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课件(共59张PPT)
根据材料请思考,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 的影响?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孝文帝 前秦衰败 改革
汉化 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1 2
4
5 3
1
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C、许 B、洛阳 D、殷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 胜的原因 (2)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 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情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前秦
3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
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 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0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0张PPT)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 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八公山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
D
B
3、“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推动社会 发展 的动力。”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 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吴起变法
B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魏晋时期受汉族欢迎的胡床、椅子
课堂练习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
c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A . ①② B . ①②④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措施②: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改革措施—— 2.汉化措施 材料三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 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措施③: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改革措施—— 2.汉化措施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并 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6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6张PPT)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 ,部队虽然号称百万,但内部并不团结。 苻坚骄傲自满,自恃兵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朝廷上下团结一致,从 容应对,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经验教训:骄兵必败,只有谦虚谨慎团结 一致,顺应民心,才能获胜.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 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 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当时,鲜卑拓跋部 因内迁较晚,仍然保 持鲜卑族的习俗,要 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困 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 ,立志用文治移风易 俗,4姓 氏后为元宏,他四 岁继皇位,是北魏 王朝的第6个皇帝, 继位19年时,祖母 冯太后去世,开始 真正掌握政权。孝 文帝自幼在冯太后 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
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北魏统一
课堂巩固
1.(2018•眉山)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 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 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 的是哪一次改革(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迁都
平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 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北魏供养人服饰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 立政权。前秦王苻 坚任用汉人王猛为 丞相,382年统一了黄 河流域。
317年,司马 睿建立东晋, 定都建康。
383年 前秦──东晋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 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改革成功原因:
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6、评价孝文帝: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南 北 朝 的 并 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 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 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27张PPT)

影响:促进了北方大融合,有利于北方
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
封建化进程。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 汉族学习农业技
艺和畜牧业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汉人胡食
ˇ
汉人胡服
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胡床
方凳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 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 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 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 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 床为坐具。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 进的文化。
洛阳为数朝古都,地处黄河以东,汉文化深厚,有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移风易俗。
2 推行汉化
材料一:《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 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 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 黜。”
思考:仅仅通过武力,就能真正征服中原大地吗?
北魏落后的 文化和统治
方式
改革迫 在眉睫
中原先进的 文化和生活
方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景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北魏 孝文 帝改
内 容

影响:
1 迁都洛阳
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 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17张PPT)

拓跋部
北魏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 据的局面。
穿越历史
北 北魏的统治地盘是中原地区,而鲜卑拓跋 魏 落 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 后 好广大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如果你是北 的 魏皇帝,你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文 化 和 统 治 方 式
改革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中 原 先 进 的 文 化 和 生 活 方 式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北魏
平城 平城位置偏北,不便控制中原地区
,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气候干旱,经济落后。 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洛阳
南齐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 越,便于举兵南下。
二、孝文帝改革
①迁 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一: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 东晋 领军人物 符坚骄傲轻敌, 将领足智多谋, 指挥失误 指挥得当 军队的民族成分 团结一致, 军队素质 复杂,军心涣散 士气高昂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 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北 方 统 一
1、民族: 鲜卑族 2、政权名称: 3、统一时间: 4、影响:
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②推行汉化措施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二、孝文帝改革
①迁 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 鲜卑姓 汉姓 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话) 拓跋 元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改汉姓)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改鲜卑姓为汉姓 独孤 刘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带来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 新的活力 ;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温故知新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坐具: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流行。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地方实行 三长制
政治上: 冯太后改革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汉服 胡族 ③穿 ,禁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三、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大一统”思想
2、意义: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看 图 学 史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也 被汉族吸收。 食品:汉人胡食——蒸馍、烙饼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33张PPT)

5.在古代史上提倡使用汉语,穿汉服,用汉姓等措施的一次 著名改革是:
A.商汤改革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6.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C 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
进行的迁都是:
C
1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 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迁都 后产生了什么 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孝文帝,在 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 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呢?
B.珠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淮河流域
11 . 都 城 能 反 映 一 个 朝 代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的 发 展 , 其 中 为
C 接受
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ppt(23张PPT)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 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 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政 治 制 度 的
十六国北朝政 权的统治者,与 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 有的统治方式,
交 实行君主专制制
融 度。
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北 方的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 很高,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前秦逐渐强大起来。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 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淝水之战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 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洛阳卧居中原,山川纵横、气候宜人、 交通便利。迁都洛阳,一方面加强了同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 于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 魏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论从史出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 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 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联汉姻
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汉化措施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 化的认同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 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部编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部编版)
译: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问题思考:这两则材料中反映出当时的北魏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①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②社会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用文治移风易俗;加强对北方地区的 统治。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汉姓元。他即位 时才5岁, 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 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 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 继续推行改革。
淝水之战示意图
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 战役中的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成语故事:风声鹤唳
一、淝水之战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说说强大的前素政权为何会败于淝水并迅速瓦解?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淝水之战前的前秦)当时的北方民族关系处于紧张而混乱的状 态还不存在统一南北的现实可能。 前秦的怀柔民族政策虽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是田余(由庆于《还东处晋于门一阀个政内治迁》 材料二: 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少数民 时族期内)部民存族在间着的极隔深阂的并心未理真隔正阂消,除这,成缺为乏民民族族交凝融聚的力最,大所阻以力南。北在统此一情条况 件下不,成苻熟坚,的战柔败性之民后族民理族论矛能盾有凸效显的,化导解致这前种秦阻政力权,崩促溃进瓦北解方,民北族方交再融度, 但是民族间的裂痕并未随着北方的统一而迅速弥合,他的民族观过于理 陷想入化战,乱民。族矛盾……暂时掩盖起来,一旦缺少了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后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后活动:1、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 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 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6张PPT)
三 国 归 晋
魏 220年-266年西晋灭魏 蜀 221年-263年魏灭蜀
吴 222年- 280年西晋灭吴
两 西晋 266年-280年-316年 晋 十六国 前秦 383年淝水之战 东晋 南 北 朝
317年-420年
北朝 439年-581年
南朝 420年-589年
宋 齐 梁 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 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 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 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鲜卑 (胡人) 匈奴 羯 羌 氐
中原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与汉人通婚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促进了民族交融, 3、作用: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 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穿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 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 北魏供养人服饰 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讲授新课
第一学习主题
第1 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共34张PPT)

前秦政权瓦解, 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割据状态。
你认为前秦失败原因有什么呢?(小组讨论 )
第一,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军 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 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 第二,苻坚用人不择贤愚,赏罚失明,又是其在淝水之战中遭到失败的一 个重要原因。苻坚宠信投降前秦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忠奸并蓄,而对于一 心忠于他的汉族官员却存有戒心,不加重用。 第三,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 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 要原因。 第四,东晋的北府兵保卫家园,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 革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分别是什么?
1. 迁都洛阳
“此间(指平城)用 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
平城
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 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 ①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说汉语

投鞭断流何雄壮,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 关的成语吗?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以少胜多 原因 兵力 对比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结果 东晋大败前秦
时间
383年
作战 双方 交战 原因 兵力 对比
结果 影响
前秦─东晋
前秦企图 灭亡东晋 统一全国 80万对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共31张PPT)
1、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2、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3、长途跋涉
达标测评: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
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B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战役
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
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这场战役
是中原的
政治、经
济、文化
中心。
第二步:推行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目的?
进一步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
移风易俗: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史料研读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 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 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 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 深戎。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 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 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 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通婚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 探究: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
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北魏的建立及统一等史实。 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平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
7.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 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
(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
(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 者2主)动方政式策上。:内民容族上交:往汉的族互影相响影少响数;民北族魏是统主治流;
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
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6.(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
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 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 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 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 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5张PPT)

5
汉族士大夫烧烤图
结合图片信息,说说当时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语 言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似 穹 庐
阴 山 下
敕 勒 川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 汉语,广为流传。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
----
文 学
阿爷无大儿,
B.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 冲撞 民族 汇聚
淝水之战
前秦衰亡
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民 族 大 交 融
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 方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是 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 失和北魏的衰亡。你赞同哪一观点?请说 说你的理由。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以少胜多
前秦大败
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前秦战败原因
(前秦方面) (东晋方面)
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前秦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
品味人物 感悟历史
评价标准:
1.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2.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汉人胡服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胡”“汉”观念逐渐淡 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各民族趋向一致,他们共同生 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共24张PPT)
回答问题: 鲜卑族的崛起
鲜卑族的发展: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 部建立 北魏 , 439 年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族的统治:
孝文 帝立志用 文治 移 风易俗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 “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 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 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 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 ,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这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 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 趋于缓和。
第三次先学后教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阅读课本95-96 页,回答: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方式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和畜牧业经验
生活方式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 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 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 先进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 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 开放等。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 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P96课后活动2 顺应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缓解胡汉矛盾,加强北魏的统治。
1、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
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
进文化 影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响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好课件乐分享
18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zhe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好课件乐分享
19
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好课件乐分享
20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 在中原却很风行。
好课件乐分享
23
问题思考:
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 现、评价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表现:
①经济;②政治;③文化。
(2)评价: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
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 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 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 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 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 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C 期。下列政权曾经统一过北方的是(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好课件乐分享
13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 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 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 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好课件乐分享
14
问题思考: 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
措施
意义
迁都
迁都洛阳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精品优质课件
| 信息话教学 | 公开课 | 示范课 | 说课微课 |
文档类型:教育课件
公开课完整版
简洁
通用
好课件乐分享
2
历史七年级上册( RJ )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淝水古战场遗址
学习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 然性。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东濒大海,南抵汉水, 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好课件乐分享
7
八公山
好课件乐分享
8
苻坚拥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 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 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 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 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 得当。
好课件乐分享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迁都洛阳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随堂训练
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
D 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
9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好课件乐分享
10
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思考:
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好课件乐分享
12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 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 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 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 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 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 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 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 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汉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减少了民族隔阂;
化 改鲜卑姓为汉姓;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
措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文化的认同;
施 联姻;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法律
迁都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 要迁都呢?
平城 洛阳
好课件乐分享
17
孝帝
迁都 洛阳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原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