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简洁版)中医基础理论一、总论和阴阳学说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内容。

2.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和疾病都是由于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失调。

3.阴阳学说:阴阳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4.五行学说: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本理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以及病机的理论。

1.外感:指外界气候、病菌等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五种病邪。

2.内伤:指内因引起的疾病,包括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过度等。

3.情志:指情绪、思维、精神等因素对人体影响而引起的疾病。

不同情志对应不同脏腑,情志失调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4.饮食:指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

5.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寒热邪正的关系、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紊乱等内容。

三、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进行辨证施治的学科。

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1.望诊: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进行观察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体质、身体感受等来了解病情。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一项重要方法,通过触诊脉搏的频率、强度、形态等来判断病情。

四、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医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药物疗法: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式,草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张机“医圣”《伤寒杂病论》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5.第一部国家组织方书,处方规范着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辨证: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症侯的识病方法。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2)普遍性3)相对性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属性相对、相互制约] 2)互根互用[阴阳互藏、阴阳互根、阴阳互用] 3)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皆消皆长] 4)相互转化[渐变、突变]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i.阴阳偏胜:阳盛则热,阴胜则寒ii.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iii.阴阳互损iiii.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6.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3)土爱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8.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理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原则。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消亡的两种基本力量,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五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动态平衡。

2. 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脏腑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3.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润泽脏腑、滋养肌肤的液体。

气血津液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4.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邪正相争、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等。

5.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识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和发展趋势,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6. 预防养生学说预防养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面,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学说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养。

7. 药物学说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

中药学说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能、功效、配伍、用法等,以及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精髓,它不仅涵盖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也包含了丰富的诊疗方法和养生保健知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推荐文档1.中医基本理论2.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分为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指听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3.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辨证论治和防治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质特点来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防治则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维护健康。

4.中医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内伤病是指由内部的情志、饮食、劳作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推荐文档: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权威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书,它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整理,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2.《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早、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的代表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等内容,是学习和理解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原则以及疾病分类等。

学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的文档《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和《针灸大成》都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点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点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点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结晶。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中医理论的基本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活动为阳,静止为阴。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判断其阴阳的盛衰,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调整阴阳的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

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相互滋生和助长,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制约和克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也分别对应着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的生克关系正常,则人体脏腑功能协调;若五行生克失常,则会出现脏腑功能的失调。

例如,木克土,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三、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如气滞、气逆、气陷等。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血虚会导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血瘀则会引起疼痛、肿块等症状。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液的代谢失常,会出现津液不足或津液停滞的情况,如口干舌燥、水肿等。

四、脏腑经络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传化水谷和糟粕。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1.整体观念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证的概念: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3.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4.阴阳概念: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5五行相侮的概念: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和制约6.藏象概念: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7.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于肺中,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而后输布全身,即肺气助心行血的生理功能8.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9.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10.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1.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云端身体之气不断运动游行,全身内置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能推动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运动形式:升降出入12.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13.津液:是津和液的合称,指人体的正常水液,包括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14.气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养气,载气15.气与津液:气与津液同源于饮食水谷,皆以三角为鹿彤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数阳,津液数阴,其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1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为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1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指三阴,从脏走兽;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18.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统率诸阳经: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脐下关元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统率诸阴经;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海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阻维脉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与督脉相合;阳维脉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阴经与任脉会19.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直接观察和菩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为归纳各种事物或现象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20.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统称21.发病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亢则害,承乃制,治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4、《素问· 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长夏;善“病风虐”的季节是秋季5、《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泛“泛乎万物有余”脉象指的时间是夏日;蛰“虫周密”脉象指的时间是冬日6、《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 … … … 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人气始衰,邪气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为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一身;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昼7、精气概念源自水地说8、气的概念源自云气说9、精气首见于《管子》10、对立制约:正常:“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反常: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阴“平阳秘”→ 阴阳的对立与消长11、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2、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13、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5、“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16、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17、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阴病治阳” 18、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指的是“阳病治阴” 19、《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 ,是指“阳中之阴” 20、 “木火刑金”属于相侮传变21、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生 22、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2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 的异常相克反应。

中医知识点

中医知识点

中医知识点
一、中医基本理论
1、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身体活动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重要基础,动静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2、中医认为,动脉气息相互作用是调节身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
基础,各种气化物质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内部细胞的活动和代谢。

3、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和145穴道,各种内脏器官
充分表达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表达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4、中医认为,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与人的体内物质和能量之间存
在着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外治和内治来调节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平衡。

5、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是通过调节人体内部各
种物质和能量来实现的,中医药可以有效地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平衡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维护健康。

二、诊断学
1、诊断是用观察、摸诊、问诊和查询病史等方法确定病因、症状、病变特征及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的状态,以及以此为基础来判断疾病类型的过程。

2、诊断学包括辨证学、定证学、病机学、分析判读学等。

3、辨证学是用辨证法,结合病人的身体现象、证候、病史及实
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病人的证基本病机的学问。

4、定证学是用辨证法为基础,再结合诊断总结,通过患者患证候、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作出确定性的诊断的学问。

5、病机学是研究病因及病机,以及患者患证的病变的机制,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础学问。

6、分析判读学是由中医治疗过程中不同病机特点,依据患者患证候、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以便对病情作出准确诊断的学问。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一、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

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

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

后人称为攻下派。

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

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后人称为滋阴派。

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

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

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

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

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

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观念
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制约,描
述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二、病因学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的侵袭。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由大饮食、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外伤等
内因引起。

三、诊法
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通过闻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如口臭、体味等。

3.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情、病史、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病人的经络、穴位等来观察疼痛、变化等来判断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
析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寒热平衡:中医治疗强调寒热平衡,通过调节营卫气血、平衡阴阳
来实现治疗目标。

3.补虚扶正:强调通过补益虚弱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祛邪治病:当身体出现病理变化时,通过祛除病邪来达到治疗目的。

5.综合治疗: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形
成综合治疗的体系。

以上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洁总结,这些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贯穿于
中医的所有研究和实践中。

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中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4.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四诊—>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2.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4.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8.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 B、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整体观念和治病求本 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中除哪项外均可属阳 A、运动 B、外向 C、上升 D、晦暗 E、无形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哪一项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升降协调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相互转化
4、下列哪项五脏的五行属性有误 A、肝属木 B、心包属火 C、脾属土 D、肺属金 E、肾属水
木火土金水 肝心脾肺肾
5、下列五行相生次序哪一项有误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火 E、水生木
木春 东 风 生 青 酸 火夏 南 暑 长 赤 苦 土 长夏 中 湿 化 黄 甘 金秋 西 燥 收 白 辛 水冬 北 寒 藏 黑 咸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木 肝 胆 目筋 怒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土脾 胃 口肉 思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 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 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泻子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
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内 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第二节 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1、熟悉阴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简要解释
闻诊:语声高亢宏亮者属阳 语声低微无力者属阴
问诊:喜寒恶热属阳 喜热恶寒属阴
5.用于疾病治疗
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
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二)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1、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理环境 2、人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 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 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小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一篇 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2、学会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学习中医学的基础
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机体 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四)五行相生、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生的异常: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五行相克的异常:
五行相乘 (过度克制) 五行相侮 (反向克制)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的诊断 4、用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相生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小结】
阴阳——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 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诊察疾病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1)五行相生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
资助、协同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生水,水生木 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概念——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 约束、拮抗作用。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4.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 色泽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浮、数、滑、实等属阳 脉沉、迟、涩、虚等属阴
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阳——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形、 明亮等
阴——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有 形、晦暗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