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讲课教案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
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
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
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 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
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
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
• 《说文》注云:‘古宗庙立碑系牲,后人因于 上纪功德。'是则宫室之碑,所以识日影;而 宗庙则以系牲也。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 其盖始于李斯一峰山之刻耳。……至《唐文 粹》、《宋文鉴》,则凡祠庙等碑与神道墓碑,
各为一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碑文,
后汉以来,作者渐盛,故有山川之碑,有城池
之碑,有宫室之碑,有桥道之碑,有坛井之碑,
经 戴传曾 王浩 杨凤 何兆武 李长之 何其芳 吴大观 任继愈
• 教育成效
•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300余人,
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
毕业生近4000人。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
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
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
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西南联大校旗
•校 歌
•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 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 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 雪。 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 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 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结合文章内容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 文》比较: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毛泽东撰写 ►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 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 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课文背景介绍
► 纪念碑事情的缘起
►
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于分家 和准备北归的事,在有一次清华的 校务会议上,梅贻琦说,我们在昆 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 下一个纪念品吧。会上我就提议, 留下一个有古典形式的纪念品。大 家都说好,就推我筹备这件事情。 我就筹备立一个完全合乎传统形式 的纪念碑。严格地说,这座纪念碑 并不是联大常委会正式决议建立的, 而是作为在联大中的人为了纪念联 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 最后的铭词大部分用校歌的词句, 可谓一稿二用。
(2) 用比喻的方法将三校的交 流合作比喻作“五色交辉、相 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合且 平”,化用了古代典籍的句子, 顺手拈来、造化天成。 (3)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起到的 学术中坚、转移风气的作用概 括到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一句话中,极为凝练。 (4)作者的还擅长用精警的句子 作煞尾,增加文章的力度和节 奏感,如“违千夫之喏喏,作 一士之谔谔”,都是思想和艺 术的完美结合的典范。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4期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第六讲《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贞元六书书影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解、学习、 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 的人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是冯友兰先生于1946年撰写,记载西南联合 大学始末的重要历史文献。纪念碑的揭幕, 标志着与抗战相始终的西南联合大学艰苦卓 绝的历史使命的结束。该文以浅近文言体写 成,叙事简洁而有法度,骈散相间,文采斐 然,洵为名作。
一、学习要点
❖ 1. 碑文所述之联大历史及其叙事方法。 ❖ 2. 碑文阐述的四项“可纪念者”。 ❖ 3.西南联大精神。 ❖ 4. 西南联大办学思想。
二、西南联合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简介
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 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 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西 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 南联大”。自1938年5月4日开学,至1946 年5月4日结束,在滇整八年。
❖ 2. 谈谈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识。 ❖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合
大学汇集三校菁华,兼容并蓄,奋发图强,师生们克服种种 困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 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 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 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 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 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 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 清华的会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 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这不对,清华没 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 在才刚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 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帐 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 闻一多就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 的“民主堡垒”的地位推到当时的最高 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潮。就 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 的历程。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 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
宗璞
►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
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抗战初期,西南 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车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 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 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田文军(),男,湖北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 AL OF SH ANG Q I U TEACHERS C OLLEGE Vol .25 No .2Februa r y .2009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田 文 军(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冯友兰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了自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先生还为西南联大填写了气势恢宏的校歌歌词,并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无论是歌词、碑文,还是“贞元六书”,都已成为西南联大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成为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键词:西南联大;冯友兰;校歌歌词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07-06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集聚中国的学术精英,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人才,创造出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冯友兰即是当年参与西南联大建设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不仅因为胡适不能到校履职而代理文学院院长职务,长期主持联大文学院工作,参与西南联大的管理与建设;而且在西南联大期间,写成“贞元六书”,建构自己的“新理学”思想系统,探求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道路,为国家的学术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时候,总结西南联大的历史与经验,为人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第一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
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
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冯友兰先生的“两束雄文”
冯友兰先生的“两束雄文”近读徐百柯《民国那些人》,为书中“钩沉”之名士风骨所感动,以此为索引,找到书中节录之冯友兰先生“两束雄文”全稿:《西南联合大学教务会议就教育部课程设置诸问题呈常委会函》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引录如下,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念“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之品质,且表怀念憧憬之情。
西南联合大学教务会议就教育部课程设置诸问题呈常委会函(1940年6月10日)敬启者,屡承示教育部廿八年十月十二日第25038号、廿八年八月十二日高壹3字第18892号、廿九年五月四日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以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
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
唯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日臻进步也。
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
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
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
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
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师严而后道尊,亦可谓道尊而后师严。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在教授固已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共29页共31页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西南联大的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西南联大的
校训、校歌、进行曲、碑文
沈素珍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6)011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冯先生随着清华大学流亡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民族兴亡"启示和激发"了冯先生的爱国情愫.为了复兴中华,他奋笔创造哲学体系.同时还直接投入联大的爱国活动.他出任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主席,与同仁们殚精竭虑地一起进行创作,其中著名的校歌、进行曲的歌词以及纪念碑的碑文.均出自冯先生之手.冯先生的美文极大地张扬和鼓舞了联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促使了师生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为联大培养爱国志士和世界一流人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青史.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沈素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J], 雷希
2.国立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重读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J], 田文军
3.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校歌之解绎 [J], 陈一军
4.从校训校歌探索高校办学的理念与启示——以西南联大、中央大学为例 [J], 李
连清
5.传承"西南联大精神",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
——以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为例 [J], 龙正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 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 就是最理想的。”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 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
1955 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 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 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 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 清华校长”。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罗庸、王力; 哲学方面的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贺麟、钱穆; 社会学方面的潘光旦、费孝通; 历史学方面的陈寅恪、吴宓、吴晗;逻 辑学方面的沈有鼎; 政治学方面的钱端升……
迄今为止,西南联大学子中已涌现出: 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
生、叶笃正; 六位“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国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 联合办学的学校。
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 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 月。
1938年1月19日 经国民政府最高 当局批准,长沙临 时大学决定西迁 昆明,300余名 师生组成的湘黔 滇旅行团1938年 2月20日从长沙 出发,行程1671 公里,其中步行 1300公里,相当 于长征路程的十 分之一。
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 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 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 复校。
西南联合大学
钱穆先生曾经鼓励联大学子 要“用上前线的激情来读
书”。
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 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
50多年前,站在这些简陋校舍讲台上的教员中有: 数学方面的华罗庚、陈省身; 物理学方面的周培源、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 语言文学方面的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
“选科制”改革1917年在北大就已开始,到 西南联大之时,“选科制”已经十分完善。 “转系很容易,写申请书,系主任同意就可 以。一年级读普通课,学分都承认,所以转 就比较容易。”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现年86岁的何兆武先 生回忆说,他在联大七年一共读过四个院系, 一年级读工学院,转到历史系,然后考了哲 学系的研究生,因病休学又改行学外语。
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 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 的自由。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冯友兰把自己在联大期间所著文章结集出版, 名之《南渡集》。
费孝通先生和他的伙伴 们在呈贡的“魁阁”建 立工作站,开展田野调 查,进行社会学和人类 学的研究。
西南联大学生当年转系十分普遍,杨振宁, 进联大时报考的是化学系,后来改读物理。
蒋梦麟
“蒋梦麟在西南联大时的不争,成就了西 南联大。如果争的话,就成西北联大了”, 马勇这样评价蒋的“无为”。
西北联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 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 研究院等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离析。
这次南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全新的意义,它 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走出象 牙塔,去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并研究社会的 文化活动。联大师生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了 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
闻一多和任继愈都在旅行团中。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 (1889-1962) 字月涵,天津 人
北京大学校 长蒋梦麟 (18861964) 字兆 贤,浙江余 姚人
南开大学校 长张伯苓 (18761951) 名寿 春,天津人
梅贻琦
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 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他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 亦正是世界上经受巨大变化的时期,将来有许 多组织或要沿革,有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 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 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办法,才可以 免除将来冒险的试验,无谓的牺牲。”
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 8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大学独立、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制度的 保障,西南联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学术 的自由。
邹承鲁(中国生命科学的泰斗,中国科学院 院士)说: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 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 力”。
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 陈寅恪、赵元任,特别是陈寅恪与赵元任, “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