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反思及修改设计说明
《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从《杯子变热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深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方式导入,用的实验材料如罐头盒、易拉罐、蜡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束,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的道理。
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设计、合作猜想、合作实验,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总结实验结论,发挥成员的作用,提高其参与意识。
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及ppt课件的作用,让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起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完善,如在用凡士林粘火柴棒时,如果凡士林粘的不一样多,可能离酒精灯远的也先掉下来,与预期的结果相违背。
还有就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让这些设备的使用象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这是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与达到的目标。
小学科学优秀课例《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优秀课例《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是我们在课改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求我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本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使我们的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感性、具体、现实、流动的生活中来。
下面结合《杯子变热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理念】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借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的传递”的。
2、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善于交流、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3、知道热传导的基本特征、不同物体传递热的能力是不同的,可以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道体两种类型。
【材料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涂好腊油的圆铁片、长铝条、方铝片各3片,酒精灯、钳子、火柴。
2、泡沫条、铜棒、铁棒、玻璃片、铅笔、竹筷、塑料棒、瓷勺、杯子、热水等。
教师演示材料: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辈子、蜡烛、课件。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1、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带盖不锈钢杯子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里面分别装了凉水和热水,不打开盖子,谁能判断出哪个杯子里装有热水?2、学生判断:用手摸,热的杯子里装的是热水。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制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一课。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按着提出问题——猜想预测——交流探究方法——动手实验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线条来梳理课堂探究的各个环节。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探究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本课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方、由半独立到独立的教学原则,“经历感觉过程、自主动手研究”二、教学目标: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三、教学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导到另一个物体,并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固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五、课前准备:教师演示所用器材:不锈钢杯、木杯、铁杯、瓷杯、玻璃杯学生分组所用器材(按照四个组):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小盒(盛凡士林),铜丝、铅丝、小铁锯、铝片(易拉罐)、玻璃棒、铁丝、试管夹、木棒(竹筷子)、塑料棒、玻璃片、打火机、瓷勺、两把暖水瓶,一把盛热水,一把盛凉水。
六、教学过程:(一)由生活体验导入上课时老师出示一个不锈钢杯子。
师生谈话: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是什么?(不锈钢杯子)师:谁来摸一下什么感觉?(凉的)师:我现在把这个杯子倒入热水(师边倒热水边说),你们猜猜这个杯子会有什么变化?(会变热)师:真得吗?怎么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亲手摸一摸)师:对了,任何事情只有当你亲自验证了以后才能说明它是正确的。
小学科学_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针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递的途径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交流与合作,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准备:铁架台、铜棒、木棒、铁棒、玻璃棒、塑料尺、酒精灯、火柴、蜡、凡士林、三脚架、铁片、烧杯、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不锈钢杯子,让同学感觉装上热水前后的感觉。
师:你有什么感觉?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是怎样传过来的吗?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研究杯子变热了。
(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师: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现象,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讨论后回答。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第一个探究知识。
1.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
(板书)(1)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请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2)生讨论后分享实验方案。
a.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b.把蜡烛油放在铁片上,点燃酒精灯固定一点加热,蜡融化说明热从这个地方经过。
师:同学们的实验方案都用到了酒精灯,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酒精灯,介绍并演示酒精灯使用方法。
)师:还需要注意些什么?(生答)老师还有几点提示(出示课件)(3)进行探究实验。
各小组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实验现象:a.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b.蜡从被加热的一边开始融化。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老师也进行了总结,大家看老师的总结对不对?(出示课件)(5)师生总结: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杯子变热了》教案
《杯子变热了》教学案例一、教材说明:《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递》单元的第一课。
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热传导的特点;了解并区分什么是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以“杯子变热了”为切入点,从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体传热能力不同,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科学道理解释身边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分六环节进行教学:“研究现象,提出猜想”、“探究活动”、“深入生活解疑”、“深入探究”、“课堂评价”、“拓展活动”等逐层递进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物体传热的本领不同,在生活中的用法也不同,通过趋利避害达到对生活设计的完美。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自由选择探究方法,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创造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实验探究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视角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实验;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三、教学准备:酒精灯、纸杯、搪瓷碗、保温杯、瓷杯、竹筒、铝锅、无烟锅、砂锅、热学实验盒(12盒)玻璃棒、木筷、铜棒、铝棒、铁棒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在教室内听课的教师不少,处于礼貌,应该给每位教师端上一杯热水。
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杯子(纸杯、玻璃杯、保温杯、瓷杯、竹筒、铁碗等)请同学们该老师端水(注意如果自己感觉到手很烫时应及时把杯子放到课桌上,以免烫伤事件发生)生:(齐)好。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8课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试验。
2、培养学生猜测、动手能力;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热传导的特点,知道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会区分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1、各小组准备:铜丝架,圆形铁片,长方形铁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烧杯,试管夹,小棒(玻璃棒、塑料棒、木棒、铜棒、铁棒、铝棒),实验报告。
2、教师准备:杯子,多媒体课件。
(上课前,检查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检查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初步认识凡士林的特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当你们家里来客人的时侯,通常你的父母都会请客人喝什么?(饮料、可乐。
矿泉水。
泡茶水……)想知道老师喜欢给小客人喝什么?(想)喝饮料,今天老师特意沏了一杯饮料想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谁想上来?好,你来!好喝吗?(好喝)烫不烫?(不烫,是凉的)噢!可能是时间长了,饮料凉了。
不要紧,我们再做一杯热饮料喝喝。
请再品尝一下,(学生不敢端杯子)为什么不端杯子?(烫手)你怎么知道烫手?(我猜的)用手摸摸,看看你猜对不对?(真的烫手)我的手没有接触热水,为什么能感觉到到热呢?生:因为有热水,水很热。
生:杯子能传热。
生:热沿着杯子传到手上。
生:水很热,它通过杯壁传到手上。
奥,我这还有一个没倒饮料的杯子,你摸摸?烫不烫?(不热)师:对这两个杯子的变化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生:热怎样传递的?传递时具有什么特点?看来同学的问题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由“杯子变热了”这种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来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么传递的。
(教师板书:杯子变热了)二、实验探究:(实验一)要研究这两个问题,你准备选用哪些材料设计什么方案来研究?老师这里有几样材料大家来认识一下,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融化,这是酒精灯,使用方法在锁骨上P46的实验提示中,清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及反思精编版
《杯子变热了》教案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杯子变热了》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基本特征: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并且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在厨房中:做饭时,锅身、锅把会变热,炒菜时铲子会变热,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倒入热水的杯子会变热。
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热传递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热传导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对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作出猜测,并亲历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不同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的实验过程;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地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究、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协作的优良实验品质;2.能在汇报交流中养成认真倾听、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3.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杯子变热了_青岛版(五年制)-word文档资料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杯子变热了青岛版(五年制)《杯子变热了》是一节定向探究性实验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基本特征: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并且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更加紧密。
科学学习领域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原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持对科学持久的兴趣与关注。
因此,在本节课中,课的开始,我就创设问题情景,从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切入问题,自然的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和吸取知识的原动力,从而激发了学生问题探究的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在课中,我又利用生活中对热的良导体材料和不良导体材料的应用,要求他们利用探究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科学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在课后,我又把生活作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设计一个不烫手的、便于携带的杯子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2、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有结构的材料,并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
实验中我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作为实验材料,将其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在其上滴上蜡烛,借助蜡烛的融化来清楚的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由于易拉罐传递热的速度快,所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同时,易拉罐、蜡烛等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见,所以学生课下继续进行研究时,就变得非常容易。
3、注重了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
如先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
四年级科学上册 杯子变热了教案 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体验,了解杯子变热的原因。
2.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杯子变热的原因。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杯子变热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热水、冷水、杯子、温度计。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会变热。
2.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将温度计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记录温度。
(3)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4)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杯子变热的原因。
3. 解释原因:(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2)讲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4. 拓展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杯子里的水更快地变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杯子变热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热量传递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课堂纪律管理:1.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安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但要保持课堂秩序,避免大声喧哗。
3. 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行为,确保他们遵守课堂纪律。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观察实验现象,增进家长对科学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调查不同温度下的热量传递速度。
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合集五篇)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即是科学课的目标,又是科学课的主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秘密的欲望。
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注重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先让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三份不同的实验材料,选择材料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质疑,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稍做引导,而更多的是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并解决问题。
借助小组活动和信息的交流,使得实验方案更趋于多样化与合理化。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也是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还有,“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范文:杯子变热了 教学设计与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8课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试验。
2、培养学生猜测、动手能力;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热传导的特点,知道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会区分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1、各小组准备:铜丝架,圆形铁片,长方形铁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烧杯,试管夹,小棒(玻璃棒、塑料棒、木棒、铜棒、铁棒、铝棒),实验报告。
2、教师准备:杯子,多媒体课件。
(上课前,检查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检查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初步认识凡士林的特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当你们家里来客人的时侯,通常你的父母都会请客人喝什么?(饮料、可乐。
矿泉水。
泡茶水……)想知道老师喜欢给小客人喝什么?(想)喝饮料,今天老师特意沏了一杯饮料想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谁想上来?好,你来!好喝吗?(好喝)烫不烫?(不烫,是凉的)噢!可能是时间长了,饮料凉了。
不要紧,我们再做一杯热饮料喝喝。
请再品尝一下,(学生不敢端杯子)为什么不端杯子?(烫手)你怎么知道烫手?(我猜的)用手摸摸,看看你猜对不对? (真的烫手)我的手没有接触热水,为什么能感觉到到热呢?生:因为有热水,水很热。
生:杯子能传热。
生:热沿着杯子传到手上。
生:水很热,它通过杯壁传到手上。
奥,我这还有一个没倒饮料的杯子,你摸摸?烫不烫?(不热)师:对这两个杯子的变化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生:热怎样传递的?传递时具有什么特点?看来同学的问题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由“杯子变热了”这种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来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么传递的。
(教师板书:杯子变热了)二、实验探究:(实验一)要研究这两个问题,你准备选用哪些材料设计什么方案来研究?老师这里有几样材料大家来认识一下,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融化,这是酒精灯,使用方法在锁骨上P46的实验提示中,清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杯子变热了》及反思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8、《杯子变热了》精品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1.熟悉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难点: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教学预备】不锈钢杯、塑料杯、两只装满开水的热壶、铁架台、酒精灯、易拉罐皮、火柴棍、烛炬、凡士林、木筷、不锈钢筷、竹筷、玻璃棒、塑料棒、课件等。
案例背景分析:活动预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铁尺、塑料尺、铝勺、瓷勺、筷子等。
本课主要有两个探究活动,一是设计实验探究热事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同时学习使用酒精灯。
教科书中呈现了两种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实验装置图:第一种是将几根火柴用凡士林依次竖直粘在一根铁丝下,在铁丝的一端用酒精灯加热;第二种是用酒精灯给铁盘中的蜡加热。
二是探究不同物体的传热能力,教科书中出示了学生探究情景图和提示语言,同时资料卡对实验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由活动中将本课探究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教科书中设计了一个活动指向:“下面物品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一说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我们来设计一个不烫手的杯子”,让学生将课堂探究继续进行下往。
教学过程描述:一、由生活场景导进师:家里来客人时,我们经常要给客人沏茶。
根据经验,茶杯中倒进热水后,杯子会有什么变化?今天老师也来沏一杯茶,沏茶前,先请一个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杯壁,倒进热水后,再摸杯壁,看到底有什么变化?(杯子变热了)(板书“杯子变热了”)师:杯子变热了。
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青岛版学校科学《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同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即是科学课的目标,又是科学课的主要方式。
因此,本节课我从同学熟识的生活现象入手,以激发同学探究科学隐秘的欲望。
在设计试验方案环节,我注意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先让同学分组依据供应的三份不同的试验材料,选择材料设计试验,然后全班相互沟通,小组质疑,修改、完善试验方案,使试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同学依据自己设计的试验的方案进行试验,观看记录试验现象,并思索这个现象说明白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试验结束后,各组填写好试验记录单并汇报试验中观看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白什么道理,注意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稍做引导,而更多的是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质疑,并解决问题。
借助小组活动和信息的相互沟通,使得试验方案更趋于多样化与合理化。
注意培育了同学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力量,并以此为动身点让同学获得亲身参预讨论探究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学问的目的。
对同学的表现赐予评价也是科学课中不行或缺的重要元素。
通过评价,以激发同学的兴趣、鼓舞同学的奇怪与探究精神,使同学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留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觉你不仅听得认真,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特别珍贵,请再娴熟地做一遍!'"倾听是共享胜利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共享着大家的欢乐,我认为正确而不怀疑他已经有了许多收获!'。
还有,"你知道的真多!学问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慧!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同学!'"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观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觉!'"了不起的发觉,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杯子变热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杯子变热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8课教学目标: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探究热传导现象的大致思路并实施探究试验。
2、培养学生猜测、动手能力;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热传导的特点,知道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会区分物体传热的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1、各小组准备:铜丝架,圆形铁片,长方形铁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烧杯,试管夹,小棒(玻璃棒、塑料棒、木棒、铜棒、铁棒、铝棒),实验报告。
2、教师准备:杯子,多媒体课件。
(上课前,检查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检查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初步认识凡士林的特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当你们家里来客人的时侯,通常你的父母都会请客人喝什么?(饮料、可乐。
矿泉水。
泡茶水……)想知道老师喜欢给小客人喝什么?(想)喝饮料,今天老师特意沏了一杯饮料想请同学们品尝一下,谁想上来?好,你来!好喝吗?(好喝)烫不烫?(不烫,是凉的)噢!可能是时间长了,饮料凉了。
不要紧,我们再做一杯热饮料喝喝。
请再品尝一下,(学生不敢端杯子)为什么不端杯子?(烫手)你怎么知道烫手?(我猜的)用手摸摸,看看你猜对不对?(真的烫手)我的手没有接触热水,为什么能感觉到到热呢?生:因为有热水,水很热。
生:杯子能传热。
生:热沿着杯子传到手上。
生:水很热,它通过杯壁传到手上。
奥,我这还有一个没倒饮料的杯子,你摸摸?烫不烫?(不热)师:对这两个杯子的变化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生:热怎样传递的?传递时具有什么特点?看来同学的问题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由“杯子变热了”这种熟悉的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来研究热在物体中是怎么传递的。
(教师板书:杯子变热了)二、实验探究:(实验一)要研究这两个问题,你准备选用哪些材料设计什么方案来研究?老师这里有几样材料大家来认识一下,这是凡士林,它的特点是有粘性,遇热会融化,这是酒精灯,使用方法在锁骨上P46的实验提示中,清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杯子变热了》教学反思
通过《杯子变热了》这一典型课例的教学实践过程,对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科学学习回归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把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彰显生活特色,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活废物中选取实验材料,体现生活中处处、时时可以进行科学探究。
二是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
三是从生活问题入手,到生活问题结课,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杯子变热了》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如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皮加热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把涂在上面的蜡烛点燃,就看不到预想的实验现象;如果蜡油涂的过多或是倾斜加热,都很容易把蜡油滴在桌子上,给学生每组准备3片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加热,观察不同情况下热的传递,但有些小组并没有想到等等。
这一些都值得我在今后得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改进、积累。
我始终坚信:让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这才是科学教学的真谛。
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彰显生活特色是我对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
《杯子变热了》修改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按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
的环节掌握知识。
我把探究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导入的摸杯子,到后来的实验设计,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不会感到陌生,对新知识的获得就更顺利了。
在整个环节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热烈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出多样的实验方案,探究时认真观察现象,对现象的分析归纳也很合理。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和动脑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知道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了解到生活中看似平常的现象有很多奥秘等待他们去发现,保持和发展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