)在框架结构体系的运用中逐渐成熟。

工业厂房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使得预制柱、预应力I型桁架、桁条和棚顶得到了应用。

第三阶段(1973年后):住宅建设在欧美市场遭遇了严重的危机,建筑领域飞速发展的光辉不在。

这一方面要归结于建筑市场的饱和,另一方面要归咎于当时的高利率,这直接导致了多户住宅建设的停滞。

当时中东石油出口国建筑市场的需求给欧洲建筑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喘息机会。

大量的住宅、学校以及政府办公楼的建设为中东地区预制件建筑开辟了新纪元。

预制结构在欧洲的发展(二)

预制结构在欧洲的发展(二)

预制结构在欧洲的发展(二)导读:随着大型住房工程的涌现,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发展工业预制,利用墙板封闭系统的2D构件(支撑和非支撑墙板、楼板),有时是所谓的3D构件(实际就是多个2D构件或弯曲的2D构件),如,预组装墙板、箱和壳体,适合居住空间的尺寸和多层建筑的布局。

最初的系统相当严格统一,既不允许修改房间的布局和尺寸,也不允许修改窗户和幕墙。

若想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投入大量资金,启动大型项目,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医院和监狱等建筑物。

最初的外观是简陋的,为了使该系统更为灵活、更加吸引人,逐渐地进行了改进。

随后线性构件、2D构件或将两者结合的系统传遍了所有国家。

但是,后来该系统的应用也仅限于少数建筑。

拥有2500个车位的停车场,计划适用于不规则几何形状、钟摆方案,以及根据方向支撑斜面楼板的边梁或非承重边梁。

各种预制构件不仅用于完整的预制结构,还可用于不同结构材料的零部件组合,代替所谓的混合建筑。

值的一提的是楼板,从一开始就最为广泛应用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

事实上,现场浇注的楼板通常需要大量的支撑以及停滞时间,因此承包商更趋向于寻找替代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预制楼板不仅用于预制结构中,还经常用在现浇混凝土、砖石或钢结构建造的主要支撑结构中。

依据用途、跨度和荷载,在各处大批量生产。

用于多种结构的各类预制楼板构件,可以提前制造,也可以现场制造。

20世纪50年代早期信用仍在使用传统类型的楼板,对由粘土砖和混凝土梁构成的楼板构件施加预应力,跨度/深度比令人印象深刻,这在当时已经取得专利,并在多个国家广泛使用了几十年。

也生产独立的预应力桁架,对填充了轻质混凝土砖或粘土楼板进行现场组装,甚至可单独用于像农业大棚一样的小结构。

后来预制楼板组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预制预应力楼板横跨构件由传统的粘土砖和混凝土梁构成,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专利,已在多个国家广泛使用了二十多年。

现在的楼梯构件可根据跨度简单地进行加固或施加预应力。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都是怎么演变的,你知道吗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都是怎么演变的,你知道吗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都是怎么演变的,你知道吗装配式建筑是建筑风格指通过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

类比一下,“造”房子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完成。

目前我国在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施工方式,用以当前替代目前的湿作业现浇施工方式,其中优点有很多,例如质量更有保证、环境污染更小、更节省劳动力等,那么走到今天,装配式建筑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在欧洲,装配式发展最悠久的是法国,法国具有130年后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史,由于目前法国的预制目前仍然装配率达到了80%,主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生产和施工的质量很高。

其次是美国,美国也有近100年后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并早在40多年前就针对工业化建筑进行立法,并出台了相关的行业规范,要求不仅要注重质量,更要注重美观,目前美国的经济适用房主要典型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居住在装配式建筑中。

而亚洲的主要代表则是日本和新加坡,基本从上世纪90代开始发力装配式建筑。

西方国家装配式的健康发展非西方国家的装配式住宅已经发展到住宅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阶段。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丹麦是最具典型性的国家。

欧洲以法国、德国、瑞典、丹麦等为代表。

法国预制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已经历了130余年的发展历程,构造体系以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为主(装配率达到80%),钢、木结构体系为辅。

焊接、螺栓连接等干法作业流行,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工程分开,减少预埋,生产和施工质量高。

德国主要采用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板、梁、柱、楼板、内隔墙板、外挂板、阳台板、空调板等构件采行采用混凝土与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建造方式,并注重保温节能特性,目前已发展成系列化、标准化的高质量、节能的装配式住宅生产评价体系。

瑞典在20世纪50年代开发古建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发展为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

目前新建住宅中,采用通用部件的占到了80%以上,是世界上第五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历程
国外混凝土预制件与钢筋混凝土几乎同时起步,而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混凝土预制件制造在半个世纪前才得到真正发展,预制件真正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阶段(1945年~1960年):战争的破坏、城市化发展以及难民和无家可归者的涌入使得欧洲国家住宅极度短缺,这为混凝土预制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一时期,法国、丹麦等西欧国家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如Cauus体系、Larsena&Nielsen体系等等。

这种体系可采用框架体系和非框架体系,主体结构构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

大板住宅建筑体系在德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德国一四层的染料厂,采用板式结构,用T型板组装而成,墙板、楼板的宽度均为1.5m,楼板跨度为15m。

在美国、日本以及北欧国家出现了预制盒子结构。

这种盒子结构是六面体预制件,即把一个房间连同设备装修等,按照定型模式,在工厂中依照盒子形式完全制作好,然后在现场吊装完毕。

按照建筑构造,可分为骨架结构盒子、薄壁盒子。

第二阶段(1960年~1973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欧美人对住宅舒适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通货膨胀致使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抽逃,专业工人的短缺进一步促进了建筑构件的机械化生产,这也直接成就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突破。

这一时期,除住宅建设外,中小学校以及大学的广泛建设,使得柱子、支撑以及大跨度的楼板(7.2米/8.4米)在框架结构体系的运用中逐渐成熟。

工业厂房以及体育场馆的建设使得预制柱、预应力I型桁架、桁条和棚顶得到了应用。

第三阶段(1973年后):住宅建设在欧美市场遭遇了严重的危机,建筑领域飞速发展的光辉不在。

这一方面要归结于建筑市场的饱和,另一方面要归咎于当时的高利率,这直接导致了多户住宅建设的停滞。

当时中东石油出口国建筑市场的需求给欧洲建筑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喘息机会。

大量的住宅、学校以及政府办公楼的建设为中东地区预制件建筑开辟了新纪元。

但是好景不长,三次石油危机再一次打乱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当时的预制件厂大都经历了产能无法得到充分释放或关门的阵痛。

这也给整个行业提供了一次思考预制件未来的绝好机会。

在这个时间阶段,约在80年代,一些企业和院校,比如德国的FILIGRAN 公司发明了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

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的性能和特征结合了新的时代特点,完美的结合了全预制和现浇两者的优点,使得其在住宅和公建中得到大量的推广,尤其是在欧洲地区。

之后,日本企业相继引入该系统,使得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从80年代开始至今在日本仍被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