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

(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问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就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用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尤其是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却未必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其作用仅体现在替代粉笔、展示直观情景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成了公开课的表演项目,到了高三,几乎所有教师又重新回到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这些都直接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作用,也违背当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甚至延缓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成了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新课程改革是以摒除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学生)的发展”。它体现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引导下,运用电教多媒体,在创建新型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该多媒体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重点课题。教学中我们尝试着不再死教教材,死教一本书,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已被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所代替,既使枯燥乏味的灌溉式教学,变为生动形象的启发式教学,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明显优势,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图、计算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使得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职能由传统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1)仅仅利用图形计算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器材还不足以真正实

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在高中数学中的充分发挥。(2)由于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限制,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多地依赖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少数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科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效。(3)学校教学仪器及信息技术设备等硬件条件在客观上较大程度地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是在总结、提炼前期实验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研究目标是

(1)在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2)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于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模式以及师生互动形式的变革。同时培养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道路走的是“从点到面”,先对某些适宜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实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展,特别是以图形计算器形式存在的手持图形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手持图形计算器是美国大多数高中课堂上数学教学与学习的组成部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2000年美国80%以上的高中教师在其课堂上采用手持图形技术。目前全美已有2000万台图形计算器正广泛地应用于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之中。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数学系教授郑庭曜介绍,纽约州规定中学考试的部分试题必须用手持图形计算器完成,而TI的手持图形计算器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此外,手持技术在欧洲、澳洲的中学、大学也被广泛使用。

近几年许多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课题纷纷开题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由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师书恩教授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负责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由教育部专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设立,并被确立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研究、实验与推广”的分课题(课题批准号:AHA010019-38)。(2)由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级课题“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这些课题都将信息技术置于教学设计中,对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及其实现条件,对信息技术可能的消极影响及其避免措施进行系统论证和统整规划。

另外,在国内有许多书籍、报刊都有大量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论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要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必须摸索一条适合本学校、本地区教育教学实际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

三、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1、加大培训力度,转变教师观念

为理解教材编制者对教材的设计理念和特色,帮助实验教师熟悉教材,掌握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方法,探索数学教学改革途径,三年来我校利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培训了实验教师近50人次,开设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公开课、研究课10余次2、课题组的每位研究人员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度,和各自的分工,制定各自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进行与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等的搜集和学习,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2、抓好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经验

根据课题实验进程,合理安排好实验课,研讨课,及时作课后分析,做好实验数据、实验事实的整理和分析评价;作好实验课的课堂结构化观察及教学效率的评价工作;让参加实验的教师及时写出教学心得、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并进行整理,并根据实验数据、课堂观察数据和录像分析资料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重新实验;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1、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整体的认知

信息技术来源于数学的应用,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的推理系统。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数学领域里许多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突破,数学结构与内容不断丰富。例如,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好多在数学领域无法实现的设想在计算机环境下正在不断实现。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数学的内容、结构和方法,也推动着数学的应用与普及,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这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数学课程内容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立足于课程的全方位的整合,而不是仅仅只将整合教材当教辅材料,应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数学课程有机融为一体。

例如在“函数y=Asin(ωx+?)的图象”这一内容中,关于“?的符号、绝对值与平移的方向、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及“ω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是该课的重点及难点,如果能教师一直能熟练地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学生也会习惯地利用电脑或手持图形计算器作图,并移动A,B两点,同时观察它们横坐标的变化,从中体会?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函数图

象的变化.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ω的变化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最后,再利用图1的课件,向学生演示?、ω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函数图象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实验班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的符号、绝对值与平移的方向、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理解,绝大部分学生对“ω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了.而非实验班中有15%学生对“?的符号与函数图象的平移方向的关系”不是很理解,有40%学生对“?的绝对值与平移的单位长度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理解,68%的学生对“ω的数量与函数图象变化的关系”不能理解.

在实验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总结,实验教师认为,应该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与数学内容的模块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通过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借助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更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使用信息技术上,找到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一定会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得到加强.

2、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信息技术促成了开放式教学

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只是为了“开放”而进行开放式教学,那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其实课堂教学呼唤开放式教学,是系统论中耗散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方法。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系统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称之为有序。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或者说,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是不可能走向有序的。生物进化过程是有序,社会发展过程是有序,学生认知过程也是有序。一个系统要走向有序,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系统开放,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通过开放的有序”“通过涨落的有序”“通过远离平衡态的有序”,实现系统的新的有序状态。

利用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来源更广,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函数图像手工作图的繁琐,使得许多函数图像学生都没见过其形状。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在动态、开放、交互的环境中动手操作,通过参数的连续变化,使原来抽象的数学表达和模糊的理解迅速变成形象直观的动态图景,这也为开放式教学的实施提供的物质基础。

②开放式教学使呈现方式得到改变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实验或现代教育媒体把这种“直观”的背景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不能从那些现成的,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嵌入抽象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数学情境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是“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呈现方式,教学理念上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传授的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而TI手持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一状况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例1 在“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新课呢?利用TI—92Plus (美国TI公司生产的图形计算器)强大的画图功能,画出函数y=1.25xcosx的图象。(图一)再利用追踪功能,观察点的运动(图二),点在运动过程中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自变量x与函数值 y同时变化,而y的变化规律是时而增大,

时而减小,它的规律是什么?由此引入课题,学生感到非常新奇,随之产生了要继续探究数学本质的一种冲动。

(图一)(图二)例2 学习画正弦曲线y=sinx,通常是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的平移来描点完成,板演过程较烦琐、单调,而且时间拉得长,教师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却作壁上观,几乎没有参加思维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有了TI-92 Plus,教师在分析画图原理后,由图形计算器来完成作图过程,不仅过程快捷、连续,并且还配有动画效果,使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直观的、自然的(图三)。技术的使用使同样的知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比以往所做的数学做的更多。

图(三)

利用TI-92 Plus 的呈现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只能“言传不能亲见”的缺点,减少了非思维活动的时间,解决了传统教具无法解决的动态演示问题。在高中课程里有大量的内容非常适合与技术的整合。当然,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代替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数学的基本理解和直觉。

③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学生的学法得到改变

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学法带来了具大的变化,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建构主义认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个体的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手持技术,创设“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同一数学对象(如概念、法则、公式等等)能给出不同的表示,从而使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得到了显示,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发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例3的学习过程中正是

体现了这种变化。

(以y=x2-x-6为例,(1)、(2)中取k=4,例4 讨论下列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4)、(5)中k=2。然后变换k的值继续实验)

(1)y=f(x)与 y=f(x) +k (4)y=f(x)与y=kf(x)

(2)y=f(x)与 y=f(x+k) (5)y=f(x)与y=f(kx)

(3)y=f(x)与y=|f(x)| (6)y=f(x)与y=f(|x|) 在教师的组织下,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当然最后还要求探讨出为什么是这样的?

图(四)图(五)

图(六)图(七)

图(八)图(九)学生从数学实验中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历程,实质上就是前人思

维历程的浓缩,这里的“观察—猜想—实验—证明”恰是数学家们的思维活动的

缩影。欧拉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高斯也曾提到他的

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发现的。

波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

方面来看,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是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的含义是,当脑子中出现某种数学想法时,通过使用手持教育技术去实验一下。当有了足够的具体例证表明想法正确时,可以从这些具体例证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并且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对数学想法进行严格证明。“数学实验”体现了数学研究中具体与抽象的辨证关系。数学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完成知识建构或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信息技术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熟练的基本运算、基本的代数变换、解方程、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有了手持技术,学生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教室、课堂等时空的制约。学生人手一台TI—92Plus,有一种把实验室搬回家的感觉,在课余、在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中随时随地利用手持技术来学习数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学习的革命”

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与模式,从而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空间,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加强、完善甚至改变了数学学习。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数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变革”落到实处。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①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例3 在学习“向量的加法”时,学生利用TI-92 Plus 中“卡氏几何”的界面,很容易求得向量a与向量b 的和(图十)。

图(十)

并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可以作如下探究:

(1)拖动向量a,和向量如何?学生言:无论如何,其和向量都是以向量a 与向量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

(2)再拖动向量a与向量b使向量a与向量b同向或反向,结论又如何?使知识达到了深化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

②实现了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能够熟练而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教育软件,是实现教学过程整合的关键。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培训、参观、研讨、反思,全面、充分地理解和掌握了各种数学教育软件的功能及其教学意义,并认真研究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教育软件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并从“无应用意识,对技术不熟练”,到“有一些运用意识,有一点技术,但不懂得怎样用”,从“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尝试到技术能帮助学习并由此感到兴奋”,到“对技术运用到了熟练自动化的程度,有直觉、完全能自动运用手中技术”的成长历程,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③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对信息动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进行学习和构建,并在实验中加以完善和使用,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紧密结合后,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相比就有较大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多次组织老师开设公开课,请省内外专家评课指导,初步形成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设计的策略和基本模式:

“学教并重”的策略

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手持TI技术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在教师主导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例如函数是整个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到较难的部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元联系的思想,层层递进,并用TI技术辅助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函数y=ax2与y=ax2+k的图像间关系,让学生画出y=x2的图像并说出其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这样安排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画图、回忆达到复习的目的,也为下一步引入常数k作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1的图像从而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函数,而函数y=x2+1的出现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它比上节课所学的函数y=x2多了常数1,学生就很想知道它的图像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到学习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个函数的解析式、数表、图像指出不同点,主动获取知识.经过对比分析学生很快就发现在函数y=x2的等号右边加1后使得原函数图像向上平移了一个单位,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发现的规律,教学中可安排如下问题,“你能否在上述坐标系中快速做出函数y=x2-1的草图?说出顶点坐标和对称轴”由于前面学习的经验学生通过类比函数y=x2+1的变化情况很轻松就找到答案,并用图形计算器验证。

情景教学策略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TI手持技术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

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平

面向量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

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

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

解决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如

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

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

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

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个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

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

的。然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协作学习对

协作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结

合起来。设置一些适合小组合作探究的课题,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工协作,

利用各种工具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式

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

如教学(学习)目标、教学(学习)内容、教学(学习)对象、教学策略、教学

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程式化。

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则应该多加入一个要素,那就是数学工具的选择应用。

分析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涉及到教学系统为谁设计的问题。教学作为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系列活动,就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能力、潜能、背景和要求等,包括学习者信息技术水平的了解。

制定学习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精确阐述教学目标,这样才会使教师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更好地相互作用,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活动效率。

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

当学习目标、学习者的特征等情况明确之后,为了达到学习目标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资源的问题就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这里需要对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用、具体教学的方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与设计。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最核心的设计环节,决定了教学系统最终能否有效发挥功能。

开展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取得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既是了解教学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措施,也是修正教学设计的实际依据。

网络空间辅助高中数学课堂

时代要进步,科技要发展,利用网络空间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熟悉和了解,以往的教育模式在一段时间内被固化为一种格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教育教学时,难以突破45分钟内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的个体都有差异性,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以及认知事物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可以利用网络空间中微课、课堂实录、师生互动等辅助高中数学教学,另外大量的知识滞留在课堂外,导致一些创新性很强的研究性学习难于让学生接受,可以利用网络空间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对当下的教学模式有所改进,更有所创新,21世纪人类已迈入高频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网络技术已抢占时代前沿,深刻影响着我们工作和学习方式。利用网络空间辅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将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视点,新起点,新亮点。

六、课题组成员实验期间取得的部分成果:

(1)2019年林丽琴教师独立撰写县级论文《传统教法与多媒体结合,提升教学效

(2)2018年赖淮进教师独立撰写县级论文《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独立撰写市级《对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的认识》

(3) 2018年郭玮玲教师独立撰写县级论文《基于网络空间的高中数学教学》。

(4) 赖淮进教师获2018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空间省级教师示范网络空间

(5) 郭玮玲教师获2017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空间省级教师示范网络空间。

(6) 郭玮玲教师独立制作的微课《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求值》获2017省级优秀微课。

(7) 赖淮进教师获2017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空间市级级教师示范网络空间。

(8)周乐华教师在林菊英名师工作室活动中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良好,获一致好评。

(9)唐小明教师2019年4月在金沙高级中学同课异构研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0)林丽琴原创微课《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参加市级微课评选。

(11)林菊英名师活动室开展微课制作讲座,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空间互动教学。

(12)唐小明教师独立撰写县级论文《几何画板辅助解析几何的教学》。

(13) 2018年林菊英教师独立撰写县级论文《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14)2018年教师周乐华独立撰写县级论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总结

七、实验中反映出的问题

1、由于实验班教师要收集、整理大量的教学素材,为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摸索图形计算器和“几何画板”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增加了的负担。

2、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平衡性”问题,即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的一种平衡,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过多的使用图形计算器会使学生有依赖思想,但是在高一刚开始实验时为了使学生熟练使用计算器又必须多使用。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是一个关键

3、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图形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由于考试测验不能使用图形计算器,学生们认为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对数学考试成绩影响不大,这对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事业来负面影响。因此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5、微课制作尚在学习,有待提高。

6、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空间也还在学习摸索阶段,与学生互动学习还不成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黄海平(寺坪中学)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保康县寺坪镇中心学校黄海平内容摘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然而,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应用水平仍然非常低,大多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因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出示物体的录象,开窗的运动、开冰箱的运动、观光电梯等物体的运动,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从“生机勃勃的森林小动物”晨练情景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这堂课一开始的这样设计,就将同学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同学们内心的需要。 二、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y=Asin(ωx+φ)函数图形的性质 数学+赵虎+作业 姓名:赵虎张掖中数5班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五点作图法”找出函数y=sin x到y=A sin(ωx+φ)图象的变换规律,再抽象的概括出函数y=f(x)到y=f(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 (2)会用“五点作图法”画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进一步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对函数y=sin x到y=A 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领悟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学习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四)人教版第42页至第55页的内容。 学习任务:完成y=sin x所学知识的铺垫,思考除了标准正弦函数和标准余弦函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三角函数,并通过“五点作图法”学习y=sin(ωx+φ)的性质,学会三角函数异名函数之间的转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用参数思想讨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过程; 学习如何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的方法. ◆难点:参数ω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规律的概括。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时,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图形的做法,此节内容是对它们的延伸及普及。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完整版)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有机整合。这种做法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这就使得信息技术实质性地成为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学好或教好数学课程的必要条件。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让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合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做些。 1、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的融合 兴趣是学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依据顾泠沅的情意原理“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概念、规律,复杂的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对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2、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融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授一次函数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一次函数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一次函数应用的广泛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兴趣和信心。 3、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 三、信息技术与融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其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总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方案设计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方案 ——南华罗武庄中心学校程晓杰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育信息化结题报告

教育信息化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策略与实践研究总结报告 主持人:余章凤 组研员:卢海英易俊宁 课题研究时间:2017年8月1日——2018年1月10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方法和规律。 二、研究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为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依据学校的现有条件以:《运用班班通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带动以下研究内容:

1.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调研。通过一点带面的方法,分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差距和异同点,为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 以班班通资源的应用,探索出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 3. 以科学学科为先导,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科学教学的新模式。从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的兴趣。将成功经验逐步应用到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 四、研究目标 1.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2.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努力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学者队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服务。 3.探索新时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形成典型的案例和模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取得一些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编制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展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更多的是在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整合,能改善传授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探究性,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怀参与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而中学数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并能在教学中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在公开课、研究课中使用多媒体,更要在家常课中普遍使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就自加压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课件制作技术,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每个教师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数学教学需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原本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步显现出了它在数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的反思 【校本研修成果】+王凌云/泌阳县/ 泌阳中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已频频走入课堂,并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特征服务于数学教学,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教学效益。这种技术将我们难以呈现的教学情境、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练习等,用声音或静态、动态的图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我在使用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使用不当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1.激活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入教学氛围,深化主题。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从生活中总结归纳、引入课堂,因此,只有教师讲或是用书中的主题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如《找规律》一课,直接出示主题图,内容就显得单一,而且有为了讲课本而特意编题的嫌疑,像是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课堂中。而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提前把生活中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图片、场景集中

起来,展现给学生,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也乐意去观察。自然会发现这一些图片和场景中存在着共同点,就是有规律。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主题内容。并且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学习兴趣也高,也使学生加深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简化难点,优化数学过程。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和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中,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在脑中形成动态的变化影像,学生才能理解。利用教具操作是有局限性的,逐行逐列之间的变化很难连贯地展示,但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动画的形式,过程鲜明、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维能从实物的变化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的模型,再动手操作时就不会手足无措。3.激发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对数学的认识。 鲁迅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是的,时代进步了,教学课堂也在不断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正以形象性、生动性、情趣性、直观性、快速性代替教师的讲和写的教学手段。如《找规律》这节课因为有生动、真实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从开课就对这节课很有兴趣。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从观察中发现规律、思考规律并操作发现的规律,从而创造新的规律。正是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声音、动态的影像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构建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趣味化。学生才能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对知识保持高度渴求的状态,在

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论 主要依据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十三五”来临之际,国家电网公司在2015年信息通信会议中提出了“提升信息安全,做好技防与人防”、“把现有系统功能完善好、使用好、应用好”以及“做好通信设备运行维护”等重要信息规划建设要求。 信息通信运行集中监控系统是对动环设备、主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视频设备、终端设备安全准入与防护等等进行集中监控管理。该系统是四川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信息通信设备运行维护效率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现有信息通信设备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是提升现有运维系统应用水平的重要支撑方式。信息通信运行集中监控系统的成功建设将为四川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优质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主要原则 1、继承发展、提升现有资源利用率 充分继承公司已有信息通信运行维护建设成果,优先利用现有系统的软硬件设备和网络资源,继承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再开发,节约投资成本。 2、以“信息通信监测”为导向,加强信息通信安全与服务 以构建公司“信息通信监测”目标为导向,全方位分析通信系统、信息网络、主机设备、业务应用软件、指标数据,搭建监测分析、辅助决策、展示模型,实现在全局层面24小时在线监测信息通信运行态势及情况。 3、借鉴经验、积极创新 按国家电网公司集约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管理要求,遵循SG-ERP总体架构,借鉴公司已有监测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信息通信运行集中监控的设计与开发。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利用国内外现有先进技术与解决方案,持续完善与提升数据抽取、传输、分析等环节的性能和稳定性,实现应用与管理创新。 4、监控手段多样化、提升体验 集中监控应支持多样化的手段,包括电脑、大屏幕、移动设备等。同时,应注重信息通信运行集中监控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可扩展性,确保系统“能用”、“易用”和“好用”,提升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项目必要性 历史建设情况 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为做好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的支撑工作,按照国网公司总部的统一推广实施要求,公司先后建立了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IMS)、通信管理系统(TMS)、信息运行管理系统(MAS)、综合数据网网管、北塔系统、安全准入系统、杀毒系统、北信源桌面管控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初步建成了支撑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信息系统调度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主动、集中、统一的信息调度运行管理。 由于信息通信网络覆盖面大、设备类型繁杂、设备数量多;各个专业系统相互独立、界面纷杂以及服务器、信息系统“盲管”的问题,各专业系统之间业务和数据融合度不高,不利于基层运行值班人员及时掌握信息通信系统整体运行状况,更不利于统一优化调配信息资源和保障信息通信系统可靠运行。 尤其在适应公司信息通信工作的新形势,现有信息通信支撑系统在实用化存在不足的情况下,满足地市基层单位一线操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和提高调运检精益化管理水平方面还需一定差距。 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怎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感兴趣的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现代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能变许多的“不可能”为现实,让课堂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中,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乘法的法则,然后进行练习,就显得教学古板、不生动。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比较被动。采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将带来不同的效果。首先提出问题|:枯水季节结束后,洪峰来临,某水库的水位保持上涨,每小时上涨0。35米,水文监测站在凌晨0时测得水位达到正常。那么,早晨5时和昨夜21时的水位分别是多少米?并在此演示水库水位上涨的图片,形成动态效果,同时将不同时间的水位用图展示出来,结合图形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分析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有理数乘法的学习不仅仅是枯燥的运算。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信息技术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的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内容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融入利用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从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

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助力传统数学教学之研究 (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问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就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用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尤其是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却未必尽如人意,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其作用仅体现在替代粉笔、展示直观情景功能,因此信息技术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成了公开课的表演项目,到了高三,几乎所有教师又重新回到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这些都直接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的作用,也违背当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甚至延缓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成了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新课程改革是以摒除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为出发点,其核心理念是“促进人(学生)的发展”。它体现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引导下,运用电教多媒体,在创建新型课堂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应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该多媒体是当前教学的一个重点课题。教学中我们尝试着不再死教教材,死教一本书,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填鸭式”教学已被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所代替,既使枯燥乏味的灌溉式教学,变为生动形象的启发式教学,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明显优势,那就是使学生学会利用图形计算器绘图、计算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使得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充分体现,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职能由传统的“讲授者”向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化。但同时我们也发现:(1)仅仅利用图形计算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器材还不足以真正实

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44页)

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44页)

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桌面远程运维管理系统实施 项目申报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编制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二○一二年二月

编制:校核:审核:批准:

目录 1.总论 (1) 1.1概述 (1) 1.2主要依据 (2) 1.3主要原则 (2) 2.项目必要性 (3) 2.1业务现状 (3) 2.2建设必要性分析 (4) 2.2.1桌面日常运维工作的需要 (4) 2.2.2业务考核的需要 (5) 2.3项目效益分析 (5) 3.项目需求分析 (6) 4.项目方案 (9) 4.1项目目标和范围 (9) 4.1.1项目目标 (9) 4.1.2建设内容 (10) 4.1.3实施范围 (11) 4.2项目技术方案 (11) 4.2.1业务架构 (11) 4.2.2应用架构 (12) 4.2.3数据架构 (20)

4.2.4技术架构 (23) 4.3项目建设方案 (27) 4.3.1建设方案 (27) 4.3.2建设计划 (31) 4.3.3项目管理 (32) 4.4项目环境与人员 (36) 4.4.1项目环境 (36) 4.4.2项目人员 (38) 5.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39) 5.1编制说明 (39) 5.1.1编制依据和原则 (39) 5.1.2材料清册说明 (39) 5.2主要设备材料表 (39)

1.总论 1.1概述 2009年,按照公司《关于加快计算机桌面终端管理系统推广工作的通知》(信息运安〔2009〕18号)要求,全公司完成桌面终端管理系统部署,实现资产管理、软件管理、补丁管理及安全管理等功能, 提升了公司桌面终端管理水平,但是桌面终端日常维护工作主要还是通过人工电话沟通、现场排查等方式来解决,缺少强有力的信息化工具支撑,给桌面远程运维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提升桌面终端计算机运维效率,按照运维集中化的工作要求,2010年1月,公司启动桌面远程运维管理系统项目,该系统将提供远程协助、即时通讯、文件传输、运维审计等基本功能,实现桌面终端远程运维。充分利用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统一规范运维操作流程,共享运维知识及经验。提高桌面终端维护效率,降低运维工作成本。 2010年4月,桌面远程运维管理系统项目开始试点前期研究工作。试点单位包括华北、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信通公司。项目组开展了前期需求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深化应用的推进,对桌面远程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该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实施工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