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第四节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1

合集下载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是指农田内部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形成的特殊气候环境。

它受到农田的地形、植被、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与周围地区的气候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农田小气候的常见名词解释:
1. 农田热岛效应:农田在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晚上释放热量,导致农田内部温度较周围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2. 农田风速降低效应:农田内部的植被和地形会减弱风的速度,形成风速降低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减少农作物受到风害的可能性。

3. 农田湿度增加效应:农田内部的植被蒸腾作用和土壤水分蒸发会增加农田内的湿度,形成湿度增加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提供农作物所需的水分。

4. 农田辐射冷却效应:农田在晚上会通过辐射冷却散发热量,导致农田内部温度较周围地区低,形成辐射冷却效应。

5. 农田雾凇效应:当农田内的温度低于周围地区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雾凇,形成农田雾凇效应。

这种效应有助于保护农作物免受低温的伤害。

这些农田小气候的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合理调控农田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调控—农田小气候

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调控—农田小气候
征 2.坡地小气候 温度 坡地地面上日平均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坡地吸收辐射 能的多少,所以它的分布规律与太阳辐射的分布相似。 风 地形对风速影响的规律一般是,凸出地形顶部风速最大,侧 风坡中部次之,迎风坡较小,背风坡和低洼处最小。
不同小气候的特点
(二)地形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3.水域小气候 水面的辐射平衡比陆地大。由于水 体吸收的辐射能主要用于蒸发耗热和水 体储存热量的能力很强,所以水体温度 升高不大。
小气候概述
(二)小气候的特点 相对于大气侯,小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和个别天气现 家 (光、温、风、湿等)的不同,不影响整个天气过程,小气候具有范围 小、差别大、很稳定三大特点。 1.范围小 是从空间尺度上来说的。从空间尺度来说,小气候现象的垂直和水 平尺度都很小。
小气候概述
(二)小气候的特点 2.差别大 差别大是由于小气候范围很小引起的。由于小气候考虑的尺度很小, 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模空气运动所混合,所以无论垂直或水平方向上的 气象要素相差都很大
不同小气候的特点
(一)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5.农田中风的分布 农田中的风速与作物群体结构的植株密度关系很大。由于植株 阻挡,摩擦作用使农田中的风速相对较小。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 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 到达一定距离后不再变化。从铅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茎叶稠 密部位受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较远 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不同小气候的特点
(三)果园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2.温度 冬季,果园内的日平均气温较果园外稍高。 春季,对落叶果园来说,白天气温比果园外高,夜间气温却较果 园外低。 夏季,白天气温比果园外低;夜间气温反比果园外高。 秋季,对落叶果园来说,又恢复到春季的情况。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到达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农业气象教案(54)

农业气象教案(54)

东北农业大学教案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授课教师:***东北农业大学教案课程:农业气象学教师:孙彦坤职称:教授一、基本教材:1.《农业气象学》,段若溪、姜会飞主编,2002年气象出版社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1.《农业气象》,刁瑛元、马秀玲主编,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黑龙江省农业气候》,白雅梅主编,2002年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出版。

3.《农业气象试验指导》,孙彦坤、肖同玉主编,2000年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出版。

I、课程(章、节):绪论、第一章大气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大气、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概念2.掌握农业气象的内容与任务3.大气的演化过程4.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5.大气污染III、重点和难点:1.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概念概念3.大气的演化过程(三个阶段)4.大气的组成及垂直结构(三种成分五个层次)5.大气污染(四种污染源七种污染物)IV、基本内容(见讲稿)V、本章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大气科学)2.农业气象学二、填空农业气象习题集p1 1-5题。

三、简答题农业气象习题集p1 1-2题VI、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授课。

VII、学时:3学时。

VIII、授课后存在问题I、课程(章、节):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辐射概念及度量单位。

2.掌握辐射的基本定律。

III、重点和难点:1.辐射概念。

2.辐射度量单位。

IV、基本内容(见讲稿)VI、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授课。

VII、时间分配2学时。

VIII、授课后存在问题I、课程(章、节):第二章辐射第二节太阳辐射II、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太阳高度角、时间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

3.掌握太阳常数、大气透明度的概念。

4.掌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的削弱原因。

III、重点和难点:1.季节的形成。

2.时间的换算。

3.四季的形成。

4.日照时间随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

农田气象小气候一般特征的简述农田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层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风的状况以及土壤上层、土壤表面的热状况和水分状况,即作物生活环境的小气候。

错综复杂的农田小气候常通过农田中不同作物群体结构内的辐射、温度、湿度、风和co2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反映其主要特征。

农田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反过来农田小气候又受作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都有哪些?1、光和辐射太阳光进入农田作物层中,受到茎叶层层削弱,有些被吸收,有些被反射,部分透过第yi层叶片,进入第2层之后又被反射和吸收,部分则经过茎叶空隙直达地面。

总辐射、直接辐射和漫射辐射的铅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都是从上往下递减,并且都在开始时递减缓慢,通过枝叶密集的作物群体上层时递减迅速,到了下层递减速度又减慢。

晴天农田各个高度上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基本一致,均为早晚弱而中午强;但量值变化白天在各个高度上却存在差异;高度越高光照强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温度农田作物层中的空气温度,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内不同茎叶层透入太阳辐射和湍流交换(影响水汽和热量输送)强弱的对比关系。

在作物群体密度大时,作物层内白天的空气温度与裸地比较相对较低,夜间则相对较高。

如作物密度不大,则作物层中的温度在夜间就可能相对高些。

但是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农田上温度的铅直分布情况有相当的差异。

3、湿度农田中的空气湿度状况主要取决于农田蒸散(即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和大气湿度两个因素。

农田作物层内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往往因为株间湍流交换的减弱而不易散逸,故与裸地比较农田中的空气湿度一般相对较高。

4、风农田中的风速与作物群体结构的植株密度关系很大。

由于植株阻挡,摩擦作用使农田中的风速相对较小。

从风速的水平分布看,风速由农田边行向农田中部不断减弱,最初减弱很快,以后减慢,到达一定距离后不再变化。

从铅直方向看,风速在作物层中茎叶稠密部位受到较大削弱;顶部和下部茎叶稀少,风速较大;离边行较远的地方的作物层下部风速较小。

农业气候和农业小气候-文档资料

农业气候和农业小气候-文档资料

(二)日照时数 这里指实照时数。它部分地 反映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太阳辐射能条件。
我国各地区全年总日照时数,如图9—8所 示。图中有两条年日照3000小时日照等值线。 介于这两条线之间的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 时以上,其中在哈密和敦煌之间,有一个多日 照中心在3400小时以上。拉萨以西,雅鲁藏布 江上游两岸有另一个多日照中心,在3200小时 以上。
第三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
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 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 小气候的概念 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 小气候的特点 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 1.范围较小 它的垂直尺度大致包括整个贴地气 气候。 层 (2m以下), 水平尺度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或稍 大一些。 2.差别大 因尺度很小 , 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 模空气运动所混和, 故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的 气象要素差异很大。 3.稳定性强 几乎天天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但不 同季节和天气类型略有差异。
2.无霜期分布 东南沿海无霜期超过10个月。长
江流域约7个半月。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约6个月。东 北约4个月。 总括起来,北部无霜期短于南部,内陆 短于沿海,地势高的短于低地。 3.日均温 ≥ 10℃的活动积温 大体以青藏高原和东 北大兴安岭及内蒙古东部为最小,均在2000℃以下, 但大部分河谷低地仍可种春小麦。 雷州半路和海南、台湾两岛是全国最多的地区, 均在8000℃以上.是我国栽培热带作物的地区。 南岭以北,杭州湾、皖南和长江中游以南,在 5000—6000℃之间,副热带植物得到普遍种植.
3、农业气候区划的内容 ①概述。阐明区划的目的、自然地理特点、气 候成因和概况、农业生产结构 , 解释农业生产中 出现的农业气候问题。 ②根据区划的任务 , 进行必要的农业气候分析。 ③综合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划指标 , 阐述指标的农业意义和依据。 ④进行区划及分区评述。由于区划的类型多种 多样 , 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 因此没有统一 的格式来表达 。

小气候名词解释

小气候名词解释

小气候名词解释
1.小气候是什么意思
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2.常见小气候类型
(1)农田小气候: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闲置地和有作物的农田。

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和玉米小气候等;
(2)园田小气候:主要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

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不属于园田小气候;
(3)保护地小气候:主要指农田或园田上,采用了一定的有益于改善小气候条件的简单保护措施。

如地膜覆盖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
1。

Q第四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1

Q第四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1

• (三)农田中湿度的分布 • 农田中湿度的分布与变化,除决定于空气温度和 农田蒸发外,还与乱流交换强度有关。昼间空气 乱流使水汽从蒸发面向上输送,而夜间空气乱流 使水汽流向作物层,并凝结为露或霜。农田中相 对湿度的分布,在作物生育初期,和裸地差不多, 不论昼夜,相对湿度都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 到了作物生育盛期,白天,在茎叶密集的外活动 面附近,相对湿度最高,内活动面次之;夜间, 内外活动面的气温都比较低,株间相对湿度,在 所有高度都比较接近。到了生育后期,白昼相对 湿度和生育中期的相近;而夜间地面温度较低, 最大相对温度又重新出现在地表附近。
坡地小气候
• (二)凸地、凹地对温度、湿度的影响 • 在丘陵地区、谷地、盆地的温度、湿度的日变化 都比凸起的地形大。在白天,谷地盆地因地形闭 塞,和邻近地段的乱流交换弱,不易散热,因而 气温较高;同时,白昼的谷风,把水汽从谷地带 至山上,使谷中空气湿度小。夜间,冷空气向低 处流,沉积在谷 地,因而气温较低,同时,夜间 的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使谷地湿度增 大。 • 在山区,逆温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夜间最暖部位 往往是山坡上部,这一地带称暖带。逆温和暖带 是山区农业气候的一种优势,它为农作物避冻, 冬季牧场的选择提供了理想场所。如内蒙放牧一 向就有“冬放阳坡夏放岗”之说。
• (四)水域对邻近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 在温暖的季节,白天水域上的温度低于陆地,空 气由水域吹向陆面,形成水风。水风将温度低的 湿空气带入陆地后,可使农田凉爽湿润;夜间, 水陆间形成陆风。陆风将冷空气带入水域,而水 域上的暖空气由上空到达陆地下沉,使农田得以 暖和。 • 秋天,水域降温缓慢,能影响邻近农田使无霜期 延长。水域对邻近陆地的影响范围和水域面积的 大小,深度,及岸边地形有关。面积为几平方公 里的湖泊或水库,岸边平坦或地形起伏不大时, 可使离水域几百米-几公里的农田小气候得到调节。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一、名词解释: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5. 活动层:农田植被吸收太阳辐射,进行长波辐射交换和热交换的物质层称为活动层。

6、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活动层:凡能籍辐射作用吸热或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或活动层。

8、干燥度:干燥度是衡量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又称干燥指数。

用地面失水(如蒸发、径流)与供水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干燥;比值越小,气候越湿润。

二、填空题: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1)辐射因素、(2) 下垫面因素、(3)大气环流。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4) 增加。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5)增大。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6) 增大。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7) 增大;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8)最大。

5. (9) 400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和(12南岭(桂林))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13)季风性显著和(14)大陆性强。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15) 太阳辐射、(16) 温度、(17) 降水。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18)增加。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19) 小满,日期是(20) 5月21日。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5.覆盖塑料薄膜 (1)蓝色膜对水稻育苗效果好 蓝色膜比无色膜透过的蓝紫光 多,增温和缓,保湿适宜,秧苗叶 绿色含量增加,立枯病发病低,有 利于培育壮秧
农业技术措施盖塑料薄膜 (2)银色膜对冬春蔬菜大棚栽培效果 好。 银色膜反射性能好,当太阳光照在膜上 时可以全反射出来,有利于蔬菜全面受光, 使茎叶粗壮,果实提早成熟,着色好。银 色膜还可以驱走蚜虫,减轻作物病虫害。
(一)耕作措施 4.垄作 垄作能使土壤疏松层加厚通气良好,提高表层土壤温度,对保 持下层土壤水分有良好效果,在多雨时,还有利于排积水降低土壤 湿度。 一般南北垄的东西两侧,土壤温度相关不大;而东西垄的南北 两侧温度有显著差异,南侧温度远高于北侧,就整体平均来看,南 北垄的土壤温度高于东西垄。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耕作措施 2.松土 (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蓄 水能力,对下层土壤来说,有保墒效应; (2)使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削弱上下层土壤间热交换, 增加土壤表层温度的日较差; (3)低温季节,松土层有降温效应,下层有增温效应,高温季 节,松土层有升温效应,下层有降温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3.间作、套种的气象效应 间作和套种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增加了光合面积和作物层内 的透光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农田的通风条件,保证二 氧化碳有供应,提高了光合效率。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4.灌溉 农田灌溉后,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增加,同时由于 农田中蒸散加剧,土壤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增大,高温时灌溉地上 气温比未灌地低,夜间低温时,灌溉地气温较高,并使表层土壤日 期较差减少。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在海南岛,泛指海拔较 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由于云雾林中林木 茂密,空气湿度极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 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 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小气候, 造成云雾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 富,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的 自然光照度;F为叶面积指数;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图8-4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 垂直分布
第六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一、种植措施
1、种植行向: 夏半年,随纬度增高,日照时间也愈长,沿东西行 向株间的照射时间比沿南北行向株间要长,东西行向 株间透光率除中午外均比南北行向高,东西向株间气 温>南北行向。冬半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一)坡地小气候:
1、坡地对日照的影响: 由于地形相互的遮蔽,不同坡地的可照时
数差异很大。
对于南坡,冬半年太阳出没的方位偏南,南坡的 可照时数与水平面相当,夏半年由于太阳出没的 方位偏北,南坡的可照时数比水平面的少,且随 坡度(α)的增大而减少。当坡度大于纬度(φ)时, 则随赤纬(δ)的增加而减小.
冬半年南北坡差别明显。东坡和西坡介于南坡 和北坡之间,差别不大。
在不同的区域,有效地利用地形的热量资源,合 理布局农作物,使其在生长季节获得足够的能量,促 进作物早熟,缩短生长期。

9.第八章小气候

9.第八章小气候

二、水域小气候
水域是指湖泊、水库及大的江河等,研究这些 小范围水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应用其为国 民经济服务的气候学分支称为水域小气候。小水域 和海洋一样有水的热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 远远不及海洋。 水域小气候与陆地其它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因 为水体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差异较大。受水体的影 响,在水体的坡地具有小气候差异外,洼地 和谷地与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周围山 地对谷地的遮蔽作用,使谷地的日照时数比平地 的少,辐射能也少。同时由于地形的影响,与周 围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山 顶差异较大。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一、农田中太阳辐射和光能的分布
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 到达农田植被表面的太阳辐射被植被吸收、散 射、反射。表8-3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透射率和吸收率 2、农田中光能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种类、群体结构、 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比尔-朗伯(Beer-Lambert)指数定律: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各种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背景下,因下 垫面的影响使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内具有一 些独特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现象。受地面性质、 地形、土壤状况、地面覆盖状况及植被发育状况的 影响形成差异较大的小气候,如农田、森林、地形、 温室等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农作物生长在近 地层和土壤的上层,直接受小气候的影响,因此人 类可以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小气候的变化,使其朝向人类的意愿变化,以便影 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 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 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 污染。

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概述47页PPT

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概述47页PPT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概述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农田小气候农田贴地气层与土层同作物群体间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

由土壤温度和湿度、田间空气温度和湿度、贴地层与作物层中的辐射和光照、风速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组成。

由于农田不同的农业耕作措施、不同的作物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农田活动面的状况和各项物理特性,导致局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一定的农田小气候形成后,作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又会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形成。

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是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即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从而使这些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认为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如套种、间作、耕耙、灌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剂等一、农业小气候要素1、表征辐射的特征量:辐照度、光照度、日照时间、光照时间等。

2、表征热量的特征量: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温等。

3、表征水汽的特征量:水汽压、相对湿度等。

4、表征空气运动的特征量:风向、风速等。

5、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发育期、株高、种植密度等。

6、天气状况:云况、日光状况、天气现象等。

二、观测高度和深度空气温、湿度观测高度通常是20㎝、50㎝、150㎝、200㎝、2/3株高处和作物层顶等。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
农田小气候是指在农田范围内,由于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局部气候条件。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农田小气候在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等方面与周边环境存在差异。

农田小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观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小气候的观测通常使用农田小气候观测站进行。

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是一种能够对农田小气候进行自动观测和记录的设备。

它可以测量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水等参数,并将数据存储在自带的存储器中。

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的使用,可以有效地监测农田小气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农田小气候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农田小气候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农业生产方案。

例如,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光照条件,可以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和种植时间;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和风速,可以确定适宜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通过研究农田小气候的降水情况,可以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农田小气候名词解释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气象学概念,它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八章 小气候

第八章 小气候

翻后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时,干
旱时耕翻由于切断毛管,减弱土壤上下层之间的水分交换, 下层水分沿毛细管作用只能上升到耕翻底层处,土表形成了 干土层,蒸发减小,因此,干旱时耕翻对下层土壤有保墒作 用;雨季耕翻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表面积,可以促进水分蒸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此,雨季耕翻提高地温 。
六、镇压的气象效应
另外,散射辐射光谱成分中可见光部分所占比例大于直接辐
射,也增加了作物的光合生产率。
(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
农田中的温度分布决定于辐射及乱流强弱。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投入株间和地面的辐射多,热量收支情 况同裸地:白天为日射型,夜间为辐射型。

作物生长盛期:中午前后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高值,向上向
下逐渐降温;夜间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低值。

白天农田温度比裸地低;夜间农田温度比裸地高,日较差小。 白天水田温度低于气温;夜间水田温度高于气温,日较差小。 思考:为什么在水稻生产上经常采用昼排夜灌的措施?
(三)、农田中的湿度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决定于温度、农田蒸散、乱流。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作物蒸腾面小,土壤表面是主要蒸发 面(同裸地):白天为湿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减 小),夜间为干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相对 湿度与裸地相似---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作物生长盛期:白天外活动面为主要蒸腾面,附近水汽压最 高;夜间外活动面附近常有大量水汽凝结,水汽压最低 。 但各高度平均水汽压都比裸地大。各高度相对湿度都较接近,

耕作措施:耕翻、镇压和垄作等措施,以此改善土壤耕作 层的结构和水、肥、气、热,同时注意合理的作物布局和
品种搭配,适当的间作套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

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
(2)银色膜对冬春蔬菜大棚栽培效果好。 因为银色膜反射性能好,当太阳
光照在膜上时可以全反射出来,有利于 蔬菜全面受光,使茎叶粗壮,果实提早 成熟,着色好。另外,银色膜还可以驱 走蚜虫,减轻作物病虫害。
33
3.为了提高作物层内的透光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 ①农业上采用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使农 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36
(二)谷地小气候 由于周围山地的遮蔽,使谷地的日照时间
比空旷平地短,太阳辐射总量比平地少,与外界 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形成了 谷地小气候。
谷地的气温日变化较四周山坡和山顶剧烈。 谷底和山坡之间有山谷风存在。山谷风在夏 季最明显,而在冬季较弱。白天,谷风把水汽带 到山顶,使山顶湿度增加,谷底湿度减小;夜间, 山风又把水汽带回谷中,使谷底湿度增加,山顶 减小。
10
二、 活动面的能量平衡
RT =P+B+LEC+IA+QC+QT
RT 为农田活动面的净辐射; P 为农田活动面与大气的乱流热交换; B 为活动面与下层土壤间的热交换;
LEC 为农田蒸散耗热; IA 为作物净光合作用消耗的热量; QC 为叶片积累的热量; QT 为叶片与株茎内部的热交换。
IA,QC,QT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上式可简化为:
2
第一节 小气候的特点
1.什么叫小气候和农业小气候?
小气候——所谓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 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近地气层和土壤 上层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
农业小气候 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或 者说是以农田为研究对象的小气候,也称作物小气候或 农田小气候。
3
不同下垫面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T 100
LE
c
P
50
37
B
13 麦田
RT
L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00
c
97
P 9
B
12 稻田
热量平衡示意图
• 四、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 (一)农田中光的分布
• 农田中光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植株高度和 密度,以及叶层分布,叶片倾角与方位等, 无论哪一层叶片,光线主要来自上方直射 光,其次为散射光,而来自下面的反射光 是比较微弱的。一般而言,光的强度在植 株间的分布是随植株高度的降低而减弱的。 在枝叶最密集处减弱最为明显。
• 三、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 由于小范围地表状况和性质的不同,所引起下垫 面辐射收支的差异,是农田小气候形成的辐射因 素(能量基础)。
• (一)农田的辐射交换
• 射入作物层中的太阳辐射能,由于植株密度和叶 片排列方式的不同,每个叶片所受太阳辐射,反 射辐射以及长波辐射交换都有明显差异,叶片朝 上的一面,不但接受来自上方的太阳辐射和散射, 而且受到上层叶片背面的再反射和长波辐射的影 响,同时叶片背面要受到下层叶片和土面反射中 来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影响。总之,在农田 作物层中,辐射交换具有多次反射或辐射的特点。
• (二)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 • 农田活动面热量差额的变化,是引起活动面温度
变化的直接原因,而活动面温度变化,又是邻近
• 裸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为R=P+B+LE(见第一 篇第二章)。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公式较为复杂, 辐射差额还有一部分消耗于作物的光合作用LA, 作物体增温QT,茎叶传导的热量QC,活动面向 土面的乱流交换量PT和农田总蒸散(土面蒸发和植 物蒸腾之和),耗热LEC,于是,农田活动面的热
• (二)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农田辐射和
乱流交换状况。在作物生育初期,植株矮 小,对地面覆盖不大,不论白昼或黑夜, 农田温度分布和变化与裸地基本相似。即 昼间离地面愈近的地方温度愈高,夜间相 反。
• 作物封垄后的生长盛期,茎高叶茂,农田 外活动面逐渐形成,这时株间和株顶的空 气交换受到枝叶阻挡,株间乱流交换大为
• 二、农田小气候
•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一种特 殊小气候。它既是人工小气候,又是低矮 植被小气候。从农业气象的角度来看,农 田小气候应该包括从地面到1.5~2.0米内贴 地气层条件和浅层土壤的气候条件。它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中的作物种类,生 长密度和高度、长势、长相以及所采取的 农业技术,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能促进农 田小气候朝着生产需要的方向发展,有利 于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
• 在农田中,作物茎叶参杂,高低不一,构 成一个茎叶和空气“混处”的物质层,而 不是连续单一的物质交换面。因此,我们 把气层和土层的交界面称为内活动面,把 作物茎叶最密集的高度近似地看作是气层 和作物层的交界面,称为外活动面。
1
2
作物高 度 外活动 面
内活动 面
活动面和活动层 1 夜间温度分布 2 昼间温度分布
• 农田中的乱流运动,是由热力和动力两种 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昼温度垂直梯度 较大上下冷热差异显著,热力因素起主导 作用;而夜间或阴天,动力乱流上居首位。
• (三)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 1活动面和活动层
• 凡能进行辐射作用吸收和放射热量,从而 引起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变化的表面,称 为活动面。裸地,土面就是活动面;水域,
• 减弱的速度和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有密切的 关系;如果植株密度不足,单株净光合强 度较高,但漏光损失大,光能利用不充分 总产量往往不高。如果植株过密,光强随 植株高度的降低而急剧减弱,单株往往生 长不良,总产量也不高。据实验及测算, 冠层对光截获并非愈大愈好,其上限不得 超过95%,因此,作物的栽培密度要适中, 以保证株间光强的分布能有适当的比例, 达到充分利用光能的目的。
• RT=P+PT+B+LEC+LA+QT+QC
• 由于LA、QC、QT、PT的数值都很小,可 以忽略不计,所以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 RT=P+B+LEC • 农田活动面热量平衡方程与裸地热量平衡
方程形式上相同。所不同的是表现在各个 分量上的大小。例如,生育期盛期的麦田, 白昼活动面上所得的RT,有50%消耗于 LEC,37%消耗于P,13%消耗于B。而在 水稻田中,白昼LEC占RT的97%,P反向活 动面输送9%,B占RT的12%。
第四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
• 一、小气候
• 小气候是指在局部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条 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局地贴地气层和土壤上 层气候的总称。它一般只表现在个别气象 要素值上的差异和个别天气现象上,并不 影响和反应至大型的天气状况上。小气候 在贴地气层中(2~3米以下)表现得最为显著, 离地面愈远愈减弱,至一定高度上,就显 示不出,而和大气候现象完全相同了。
降低,原来地面的吸热和放热作用,逐渐 被农田外活动面所代替。因此,白昼最高 温度和夜间最低温度出现的高度由地面转 移到外活动面以上,在作物生长后期,茎 叶枯萎脱落,农田中温度分布和生育初期
• (三)农田中湿度的分布
• 农田中湿度的分布与变化,除决定于空气温度和 农田蒸发外,还与乱流交换强度有关。昼间空气 乱流使水汽从蒸发面向上输送,而夜间空气乱流 使水汽流向作物层,并凝结为露或霜。农田中相 对湿度的分布,在作物生育初期,和裸地差不多, 不论昼夜,相对湿度都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 到了作物生育盛期,白天,在茎叶密集的外活动 面附近,相对湿度最高,内活动面次之;夜间, 内外活动面的气温都比较低,株间相对湿度,在 所有高度都比较接近。到了生育后期,白昼相对 湿度和生育中期的相近;而夜间地面温度较低, 最大相对温度又重新出现在地表附近。
• (四)农田中风的分布
• (二)农田的乱流交换
• 乱流是一种空气微团的不规则的弯弯曲曲 的杂乱运动,通常以微小旋涡的形式出现。 乱流运动所引起的能量、热量、水汽、二 氧化碳和尘埃等物质的输送交换量是较大 的。但乱流运动的尺度(强度)与空气平流相 比还是很小的,因此它所引起的水平方向 的能量和物质输送,一般可忽略不计,而 它所造成的垂直交换量却十分重要,不能 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