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

合集下载

2023年政协提案:换道超车大力发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3年政协提案:换道超车大力发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3年政协提案:换道超车大力发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尊敬的各位委员:近几年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成为了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正快速向着高端、智能化、信息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这两个产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和生态链。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两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可能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交通领域,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们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促进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汽车产业的新篇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政府与企业应合作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汽车整车、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二、加强突破关键技术的研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破性技术研发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促进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还需支持汽车整车、电池、电机、充电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奠定技术基础。

三、扩大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政府可针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

推广在包括城市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在覆盖面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优化制度环境、推动政策协同政府应该建立包括法规激励、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制度环境,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政策协同,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产业的战略合作,以此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

各种新技术应用在汽车领域。

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成为了现代汽车发展的方向,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现代技术之上。

本文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出发,旨在结合当下我国技术来展望未来汽车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关键技术1引言现代汽车具备的功能越来越多,如前向碰撞预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以及智能决策等技术成为了现代汽车迈向未来的发展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基于通信互联建立车与车之间的连接,车与网络中心和智能交通系统等服务中心之间的连接的一种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实现了车内网络与车外网络之间、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

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更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2智能网联汽车研究现状美国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先行者,以交通运输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长期致力于推动发展汽车和交通行业。

2013年,NHTSA发布了《关于自动驾驶车辆政策的初步声明》政策,这是第一个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政策,该政策明确了NHTSA在自动驾驶领域支持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人为因素的研究、系统性能需求开发、电控系统安全性三个方面。

2014年,美国交通运输部与ITS联合项目办公室共同提出(ITS战略计划2015-2019),提出了美国ITS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美国ITS联合项目办公室当前正在推进的项目中,大多与网联化技术相关,主要有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应用研究、移动性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网联汽车技术研究、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工程等多个维度。

日本在2017年的ITS构想及线路图中,明确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计划:2020年左右实现高速公路上的L3自动驾驶、L2自动驾驶和特定区域的L4自动驾驶。

到2025年,将实现高速公路上的L4自动驾驶。

2018年3月,日本政府在“未来投资会议”上提出了《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明确了L3级汽车驾驶事故责任的定义。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品及关键技术路线图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品及关键技术路线图

DA、PA车辆占有率保持稳定, 车辆占有率约10%-20%
FA车辆市场占有率近10%
形成低碳消费与管理体系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20%
形成全国生命周期低碳管理体系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35%
汽车碳排放总量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并呈现下降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下降50%
产业基础
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 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跨产业 协同发展的汽车自主创新体系
替代燃料车型占比达到8% 柴油机热效率55%、朗肯循环
重型货车逐步应用
智能化 信息化
推进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商用车上应用,进一步促进商用车降低油耗
替代燃料分担
适度发展天然气、生物燃油、甲醇/柴油、二甲醚等替代燃料车型,并持续降低能耗,减少成品油消耗量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品路线图
3
3 - 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路线图
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完整的汽车产业 链与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普通道路的交通效率提高80%,交通 事故数减少80%,交通事故死亡 人数 减少90%,汽车交通碳排放减少20%
启动智慧交通城市建设,基于网络 的设计纯制造、服务一体化 实现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初步完成汽车产
工程
业转型升级
初步形成可实现"超低碳、零伤亡零拥堵"的智慧交通体系
乘用车油耗5L/100km 商用车油耗接近国际先进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 紧凑型及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超过55%
混合动力车型占乘用车销量8 %, 油耗比传统车降低25%
汽油机热效率40%
发展48V系统并提升效率
2020年
乘用车油耗4L/100km 商用车油耗达到国际先进
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紧凑型及以下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0%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编制说明一、背景与概述(一)定义与内涵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s,简称“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二)国内外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作为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国际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重要阵地。

包括欧、美、日在内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鼓励等综合措施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构建了协调、协作机制。

在规划和战略层面,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实施“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2009年和2014年分别以网联化和自动驾驶为重点发布战略研究计划,并于2016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

欧盟议会早在1984年即通过关于道路安全的决议,并于1988年正式启动了“车辆安全专用道路设施(DRIVE)”项目,持续资助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

2015年,欧盟发布GEAR2030战略,聚集汽车、IT、通信、保险和政府等方面,重点关注高度自动化和网联化驾驶领域等推进及合作。

日本政府也将自动驾驶和车车通信作为重要方向和目标,通过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VICS)、先进安全汽车(ASV)等项目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4年,日本发布《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将自动驾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整车企业,如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福特、特斯拉、丰田、日产等已经实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正在普及推动PA级自动驾驶产品的商业化,部分高端品牌已计划推出CA级自动驾驶产品;各国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合作日益加强,相互持股与并购的情况日益普遍,通信、信息、电子、整车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与网联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从智能化和网联化两个方面,探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能够自动感应并运用一系列的智能设备和系统,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1. 智能驾驶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是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它主要包括自动驾驶、智能制动系统、智能跟车系统等。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使驾驶员可以更加轻松地驾驶汽车,并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智能制动系统和智能跟车系统则可以实现汽车与周边车辆的智能交互,提高驾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智能交互系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交互系统可以通过语音、触摸屏等方式与驾驶员进行智能交互。

驾驶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整座椅、开启空调、控制音乐等,使驾驶更加便利和舒适。

3. 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和调控,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智能充电。

这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减少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二、新能源汽车的网联化发展趋势网联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将车辆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智能交互,提高驾驶安全性、行车效率和用户体验。

1. 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网联化的核心。

它通过无线通信、车载传感器和定位技术等实现车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

例如,车辆可以通过车联网技术获取路况信息、实时导航以及远程诊断等服务,提高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2. 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是网联化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

通过云服务平台,车辆可以与云端进行连接,实现车辆的数据传输、存储和处理。

这将为用户提供诸如远程控制、智能导航等一系列的智能化服务。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绵阳市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六大重点产业和六大创新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塑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基本建成以创新为引领的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有效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完善延伸产业链供应链。

立足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科技领先优势,找准薄弱环节,通过精准招商、以企引企等方式,引进材料、元器件、终端设备等引领型、补链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带动一批企业落户绵阳,形成产业集群。

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有效投入,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加速推动先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发展能级提升深度融合。

推动六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六大重点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六大重点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

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

坚持高端切入和协调推进相结合,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

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强产品研发创新,提升中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提升能级,做大规模,建设西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基地、西部节能装备制造及循环经济发展基地、西部高端装备制造基础配套零部件制造基地。

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

加大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建设西部知名的食品精深加工基地。

支持发展天然气开发和综合利用。

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六大重点产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加快提升六大创新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创新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

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

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强,以及人们对汽车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变化,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各国纷纷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未来五年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划将围绕这两个方向展开。

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1.立法推动:政府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立法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对传统燃油汽车实施限制措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2.研发投入:汽车企业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以及动力性能,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便捷和高性价比的需求。

3.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将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充电速度,解决充电难题,确保新能源汽车的出行便利性和可靠性。

4.消费者激励政策: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购车补贴、减税优惠、免费停车等,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

二、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1.车联网发展:汽车企业将加大对智能网联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车联网的发展,实现车辆间的无线通信和信息互联,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出行服务。

2.自动驾驶技术:汽车企业将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交通效率和出行舒适度。

3.智能交通管理:政府将加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道路监控、智能信号灯、车辆导航等,提高交通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优化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信息安全保障: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汽车企业将加强对智能网联技术的信息安全保障,确保车辆和乘客的信息安全与隐私。

在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新能源的智能网联技术

新能源的智能网联技术

新能源的智能网联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单纯依靠新能源的驱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车辆性能和便利的需求。

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为新能源汽车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供了更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还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

一、智能网联技术的定义及特点智能网联技术是指通过建立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网联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互联:通过智能网联技术,车辆之间可以实时传输信息和数据,保持高效的通信,实现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

2. 数据交互:智能网联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大数据交互,通过数据共享和分析,优化车辆的运行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3. 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技术可以使车辆自主感知和判断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4. 安全保障:智能网联技术可以通过车辆之间的远程监控和实时警报功能,提高道路安全性,在关键时刻发出警报并采取应对措施。

二、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结合新能源汽车由于其环保、高效的特点,已成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选择。

而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便利程度。

1. 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使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更加智能化,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提高车辆续航里程。

2. 结合云服务技术,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随时获取车辆的状态、位置和充电信息等,方便用户进行车辆管理和使用。

3. 使用车辆感知技术和交通流量调度算法,实现新能源汽车与周围车辆、红绿灯等交通设施的互动,优化交通流量分配,缓解道路拥堵问题。

4. 结合智能导航和实时路况信息,智能规划行车路线,选择最优路径,节约时间和能源消耗。

5.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家居系统的结合,实现家庭充电设施与车辆之间的互联,根据家庭用电情况和电网负荷情况,智能调整车辆的充电时间和方式。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课程性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也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

2.课程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感知识别、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技术,能够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汽车的基础维保及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3.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该课程以汽车电工技术基础、汽车电子技术基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检修、汽车电控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车载网络系统检修等多个学习领域为基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汽车上的最新应用,故本学习领域内容较难,但却是全面掌握未来汽车新技术的必由之路。

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该学习领域是依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汽车维修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课程建议总课时48课时。

各章节课时安排见后续表格。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1.素质目标(1)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3)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质,具有社会责任心;(4)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5)具备开拓进取、敢于创业的精神;(6)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主学习能力;(7)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过去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风向标。

这些新一代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融合了先进技术的智慧载体。

让我们一起走进未来,探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智能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之一是智能驾驶技术。

通过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应用,车辆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大大提升了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未来,智能汽车将逐渐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为驾驶员带来更加便利的出行体验。

车联网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自动驾驶,还具备强大的车联网功能。

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车辆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数据共享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

比如,可以通过手机App对车辆进行远程预约充电、预热等操作,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生活。

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采用了电力、氢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石油资源的依赖,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碳排放。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正逐渐成为主流选择。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车辆产生的数据量将大幅增加,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

汽车制造商和相关企业需加强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

未来展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

这些汽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人类社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未来,智能汽车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汽车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推动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普及,相信智能汽车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让我们共同期待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美好未来!。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分析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分析摘要:智能网联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汽车上,是汽车业界的又一座里程碑。

代表着汽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出行变得更加便利,给人们带来了高品质的,物质及精神上的享受。

基于此,本文环境感知技术、智能控制及辅助驾驶技术、高效通信技术、准确定位与高精度地图技术、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技术几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上应用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上的技术,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下的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汽车这个产业的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在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生活的质量。

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对环境,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

同时伴随着汽车的普及,有关于汽车的各种事情也随之而来。

这时候汽车的再一次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背景的。

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各种技术是符合人们对汽车的需求的,让人们的驾驶变得快乐,变得安全。

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是对汽车产业的一次提升。

一、环境感知技术各类雷达、摄像头、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汽车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是辅助驾驶汽车的关键所在,能否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的效果,对外界环境表现出敏感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汽车四周环境是什么情况,是通过外界环境感知技术来实现的。

利用各类雷达、摄像头、各种传感器及通信技术,来获取外界信息,汽车自身状况及周围的情况。

想要让汽车对环境的感知,24小时满足使用要求,可以利用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深入探索研究环境感知技术。

环境的感知技术可以使对汽车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感知,不同的感知解决不同的问题。

对汽车自身的感知可以快速的、高效的、准确的感知出车辆的健康情况,及车辆行驶中的状态,外界复杂的交通环境。

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可以增加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快速准确的处理复杂的交通环境。

新能源汽车的时代2024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与智能网联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时代2024年的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与智能网联新技术

挑战:电池技术瓶颈,续航里程短,充电 时间长
应对策略:研发新型电池技术,提高电池 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
挑战:充电设施不足,分布不均
应对策略:加大充电设施建设投入,优化 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便利性
挑战: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
应对策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 扶持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
市场需求:随着环 保意识的提高,电 动汽车市场将迎来 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步:电池技 术、充电设施、自 动驾驶等技术的不 断进步,将为电动 汽车市场带来更多 的机遇
政策支持:政府对 新能源汽车的扶持 政策将持续推进, 为电动汽车市场提 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市场竞争:随着越 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电动汽车市场,市 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也将推动市 场的快速发展
2020年代: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智能网联新技术的应用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欧洲市场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预计销量将达到300万辆
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 电动汽车市场,预计销量将 达到500万辆
预计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 到1200万辆
美国市场预计销量将达到 200万辆
日本市场预计销量将达到 100万辆
认知度: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度逐渐提高 接受度: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逐渐提高 购买意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电动汽车
影响因素:价格、续航里程、充电设施等因素影响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与接受度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动驾驶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 自动驾驶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优势 自动驾驶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挑战和问题
充电桩数量增 加:预计2024 年充电桩数量 将大幅增加, 满足更多电动 汽车的充电需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5号)和《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机遇,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突出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引进优势企业来豫建厂、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和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一批整车制造和配套产业知名品牌,促进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在重点区域及行业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一)2016—2020年,全省推广新能源汽车分别不低于1.8万辆(标准车,下同)、2.2万辆、2.8万辆、3.8万辆、5万辆,且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占全省新增及更新的汽车总量比例不低于1.5%、2%、3%、4%、5%。

(责任单位:各省辖市政府)(二)抓好重点城市推广使用工作。

将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等列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重点城市,其中2016年郑州市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低于4000辆,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各不低于2000辆。

2017—2020年以上重点城市按2016年推广数量为基数递增。

(责任单位:郑州、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焦作市政府)(三)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

2016—2020年全省新增及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要分别达到40%、50%、60%、70%、80%。

(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四)积极推动旅游景区使用新能源汽车。

全省旅游景区2016年新增及更换的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重不低于50%,2020年前全省4A级以上景区普及使用新能源汽车。

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

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

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摘要:简述智能网联汽车概念,分析了目前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通信与平台、信息安全,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网联;深度学习;V2X通信;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

1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其技术架构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6种:1)环境感知技术,包括利用机器视觉的图像识别技术,利用雷达的周边障碍物检测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传感器冗余设计技术等。

2)智能决策技术,包括危险事态建模技术,危险预警与控制优先级划分,群体决策和协同技术,局部轨迹规划,驾驶员多样性影响分析等。

3)控制执行技术,包括面向驱动/制动的纵向运动控制,面向转向的横向运动控制,基于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的底盘一体化控制,融合车联网通信及车载传感器的多车队列协同和车路协同控制等。

4)V2X 通信技术,包括车辆专用通信系统,车间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的通信保障机制,移动网络技术,多模式通信融合技术等。

5)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包括云平台架构与数据交互标准,云操作系统,数据高效存储和检索技术,大数据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技术等。

6)信息安全技术,包括汽车信息安全建模技术,数据存储、传输与应用三维度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漏洞应急响应机制等。

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现状2.1 环境感知技术环境感知系统的任务是利用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主要车载传感器以及V2X通信系统感知周围环境,通过提取路况信息、检测障碍物,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车辆行驶环境复杂,当前感知技术在检测与识别精度方面无法满足自动驾驶发展需要,深度学习被证明在复杂环境感知方面有巨大优势,在传感器领域,目前涌现了不同车载传感器融合的方案,用以获取丰富的周边环境信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也是车辆重要的环境信息来源。

智能网联汽车架构、功能与应用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架构、功能与应用关键技术
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方面。通过 高效的机器视觉算法,可以实现对道路标志、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实时感知和识 别。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决策系统可以处理海量数据,提供最优驾驶策略,提 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大数据技术可以处理和分析海量的车辆运行数据,包括位置、速度、交通状况 等,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决策和控制提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优化车辆 性能,提高行驶效率,同时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硬件架构设计中,仍有部分元件的性能指标未达到预期要求;
2、软件设计中,部分算法的优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数据流程方面,仍存在部分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较慢的情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 1、继续优化硬件资源配置,提高电子电气架构的整体性能;
2、进一步优化软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3、研究更为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方法,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4、将本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车型中,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之,本次演示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与试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深 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们也指出了研究中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在控制策略方面,节能优化需要车辆的运行模式和能源调度。例如,智能网联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何合理分配电能,减少能源浪费。同时,还需结合交通状 况、路况等信息,优化车辆的运行策略。硬件设备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高 性能、低能耗的电机和电池技术,以提高车辆的动力和经济性能。数据采集方 面,利用高精度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路况等的实时监 测与评估。
二、智能网联汽车功能
智能网联汽车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智能导航、智能交通监测、智能车辆控制等。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程标准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课时为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架构、环境感知技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智能决策技术、控制执行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交互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产业链的需求、掌握智能网联汽车的三大关键技术感知识别、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技术,能够依据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及规范完成智能汽车的基础维保及相关售后服务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素质目标1.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3.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质,具有社会责任心;4.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信息素养;5.具备开拓进取、敢于创业的精神;6.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自主学习能力;7.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2.掌握各种智能网联汽车的专用工具、仪器和设备的操作规范;3.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各环境感知的关键零部件的工作原理;4.掌握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系统原理;5.了解智能网联汽车计算平台的功能及内部的算法与算力;6.掌握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7.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机交互技术发展的趋势;8.熟悉智能网联汽车信息交互技术的规范及要求。

(三)能力目标1.能够依据国家标准及技术规定,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基本维保;2.能够依据关键零部件的安装规范及技术要求,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的安装、检测;3.能够完成惯性导航系统的安装、检测与调试;4.能够依据车载网络终端系统的故障,对常见故障进行排除;5.能够依据车际网的协议查找车联网出现的故障,并分析故障原因;6.能够对线控执行关键部件进行安装、检测与基本的调试;7.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能够查阅维修资料,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开拓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

开拓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张希认为,现阶段全世界主要汽车强国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线,正是我国突破汽车技术垄断的绝佳时期。

目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业的热点,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发展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智能出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希深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意义,在相关领域深耕十余载,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张希应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继续深造,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之路也就此展开。

2009年,张希学成归国,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电池管理、无线充电和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决策技术的研究。

近5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课题、上海市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上海市教委产学研专项、上海市浦江人才支撑项目、上海市工业强基课题等。

张希教授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部分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基于科研成果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已获授权十余项,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还入选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并曾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荣誉。

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张希在与企业和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参与产品技术需求提出、技术方案制定、原型样机开发、样机测试验证、产品完善成型的整个研发过程,做到信息共享、沟通及时、分工明确,将市场需求与创新技术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推倒重来、重复开发的不良后果,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研发效率。

他还以非营利单位的身份帮助合作企业介绍产品应用下游客户,在市场和产业链的建立上尽可能发挥作用,显著减少了企业前期市场开发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一、实施背景(一)产业发展现状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双重带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7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2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例超过50%。

首先,产品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取得重大突破,高速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功率电力电子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配套体系。

其次,制造装备及工艺全面升级。

企业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性价比进一步提高,自主产品配套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另外,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强化上下游企业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存在的差距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体起步较晚,研发基础薄弱,车载级环境感知等智能传感器、集成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技术水平及研发能力落后,面向自动驾驶技术的示范、测试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关键制造设备研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仍有待提升;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和控制、功率芯片集成设计和模块封装等方面还明显低于国际水平;燃料电池先进材料研制、系统集成、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需加强协同攻关;整车轻量化材料、成型工艺及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亟需快速提升跨产业、跨学科的汽车轻量化产业水平。

(三)实施必要性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然趋势,世界传统汽车强国和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均已完成战略布局,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

为持续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我委将继续组织实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二、主要任务及预期目标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结合国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最新发展形势,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池、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等方向,择优支持产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企业能力强的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智能网联汽车鼓励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实体平台,实现整车制造企业、互联网公司及关键零部件企业优势互补和高度融合,推动不同级别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产业化。

重点支持基于高性能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技术的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突破图像识别处理、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决策与控制策略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系统产业化。

重点支持具备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防碰撞预警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整车集成系统。

提升集成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及执行系统的单项或多项智能化辅助驾驶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支持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

重点支持面向行业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突破无线通信传输、车载数据交互与管理等关键技术,实现车车、车路等协同控制运行,提升整车安全、经济性;建立监控及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采集示范区内车辆的运行环境及状态信息数据,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证测试及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二)高性能动力电池以提升动力电池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发展专用智能化制造装备、研制高性能动力电池及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开展动力电池标准化战略研究,推进动力电池标准化生产及回收利用,建立动力电池产业闭环生态圈。

支持动力电池高效高精度智能化关键生产设备产业化。

提高我国动力电池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及控制精度,促进高性能搅拌机、涂布机等核心装备自主开发与应用。

支持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高能量型、高功率型车用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产业化。

实现高比容量正负极材料、高性能隔膜及功能性电解液等关键材料自主化研制,提高动力电池安全防护水平,完善安全评价技术与测试体系。

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及集成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提升产品一致性水平,推动我国高性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支持高效、安全、环保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与利用。

开发动力电池单体、模组、系统的自动化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实现镍、钴、锰等高价值化学材料的高效定向循环再利用以及隔膜、电解液无害化处理。

建立电池后处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电池循环利用信息可追溯,实现资源全过程清洁化再生利用。

(三)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支持高性能轮毂、轮边直驱系统及车用高性能功率器件的产业化。

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动力驱动系统集成与控制、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提高生产工艺和测试设备技术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高效、高性能驱动;突破基于IGBT芯片、碳化硅等的电力电子元件集成、控制及封装关键技术及工艺,实现高功率器件级集成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支持低成本、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部件产业化。

研制高一致性、高可靠性及高环境适应性的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高性能专用电堆检测设备,建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品整车集成和批量化应用,提升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

(五)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支持低成本车用碳纤维材料及成型工艺。

提升碳纤维材料在线模塑成型、注射成型、模压成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等低成本高效率先进工艺水平,突破胶粘连接等异种材料连接、车身和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推动低成本、轻质、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整车综合性能。

三、组织形式(一)实施路径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建立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机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产业化专项储备管理机制,持续支持关键重大领域产业化突破,并积极开拓新兴领域谋求跨越式发展;科学合理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滚动推进项目筛选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工作;建立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及评估机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储备。

聚焦国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行业发展需求,选择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支持方向,及时将目前在建以及拟于当年和未来三年开工建设的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储备库,动态调整,滚动储备。

项目遴选。

组织行业专家,对储备项目的承担主体、资金配套、风险管理、项目内容、项目指标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开展评估调查,优选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领先、切实能够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政府投资项目。

项目推进。

对于符合支持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全过程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等项目各环节工作,切实加快项目组织实施。

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适当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项目资金需求,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过程监督。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851号)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对重大工程包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主要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完成后,由地方相关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验收,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验收情况报告。

项目评估。

项目完成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全面评估总结产业化专项实施总体情况,归纳分析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项目支持方向、重点任务、支持方式及项目管理等提出意见,不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二)实施主体项目主体。

产业化专项主要依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明确项目技术路线,共同完成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实现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产业化应用。

管理主体。

建立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及第三方专业支撑机构组成的联动项目管理体系,协同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产业化专项实施,编制、修订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方向、预期目标及指标要求,并按照工作程序、支持方式、时限要求等,审核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全过程推动项目实施和投资计划落实,监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关键问题。

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围绕产业支持方向征集优质项目,督促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监督项目实施进程及国家投资补助资金使用,组织行业专家开展项目验收评审,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及关键问题。

第三方专业技术支撑机构主要起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国家主管部门开展项目调研、筛选、评审及验收等工作。

项目建设完成后,积极衔接地方主管部门及项目承担主体,全面评估产业化专项实施效果,为未来项目储备和政府投资方向建言献策。

(三)支持方式采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方式,优先支持以联合体方式申报的项目,项目相关指标要求见《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

对于先进动力电池及系统集成、先进专用制造装备、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高性能纯电直驱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身结构和轻量化、智能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等项目,给予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一定比例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

智能化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项目按照年度自主品牌智能化系统采购总价的一定比例给予中央预算内补助。

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对承担项目企业,由企业注册地地方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财政奖励。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申报准入门槛通过提高产业化项目申报准入标准,择优扶持拥有自主化技术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项目,确保申报项目质量。

(二)鼓励产业协同创新鼓励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及第三方行业组织等联合申报,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重大关键技术切实突破及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三)强化项目组织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委托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开展项目调研遴选、方案实施跟踪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必要时调整支持方式、内容及相关指标要求。

(四)完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构作用,定期组织项目节点检查和动态抽查,项目主体定期提交项目实施进展报告,对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附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一、智能化关键部件及整车系统集成(一)智能视觉增强安全辅助系统产业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