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力量和学问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同学的爱好为动身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意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老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讨论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精确地分析社会和同学的进展需求,敏捷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学问结构之外,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也是必不行少的。
教学讨论对于老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
老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讨论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当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闻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老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洁,也这么简单。
”之所以这么简洁,是由于这个道理简洁明白,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由于老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并不简单[4]。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肯定程度上来自老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的确不令人乐观,老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老师中,讨论生仅占3.6%;一般学校专任老师中,讨论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
详细到各省师资状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老师8.27万人,其中,学校专任老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老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课程改革论文最新5篇
课程改革论文最新5篇浅谈新课程论文篇一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
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
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
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
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
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5篇)语文新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学校语文语文新课改1 提高熟悉,更新观念首先,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学校和老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制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我们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同学,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同学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同学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加者和开发者。
其次,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从“讲学”走向“导学”。
我们现在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乐观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改“讲学”为“导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同学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使老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同学的“学”,成为同学学习过程中的参加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看法者。
2 改造课堂,转变方式首先,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知同学“这种草好吃,应当这样吃,必需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依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老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当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同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进展同学共性。
其次,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同学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进展力量。
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同学的主动参加,强调探究学习。
以同学为主体,给同学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争论沟通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同学自己操作、思索、想象、观看、实践,增加课堂上同学参加分组争论、全班沟通、充分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同学,促进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的进展。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
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第一篇:新课程下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教育改革是教育进入到21世纪后,传统教学体制与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所必须做出的变革。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和观念下,教育思想陈旧,其与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育模式无法相互适应。
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体系中,其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推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传统美术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分析1、美术教学的边缘化与美育的目的无法适应新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增长,使得其各个能力全面提升。
而素质教育是包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美育教育的中心环节及是美术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改革的同时,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却与美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无法适应。
首先,在学科定位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偏见影响,美术学科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副科环节。
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无论是课时还是授课内容,美术教育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本来就显得偏少的学时安排,往往面临着其他学科的挤占。
而在教学效果评估及学习成绩的考核上,美术教育往往不能有所体现。
其次,目前的美术教学呈现出弱化趋势,就师资力量而言,其往往相当薄弱。
在教学水准和教学方式上,无法与其他学科一样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涌入。
并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美术教师队伍还呈现出人才流失的现象。
这更加大了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困境。
2、美术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无法与学生兴趣形成共振受到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美术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显得非常陈旧和落后。
当前,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教育基础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其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仍然呈现出教学方式简单、教育内容弱化、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
美术教育在一些地区的课堂上,被简单地等同于画画,而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仍然处于临摹阶段。
对模型的简单模仿和对画面的单一呈现,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新课程论文篇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内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项社会化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重视课改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切实有效的模式,主动参与课改实践,发挥课改的优越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
纵观各种关于课改的学习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的几大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学分制和课程管理上都有了改变,职业学校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所以同级别的学习,同级别学生都是用的一样的教材,和一样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统考”,这种传统的课程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代,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作为专业课,我们在新新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专业就开设几个板块的课程,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数据编程等,这些课程贯穿于各个学期中完成,这样就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
新课程体系注重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
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从探索中发现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体会到:只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只有,才能改变我校目前的被动局面。
因此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行课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两年的课改,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和成绩都提高得很快。
下面来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及个人体会:我们学校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自己编写导学案,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成绩好的与差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组内兵教兵,组与组之间有竞争。
贯彻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老师的引导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下面就教学中谈谈我体会最深的几个问题:一、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小学课改论文篇一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小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为此,我们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体现教学的民主,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
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
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
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
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
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精选小学语文新课改论文(共5篇)【教学论文】
第1篇:关于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思考实施小学语文新课改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目标,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应当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是,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时候,常常存在一些困惑。
下面,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师体现自身的教学主导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以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这门学科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借助自身的语文实践。
并且,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个性化,不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学习实践。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充足的看书、写字、交流、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注重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具备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充当引导者、组织者。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在学生具备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法后,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体现自身的主导性,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沟通交流;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组织全班沟通,在自读自悟的前提下得以发展和提升,进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最根本的是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放弃教师的引导。
这是因为教师的引导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要应当具备清楚的和真正能够实施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针对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较为重要的知识,教师需要加以引导。
二、在灵活应用教材文本的同时适当地引用其他教学资源在之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视教材为经典,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调整教材内容和增删教材知识。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5篇)
小学教师课改论文(5篇)学校老师课改论文(5篇)学校老师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 新课程学校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老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语文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培育在教学方面具有高素养的学校语文老师,才能适应学校语文教育进展与改革的需要。
一、新课程对学校语文老师素养的要求老师的高素养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学校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行为,而且对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重大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应当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并且把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同学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成长、进展的过程。
同学的成长和进展,不仅是积累学问,而且包括力量的进展、人格的健全。
这就要求老师全面更新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同学观,引导同学认知语文学问,使同学在把握学问的过程中把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实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学问和力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建构多元学问结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一个胜利的学校语文老师,除了要具备语文专业学问外,还应当具备特别宽广和全面的学问修养,广泛学习与儿童生活亲密相关的学问,力求实现自身的学问结构对儿童生活的全面掩盖,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老师自身的专业化进展。
3.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新课程具有高度的制造性,注意同学创新精神与实践力量的培育,老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需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老师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素养的凹凸直接打算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也打算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老师要具有自主参加意识,擅长创新,并将其渗透于语文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课改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改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改;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实践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探索课改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实践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支持,而我国许多地区和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2.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成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4.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课改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策略1.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
新课程改革论文三篇
新课程改革论文三篇活用新教材教活新课程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已有数年,改革的成效更是日趋显著,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但至今为止还有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老年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仍就心存余虑,无所适从,仍然使用老办法来教新教材,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更是让人担忧。
针对这一现象,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其实,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地区差异、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因为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
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发能够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第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策略;教育发展趋势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1. 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由教学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的激励者。
3.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情境教学: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体验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多元评价: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1.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2.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课程改革。
本文将以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为例,探讨其意义、目标、实施情况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通过设置更加开放的学科和课程,新课程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其更多的选择。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
具体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获取、处理和评估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增强其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新课程改革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首先,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各地教育部门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其次,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引入了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然而,新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和标准较为抽象,教育部门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操作指南,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其次,由于新课程涉及到较大的教学体系的改变,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相关推荐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论文新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而现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用新视角来透视教学模式,不断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促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一、观念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
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篇)
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篇)第一篇: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一、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分析目前,许多高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设置(以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音乐基础理论(简称乐理)和音乐鉴赏这两门传统的音乐课程。
所使用教材均为借用音乐专业使用的教材,没有建立自身新颖并且符合舞蹈教学需要和学生特征的音乐教学体系和课程序列,仅就乐理和音乐鉴赏这两门音乐课程教学,对于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训练与提升,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满足新时期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氧需求。
舞蹈专业属性决定着舞蹈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业特点要求他们要从小就要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大量的专业课训练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相对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就被减少,再加上学生对文化理论课学习又不够重视,因此就造成了学生文化课底子薄,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及理解能力相对偏弱等现象。
近年来,我国各艺术院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舞蹈专业也不例外,因此带来的生源状况不同于从前,有些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舞蹈学习和训练的,虽然他们的舞蹈技能不如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的学生,但他们接受的是全日制文化课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要好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强一些。
这些舞蹈专业基础相对偏弱的学生,常被舞蹈专业教师们称为“高中生”。
针对这些专业程度和文化程度都有差异,学习能力又有所不同的学生进行授课,就给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参考文章“学院课程教学改革论述3篇”,要求专业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对教材内容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二、高等艺术院校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注重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与舞蹈专业的内在联系舞蹈本身是一门融音乐与形体动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舞蹈离不开音乐,已是一种共识。
音乐课程作为高校舞蹈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是及其正确的,毋庸置疑。
那么,音乐课程内容如何设置,怎样安排更有利于舞蹈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我们专业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大全5篇)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语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正在进行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了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下,我们应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创新1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教学范围过于狭窄。
这里所谓的教学视野指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目标单一,“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转”这样一个情况。
诚然,中学语文教学视野过于单一,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
但体制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语文老师应该在可控范围之内,尽可能地开阔教学视野。
如果教学视野不开阔,一味追求考试升学率,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严重下降,也将严重导致教师的教学素质的下降和教学个性的丧失,最终教师将变成一个教书匠。
众所周知,语文课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问远较其他科目和课堂广阔。
因此,只要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开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难的。
但令人痛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及中学语文教师,出于追求升学率等目的,完全把语文课变成了“字词辨析、段落拆分讲解,试题练习”。
本该十分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摧毁得一千二净。
这些都是由于教学视野过于狭窄,教师教学个性丧失所导致的结果。
教学环境缺乏或不足。
大家知道,语文的学习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以英语教学为例,很多中国学生学英语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学了多年以后也还是哑巴英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
又以普通话的学习为例,南方人的普通话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为从小受到方言的影响太大的缘故。
同样的道理,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语文学习环境,也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图书馆、图书室,学生除了看语文课本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可读!可看的课外书籍了,难道语文的学习、语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从教材而来?于此,还存在另外一些认识误区。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2篇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第一篇: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本文将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
首先,教材改革是新课改的核心之一。
新课标的推出使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的课文内容被更加先进、多元的文化内容所取代。
同时,教材突出了学科的互联性,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这对于高中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取代。
新课改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新课改还提倡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新课改对评价体系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传统的基于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逐渐向品德、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转变。
新课改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发现和培养。
同时,新的评价体系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制和表现评价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改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中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环境。
然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育资源的落实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新课改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二篇: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意义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心得
最近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引起了我对物理教学深深的思考。
根据现状,分析弊端,结合形势,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想对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即: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思维的人。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读、研、点、练、悟”:
一、读:围绕教学目标,粗读、精读、品读,感知文本、感知教材
1.针对简单的知识要粗读。
俗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有些知识并不需要老师讲,通过学生读书就可以理解。
2.针对重点的知识要精读。
这样的知识往往不容易理解,学生应仔细地阅读。
当然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显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阅读有的放矢。
3.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通过看书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我把它叫品读。
粗读、精读、品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课前预习”。
二、研: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自研、互研相结合,研究文本
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但要注意以下两点:
1.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这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2.把基础好的与基础差的学生相间在其中,这是为了帮助差的学生。
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使他们学到优秀学生的先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
还可以一对一的帮助,差生就会慢慢转优。
三、点: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精点巧拨,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点区别于讲,学生分组讨论时,组内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存在分歧意见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
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对光源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月亮是光源,但有的学生持反对意见。
老师现在就需要去点拨,但不能就事说事。
这样既讲解了一些课外知识,又让学生理解了课内知识。
通过这样的引导点拨,学生不再是盲目跟从老师被动地学习,而是牢牢地抓住了学习的主动权,大胆而有目的地思维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后掌握的知识,是长期保存的,能灵活运用的。
四、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识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
如何找寻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练习注意以下三点:
1.要有梯度,要有层次。
练习题应由简到难,不可一下子把学生吓倒。
2.要注意当堂训练,而且要有针对性。
这样学生就能及时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3.要分层优化,不能吃“大锅饭”。
对优生要多给一些难题,多诱导他们去思考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含现代尖端科技的问题;对差生要立足书本,多引导他们巩固复习、把所学的书本内容灵活运用。
五、悟:学生感悟提升,收获是什么,困惑有什么
“课堂小结”对于一节完整的物理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
如:在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光沿直线传播”这个知识点的小结,老师只能说在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而这里重点是熟悉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
如果把“老师的总结”变为“学生的感悟”,这样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学习了噪声的产生与控制后,能升华成上课小声说话也是噪声,就达到了情感渗透的目的。
所以,把传统的“课堂小结”改为“课堂小悟”更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升华。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龙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