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心理效应的协同教育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
协同教育点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 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协同教育点评:
条件1.评价者是专家。周边的人都尊重他,他的话表现出权威;
条件2.对评价者深信不疑,对权威的评价深信不疑;
条件3.一切活动都是非常自然地进行。孩子是在无意中获得权威的评价信息;
条件4.在此后的生活中,不要让孩子知道所谓罗森塔尔效应。
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带孩子多接触名流人士,让孩子听到这些权威者对孩子“无意”流露的评价。这些评价,都会有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因为这些名流一般都是孩子心中的权威,他们的话孩子都会认可,而这些名流当面一定讲的是正面的评价。多接触,就不会让孩子认为是有意的安排,多安排,孩子也有个选择的机会,不是每一个家长认为的专家孩子都一定认可的。
罗森塔尔效应必须满足以上所有条件才可能发生。家庭教育如果刻意地安排这样符合条件的机会比较难,但尽可能多地带孩子与成功人士接触、交流,如有名人的讲座、演出等活动,带孩子不要完了就走,要尽力寻找机会与这些名人再交流一下,如果他们能对孩子说上一句鼓励的话,比家长一箩筐的赏识教育的话都有效。
让孩子保持兴趣做家长希望做的事情
协同教育点评: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
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协同教育点评:
条件1.一开始孩子对一件事充满好感,决定要去学习;
条件2.家长对这件事反复强调学习的好处,无视孩子的情绪变化;
条件3.孩子已经表现出反感了,但他无法阻止家长的继续强调;
条件4.家长越发觉孩子没有听进自己的话,得需要进一步强调才会让孩子接受。
孩子的许多学习兴趣、求知欲都是在这个效应中丧失的。学生厌学,何尝不是如此产生!任何时情都有个度,比如做作业、看书、学乐器、画画等等,孩子开始肯定都是当作好事,充满好感的。但如何保持这个好感,绝不是家长反复唠叨、督促、“赏识”所能做到的,而是孩子自己在反复念叨这个事情,督促家长要守约提供孩子学习的条件,是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常常表示出“赏识”。家长做什么能?
顺应孩子就可以了。偶尔表示些“不屑一顾”,“不太赞赏”也未尚不可。
这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初三女生因被逼学习割腕自杀:我不是学习机器
教育新闻东北新闻网[微博] 2014-05-17 07:36
“他非要我学,我偏不学,我不是学习机器!”13日晚,招远一名初三女生因父母逼迫学习,感觉家里缺少关爱,于是偷偷割腕自杀,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14日早上,女孩在医院心理咨询室接受了疏导。
13日晚上,一名女孩被众人急匆匆送到毓璜顶医院急诊室,女孩的腕口不停地滴血,医生诊断女孩的手腕肌腱被割断。据了解,这名女孩是招远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因为家长逼迫学习,女孩选择割腕自杀。
经过手术,女孩已经脱离危险。14日上午,这名女孩和父亲一起来到医院三楼的心理咨询室,女孩的情绪依然很激动。
“高考(微博)高考高考,除了高考什么都没有,天天就是学习,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每天就让我学习,把我当成学习机器,我偏不学。”女孩说,有时候自己不学,父母还责骂她,她感觉在家里缺少关爱。
医生询问女孩不想学习的原因,女孩说:“我喜欢去动物保护协会关爱小动物,喜欢去孤儿院看望孤儿,也可以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就是不愿意去学校学习。”女孩希望把关爱送给其他需要关爱的人。
女孩的父亲面对手腕裹着厚厚纱布的女儿,胸口一阵阵难受,他说,没想到一切为了孩子好的举动,竟然让孩子做出这么偏激的事情。
“现在过来咨询的病人每天能有20多个,三分之一都是考试的学生。”毓璜顶医院心理咨询师苏医生介绍,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周边县区高中上来的实验班尖子生,这部分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
应对考前焦虑不能搞“特殊化”
大考来临,有些家长往往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焦虑,如何才能既不增加考生压力,还能恰到好处地关心孩子呢?
“不要给孩子定具体的目标,家长每天问今天学习怎么样了,这块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问东问西,无形当中给孩子带来一种压力,这不是真的关心孩子。”苏医生建议,学生每天回家以后,别把他当成特殊保护动物大熊猫,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正常对待就可以,千万不能搞特殊。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慧萍说,家长再着急也不能替孩子考试,如果家长不停催促、监督,孩子会感到厌烦,这些情绪泛化到学习上将适得其反。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波动,家长也不能和孩
子一起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王慧萍建议,如果心理焦虑通过沟通还是无法解决,可以进行必要的辅助治疗。
帮助孩子克服一个不良爱好
协同教育点评: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协同教育点评:
条件1.孩子痴迷于一件事;
条件2.用孩子也喜欢的东西奖励孩子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