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第1课时)教案
正弦定理(第1课时)的教案
课题:正弦定理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5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2)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运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正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发现
学情分析:正弦定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向量知识,三角函数知识等基础知识后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对
知识的构建、论证能力还不强,探究过程中在思维上难免会受限,另外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为基础的“启发—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用层层深入的话题将学生引入对定理的发现证明运用过程中,使教师始终站在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最近发展区上,有效的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
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
话题二:解三角形,需要用到许多
教师启示,学生练习解题过程。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C=120°,c=10cm
正弦定理(第1课时)
教
案
赵思杰
2015年9月24日。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谢谢观看
2、探究新知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正弦定理的结论并掌握其证明 方法。首先让学生观察任意三角形ABC的三边之比与角A、B、C的对边之比之间的 关系,引导学生猜想正弦定理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作图、测量、计算等方式 进行探究,证明正弦定理的结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例演示正弦定理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不同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 及比较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推导方法及用正弦定 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三、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证明及运用正弦定理 求外接圆半径。
(2)图2中木匠在拉大锯子时,手移动的距离有何变化?随着手移动距离的变 化,所拉的锯子的长度有何变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随着手移动距离的 增大,所拉的锯子的长度增大)
(3)图3中长方形ABCD绕着AB边旋转一周后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是什么图形? 该图形的高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低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 论?(长方形ABCD绕着AB边旋转一周后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是圆锥,该图形的高 与长方形的AB边有关,低与长方形的BC边有关。由此得到: BC2=AB2+BC2=2AB·BC)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应用,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探究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帮助 学生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任意三角形中角与边之间的关系,引出本 节课的主题——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第1课时示范教学方案人教新课标B版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能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及基本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判断解的个数问题.PPT 课件.一、问题导入问题1: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想一想】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引出本讲的主题。
引语: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板书:正弦定理) 【新知探究】1.猜想推导正弦定理。
问题2:求证: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求证: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师生活动:如图,设AB 边上的高为CD ,CD =a sin_B =b sin_A ,◆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目标∴a sin A =b sin B ,同理,作AC 边上的高BE ,可得a sin A =c sin C ,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 追问:问题的推导,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如果是钝角三角形,又如何转化证明?(让学生自由发挥,分组讨论,一起判断,教师点评.)预设的答案:转化化归,化斜为直.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 中,C 为钝角,过B 作BD ⊥AC 于D ,则BD =a sin(π-C )=a sin_C ,BD =c sin_A ,故有a sin C =c sin_A ,∴a sin A =c sin C, 同理,a sin A =b sin B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设计意图:由未知到已知,引导学生探究,化被动为主动。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现状分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1)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学习了一些关于直角三角形的知识:① 毕达哥拉斯定理② 三角函数公式(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A.BC①②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③ 双方之和大于第三方,双方之差小于第三方(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4)学生具有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正弦定理的发现(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方法和向量方法(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向量建立三角形边长与三角函数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共同分析和讨论问题,促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
第二,分析教学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并用几何方法和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两个最常见、最重要的定理之一。
它准确地反映了三角形的每条边与其对角线的正弦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1.1.1正弦定理。
本章“解三角形”内容既是必修4中三角函数与向量内容的延续,又包含求解三角形的重要数量关系,蕴含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突出了几何的作用和数量化的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般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量化探究,发现并初步掌握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并为后续余弦定理等相关内容作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试验猜测、探究发现、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水平。
二、学生学情分析对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虽已具备一定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及向量等知识,也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有一定难度,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尤其是本课中涉及到推理证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会形成较大障碍。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降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难度,多带动前后知识间的联想,引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获得成果的喜悦。
若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
三、教学任务分析1、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的试验结论归纳,猜测出正弦定理;2、尝试从各种途径证明正弦定理;3、初步应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两种基本情形);4、自行归纳表述本课收获;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
11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1.1 正弦定理 (一) 知识要点: 正弦定理. (二)能力目标1.了解向量知识应用;2.掌握正弦定理推导过程;3.会利用正弦定理证明简单三角形问题;4.会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简单斜三角形边角问题;5.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典型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c =10,A =45°,C =30°,求b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如图,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求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a ,若求边b ,则需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角B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b .解:∵B =180°-(A +C )=180°-(45°+30°)=105°,B b sin =Ccsin , ∴b =︒︒⨯=⋅30sin 105sin 10sin sin C B c ≈19 评述:(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但应注意如下约定:当计算器所示结果为准确数时,或者为不少于四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而需要保留四个有效数字时,一律使用等号;保留的有效数字不少于四个时,使用约等号.[例2]在△ABC 中,已知a =20,b =28,A =4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可以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解:∵sin B =a Ab sin =2040sin 28︒=0.8999, ∴B 1=64°,B 2=116°当B 1=64°时,C 1=180°-(B 1+A ) =180°-(64°+40°)=76°,∴c 1=︒︒=40sin 76sin 20sin sin 1A C a ≈30. 当B 2=116°时,C 2=180°-(B 2+A )=180°-(116°+40°)=24°, ∴c 2=︒︒=40sin 24sin 20sin sin 2A C a ≈13. 评述: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所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例3]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a Ab =0.5131, ∴B =31°∴C =180°-(A +B )=180°-(38°+31°)=111° ∴c =︒︒=38sin 111sin 60sin sin A C a ≈91. 评述: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例3,如果没有考虑到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两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题意的解.[例4]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也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情形.解:∵sin B =a Ab sin =28120sin 20︒=0.6187 ∴B 1=38°,B 2=142°(舍)∴C =180°-(A +B )=22° ∴c =︒︒=120sin 22sin 20sin sin A C a ≈8.7 评述:(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求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 1.在△ABC 中,A =60°,a =43,b =42,则( ) A .B =45°或135° B .B =135° C .B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C.sin B =22,∵a >b ,∴B =45°.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a 等于( )A. 6 B .2 C. 3 D. 2解析:选D.由正弦定理6sin 120°=2sin C ⇒sin C =12,于是C =30°⇒A =30°⇒a =c = 2.3.在△ABC 中,若tan A =13,C =150°,BC =1,则AB =__________.解析:在△ABC 中,若tan A =13,C =150°,∴A 为锐角,sin A =110,BC =1,则根据正弦定理知AB =BC ·sin C sin A =102.答案:1024.已知△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对边BC 于D ,求证:BD DC =ABAC.证明:如图所示,设∠ADB =θ, 则∠ADC =π-θ.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A 2=AB sin θ,即BDAB =sin A 2sin θ;① 在△ACD 中,CD sin A 2=ACsin (π-θ),∴CDAC =sin A 2sin θ.② 由①②得BD AB =CDAC,∴BD DC =AB AC. 作业练习 能力基础题1.在△ABC 中,a =5,b =3,C =120°,则sin A ∶sin B 的值是( ) A.53 B.35 C.37 D.57解析:选A.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a b =53.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Cc,则C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解析:选B.∵sin A a =cos C c ,∴sin A cos C =ac ,又由正弦定理a c =sin Asin C.∴cos C =sin C ,即C =45°,故选B.3.(2010年高考湖北卷)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 )A .-223 B.223C .-63 D.63解析:选D.由正弦定理得15sin 60°=10sin B ,∴sin B =10·sin 60°15=10×3215=33.∵a >b ,A =60°,∴B 为锐角. ∴cos B =1-sin 2B =1-(33)2=63. 4.在△ABC 中,已知BC =5,sin C =2sin A ,则AB =________.解析:AB =sin Csin ABC =2BC =2 5.答案:255.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4∶5∶6,且a +b +c =30,求a .解:∵sin A ∶sin B ∶sin C =a 2R ∶b 2R ∶c2R =a ∶b ∶c ,∴a ∶b ∶c =4∶5∶6.∴a =30×415=8.能力提升提5.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解析:选B.由题意有a sin A =b =bsin B ,则sin B =1,即角B 为直角,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6.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3,a =3,b =1,则c=( )A .1B .2 C.3-1 D. 3解析:选B.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3sin π3=1sin B,∴sin B =12,故B =30°或150°.由a >b ,得A >B ,∴B =30°.故C =90°,由勾股定理得c =2.7.(2011年天津质检)在△ABC 中,如果A =60°,c =4,a =4,则此三角形有( ) A .两解 B .一解 C .无解 D .无穷多解解析:选B.因c sin A =23<4,且a =c ,故有唯一解. 8.在△ABC 中,B =30°,C =120°,则a ∶b ∶c =________. 解析:A =180°-30°-120°=30°, 由正弦定理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 =1∶1∶ 3. 答案:1∶1∶ 39.(2010年高考北京卷)在△ABC 中,若b =1,c =3,∠C =2π3,则a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有3sin 2π3=1sin B ,∴sin B =12.∵∠C 为钝角,∴∠B 必为锐角,∴∠B =π6,∴∠A =π6.∴a =b =1. 答案:110.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5,b =2,B =120°,解此三角形.解:法一: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sin A =a sin Bb =5×322=534>1.所以A 不存在,即此三角形无解.法二:因为a =5,b =2,B =120°,所以A >B =120°.所以A +B >240°,这与A +B +C =180°矛盾.所以此三角形无解.法三:因为a =5,b =2,B =120°,所以a sin B =5sin 120°=532,所以b <a sin B .又因为若三角形存在,则b sin A =a sin B ,得b >a sin B ,所以此三角形无解.11.在△ABC 中,a cos(π2-A )=b cos(π2-B ),判断△ABC 的形状.解:法一:∵a cos(π2-A )=b cos(π2-B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a ·a 2R =b ·b2R,∴a 2=b 2,∴a =b ,∴△ABC 为等腰三角形.法二:∵a cos(π2-A )=b cos(π2-B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 2R sin 2A =2R sin 2B ,即sin A =sin B ,∴A =B .(A +B =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12.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 =3,A =45°,B =60°,求b ; (2)已知b =12,A =30°,B =120°,求a . 解:(1)∵C =180°-(A +B ) =180°-(45°+60°)=75°B b sin =Ccsin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 ≈1.6(2)∵BbA a sin sin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 ≈6.9 评述: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板演,以增强其自信心.13.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1)b =11,a =20,B =30°; (2)a =28,b =20,A =45°; (3)c =54,b =39,C =115°; (4)a =20,b =28,A =120°.解:(1)∵BbA a sin sin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 =0.9091 ∴A 1=65°,A 2=115°当A 1=65°时,C 1=180°-(B +A 1) =180°-(30°+65°)=85° ∴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1B C b ≈22.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30°+115°)=35°∴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 ≈13.(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 =0.5051∴B 1=30°,B 2=150°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C =180°-(45°+30°)=105°∴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 ≈38 (3)∵Cc B b sin sin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 ∴B 1=41°,B 2=139°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B =41°,A =180°-(41°+115°)=24°a =︒︒=41sin 24sin 39sin sin B A b ≈24. (4)∵sin B =20120sin 28sin ︒=a Ab =1.212>1∴本题无解评述: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
第一课时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教案一.课题导入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二.讲授新课[探索研究]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则sin sin sin abcc 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 B C==思考1: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bAB=, C同理可得sin sin cbC B =, b a 从而sin sin abAB=sin cC=!(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由学生自己推导)思考2:还有其方法吗?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A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则 ()j AB j AC CB ⋅=⋅+∴j AB j AC j CB ⋅=⋅+⋅()()00cos 900cos 90-=+-j AB A j CB C∴sin sin =c A a C ,即sin sin =a cA CC A BB CA同理,过点C 作⊥j BC ,可得 sin sin =b c B C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sin sin abA B =sin cC =等价于sin sin abA B=,sin sin cbCB=,sin aA=sin cC思考: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说明
、
A B两 点 间 的距 离 呢 ? 实 际 生 活 中很 多 这 种 不 可达 两 点 间 的距 离
问题 。这些 问题 的解决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 中边 和角的有关知识 。 ( 问题 2 ) : 那 么在 任意 三角形 中边和角有什么关系呢? 2 . 观察特例 , 大胆猜想 这是本节课 的第一个重难点教学 ,为了突破难点要充分发 挥教师 的引导作用 , 让学生经历数 学概念发现 的过程 。 首先 引导 学 生 回顾 直 角 三 角 形 中 的边 角 关 系 ,激 活 学 生 头 脑 中 的 已有 知 识。 接 着引导学 生类 比大边对大角 的结论 , 把 三角形 中的边和其 对 角联 系起 来 , 进而利用 c 边相 同, 得 出 一 个 简 洁 的 边 角 关 系 式 即@ @@@, 再寻求形式 的和谐统一 , 发现正 弦定理的结论, 然后 大胆猜想 。 ( 问题 4 ) : 这个结论能否推广到任意三角形? 3 . 数学实验 , 操 作 验证 在学生 的疑 问中, 利用几何 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 让学生观察 当三角形 的边角发生变化时 ,边与其对角的正弦值的 比值 的变 化情 况 , 这样设计 的意 图是加强感性认识 , 证实 猜想 , 为进一步 的理论研究 打好基础 , 体会数学实验在研究数学 问题 中的作用 。 4 . 合作探究 , 推理证 明 ( 问题 5 ) : 如 何证 明这 个 结 论 ? 通 过 这 个 问题 进 入 合 作 探 究 , 推理 证 明环 节 。 前 面 已经 解 决 了直角三角形 中定理 的证 明,所以引导学生分锐角三角形 和钝 角 三角 形 两 种 情 况 进 行 讨论 ,启 发 学 生 把 不 熟 悉 的 问 题 转 化 为 熟 悉 的 问题 , 利 用 已 有 的 知 识 解 决新 问题 。 此 时大 部 分 学 生 会 想 到通过作高将锐角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 ,再借助锐角三角 函数 的概念得到一些边角关系式 。如何把这些杂乱的式子整理 成 为我们需要 的比值式是一个难点 , 为了突破难 点 , 这部分教学 要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要 给学生 足够 的时 间思考 和讨论 , 又要适 时引导 , 使探究的过程符合 学生认识事物 的规律 。 最后利 用“ 高” 这个桥梁——等量代换解决 问题 。在钝角三角形 中只要 给学生足够 的时间分析 和讨论相信学生可 以很好的解决问题 。 5 . 形成定理 , 深 化认 知 问题 6 : 你 能 用 文 字语 言 描 述 上述 结 论 吗 ? 设计 意图 : 通 过 问题 6的 回答 , 使 学 生 把 握 正 弦 定 理 的结 构 特征 , 感 受 数 学 的美 ; 培养 学 生 数 学 语 言 之 间 的转 化 能 力 。 问题 7 : 学 习 正 弦 定 理 有什 么用 ?用 它 可 以解 决 哪 些 问 题 ? 这里实时给出解 三角形 的概念 ,使学生体会正弦定理在解 三角形中的地位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 以 解 决 的 两 类解 三 角形 问题 。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活动设计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点明课题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的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中的1.1.1《正弦定理》的内容,该节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应用,我把这节内容分为2课时,现在我要说的是《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和简单的应用。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现实分析教材地位分析.3.2.1二、教学展开分析⎪⎪⎩⎪⎪⎨⎧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媒体选择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教学重点、难点分析.4.3.2.1三、教学结果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
《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现实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勾股定理: ②三角函数式,如: (2)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① ②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4)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正弦定理的发现(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向量把三角形的边长和三角函数建立起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aA =sin cbA =cos π=++C B A 222c b a =+(2)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共同剖析、探讨问题,推进师生合作意识,加强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二、教学展开分析1.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发现正弦定理、用几何法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关于正弦定理数学教案5篇
关于正弦定理数学教案5篇关于正弦定理数学教案5篇本节内容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正弦定理数学教案,欢迎阅读!正弦定理数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
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本节知识教学采用发生型模式:1、问题情境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正弦定理》是高中课程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教学安排二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构建数学模型,利用观察-猜想-验证-发现正弦定理,并从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
课本按照从简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则,采用“作高法”证明了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再引导学生从向量,作外接圆,三角形面积计算等角度找到证明的途径,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相互紧密联系的特点。
正弦定理是研究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重要开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典型的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的几何问题的类型;正弦定理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因此,正弦定理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
二、学生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大多数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
正弦定理是学生在已经系统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索、证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恰当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发现并探索正弦定理。
三、教学目标定位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导,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及探索过程,逐步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发现。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
四、教学策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新课标也在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定理的含义及其在求解三角形中的应用;2.掌握正弦定理的公式及其使用方法;3.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正弦定理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五、教学方法1.板书法:重点板书正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场景。
3.讨论法:讨论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加深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数学实验引出概念:学生拿一个弹簧的两端,分别向上和向下拉,可以看到弹簧中间的形状是一个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测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2.概念的阐述(1)公式的引入:向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验中的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寻找两个已知量来求解第三个未知量。
引导学生发现,已知两条边和夹角,可通过余弦定理求解第三条边。
(2)应用的引入: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如果只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怎样求解三个角度?黑板上列出题目: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求出三个角的正弦值。
3.练习让同学们分小组,自行完成包含正弦定理的三角形求解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汇总,展示解答过程和方法。
4.方法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总结,指出正弦定理的公式及使用方法,分析示例,总结根据已知量对未知量进行求解的思路,向学生呈现正弦定理的整个解题思路。
5.应用练习组织同学们自行解答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例如:在电线杆上拉电线,杆子高14m,杆顶与地面成30度角,电线顶部到杆顶的距离为15米,求出电线顶部离地面的距离。
七、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正弦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并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
《正弦定理》教案(精选12篇)《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学校“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学问在三角形中的详细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学问,使同学把握新的有用的学问,体会联系、进展等辩证观点,同学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争论,体验到数学发觉和制造的历程,进而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讨论性学习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同学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学问,具有肯定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但另一方面对新旧学问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消失思维障碍,思维敏捷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依据以上特点,老师恰当引导,提高同学学习主动性,留意前后学问间的联系,引导同学直接参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进展同学力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育同学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学问不是被动汲取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学问不仅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同学在肯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阅历,并通过与他人(在老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关心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同学为中心,视同学为认知的主体,老师只对同学的意义建构起关心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同学从已有的几何学问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动身,探究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解三角形正弦定理(第1课时)》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论,并且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
进行这个活动,首先由教师进行正弦定理的几何方
法证明,这个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之后在学生理解的前
提下,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除了
使用纯几何理论的方法以外,我们还有哪些常用的方
能力,从班级学生的情况来看,对于这三个主要方法的 力分析
掌握不好,尤其是在信息整合上,从题目中获取得太少;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课堂上不
擅长记笔记和整合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和方法,效率低 下;学生合作学习氛围良好,可以做到积极讨论,分析 方法,互相帮助;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在于知识点的记 忆模糊,不会前后联系形成系统,所以经常会出现纰漏。
理逻辑思维等核心素养,达到育人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解三角形正弦定理(第 1 课时)》教学 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解三角形正弦定理(第 1 课时)》
称
正弦定理的主要学习内容为正弦定理的形式和应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
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
基本目标:掌握正弦定理(基本知识)、能利用正
法,促进学生想到处理几何问题的坐标法和向量法。之
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坐标法和向量法的证明,期间指导
学生在证明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计算上的问题。
在整个课程中,通过课堂实践反馈出来的主要信息
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差,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缺
乏思考,没有延展性;
2、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总结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更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形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出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猜想;第二,带着疑问,对猜想进行验证,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关系进行验证和实验探究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第三,得到正弦定理,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简单应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
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
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证明,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通过课堂,体会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置1、从已有三角形知识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并学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基本上安排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讲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必修四中也刚刚学过三角函数,对于新章节的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定理》§2.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究,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正弦定理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问题牵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本节的教学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六、教学设计1.正弦定理的建构(1)创设情境—感知定理①视频情境播放今年第12号台风海葵给我国吴山带来的伤害,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大自然力量的强大,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科学知识预防自然灾难,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 由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2)观察证明—形成定理① 通过特殊三角形的研究,观察它的角和边之间的关系,猜想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A c=,sin bB c=,又=sin 1C , A则sin sin sin abcc ABC===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bcABC==C a B(图1.1)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方法一、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Ⅰ、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C B =,故有 sin sin a b A B =sin cC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Ⅱ、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
由此,得 =∠sin sin a bA ABC ,同理可得 =∠sin sin cbCABC故有=∠sin sin abAABCsin cC =.由Ⅰ、Ⅱ可知,在∆ABC 中,sin sin abAB=sin cC=成立.从而得到:在任意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② 思考:问题:您能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关系吗?方法二、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如图,以A 为原点,以射线AB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C 点在y 轴上的射影为c '。
AB C Dba ab DA B C因为向量AC 与BC 在y 轴上的射影均为OC ',即()0cos 90sin ,OC AC A b A '=-=sin sin ,OC BC B a B '== 所以 sin sin ,a B b A =即 .sin sin a b A B =同理, .sin sin a cA C =所以 .sin sin sin a b cA B C==方法三、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 ⊥BC,垂足为 D.则Rt △ADB 中,AB ADB =sin ,∴AD=AB·sinB=csin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sin 21=.∴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1sin 21sin 21==.∴absinc=bcsinA=acsinB,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Ba A c C sin sin sin ==.即 CcB b A a sin sin sin ==. 方法四、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 C =sin B′=Rc B C 2sin sin ='=. ∴R C c2sin =. 同理,可得R B b R A a 2sin ,2sin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此等式均成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实现一问多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3)形式变形—深化定理辨析1: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关系吗?三角形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值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辨析,加深公式的理解。
辨析2: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公式的变形:C yO(A) B XCb DCBAa1a sin =____, bsinC=__sinB, asinC=csinA.B b 、 2::=___________.a b c 、 a ++3=2.sin sin sin __________b c a b cR A B C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便突破重难点。
2.公式在计算上的应用(1)分析实例—应用公式例1、在ABC ∆中,边=10,=45,30,ooc A C =求边a,b 的长。
解:=,sin sin a c A C0000sin 10sin 45=180(4530)105.sin sin 30o oc A a B C ⨯∴==-+=,sin sin b c B C=00sin 10sin10520sin 75sin sin 30c B b C ⨯∴==== 试一试:变式:根据下列条件,解:ABC ∆()()()0001b=4,c=8,B=30,C A a;2=30=2,;3=,=,=,B c A C a C a A 已知 求、、已知,求、、已知b 6c9B 45求、、。
解:()00000sin 1sin =1.30<<150, C=90.=180()60,c BbC A B C a -+===由正弦定理得 C=又因为所以所以()000000000sin 2sin =2>,0<<180,C=45135.45105=135=15 1.c B C b c b C C C A a C A a ===由正弦定理得因为所以或当时,,当时,,()sin 3sin 1,.4c B C b ==>所以此题无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会使用公式来求值。
(2)建立模型—灵活运用例2、台风中心位于某市正东方向300km 处,正以40/km h 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50km 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
如果台风风速不变,那么该市从何时起要遭受台风影响?这种影响持续多长时间(结果精确到0.1 h)?解:设台风中心从点B 向西北方向沿射线BD 移动,该市位于点B 正西方向300 km 处的点A.B假设经过 t h,台风中心到达C ,则在ABC ∆中,AB=300 km ,AC=250 km ,BC=40t km,045,B =由正弦定理,sin sin sin AC AB BCB C A== 知sin sin 0.8485.AB B C AC ==≈利用计算器算得角C 有两个解012121.95,58.05.C C ≈≈当01121.95C ≈ 时,000001180()180(45121.95)13.05,A B C =-+≈-+=所以 11sin 79.83(),sin AC ABC km B =≈11 2.0()40BC t h =≈同理,当 0258.05C ≈ 时,22344.4,8.6().BC km t h ≈≈218.6 2.0 6.6().t t h -≈-=答 约2 h 后将要受台风影响,持续6.6 h.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从客观事实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从直观认识提升到理论的水平。
合理建模,以便突破本节重点。
3.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提出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定理,你能用文字和符号语言描述它吗? (2)学会了运用定理去处理什么类型的问题? (3)你能总结本节课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培养学生认真总结的学习习惯。
4.布置作业—自主探究一:课本P52页习题2-1:A 组1、2 B 组 2 二:预习下一节《正弦定理的应用》导学提纲。
七、板书设计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