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3

合集下载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1]。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2]。

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3]。

垂直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

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

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

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

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

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

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婴幼儿同伴关系

婴幼儿同伴关系

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联合游戏 互借玩具、言语交流
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 主动性、协调性
二、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
1.早期亲子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为儿童以后的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大多数是与其父母交往的翻版
2.个体的特征
儿童的性别、年龄、外貌等这些生理因素会影响儿童是否接 纳和受欢迎的程度 儿童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情感特征也会影响他们在 同伴交往中的接纳度和受欢迎程度
• 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 • 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 • 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一起游戏,表现出
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缪勒和白莱纳 将2岁以内幼儿的同伴交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
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非儿童。
被拒绝型
19.4%
被忽视型
一般型 52.9%
同伴交往的类型
受欢迎儿童
积极、乐观的性 情 外表吸引人、爱 卫生
活泼开朗、情绪 愉快 能力强
愿意分享
高水平的合作游 戏 被看做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 被忽视儿童
脾气急躁、易冲 动 行为消极、许多 破坏行为、不友 好 极度人的攻击表现 退缩 不主动交往
婴幼儿同伴关 系
一、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共同活动中相 互协作的关系。它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 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1.婴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从最初的、简单的、 零散的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动交往但不善 能力较弱 于交往 自我评价过高 不敢自我表现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动的质量也逐渐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
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往的性质。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1)无所用心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目的的 活动,如在房间里把布娃娃丢过来甩过 去;
(2)袖手旁观的行为:儿童只是站在游戏 场外远远地观望同伴的活动,始终不愿 意加入;
(3)孤独的独自游戏:不与任何人发生关 系的独自游戏;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4)互相平行的游戏:与同伴玩 同样的玩具或游戏,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
往; (5)结伙游戏:无组织的共同游戏,有时相
互之间会借玩具或交换玩具; (6)合作游戏:有组织、有规则和有“小组
领袖”的共同活动。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3岁儿童孤独或平行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0-3岁婴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2个月的婴儿能注视同 伴
3-4个月的婴儿能够对 同伴互相触摸和观望
6个月的婴儿同伴之间 6个月以后,真正具有
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呀 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才在
呀”的声音
婴儿身上出现
(二)3-6岁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3-4岁儿童大部分是互来自A游戏比较多见
C
相平行的游戏
4-5岁儿童在从事结伙
和合作的游戏方面比
B
较多
D
谢谢聆听
thanks
第一阶段是客体中心阶 段,婴儿同伴交往更多 地集中于玩具或物体,
而不是婴儿本身
第二阶段是简单交往阶 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 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 图去控制同伴的行为
第三阶段是互补性交往 阶段,同伴间的交往趋 于互补,出现了比较复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把儿童间的交往关在了门外?
3、父母的鼓励 • 在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中,父母常充当孩子交往的:
“经纪人”角色。
• 如果父母鼓励同龄孩子间的交往,那么孩子会有更多 的伙伴,并比其他孩子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 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对学龄前儿童的交往也具有影响。 • 父母如果对儿童使用的言语是积极的有礼貌的
• 那些常受教师的信任而为教师做某事的儿童,可能在
同伴中显得更有地位。
• 教师的个性 • 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热情、有爱心的老师在促进
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影响最大。
• 综上所述,教师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教师对待孩子的公正与博爱,信任与鼓励,
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 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玩。
• 威廉.戴门(William damond)等的研究认为儿童对友谊
的理解分三阶段:
• 第一级 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
• 学龄前儿童认为朋友就是“喜欢你的人”,友谊是具
体的,是物质的交换和游戏的玩伴。友谊也是不长久 的,当同伴不愿和他玩儿,不分享,友谊就结束了。
•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评判 • 经常受教师表扬的孩子,人际关系更好一些;而经常
受批评的孩子,受同伴孤立的可能性较大。
• 教师对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 • 对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一味的以批评和孤立、冷落
的方法,会使这样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排斥和冷落。
•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程度 • 教师对儿童的信任通常表现在言语表情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角色的分配,是一个需要协商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建
立良好同伴关系。
•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对角色理解正确,扮演顺利的孩 子,能更顺利的进行同伴交往,也更受同伴欢迎。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往的建立:儿童在早期的同伴交往中,主要是基于身体接触、微笑和动作等
表面上的交互。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建立起更复杂的社交关系。

2.情感表达与理解:儿童逐渐发展出更丰富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开始理解并回应
他人的情感。

他们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来传达情感,并依据不同的情境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3.合作与竞争: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开始出现合作和竞争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为了
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展开竞争。

4.友谊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对友谊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选择特
定的朋友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友谊对于儿童的支持、鼓励和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社会技能的提高: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技能,如分
享、轮流、协商等。

这些技能对于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6.性别角色的认识: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的差异,他们对于男
性和女性在行为、兴趣和角色上的期望逐渐明确。

7.同伴群体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形成自己的同伴群体,他们在群体
中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经验,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

总之,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儿童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全面成长。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 同伴交往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 同伴交往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同伴交往3岁以上的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除了宝宝的个性以外,父母应从自身找找原因。

如今大多数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看护人比较多,除了父母之外,还有老人和保姆,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

孩子在家里备受呵护和宠溺,身边也总是有人陪伴,因此,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

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因为成人总能让着他,而与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协商、让步,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

这样的宝宝一旦到了外面,当他跟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时,他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怎样去应对。

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也就是说,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而应“人人平等”。

当宝宝长到3岁左右,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宝宝“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

实践证明,及早进行“心理断乳”,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步:客体中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很“务实”,当他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并不是对自己的同龄伙伴感兴趣,而是看上了他的玩具或其他物体。

10个月之前的婴儿,即使在一起,也只是把对方当作活的玩具和物体看待,交往的方式是互相撕扯,或咿咿呀呀地说话。

第二步:简单相互作用阶段这时的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但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或者是“模仿秀”。

比如,第一个宝宝因为不小心碰着了自己而大哭起来。

这时,第二个宝宝“同命相怜”、“触景生情”,也跟着哭起来,第一个宝宝看见第二个宝宝跟他哭起来,似乎觉得挺好玩,自己的哭声就更大了。

第三步: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宝宝会走会跑以后,社会交往变得丰富复杂了,模仿行为已经普遍出现,并且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比如一个逃,一个追;一个藏,一个找。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1.形成初步的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逐渐开始展示关心、帮助和分享的行为,他们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并对同伴出现的负面情绪作出反应。

例如,当一位同伴感到伤心或生气时,其他同伴常常会上前安慰、劝说或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显示出初步的同情心和友谊。

2.开始出现合作行为:学前儿童逐渐发展出一些合作行为,例如在玩具搬运、团体游戏或共同解决问题时合作与协调的能力。

他们开始懂得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愿,这是基础的合作技能。

3.关注同伴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开始对同伴的评价产生兴趣,并且会受到同伴的评价影响。

他们会表现出希望自己受到同伴认同和肯定的需求,并对同伴的评价产生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

4.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在学前幼儿期,性别角色意识开始形成。

学前儿童开始区分男女,并对父母、教师和同伴学习性别角色行为和价值观。

他们会对同性同伴有较强的亲和力,更愿意与同性同伴玩耍,并且对自己所在的性别群体产生认同感。

案例:小明在幼儿园中与同伴相处时表现比较孤僻,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玩耍。

其他同伴对他的态度多是避之则吉。

干预措施:1.提供支持与指导:幼儿园教师可以主动与小明交流,了解其喜好和兴趣,并与他一起参加兴趣班或团体活动,帮助他发展兴趣爱好和交流能力。

2.提供合适的游戏互动机会: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合作游戏,鼓励小明和同伴一起参与,提高他的合作能力和互动水平。

例如,组建小组进行团体游戏,让小明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4.提供同伴冲突解决的指导:幼儿园要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氛围,培养小明与同伴之间良好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与同伴沟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解决冲突。

5.家庭与学校的配合:家长和教师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同伴关系发展。

家长可以鼓励小明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提高他与同伴的相处能力。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小明的近况,共同制定帮助小明改善同伴关系的计划。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一般来说, 亲子交往 活动表现为下面三种 活动形式。
(1)家长→儿童 (2)儿童→家长 (3)儿童←→家长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社会经 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 间的关系状况等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实践练习题
1.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教师的引导情况。 2. 选择某一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与父母的亲子互动, 分析其家庭教养方式 和亲子关系。 3.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分析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
随着儿童的成长, 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 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1) 有意地指向同伴, 向同伴微笑、 皱眉以及使用 手势( H a y, 1 9 8 2) 。
(2) 能够仔细观察同, 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 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E c k e r m a n, 1 9 7 9) 。
(3) 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 Mu e l l e r&B r e n n e r , 1 9 7 7)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 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的影响因素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因素 3. 了解依恋的三种类型及家长教 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4. 把握影响依恋性质的因素及父 子交往的特点与作用 5. 理解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 6. 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及影 响因素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 和定型的作用, 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 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附案例及干预措施)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附案例及干预措施)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幼儿从家庭走入幼儿园,同伴之间的交往正式开始了。

在幼儿园这三年中,幼儿是怎样开始交往的?又是如何成为班里受同伴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呢?幼儿同伴交往是一个复杂的交往系统。

教育者不仅应在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干预,而且要针对个别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个别关注。

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混沌期小班的点点和班里大多数小朋友一样,刚刚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早上,妈妈送他到教室,他跟老师问了好,四下一看,丁丁在玩小猫钓鱼的玩具,洋洋在玩恐龙玩具,薇薇抱着洋娃娃,晴儿在看画册。

点点坐在洋洋的边上,看了一会儿,起身去拿了一件汽车玩具玩。

点点边摆弄小汽车边说:“着火了,消防车来了。

”旁边的洋洋看了看点点的汽车,笑了笑,说:“我看到过消防车。

”然后,洋洋继续玩自己的恐龙,并开始自言自语:“这是大恐龙,肯定是恐龙爸爸。

”点点没回应,继续玩自己的小汽车,玩得很开心。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同伴交往开始出现,3岁左右的幼儿处于认知发展的自我中心期,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平行和联合游戏为主,更多的幼儿处于独立游戏状态中,因此,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并不多,大多数幼儿处于受忽视的地位,个别幼儿交往较多,成为班里社会影响力大的人。

这时候,丁丁觉得点点的玩具好,于是放下手中的玩具,走过来坐在点点旁边看。

过了一会儿,丁丁突然伸手去拿点点手中的汽车,点点自然不让,嘴里说着:“我的,我的。

”。

丁丁和点点就这样僵持着,旁边的洋洋呆呆地看着他们两个。

点点发现汽车抢不过来,情急之下,一口咬在丁丁的手臂上,丁丁哇哇大哭。

老师闻声赶来,把两人拉开,为丁丁处理了伤口,然后询问事情的前因后果,旁边的洋洋告诉老师:“丁丁抢玩具,点点咬人。

”老师当众批评了点点,并且告诉小朋友,以后玩具要轮流玩,别人抢你的玩具要告诉老师,不能咬人。

丁丁还在哭,洋洋帮他擦眼泪,对着被咬的地方哈气,还告诉丁丁:“吹吹,不痛。

”晴儿拿着手中的画册,走过来,看着两个人,微笑着说:“我妈妈也这样给我吹过。

儿童友谊的发展四个阶段

儿童友谊的发展四个阶段

⼉童友谊的发展四个阶段
友谊在同伴交往的基础上,⼉童之间逐渐发展出友谊。

塞尔曼( Selman,1981)认为,⼉童友谊的发展要经历以下⼏个阶段
第⼀阶段(3~7岁):⼉童尚不具备友谊的概念。

⼉童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认为朋友仅仅是和我⼀起玩的⼈。

第⼆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童是极其以⾃我为中⼼的,他们把在活动中是否顺从⾃⼰当成是不是朋友的标准。

如果对⽅能够顺从⾃⼰,那么就把对⽅视为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童在这⼀阶段能够明⽩合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以互助互惠为原则进⾏交往,但双向帮助的功利性⽐较明显。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童开始认识到朋友之间⼼灵上的沟通的重要性,能够与朋友保持信任和⽀持,并且可以互相倾诉秘密,友谊关系趋于稳定。

但这⼀时期的友谊有明显的排他性第五阶段(12岁以后):⾃主独⽴阶段。

这是⼉童友谊发展的最⾼阶段。

幼儿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的概念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也是指同龄人 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简单)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社交方式) (2)幼儿自身的特征(性别、长相、年龄——接纳) (3)活动的材料和性)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阶段特点(了解) 1)物体中心阶段:注意指向的是物体、玩具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行为作为反映、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复杂社会性互动活动,躲猫猫 (2)2岁以后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2岁以后,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单选题) 1)3岁左右:平行游戏或独自游戏,各玩各的,非社会性的。 2)4岁左右:联合性游戏,偶然的、联系并不密切,社会性发展的初潮。 3)5岁以后:合作游戏开始发展,有共同计划和目的。 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是合作游戏。——单选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同伴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同伴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同伴1. 同伴的定义在学前教育中,同伴指的是同一年龄段或发展阶段的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2. 同伴关系的特点2.1 平等性同伴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地参与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这种平等性促进了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2.2 相互影响同伴之间相互影响是同伴关系的核心特点。

通过与同龄人交往,儿童可以模仿、学习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2.3 形成自我认同通过与同龄人交往,儿童能够建立自己独特而积极的自我认同。

他们可以在与同伴互动中发现自己独特的兴趣、技能和优势,并从中获得自信心。

2.4 发展社交技能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社交技能的机会。

他们可以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解决冲突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3. 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3.1 认知发展同伴关系促进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儿童可以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和思考。

他们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到新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

3.2 社会情感发展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和亲密关系,儿童可以培养情感表达能力、理解他人情感并培养共情能力。

3.3 语言和沟通技能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语言和沟通技能发展的重要环境。

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儿童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想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4 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龄人交往,儿童可以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从中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并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4. 如何促进健康的同伴关系4.1 提供合适的环境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鼓励合作互动的环境,为儿童之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提供条件。

4.2 引导和示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积极的社交行为来影响儿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 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 有力的人物。
一 同伴关系的性质 二 同伴关系的功能 三 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四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什么同是伴关同系伴是关指系年?龄相
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 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 作的关系或指心理发展 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 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 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 垂直关系
垂直关系是指那些 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 和更大权利的成人 (主要包括父母和教 师)与儿童之间形成 的一种关系。
例子:
当“爸爸”的小涂找到了开公 交车工作,妈妈乘车不用投币了, 梅梅上车要投币而引起了纠纷。
讨论: 爸爸上班开车是为谁服务的;公共汽车与家里的车有
什么不同;妈妈作为乘客要不要买票;妈妈的乘客身份与 梅梅的乘客身份是一样的;如果司机不让妈妈买票对不对?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愿意分享 能坚持交往
被看作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合作游戏少,不愿 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被忽视的儿童
害羞
攻击少 对他人的攻击表现退缩 反社会行为少 不敢于自我表现
许多单独活动 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 和群体在一起
受欢迎的儿童有较好的表现自己的能力,能比较顺畅 的与同伴交往,并且他们的IQ测试成绩比不受欢迎的儿童 高。有研究表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接纳程度之间存 在正相关。认知技能高的儿童在扮演各种角色时,更容易 受到同伴的认可。
过严 保护 溺爱 顺应 忽视 拒绝 残酷 民主 专制
孩子性格
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顺 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胆怯 缺乏社会性、深思、亲切、非神经质、情绪稳定 任性、反抗、幼稚、神经质 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性、粗暴 冷酷、攻击、情绪不稳定、创造性强、社会性 神经质、反社会、粗暴、企图引人注意、冷淡 执拗、冷酷、神经质、逃避、独立 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社交 依赖、反抗、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大胆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主讲:郝少毅从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到与同伴的社会交往•最初的交往•最初的友谊l同伴l社会地位平等,身心发展接近的个体l同伴的作用l强化者l榜样l社会比较的参照•0-2岁儿童同伴交往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

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你追、我跑;你藏、我找)•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3岁左右,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

(非社会性)•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为主。

(社会交往初级阶段)•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

(社会交往水平最高)讨论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别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儿童存在着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儿童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居环境•儿童自身:身体吸引力、社会性行为、交往技能•师幼关系二、学前儿童师幼关系的发展•师幼关系:是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不同于亲子关系的自然性,它具有“职务性”,是教-学的关系。

(一)师幼关系的类型1.亲密型2.紧张型3.淡漠型•思考:每一种类型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纲要》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些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发展过程、相关因素和如何促进其良好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是指幼儿通过与同伴互动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学前期的孩子们一般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同伴关系阶段。

首先是互为依附阶段,此时的孩子们主要表现出与同伴固定在一起的紧密依附关系。

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幼儿来说,此时的同伴关系往往是寻求安全和安慰的一种方式。

随着成长,孩子们进入相互关注的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影响,并愿意关注并满足同伴的需求。

然后是相互合作的阶段,幼儿们逐渐学会合作,并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最终,孩子们进入自主性和对等性的阶段,他们拥有自主意识,并能够与同伴平等相处。

同伴关系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因素,包括孩子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经验等。

性格开朗、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

同时,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和睦也对孩子的同伴关系有积极影响。

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师生比例、教师的指导等。

幼儿园提供的良好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们的同伴关系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干预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于师幼关系的发展,同样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学前期,幼儿与教师的关系主要是依赖和依附的关系,幼儿认为教师具备了很多知识和经验,需要依靠他们来解决问题。

随着成长,幼儿开始寻求独立和自主,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变得非常重要,他们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指导的角色,还需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伙伴,与他们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的良好发展,幼儿园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合作和互助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3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3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3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儿童成长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并介绍一些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方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2至3岁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但他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并行玩耍,即彼此独立地玩耍而没有太多的互动。

在接下来的3至4岁阶段,儿童开始展示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逐渐形成了简单的友谊关系,并开始参与同伴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4至5岁阶段,儿童的同伴关系更加复杂,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展示更多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同伴关系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同伴关系中,儿童不仅能够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还能够建立自信、学会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与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表达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更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更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和认知发展。

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还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合作,儿童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妥协和解决冲突的技巧,这些技巧对于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适应至关重要。

此外,同伴关系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要促进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有一些方法是可以采取的。

首先,家长和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益于社交互动的环境。

他们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游戏时间、户外活动和社交聚会,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和合作。

其次,家长和教师还可以教授儿童一些社交技能,如分享、倾听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他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来帮助儿童理解和应用这些技能。

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鼓励儿童参与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论述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论述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论述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孩子在学前阶段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他们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础。

几十年以来,学者们和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一些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尤为突出。

和伴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而它也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部分。

一、什么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的定义是指一对间谐、互助、互爱的朋友关系,它是孤独的抗补剂,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通常,孩子们在同龄小组中互相关照和共度时光,也就形成了同伴关系。

孩子们可以在这种关系中得到情感支持,彼此鼓励,交流思想,学会尊重,更加热情友善,学会合作,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1)增加学习兴趣:和伴关系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情感支持,彼此之间交换心得,这可以激发孩子们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2)获得双赢:在和伴关系中,孩子们可以和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获得双赢,可以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效果,学会一起分享失败和成功。

(3)强化情感社会化能力: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去牵拉、理解、诠释他人,让孩子们掌握良好的情感社会化能力。

(4)改善行为:和伴关系可以给孩子了解社会规则的机会,孩子可以通过同伴的帮助,改善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会更多的言语及社交技巧,培养自信。

三、同伴关系的强调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只有在建立良好环境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活动,主动建立有利的和伴关系,使孩子们能够学会团结、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与成长。

家长也应该观察孩子之间的交往,及时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使孩子能够得到正面的感受,更好地发展。

总之,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的重要关系,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而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一、家庭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他们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

在家庭中,父母、祖父母等亲属是儿童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他们对于儿童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成员可以通过陪伴儿童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如购物、旅游、做家务等,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学前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家长可以参加学前教育机构组织的亲子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互动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与学前教育机构的密切合作,家庭和学校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集体游戏、团队活动等,让儿童通过合作与他人互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学校可以组织师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文化和历史,拓宽儿童的社会视野。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社区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实地考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三、社区社区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社区可以为学前教育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社区可以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同时,社区还可以与学前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社区可以为学校提供各种场地和设施,支持学校组织各类社会活动。

学校的教师和儿童也可以参与社区的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交流,促进儿童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社交能力发展。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中社会活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客体中心阶段:幼儿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玩 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幼儿本身。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幼儿已经能对同伴行为做 出反应,并常常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社会交往比较复杂,模
仿行为更普遍,有了互补或互惠的角色游戏
(二)幼儿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3-6岁) 米尔德雷德.帕腾(Mildred parten)研究指 出幼儿的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 偶然的行为(无所事事) • 旁观者游戏 • 单独的游戏
• 平行游戏
• 联合游戏 • 合作游戏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
1.非社会交往阶段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 游戏; 2.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但无交流; 3.社会交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联
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系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现场提名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 受欢迎者(社交明星):13.33%
• 一般型(可接受者): 52.94%
• 被忽视者: 19.41% • 被拒绝者: 14.31
从发展角度看: 4-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受欢迎人数增加,被忽 视和被拒绝人数减少. 从性别角度看: 受欢迎的儿童,女孩居多;被拒绝的儿童,男孩
居多;被忽视的儿童,女孩居多。
幼儿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 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 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 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
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特点
(一)幼儿早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二)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促进同伴交往的策略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请问:
1.同伴关系有多重要?
2.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 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 (二)同伴交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一)加强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为幼儿创设 同伴交往的环境和条件,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 并注意培养其良好的性格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的良好发展。
(二)对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幼儿,采取适当、有
效的措施,通过讲解、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
幼儿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其交往技能,促
使他们做出更多的积极友好的行为。
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