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江西赣州府建置沿革
江西赣州府建置沿革
春秋、两汉、三国、晋
春秋时百越之地。
两汉属豫章郡。
吴属庐陵郡。
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立南部都尉理雩都。
晋武帝太康三年罢都尉,立为郡。
隋、唐
开皇九年置州。
赣旧曰南康,置南康郡。
平陈郡废,大业初改县名,寻置郡。
武德五年平江左置州。
天宝元年改为南康郡。
乾元元年复为州。
两宋、元
淳化元年分南康、大庾、上犹别置南安军,州统县十。
大观元年升为望郡。
建炎间置管内安抚使,绍兴十五年罢,复置江西兵马鈐辖兼提举南安军、南雄州。
绍兴间因州多盗,以为虎头。
绍兴二十二年改赣州。
至元十四年升赣州路,总管府。
至元十五年设录事司领一司、十县。
明、清
洪武三年改赣州路为赣州府。
成化十三年设分巡岭北道,治赣州。
弘治七年设巡抚於赣,称院。
明朝赣州府领县十二:赣县、雩都、信丰、兴国、宁都、会昌、安远、瑞金、定南、龙南、石城、长宁。
清初因之。
乾隆十九年(1754)省石城、瑞金入宁都,宁都县升为直隶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定南县改为定南厅。
清朝赣州府领县八、厅一:赣县、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龙南、长宁、定南厅。
临泉历史建置沿革综述
临泉历史建置沿革综述
临泉是位于中国安徽省六安市的一个古老县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
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下面是对临泉历史建置沿革的综述,具体内容如下:古代历史时期:
临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左右,该地区是会稽
郡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临泉归属于会稽郡的汤阴县。
随后,该地区在秦朝、汉朝以及三国时期多次更迭行政区划。
到了南北朝时期,临泉地区成为柴桑、石城二县的辖区之一
唐宋时期:
到了唐代,临泉地区成为六安州辖区的一部分。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
乱后,临泉在北宋时期恢复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此时期,临泉
县城的城墙重建,并形成了市街和居民区域。
据史书记载,北宋首次在临
泉设有学官,成为该地学术繁荣的标志。
而临泉地区的农田也逐渐得到开
垦和发展,农业生产开始繁荣。
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代,临泉地区归属为六安路辖区的一部分。
在明代,临泉经济
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逐渐兴盛。
尤其是明代中期,临泉成
为了当地乡绅士人的聚集地,学术和文化水平也有所提升。
到了清代,临
泉县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墙不断加固修缮,并建设了一些著名的寺庙
和祠堂。
现代历史时期:
总结:
临泉历史建置的沿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经历了秦、汉、三国、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更迭。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临泉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从古代的县城到现代的县城,临泉的面貌不断变化,但是它一直是安徽省六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西省临县建置沿革考(连载)
前 言山西省临县的建置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年)“智伯又求蔡(蔺)、皋狼之地于赵襄子”中的蔺、皋狼。
如今的临县地区在战国时期先属赵国,后属秦国。
秦代、楚汉之间属蔺县、皋狼县。
西汉属蔺县、皋狼县、临水县。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属临水蔺、皋狼县。
约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今临县的绝大部分地区被羌胡占领,属羌胡领地。
后赵赵王三年(321年),属离石县。
北周属乌突县、定胡县、窟胡县、卢山县,隋属太和县、修化县、定胡县,唐、宋属临泉县、方山县、定胡县,金属临水县、方山县、孟门县,元属临州、离石县,明、清属临县、永宁州。
民国初属临县、永宁县。
民国7年(1918年)属临县、方山县。
晋绥革命根据地时期,先属临县、临(县)南、方山县。
1946年1月,临(县)南划入临县,方山县所属碛口镇划入临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1年5月1日,析临、交城、离石三县部分区域置方山县。
2004年7月以来,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
明崇祯五年(1632年)九月至明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二十日,张有义、王豹五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占领临县地区,将当地的历史档案资料付之一炬。
明代以前临县的建置沿革,大多是通过民间遗留下的石碑碑文等资料整理而成的,多有差错疏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阅读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山西省临县建置沿革考(连载)◇ 郭时键 李长欣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海量的古籍图书,再也不用发愁无处查找文献资料。
本次考证,依据“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等书籍,结合《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历代舆地文献和《山西通志》《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汾州府志》《临县志》等地方志书,参考《临县曜头古城址》《南单于庭、汉都左国城发现记》等现代考古成果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当代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展现了今临县地区从公元前456年以来,2400多年行政区划变迁的过程。
【历史文化】楚雄州历代建置沿革
【历史文化】楚雄州历代建置沿革楚雄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
追溯历代建置沿革,大致经历了秦汉至南北朝的边郡制度时期、隋唐至两宋的边州制度时期和元明清的行省制度时期。
明清以来,州境大致是楚雄、武定、姚安3个府一级政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楚雄、武定两个专区。
1953年两专区合并,成立楚雄专区。
1958年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
1983后形成9县1市的行政区格局。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邛都地区设置越嶲郡,所属三绛、青蛉2县位于楚雄州境北部和西北部,此为楚雄州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建置。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王朝设置益州郡,所属秦臧、弄栋、双柏3县包括楚雄州境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两汉基础上设置南中七郡,楚雄州境分属云南、建宁和越嶲3郡,其中东部和东南部今禄丰县东部和双柏县一部属建宁郡的秦臧、双柏2县;西北部、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属云南郡的青蛉、弄栋2县;北部金沙江沿岸的部分地区(今元谋姜驿一带)属越嶲郡的会无县;南部哀牢山地区由云南郡遥领。
西晋末年,南中大姓分化,楚雄地区分属云南郡和晋宁郡。
云南郡包括弄栋和青蛉,治所由弄栋县移至云南县(今祥云县云南驿);晋宁郡包括秦臧和双柏。
东晋咸康以后,大姓败落,中原纷扰,爨氏称霸南中,楚雄州境大部分地区属于西爨故地。
南北朝时期,楚雄地区分属晋宁、兴宁和建宁3郡。
唐朝初年,划云南为剑南道,设戎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和嶲州都督府。
楚雄地区属戎州都督府管辖的地区主要有:昆州,包括秦臧(今禄丰);髳州,包括濮水、青蛉;尹州,包括马邑(今姚安东部)、天池(今大姚龙街)、盐泉(今大姚石羊)、甘泉(今元谋甘泉)和涌泉(今禄丰中心井);褒州,包括杨彼(今大姚);微州,包括深利(今永仁)、十部(今永仁仁和);縻州,包括磨豫(今元谋)和七部(今元谋龙街);望州(今禄丰广通);[左言右移]罗州(今禄丰罗次);傍州(今双柏);求州(今武定、禄劝间);邱州(今南华沙桥);览州(今禄丰、楚雄、牟定一带)。
建制沿革的意思
建制沿革的意思
建制沿革是指一个组织、机构或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通常包括其起源、成立、发展、变革和演变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它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建制沿革可以涵盖国家的政权更替、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权力机构的建立,例如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演变等。
它也可以涉及国家的行政机构、军事组织和司法体系的建立和改革。
在经济方面,建制沿革可以包括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化,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等。
它还可以涵盖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和变革,例如公司的成立、兼并和分立,行业的垄断和竞争等。
在社会方面,建制沿革可以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性别平等的推进等。
它还可以涉及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例如工会、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等的成立和影响力的增强。
在文化方面,建制沿革可以涵盖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的变化,例如文化艺术的兴盛和衰退、文学流派的出现和消亡、宗教信仰的改变等。
它还可以涉及教育制度和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例如学校的建立和改革、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变革等。
建制沿革是一个组织、机构或国家从起源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变。
通过研究建制沿革,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组织或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当前和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建置沿革话变迁
建置沿革话变迁临夏县历史悠久,由桥寺乡境内发现的朱家墩、杨家河等遗址推断,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内为羌人住地,受罕羌侯管辖。
罕羌侯邑(在今县境双城)为县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郭。
秦设陇西郡,灭罕羌侯,置枹罕县,县治在罕羌侯邑。
稀罕沿袭秦建制,县治未变,仍属陇西郡。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枹罕县改属金城郡。
后又从枹罕县分置白石县,白石县治在枹罕县旧址(今双城),而枹罕县治东移至新集镇古城村。
东汉初期,仍沿袭西汉制。
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枹罕县又归陇西郡管辖。
三国时期,枹罕县属陇西郡,陇西郡属秦州。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军。
东晋十六国时期,张轨据凉州,建前凉政权,辖枹罕县。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张骏建兴十八年,330年),张骏置兴晋郡,辖枹罕县。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张骏建兴二十一年,334年),分置河州(今临夏市),河州之名自此始。
河州辖兴晋、金城、大夏等10郡。
兴晋郡辖枹罕县,郡治、县治均在今新集镇古城。
前凉亡,河州相继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所辖,枹罕县仍旧。
东晋孝武帝十年(乞伏国仁建义元年,385年),乞伏国仁建立西秦,县境大部属河州枹罕县,一度曾为前秦、后赵攻取,实际仍由西秦统治。
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西秦永康元年,412年),乞伏炽磐由谭郊(今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迁都至枹罕,置百官将佐,四处征伐,统6州30郡,西秦政权达到极盛。
今新集镇古城既是西秦国都所在,又为兴晋郡郡治、枹罕县县治所在地。
北魏太武帝四年(西秦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年),大夏赫连定灭西秦,河州全境为吐谷浑占领。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河州为枹罕。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复改为河州,枹罕县仍旧。
西魏文武帝大统元年(535年),河州统枹罕郡,枹罕郡辖枹罕县。
大统十二年(546年)置凤林县,今县境北部多属凤林县辖地,南部属枹罕县。
北周因之。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从宋代说起的乡寨团局北海市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同步,载籍较晚而简略。
民国时期,政区多变,且与合浦县隶属关系分合不一,辖境久暂不定;又因村名地名嬗变加上档案资料不全等原因,域界难以分期确指。
今按舍暂留长,宁缺勿滥和详今略古的原则记述,故只能从宋朝的乡寨团局说起。
宋初太平兴国时期(176—983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廉州更臵太平军,治海门(廉州镇)。
”撤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县境“东南至宁海珠池极海涯。
”宁海是北宋时期乡都建制的基层行政单位中的一个乡名,在今银海区福成镇以南。
稍后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说“合浦(有)六乡,鹿井,三村二寨。
”考“三村”亦是乡都中的一个地名,可能由三个自然村而起由乡更臵为寨建制。
在今廉州之南的廉南乡,三村之名虽泯,但村址则有县志可稽。
据此推考,宁海和三村的管辖范围,即今银海区东北至靖海镇与合浦县分界处;西南至福成镇的白龙港为界的广大区划。
咸平六年(998年),更臵合浦郡和合浦县。
直到元朝,区划相对稳定少变。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东起广东廉江县西界,西南至今北海辖境海岸区,设“寨”八所,最初专为监守珠池而设,后因倭寇为患,便以防倭为主兼监守珠池。
寨的建制是兼军事与行政职能的基层单位,统归驻在珠场(今南康镇)的巡检统辖,史称“珠场八寨”或“防倭八寨”。
辖境是沿海岸线东起今婆围,西止今北海城区。
其中有营盘、牛矢港、白龙、南康、白沙、西村、龙潭、古城岭等建制村镇和自然村乡。
成化八年(1473年),合浦复设乡都建制,今北海市境划部分属“三村乡”和“清和乡三图”。
三村乡境划:北至禁山村与合浦县廉南乡分界;东连中站区片;西南至冠头岭大海;东南至龙潭西村港与原合浦县西村分界。
清和乡三图区划,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在清和乡一图。
(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清和乡二图在一图东,三图在二图西。
”)查白沙地名有五个,惟有福成镇的白沙头村与“县志”所说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的说法相符,由此得知“清和乡三图”处在一、二图中间偏北,与一、二图形成“品”字的第一个“口”字位臵即福成镇管区北部,石湾乡南部的范围。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雄安新区是中国政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规划设立的国家级新区,位于河北省境内,距离北京市约100公里,距离天津市约50公里。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首都北京的发展压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掖。
雄安新区的规划目标是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城市,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将就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做一番介绍。
一、历史沿革雄安新区最早是在2017年4月1日中国国务院签发的《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意见》,正式确定雄安新区的位置,成为国家战略决策。
随后,中国国家发改委等14个国务院部门联合发布《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了对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等内容。
2018年后,雄安新区开始启动规划建设。
先后出台了《雄安新区交通规划》、《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部集聚区选址方案》,并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雄安新区行政办公区、雄安新区交通枢纽、雄安新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等。
2020年以来,雄安新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雄安新区的扶持。
在政策支持下,雄安新区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建置特征1. 绿色生态雄安新区的建置特征之一是绿色生态。
雄安新区紧邻白洋淀、北京水源涵养补给区等重要水系和自然环境,区域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资源,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把绿色生态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破坏等行为,推进绿色建筑、生态园林等项目,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态环境。
2. 创新科技雄安新区的建置特征之二是创新科技。
作为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新型研发中心,实验区和创新名片。
云南大理府建置沿革
云南大理府建置沿革三代梁雍之域。
汉武帝开西南夷,为益州、越巂二郡地。
后汉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永昌郡。
三国汉分建宁、永昌置云南郡。
晋太始七年,合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为宁州。
太康三年,废宁州入益州。
太安二年,复置宁州。
永嘉五年,分永昌、云南立东河阳郡。
成帝时,又分东河阳,立西河郡。
宋齐因之。
梁末,没于群蛮。
唐武德四年,置曾州,隶戎州都督府。
置姚州、云南郡。
于汉云南县地,复设姚州都督府。
七年,置南云州。
贞观八年,改为匡州,隶戎州都督府,浪穹、施浪、邓睒三诏,分据其地。
开元末,蒙舍并吞五诏,徙居太和城。
大历初,更筑羊苴咩城于太和城北。
兴元初,始改国号曰:大理。
五代及宋、郑、赵、杨氏,相继窃据,国号屡更。
至段思平,复号:大理国。
元宪宗三年,平大理。
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
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领府二:永昌府、腾冲府;州五:赵州、邓川州、云南州、蒙化州、姚州;县四:太和、浪穹、永平、大姚;长官司一:十二关。
明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布政司,分所属之。
升永昌为直隶府;降腾冲府为州,并永平县隶焉。
分置姚安府,以姚州、大姚县属之。
又升蒙化州为府;降云南州为县。
置宾川州,并改云龙甸为州,隶本府。
领州四: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县三:太和、云南、浪穹;长官司一:十二关。
清朝因之。
康熙五年,改北胜州隶大理府。
三十一年,北胜州仍为直隶州。
雍正六年,移通判,驻弥渡。
领州四: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县三:太和、云南、浪穹;长官司一:十二关;弥渡(设通判)。
大理府属州县建置:太和县(附郭)汉益州郡叶榆县地。
后汉属永昌郡。
三国汉属云南郡。
晋初,属云南郡,后属东河阳郡。
宋因之。
齐分属东河阳、西阿二郡。
唐开元末,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
宋段氏据。
元初,立上中下三千户,后即中千户,立录事司。
复升为理州,寻罢州。
复立录事司,即上下二千户,立太和县,属大理路。
明太和县。
清因之。
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卫,分境屯赋并县。
赵州汉靡莫地。
广州概况:建置沿革
广州概况:建置沿革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广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
之始,到2016年有2230年。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奠定了
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南汉、南明两个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
三国时期,番禺属东吴
管辖。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岭南,决定交广分治。
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郡,设置广州。
广州之名由此而来,但未成定制,一年左右又并入交州。
吴永安七年(264年),复置广州,始成定制。
州治番禺,下辖南海、苍梧、郁林、高梁、桂林、高兴6郡和合浦北部尉,计43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郡县多寡不一,但辖境逐步缩小。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广州总管府,仁寿元年(601年)改称番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南海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设广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
广州都督府。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易名兴王府。
宋开宝四年(971年)复称广州。
元至元十六
年(1297年)置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广州府(1912年撤府)。
民国十年(1921年)2月15日建广州市。
第一章建置区划
第一章建置区划下关政区建置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金陵邑。
民国22年(1933),南京市划设行政区,区境为第七区,是建区之始。
1949年6月,成立第七区人民政府。
之后,区名曾用第六区、下关区、东方红区,1973年复称下关区至今。
1955年9月,设立街道办事处。
后几经调整。
1999年,下关区辖6个街道办事处、146个居委会和1个行政村,区人民政府驻商埠街17号。
第一节建置沿革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置金陵邑于石头山,为南京主城区政区建置之始,区境属金陵邑。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东巡,废金陵邑置秣陵县,又置丹阳、江乘县,区境属江乘县。
西汉,江乘县先后隶属鄣郡、丹阳郡,区境属江乘县。
新王莽天凤元年(14),江乘县更名为相武县,区境属相武县。
汉更始元年(23),相武县复名江乘县,区境属江乘县。
汉建安十七年(212),吴侯孙权废江乘县,设江乘典农都尉(相当于县级。
典农都尉是官名,主管屯田,兼领民事,集军务、屯务、民事于一身。
江乘典农都尉辖区内,屯田与民田交错分布,屯田户与郡县户共居,成为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区境属江乘典农都尉辖区。
三国·吴黄龙元年(229)孙权在武昌称帝,九月,迁都建业,区境仍属江乘典农都尉辖区。
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平吴,废江乘典农都尉,复江乘县,区境属江乘县。
晋太康二年(281),以淮水(秦淮河)为界,水南为秣陵县,水北为建业县。
翌年改建业县为建邺县。
区境分别属江乘、建邺县。
晋建兴元年(313)八月,改建邺县为建康县,隶丹阳郡。
区境分别属江乘、建康县。
晋咸康元年(335),割江乘县金城置琅琊郡,区境今象山以北属琅琊郡,象山以南属建康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改琅琊郡为南琅琊郡,区境分别属南琅琊郡及建康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南琅琊郡郡治由金城迁至白下城(境内象山一带),境域隶属未变。
南朝梁(502~557),改南琅琊郡复为琅琊郡,区境分别隶属琅琊郡及建康县。
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明通镇秦、属巴郡。
汉、属巴郡宕渠县。
晋、属巴西郡宣汉县。
隋、属并州通川郡宣汉县。
唐、贞观元年属达州通川郡宣汉县。
五代时、属达州通川郡宣汉县。
县境东北设明通院,专司催科赋税。
宋朝崇宁元年设明通县,属达州通川郡(元二十二年废永穆、东乡、明通三县)属达州新宁县(开江)。
明朝、属达州太平县(明正德十年割东乡县之太平里)县境设明通巡检司(有驻军、为明代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处设立的一个机构,主要为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城口设里民府。
清属四川省川东道太平县(嘉庆七年太平县升厅)城口设置经历署。
清代县以下设保、甲、牌、户制。
十家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
每牌设牌头一人,每甲设甲长一人,每保设保正数人或数十人。
清时保大于区,甲大于乡。
清道光二年,设城口厅(割太平厅七、八、九保,太平复为县)。
属四川绥定府(达州)。
清道光二年明通属八保一甲。
二甲:(蓼子口、桃园)。
三甲:汉昌河、鸡鸣寺。
四甲:(咸吉寺、蒙蒙溪)。
五甲:(周溪河、余家坪)、六甲(双河口、中溪河)。
民国2年改城口厅为城口县,署川东道绥定府。
改保、甲、牌、户制为区乡保甲制。
设明通乡团、鸡咸乡团、了子乡团、蒙蒙溪乡团。
民国时保、甲相当于现在的村、社。
民国8年四川军阀割据。
民国24年设15个联保,明通联保(含周溪)。
蓼子联保(包括桃园,明中)。
鸡鸣联保(含咸宜)。
民国29年设三区,明咸乡:(明通、、鸡鸣、咸宜、蓼子、蒙蒙溪)。
民国30年全县设九乡镇,蓼明乡(包括明通、周溪,蓼子)。
1935年,城口县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公署设万县。
民国36年蓼明乡分划为明德、明通两乡1940年属三区明咸乡。
1941年属三区了明乡。
1947年独立为明通乡属三区。
1949年12月13日城口和平解放。
解放时诚口设1镇11乡,明通乡(含明中、桃园、蓼子、周溪),咸宜乡:(含鸡鸣)。
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
1952年明通乡(周溪)。
1953年划为高塘、明通两乡。
1954年成立户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东阳建置沿革表
(1358)十二月置中书分省,治宁越府。”改
婺州路为宁越府。
(1271-1368)
十八年
宁越府
至正
1360年
东阳县
中书分省 《明史·地理志·金华府》:太祖“庚子年 (1360)正月曰金华府。”
二十年
金华府
至正
1366年
二十六年
东阳县
浙江等处 《明史·地理志·浙江》:太祖“丙午年 (1366)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治杭州府。”
中华人民 共和国
东阳县建置沿革表
纪年
建置
隶属
说明
民国
32年 民国 35年 民国 36年 民国
37年
1943年
东阳县
浙江省第三
行政督察区 1月属第三区,专署驻天台,5月驻新昌。民国
。
34年8月专署移绍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东阳县 浙江省第四 行政督察区
5月属第四区,专署驻金华。
衢严道 金华府 直属浙江 军政府 金华道
民国成立,2月废府、州、厅制。
6月复行道制,金华道尹行政公署驻兰溪,民 国6年7月改驻衢县。
东阳县 浙江省政府
4月取消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
东阳县
浙江省第八 县政督察区 6月属第八县政督察区。9月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浙江省第六 。 行政督察区
民国
1935年
东阳县
婺州
开元
733年
东阳县
江南东道 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道分析为江南东道、江 南西道及黔中道,今浙江地属江南东道。见《 旧唐书·地理志一》。
二十一年 天宝元年 742年
婺州
东阳县
江南东道 玄宗又将“天下诸州改为郡”,复改婺州为东 阳郡。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作为中国政府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雄安新区的建置一直备受全国关注。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和容城县,是中国政府在2017年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旨在分流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的建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也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一、历史沿革1. 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市长期以来承担着巨大的政治、人口、环境等压力。
为了减轻北京的城市功能压力,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国政府决定设立新的城市副中心和新区,雄安新区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4月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雄安新区,这标志着雄安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级新区。
作为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参与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来。
3. 雄安新区的发展阶段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是规划设计阶段,政府制定了雄安新区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
接着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加快了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然后是产业发展阶段,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了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和投资。
最近几年是全面建设阶段,政府和社会各界合力推动雄安新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一系列成绩。
二、特征1. 绿色低碳雄安新区的建置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系统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雄安新区也大力推广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理念,引领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建设。
2. 先进科技雄安新区的建设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重点,吸引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
雄安新区建有多个科研平台和孵化基地,支持各类科研项目的落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雄安新区是中国国家级新区之一,位于北京市、河北省两地交界处,是中国政府启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这个新区的形成,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缓解北京的城市流量压力。
下面将对雄安新区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进行阐述。
一、历史沿革1. 2015年9月:“雄安新区”首次曝光。
2015年9月,中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曝光了“雄安新区”这一概念,当时没有更多的信息。
2017年4月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宣布设立“雄安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
2019年12月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发布《雄安新区规划纲要(2019-2035)》,确定了该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二、特征1. 区位优势雄安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
同时,雄安新区也是中国联通北方与南方的重要枢纽。
这里的交通运输条件也同样优越,连接着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方便了地区之间的货物和人员流动。
2. 生态环境雄安新区的特征之一是生态环境:根据《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要求,雄安新区要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通过建设宜居宜游的绿色宜居生态城市,提高人民的居住质量和幸福感。
新区内的建筑物将全部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区域内的绿化率要达到60%以上,水综合利用率也将提高到85%以上。
3. 创新体系雄安新区要建立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雄安新区未来也将成为中国的创新高地,引领科技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4. 城市规划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该新区的建设将尊重人文历史,在保留既有城市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同时,创造一个现代化、智慧化、国际化的城市。
建筑物将采用现代化设计,建筑材料也将注重环保低碳,以此为基础可以开拓出具有高品质、统一风貌的城市美学。
三、总结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成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其建成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优秀传统,凸显绿色发展、未来发展和宜居发展的理念。
扬州建置沿革
扬州建置沿革扬州市位于江苏中部偏西南,地处江淮平原南端,东与泰州、盐城两市毗邻,西与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北与淮阴市接壤,南濒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
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13’~33°25'和东经119°01'~119°54'之间,总面积约663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47%。
1999年底辖广陵区、郊区等2个市辖区,宝应、邗江2县,并代管省辖江都、高邮、仪征等3个县级市,合计7个县级政区,凡4个街道,92个镇,61个乡,共447.39万人口。
市辖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共52万人口。
市人民政府驻广陵区。
一、市辖区1.概况扬州市区位于扬州市中南部,北为蜀冈丘陵,南为长江冲积平原,四面为邗江县围绕,中心约位于东经119°25',北纬32°24’。
1999年底由广陵、郊区2个市辖区组成。
广陵区系扬州市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市区中心,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
辖城南、广陵、汶河、东关等4个街道,共38.34万人口。
区人民政府驻汶河街道。
郊区位于市区外环,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辖西湖、湾头2个镇与双桥、城北、城东、汤汪、平山等5个乡,共13.66万人口。
区人民政府驻广陵区汶河街道。
2.建置沿革(只介绍建国后)1950年1月11日,扬州专区撤销,扬州市划入泰州专区(治泰州市),泰州专区先后归苏北行政公署、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领导。
5月8日,扬州市改为扬州县。
8月8日,扬州县仍改为扬州市,并由江苏省苏北人民行政公署(不久即改称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直接领导。
1953年1月1日,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撤销,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
2月6日,政务院批准泰州专区移治扬州市并更名为扬州专区,扬州市则降为专区辖市。
1954年11月,扬州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同时接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9月19日,扬州市复划由扬州专署领导。
1970年,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扬州市随属。
重庆市开州区《开县志》第三篇建置沿革
第一章建置沿革第一节建置演变开县夏商属梁州。
西周为庸国地。
春秋战国时,曾先后并入巴、秦。
秦代为朐忍县的一部分。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刘备主四川时,分朐忍县的西北部置汉丰县,这是开县境特置为县的开始,迄今已1770年。
随着历史上统治王朝的更替,开县的建置变化比较频繁。
夏商(前21世纪-前11世纪):本境属梁州。
《四川通志》载:“夔州为荆、梁二州之域。
”系指全部而言,今唯巫溪、巫山两县属荆,余皆属梁。
西周(前11-前771):本境属庸国地。
《读史方舆纪要》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
……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皆其地也。
”春秋(前770-前476):本境为巴国地。
周平王二十一年(前570),巴、楚、秦三个诸侯国结盟伐庸。
灭庸以后,瓜分其地,巴分到今下川东(含今开县)地。
战国(前475-前221):本境属巴郡朐忍县地。
《四川通志》载:“梁山、万县、云阳、开县皆朐忍地。
”《四川地理尚革概要》记:秦“巴郡治江州,辖七县”,含朐忍县(包括今开县地)。
两汉和蜀汉(前206-263):本境为朐忍县地,后置汉还县,属益州固陵郡(后改巴东郡)。
《汉书·地理志》载:“巴郡秦置。
属益州,领县十一(含朐忍县)”。
《太平寰宇记》载:“本汉朐忍县地,蜀先主建安二十一年于今县南二里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华阳国志》记:“汉丰县建安二十一年置,在郡西北彭溪源。
”这是开县境特置县的开始。
西晋(265-316):本境为汉丰县。
属梁州(汉中)巴东郡。
《夔州府志》载:“后汉建安二十一年置汉丰县,属巴东郡,晋初废,后复置,仍属巴东郡,宋齐因之。
”成汉(304-346):306年李雄占成都,建立“成汉”。
这时本境为汉丰县,入成汉版图,隶属荆州巴东郡。
东晋(317-420):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本境入东晋管辖区,仍为汉丰县,属荆州巴东郡。
刘宋(420-479):这时本境除汉丰县外,又增置新浦县、巴渠县,三县均属荆州巴东郡。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雄安新区建置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1. 引言1.1 雄安新区的背景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距离北京市约100公里,是中国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央政府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以缓解北京市的人口和资源压力,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政府在处理大城市问题上开始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现代化、智能化和生态友好的城市。
雄安新区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北京市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面临着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人口过剩等问题。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政府决定将一部分非首都功能转移到周边地区,雄安新区应运而生。
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城市化发展计划,更是对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雄安新区将成为一个高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雄安新区的重要性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意义。
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缓解北京地区的城市功能过载和人口压力,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作为未来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样板,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机制。
雄安新区的建设也将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支撑。
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将推动城市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方向和实践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雄安新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城市问题,更在于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雄安新区的建设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使命。
2. 正文2.1 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长远的过程。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其规划和建设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和民生福祉。
在规划方面,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坚持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理念,力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城市。
云南行政区划演变
云南行政区划沿革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建置沿革云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资料,在170万年前云南就有“元谋人”生活,是人类的重要发样地之一。
1965年发现的元谋猿人化石(距今170万年),比蓝田人、北京人早100多万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就是从这里翻开的。
到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们,已能使用石斧类的简单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
云南历代建置沿革,可追溯到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夏、商、周时期。
但由于缺乏史料的详细记载,无法考证西汉之前云南行政建置的情况。
从西汉开始,云南行政建置已有明确记载。
云南历代行政建置沿革简述如下:(1)西汉之前时期在西汉之前,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述,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夏、商、周时期,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9州。
云南属“梁州”之域,居住着“劳浸、靡莫之属”等10多个大部族。
殷周时代是西南夷、百濮居住地。
在公元前316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云南的东北部和北部归属蜀国,西北部受巴国控制;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灭亡,云南上述地区属秦统治的巴、蜀两郡。
公元前279年左右的战国末期,黔中、滇池地区是秦楚争夺之地。
公元前三世纪,楚国派庄蹻入滇,以联盟一员的身份加入当地氏族社会,与滇人女子通婚,“入境随俗”,然后凭着雄厚的武装力量,征服了“靡莫之属”和各部族,统一了滇池地区,建立了滇王国。
同时带来了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影响了“靡莫之属”,滇人共奉庄蹻为滇王,该区进入了奴隶社会。
这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联系的开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西南夷(包括云南)地区成为秦国的一个部分。
秦王朝为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统治,在云南境内宁蒗县一带设置过郡县,派人开凿通往云南的道路,修筑从今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五尺道”,并派官吏入滇进行统治。
太原历史:太原建置沿革述略
太原历史:太原建置沿革述略建置是治国之依托。
建置须具备三个要素:建置称谓、建置治所及辖区(区划)。
此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山西省会太原市,是一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
太原人的先辈从很早的古代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历朝历代的兴亡,太原建置名称多有变化,治所几经迁徙,辖区屡有伸缩,沿革颇为繁杂。
春秋之前太原建置辨疑历来的域地书籍,在追溯太原建置的文字中,大多据《尚书·禹贡》和伪《古文尚书·舜典》,说不同时期的太原地区在尧时为冀州之域,在舜时为并州之域,到了夏禹时又属冀州之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便说今太原“属《禹贡》冀州地”。
其实,在原始社会,根本没有什么“州”一级地方建置。
建置,是伴随着阶级、国家的出现而应时产生的,是人类阶级社会的产物。
说到“州”的建置,乃产生于西汉武帝时代,所谓《尚书·禹贡》九州说,伪《古文尚书·舜典》十二州说,《周礼·职方》九州说,以及《吕氏春秋》九州说,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人们对前代区域划分和地方建置的种种追想。
确切些说,“太原”作为专用地名冠以今太原地区,起始于春秋时的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完成于战国末的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
春秋之际,北狄人的一支无终和廧咎如居住在今太原东北方。
他们与晋国毗邻,在晋与楚争夺中原霸主无暇北顾时,南下占有了今太原地区。
晋国做了中原霸主后,又向北扩张,击溃了无终和群狄,在鲁昭公元年不久(前541年)占有了整个太原地区。
春秋末季,晋室大权旁落,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权。
太原地区属赵氏的势力区域。
赵简子为保全自己与其他五卿角逐的优势,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57年),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晋阳城,使之成为赵氏的军事重镇,赵鞅(简子)、无恤(襄子)藉此躲过两次灭顶之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置沿革从宋代说起的乡寨团局北海市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同步,载籍较晚而简略。
民国时期,政区多变,且与合浦县隶属关系分合不一,辖境久暂不定;又因村名地名嬗变加上档案资料不全等原因,域界难以分期确指。
今按舍暂留长,宁缺勿滥和详今略古的原则记述,故只能从宋朝的乡寨团局说起。
宋初太平兴国时期(176—983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廉州更置太平军,治海门(廉州镇)。
”撤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县境“东南至宁海珠池极海涯。
”宁海是北宋时期乡都建制的基层行政单位中的一个乡名,在今银海区福成镇以南。
稍后成书的《元丰九域志》说“合浦(有)六乡,鹿井,三村二寨。
”考“三村”亦是乡都中的一个地名,可能由三个自然村而起由乡更置为寨建制。
在今廉州之南的廉南乡,三村之名虽泯,但村址则有县志可稽。
据此推考,宁海和三村的管辖范围,即今银海区东北至靖海镇与合浦县分界处;西南至福成镇的白龙港为界的广大区划。
咸平六年(998年),更置合浦郡和合浦县。
直到元朝,区划相对稳定少变。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东起广东廉江县西界,西南至今北海辖境海岸区,设“寨”八所,最初专为监守珠池而设,后因倭寇为患,便以防倭为主兼监守珠池。
寨的建制是兼军事与行政职能的基层单位,统归驻在珠场(今南康镇)的巡检统辖,史称“珠场八寨”或“防倭八寨”。
辖境是沿海岸线东起今婆围,西止今北海城区。
其中有营盘、牛矢港、白龙、南康、白沙、西村、龙潭、古城岭等建制村镇和自然村乡。
成化八年(1473年),合浦复设乡都建制,今北海市境划部分属“三村乡”和“清和乡三图”。
三村乡境划:北至禁山村与合浦县廉南乡分界;东连中站区片;西南至冠头岭大海;东南至龙潭西村港与原合浦县西村分界。
清和乡三图区划,据民国版《合浦县志》载,在清和乡一图。
(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清和乡二图在一图东,三图在二图西。
”)查白沙地名有五个,惟有福成镇的白沙头村与“县志”所说在“县治东二十里领白沙都”的说法相符,由此得知“清和乡三图”处在一、二图中间偏北,与一、二图形成“品”字的第一个“口”字位置即福成镇管区北部,石湾乡南部的范围。
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设北海镇标城守营”军事建制.“北海”地名首见载籍。
时因台湾郑成功抗清军事活动远及大陆东南沿海,清廷将东南沿海边民内迁五十华里,形成东北自浙江,西南至广西沿海数千公里的真空地带,用以隔绝人民与郑军接触。
故将合浦沿海原珠场八寨改为“水师营”,移驻乾体,原八寨辖区弃置不管,故沿海行政区划康熙朝而无纪录。
乾隆朝(1736—1795年),沿承并强化乡都建制,复设“珠场巡检”,改寨为图。
今北海市境划有部分属珠场巡检辖区的安宁图,东及横路山和大坑村;北至平阳村;西南至龙潭村和冠头岭附今北海城区。
另一部分则属县典史直辖的“十六乡”之一的兴廉下图,北至禁山村;东至横路山村;西南至高德与安宁图相连。
故知乾隆年间北海市区划与1993年区划大致相当。
道光朝(1821—1850年)乡都更置为团局建制,合浦县共设16团,团下局数不等。
今北海、涠洲(含斜阳)、高德属靖海团。
靖海团下分设北海、高德和涠洲三个局(局随时增减不定)。
靖海团区划北至禁山村与中站东边沿今廉北公路南折至岭底、七星江村再折东至马屋村、横路山村、大山村至西村港止为大陆辖区,南至涠洲、斜阳为海岛辖区。
今铁山港属珠江团区划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的北海行政区划民国2年(1913年),北海行政机构“北海自治会”成立,行政区划:北至杨家山村;东北至草花岭;东至横路山村和西村港;西南至大海,相当于改革开放后北海市的半岛范围。
其中,又分高德以上东北片为第三区;高德以下西南片为第四区。
民国20年(1931年),北海镇属合浦县自治区行政区的第二区治,区划北至杨家山村;东至福成乡以白龙港为界;南至涠洲(含斜阳)镇。
民国21年4月,全县自治行政区从原来的16个区析置为第六、第七、第八区,第六区治北海,第七区治涠洲,第八区治高德,各区划基本沿旧团局范围(见前文《从宋代说起的乡寨团局》)。
同年10月,把涠洲、斜阳划归新设的涠洲斜阳管理局,受省直辖。
次年6月涠洲斜阳管理局裁撤,二岛仍归合浦县第七区公所管辖。
民国28年(1939年),第六、第七、第八行政区合并为第五区,区治在北海不变,区划东至铁山港;北至大龙圩;南至涠洲斜阳,民国29年,改第五区为第三区,北部大龙圩不再归辖;南部二岛被日军占领瓯脱,其他如前不变。
民国30年(1941年),北海镇分设东、西二镇;南康镇分设南、北二镇,与高德乡、福成乡、白龙乡共为四镇三乡。
民国35年(1946年),合浦县第三行政区裁撤,北海东、西二镇区划以今民生路为东、西分界线。
东镇由东界起至东北筋棚村(今泗海宾馆);东南至冯家江东与高德乡分界;南至打席村与西镇分界。
西镇由民生路西界至西、西北与海为界;南至打席村与东镇分界。
高德乡北至杨家山;东至大山村与合浦县分界;西至筋棚村;西南至冯家江与东镇分界。
涠洲乡辖本岛与斜阳岛不变。
婆围乡与福成乡沿革与区域多变,目前尚无完整资料可资确定。
“海门”雕塑话海门《北海日报》编者按解放广场雕塑“海门”于1999年12月30日落成,许多读者对这座雕塑的命名深感兴趣。
今特约请我市文史专家、原市志办副主任黄家蕃先生撰写《“海门”雕塑话海门》一文,以飨读者。
原中山公园广场旧址新辟广场,广场雕塑经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设计,又经反复评议筛选,最后确定现行方案:即形似竖立的一卷书,表示北海是较早与外洋贸易以及对外开放的口岸。
这个“史册”分四页,每页代表一个发展历程,都塑有浮雕。
这座雕塑就命名为“海门”。
为什么不叫“山门”“江门”或者其他名堂,而偏叫“海门”呢?除了切合雕塑象征和内涵,还因为与北海港从上古到近古直到现代的历史有关。
考海门之名,广东省沿海有多处。
多由于自然地理地形而定。
北海港之号海门,既有地形即自然地理因素,也有经济地理因素。
先说地形。
北海内港以南流江出海口三汊港为中心,左楹有冠头岭岬角,右楹有大风江口鲁根嘴互相环抱,廉州镇成为海门中庭,三汊港成为内户,冠头岭成为外户,这便是天造地设的海门了。
再说经济地理,南流江两个出海口,一是大风江口;一是三汊港,都水深江阔,可容大船。
前者上通钦州龙门;后者上通浦北、武利以至玉林,成为“扼江海之交”和“一水散诸州”的形胜,历来是鱼盐与粮米交流互济的经济大动脉;也是中土葛布果品输出域外的最早口门。
故海门的历史称号,是由自然的与经济的条件所决定。
而海门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海门包括今北海内港(也称廉州湾,古称合浦)北海市区和廉州镇及镇辖区域以外的原合浦县范围;狭义的海门仅止于廉州镇及镇辖区域和北海港。
说到海门名称的起始,可以从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炅的太平兴国时期编纂成书的“一统志”《太平寰宇记》中找到根据: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撤合浦县并入石康县,廉州更置为太平军(“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军驻(治)于海门镇(今廉州镇)。
此后,北海冠头岭、北海港、廉州镇……都统称海门。
如合浦县有海门公馆,明朝嘉靖年间建;廉州镇有海门书院,清朝乾隆十八年建;同朝代的合浦籍翰林、著名学者李符清号海门,他《登冠头岭炮台观海》诗有“观海今初上海门”之句,是冠头岭亦称海门之征。
40年代,廉州有私立一所海门中学等等。
到了近代,北海对外开放的前后,北海港承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传统,更名符其实地成为西南数省区的出海口岸,故门成为北海市区的别称乃顺理成章。
从一块仪仗牌说到北海清代边防建置北海市文物组于1988年前后收集到一块“北海镇左营候补守府”仪仗牌。
为北海晚清时期更置的官制提供了物证,堪补北海市清代文献资料的缺遗,因而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说到这件文物的来历,得先从清代地方武官建置及廉州边防建制的沿革说起。
清朝的地方武官,最高是“提督军务总兵官”,又称提督,尊称军门,与文官巡抚一起合称“督抚”,是分掌一省军政大权的地方文武大员。
提督相当于而今省军区司令,巡抚相当于而今的省长。
但提督须听命于巡抚。
提督官秩是从一品,节制镇、协、营、汛各级武官:镇,即镇守总兵,尊称镇台。
官秩正二品,是分驻于省会以外军事要地的军事长官,相当而今的地区军分区司令员,统辖协、营、汛(含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汛地武官)各级武官。
协,即协镇,尊称协台,位次于镇守总兵,由副将充任。
官秩从二品。
相当而今的师级军官。
又因职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法:如扼守险要汛地的副将称为“提标”;协助提督综理军务的称“督标中军”,下辖营、汛武官。
营,由参将掌管,位次于副将。
官秩正三品。
相当而今副师级军官,节制游击之下各级武官,除掌理营兵军务外还兼管汛地军事事务。
游击,位次于参将。
官秩从三品。
相当而今的团级军官,除掌理防汛军务,还充当镇总兵的中军职务。
都司,位次于游击。
官秩正四品。
相当于而今的副团级军官。
除分领营兵外,还充当相当于参将和游击中军的职司。
守备,位次于都司。
官秩正五品。
相当而今的营级军官。
分领营兵的称守备,是绿营兵基本作战单位的统领,也兼掌营兵的粮秣,必要时可充任参将和游击的中军。
节制千总,把总以下各级武员。
千总,位次于守备。
官秩正六品。
相当而今的副营级军官。
因职掌不同而名衔各异:如领兵出战的称营千总;守卫门禁的称卫千总或门千总,节制把总以下各级武员。
把总,位次于千总。
官秩正七品。
相当而今的连长。
之下是外委把总。
正九品,相当而今的排长。
还有额外外委。
从九品,等于而今的副排长,属下级武员。
清朝以后,北海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
康熙初年便设置“北海镇标”及城守(备)绿营驻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北海镇标更置为“龙门水师协标”,分左、右二营,负责钦廉沿海防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后,改置“高(州)廉(州)水师镇标”,防区扩展到雷州和高州。
涠州岛和今北海沿海防务,分别由驻永安城(今山口镇永安乡)和龙门港的水师协镇与雷州驻涠州的游击协同轮番节制。
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侵入越南,边界多事,广东总督瑞麟增调防勇二千“扼守钦州”。
光绪八年(1882年),粤督曾国荃以“琼(州)廉(州)海面与越南沿海相通,拨兵轮八艘,拖船二艘赴北海驻防”,这是北海有机动兵船之始。
光绪九年七月,谕令水师统带吴全美和方耀分别巡逻廉琼及钦州海面,以防法军侵扰。
十年,钦差大臣、兵部尚彭玉麟督办广东防务,把钦州廉州同时看作战略要地,虽经增调营勇分驻仍未放心,又训练地方团练协守,统归驻在阳江的“平阳水师镇标”节制。
光绪十年岁秒和十一年初春,法军入侵镇南关,大败于冯子材统率的“萃”、“勤”诸军,冯子材乘胜克复了越南的文渊和谅山,是为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法军为挽回败局。
于三月间派炮舰二艘封锁北海港,企图登陆突袭南宁。
粤督张之洞早已料着,先于法舰到港之前的二月初,即加强了北海防务,法舰见我方有备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