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读后感
读城记
读《城记》有感姓名:程妍学号:1002240348摘要:《城记》是从北京的西安市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并穿插了一些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等历史事实。
通过阅读,使笔者对“什么是一个好的规划”问题产生思考。
关键字:城记梁陈方案好的城市规划1、关于《城记》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博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岁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读完《城记》,我得到地不仅仅是对北京营建历史的了解,也不仅仅是对“梁陈方案”前因后果的廓清和对梁陈两位先生的怀念,让我陷入沉思的是“到底什么是个好的规划”。
知识分子似乎都摆脱不了悲情的命运,在那个特定年代背景下,他们空有满腔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到最后却不得不怅然逝去,让历史叹息,让后人感慨。
在《城记》里,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古城褪去他历史悠久的外衣,是老一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无奈眼神;从北京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演变;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不得不承受历史之痛,城市丧失了其本来的历史韵味,而变得千篇一律,雷同一片,这是城市的庆幸,还是历史的悲哀呢?《城记》用历史的眼光试图再现北京城市规划那段历史的尘封,当梁思成在上海被解放军战士的优良品质所感动的时候,他毅然撕碎了飞往台湾的飞机票,而选择留在这个才遭遇战火摧残的千疮百孔的新中国,早年留学欧美的梁思成对于共产主义的崇拜以至于使他在城市规划中陷入对政治的一厢情愿,以至于忽视了在当时的语境下,苏联同志对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力,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所以,在规划北京都市的时候,包含世界先进规划思想的“梁陈方案”才被无情的搁置,而北京的老城墙等历史见证则逐渐消失于世界。
《城记》读书报告
《城记》读书报告摘要:《城记》是从北京城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并穿插了一些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等历史事实。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似乎跟随着历史和历史人物一起,一步步走近当时的北京城,去感悟当年北京城的发展状况,同时去思考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和旧城保护。
关键词:北京;保护;城市规划Abstract: The book records Beijing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hist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 all previous narrative, and records some architects, planners, life story, the author intends "Liang Chen plan" put forward by the causes and effects, and then the form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so on historical facts. Through the author's story, I seem to follow th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figures together, step by step, near the city, to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o think about our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old city protection.Keywords: Beijing; protect; urban planning翻开《城记》,文字与图片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城记》是杨红樱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在一个山村建设“小城市”的故事,探讨了现代化的背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个故事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城市的孩子,在山村过暑假的时候,与村民们一起参与了小城的建设。
在《城记》中,作者通过对小男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城市孩子对农村的陌生和不适应。
小男孩一开始对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好奇和新奇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许多他觉得不合理或是不好的地方。
环境脏乱差、生活习惯与城市不同、教育水平低下等等。
这些问题让小男孩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些问题。
村民们决定建设一个小城,希望通过这个工程改变他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小男孩也怀着这样的想法参与了建设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声音,但是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小城变得越来越美丽和现代化。
通过《城记》,我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人要改变一个地方并不是易事,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与困难做斗争。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建设一个城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通过和村民们的交流,小男孩发现他们并不是无知和落后的,他们可能缺少的只是机会和资源。
于是,小男孩鼓励他们学习,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我也从中学到了,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城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在不断变化,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在进步呢?《城记》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告诉我,进步不仅仅是现代化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的进步。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觉醒并且行动起来,才能够真正迈向文明、富强的未来。
在读完《城记》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强大的。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城记》是当代作家林达的一部代表作品,作品以城市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普通公务员的工作生活,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奋斗。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贴切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城市。
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息和热闹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奋斗。
然而,这里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难题。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公务员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和处境。
他们每天面临的琐碎繁杂的工作,各种问题和压力,以及因此带来的疲惫和挫败感。
这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城市中人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人固执、有的人坚强,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
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方式,真实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们在城市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会有欢笑,也会有泪水。
然而,无论是喜是悲,他们都要去面对,要去选择。
这让我明白了,在城市中,人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再者,这本书还通过对城市中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和奋斗。
城市的快节奏和复杂问题使人们经常面临选择和抉择。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在职场中的艰辛和对于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个困难,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在城市中,面对困境,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它们。
总之,这本书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奋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明白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懂得了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努力。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城记》读书笔记
《城记》读书笔记这本书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王军的一部著作,他多年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以一个非专业人的视角看待了北京城的变化,以及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的规划的重大意义,是一部平易近人,耐人寻味的书,也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部分摘抄和内容的概括。
翻开《城记》,文字与图片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历战争洗礼的老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光明。
梁思成先生怀着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情,选择留在中国。
然而在北京城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出现了。
党中央希望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甚至不仅要大量兴建新建筑,还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这样不仅显示出社会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魄力,而且也省去了新建城市的麻烦,同时又与毛主席于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暗合。
如此美好的政治寓意在梁思成先生眼中或许并不符合北京这座布局匀称明朗的古城应有的前途命运。
梁思成先生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是《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历史上所称的“梁陈方案”。
在北京市的都市规划中,梁思成和陈占详提出完整保护旧城,而行政中心则选在西郊,另建一座新城。
这个方案,从规划学来看,体现了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便是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苏联同志们对于中国领导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体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直接导致了该方案的搁浅。
一时间政治热情席卷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未经详尽规划建设就开始了,旧城保护更新被认为是将封建残余作为博物馆把玩欣赏,勉强接受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提出降低建筑物高度、加盖与古建筑风格相似的屋顶也成为一种反动和低头,生发“思古幽情”的城墙也灰飞烟灭。
诚然,受经济条件所限,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或许不足以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在国外留学多年、又游览欧洲各国的梁思成先生带来的新思想或许一时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仅凭一时的冲动而损毁旧城遗产,这样的失误让现代人为之扼腕叹息。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最近在学校里读了《城记》,这是一本关于武汉城市发展历史的书籍,我感到非常有趣,也收获了很多新知识。
在看《城记》时,我深深地了解了武汉的发展历史。
在现代,武汉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了,但百年前的武汉,还是一个船夫频繁驶居的地方。
在早年,武汉是一个既古朴又繁华的地方,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还有长满荷花的鱼塘。
在看到这些图片时,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好的地方。
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的样子。
除此之外,书中也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比如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侵略者的轰炸,一度让武汉成为各国间重点关注的地区。
其中,武汉抗联的坚守精神,令人深深地敬佩。
通过这些故事,我学会了很多,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应用。
在读完《城记》后,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现自己国土知识的空缺。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国家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
综上所述,读《城记》让我既学习了历史,也知道了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
我希望我能不断地学习,持续成长并为这个地方展翅高飞。
城记读后感
学号:**********中国经济地理学作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专业班级:园林1001**:***作业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日期: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书单上的书有很多,但多数都是理论研究枯燥无味,唯有《城记》吸引我的眼球,更愿意去看一些慢慢述说的书籍,在图与字中体会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城记》的出现便是以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不足。
其实我只是在03年的冬天去过一次北京,但当时的北京城并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也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根本不会对城市的空间有太多在意,更不会去想这座古城在建国后的种种残酷经历,但是十年过去,每个人的眼界都有所开阔,我可以用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以此为鉴。
记得几年前,看过文章说共产党打北京城,事先请相关人员在地图标明文物古迹位置,禁止炮轰北京城。
当时已经作出巷战夺城的准备。
最后幸好傅作义投降,和平解放北京。
唯一受炮轰的地方乃傅作义通知共产党狙击国民党派出的接应高层将领逃离的飞机停靠区域,受损害的祈年殿之后也被修复完整。
后来看余世维的演讲,说到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
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
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没去轰炸北京城。
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
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
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
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
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天翻地覆慨而慷”,谁能想到,1949年虽然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年,但是这只是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变迁之前的小小序曲呢?后来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北京城规划方案未获通过,退而求其次的A、B 两方案也未能实施。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城记》是陆游的经典作品,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长篇小说。
虽然写作时间非常久远,但是它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中充满了关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个特定的价值观。
很多读者,在阅读完《城记》之后都会有所感悟,下面是我的一些读后感以及具体的例子。
从整个故事的角度来看,《城记》在描写当时的江南地区生活时非常生动。
作者可以将敏锐的观察力转化为文字,将小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
读到这个地方,我想到的例子是贾宝玉的剃头令。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要求家中所有人剃头,马道婆却因为自认不属于他们家,不肯剃头。
贾宝玉于是又立了一个规矩,所有茶坊内的人都要剃头。
作者有意将这个细节描写得非常详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个规矩、对于这个人性的思考。
因为这个规矩一开始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有了很多问题。
不同的人心怀不同的阴谋,都想要在剃头令中谋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这个例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使人耳目一新;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基本文化以及人性的脆弱。
从人物角度来看,《城记》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他们的性格、经历以及信仰都被刻画得非常深刻,都有着特殊的人生历程。
有些人物被描写得充满激情和热情,有些人物被描写得苦心孤诣却不得不面临残酷现实。
这些人物的各自命运不断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充满故事的小说。
一个好的小说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应该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
《城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以及人性的存在。
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中的“红妆女子”——西门庆的命运。
西门庆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深刻,他的成功以及失落都被描写得极为生动。
从他年轻时的劳心劳力、开创囊中羞涩,到后来的短暂霸道,最终走向失败。
整个过程都展现出了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格,以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令人深思。
综上所述,《城记》是一部值得所有人去读的经典之作。
读城记读后感
读城记读后感读城记读后感范文一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前言。
的确,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都有它经久不衰的缘由,经过一个城市,可以打探到它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吃食,学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与之长身笑迎。
真是春天到洛阳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红叶,冬天到哈尔滨晒太阳,而夏季到台北看雨,既然有孟庭苇的盛情邀请,何不潇洒走一回?只可惜身边少了一样,就只好到易中天教授的书中去领略他们的与众不同,感受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灿烂。
走过北京城,来到上海滩,踏进广州市,游过厦门岛,迈进成都府,跨过武汉三镇,伴着春天的故事,歌唱深圳特区。
感受"大气醇和"的北京,"开阔雅致"的上海,"美丽温馨"的厦门,"洒脱闲适"的成都,"生猛鲜活"的广州,"豪爽硬朗"的武汉,真是详尽,历史、地理、人文、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城市面貌、甚至人的性格等都描绘得活灵活现、酣畅淋漓!我想,能这样写城市其实真的很难很难,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原谅我所做的,原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读城不易,说城也难。
不但不易清,而且一不小心,没准就得罪了谁谁谁。
如果真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我也要请这些城市的人海涵。
因为对于本书所写的这些城市而言,我都是一个外地人。
外地人的感觉总多少有些隔膜的,尽管外地人也有外地人的优势,--不在庐山之中,也许反倒看得庐山的真面目。
" 不得不佩服易中天教授的学术精神。
一本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首久唱不衰的歌,一本充满文化魅力的书,同样演绎了经典的曲目,但愿北京人的大气、平和;上海人的精明、理性强;广州人的拼搏精神;厦门人的豪爽、大方;成都人的悠闲安逸;武汉人的韧性、有蛮劲儿;深圳人的年轻有为能为我们演绎更精彩的时代之曲。
想了解书中精彩最好还是亲自一睹为快,本人愿意将书与你分享,"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城记》读后感2000字
《城记》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城记》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记》读后感2000字:书单上的书有很多,但唯有《城记》简单的两个字吸引我的眼球,在图与字中体会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城记》的出现便是以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不足。
曾看过文章说共产党打北京城,事先请相关人员在地图标明文物古迹位置,禁止炮轰北京城。
当时已经作出巷战夺城的准备。
最后幸好傅作义投降,和平解放北京。
唯一受炮轰的地方乃傅作义通知共产党狙击国民党派出的接应高层将领逃离的飞机停靠区域,受损害的祈年殿之后也被修复完整。
后来看余世维的演讲,说到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
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
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的确没去轰炸北京城,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
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
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
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天翻地覆慨而慷”,谁能想到,1949年虽然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年,但是这只是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变迁之前的小小序曲呢?后来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北京城规划方案未获通过,退而求其次的A、B两方案也未能实施。
反是“让北京成为生产城市、工业城市”的最高指示顺利执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建筑精品被推翻。
时至今日,紫禁城已淹没在钢筋石块中,北京城的“伟大”怕且只存在于书中那百幅旧照片中了。
梁先生诚恳地对彭真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五十年过去了,是非对错一目了然,可是此时谁对谁错又能怎样,斯人远去,大错已铸,今天我们只能在一张张发黄的影像中怀念那远去的帝都风貌,所有的曾经都成为历史。
读《城记》有感
读《城记》有感《城记》是古代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一篇,该文主要描写了北宋开封城的规模、景象、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城外的表现中,作者通过对开封城四面水势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城池防御的坚实稳固,毫无漏洞,同时还能感受到水文化的充盈和繁荣。
城内则是各色小贩、行会、艺人等人山人海的旺盛景象,也给人带来了热闹非凡的市井氛围。
这种繁华显然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充分体现,也是激励当时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除了这些城市景象外,作者极力描绘了当时商贾行会的兴盛和青春面貌。
不同行业的商贩,各具特色,二十多个行会都在城中兴旺发展。
在这个充斥商业机会和竞争的环境下,他们不断地努力拼搏,赚取利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同时,他们也为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比如说,金钱阵、方塔鼓、铁梁漏声是晚明乃至现代民间文艺中的特色节目,而最初就是由当时的商贩们创造出来的。
这些文化遗产在具有开封特色的基础上,保留下来,历久弥新,勾画了出开封城商业文化的独特风貌。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面临着各种困境,同时他们也充满了追求真理、力求发展的精神。
对于普通人而言,文化也成为一种追求真理、求知和开拓自我意识的方式。
正如作者描述的“……常常游于书院,自效经史百家,发以博识著书之志。
” 阅读书籍、学习知识是当时人们力求发展自己的象征。
每个人都怀有追求真理的理想,循序渐进,努力“博识”,渐渐变得知识渊博,最后成为社会中各方面的专家,而这正是当时理想追求的真正体现。
他们不仅在商业、科技等领域有所深造,更在文学、艺术、曲艺等方面展现了出色才华,成为整个社会的瑰宝。
总的来说,无论是开封城内外的各种景象,还是商贸行会的兴起,甚至人们追求学识的心理状态,都表现出开封城的追求和开放精神。
无疑,这种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的,即使时代变了,情感价值,那追逐、那顽强、那勇敢探索未来的灵魂,仍得以续写,持续流淌在这座城市。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城记》是我读过的一本很有趣的书籍。
这本书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小镇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了小镇的淳朴和平静。
这个小镇叫胡洛斯,它位于一个湖泊的边上,四周是青山绿水。
整个小镇布满了古色古香的房屋和石板路。
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的时候,整个小镇就像是一个仙境一样。
在这里生活着一群和蔼可亲的居民,他们过着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
《城记》的主要人物是小木屋的建筑师雷纳德。
雷纳德是一个善良、聪明而又有创造力的人。
他一直在为小镇设计各种各样的房子,让人们住得更加舒适和美好。
雷纳德用他的设计将小镇变成了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在小镇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有一个叫安德鲁的年轻人,他梦想着成为一名画家。
他每天都在小镇的角落里画画,用颜料和画笔创造美丽的画作。
还有一个叫露西的女孩,她是小镇上唯一的开车送快递的人。
她每天开着她那辆小巴士,给小镇的居民送快递,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在《城记》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关于一个叫乔治的年轻人的。
乔治是一个对于小镇的未来感到担忧的人,他认为小镇需要发展,需要更多的商业和建筑。
乔治设想了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计划,他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但雷纳德并不认同他的观点,他认为小镇需要保持原有的样貌,保留那份宁静和和谐。
最终,雷纳德通过他的设计向乔治展示了小镇的美丽和价值,让乔治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通过阅读《城记》,我不仅了解了这个小镇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小镇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让我仿佛置身于小镇的每个角落。
我可以看到湖水的波光粼粼,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感受到小镇居民的善良和友善。
读完《城记》,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我来自一个小镇,也有自己的故事和传统。
与胡洛斯一样,我的家乡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友善的居民。
通过《城记》,我更加珍惜我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切美好的事物。
通过《城记》,我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保护和发展是可以兼顾的。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语文课读了《城记》这本书,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的不一样。
这本书是通过一位作家的带领,描绘了他眼中的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者以小见大,通过一些平凡的事情,来反映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语言幽默又风趣。
比如,在描述城市的交通时,作者说:“把一辆破车装的比越野车还豪华的理由是,反正又没有人会跟你比”。
这点让我很喜欢。
同时,这本书也揭示了城市的一些阴暗面。
比如某些领导官员的腐败,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的不公平。
作者通过文笔的生动和形象,让我们看到了遇到这个问题后的后果。
通过读这本书,我理解到城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不只是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商业区。
在深入了解和探究之后,我们会发现城市里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黑暗,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总之,阅读《城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城市的本质。
希望我以后能够多看书,多了解社会,为祖国的繁荣做贡献。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城记》是一本讲述了城市生活的书籍,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城市里各种各
样的人和事,让读者感受到了城市的热闹和多彩。
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触,不禁有许多
感慨和思考。
这本书中描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比如作者描述了在城市里行走的人们,他们穿着
各种各样的衣服,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在交通拥堵的时候,也会想尽办法找到出路。
这些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热闹和拥挤,也让我明白了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
作者还描述了一些有趣的城市景观,比如高楼大厦、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市场等等。
这些景观都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荣和活力,也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还通过对城市人们生活状态的描述和描绘,表现了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用幽
默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城市中人们的种种焦虑、挣扎和追求。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传达了
一种生活态度——不断努力拼搏,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读完《城记》,我对城市的了解更加全面,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城市生活中的种种
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我也被书中所传达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感染和启发。
我会努
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阳光向上的小学生。
读城记读后感
读城记读后感读《城记》读后感 《城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风俗的描写,展示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和变迁。
阅读本书后,我深深被其细腻的描写、深度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所打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我对于《城记》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中所描绘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城记》中,作者将城市的细微的一刻描写得如此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之中。
例如,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街道、建筑、风景等的描写,传递了城市的历史沉淀和独特之处。
这使我联想到自己熟悉的老家城市,也产生了共鸣。
通过对城市的细节描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更加珍惜城市的独特魅力。
其次,本书中对人性的揭示令我深思。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欢喜与忧愁、得失与坚持。
这使我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人性的负面情绪所笼罩,而本书中的人物描写则启示了我们要多关注他人内心的真实感受,理解并包容他人的选择与决策。
这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思考。
再次,本书引发了我对于历史的思考。
通过《城记》,我了解了这座城市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其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这使我反思了历史对于城市及个人命运的影响。
历史是不可抹灭的,每一个城市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场景。
《城记》提醒我们要珍惜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本书对于文化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城记》中对于城市的人文风俗的描写,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同时,这也启发了我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
保护和传承文化是每个城市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通过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城市的根源,更好地塑造城市的未来。
通过阅读《城记》,我对于城市、人性、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对人性的洞察、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文化的描述,展示了城市的多元面貌和丰富内涵。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还可以引发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思考。
读城记(磐石·宋元小说读后感)__读后感作文
读城记(磐石·宋元小说读后感)_读城记——关于《情色男女》之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磐石一日上网搜书,一本叫《情色男女》的电子版小说摆在眼前,占据了我视网膜的八又二分之一。
好在封面上只有这四个大字和几个图案化的圆弧,没有配上露半个乳房、半条大腿的妖女,不然真要以为是“地摊文学”——如果可以称之为文学的话——用上了高科技。
正当我为网络文学良莠不齐而感叹欲滚动鼠标时,一行小字吸引了我,那是作者的名字,叫颂源。
我的目光滞住了。
我有一个玩了近二十年的朋友,也叫颂源,当然是笔名。
当年我们在一起经常闲逛于南门口、五一广场、东塘一带。
后来我办了当时中国首家《公关导报》,我编报纸颂源君卖报纸。
那时还没人敢大声吆喝卖报,颂源君“脸皮厚” ,自然也就业绩最好。
后来,报纸因种种原因被“裁员”了,报社的人也各奔东西,我也就去了南方,先在广州然后在深圳呆了很多年,干一些编书、印刷及广告方面的事情。
小平同志南巡那年,颂源君也突然“流窜”来深圳与我小住了一段,江湖上传说他是因为逃婚或其它男女情感之事才无聊南巡。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支家乡的模特队来深圳演出,颂源君认识其中一名模特,说是要尽“地主”之谊,为模特队接风。
颂源君将我也领了去,这算是我与模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那一夜,大家玩得很欢,颂源君喝了很多酒,醉了,还差点“霸蛮” 和出租车司机打一架,是我生拉硬拽将他这一百多斤的躯体拖上位于七层楼高的出租房。
再后来,听说颂源君回长后与模特队的美丽湘女们有了一些情色之事,我只是听说,算是野史。
再后来,颂源君结了婚,新娘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女生,清纯得像韩剧里的女主角,这与他和我分手后把闲逛阵地改成湖大“堕落街”有很大的关系。
尔后几年,正是湖南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几年,颂源君也混迹其中,且小有成就。
这时,我已北伐,在京城捣腾起影视产业。
与颂源君稍有不同的是,我做的是电视剧。
虽然我们工作性质相近,但由于“两地分居”,且各有事业要忙,交往竟疏了起来。
城记读书笔记4篇_读书笔记_
城记读书笔记4篇《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
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
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
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
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
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
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
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这是一个以两百多年前的两个伟大的城市为背景的故事。
浓雾弥漫,车灯摇曳不定的伦敦,绝望、颓废的巴黎的最底层。
对于当时那场发生在巴黎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它。
这对法国来说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甚至对于欧洲,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如此。
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之一。
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却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到的当时的景象。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感想
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目读了很多的书《美国城市的死与生》《明日的田园城市》,有很多的感悟,犹王军的《城记》映象颇深。
赶图时听过《晓说》中高晓松老师以邻居的身份谈过梁、林两位先生。
对两位先生的出身和后来的人生经历对比感触良多,结合书中的内容写了一些感想。
书中作者王军是一位清华建筑系毕业的一名学者,从一名建筑文物学者的角度讲述了北京(北平)的一些城市变迁和梁陈两位先生在这段历史飘摇中的努力和无奈。
三百五十余页的文章开头便提及了近代中国慧莫能说的一段历史——文化大革命。
开篇中提到了一段历史充分道出了这段时间的心酸:
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
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
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没去轰炸北京城。
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
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
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
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
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回顾这一段历史,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历战争洗礼的老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光明。
梁思成先生怀着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情,选择留在中国,守护这些他努力了一生的东西。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先生选择了出国留学,对于建筑的认识的认识来自于当时建筑思想激烈碰撞的美国,同时回国后又研习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远赴深山,考察古迹,于草庐陋巷中修订了《中国建筑史》,对于北京城的热爱和规划发展的认识远胜过所有人。
然而在北京城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出现了。
与国共内战时的决议不同的是,党中央希望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甚至不仅要大量兴建新建筑,还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这样不仅显示出社会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魄力,而且也省去了新建城市的麻烦,同时又与毛主席于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暗合。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方向上,看似美好的政治寓意在梁思成先生眼中或许并不符合北京这座布局匀称明朗的古城应有的前途命运,在现在看来也不符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梁思成先生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是《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历史上所称的“梁陈方案”。
在北京市的都市规划中,梁思成和陈占详提出完整保护旧城,而行政中心则选在西郊,另建一座新城。
这个方案,从规划学来看,保留老城,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部分人的精神寄托,而新城作为现代城市人群的生活工作的场所,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建筑设计的思想重新规划城市的布局,保证了新城的活力和老城的文化,体现了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便是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苏联同志们对于中国领导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体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直接导致了该方案的搁浅。
一时间政治热情席卷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未经详尽规划建设就开始了,旧城保护更新被认为是将封建残余作为博物馆把玩欣赏,勉强接受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提出降低建筑物高度、加盖与古建筑风格相似的屋顶也成为一种反动和低头,生发“思古幽情”的城墙也灰飞烟灭。
诚然,受经济条件所限,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或许不足以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在国外留学多年、又游览欧洲各国的梁思成先生带来的新思想或许一时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仅凭一时的冲动而损毁旧城遗产,这样的失误让现代人为之扼腕叹息。
而回归现实本身,现在的北京城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暴露出弊端,城市的环线宛若早餐摊上的煎饼,被摊到了七环,建设城市的第二中心被提出,“皇城”中的人们在经历了60年的拥堵和嘈杂后急不可
耐的想要从中挣脱出来,用“天理昭昭”形容可能并不合适,但是这座古皇城的发展仿佛印证了“梁陈”理论的正确性。
抛开书籍本身,回看明国时期的北京城,还是明清的老皇城布局,“九经九纬,前朝后舍,左祖右社”所有的建筑围绕故宫布局,集中体现皇权,城内的排水设施和路政设施颇为的落后,老舍先生的《龙须沟》中可以窥见当时北京东城区除了胡同和大院外的一些阴霾。
最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以及他的反驳文《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文章虽说有很多哗众取宠、煽风点火之嫌,但是也写出了很多在现在的大时代背景下2000w北京人生活的窘迫境遇。
商务区向城市中心聚集,寸土寸金的地皮把无数的居民越挤越远。
每天早晨,无数的人群从不同的方向,借助五花八样的工具,在嘈杂和拥堵中涌向市中心;一天的劳碌后,没有时间享受市中心的繁华,就逃也似的远离了市中心,回到了自己市郊的住所,这2000w中的很大部分,无法完整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一切,文章中提到的,每个老北京人都靠着自己名下的5套房在北京城中享受这首都的生活,而2000w中的其他人只是假装自己生活在这里,生活在北京,假装自己是这2000w中的老北京人。
也许文章说的稍显武断,甚至让一些北京人觉得是信口雌黄,但是描述的现象表现出了现实的无奈——先来的人享受着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后来的人被动地承受城市发展带来弊端。
结合简.雅各布斯先生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城市发展的其他的问题也随处可见。
书中的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及,说的是:
在纽约东哈莱姆有一个住宅区,那儿有一块很显眼的长方形草坪,它成了那里居民的眼中钉。
这个草坪的问题被提出来的频率如此之高,使得一位经常往来那里去的社区工作者惊讶不已,无意间他发现居民非常讨厌那块草坪,并催促把它铲掉。
当他询问原因时,通常回答是这样的:“这有什么用?”或“谁要它?”最后,有一天一位能说会道的居民说出了完整的理由:“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推到了我们的房子,将我们赶到这里,把我们的朋友赶到别的地方。
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冲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
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
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
不被理解、不被需要、所谓多余的东西被城市的规划者们强加给了这些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规划者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阳春白雪的高雅也难以被平民理解。
举我家乡的例子,我姑姑家房子买在金华的丹溪路,位置不算市中心,但是交通还算便利,还拥有一座相对不错的城市中心公园,丰富的功能设施,曲径通幽的游步道,同时只供周围的一个小区和一片别墅区共同使用,不会让人感觉拥挤。
入住时小区东向的道路连接的还是一片荒地,车流稀少,但是环境还算清幽。
当时开发商承诺是要一座跨江大桥,会对当地的交通情况有一定的改善。
但是当跨江大桥建成后,随之而来的大量噪声和高速的车流冲淡了原本小区建造时营造的氛围,失去了小区的一部分特点。
同时作为小区的附属设施,中心公园也没有起到自己的作用。
由于小区的地段相对不算繁华,与城市中心区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相对来说入住的人群大多为“一般员工”,他们都对公园的艺术品质要求并不是很高,打工者根本没时间去,土著居民更喜欢坐在自家楼前,吹吹风跟邻居唠唠,并且小区内环境本身就已经很好,很舒适了,他们才不愿意走那么老远,出了小区,再穿越一条6车道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回避来往的车流,然后去那个花园散心,就连小区正门的游步道都比这个中央公园有吸引力,因为他满足了住户对活动场地的几乎所有要求:路程短、通风凉快、安全干净、又有足够的场地和自由开展各种活动。
所有的这些,都充分的说服任何想要去喧嚣中央公园的人,告诉他们,原本的中央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于这个小区的居民变得逐渐鸡肋。
新桥的开通,车流的激增,使得原本位于城市一角的“世外桃源”突然和城市的大环境融合了起来,繁忙的车流带来的不仅是道路两旁的人气,同时也割裂了城市公园和小区之间的联系,安全性、便捷性,甚至是公园的空气质量都大大降低了公园的吸引力,使得公园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
作为原本的功能性设施,这座城市中心公园就像那块“草坪”,只是沦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象征,失去了实际意义,最后变成了另一块“草坪”,被周围的人诟病,抱怨着它对于城市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