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关于病位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详解

中医内科学学习笔记详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二、咳嗽-祛邪利肺,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基本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理因素:痰、火。

辨证要点: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密切。

病理因素:痰。

哮病发作时基本病理变化: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四、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基本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要点: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辩证总属实热证候。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基本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因素:痨虫。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基本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累及心。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八、肺痿(咳吐浊唾涎沫、气短)—补肺生津治则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性质: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相关。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首辩证:虚实。

十、胸痹-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标实尤重活血通脉、补虚尤重补益心气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

(无药食不当)基本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相关。

首辩证:病情轻重。

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真心痛标实证:寒凝、气滞、痰浊、血瘀。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

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分:外感、内伤(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仆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

基本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中医内科学——阳痿

中医内科学——阳痿

中医内科学——肾系病症:阳痿【定义】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造成的男子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劳伤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基本病机为脏腑受损,精血不足,或邪气郁滞,宗筋失养而不用。

【病位】病位在宗筋,与肝、肾、心、脾关系密切。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

2.常有性欲下降,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寐不安,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滴沥不尽等症。

3.常有操劳过度、房事不节、手淫频繁,或有肥胖、消渴、惊悸、郁证等病史。

此外,阳痿的诊断须除外阴茎发育不全引起的性交不能。

如因过度劳累、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一过性阴茎勃起障碍,不属于阳痿范围。

阳痿在西医学上有精神性与器质性之别,通过检查尿常规、前列腺液、血脂、血糖、睾酮、促性腺激素、夜间阴茎勃起试验等可以鉴别,多普勒超声、阴茎动脉测压等可确定是否有阴茎血流障碍。

(二)鉴别诊断早泄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早泄是同房时,阴茎能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痿软的病证。

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别,但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若早泄日久不愈,可进一步导致阳痿,故阳痿病情重于早泄。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临房不举,睡中自举,或起而不坚,情怀抑郁,胸胁胀痛,嗳气,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起痿。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2.湿热下注临床表现:阳痿不举,阴茎弛长,睾丸坠胀作痛,阴囊瘙痒或潮湿多汗,泛恶口苦,胁胀腹闷,肢体困倦,尿黄赤涩灼痛,大便不爽,口黏口苦;舌质红,苔腻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3.命门火衰临床表现:阳痿不举,性欲减退,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五更泄泻,阴器冷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迟或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的病机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的病机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的病机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外感发热的病机。

一.外感发热的病机
1.发病
一般外感发热起病急骤。

2.病位
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多为皮毛或口鼻。

由皮毛肌腠而入者,循经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3.病性
以热毒为主,也可有温热夹湿及湿热者,伤寒次之。

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

4.病势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外感发热早期多表现有头面咽喉热毒壅盛
之症状,渐次邪热弥漫。

由表入里,从上而下,易伤津耗液。

5.病机转化
发热的产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

因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阴阳的转化消长发生障碍,此时正气未衰,邪正相互作用,表现为邪气对正气的损伤和正气与邪气的交争,阳的一方偏盛,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口于等。

邪热疫毒其性猛烈,故见起病急,传变快,热势高等实热之证。

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病机变化最易化火。

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映。

再者热毒之邪过盛。

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证,即称之为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如果正气虚衰,加之热灼阴液,外感高热可久治不愈,或转化成气虚、、阴虚之长期低热。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伤风、冒风、冒寒),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疾病。

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素问·骨空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

《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以卫表不和为主。

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病程一般3—7日,多发于冬春两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一般感冒常见于青壮年,虚人感冒见于老年人,时行感冒(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见于任何年龄。

二.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病名见于《内经·素问》,《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景岳全书》指出咳嗽分外感和内伤。

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治则: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伏痰是发病的潜在“夙根”。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2.缓解期1)肺睥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根据《中医内科学》第7版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本文主要介绍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外邪袭表,肺卫失和,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包括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和秋燥证。

针对不同的实证,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清暑祛湿解表、润燥疏表等。

二、咳嗽咳嗽的基本病机是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风燥伤肺;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和肺气亏虚。

治疗方法包括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滋阴清热、润肺止咳、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等。

三、哮病哮病的基本病机是诱因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发作期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

治疗方法包括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祛风涤痰、降气平喘、补肺固卫、补肺益肾等。

四、喘证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实证包括风寒壅肺和表寒肺热,虚证包括肺不主气和肾失摄纳,病位在肺和肾。

治疗方法包括祛风散寒、宣肺平喘、解表清里、麻杏石甘汤等。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学对于肺系病证的分类、基本病机、病位、实证和虚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3、痰热郁肺---使用桑白皮汤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4、痰浊阻肺---使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5、肺气郁闭---使用五磨饮子开郁降气平喘。

B.虚喘1、肺虚---使用补肺汤补肺益气,敛肺平喘。

2、肾虚---使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补肾纳气,加上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

3、正虚喘脱---使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扶阳固脱,镇摄纳气。

肺痈基本病机:外邪侵袭肺部,导致热壅血瘀,润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成痈。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与全身的阴阳气血失衡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内科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不仅要关注病位,还要调理全身的阴阳平衡。

2. 辨证论治:这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思想,即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结合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确定证候类型,然后针对不同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

3. 治病求本: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追求疾病的本质,对于标本缓急有明确的认识和处理顺序,一般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4. 调整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一切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阴阳的失调。

因此,调和阴阳是治疗内科疾病的重要原则。

5. 扶正祛邪:扶正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恢复和提高脏腑功能;祛邪则是指消除致病因素,减轻或消除病症。

在实际治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的策略。

6.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使患者患的是同一种病,但由于体质差异、病情阶段不同,治疗方法和用药也应有所区别;反之,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机相同,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

7. 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充分考虑季节、地理环境以及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影响,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的主要治疗原则,具体到每一种疾病,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病症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和施治。

中医内科学总结

中医内科学总结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一、感冒基本病机:外邪袭表,肺卫失和。

病位:主要在肺卫。

实证:1—41. 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防败毒散若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羌活胜湿汤2. 风热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4、秋燥证-——润燥疏表—--温燥——桑杏汤加减, 凉燥--杏苏散加减。

正虚邪实证:5、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若平素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者-—玉屏风散阳虚—-再造散6、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基本病机: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A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B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4. 肺阴亏耗———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5. 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化痰—-—补肺汤三、哮病基本病机:诱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失养】引触伏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A. 发作期1。

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化痰清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B. 缓解期1。

肺脾气虚--—补肺固卫,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味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基本病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病位
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
(2)病由
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
(3)病因
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4)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2.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分别给予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应重在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等脏之亏虚,分别采用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的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笔记(全)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笔记(全)
4.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阴养血-补天大造丸(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枸杞子,熟地,白芍,龟甲,
鹿角胶,紫河车,当归,酸枣仁,远志)
七·肺痿 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常伴有气短气促为主症的肺脏慢性虚损性疾病。 病位:肺,与脾胃,心,肾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肺叶痿弱不用。 1.久病损肾 2.误治伤津 3.粉尘伤肺 治疗原则:补肺生津。 分证论治: 1.虚热-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麦门冬,人参,甘草,大枣,粳米,桑叶,石膏,阿胶,
橘红)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青黛,蛤壳) 7.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扁豆,甘草) 三·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 喘疾患。 病位:肺脾肾。 病机: 病机关键: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体虚病后 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白芍,远志,五味子)
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茱萸,山药,甘草,茯苓,熟地,枸杞子) 6.心肾阳虚-益气温阳,通络止痛-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桂枝,附子,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牡丹皮,
茯苓,泽泻,附子,肉桂)
小天才·著
4
中医内科
三·心衰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等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 最终转归。 病位:心,与肺脾肾肝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心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痹阻。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劳逸失度 5.年老久病 6.禀赋异常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补益心气。 分证论治: 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保元汤合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黄芪,党参,麦门冬,丹参, 檀香,砂仁,酸枣仁,葛根,桂枝,甘草) 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生脉散或当归补血汤(麦冬,五味子,人参,当归,黄芪) 3.阳虚水泛-温阳活血利水-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 4.痰饮阻肺-化痰逐饮活血-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葶苈子,大枣) 5.阴竭阳脱-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注射液 四·不寐 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位:心,与肝脾肾胃胆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阳不入阴。 1.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 3.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分证论治: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草,泽泻,木通,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咳嗽
病 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病位及包括脏腑: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器相关。 辨证及治则、治法:辨证当辨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
当祛邪利肺;内伤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 别主次处理。咳嗽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 治肾等整体治疗。
2024/4/21
2024/4/21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
17
第17页
(二)、风热犯肺证
1、证 候: (主)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 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 黄,咳时汗出,
(兼)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 楚,或见恶风,身热 等 表证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 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代 表 方: 桑菊饮加减。
咳喘 : 咳而伴喘,常因咳嗽重复发作,由咳
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024/4/21
中医内科学咳嗽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2)
哮病 喘证 肺胀 肺痨 肺癌
2024/4/21
中医内科学咳嗽
咳嗽证
中医内科学
11
第11页
三、相关检验
外感咳嗽,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 气管炎、肺炎等,
慢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 肺心病、肺癌等。
燥 (口鼻皮毛) 祛邪外达

兼延


挟反
上不


犯 干布



情志
肝火
火(热) 阴虚
内伤 酒食
脾湿 痰 饮(寒) 阳虚

肺脾两虚
气虚

久病、体虚 肺肾两虚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感冒: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解表达邪为治则。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景岳全书>>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发作期: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内经>.肺肾+肝脾心。

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实喘: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表寒里热-形寒身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水凌心肺-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一、了解各疾病的病位,治疗大法,主要病理,辩证要点:1、感冒2、黄疸3、胁痛4、血证5、淋证6、郁证7、消渴二、熟悉各疾病的分型,症状,治则,方剂:1、胸痹2、胃痛3、心悸4、咳嗽5、喘证6、中风7、痹证8、不寐9、水肿10、淋证11、眩晕三、了解各疾病的病因病机1、泄泻2、头痛3、水肿4、眩晕5、哮病6、消渴1、急性支气管炎的定义,哮喘的发病特点2、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特点3、肺结核的临床分型和大咯血的治疗4、肺心病的临床变现5、肺癌的病理分类6、心衰的诱因和治疗7、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8、冠心病的分型9、心绞痛的特点及分型和各型特点10、房颤的心电图特点11、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并发症12、肝癌的实验室检查13、急性胰腺炎定义14、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变现15、消化道大出血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16、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17、尿路感染的途径及致病菌18、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特点19、再障的临床表现20、甲亢的临床变现21、糖尿病酮证的临床变现及诊断22、中毒的定义,有机磷中毒的特点一、选择1、女子肾气平均的年龄是()A、二七,B三七,C四七,D五七,E六七2、“肝者罢极之本”意在说明()A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B肝是力量的根本,C肝是疏泄的根本,D肝是四肢的根本,E肝是产生疲劳的根本3、五气中寒胜引发的疾病特征是()A动,B浮,C濡泄,D干,E肿4、属于“两感于寒”的疾病是( )A阴阳交,B风厥,C劳风之病,D风水,E以上都不是5、患者出现恶风振寒,项强,咳嗽,咳吐黄脓痰应诊断为( )A风水,B肾气,C劳风,D劳风之病,E风厥6、药食气味为酸苦的作用是( )A发散,B收敛,C涌泄,D温补,E消导7、阳明伤寒的向愈时日是开始得病的( )A第八日,B第九日,C第十日,D第十一日,E第十二日8、“洁净府”是指( )A攻下逐水,B刺络放血,C发汗,D利小便,E通大便9、《素.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采用的治法是( )A补之以味,B益之以精,C养之以血,D温之以气,E益之以液10、能反映“五色精微象见”的色泽描述为( )A如白裹朱,B如苍壁之泽,C如重漆色,D如蓝,E如鹅羽11、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A肺气,B脾气,C胃气,D心气,E五脏之气二、填空1、引发“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是由于感受了( )2、《举痛论》“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寒邪客于( )1、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 )A宋本,B桂林本,C康平本,D康治本,E长沙本2、下列不属于茵陈蒿汤证主证的是( )A腹满,B小便不利,C发黄,D全身无汗,E渴引水浆3、太阴病的治法是( )A温阳补中,健脾益气,B温中散寒,健脾燥湿,C温补脾胃,通阳益阴D温胃降逆,健脾化湿,E温胃补中,通阳化气4、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A蒸蒸发热,B翕翕发热,C时时发热,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E身无大热5、病人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为下列哪方证辩证要点( )A桂枝汤证,B小柴胡汤证,C调胃承气汤证,D乌梅丸证,E理中丸证6、太阳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 )A先温里,后解表,B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C先解其表,后改其里,D表里双解,E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7、下列哪些方剂无大黄,芒硝的配伍(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大陷胸汤,D调胃承气汤,E桃核承气汤8、下列何方不属于四逆汤类方( )A白通汤,B通脉四逆汤,C茯苓四逆汤,D四逆散,E白通加猪胆汁汤9、太阳病提纲原文不包括下列哪项( )A恶寒,B发热,C头痛,D脉浮,E项强10、根据《伤寒论》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是( )A汗出而喘,利遂不止,B无汗而喘,大热,C汗出而喘,无大热,D无汗而湍,发热恶寒,E汗出而喘,发热恶寒11、炙甘草汤证的脉证见( )A心下悸,头眩,身瞤动,B伤寒脉结代,心动悸,C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D发汗,病不解,反恶寒,E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12、下列哪项不是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 )A或腹中痛,B或心下悸,小便不利,C或喘,D或胸中烦而不呕,E或咳13、一般而言,下列症状不属于阳明实证的是( )A腹满,B呕多,C谵语,D便秘,E心烦14、通脉四逆汤证或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理是( )A阳气大虚,阳液枯竭,B药以胜病,阳气回复,C脾阳恢复,D阳回湿化,津偏渗膀胱,E以上都不是1、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 )A风湿在表,B风湿兼气虚,C风湿兼阳虚,D风湿表里阳虚,E寒湿郁表2、下列哪项不是百合地黄汤中百合的炮制方法( )A水洗,B水渍去沫,C炙,D以泉水煎,E擘3、酸枣仁汤证的病机是( )A虚热上扰神明,B心肾不交,C肝血不足,血不养心,D气血不足,E痰热内扰4、肺瘘病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是( )A咳嗽胸痛,B咳吐脓血,C咳吐浊唾涎沫,D咳吐黄痰,E口干咽燥5、咳嗽上气痰浊率领壅肺证宜选用( )A泽溱汤,B葶苈大枣泻肺汤,C射干麻黄汤,D十枣汤,E皂荚丸6、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的病机是( )A肝气郁结,化热上冲,B肝郁气滞,胃失和降,C邪居少阳,气逆上冲,D阳虚寒盛,引动冲气,E汗后阳虚,水饮内动7、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实者宜用( )A栝蒌薤白白酒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桂枝生姜枳实汤,E桔枳姜汤8、大黄附子汤证的病机是( )A寒实积滞,阳气郁滞,B脾胃阳衰,中焦寒甚,C饮食不节,停滞不化,D肺失通调,肾虚水泛,E实热内结,气滞不行9、下列除哪一首方剂外,均可用于治疗湿热发黄( )A茵陈蒿汤,B大黄硝石汤,C小建中汤,D栀子大黄汤,E茵陈五苓散10、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热为( )A湿热内郁,B风湿化热伤阴,C阴虚火旺,D气分之热,E血分之热11、《血痹虚劳篇》言:“脉大为劳”,其机理是( )A阴虚阳浮,B阴虚火旺,C阴竭阳脱,D饮盛格阳,E精气内损12、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用量为( )A一两,在B三两,C半斤,D二两,E鸡子大13、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之意是( )A平冲,B解表,C温经,D通阳,E祛湿填空1、中风邪在于经的特点是( )2、按《金匮》原文,虚寒性腹满的辩证要点是( )3、胸痹急证治宜( )1、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些提法欠妥( )A以发热为主症,B都具有传染性,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E感受温邪2、温病过程中黄苔标志( )A病在卫分,B热伤津液,C湿热为患,D病在气分,E热入营分3、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燥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便血,舌絳苔黄,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系病证
1.感冒:病位在表。

若病变传变,由表入里。

可涉及内在脏腑。

2.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3.哮病: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4.喘证: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5.肺胀:病位主要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6.肺痈:病位在肺。

7.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久则传及脾肾,影响整体。

8.肺痿:病位在肺,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

心系病证
1.心悸: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3.真心痛:病位在心。

4.厥证: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脑(清窍)与肝脾肾肺有关。

5.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6.多寐: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

7.健忘:病位在脑,涉及心脾肾。

8.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尤其与肾虚关系密切。

9.癫狂: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胆脾,久而伤肾。

10.痫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密切。

脾胃病证
1.胃痛: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3.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呃逆: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肾肝脾密切相关。

5.噎膈: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6.腹痛:病位在腹,病变脏腑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并与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经及冲任、带脉等经脉循行之处密切相关。

7.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关系密切,久则及肾。

8.泄泻: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9.便秘:病位在大肠,并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胆病证
1.胁痛:病位在肝胆,且与脾、胃、肾密切相关。

2.黄疸:病位在脾、胃、肝、胆。

3.萎黄:病位在脾、胃。

4.积聚:病位主要在肝、脾。

5.鼓胀:病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

6.眩晕:病位在于脑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7.头痛: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
失调有关。

8.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9.瘿病: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

10.疟疾:病位总属少阳,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

肾系病症
1.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其中以肾为根,与三焦,膀胱密切相关。

2.淋症:病位在膀胱与肾。

3.尿浊:病位在脾肾。

4.癃闭: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脾、肝;密切相关。

5.关格:病位在脾(胃)、肾(膀胱);
尤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

6.阳痿:病位在宗筋,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皆相关,主要病在肾、肝、心、脾。

7.遗精:病位在肾,与心、肝、脾三脏密
切相关。

8.早泄:病位在肾,并与心、脾相关。

气血津液病症
1.郁证:病位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2.血证: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
引起。

(鼻衄:肺胃肝;吐血:胃及肝;齿衄:胃及肾;尿血:膀胱、肾或脾。


3.痰饮:病位在三焦、五脏,但与肺、脾、肾,最为密切。

4.消渴: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三脏之中,既互相影响又有所偏重。

5.内伤发热:病位在五脏六腑。

6.汗证:病位在肺、心、脾、肝、肾。

7.肥胖:病位在脾胃及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
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

8.虚劳:病位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9.癌病:病位不同的癌变其病变部位不同,但
与肝、脾、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肢体经络
1.痹证:初在肌表,经络(五体痹),久
则深入筋骨(骨节变形),日久病,及五
脏(五脏痹:如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腰痹,腰背偻曲,不
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骨痹等)
2.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但根底在于
五脏虚损。

3.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
关系密切。

4.痉证:病位在筋脉,属肝所主,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有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
作用;尚与脾、胃、肾等相关。

5.腰痛: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阳,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