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维莱特公园50页PPT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浅析拉维莱特公园50页PPT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建造目标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 • 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 人的交流场所。
中国园林.1999(2):74-76 6 /view/704670.htm 7 国外后现代建筑
尹国均,著 重庆出版社 8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伯纳德•屈米的作品与思想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8-19.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建筑思想 概念一 Technologies of Defamiliarisation 概念二 The Mediated Metropolitan Shock 概念三 De-structure 概念四 Superimposition 概念五 Crossprogramming 概念六 Event:The Turning Point
从音乐城看展厅
疯狂的构筑物:Folies
红色钢铁怪物
是公园中最著名的, 这40个明显具有构 成主义风格的
小建筑物采用 钢结构,出现在 120m×120m的方格 网的交点上,这些 疯狂物以10m边长的 立方体做基本形体 加以变化,达到了 变化与统一的效果。
在公园极为平 坦的地形和空旷的 草原上,特别显著 和张扬。
平面总概
屈米抛弃原有的 构图形式,和谐秩序 和其他一些形式美原 则通过点线面三个不 同系统的叠合,有效 的处理整个错综复杂 的地段,使设计方案 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 可塑性。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解析城市公园通常被作为城市居民的室外活动场,并旨在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
笔者考察参观了欧洲的一些城市公园后,发觉公园也并非只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各国的旅行者也喜欢到这里来休憩、感受城市特色,与当地居民交谈,了解不同的民风。
有特别魅力、特别知名的城市公园尤其吸引了旅游者的到来,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就是一例,无论是对园林景观有独到眼光的专业人士还是观光度假的游客都几乎无不来者。
它的建造形式、景观早已被国人熟知,笔者在这里谈的是它不为人熟知的另一方面:为旅游者的考虑。
拉维莱特公园不仅仅是一个有魅力的、吸引人的公园,而是一个场所:一个城市的客厅,城市居民用以展示自已特色、招待客人的场所。
公园的建造背景拉维莱特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的年代。
1982年,举办了国际性的公园设计竞赛,最后,建筑师屈米(Bern ard Tschu mi)的方案中奖了。
解构主义是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拉维莱特公园是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1974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大市场,当时的牲畜及其它商品就是由横穿公园的乌尔克运河运送。
公园位于巴黎的东北角,位置并不靠近市中心,但是有多条地铁和公交线路到达,公园的南北都有站点,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度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坐到车,也确实是一个人性化的交通设计了。
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
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PPT课件
就没有建筑,没有运动就没有建筑”。他主张必 须认识到建筑是自由空间、事件和活动组合而成 巴黎的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
征,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采用解构主义,运用重复与重叠的手法,通过点、线、面概念的延 伸,既打破了传统的中心思想,又实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
01拉维莱特结构体系
点线面系统
屈米从园林设计中发现了这样普遍的规律即: 几乎所有的园林的构成成分都可以将它们分别归 类为点,线和面。因此,屈米在拉维莱特公园的 设计中着重提出了点系统,线系统和面系统,并 将这三套系统贯彻到公园的设计的每个细节中, 形成明显的系统格局。
01改建情况与功能分区
南侧有一幢建于1867年的家畜肉类市场,保留
并改建为多功能大厅。北端的科技工业城原来是计
划建造屠宰场,改建为科技与工业博览馆,改建后 的科技与工业馆或称科技工业城是典型的高技派建
.
筑,主馆南侧还有一个不锈钢抛光的镜面球形大屏
幕电影馆。拉维莱特公园南端的音乐城被公园入口
广场分割为两部分,西侧是国立音乐学院,平面布
高处平台的孤植树,远处建筑前种了紫 花泡桐,不同颜色的植物相得益彰
01拉维莱特解构主义特征
。
(1)拉维莱特公园以不同于传统园林结构的新的结构体系来重构公园,强调随机
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总体布局。
(2)拉维莱特公园是无中心或是中心缺失的,无边界的,开放的21世纪新型公园.
01拉维莱特设计者
拉维莱特公园简析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他是某种东西,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是对于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 ——德里达“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 ——伯纳德•屈米欧洲一直是景观设计的试验场,众多一流的设计师都在那里留下了出色的作品。
其中位于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因其独特的形象和设计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欧洲近现代景观设计的代表作之一,更凭借所谓“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想和另类新奇的建筑设计成为国内一些设计师广为模仿的样板。
1解构主义1.1何谓解构主义?说起解构主义,就不得不提起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它们是20世纪50 年代后期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哲学理念。
结构主义坚信世界是由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本身构成的。
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它具有二元对立性、整体性、中心性及系统的封闭性[1]。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解构主义”一词,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的正式确立[2]。
解构主义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森严的等级秩序是不合理的,它强调瓦解二元对立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采用分解、消减和移置的方法使二者势均力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解构主义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因而解构主义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便是对传统的审视与背叛、对社会的关注与批判[3]。
1.2解构主义在景观设计中的张力20 世纪70 年代以后解构主义哲学渗透到建筑界,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思想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理论评论,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哲学在建筑领域的移植进一步也对景观设计产生影响,成为景观设计创新的生长点。
解构主义哲学基于对传统的一元专制的反抗,反对个性的压制,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极端迷信,进而对其进行颠覆、解体,探索建立新的城市景观形式。
解构主义设计——拉维莱特公园(新)
• 建筑理论家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 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价值 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 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奠基人——埃森曼,他和德里达 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 通过符号来表达意义,
拉维莱特公园景观设计
概况——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屈米的提案是一篇有关“解构主义”的建筑 学教育论文。设计由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组 成。他的作品更像来源于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解 析,而不像先前景观或建筑的惯用手法。 屈米认为城市公园不应该被看作是纯粹的乌 托邦世界的缩影,而是提供一个使人们远离现实 烦恼的场所,而且他的公园可以被视为城市中最 大的建筑物之一。
设计手法——案例分析
设计手法
屈米通过一系列手法,把园内外的复杂环境 有机统一起来,并且满足了各种功能的需要。他 的设计非常严谨,方案由点、线、面三层基本要 素构成。他首先把基地按120X120米画了一个严谨 的方格网,在方格网内约40个交汇点上各设置了 一个个耀眼的红色建筑,屈米把他们称为“Folie” (点景物),它们构成园中的“点”的要素。
解构主义背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 “上帝死了”,并要求 “重估一切价值”, 颠 覆传统的思潮,他的叛 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 了深远影响。 尼采哲学 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 源之一。另外两股启迪 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 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 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 洲左派批判理论。
尼采
解构主义背景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 本主义世界。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 暴”。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 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他 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 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 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 力网络。
拉维莱特公园介绍与解析ppt课件
• “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 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 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
• “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 • “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 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
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 同样富有观赏性, 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泳池; • “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
布局比较规整,包括200间练习用的琴房,三个音乐厅和图书
馆资料馆等。东侧是音乐教育研究所。
8
9
鸟瞰图
10
(二)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理论
(1)多元文化:当代都市已经摒弃了单一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 屈米认为,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长久以来占主导地位的 追求纯粹、协调的思想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他认为,公 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在设计上要实现三种统一观念:都市化、快 乐(身心愉悦)、实验(知识和行动)。 (2)新的思维方法:屈米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抛弃过去旧的思考模 式,对建筑秩序体系,技术和结构提出质疑。因此,在拉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中,他强调摒弃历史要素和符号,专注于文化的分歧性和事件 的偶然性。这也是解构主义在设计中常用的设计理念。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巴黎十大最佳休闲娱乐公园之一
城市改造的成功典范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是对西方传统园林的超越
巴黎凡尔赛宫公园是19世纪的法国园林的象征,
而拉维莱特公园则是20世纪的象征
2
目录
• 设计背景 • 设计师 • 公园介绍
• 总结
3
设计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 城市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 去了兴趣。 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20多年前,拉维莱特公园是巴黎的中央菜场,屠宰场及杂货市场。 1947年百年市场被迁走以后,德斯坦总统建议把其建成一座公园,后来 密特朗总统又把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设九大工程之一, 并要求把拉维莱特建成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的并且有 深刻思想含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 是体育文化,娱乐,自然生态,工程技术,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方面相 结合的开放式的绿地,此外公园还要成为世界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拉维莱特公园
点
除了作为标志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 活动。另外,公园的建筑里也安排了形形色色的活动,就连 公园西南的巴黎音乐学院也推出面向大众的活动。
公园丰富的游憩活动有: 临时的展览厅、电影院、 一块为展示新的杂技艺术 形式而永久保留的场地、 随音乐起舞的场地、访问 工作室、国际法国语言剧 院剧院、科学技术展览馆 等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 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 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 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设计、发展决策过程
方案阶段的探索
拉·维莱特公园平面图
鸟瞰图
公园简介
公园面积约55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园址上有两条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 。北区展示科技 与未来的景象,南区以艺术氛围为主题。 南北向是圣德尼运河。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成为了公 园与城市熔融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作为线系统的组成部分张显着解构主义的魅力。
公园简介
设计师简介
主要作品 • 1983年 地点:法国巴黎-拉维列特公园 • 1986年 地点:法国Strasbourg-县集会堂的增建案 • 1986地点:日本东京-东京歌剧院 • 1987地点:美国纽约-未来公园 • 1989地点:德国Volklingen-工业城市 • 1989地点:德国Karlsruhe-媒体传播中心 • 1989地点:法国巴黎所 • 1991地点:法国Chartres-商业性公园 • 1991地点:日本东京-复合性火车站 • 1992地点:瑞士Lausanne-桥状式的复合性建筑 • 1996地点:美国-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另外,屈米有很多的理论著作,评论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他鲜明独特的 建筑理念对新一代的建筑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 的联系。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 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目录
1
背景
2
解构主义
3
伯纳德· 屈米
4
拉·维莱特公园浅析
1
背景
拉·维莱特公园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初,正值法国园林复兴的初期。此时城市 绿地的概念已经遭到人们的抛弃,传统的城市公园也使人们失去了兴 趣,人们都在探寻新的园林形式,“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独特, 不同于普通园林,新颖有趣,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
背景
2
解构主义
拉·维莱特公园
简介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 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 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 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 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 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它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 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 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 ,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拉韦林特公园》PPT课件
爬满植物的墙面显现出建筑的古老。白色 的鸽子停留在窗口,使得整个花园更加的 安宁。
建筑围合成的庭院 黄杨绿篱围合出的花坛
雄狮广
场的两 个大理 公 石雕塑,园 五条道 的 路在这 入 西个班广牙场风口格的窗户,以 及交秋叉天变成红色的攀援 植物,无言的诉说着这
个花园的历史。
府邸的东北角,是1880年增加的。是一个 家庭花园。为图中的D区域。这里种植有
新古典主义花园部分从第三层看向迷宫轴线的正中是巨大的台阶几何图案式的植物种植和水池献给缪斯女神之亭的细部左图可以看到雕塑基部的拉丁文artisnaturaqueparitconcordiapulchrum方形水池的两段有罗马式的石质围栏在秋日的阳光下显现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水池的细部作为整个轴线的端点是顾问女神厄革里亚egeria的喷泉这个水池和喷泉的供水是有三条天然泉水中的一条提供
拉韦林特公园 Park of the Labyrinth in Horta
Parc del Laberint d'Horta
Park of the Labyrinth in Horta
这些是从Google上截取的带有比例的地形照片。
拉维林特公 园是西班牙 北部的一个 保持着18世 纪新古典主 义园林。
作的问亚的水供天水流雕绿中的的雕欢水取的从迷正台案植献拉方两式栏阳出的为端女喷池水然流石出像植仿聆声像快流悦女(第宫中阶式和给丁形段的在光一粉整点神泉和是泉从板,在物佛听音前的的着神E三,是,的水g缪文水有石秋下种红个,厄,喷有水雕上白攀的在着的变表洞。e层轴巨几植池r斯A池罗质日显美色轴是革这泉三中像缓色满洞静夏喷幻演窟i水a看线大何物rt女的马围的现丽)线顾里个的条的下缓的浓窟静日泉着,中池i向的的图种s 神N的a之细tu亭r部aq的ue细P部ar,it C左on图co可rd以ia 看Pu到lch,ru雕m塑基部的 一条提供。
解构主义的辉煌—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公园简介
拉维列特公园,一座 美丽的城市公园,建于 1987年,设计师为屈米 (Bernard Tschumi)。坐落 在法国巴黎市中心东北部, 占地55公顷,园内有科学 工业城、天文馆和各种各 样的人造卫星。 拉维列特 公园为巴黎最大的公共绿 地,全年24小时免费开放。
倒置的脚踏車踏板形象的公 共景观。
公共景观艺术
是露出地面半截的車身,在黑白 抽象的對比下,给人以幽默。 三分之二埋在地面上的腳踏車輪胎 形象的景观雕塑,吸引了儿童前来 玩耍。
拉· 维莱特公园与城市之间无明显的界 线,它属于城市,融于城市之中。同时 公园中随时都充满着各种年龄、各个 层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青年人 在草坪上踢球,儿童在主题园中游戏、 老人们在咖啡店外大遮阳伞下品尝着 咖啡、茶点⋯⋯公园充满了自然的气 息 与游人活动的生机。
楼梯两侧是潺潺水声的阶梯瀑布。 几何形式竹园由各式各样的高矮粗細 竹子所构成,旁边一大面能量墙散发 湿气及热量,制造亚热带气候环境。
公共景观艺术
拉维列特公园以壮观工业城及 晶体玻璃球为背景,由一条水 光幻影的运河穿越而过。
拉维列特工业科学城的宏伟, 成为城北最现代化的都会风光。
公共景观艺术
多元的公园中还有最具戏剧性的 公共景观艺术,在圆形草原林林 荫两侧,是美国景观艺术家奧登 堡格(C Oldenburg)的杰作。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现代化园中规划有七大奇妙儿童乐 园,都是儿童们的乐园。
其中有风园、雾园、平衡园、惊 吓园、龙园等等,多元性及开放 性是最大的特色。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儿童乐园中以龙园最吸引小 朋友,是座巨大的流滑梯。
公园的总体设计:面
园中有別开生面的三大美妙遨 游园,其中以迷魂陣的镜子园 最吸引人。
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
对建筑功能确定性和结构形式的解构。 屈米设计的“疯狂物”——folies ,消解了它的具体功能,它在功能意义 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交换性。消解了传统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以及功能的互换性和 因果关系。在这里形式没有服从功能,功能也没有服从形式。“建筑不再被认 为是一种构图或功能的表现”,空间成为了一种“诱发事件”。
城市的布景者
屈米的设计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往往暗示了 一种比平常的生活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的责任从
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
“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他的设计永 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
学形式。屈米作品在行为学上有明显的动机性,引 导使用者自发革命性地使用他所提供的空间。这样建 筑就成了一个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 了的 “ 情景构造物 ”。
理论基础
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 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 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 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理论基础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 形而上学的历史,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 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 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 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 逻各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 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
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
交叉程序设计: 把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中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忽略掉其对立性。 解析程序设计: 把两项设计结合起来,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设置和设计B的可
能布置两者混合起来。
代表作
新 卫 城 博 物 馆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空间可塑性:
• 城市的发展往往造 成公园因多次改造 而难以协调,所以 采用了网格节点上 的小亭子作为控制 点,使公园结构具 有伸缩性。
竹园
藤园
空中步道
• 竹园夜景
• 12级环艺一班 • 刘义芳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
拉维莱特公园简介: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位于巴 黎市东北部,占地约86 英亩。这里曾是一个废弃 的工业基地。它受场地的 制约却不依附场地而存在, 具有强烈的自我参照性。
创新:
• 创新以建筑代替传统园林中的的燃来自素, 构成新的点,线,面体系。以此构成的人 工体系,结合人工化的自然,才能够产生 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公园。屈米提出 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公园模 式。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 结构,改变园林与城市分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