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3:6.1气象灾害

学案3:6.1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运用资料,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成灾的原因及分布。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说明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区、温带气候区。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主要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形成2.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 、亚洲和 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区:华北地区三、台风灾害 1.台风⎩⎪⎨⎪⎧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

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频发海域:西北太平洋 2.灾害危害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沿海地区,多发于 季节。

四、寒潮灾害1.成因: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地区的深秋到 时节。

3.危害:⎩⎪⎨⎪⎧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对我国影响: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地区。

自主诊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 (2)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危害。

2.能够识别不同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理解其含义并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

3.分析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养保护环境、减少灾害风险的责任感。

二、知识梳理(一)台风1.概念: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 级以上。

2.成因: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温度在26.5℃以上)提供充足水汽;地转偏向力使气流旋转;一定的弱垂直风切变利于台风形成和发展。

3.特点: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常伴有狂风、暴雨、风暴潮等。

台风眼区风平浪静,云淡风轻;而台风云墙区风力最强,暴雨集中。

4.危害:1.狂风可摧毁建筑物、吹倒电线杆、破坏农作物等,如强台风可将大树连根拔起,掀翻屋顶。

2.暴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淹没城镇和农田,冲毁道路和桥梁。

3.风暴潮使沿海地区海水水位急剧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港口设施和沿海养殖区。

(二)暴雨1.概念:24 小时降水量达到50 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于100 毫米为大暴雨,大于250 毫米为特大暴雨。

2.成因:充足的水汽供应(如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强烈的上升运动(如地形抬升、热力对流等)促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3.特点: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可长可短、降水范围有大有小。

有时暴雨呈局地性分布,有时则影响大片区域。

4.危害:1.城市内涝,大量积水淹没街道、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等,影响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如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时,暴雨后街道变成河流,车辆被淹。

2.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农村房屋和基础设施,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3.山区暴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破坏山体植被,掩埋村庄和道路,阻断交通和通信。

(三)洪涝1.概念:因持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或因本地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造成积水内涝的现象。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让地理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自然地理和相关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中考地理成绩较低,他们对地理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辅修课”,所以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大纲,深刻理解大纲中的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开展章传检查。

5、课本上的图片,图片下面的小字,活动的内容都作为正文处理。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能够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1气象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4:6.1气象灾害学案

第一节气象灾害预习准备区一、洪涝灾害1.含义:洪涝灾害是因性的降水或短时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3.危害(1)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造成人员、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等生态问题。

4.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密度、水平。

5.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平原、山区。

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 )(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 )2.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 )A.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3.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二、干旱灾害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而造成空气干燥、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旱灾分布3.危害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 )(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 )2.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3.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三、台风灾害1.定义:在热带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构成。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的海域。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区,多发于季节。

4.危害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强烈发展的温带漩涡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四、寒潮灾害1.含义: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并伴有大风、雨雪、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北半球地区的时节。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一、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干旱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

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运用气象灾害知识解释自然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和数据等工具,对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对气象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类,包括台风、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4.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包括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
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
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1/13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实例,阐述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地域性。
3.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时间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气象灾害的复杂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等。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
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提问:“你们对这些气象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导入新课《气象灾害》。
(二)讲授新知
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如模拟防洪抗旱、应急疏散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气象灾害”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调研、讨论等,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情境创设:本案例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气象灾害发生时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如模拟洪水来袭、干旱干旱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气象灾害》导学案

《气象灾害》导学案

《气象灾害》导学案第一部分:前导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风力等)变异超过一定程度或气象系统过程紊乱,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经济生产、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巨大,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灾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3. 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 提高灾害应对和自救能力。

第三部分:学习内容1. 气象灾害的分类及特点1.1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1.2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暴灾害1.3 高温干旱引发的干旱灾害1.4 台风引发的风灾和暴雨灾害2. 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方法2.1 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2 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暴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3 高温干旱引发的干旱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2.4 台风引发的风灾和暴雨灾害成因及预防方法3.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1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2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4. 灾害应对和自救能力的提升4.1 灾害应对措施4.2 自救技能第四部分:学习方式1.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展开讨论,分享防灾经验;3.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气象灾害的视频,加深对气象灾害的了解;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灾情,提高防灾意识。

第五部分:学习评估学生通过小测验、讨论汇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学习评估,检验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六部分:延伸学习1. 查阅《气象灾害》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知识;2. 参与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能力;3. 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传播防灾知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总结:通过学习《气象灾害》导学案,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气象灾害的分类、成因、预防方法,认识气象灾害的影响,提高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时刻保护自身安全,积极参与灾害减灾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6.1 气象灾害学案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2.掌握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或短时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区、区、区、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的地区。

3.危害(1)淹没、等。

(2)破坏、、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区各大江河的。

广大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影响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和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影响、加剧和沙漠化。

(3)引发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变化、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西南和,其中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以上。

2.多发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等。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讲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交通、水资源等。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气象灾害案例,总结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将气象灾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气象灾害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性。
2.教师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如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等。引导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形成原理。
3.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如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气象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特殊气象灾害(如龙卷风、暴雨)的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视频。

2. 搜集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的相关资料。

3. 准备教学器械,如模拟天气预警系统的教具。

4. 安排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5. 确定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收集其他气象灾害信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些灾难性天气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视频片段,如台风、雷电、冰雹等,引发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与天气相关的灾害性事件,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二)介绍气象灾害的种类1. 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如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冰雹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其他气象灾害,教师补充说明。

(三)灾害影响及应对措施1. 针对每种气象灾害,教师介绍其可能对人类、动物、植物等造成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应对。

2. 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学习如何在雷电天气下珍爱自己,如何避免雷击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模拟演练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的天气灾害。

(五)小结1. 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象灾害的风险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预防灾害的认识,树立环保理念。

6.1气象灾害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学习目标①识记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及特点。

(重点)②掌握洪灾、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发生机制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知识点一、洪涝灾害1. 区别洪涝和洪涝灾害拓展补充:狭义:洪涝主要是由连续性降水或者短时强降水所引发。

广义: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也可以导致洪涝,按照形成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2. 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气候区:地形区:探究点1: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和地形(根据洪灾的概念进行分析)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者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人为因素:3. 中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区结合洪涝灾害影响因素及我国气候、地形和河流,讨论洪涝区的特点、人为原因、主要分布区。

探究点2:试分析武汉区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4. 洪涝灾害的影响——危害(在课本找出,上课归纳理解)思考角度:5. 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疏通河道,裁弯取直,加快分洪、泄洪,加固堤坝。

②非工程措施:a.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c.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 区别干旱与干旱灾害2. 在课本找出世界干旱灾害的分布区探究点1:从旱灾的概念和世界旱灾的分布区分析旱灾的形成原因3. 干旱灾害的影响——危害(在课本找出,上课归纳理解)4. 中国干旱灾害的分布区(在课本找出,上课归纳理解)探究点2:华北地区春旱发生最严重的原因?5. 干旱灾害的治理措施知识点三、台风灾害1. 台风概念及分布(在课本画出关键字)拓展补充:台风(飓风)灾害的形成条件(1)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6℃以上)。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2)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2)

高中地理必修1《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课标解读2017年版课标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此标准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说明”、“了解”,行为结果是学生能够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本节教学属于地理1模块,其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是水平1、水平2。

这条标准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洪涝、干旱灾害,而是要求学生理解洪涝和干旱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

通过教学,应该让学生理解,面对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分析、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达到“了解”。

基于对课标的解读,结合实际教学,本节教学以“2016年武汉特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和“江西赣江的干旱灾害”为案例,通过回忆洪涝、干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进一步学习洪涝、干旱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洪涝、干旱灾害多发地区,重点探究面对洪涝、干旱灾害时人类应该如何防灾与减灾,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材分析1.知识层面本节内容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洪涝、干旱灾害概念、分布及其危害。

在本节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内化与迁移应用。

具体分析如下: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洪涝和干旱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其次,关于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危害,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向学生说明。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洪涝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以及干旱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沙尘暴、火灾、虫灾等。

再者,关于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分布的主要地区,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地区、哪些季节容易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学习重难点】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过程】)一、知识体系导引二、学习新知,挑战自我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知识链接]1.最大风力≥12级即为台风。

2.台风形成条件(1)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6℃以上)。

(2)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

(3)动力条件:南北半球信风相遇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

3.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没有台风因为赤道穿过,无地转偏向力。

知识点三:台风灾害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源地及其影响范围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知识点四:寒潮灾害危害(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灾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冬雨造成畜牧业损失。

(3)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思考2: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能形成寒潮吗提示:不一定。

形成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强冷空气,即冷空气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二是所经地区温度较高,冷空气袭来后降温幅度达到寒潮标准。

知识链接:1.寒潮指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袭现象。

在我国多发于冬半年。

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势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2.寒潮的源地和形成过程三、启迪思维,突破重点(重点一:我国的洪涝灾害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四川,截至2013年7月1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全省15个市州的75个县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万人,死亡30多人,失踪160多人,紧急转移安置万人。

这一轮强降雨还导致成都市中心积水严重。

材料二:“中国洪水频率分布(1949~1989年)”示意图(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2)洪水频率的高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1)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关中地区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2)洪水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有关。

其中气候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

(3)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归纳拓展: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2.分析洪水灾害的形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地形地势。

一般来说,地势越低洼,排水越不畅,越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降水的集中程度。

降水越集中,强度越大,越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3)地区人口密度与经济状况。

地区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则同样强度的洪水造成的损失越大。

(4)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越强,造成的损失越小。

学以致用: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上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城市靠近海洋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台风)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重点二:我国的旱灾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区先后遭受干旱,出现了60年罕见的旱情,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范围最广的一年。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2)为什么这些地区易形成干旱灾害(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提示:(1)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分别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这些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少的季节或年份,就容易形成旱灾。

(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7、8月份。

7、8月份随着我国雨带的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容易形成伏旱。

归纳拓展: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2.干旱、暴雨分布与副高位置移动时间副高位置雨带位置图示春末、5月份/北纬15°~20°华南(A)夏初、6月份北纬20°左右长江中下游(B)7~8月份|北纬25°~30°华北(C)、华北(D)(2)异常年份.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当副高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

学以致用:[2019·武汉高一期末检测]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十年九旱”——半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长江地区——盛夏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解析:我国西南地区是湿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而“十年九旱”出现在半干旱区;盛夏季节,东北地区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的旱灾;长江地区7~8月份在副高影响下形成“伏旱”,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城市供水,有“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的说法;华北地区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此时正值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答案:B重点三:我国的台风和寒潮灾害探究活动:读“我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

(至少列举三个省区)(2)台风主要有哪些危害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3)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提示:(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2)台风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归纳拓展:灾害成因源地《时空分布主要危害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台、闽、浙等省区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学以致用:1.[2019·湖北襄阳高一期末]当地时间2017年11月12日,菲律宾塔克洛班,强台风“海燕”来袭,摧毁多栋房屋,灾区现场一片狼藉,士兵和警察在灾区找到多具尸体。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22日在马尼拉表示,在菲律宾红十字会日前发出援助请求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响应,为菲律宾台风“海燕”灾区提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援助。

据此回答(1)~(2)题。

(1)台风“海燕”带来的主要灾害有()>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③⑤(2)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沿海重、北方轻B.内陆重、沿海轻(C.沿海重、内陆重D.沿海重、南方重解析:第(1)题,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

第(2)题,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

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答案:(1)C;(2)D2.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A.强冷空气南侵B.冷锋南下C.气旋过境]D.反气旋过境答案:A四、达标测评素养一: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综合思维)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A.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B.地形平坦,地势低,水流慢C.植被破坏,覆盖少,调节差$D.河流众多,水面窄,河床浅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洪涝多发区在哪里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