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中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导读:对于幼儿行为问题的干预,目标是改善孩子情绪状况和主观不适,纠正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和消除行为问题反应,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问题,要制定不同的方案。

1、问题的提出

幼儿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障碍的行为和在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它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偏食、厌食、抑郁、冷漠、焦虑、口吃、手淫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班级中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指幼儿行为问题在班级集体生活中的表现,以社会行为问题和不良习惯居多。弗洛依德的儿童发展理论告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受到教养者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多,各类行为问题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来,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在群体中所占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这些行为问题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课题结合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科学的调查,对幼儿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和生理发展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个体档案,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对普遍存在班级中的幼儿行为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从根本上消除,使幼儿心理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从而为其它行为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通道。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赣州市保育院13个教学班中抽取了6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共计幼儿227名(男118名、女109名),其中小班幼儿67名(男35名、女32名),中班幼儿78名(男41名、女37名),大班幼儿83名(男42名、女40名)。

2.2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征求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编制了“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招惹、破坏、说谎,孤僻、厌食偏食、交往退缩和任性等。问卷采取五点量表式计分,从很少、较少、中等到较多、很多,分别记为1-5分。编制“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参阅EMBU,根据我院实际和家长情况自行设计,有45个题目组成,归为五个因子,分别是: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

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每一个因子山若干个题目组成,每一个题目计分为四个等级,1分—从不,2分一偶尔,3分一经常,4分一总是。

2.3研究程序

2.3.1确定研究变量

编制研究工具。在编制研究工具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对研究工具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确定研究工具。

2.3.2确定被试取样

从全院五百多名幼儿中抽取227名,具体方法见前。

2.3.3收集数据

对全院教师集中进行培训,详细说明“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的填写方式,统一要求和明确注意事项,由教师单独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由家长填写。

2.3.4数据整理

对教师和家长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整理,逐条进行分析,计算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表现。

2.3.5建立个人档案

为行为问题出现频率高,问题较明显的幼儿建立个人档案,将每一对象的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班级氛围,社会群体等六个方面录入档案。对这些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行为做好观察,写出观察记录并录入档案。

2.3.6对行为问题较突出的幼儿进行家庭访谈和交流

①家庭访谈;了解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态度、家庭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了解幼儿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②交流:与教师交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注重教师与同伴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2.3.7行为干预用行为矫正和家庭治疗两种方法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并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幼儿情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对常见的,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问题进行探索,根据“幼儿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班级中幼儿出现频率最高的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其次为好动不安、攻击、破坏、孤僻、厌食偏食、任性、交往退缩等。通过个体观察分析,家庭访谈和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个体档案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幼儿常见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家庭的原因,又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影响。

3.1家庭原因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庭中主要监护人的作用更是明显。

3.1.1期望值过高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察影响和现在独生子女群体的增多。“望子成龙”已经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但这些家长的高期望值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要当的盲目性,如:过多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而忽视了纵向比较,即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使幼儿始终处于“高压”和“恐惧失败”的氛围中,并深受家长意志的误导,成为问题任为的诱因,这十分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1.2过多保护

如今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孩子采用“过度保护”养育态度的情况比较普遍。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情况更多,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任意迁就孩子,一味地从物质、行为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致使孩子不懂得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不能制约自我意愿,易产生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也不懂得互相谦让,同情他人,滋生了利己意识。

3.1.3过度教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过度教育。具体表现为数量过多,内容过杂,时间过早,要求过高,重智力能力的发展,轻心理品质的培养。

3.2社会环境原因

3.2.1独生子女现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院幼儿的独生子女比例在85%以上,在独生子女比例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许多独生子女问题。使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3.2.2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变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密集,楼房的增高,导致了幼儿生活空间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室外活动的机会,影响幼儿体质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家庭的独门独户率高,孩子生活环境的优化,有利于他们学习和休息,但也影响了与邻居伙伴的交往,缺乏与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不利于扩大生活范围,增长知识,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3.2.3生活节奏的加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双职工的比例高达82%,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和孩子一起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无疑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经常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关心理解,使孩子体贴不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心理发展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自卑和敌对情绪。

3.3幼儿园教育的不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