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2020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word教案(5)
放大镜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放大镜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
说课稿
标题:放大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引言概述:
放大镜作为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放大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
1. 放大镜的原理
1.1 光的传播与折射
1.2 凸透镜的特性
1.3 放大镜的构造和分类
2. 放大镜的作用
2.1 观察细小物体
2.2 放大物体细节
2.3 增强学生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3.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3.1 医学领域的应用
3.2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3 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放大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4.1 制作简易放大镜
4.2 观察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4.3 进行实际观察实验
5. 放大镜的教学价值
5.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5.2 增强学生的科学认知和想象力
5.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结:
通过对放大镜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放大镜在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时,放大镜在医学、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科交叉学习机会。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合理利用放大镜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的特点》优秀实验报告单(含答案)
家乐园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报告单
时间()班级()组别()
组长()任课老师()
实验名称放大镜的特点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我的猜测放大镜能放大是因为它不同于普通玻璃,形状与平板玻璃有较大差异。
实验过程
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
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
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
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
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
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
要大。
实验现象
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实验结论
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
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重点习题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重点习题第1课《放大镜》练一、填空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屏幕实际上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
2.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折射,放大的倍数与镜片的凸度和厚度有关。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XXX,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XXX设计制造的。
4.放大镜也叫透镜镜,它由镜架、凸透镜片两部分组成。
5.凸透镜凸起程度越高,放大的倍数越大。
二、判断题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三、选择题1.发明了眼镜的是C.XXX。
2.下列那些物品不具有放大功能的是C.石头。
3.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C.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A.凸度有关。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B.越小。
四、简单题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另一种是把放大镜移动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放大镜有许多用途,例如在金融、财税、集邮、电子行业中观察钞票、票证、邮、币、卡的纸质和印刷网点,可准确迅速地识别假钞;在珠宝行业中,可观察宝石的内部结构,断面分子列排,并可对矿石标本、文物进行分析鉴定。
这种设备适用于印刷行业,可用于精修版、色校正和网点检测。
它可以进行边缘延伸观察,准确测量丝网目数、网点大小和套印误差等。
此外,该设备还可用于纺织行业,用于观察和分析布料纤维和经纬密度。
在电子行业中,该设备可以用于观察印刷线路板铜铂板的走线条纹和质量。
最后,该设备还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粮食等领域,用于观察和研究病菌和虫害。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这一章节的第一课《放大镜》,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及其在放大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折射原理;(2)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简单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珍视科学知识和实验探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规律;(2)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教学难点:(1)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2)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但对于光的折射原理和放大镜的原理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
例如:一张昆虫的照片。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这个昆虫看得更清楚一些?例如:用放大镜观察。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例如:光在空气和水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2. 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重点讲解凸透镜的原理。
例如:凸透镜可以通过折射光线的方式将物体放大。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并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例如:凸透镜中间比较厚,两端比较薄。
2. 教师让学生使用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观察一张硬币,可以看到硬币的细节,如字母和数字。
3. 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究放大镜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案(2021新版)4
1.放大镜【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学生使用过放大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观察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本课聚焦部分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明确了本课的研究对象是“放大镜”,实现了从使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问题指向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观察镜片的兴趣。
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初步建立放大镜镜片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活动是比较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这一活动指向凸度对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
在研讨环节中,“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这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地思考。
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理解,通过活动,认识到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具有放大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他们知道放大镜的功能,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观察过放大镜的结构,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多种镜片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和实践操作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学生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为“放大镜”。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凸透镜成像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实验箱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实验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神秘的信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清里面的内容,引出放大镜。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
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其他同学点评并给出建议。
5. 应用:展示生活中使用放大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凸透镜成像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答案要求: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细节,说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原理和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和记录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它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和研究物体的细节。
在小学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放大镜。
二、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如:“你们平时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放大镜?”“你们都知道放大镜是什么吗?”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经验。
二、讲解(20分钟)1.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定义:“放大镜是一种能够放大物体图像的光学仪器。
”并解释放大镜的作用,即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在眼睛与放大镜之间形成。
这样,我们就能够观察到物体的细节。
2.放大镜的结构和原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枚放大镜,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放大镜的结构。
指导学生观察放大镜是由一个中央凸透镜和两个小凸透镜组成的。
教师简要讲解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透镜的折射作用将光线聚焦,使得物体的图像能够放大。
”教师可使用黑板上的图形和示意图,进一步解释光线聚焦和放大的过程。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正确使用放大镜教师向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指导学生握紧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距离和角度,使得目标物体的图像清晰可见。
鼓励学生亲自去尝试使用放大镜,提醒他们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角度。
2.观察放大效果教师提供一些小物体,如纸片、硬币等,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比较。
鼓励学生发现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样貌有何变化,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使用放大镜后,物体的图像会变大?”“放大镜是如何将光线聚焦的?”“放大镜的使用有什么限制和注意事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放大镜》教案(教案)科学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探索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提升。
此外,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应关注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2.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3.发现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实验任务。
4.案例分析:分析放大镜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实物,呈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展示放大镜的种类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放大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实验内容包括:放大镜观察物体、放大镜放大文字等。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学课件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同学们,今天的课你们有哪 些收获呢?
同学们,完成教科书课后练习课
感谢各位领导的参与,望批评 指正,提出您的四宝、贵意见!
下 课
【致读者】
读者朋友,您好!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对您有所帮助。 为您提供优质作品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作品质量,今后能创作出更高质量的 作品,供您参考使用。希望您能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方 法,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优化完善。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愿您我携手共建, 共同提高。在此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万分感谢!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要点:
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来自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填空。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11放大镜(教案)放大镜(教案)【引言】科学是一门充满奇妙的学科,它让我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放大镜被广泛使用,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的事物。
本篇教案将介绍放大镜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放大镜的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 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理解放大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放大镜(教师和学生可各自准备一支)。
2. 不同大小的物体(如针、硬币、纸片等)。
3. 白纸和铅笔。
4. 大屏幕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实验和示范)。
5. 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和示范材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观察实物: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而难以辨认的物体,如纸片上的小字或细蚊子。
2. 引导思考:教师问学生是否有办法使其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
3. 概念引入:引导学生提出是否听说过放大镜,并简要介绍放大镜的作用。
二、讨论放大镜的概念(10分钟)1. 定义:请学生阅读或听教师简短介绍放大镜的定义和作用。
2. 讨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特点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对观察微小事物的帮助。
三、放大镜的原理(15分钟)1. 示范实验:教师将一只放大镜放在桌上,使用一根铅笔在放大镜中间插入,引导学生观察铅笔看起来会有什么变化。
2. 学生实验:学生们将自己的放大镜也放在桌上,插入铅笔观察,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3. 思考问题: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铅笔会变大。
四、放大镜的使用方法(20分钟)1. 教师示范:教师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如正确握持、调整焦距等。
2. 学生实践:学生们模仿教师的示范,互相观察小物体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分享观察结果: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讨论观察过程中的困惑和发现。
五、放大镜的应用(15分钟)1. 观察比较: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不同大小的物体,并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物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
四、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是巩固课堂所学、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
1.作业设计:
-明确作业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任务;
-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问;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观察任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四、情景导入
1.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神秘感的观察物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猜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放大镜的原理做好铺垫。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是否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板书设计
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观察活动记录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使用放大镜观察家中的植物或昆虫,记录其特征。
2.答案:学生需提交观察记录,包括所观察物品的名称、特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1.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神秘的物品,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讲解放大镜的原理: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放大镜的构造、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3.例题讲解:展示一个放大镜下的昆虫,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4.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使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品,记录观察结果。
5.总结讨论: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1《放大镜》课件 Nhomakorabea一、教学内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611放大镜教案标题:探索微观世界——小学科学6年级1-1放大镜教案导言:放大镜是一种科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微小的事物。
通过放大镜,我们能够看到平常看不见的细节。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2.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微观世界的奥妙。
二、教学准备:1.放大镜;2.小实验器材:纸片、小图画、字卡等;3.实验记录表;4.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准备。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常看到的东西有没有看不清楚的部分?为什么我们需要放大镜?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投影或绘制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
解释:放大镜是由一个透镜和一个支架组成。
当我们透视一个物体时,光线首先通过透镜,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放大的像。
通过这个集中的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放大的细节。
3.使用方法演示(15分钟):老师向学生演示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掌握放大镜的镜筒,用另一只手托住支架。
然后,将放大镜边缘与眼睛相对,调整位置直到领域清晰可见。
最后,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的物体,调整距离和角度,使物体放大并清晰可见。
4.小组活动(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支放大镜和小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例如,观察纸片上的细小图案、观察放大字卡上的字形等。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并将重要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组学生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
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细节和发现。
通过展示和分享过程,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增加他们对放大镜的理解和应用。
6.小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使用放大镜去观察微观世界。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
小学科学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案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引言: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它们蕴含着新生命的希望。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孩子们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培养科学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种子并理解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 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认识种子的构成和功能。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种子标本,如豌豆、玉米等。
2. 放大镜。
3. 实验室器材,如试管、滤纸等。
4. PPT或图片资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带有植物种子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发现过植物的新生命从哪里来?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并带领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外部特征观察(约15分钟)教师用放大镜展示一颗完整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种皮、胚乳和发芽孔等。
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描述这些特征,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和讨论。
3. 种子内部结构(约20分钟)通过PPT或图片资料,教师向学生展示和解释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珠。
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教师可以使用示意图或模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种子发芽实验(约40分钟)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种子发芽实验,分成小组进行。
每个小组采用相同的种子进行观察。
学生们将在实验中观察到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并生长的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他们分享反思。
5. 结果讨论和总结(约15分钟)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将在班级中展示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与他们一起探讨植物如何利用种子传播和繁衍的。
6. 学生评价(约10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兴趣。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案3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放大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的应用;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学习情况分析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爱动脑,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行探究性学。
,通过分组实验,发挥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孩子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插在水里的筷子弯折了;滴在字上的水珠和放大镜一样,能将物体放大,但对其中的道理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节课老师就将带领孩子们通过玩放大镜,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观察并探究水滴、水杯对物体的放大现象,目的是使孩子们发现当水面为球形和弧形时,会象放大镜一样将物体放大。
2、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
目的是使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都是凸透镜。
3、研究放大镜有哪些作用。
放大镜具有放大、聚光和成像这三大作用。
其中放大、聚光作用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而对成像作用了解较少,因此,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课探究的重点、难点。
4、研究凸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本中分别列举了显微镜、照相机、和老花镜。
其中显微镜、照相机应用的还是凸透镜组。
5、研究凹透镜,并尝试做一个望远镜,这是一个有趣的拓展活动。
透镜组合实验会让他们惊喜地发现远方的景物被拉近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望远镜。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凸透镜有关。
在设计过程中课件主要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活动是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光的传播》单元中,针对放大镜的相关知识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用途,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2.学会简单的放大镜使用方法;3.学会观察、实验并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4.加强小组合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的技能;5.发扬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究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物体图片、教具(如白纸、筷子、图钉等)。
2. 导入教学1.教师出示一张物体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并引出话题:如何才能看得清楚物体?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自己的座位上,哪些物品可以被利用来放大和观看物品?学生可能会提到放大镜等。
3. 知识讲解1.出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一下。
2.教师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介绍放大镜的两种基本类型:凸面放大镜和凹面放大镜,并解释两者的不同效果和用途。
3.模拟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鼻梁上的毛孔或其他图片上的细节,并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的效果。
4. 实验探究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两个小组活动。
2.小组一: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张上的文字、图案、物体等,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距离、角度等。
3.小组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品表面的凹凸不平、颜色、光感等特征,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
5. 小组总结教师指定一个小组,让其分享所学和体验心得,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
6.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放大镜在生活中实现更多有趣的功能,比如探究昆虫、红外线等。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掌握了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2.学生是否能运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并总结出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和探究放大镜的科学性质?4.小组分享中,学生是否归纳总结结论,并表达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望?五、教学改进1.教师可将放大镜的使用和探究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天文学、生物学等,以更大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六下《11、放大镜》word教
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
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学生:①放大镜;②书写纸、吸水纸;③观察记载表;④玻片;⑤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
2.教师:同学生
三、教学过程
导放大镜用放大镜研放大镜做放大镜
(一)导放大镜
1.导入
①出示单元提示语P1(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
②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探究的范围?
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
(板题)
3.复习:①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
②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
(二)用放大镜
1.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
①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分组观察)
②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
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
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
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
①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
(学生对照实
物分组讨论)
②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
③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
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
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板书)
(三)研放大镜
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
2.学生分组探究: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
板画:
3.根据放大镜的两个特点给放大镜取个科学名字。
4.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查资料——P3)课件出示
(四)做放大镜
1.出示(领取):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细线、导线圈,分小组讨论:制作放大镜时要考虑放大镜外形的哪两个特点?
2.学生制作,并试着观察,上台演示。
(五)小结:这一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作业:课外用冰做一个放大镜
板书
1·1:放大镜凸透镜
放大物体图像
(看清细节)
《放大镜》一课学习记载表
班级姓名
表一:观察文字和手面,先用肉眼观察,后借助放大镜观察,
比较后填表。
表二:自选身旁的物体用放大镜观察并作记载
表三: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外形结构特点比较
小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