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一)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正是马克思本人强调,生产价格才是现实的竞争性资本主义经济中价格围绕其波动的中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联合论坛*北京)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至今已经有近140年了。在这期间,世界的经济和经济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站在当今世界经济和经济学的高度上来讨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真正科学地和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本文论述的是,如何在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高度上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含义。这里所说的"理解",是我们应当如何说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马克思本人可能没有这样明确地说明过他的这些用意,但是熟知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人将会承认,我们的解释阐发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

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本文的主要论点,本文首先将简要地说明,我们应当如何从当代社会科学的角度阐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含义。这也就是我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然后本文再转而讨论需要详细论述的理论问题:这种理解是否合乎马克思本人的原意,它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的含义与创造价值的劳动

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用于交换的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在围绕劳动价值论所发生的争论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劳动所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价值","价值"概念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劳动、哪些劳动创造这样的"价值"。

亚当*斯密最早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他在《国富论》中基本上把"价值"这个概念当作与"交换价值"、"自然价格"一样的概念来使用。他用这些概念表示商品价格背后的本质,表示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围绕其波动的中心。这就把劳动价值论当成了一个经验科学上的命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的大量论述给人留下了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似乎他的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也有着与亚当*斯密一样的含义。后来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转述也都是这样解释马克思所说的"价值"概念:价值是商品经济中价格围绕其波动的中心。

而本文所强调的最主要论点是:价值概念的上述含义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中并不重要。我们在本文的下一部分中将专门详细论述这个问题。这里需要的只是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赋予价值概念以更深刻得多的含义。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价值是从社会角度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所作的评价,是单个商品生产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由这样的价值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学上的具体体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精神在于,以商品生产社会中的价值决定问题为特例,强调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的劳动。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其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但是它强调,劳动之外的其它因素只是参与了使用价值即财富的生产。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

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哥达纲领批判》,第15页)。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之外的其它因素不创造价值,因为他把价值看作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看作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评价指标,而自然界等等因素当然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无关。从这种观点出发,那些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单纯由非劳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来的收入,就都是对他人劳动的"剥削"。

这样定义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回答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劳动、哪些劳动创造这样定义的价值。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不但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也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创造价值的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后者就是斯密著名的有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学说。

斯密从增进"国民财富"的目的出发,把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是"生产劳动",而将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是"非生产劳动"。在区分"生产的"和"非生产的"劳动时,斯密使用了法国重农学派的标准,根据能否产生净收益(剩余),来判定一种活动是否具有生产性。但是他不同意重农学派把生产劳动只限于农业劳动的观点,而强调所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都是"生产的"。尽管如此,斯密仍然坚持说一切不产生物质产品的劳动都是"不生产的"。

斯密对他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由所作的论证虽然并不严谨,但是却能使人清楚地看清他的真实动机。他之所以把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看作是"非生产劳动",主要目的在于想尽量减少家仆这一类的劳动者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家仆所作的劳动,如打扫卫生、端饭倒水,可以说是一种直接对个人产生效用的"纯服务"。斯密认为,这种劳动越多,"国民财富"就越少,因而将它视为"非生产劳动"(亚当*斯密,序论及全书设计、第二篇第三章)。从一般人的消费行为中我们可以推知,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为所享受到的"纯服务"付出等量的劳动,那就只有当每人平均消费的物质产品达到很高的数量之后,社会上才可以消费较多的"纯服务"。在有史以来的人类社会中,"纯服务"劳动者的数量比按这个标准推出的数量要大得多,这是由于社会中的收入分配极不平等,富人可以用自己极少部分的收入雇用许多的不得不作"纯服务"的穷人,而这些富人为要得到他们所支出的这部分收入,只须付出极少的"劳动",甚至根本不需付出任何劳动。这样,从事"纯服务"的劳动者多,只是标志着整个国家中的穷人多,标志着整个国家的贫穷。由于意识到了这样的相互关系,斯密才把所有不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都与"纯服务"的劳动一样看成是"非生产劳动"。在论证这种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斯密还提出了一个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生产劳动是能产生利润并使资本增殖的劳动(斯密,上卷303-304页)。

马克思的经济学剖析的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它当然要进一步发展亚当*斯密从生产方式上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生产劳动定义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由于沿袭了亚当*斯密的一些说法,马克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印象,似乎他也认为只有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就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了无休无止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辩论。

可是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忽略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中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部分:所谓"非生产的必要劳动"。在讨论商业流通费用时,马克思说,商业的劳动者"执行一种必要的职能","不过他的劳动的内容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他本身属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资本论》第二卷第149页)。这种"非生产的必要劳动",性质类似于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中所说的"交易费用",它在我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特征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无论马克思当初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关于生产和非生产劳动是怎样说的,我们现在都没有任何理由再拘泥于亚当*斯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其原因不仅在于时代变了,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社会环境变了,而且在于经济学的认识已经大大向前推进了:

首先是经济学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只要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和信息传递的成本,个人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