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

合集下载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21
❖ 缺血性肠病也是动脉重建手术后的严重并发 症(占1%-7%)。原因为:
修补腹主动脉瘤破裂时,主动脉横段钳夹的时间过长造 成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缺氧状态和血肿压迫脏器,致血 供减少
瑞士1987~1993年的全部腹主动脉和股动脉手术患者 并发症中肠缺血发生率2.8%
因动脉瘤破裂而休克的患者,其乙状结肠和左半结肠缺 血发生率7.3%~9.5%
❖ 约50%~75%的肠壁供血至黏膜层,所以一旦发 生缺血,病变首先累及黏膜层
16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左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血供: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示意图
17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18
缺血性肠病分为梗塞性和非梗塞性
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淀粉样变、放射性损伤、系统性 血管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过敏性肉芽 肿、硬皮病、白塞综合征、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心力衰竭、低血容量状态、菌血症、神经源性创伤、过敏性
药物
结肠阻塞 血液疾病
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儿茶酚胺类、雌激素、金制剂、 NSAID、可卡因成瘾、某些Cox-2抑制剂、纳拉曲坦 (Naratriptan)--治疗偏头疼药物
条空肠、回肠动脉分支,其分支彼此吻合成血管弓 近侧1/4小肠段只有一级血管弓 中2/4小肠段有二、三级血管弓 远侧1/4小肠段有四级血管弓 最后一级动脉弓最靠近肠道,并与肠道平行称边缘动
脉(marginal artery)
8
中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空肠动脉弓
肠 动 脉
回肠动脉弓
缺血性肠病 Intestinal ischemia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课件

临床表现
01
腹痛:持续性或阵发性,可 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

02
便血:大便带血,颜色可呈 鲜红色或暗红色
03
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 右
04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肿块, 质地较硬,有压痛感
05
肠鸣音减弱:肠蠕动减弱,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体征、实验 室检查、影 像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 改善微循环、 抗凝、抗血 小板聚集、
溶栓等
药物治疗: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溶栓药
物等
手术治疗: 血管重建 术、肠切 除术等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 药物护理、 康复护理等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等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如疼痛、腹胀、呕吐等 观察患者大便情况,如颜色、性状、次数等 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如苍白、发绀等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如清高脂肪、高胆固 醇食物摄入
适当运动:保持 适度运动,增强 体质,提高免疫 力
健康教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
2.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 免疫力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PPT 课件
x
目录
01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02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要点 03 缺血性肠病的康复指导 04 缺血性肠病的预防措施
缺血性肠病的概述
病因和病理
病因:动脉粥样 硬化、血栓形成、
血管痉挛等
病理:肠道缺血、 缺氧、坏死、溃
疡等
症状:腹痛、腹 胀、恶心、呕吐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医学PPT课件】缺血性肠病
• 右结肠动脉:营养升结 肠;
• 中结肠动脉:横结肠 • 回结肠动脉:回肠末端,
阑尾、升结肠。
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
• 平L3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在腹膜壁后面沿腹后壁向 左下走行,分支分布于降 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 部。
• 左结肠动脉 降结肠 • 乙状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 • 直肠上动脉 为肠系膜下
1. 动脉粥样硬化 最常见病因,病变动脉的横径缩小至正常 的2/3以下,就 会出现缺血;多发生于大血管,如肠系膜
上动脉腹主动脉 开口的2cm以内;肠系膜下动脉易发生粥 样硬化闭塞,但 侧枝血供丰富,较少出现症状。
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 管腔较粗,从腹主动脉斜 行发出,栓子极易出现栓塞,如房颤、急性心肌梗死后栓 子、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或搭桥术后
动脉的直接延续,营养直 肠上部。
缺血性肠病 ---病理学
大体表现
显微镜下表现
缺血期
肠腔扩张,肠壁水肿、变厚,可 见不规则缺血灶、瘀斑
上皮细胞坏死、黏膜固有层水肿、 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毛 细血管扩张,可见小静脉血栓;
修复期
大小不一的溃疡,程纵行或匍性, 偶见假息肉
坏死残留的腺体出现增生,溃疡基 底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浆细胞和淋 巴细胞浸润
腹腔干动脉及其分支
腹腔干在主动脉裂 孔下方起自腹主动 脉前壁,迅即分为 肝总动脉、脾动脉 和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分为肝固 有动脉和胃十二指及其分支
• 平L1起自腹主动脉前壁, 经胰腺头体交接处后方下 行进入小肠系膜根部右下 向右髂窝走行。
•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营养胰 腺和十二指肠;
• 常在一些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动脉硬化、房颤病史的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部位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

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主要表现就是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以鲜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黑便,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由于AMI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很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病因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检查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殊检查(CT、结肠镜等)、鉴别诊断。

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一旦出现腹痛持续>2h,尤其是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即应考虑本病,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1、首选结肠镜检查: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重点是左半结肠。

急性期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表溃疡及血管网消失,不过这些改变并无特殊性,如果病理活检发现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则是诊断的根据。

晚期,尤其是慢性者可见结节性病变、皱襞增厚。

2、腹部钡餐透视或拍片:对于急性期肠穿孔、慢性期肠狭窄意义较大。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

缺血性肠病知识点总结1. 缺血性肠病的分类缺血性肠病按照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具体包括急性肠缺血、亚急性肠缺血及慢性肠缺血。

此外,根据肠道受累的不同部位,又可分为肠系膜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肠系膜动脉功能性或非闭塞性疾病。

至于病因的不同,缺血性肠病有全根性与局灶性的区别。

包括大血管闭塞性病变、小血管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

2.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系列肠道病变。

较常见的病因包括肠系膜动脉主干或分支的血栓、栓子与肠系膜动脉与肠系膜静脉的夹层压迫,肠系膜血管的粥样硬化和血栓闭塞等。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心源学性、血栓形成前期、炎性及肿瘤性有关的缺血性肠病。

3.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肠缺血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半数以上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慢性肠缺血可分为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症状。

其中血管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胀、腹鸣、食后上腹不适等。

而非血管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恶心、呕吐等。

4.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下检查等。

其中,CTA、DSA和MRA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内镜检查可发现肠黏膜疱疹、出血、溃疡、坏死性肠炎及肠腔狭窄和阻塞等。

5.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缺血性肠病的治疗首先是保持足够的肠道血液供应,包括改善全身循环、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等。

对于患者而言,遵医嘱服用药物,戒烟戒酒,保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些重症患者中,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以上是缺血性肠病的相关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缺血性肠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探讨,可以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多的临床信息。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缺血性肠病教学演示课件
生风险。
合理饮食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 维的饮食习惯,避免暴 饮暴食,减轻肠道负担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促进 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和全 身检查,及时发现并处
理潜在问题。
处理方法及时机选择
药物治疗
在缺血性肠病早期,可采用药 物治疗,如抗凝药物、扩血管 药物等,以改善肠道血液循环
分型
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表现为可逆性肠黏膜损伤, 中型表现为肠壁全层损伤伴溃疡形成,重型则出现肠壁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 严重并发症。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或炎 症。
便常规
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血液生化
可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缺血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肠系膜动脉重 建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介入治疗
如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球囊扩张术等 ,可针对具体病变进行局部治疗,具 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肠梗阻
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壁水肿、充 血,进而引起肠腔狭窄,造成肠 梗阻。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
鉴别诊断
需要与急性胃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疾病进行鉴别。急性胃肠炎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肠梗阻多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套叠多见于小儿,表现 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等。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
禁食
减少肠道负担,避免加重 缺血症状。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与分型
急性型
突发剧烈腹部绞痛,恶心 、呕吐、腹泻及血便,症 状与体征不相符,即症状 重、体征轻,腹部压痛与
腹肌紧张不明显。
慢性型
反复发作的腹痛、便血, 可自行缓解,症状较轻,
多不伴呕吐、腹泻等。
狭窄型
腹部症状与体征不明显, 但可出现肠梗阻表现,如 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
便等。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变化、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评估病情恢复情况及
缺血性肠病危险因素宣传
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 疾病的宣传,强调这些疾 病与缺血性肠病的关联;
宣传肠系膜动、静脉血管 闭塞及狭窄等直接原因,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 规、便常规、D-二聚体等)及影像 学检查(如腹部平片、CT、血管造 影等)进行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主要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套叠 等疾病相鉴别。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保持大便通畅等。
重要性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 穿孔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及时 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02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评估患者腹痛、腹泻、便血等症 状的严重程度。 了解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 胀等伴随症状。 评估患者是否有休克、心衰等严 重并发症的表现。
讲解其他可能的发病原因 ,如心力衰竭、休克等引 起的肠局部供血不足。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

2024缺血性肠病要点(全文)一、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

首先,滥用利尿剂会使内脏血液量降低,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长期便秘的患者,由于排便时腹内压升高,影响腹部内脏的血液供应,也可能引发缺血性肠病。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泵血能力减弱,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不畅,包括肠道的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等,会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减少肠道的血液供应。

非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大多为自发性,多见于老年人。

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或者同时服用影响内脏血流药物(如升压药等)的患者,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机会明显增加。

血管阻塞型的缺血性肠病主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的损伤、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动脉硬化、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

例如,肠系膜动脉的创伤可能直接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血液无法正常供应肠道。

长期口服避孕药、肠腔内压升高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缺血。

总之,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炎症和损伤。

了解这些致病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二、缺血性肠病的症状表现缺血性肠病的症状多样,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腹部痉挛性疼痛:多表现为左下腹部的持续性或突然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患者往往还伴有明显的排便感。

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导致肠道肌肉痉挛所致。

便血:通常在腹部疼痛后的24 小时内出现,血液可与大便混合,呈现鲜红色或暗红色。

便血量一般不多,但严重时可能会大量出血。

恶心、呕吐:肠道缺血引发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肠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

症状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轻症患者可能症状较为轻微,甚至可能自行缓解。

然而,重症患者的症状则较为严重,不仅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大量便血,还可能伴有严重的腹胀、腹膜刺激征阳性等。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
治疗
非闭塞性肠缺血,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以降低 动脉血管阻力; 对于早期患者,一旦确诊,无论有无腹膜炎体征, 都可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一般灌 注罂粟碱)。 对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 基础上,在排除腹膜炎等并发症后,主张诊断明确 后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 如怀疑肠坏疽、肠穿孔应进行剖腹探查。部分病例可 行肠系膜动脉血管置换术进行治疗。
缺血性肠病
病因
血流量不足 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 道缺血
缺血性肠病
病因
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 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 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缺血性肠病
临床表现
突发左下腹痉挛性疼痛 便血 肠功能紊乱 肠壁全层坏死、肠壁破裂、腹膜炎、休克。
缺血性肠病
概念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 因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缺血性肠病
病因
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 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 全身性血管病变(如结节性多动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 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时及化疗、放疗等情 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 子而堵塞肠道血管
缺血性肠病
检查
结肠镜检查 表现为黏膜充血、水 肿、瘀斑,黏膜下出 血,黏膜呈暗红色, 血管网消失,可有部 分黏膜坏死,继之黏 膜脱落、溃疡形成, 呈环形、纵形、蛇形 及散在溃疡糜烂。
缺血性肠病
检查
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 动脉血栓形成,肠黏 膜病变为全壁坏死、 形成深大纵形溃疡。
缺血性肠病
检查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

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发生闭塞,伴有血管腔 内充盈缺损或静脉侧支形成。
据文献报道阻塞性肠缺血仅9% ~ 26%的患者在手术前能够作出正确的诊 断,多数患者只有在手术时才能作出诊 断。
❖ 其他 结肠缺血钡灌肠检查敏感度约 为80%,其特异性表现为拇指印征。腹 部CT有助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可 见肠系膜上静脉增宽,其中可见低密度 信号,强化阶段可见周边强化,呈“牛 眼征”.
❖ 确诊为慢性缺血性肠病,家属拒绝手术, 予内科保守治疗(抗凝、扩血管、修复 肠道粘膜、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 病情逐渐稳定,大便次数减少,成形, 呈黄色,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血红蛋白 上升至82g/L,总蛋白升至53 g/L,白 蛋白上升至26g/L,全身浮肿也有明显 消退。
最终突发肺栓塞死亡。
❖一般于腹痛后24h出现便血,这是肠 梗死的可靠征象,根据出血量可表 现为大便潜血阳、黑便、暗红色或 鲜血便
❖ 体格检查在疾病早期与腹痛的程度不成 比例,早期腹痛剧烈而查体可无明显异 常,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心率加快、 血压降低、腹胀、腹部叩诊鼓音、肠鸣 音减弱、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 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
缺血性肠病的 诊断和治疗
缺血性肠病是20 世纪初60 年代提出的一 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肠 管功能或形态变化所致的疾病。该病临床表 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 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粘膜损害。
分类
❖急性肠系膜缺血 ❖慢性肠系膜缺血 ❖结肠缺血
❖血管造影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 助于发现病变部位和范围,为诊 断本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为手术 治疗提供参考。
阳性征象为: 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主动脉没有阻塞, 其中小分支可存在节段性狭窄。肠系膜动脉 主干和分支呈弥漫性痉挛或分支的节段性痉 挛,如果给予罂粟碱解痉处理,则立即可见 血管管径扩张。 ②栓子:肠系膜上动脉内的圆形充盈缺损, 伴远端血管完全或次全闭塞。 ③ 血栓形成:常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 可见血管突然中断,可伴有反应性血管收缩, 管径普遍变细。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发病机制
主要由于肠道血液供应减少或中 断,导致肠壁缺血、缺氧,引发 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 肠壁坏死和溃疡形成。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缺血性肠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是缺血性肠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老年医学缺血性肠病
03-19
CONTENTS
• 缺血性肠病概述 • 老年缺血性肠病特点 •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
中应用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方法 • 缺血性肠病治疗策略与方案选
择 • 总结与展望
01
缺血性肠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 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 缺氧,进而发生坏死和溃疡的一 种疾病。
并发症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
预后评估
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患者自身状况密切相关。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对于老年患 者,应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3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应用
腹部X线平片检查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系统介绍了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治疗和预防措施
全面概述了缺血性肠病的治疗原则、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老年医学领域发展趋势
1 2 3
老龄化与老年疾病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和 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疾病的预防、诊断和 治疗水平不断提高。
早期可见局限性痉挛,随后见肠腔积气, 节段性扩张,肠壁水肿增厚

缺血性肠病的健康宣教

缺血性肠病的健康宣教

_
3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血药物:如 华法林、肝素等, 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和栓塞
血管扩张药物: 如硝酸甘油、硝 普钠等,用于改
善缺血症状
抗氧化药物:如 维生素C、维生 素E等,用于保 护血管内皮细胞, 减少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01
02
03
腹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阵发性的腹痛,疼痛部位多 在左下腹或右下腹。
0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 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 能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05
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能出 现腹部包块,可能与肠道梗 阻有关。
02
腹泻:腹泻次数增多,粪便 呈水样或糊状,可能伴有黏 液或血液。
04
便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 血,可能与肠道黏膜损伤有 关。
4
复查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影响检查结果 的因素
谢谢
心理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减 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_
4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
心理护理
1
2
3
保持积极心态: 鼓励患者保持 乐观,积极面 对疾病
提供心理支持: 倾听患者的感 受,提供心理 安慰和帮助
减轻焦虑和恐 惧:帮助患者 了解疾病,减 轻对疾病的焦 虑和恐惧
4
增强信心:鼓 励患者积极参 与治疗和康复, 增强战胜疾病 的信心
04
严重时可能导致肠坏死、肠穿孔等并发症。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动脉粥样 硬化:血 管内脂肪 和胶原沉 积,导致 血管狭窄
血栓形成: 血液中的 凝血因子 异常,导 致血栓形 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腹部X线检查: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
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
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 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 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 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3)应用血管扩张剂:AMI一经诊断应立即用罂粟碱30mg肌
肉注射,继以30 mg/h的速率经微量泵静脉输注,每日1~2
次,疗程3~7 d,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 类药物以防肠穿孔。 (4)抗栓治疗:阿司匹林200~300 mg/d或氯吡格雷1 50~300 mg/d;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尿激酶50万U、静脉滴注, 1次/d,并给予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疗程2周。对急性肠系膜 动脉血栓,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鉴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断
一、诊断
1、AMI:AMI表现为急性严重腹痛,症状和体征严重 程度不成比例,体征常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观察中
如出现腹部压痛逐渐加重、反跳痛及肌紧张等,则为肠缺
血进行性加重的表现,强烈提示已发生肠坏死。腹部X线 检查可见“指压痕”征、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气囊征。 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不显影、腔内充盈缺损。动脉 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缺血性肠病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解建
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缺血性肠病亦称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因 小肠、结 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局部组织坏死和一 系列症状的疾病。1963年Boley、1966年Marston首 先报告该病,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 变及其他某些全身性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 流量减少,不能满足肠管的需要致肠壁缺血时,均
腹泻为主要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 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
及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病死率高。约80%
的肠系膜动脉阻塞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 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流行病学资料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
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但目前
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多
见。国外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
者中就有1例AMI患者;我国90%IC患者为老
年患者(≥60岁)。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
化疗等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4、肠管因素: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 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
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变薄、
坏死。
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
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1、血管病变:腹腔血管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 要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肠系膜上动脉 压迫症,多种病因所致的血管炎及肠道血管畸形等,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
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
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疾病时,也可出现肠缺血性改变。
可发生本病。
缺血性肠病的分型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acutemesenteric ischcmia,AMI)
2、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
3、缺血性结肠炎
(ischcmic colitis,IC)。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4、CT检查:CT增强扫描和CT血管 成像可观察肠系膜动脉主干及其二级 分支的解剖情况。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5、MRI检查: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方法。MRI可显示
肠系膜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的解剖,但对判断狭窄
程度有一定假阳性率。MRI对判断血栓的新旧、鉴别可 逆性和不可逆性肠缺血有很高价值。 6、选择性血管造影:是AMI诊断的金标准,并可在诊断 的同时直接进行血管内药物灌注治疗和介入治疗。但对
于选择性血管造影正常者,不能除外非闭塞性血管缺血。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改变
基本的病理改变是肠壁水肿、 出血及坏死等循环障碍性变化。 黏膜层缺血性变性坏死可引起糜 烂及溃疡形成,似溃疡性结肠炎。
穿透性坏死可形成急性或慢性穿
孔,后者常有肠粘连。由于坏死 反应或继发细菌感染可有不同程 度炎症。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1、AMI:AMI三联征: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
及肠麻痹,表明有肠梗死,需立即行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三、介入治疗
腔内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有助于恢复 动脉血流,降低复发的机会。这种治疗的技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很低,渐有取代手术治疗之趋势。介入治疗
肠系膜动脉狭窄的成功率为90%~95%,临床有效率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6)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30 mg,肌肉注射,1次/8
h,必要时可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 μg,静脉滴注,1次/d;
或丹参30~60 ml加入250~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2次/d,疗程3~7 d,少数患者需2周。 (7)持续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监测,直到病情稳定。 (8)若患者腹部触痛加重,出现肌紧张、反跳痛、体温升高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3、IC: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
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
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
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 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 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 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1)初期处理:复苏,包括减轻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
低血压、低血容量和心律失常。
(2)早期应用广谱抗生素:AMI患者血培养阳性的比例高, 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加重肠缺血、诱发或加速肠管坏死, 乃至导致全身的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慎用糖皮质激素, 以免感染扩散或二重感染。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腹扪及肿块,影像学检查可见胰腺占位性病变。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原则:
对怀疑肠系膜缺血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
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密切监测血压、脉
搏、每小时尿量,必要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防止休克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
解质平衡紊乱。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二、药物治疗
1、AMI的治疗: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急性肠系膜缺血
腹膜炎体征
外科探查 动脉血栓 手术风险太 外科探查 高可介入治 疗或溶栓 症状改善 观察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2、CMI的治疗:
(1)轻症患者,应重新调整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多
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2)餐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亦可禁食,给予肠外营养。 (3)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丹参30~60 ml加入250~500 ml葡萄 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2次/d,可减轻症状,或低分子 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1次/6~8 h,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7、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镜下表现 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 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
成。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
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是与其他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 一。镜下所见出血结节是IC的特征性表现。AMI如累及 结肠,内镜改变与IC大致相同;CMI内镜检查无确切意 义,但可排除其他疾病。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
/L,大便潜血常阳性。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
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
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
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
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禁忌钡剂检奎。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1),中 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3、超声检查: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
迅速而有效。B型超声能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 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 脉冲多普勒超声能测定血流速度,对血管狭窄有较 高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其他征象有:肠壁增厚、 腹水、膈下积气、门静脉一肠系膜静脉内积气。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2、血流量不足: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
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 诱发或加重肠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 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 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