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最优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最优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最优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1]最优控制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研究和解决的是如何从一切可能的方案中寻找一个最优的方案。

1948 年维纳等人发表论文,提出信息、反馈和控制等概念,为最优控制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在1954 年编著的《工程控制论》直接促进了最优控制理论的发展。

美国著名学者贝尔曼的“动态规划”和原苏联著名学者庞特里亚金的“最大值原理”是在最优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并开辟了求解最优控制问题的新途径。

此外,库恩和图克共同推导的关于“不等式约束条件下的非线性最优必要条件(库恩—图克定理) ”及卡尔曼的关于“随机控制系统最优滤波器”等是构成最优控制理论及现代最优化技术理论基础的代表作。

[1][1]鲁棒控制是针对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不确定性系统的描述方法、鲁棒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鲁棒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

鲁棒控制理论发展的最突出的标志之一是H∞控制。

H∞控制从本质上可以说是频域内的最优控制理论。

鲁棒控制与最优控制结合解决许多如线性二次型控制、电机调速、跟踪控制、采样控制、离散系统的镇定、扰动抑制等实际问题。

[2]近年来,最优控制理论[1,2]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系统与控制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同时,也在与其他控制理论相互渗透,出现了许多新的最优控制方式,形成了更为实用的学科分支。

例如鲁棒最优控制[3]、随机最优控制[4]、分布参数系统的最优控制[5]、大系统的次优控制[6]、离散系统的最优控制及最优滑模变结构控制[7,8]等。

而对于非线性系统,其最优控制求解相当困难,需要求解非线性HJB 方程或非线性两点边值问题,除简单情况外[9],这两个问题都无法得到解析解。

因此,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近似的求解方法[10~13],通过近似解得到近似的最优控,即次优控制。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若干问题研究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若干问题研究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若干问题研究一、概述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NMPC)已成为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

非线性系统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过程中,其特性复杂、行为多样,且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传统的线性控制策略在面对非线性系统时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研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于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和鲁棒性具有重要意义。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非线性模型的闭环优化控制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每个采样周期,以系统当前状态为起点,在线求解有限时域开环最优问题,得到一个最优控制序列,并将该序列的第一个控制量作用于被控系统。

这种滚动优化的策略使得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能够实时地根据系统的状态变化调整控制策略,从而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控制。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其预测模型的建立往往较为困难,且模型的准确性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较大。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需要在线求解优化问题,这对计算资源的需求较高,限制了其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的应用。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也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非线性模型的建立、优化算法的设计、稳定性和鲁棒性的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旨在提出一种高效、稳定、鲁棒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策略,为实际工业过程的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概述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NMPC)是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广泛应用于各种动态系统的优化控制问题中。

NMPC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控制周期内,利用系统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未来的动态行为,并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来得到最优控制序列。

这种方法能够显式地处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约束,因此非常适合于处理那些对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环境复杂多变的实际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在现代控制理论中,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与线性系统不同,非线性系统常常呈现出复杂的动态行为和不可预测的结果,因此在其分析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地控制非线性系统,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提供基础的知识和理论工具。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微分方程组来描述其动态行为。

相比与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存在着更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复杂的行为模式,因此其分析和控制需要更加精细的数学工具。

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状态和系统本身的特征。

通常,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会表现出混沌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系统的偶然扰动和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所产生的。

因此,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深入理解成为了非线性控制的基本内容。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大多采用闭环控制策略。

常用的方法包括PID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其中,PID控制是最常见的一种闭环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实现的简便性。

而自适应控制则可以对系统的参数进行在线更新,从而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则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解决非线性控制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自学习能力。

此外,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还可以采用基于滑模控制的方法。

滑模控制是一种强控制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设计一个滑模面来保证系统状态的收敛。

滑模控制方法对于系统的扰动和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鲁棒性,是非线性控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总之,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非线性控制将会在工业、交通、环保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思考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思考

在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可能会涉及到法律和伦理问题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路径
1 2 3
加强基础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研究 ,探索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领域。
融合其他技术
控制科学与技术需要不断融合其他相关技术,如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 化的应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控制
科学与技术的整体水平。
04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思考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价值
提升效率
控制科学与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高效 地运营,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控制科学与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 置,使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适应性
随着被控对象和环境的变化,控制系统需要具备更好的适应性。但是,现有的控制方法往 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控制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
自主感知与决策
未来的控制系统将更加注重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等 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控制系统将更加注重设备间的互联 互通和边缘计算能力,以提高控制效率和响应速度。
控制科学与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分析
安全性与稳定性
随着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和规模的增加,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变得更加困难。黑 客攻击和病毒传播等威胁也对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能耗与环保
许多控制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在提高控制系统 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和环保要求,是控制科学与技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环境控制应用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利用控制科学与技术手 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大气、水质等环境指标的实时 监测和预警,通过能源管理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等。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的成果。

第一阶段是控制论的萌芽阶段(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主要集中于对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了“香农-维纳信息论”,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此外,数学家理查德·贝尔曼(Richard 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为控制论的发展奠定了数学基础。

第二阶段是控制论的发展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线性系统,开始研究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系统。

此时,控制论的重点从单个控制系统转向了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优化。

数学家约翰·卡尔曼(John Kalman)提出了卡尔曼滤波器,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此外,数学家雅克·梅耶尔森(Jacques-Louis Lions)提出了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拓宽了领域。

第三阶段是控制论的成熟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控制论开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此时,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转向了复杂系统和混杂系统。

数学家斯特凡·德费尔(Stefan Deffner)提出了混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控制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如交通控制、自动化生产等。

第四阶段是控制论的前沿阶段(1990年代至今)。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控制系统转向了复杂网络和自适应控制。

控制论开始与网络科学、复杂系统等学科相结合,探索复杂网络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在近年来的应用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传统的线性控制理论的框架下,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非常困难,而采用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本文将介绍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不满足叠加性原理的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系统比线性系统更为常见,例如电力系统、机械系统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利用微积分、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逐渐掌握了线性控制理论,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线性系统对于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表述更为准确,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是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研究。

其基本概念包括:控制系统、非线性系统、稳态、非线性反馈控制等。

控制系统是指通过调节控制器参数,使得被控对象的输出状态遵从某种规定或满足某种要求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则是指输入与输出之间不满足线性可加性原理的系统。

稳态即指控制对象稳定达到一定的状态;而非线性反馈控制则是指通过对非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反馈调节,实现对系统动态行为的控制。

二、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应用领域在实际应用中,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冶金、电力等多个领域。

其中,航空航天领域中,非线性系统控制更加突出。

例如,非线性自适应控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等理论方法在飞行器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在机械领域中,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例如,电动汽车等能源环保方面的发展,都需要通过非线性控制理论来实现控制。

此外,在化工中,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主要应用于高分子聚合反应控制、反应动力学等方面。

在冶金和电力工业中,非线性控制理论则主要应用于超高温熔炼等领域。

三、未来研究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所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时间:2011年11月3号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摘要:由于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系统的的广泛运用,各行业的专业人员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

本文叙述了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三个阶段:经典控制,现代控制,智能控制)和发展的趋势。

前言控制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思考,进而作出决策并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人类在漫长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形成理论,进而指导实践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要求生活的高质量,一方面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自己,另一方面要有更高质量的产品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就随之而产生了。

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应用范围很广泛。

控制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应用领域不但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还涉及到生物、通讯、信息、管理等新兴行业。

由于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系统获得了如此广泛的应用,所以自动控制的发展必将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

本文就是对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叙述控制发展的各个阶段。

还有就是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的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1,早期的自动控制装置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形成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

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亚历山大里亚城的斯提西比乌斯首先在受水壶中使用了浮子。

按迪尔斯(Diels)本世纪初复原的样品,注入的水是由圆锥形的浮子节制的。

而这种节制方式即已含有负反馈的思想(尽管当时并不明确)。

公元前500年,中国的军队中即已用漏壶作为计时的装置。

约在公元120年,著名的科学家张衡(78-139,东汉)又提出了用补偿壶解决随水头降低计时不准确问题的巧妙方法。

控制理论综述及其发展方向

控制理论综述及其发展方向

控制理论的综述及发展方向1 控制理论的产生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应用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即1788年瓦特发明蒸汽机飞球调速器。

该种采用机械式调节原理实现的蒸汽机速度自动控制是自动化应用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次大战前,控制系统的设计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多采用试凑法,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建造飞机自动驾驶仪、雷达跟踪系统、火炮瞄准系统等军事设备的需要,推动了控制理论的飞跃发展。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认为世界存在3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从而基本上确立了控制理论这门学科[1]。

2 控制理论的分类控制理论的发展分为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现代控制理论阶段及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控制理论的特点及优缺点[2]。

2.1 经典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

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

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

[3]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为反馈控制系统的简化原理框图。

图1 反馈控制系统简化原理框图典型的经典控制理论包括PID控制、Smith控制、解耦控制、串级控制等。

常接触到的系统,如机床和轧钢机中常用的调速系统、发电机的自动调节系统以及冶炼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均被当作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来处理。

如果把某个干扰考虑在内,也只是将它们进行线性叠加而已。

解决上述问题时,采用频率法、根轨迹法、奈氏稳定判据、期望对数频率特性综合等方法是比较方便的,所得结果在对精确度、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是完全可用的。

2024年智能控制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及展望

2024年智能控制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及展望

2024年智能控制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及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智能控制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作为一名智能控制领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我在2024年深入学习了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展望。

在学习智能控制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智能控制是对传统控制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拓展和完善。

传统控制方法依赖于先验知识和数学模型,而智能控制则可以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优化,更适用于复杂系统和实时环境。

我学习了各种智能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并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方法。

通过与传统控制方法的对比,我发现智能控制在处理非线性、时变和未知系统时具有更好的性能和适应性。

另一个我深刻体会到的点是智能控制需要依赖大量的数据支持。

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智能控制更加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我在学习中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来获取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和特征提取技术来获得可用于建模和控制的特征。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对数据进行建模和训练,以实现智能控制系统的学习和优化。

这种基于数据的智能控制方法使得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优化,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展望未来,我认为智能控制将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控制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和集成。

例如,在工业领域中,智能控制可以与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结合,实现更高效、灵活和自动化的生产。

在交通领域中,智能控制可以与智能车辆和交通管理系统相结合,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医疗领域中,智能控制可以与医疗设备和健康监测系统相结合,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预见到智能控制领域还有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克服。

首先,如何处理大规模和高维度数据的问题是智能控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数据量的增加会给系统的建模、训练和运行带来更大的计算和存储负载。

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研究

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研究

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研究摘要: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出发,就非线性系统建模和智能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首先,从非线性系统建模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常用的非线性系统建模方法,包括线性化方法、基于系统辨识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然后,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重点介绍了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最后,对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线性系统建模;智能控制;线性化;系统辨识;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1. 引言非线性系统是指其动力学关系不能用线性模型准确描述的系统。

由于非线性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动态行为,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对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控制要求。

因此,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非线性系统建模及智能控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2. 非线性系统建模2.1 线性化方法线性化方法是针对非线性系统进行近似线性化处理,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等价的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

常用的线性化方法包括泰勒级数展开法、变分法和局部状态反馈法等。

虽然线性化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但对于高度非线性的系统,线性化可能会引入较大的误差,导致控制性能下降。

2.2 基于系统辨识的方法基于系统辨识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数据采集、模型参数辨识和参数估计等手段,构建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系统辨识方法包括暂态响应法、频域法和时域法等。

与线性化方法相比,基于系统辨识的方法更能准确地描述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计算过程。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

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学习和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较好地逼近非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控制论一词Cybernetics,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因此“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即反映了人们对征服自然与外在的渴望,控制理论与技术也自然而然地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中发展起来。

根据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我们把控制理论大体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经典控制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入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

1、控制系统的特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线性定常或非线性系统中的相平面法也只含两个变量的系统。

2、控制思路基于频率域内传递函数的“反馈”和“前馈”控制思想,运用频率特性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解决稳定性问题。

3、发展事件回顾1)我国古人发明的指南车就应用了反馈的原理2)1788年J.Watt在发明蒸汽机的同时应用了反馈思想设计了离心式飞摆控速器,这是第一个反馈系统的方案。

3)1868年J.C.Maxwell为解决离心式飞摆控速器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发表《论调速器》,提出了用基本系统的微分方正模型分析反馈系统的数学方法。

4)1868年,韦士乃格瑞斯克阐述了调节器的数学理论。

5)1875年E.J.Routh和A.Hurwitz提出了根据代数方程的系数判断线性系统稳定性方法6)1876年俄国学者N.A.维什涅格拉诺基发表著作《论调速器的一般理论》,对调速器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7)1895年劳斯与古尔维茨分别提出了基于特征特征根和行列式的稳定性代数判别方法。

8)1927年H.S.Black发现了采用负反馈线路的放大器,引入负反馈后,放大器系统对扰动和放大器增益变化的敏感性大为降低。

9)1932年H.Nyquest采用频率特性表示系统,提出了频域稳定性判据,很好地解决了Black 放大器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裕度,奠定了频域法分析与综合的基础。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机硕1005班邹锐3111003015摘要:现有的控制理论主要有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绝对稳定性理论,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输入输出稳定性理论,微分几何方法,微分代数方法,变结构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的镇定设计,逆系统方法,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频域控制理论,混沌动力学方法等。

这些理论各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优缺点。

本文对这些理论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有控制理论,优缺点,发展方向1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并在控制系统设计这一工程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例如,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科学探索,国防军备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的日程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迄今为止,控制理论已经经过了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对于控制理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当时我国发明的指南车,水运仪象台等已经包含有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这是控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自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工业中。

例如1681年法国物理学家,发明家D.Papin发明了用作安全调节装置的锅炉压力调节器。

到1788年,英国人瓦特在他发明的蒸汽机上使用了离心调速器,解决了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控制技术的重视,这是控制理论的起步阶段。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通过对调速系统先行常微分方程的建立和分析解决了速度控制系统中出现的剧烈震荡的速度不稳定性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定性判据,开启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途径。

之后,数学家劳斯,赫尔维茨,奈奎斯特,伯德等人相继提出了各种控制方法。

这是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

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万斯创立了根轨迹分析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进钱学森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相比于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在复杂系统建模和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本文将从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方向和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非线性控制系统是一种由非线性动态过程、非线性对象和非线性环节组成的动态系统。

通常情况下,非线性控制系统会具有很多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如不确定性、非确定性、非平衡、不稳定、非线性关系等。

从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特征出发,其会包含多个状态变量和多个输入变量。

在这些变量所构成的系统中,会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如果按照线性的方式来控制这些变量,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

因此,对于非线性控制系统而言,我们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控制策略。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如前所述,由于非线性控制系统具有较为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需要采用更为深入的方法。

一般来说,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器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设计控制器时,我们需要采用复杂的控制算法来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变量。

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PID控制器在非线性控制系统中仅能够起到较为初步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使用更加复杂的控制器。

(二)系统建模和鲁棒性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往往会存在系统建模困难和鲁棒性控制问题。

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系统的特性,并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和一些机器学习的相关知识来帮助建模和控制。

(三)混沌控制和应用非线性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时,会经常涉及到混沌控制的相关问题。

由于混沌控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混沌计算模型,并且利用其相关特性进行混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混沌控制往往涉及到通信、金融、生物、环境等多种领域,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展望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非线性控制系统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系统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系统是现代工程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通过对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传统的控制系统常常基于线性控制理论,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线性控制理论的应用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非线性控制理论应运而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应用。

一、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非线性控制理论是建立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的,它主要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等问题。

相比于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引入更高级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非线性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是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础,通过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可以研究系统的动态行为并进行系统设计和控制。

2.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控制系统中最基本的性质之一,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常用的方法有利奥普诺夫稳定性准则、小扰动稳定性分析等。

3. 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和基于经验的控制方法。

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包括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等,而基于经验的控制方法则是通过实验和观测来设计和调整控制器。

二、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应用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机械系统控制:机械系统往往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性,例如摩擦、非线性刚度和质量分布等。

非线性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设计高性能的机械系统控制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2. 电力系统控制:电力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和时变的系统,非线性控制理论可以用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控制。

例如,通过引入非线性控制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控制精度。

3. 化学过程控制:化学过程中的反应速率、温度、浓度等因素往往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控制理论是关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控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如何通过信号反馈来修正动态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

实际系统往往含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它进行辨识、建模或跟踪,对量测信号进行包括滤波、预测、状态估计在内的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各种科学处理,然后设计反馈控制规律,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预期的最优指标。

自动控制的历史可分为下列4个时期:1)早期(-1900);2)预古典期(1900-1940);3)古典期(1935-1960);4)现代时期(1955-)。

古典控制理论主要讨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Routh_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分析、Bode图、Ziegler_Nichols调节律和Wiener滤波等。

单复变函数论和平稳过程理论等是古典时期重要的数学工具。

进入现代时期后,随着研究范围及深度的扩大,控制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以至作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控制理论,也被认为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之一。

现代控制理论诞生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数学家Понтрягин的极大值原理,美国数学家Bellman的动态规划和Kalman的递推滤波以及能控性、能观测性、反馈镇定等代数理论的出现等。

本文拟对近期国内外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与热点,以及它的特色与趋势进行简要介绍。

由于篇幅和作者的知识面及研究兴趣所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周之处望读者谅解。

一、进展与热点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稳健控制与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几个主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心。

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主要进展、热点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1、非线性系统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对仿射非线性系统,证明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用Lie代数、分布等来表达的,并且在机械臂、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控制理论及其优缺点以及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机硕1005班邹锐3111003015摘要:现有的控制理论主要有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绝对稳定性理论,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输入输出稳定性理论,微分几何方法,微分代数方法,变结构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的镇定设计,逆系统方法,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频域控制理论,混沌动力学方法等。

这些理论各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优缺点。

本文对这些理论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未来控制理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有控制理论,优缺点,发展方向1经典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并在控制系统设计这一工程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例如,在现代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科学探索,国防军备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的日程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迄今为止,控制理论已经经过了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阶段。

对于控制理论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当时我国发明的指南车,水运仪象台等已经包含有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这是控制理论的萌芽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的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自动控制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工业中。

例如1681年法国物理学家,发明家D.Papin发明了用作安全调节装置的锅炉压力调节器。

到1788年,英国人瓦特在他发明的蒸汽机上使用了离心调速器,解决了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控制技术的重视,这是控制理论的起步阶段。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通过对调速系统先行常微分方程的建立和分析解决了速度控制系统中出现的剧烈震荡的速度不稳定性问题,提出了简单的稳定性判据,开启了用数学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途径。

之后,数学家劳斯,赫尔维茨,奈奎斯特,伯德等人相继提出了各种控制方法。

这是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

1947年,控制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维纳出版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讯的科学》。

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万斯创立了根轨迹分析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进钱学森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1. 引言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非线性控制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非线性控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介绍其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

2.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在控制理论中,非线性系统指的是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不服从线性关系的系统。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特点:2.1 非线性系统具有多重稳定性。

非线性系统输出的稳定状态可以是多个,而不只是一个稳定状态。

例如,一个非线性机械系统可能会有多个稳定的运动状态。

2.2 非线性系统具有局部性质。

当输出变化是非线性的时候,系统的响应不是全局性的,而是具有局部性质。

2.3 非线性系统具有非平凡性质。

非线性系统可以表现出令人意外的行为,例如混沌现象等。

因此,对于非线性系统,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控制方法来控制系统的行为。

3.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3.1 李雅普诺夫定理李雅普诺夫定理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定理。

它指出,当一个系统的状态在无穷小扰动下不会发生大幅度波动,那么这个系统就是稳定的。

该定理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非线性系统的稳定状态。

3.2 反馈控制原理反馈控制原理是控制理论的一项基本原理。

它指出,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种反馈机制,将系统的输出作为输入来进行控制,以使系统达到稳定状态。

反馈控制原理在非线性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3.3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是非线性控制理论的重要分支。

它通过对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寻找出系统稳定性的局限性和条件。

稳定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稳定性模型,找出不稳定因素并加以控制。

综上所述,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李雅普诺夫定理、反馈控制原理和稳定性分析。

这些原理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4. 非线性控制的应用4.1 机器人控制机器人控制是非线性控制的主要应用之一。

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中,常常涉及到非线性运动方程和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非线性系统学习总结

非线性系统学习总结

非线性控制系统学习感悟对于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学习我们应该对其基本特性及应用思想进行了解。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不满足叠加原理或其中包含非线性环节。

包括非本质非线性(能够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的非线性)和本质非线性(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不能解决的非线性)。

它与线性系统有以下主要区别:1.线性控制系统只能有一个平衡点或无穷多的平衡点。

但非线性系统可以有一个、二个、多个、以至无穷多个平衡点。

非线性系统与线性定常系统明显不同,其稳定性是针对各个平衡点而言的。

通常不能说系统的稳定性如何,而应说那个平衡点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

2. 在线性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而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无关。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除了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外,还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有关。

由于非线性控制系统与线性控制系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用线性理论去分析它,否则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对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还没有一种象线性控制系统那么普遍的分析、设计方法。

除了以上的主要特点外,也具有以下特性,在非线性系统中,除了从平衡状态发散或收敛于平衡状态两种运动形式外,往往即使无外作用存在,系统也可能产生具有一定振幅和频率的稳定的等幅震荡。

输入为正弦函数时,其输出的稳态分量也是同频率的正弦函数,输入和稳态输出之间仅在振幅和相位上有所不同,因此可以用频率响应来描述系统的固有特性。

而非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分量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与输入相同的函数形式。

非线性系统采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至今尚没有统一的求解方法,其理论也还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描述分析非线性系统,我们根据非线性系统的特点,总结了非线性系统工程上常采用的方法有:1.线性化近似法对于某些非线性特性不严重的系统,或系统仅仅只研究平衡点附近特性时,可以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系统近似线性化。

2.分段线性近似法将非线性系统近似为几个线性区域,每个区域有对应的线性化微分方程描述。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

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从线性到非线性系统控制的转变是目前控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这一变革中,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及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了当前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就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1. 概念及基本原理先简单介绍什么是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是指其系统响应不符合线性叠加原理的动态系统,其中最常见的非线性系统是存在抗干扰和非线性延迟效应的系统。

线性系统是按比例作出相应的系统。

在控制中,线性系统是最常用的,因为它们容易被建模,容易被分析和设计。

但是,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非线性系统的存在不可避免。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非线性控制理论。

在非线性控制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稳定性。

对于一个系统,如果它的状态变化可以在一定的边界内保持稳定,则称这个系统是稳定的;否则,这个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稳定性是非线性控制理论中研究的重点之一。

非线性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系统稳定,使其输出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2. 发展历史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Matrosov和Lyapunov将线性稳定理论推广到非线性系统,并提出了判定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Lyapunov稳定性定理。

这个定理为非线性系统控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更加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反馈线性化和滑模控制。

反馈线性化法的本质是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一个能够被控制的线性系统,从而方便我们用已有的线性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滑模控制方法则是利用非线性滑模函数,通过设计一个可控的滑模面来实现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控制。

除此之外,还有最小平方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多种方法,它们将不同的数学方法应用到非线性系统控制中,使得非线性控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灵活性更高。

3. 应用领域非线性控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工程领域中。

非线性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

非线性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

非线性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非线性系统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主要涉及将数学模型运用于控制系统来实现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与线性系统不同,非线性系统的行为更为复杂,其数学模型通常包含非线性方程或非线性约束条件,使得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和优化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在非线性系统控制研究中,有两个主要方向:非线性控制和非线性优化。

非线性控制的目标是设计出能够实现预期性能和稳定性的控制器,以实现系统的良好动态特性。

非线性优化的目标是通过优化方法找到系统参数的最优解,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非线性控制方法包括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和鲁棒控制等。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并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适应系统动态特性变化的方法。

通过自适应算法,系统可以学习系统的模型,并根据当前的状态更新控制器参数,以实现所需的性能指标。

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一种控制方法,它可以更好地处理系统建模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鲁棒控制是一种针对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控制方法,通过设计鲁棒控制器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非线性优化方法包括梯度下降法、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

梯度下降法是一种通过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来寻找最优解的方法,它通过反复迭代更新参数,使目标函数最小化。

遗传算法是一种受自然进化启发的优化方法,通过模拟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来搜索最优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中鸟的行为来搜索最优解的优化方法,它通过不断调整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来寻找最优解。

非线性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工程领域,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控制飞行器、机械臂、电力系统等复杂系统。

在金融领域,非线性优化方法可以用于投资组合的优化、期权定价等金融问题。

在生物医学领域,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控制生物反应器、药物输送系统等。

然而,非线性系统控制与优化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非线性系统的建模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需要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准确建模,以便选择适当的控制和优化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谢振东谢胜利刘永清摘要:论述了学习控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学习与学习控制系统的基本定义,着重讨论了学习控制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目前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的研究状况,提出了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关键词: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发展与展望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for Learning Control Theory of Nonlinear SystemsXIE Zhendong,XIE Shengli and LIU Yongqing (Depatr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P.R.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for the basic theory of learning control is discussed. After giving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control, we mainly discuss the background of learning control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for learning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researched.Key words:nonlinear systems; learning control; development and expectation▲1 非线性系统学习控制的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for learning control theory of nonlinear systems)1.1 引言(Introduction)对于高速运动机械手的控制,Uchiyama提出一个思想[1]:不断重复一个轨线的控制尝试,并以此修正控制律,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日本学者Arimoto[2]等人根据这种思想于1984年针对机器人系统的控制研究,提出了迭代学习控制这一新颖方法.这种控制方法只是利用控制系统先前的控制经验,根据测量系统的实际输出信号和期望信号来寻求一个理想的输入,使被控对象产生期望的运动.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测量系统的输出信号和期望信号,不象适应控制那样,对系统要进行复杂的参数估计[3,4],也不象一般控制方法那样,不能简化被控对象的动力学描述.特别是在一类具有较强的非线性耦合和较高的位置重复精度的动力学系统(如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中,学习控制有着很好的应用,如T.Sugie[5],M.Katic[6],H.Park[7]的工作.迭代学习控制方法提出后,受到了控制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针对各种机器人系统的跟踪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算法[8,9],而且这个方法也被应用到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上[10~12],最近,在离散系统[11,13~15]、分布参数系统及广义系统上也有了相应的应用[16~19].迭代学习控制已成了“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发展成为控制理论中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2 学习与学习控制系统的定义(Definition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control)目前对学习控制尚无公认的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什么是“学习”尚有许多争议.最一般的学习定义是由Wiener于1965年给出的,它所描述的学习涵义甚至包括了物种随时间的变异,他的定义为:具有生存能力的动物,是那些在它的一生中能被它所经历的环境所改造的动物.一个能繁殖的动物,至少能够产生和它自己大略相似的动物,虽然这种动物不会相似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再发生变化的程度.如果这种变化是可自我遗传的,则就有了一种能受自然选择影响的原料,如果这种变化以某种行为形式显现出来,则只要该行为不是有害的,则这种变化就会一代一代的继续下去.这种从一代到一代的变化形式就叫种族学习或系统发育学习,而特定个体中发生的行为变化或行为学习,则称为个体发育学习.Glorioso于1975年给出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能进行学习的系统,若在t=0时,环境状态有一个给定的变化,则系统在时刻T时的性能指标一定高于t=0时刻的性能指标,而且此指标应达到某个预定的水平.Tsypkin于1971年给出了自学习的定义:自学习就是不具有外来校正的学习,或即不具惩罚和奖励的学习.这里没有给出关于系统的反应正确与否的任何附加信息.Saridis于1977年给出了学习系统的定义:一个系统,如果能对一个过程或其环境的未知特征所固有的信息进行学习,并将得到的经验用于进一步估计、分类、决策或控制,从而使系统的品质得到改善,那么我们就称此系统为学习系统.Fu于1970年给出了学习控制的定义:设计一个控制器,它能在系统运行中估计未知性信息并基于这个估计的信息确定最优控制,这样它就可以逐步地改进系统的性能.Saridis于1977年给出了学习控制系统的定义:一个学习系统,若其学得的信息被用来控制一个具有未知特征的过程,我们就称它为学习控制系统.自60年代开始,从学习到学习控制的研究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某些认识较为统一的本质的特点.据此,邓志东等[20]给出学习控制系统和自学习控制系统的定义:一个开放性系统,如果能够通过对环境与系统自身的学习获得经验,并在运用此经验于系统的控制之后,能够基于人机交互的性能评价器(有人监督),使系统的某个预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得到改善,则称此系统为学习控制系统(Learning Control System);否则,如果性能评价器在无人参与(无人监督或再励)的情况下完全自动实现,则称此系统为自学习控制系统(Self-Learning Control System).在文献[21]中,对学习控制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为:在有限的时间域[0,T]内,给出被控对象期望的响应y d(t),t∈[0,T],寻求某种给定的u k(t),t∈[0,T],使其响应y k(t),t∈[0,T],在某种意义上比y0(t)有所改善,其中k为寻求次数,这一寻求过程称为学习控制过程.如果k→∞时,y k(t)→y d(t),则称为学习控制过程收敛.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Status and problems)迭代学习控制系统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相应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我们将较全面地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同时也提出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2.1 研究现状(Status).国外的发展对于非线性系统,Greg等人(1992)[11]、Kuc等人(1992)[22]、Gary(1995)[23]、Ahn等人(1993)[24]、Pasquale(1994)[25]、Sugie等人(1991)[5]进行了各种讨论,都对其给定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论述,而Bien(1989)、Amann(1996)[26]、Hwang(1991)[8]等分别对离散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一些高阶的学习算法;针对不确定系统Danwei等人(1995)[10]、Chien(1996)[27]、Sun(1997)[28]及Lee(1995)[29]也给出了相应的讨论;关于在机器人系统的跟踪控制上,Dusk(1995)[6]、Danwei(1995)[30]及Sadao等人(1988)[31]分别获得了一些相应的结果;此外,Park(1996)[7]对不确定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学习控制与适应控制的结合研究,而Jang等人(1995)[14]和Amann(1996)[32]分别对反馈控制进行了讨论..国内动态林辉、王林[33]针对一类非线性系统采用闭环P型学习率讨论了其收敛性;曾南、应行仁[34]对于一个未知的非线性连续系统或离散系统,改进了开环迭代学习的收敛条件,并提出闭环迭代学习算法,其结果说明了闭环算法在收敛条件、速度和抗干扰能力上都优于开环算法.他们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总会遇上干扰,有输入振动,输出扰动等,如果要求每次重复都精确回到相同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它的偏差也可以示为一种扰动,开环控制抑制干扰能力较差,而闭环迭代学习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既用到过去的经验,又根据现行观察进行调整;孙明轩,万伯任[35]针对受扰非线性系统讨论了N阶PI型开闭环迭代学习控制,结果表明了高阶算法在输出跟踪和干扰抑制方面的有效性;皮道映,孙优贤[36]针对离散非线性系统提出了开闭环P型迭代学习控制律,他们认为,开环迭代学习控制律的性能要比闭环的差,主要原因在于开环迭代律只利用了系统前次运行的信息,而闭环迭代律在利用当前运行信息改善控制性能的同时,舍弃了系统前次的运行的信息,因此,提出新的开闭环迭代律,它能同时利用系统前次运行和当次运行的信息,将能进一步改善控制性能;皮道映,孙优贤[37]对于一类参数未知的非线性系统在有限的时域上的精确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开闭环PI型迭代学习控制策略,给出了其收敛的充要条件,它可同时用于判定开环和闭环PI型迭代学习控制的收敛性;谢振东、谢胜利、刘永清[13]讨论了P型学习控制算法在线性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离散系统中的收敛性;谢胜利、樊晓平、韦岗[38];谢胜利、谢振东、韦岗[39]也分别针对离散系统进行了讨论;任雪梅,高为炳[40]则提出了任意初始状态下的学习控制方法,此方法包括两种学习,即同时进行系统的输入和初始状态的学习,因此,在学习开始时对系统的初始状态无要求,即不需要假设在每次循环过程中系统的初始状态和期望跟踪轨迹的初始状态都相等.此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任意初始状态下的学习控制系统的跟踪问题;对于连续非线性系统史忠科[41]提出了一般性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给出了PID型学习控制算法的收敛条件,该方法可以逼近任意轨线;谢胜利、张剑、韦岗[42]及谢胜利、田森平[43]针对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学习控制进行了探讨,他们的跟踪结果既不依赖于理想控制,也不依赖初始状态.目前,对于分布参数系统和广义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研究远不及连续非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研究.谢胜利、谢振东、韦岗、刘永清等人将迭代学习控制方法用于分布参数系统和广义系统的目标跟踪控制上.对于分布参数系统的目标跟踪问题,谢振东、刘永清[16]给出了一种二阶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