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土壤主要理化性状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专业内容]
腐殖质(克/千克) 29.5 0 4.3 14.8 53.7 64.2
密度(克/厘米 3) 2.62 2.66 2.66 2.62 2.59 2.59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高等教育
6
2、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
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沼泽土
1.10~1.30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土壤容重在1.14—1.26g/cm3之间比较适宜。
高等教育
7
容重、孔隙度与土壤松紧程度关系
松紧程度
最松 松 适合 稍紧 紧实
容重(g/cm3)
<1.0 1.0~1.14 1.14~1.26 1.26~1.30
>1.30
孔度(%)
>60 60~56 56~52 52~50
夯实的土壤容重典则型可土高壤达容1.重8-2.0克/厘米3。
土壤
容重(g/cm3)
土壤
容重(g/cm3)
泥炭
0.20~0.50
黄土
1.35~1.50
蓬松盐土 灰化层
0.80~1.00 0.80~1.00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1.50~1.70 1.70~1.90
黑钙土耕层 1.10~1.30 灌溉后土壤结壳 1.60~1.90
注:式中土壤水吸力以 kPa为单位
高等教育
11
(二)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的持水功 能和毛管水上升情况 成为孔隙分类的主要 依据
孔隙类型
孔径大小 ( mm) 土壤水吸力 (kPa) 所含水分有效性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 0.00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的方法
1、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
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 2Cr 2O 7-H 2SO 4)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 2O -27等被还原成Cr +3,剩余的重铬酸钾(K 2Cr 2O 7)用硫酸亚铁(FeSO 4)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
其反应式为: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2K 2Cr 2O 7+3C+8H 2SO 4=2K 2SO 4+2Cr 2(SO 4)3+3CO 2↑+8H 2O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K 2Cr 2O 7+6FeSO 4+7H 2SO 4=K 2SO 4+Cr 2(SO 4)3+3Fe 2(SO 4)3+7H 2O测定步骤:1.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0.3000),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 重铬酸钾—硫酸(K 2Cr 2O 7-H 2SO 4)溶液10ml ,(在加入约3ml 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 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
土壤性质
2土壤胶体构造:分晶型胶粒(无机胶体)和非晶型胶粒(有机胶体)。
土壤胶体微粒图:用双电层理论P60图1-23,P61图1-24,图1-25
双电层理论:胶体表面的电荷层与胶体周围由于静电吸力作用形成的反号电荷的离子层,构成双电层。其内层叫决定电位离子层,外层叫反离子层或补偿离子层。两层之间的距离,与一个粒子大小相当。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呈直线迅速降低。反离子层内的反号离子并不是分布在同一个平面,距离胶体表面近的反号离子数量多,排列紧密,称为Stern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随着离胶体距离增加,反号离子数量减少,以扩散状态分布,直至自由溶液,称活性补偿离子层或扩散层。Stern层以外的距离远远大于一个粒子的直径,电位也随着离胶体表面的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逐渐下降。Stern层(非活性补偿离子层)与自由溶液之间的电位降称电动电位(ζ)。它是表征双电层特征的重要指标,其值随扩散层厚度变化而变化,是可以测定出来的。决定电位粒子层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为热力电位(ε),在一定的胶体系统内,其值不随扩散层厚度变化而变化。
c离子价数:介质中反号离子价数由原过来的1价变成2价,双电层的其他条件不变,这时胶体表面对离子的吸引力增加1倍,双电层厚度减小,ζ电位降低。
土壤胶体表面双电层厚度
溶液浓度N
双电层厚度(Å)
单价阳离子
双价阳离子
10-5
1000
500
10-3
100
50
10-1
10
5
同号离子对ζ电位的影响与胶体本身电位高低有关。胶体本身电位高,介质中同号离子被排斥在双电层固定层之外,同号离子价数变化对ζ电位无影响。胶体本身电位低时,双电层固定层内仍有同号离子存在,这时同号离子价数变化或数量变化,的都会影响ζ电位,即同号离子价数增高或离子浓度增加使ζ电位增高。
土壤
(1)土壤土壤特征境内土壤多为酸性岩及其风化物发育而成,质地较粗,砾石和砂粒含量较高,1-3毫米的砾石含量平均为14.5%。
呈微酸性,PH值在5.6-8.1之间,平均为6.4。
受地形条件影响,PH值变化具有一事实上的地域性。
沿海一带盐化潮土,受海水影响,PH值稍高,在7.3-8.1之间;内地山间泊地、河滩地受地下水影响,PH值在6.0-7.8之间;山丘坡地受成土母质影响,PH值在5.6-7.5之间;唯有荒坡则因盐基淋洗重,酸性较重,PH值多在4.5-6.0之间。
由于土壤质地较粗,砂粒含量较高,表层土壤容重一般偏大,平均1.44克/立方厘米,变幅在1.2-1.78克/立方厘米之间,心土平均容重1.51克/立方厘米,变幅在1.27—1.87克/立方厘米,而且土壤孔隙度状况较差,其特点是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偏小,非毛管孔隙度偏大,大小孔隙比例失调。
土壤总孔隙度45.7%,毛管孔隙度28.7%,空气孔隙度17%,大小孔隙度为1:1.7。
因此,田间持水量偏低,保供水性能差,平均田间持水量为20.3%,有机态氮分解释放快,供氮强度平均为10.5%。
由于供氮容量低,耕作土壤全氮平均0.037%,从而导致土壤供氮持续时间短,前期供氮强度大而集中,中后期则脱肥。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81%,变幅为0.097%~4.76%,耕地养份平均有机质0.797%,全氮0.051%,碱解氮57.49ppm,速效磷6.73ppm,速效钾50.73ppm。
有机质以俚岛镇耕地最高,平均为1.094%,崖西镇最低,平均仅0.65%;其他乡镇均在0.69%~1.01%之间。
粗骨土壤类型粗骨土PH值 5.4-8.5有机质含量 20-25全N含量 30.18-2.43全P含量 0.5左右全K含量 20.0以下成土环境粗骨土,由于山丘地区地形起伏,地面坡度大,切割深,上体浅薄,加之风蚀、水蚀大多较重,细粒物质易被淋失,土体中残留粗骨碎屑物增多,因而具显著的粗骨性特征。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黄土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灌溉后土壤结壳
1.35~1.50 1.50~1.70 1.70~1.90 1.60~1.90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土壤容重在1.14—1.26g/cm3之间比较适宜。
容重、孔隙度与土壤松紧程度关系
松紧程度 容重(g/cm3) 孔度(%)
最松 松 适合 稍紧 紧实
<1.0 1.0~1.14 1.14~1.26 1.26~1.30 >1.30
依次形成第二级、第三级……微团聚体,再经多次聚合,
最终成为大小形状不同的团粒结构体。因此,团粒结构不 仅孔度大,而且具有多级孔隙。
单个土粒 团聚体
微团粒
腐殖质
粉 粒
粉粒
砂粒
粘粒
砂粒
Ca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土粒
Fe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Fe3+
土粒
Al3+
其它结构体的形成
立方体型、条柱型、片状型结构体多由单粒直
团粒结构体的土壤肥力特点:
②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大孔隙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 盛,有机质分解快;
小孔隙中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速度慢而使养分
得以保存。
团粒结构体的土壤肥力特点: ③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量状况;
④团粒结构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着性、粘结性,减
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耕作质量,土壤耕性好; 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生长;
4℃时水的密度为1g.cm-3,因此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 体土粒的干重)与土壤比重数值相等,但土壤比重无单位。
表 4-2
粒级(粒径毫米) 全土样 0.10~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富硒土壤硒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以江西丰城为例
Selenium contents of farmland soi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in soil properties in Fengcheng, Jiangxi
HAN Xiao, ZHOU Yue, WU Wen-liang, MENG Fan-qiao*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Fengcheng City, on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farming regions, contains soil that is rich in selenium(S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e contents and Se distribution within 0~100 cm profil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paddy and uplan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 contents and the phys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soil Se content was 0.49 mg·kg-(1 arithmetic mean)for farmland soils of Fengcheng; among which 41.2% and 99% soils had Se contents higher than 0.4 and 0.125 mg·kg-1, respectively. Se was accumula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farmland soils and its content was stable and lower in the 60~100 cm layer. In Se-rich soils, soils for paddy use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e content than upland soils in the 0~40 cm layer. In the non-Se-rich soils, no significant differ- ences in Se content were observed between paddy and upland soils across the 0~100 cm profile. Across the 0~100 cm profile, soil organic carbon had a determining effect on paddy and and soil Se content, while soil clay content only exhibited its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Se con- tent for paddy use. Soil pH tended to reduce the soil Se content and other soil properties including total Fe, total Al and CEC showed the ef- fects of increasing soil Se content.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coul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rational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e-rich soils in Fengcheng. Keywords:soil selenium; land use; Jiangxi; Fengcheng; soil physic-chemical properties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我国南方的土壤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
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经典实用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 0.002
> 1500
无效
毛管孔隙
0.002 ~ 0.02
150 ~ 1500
有效
通气孔隙
> 0.02
< 150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主要贮存空气
孔隙度
47.46%
24.51%
大小颗粒相互填 充是土壤孔隙度 达到了最低值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对于大多数作物适宜的孔隙状况: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3、水平轴方向发达的扁平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片状结构体; 土壤肥力特点:结构体内部紧实,多为非活性 孔隙,有效水少且通气不良,不利于扎根;结 构体间裂隙太大,通气虽好,但易漏水、漏肥;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不良结构体: 块状、核状、柱状、棱柱状和 片状结构体总孔隙度小,主要是小的非活性孔 隙,结构体之间大的通气孔隙,往往成为漏水 漏肥的通道。植物根系很难穿扎,干裂时常扯 断根系。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二)结构体类型及特性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根据结构体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土壤肥力的 关系划分为如下类型: 1、长、宽、高三轴平均发展的似立方体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垂直轴方向发达的条柱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柱状结构体和棱柱状结构体; 土壤肥力特点:结构体内部紧实,孔隙小而少, 通气不良,根系难以伸入;结构体间易形成大 的垂直裂隙,成为水、肥下渗通道,造成跑水、 跑肥;
密度(克/厘米 3) 2.62 2.66 2.66 2.62 2.59 2.59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
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网站发布内容)
农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主要是针对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进行分级,每种级别对不同成分的含量不同。
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标准进行测试分析,以了解土壤的真实肥力情况。
而土壤养分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包括碳(C)、氮(N)、氧(O)、氢(H)、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o)、氯(Cl)等16种。
在自然土壤中,除前三种外,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破渗水和地下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
其中有机质的分级可作为土壤养分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等级标准共六级,且六级为最低,一级为最高。
表1 土壤pH值分级注:按:1水土比例浸拌土壤,pH玻璃电极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测定。
表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含量分级注:有机质测定为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碱解氮测定为碱解扩散法;速效磷测定为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Olsen法);速效钾测定为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
表3 中量元素养分临界值(mg/kg)注:有效钙和有效镁即交换性钙、镁,测定方法为醋酸铵提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光度计)测定;有效硫测定为磷酸盐-醋酸提取,硫酸钡比浊。
表4 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分级(mg/kg)注:铁、锰、铜、锌分析方法均为DTPA溶液浸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钼的分析方法为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硼的分析方法为沸水浸提-姜黄素比色法。
表5 阳离子交换量分级(meq/100g土)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方法为EDTA-铵盐浸提,蒸馏滴定法。
土壤学各类土壤特征
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
合理利用:白浆土是吉、黑两省主要农业土壤之一,约占两省耕地面积的9%~10%。首先开垦者是白浆土亚类,可占耕地白浆土一半以上,由于地势较高,水分较适宜,垦后熟化。草甸白浆土次之,潜育白浆土因土壤过湿,开垦较晚,它们分别占耕地白浆土的32.45%和12.45%。
褐土以残积粘化为主碳酸盐母质
上述两大特点,也可称之为广义的棕壤化过程
棕壤与褐土的区别:棕壤无石灰反应
褐土有石灰反应
棕壤
分布地域: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最为集中
分布地形:山地、丘陵
形成条件:
气候:
暖温带湿润气候和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年均气温约5~15℃,≥10℃积温2700~4500℃,降水量为500~1200mm,干燥度在0.5~1.4之间。具有明显的季风影响,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冬夏干旱,水热同步,干湿分明。
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一)棕色针叶林土(66.14%)
(二)灰化棕色针叶林土
(三)表浅针叶林土
合理利用:
发展林业
暗棕壤
分布地域:东北,黑龙江,吉林,四川,青藏高原边缘
分布地形:多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主要分布于500-1000 m)
形成条件:
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1~2.5 m,最深可达3 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这一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最冷月平均气温为-28℃,暗棕壤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
母质: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
土壤常规理化分析实验手册
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指导书(部分)目录1.1土壤理化分析用纯水 (3)1.2 试剂的标准、规格、选用和保藏 (5)1.2.1试剂的标准 (5)1.2.2试剂的规格 (5)1.2.3试剂的选用 (6)1.2.4试剂的保存 (6)1.2.5试剂的配制 (7)1.3 常用器皿的性能、选用和洗涤 (7)1.3.1玻璃器皿 (7)1.3.2瓷、石英、玛瑙、铂、塑料和石墨等器皿 (8)1.4滤纸的性能与选用 (10)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2.1.1概述 (11)2.1.2混合土样的采集 (11)2.1.3特殊土样的采集 (14)2.1.4其他特殊样品的采集 (15)2.1.5采集土壤样品的工具 (15)2.2土壤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15)2.2.1新鲜样品和风干样品 (16)2.2.2样品的风干、制备和保存 (16)2.3土壤水分测定 (17)3.2 土壤有机质测定 (19)3.2.1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9)4.2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20)4.2.2土壤全氮测定---半微量开氏法 (20)4.4土壤无机氮(碱解氮)的测定 (23)5.土壤中磷的测定 (24)5.2土壤全磷的测定 (24)5.2.2土壤全磷测定方法之——HClO4—H2SO4法 (24)5.3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25)5.3.3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0.05 mol.L-1NaHCO3法 (25)6.土壤中钾的测定 (27)6.1概述 (27)6.2土壤全钾的测定 (27)6.2.2土壤中全钾的测定方法——NaOH熔融法,火焰光度法 (27)6.3土壤中速效钾 (29)6.3.2土壤速效钾的测定——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 (29)7.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30)7.1概述 (30)7.2土壤中有效铁、锰、铜、锌的测定 (31)7.2.2土壤有效铁、锰、铜、锌的测定—DTPA—TEA浸提-AAS法 (31)7.4土壤有效硼的测定GB 12298-90 (32)8. pH测定 (34)附表10 标准溶液(原液)的制备 (34)1.土壤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学习土壤理化分析,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必须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土壤理化分析
全氮的含量指标
• 全氮含量可以作为土壤氮素的丰缺指标. 为了解土壤氮 素含量并使土壤保持肥力,定期测定土壤氮素含量是十 分必要的。
全氮含量
•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 合样品时,采样点的 分布,要做到尽量均
匀和随机。均匀分布 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 样范围的作用;随机 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 差,提高样品的代表 性。布点以锯齿形或 蛇形(S形)较好, 直线形布点或梅花形 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 差(右图)。
4、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和方法
• 一个代表性样品的可靠性与土壤差异的大小、采样方法、 采样工具有关。
<0.05%
0.05~0.09 0.1~0.19
%
%
土壤严重缺氮, 作物生长细弱, 叶片呈浅绿色
土壤氮素 水平
0.2~0.29%
氮素丰富,其作 物生长粗壮, 叶色深绿
>0.3%
2、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 土壤有效氮包括无机的矿物态氮和部分易分 解的、比较简单的有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 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氮的总和,通常 也称之为水解性氮。实验证明,水解性氮测定结 果与作物氮素的吸收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
• (1)现场勘查和搜集有关资料
在实地采样之前,
一般要根据现场勘查和搜集有关资料,考虑到土壤差异
性——成土因素、地形、母质、耕作施肥等。将研究对象
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
• (2)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着季节的 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以速效磷和钾为例,最大差异可达
一至二倍。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
实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
实验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与分析1土壤样品得采集与制备土壤样品得采集就是否具有代表性,就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得关键。
因此,采集得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得正确性。
从田间采集来得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
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得误差就是同样得重要。
本实验得目得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得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得技能与合理处理样品得技能。
1、1土壤样品得采集1.1.1耕层混合土壤样品得采集(1)确定采样单元根据有关资料与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得图类型,肥力状况与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采样点数得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得大小、地块得复杂程度与所要求得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5-20个为宜。
采样点位置得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得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得误差。
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得情况下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
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得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得地方与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得采集遵循采样“等量”得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得土体得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
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得深度。
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得制备将个点采集得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得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得土样弃去,以取1kg为宜。
其方法就是将混均得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得两份弃去,如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
采集含水较多得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得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
将采好得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得,以保持通气。
土壤地理学教案——第四章:土壤类型
第四章土壤类型第一节冻土冻土是指地表至地表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
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一、地理分布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
这些地区冻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
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
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
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一)气候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
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
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 ℃。
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
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都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
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
(三)地形、母质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
土壤理性化物理调查表
土壤理性化物理调查表由于目前的土壤改良技术还不够成熟,很多农民朋友对土壤改良还存在着误解,觉得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可以改良土壤,甚至是完全改变土壤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促进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科学合理地管理种植作物,防止水土流失和酸化、盐渍化等情况的发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多年来种植经验及专业知识对土壤理性化物理调查表进行总结与分析:1、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理化性状是在土壤中元素及矿物元素组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现象。
简单地说主要表现为:水肥力水平变化剧烈、土壤质地变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于水分管理不当或管理水平不高易导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土壤中有机物质量下降,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的生存与繁殖而形成肥力下降等。
2、土壤理化性状主要表现在土壤团粒结构消失、土壤孔隙减少、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 pH值下降等方面内容。
3、土壤理化性状不同类型主要表现在土壤理化性状不同阶段和土壤层物理性状方面内容:以氮、磷、钾及钙为代表的营养元素随水分迁移形成离子态氮素(N、 P)和有机质(P)两种离子态氮;以钾为主形成离子态钾;以钙为主形成微量元素钙;以钠为主形成中微量元素钼。
(1)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主要靠水分迁移和团粒结构形成。
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是土壤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中,养分的释放与吸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氮和磷是氮、磷在土壤中的固定形态,在氮形态中它们的转化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而进行。
例如: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中的氮要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有机碳与磷来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来进行存储与转化。
所以一般情况下氮、磷、钾等氮元素转化为养分主要通过植物的根际周围的土壤移动到植株体内进行吸收利用。
当作物体内养分无法快速的转化利用时,会通过植物根系直接向植株体内输送养分至根部,从而达到促进植株生长与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同时植物也会通过根部向植株体内输送更多的养分到叶片或果实中去,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或提高果子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