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学大纲最新版

中小学教学大纲最新版

中小学教学大纲最新版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和关注。

教学大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文件,起着指导和规范教学工作的关键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小学教学大纲也不断进行修订与更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

一、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概述中小学教学大纲,简称教材,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一种教育管理文书。

它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目标等。

教材的制定是为了统一学校的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一致的教育资源。

教材的发布由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门负责。

二、教材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学大纲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首先,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是指导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教材明确了学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其次,教材对于保障学生权益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材还承载着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

编写一部好的教材,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学大纲的特点中小学教学大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性:教学大纲包含了一整套教学要素,从知识的分类到学科的分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材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和协调。

2.针对性:教学大纲按照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了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目标。

教材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3.创新性:随着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材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

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适应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既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又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材的修订与更新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36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1.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学》教学大纲教学用书: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方式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

地方政府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学》这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实际运转和改革进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地方政府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地方政府是怎样对地方事务进行管理的,理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具体行政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等基本问题掌握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地方政府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方政府管理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方政府具体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关于国家结构的基本理论(4课时)一、国家二、国家结构形式三、单一制四、联邦制五、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主要区别第二章关于地方政府的基本理论(4课时)一、政府概论二、地方政府三、地方分权四、地方自治五、地方治理第三章地方政府责任(3课时)一、政府责任二、地方政府责任机制三、地方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第四章比较研究(3课时)一、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二、现代西方社会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三、西方国家政府间关系的总体特征四、个案分析第五章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3课时)一、关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指导思想二、实现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机制三、中国中央地方关系的历史第六章省政府过程(3课时)一、省制沿革二、省政治权力结构三、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四、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五、省际关系六、自治地方政府过程第七章中国农村政府过程(4课时)一、县制沿革与县政特点二、省—(地、市)—县政府过程三、县—乡(镇)政府过程四、农村社会的治理结构五、目前县、乡、村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第八章中国城市政府过程(4课时)一、市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二、市—区政府过程三、市辖区—街政府过程四、居民委员会第九章地方政府改革(4课时)一、西方地方政府改革的兴起二、西方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容三、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历史四、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容五、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难点四考核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一、名词解释地方政府地方治理中央集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分权中央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基层地方政府行政区划地方制度联邦制地方立法机关政府职能地方立法权村民自治地方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分税制单一制二、单选题1.乡镇人民政府是:A.基层政府机关B.群众自治组织C.社会组织D.派出机关2、在西方,最早掀起地方政府改革私有化过程的是()A 德国B英国 C 法国D美国3、各级人大的代表名额,由()人大常委会依选举法的规定确定。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

2011年第四次修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总课时量:54课时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

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3.党政关系及其规范化教学重点: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党政关系规范会第三单元中国阶级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6课时)教学要求: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社会阶层分化对政府体制改革以及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重点要求学生熟悉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了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发展趋势,为分析中国政府与政治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管理科学化、高校化的学科。

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设置、运转规律及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与改革。

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

它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在公共管理系的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娴熟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教学要求:了解行政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基本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掌握行政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与特点。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概述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三、行政管理学的特点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一、我国行政管理学的意义二、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现状三、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原则第二章西方行政管理学的演进教学要求:了解行政学做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学科的特点等,基本掌握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几个不同时期主要特点及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形成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西方行政学产生的原因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三、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二节行为科学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三节多元发展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四节公共管理时期的西方行政学一、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二、主要特点和简要评价第三章行政体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行政体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理解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理解并掌握行政体制改革的作用和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第一节行政体制概述一、行政体制的含义二、行政体制的功能第二节行政体制的类型和模式一、行政体制的类型二、行政体制的模式第三节行政环境与行政体制一、行政环境述要二、行政环境与行政体制的互动第四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沿革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三、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第四章行政职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行政职能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西方行政职能理论的演化;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以及政府行为与角色的转换;了解政府实现其基本职能所采用的主要手段。

(完整版)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3、学时/学分:54/3二、课程简介公共管理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处理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总称。

《公共管理》课程就是对公共管理的原则、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介绍和展开,它包括公共管理的主体、职能、层级、决策、资源、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电子技术以及公共管理发展的前景等主要内容。

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公共管理》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专业核心课程,是MPA 课程体系中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不仅为MPA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提供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实际公共管理的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MPA 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

该课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的实际公共管理和治理过程,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课程的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3、案例教学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1、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讨论2、学生必须写作案例分析报告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讲概论:公共管理(6学时)➢案例第二讲公共组织:公共管理主体(4学时)➢案例➢习题第三讲公共管理职能:理论与边界(4学时)➢案例➢习题第四讲公共管理层级:中央与地方关系(4学时)➢案例➢习题第五讲公共管理决策:形成与运行(4学时)➢案例➢习题第六讲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完善(4学时)➢案例➢习题第七讲公共管理部门:现状与改革(4学时)➢案例➢习题第八讲公共管理部门绩效评估:类型与方法(4学时)➢案例➢习题第九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借鉴(4学时)➢案例➢习题第十讲非政府公共管理:中介组织的发展(4学时)➢案例➢习题第十一讲基层公共管理:社区发展(4学时)➢案例➢习题第十二讲公共管理的新领域:E政府(4学时)➢案例考试(含复习)(4学时)六、课程的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1、考核办法:讨论+案例+堂上开卷2、评分标准:讨论20%+案例报告30%+卷面50%七、课程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监督学》课程教学大纲

《监督学》课程教学大纲

《监督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监督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专科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监督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正确实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促进和发展民主政治,保障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有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故此,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监督机关在推进廉政勤政建设中职能作用,是构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体系的关键所在。

监督制度的重要价值以及监督实践的客观需要,不断地推动着监督学学科的迅速发展,自我丰富和自我创新;而监督学学科体系的日臻完善,又为监督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

众所周知,监督学是着重研究监督理论与监督思想、监督制度与监督机制、监督历史与监督演进、监督方式与监督方法,并揭示监督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监督学的研究涉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和交叉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中外监督理论、不同国家监督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的实践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同时,从预防的视角,深刻了解政府决策失误、不依法行政的的制度原因及其危害性,能够从监督的视角提出完善我国廉政监督与勤政监督的政策性建议与制度构想。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廉政与勤政意识,实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课程的教学任务1、通过监督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深刻领会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监督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正确的廉政勤政观。

《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二、学时:48(实践学时16)三、学分:3四、适用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五、先修课程:管理学、政治学六、课程性质:专业基础七、参考教材:---八、课程地位行政管理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和政治学、管理学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并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活动、行政监督、行政管理法制和行政管理目的的基础上认识行政管理规律,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

九、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在学习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活动、行政监督、行政管理法制和行政管理效率、行政改革等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十、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方法一、行政与行政管理学的含义(熟练掌握)二、行政管理的主体(掌握)三、行政管理的客体(了解)四、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五、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六、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七、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1.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2.行政管理学与行政法学3.行政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4.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二、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了解)三、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了解)四、西方现代行政现象(了解)第三节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理论(了解)二、中国近现代的行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了解)三、中国行政学发展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讲授行政的基本内涵;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注意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讲解。

复习思考题:1、行政与公共行政权力的含义2、简述行政与管理、行政与政治的区别3、简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4、行政管理学的特点有哪些?5、简述西方行政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主要思想第二章行政原理第一节概述一、含义(掌握)二、特点(掌握)1.实践性2.综合性3.动态性三、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封闭原理1、含义(掌握)2、运行(掌握)3、运用封闭原理的注意事项(了解)第二节人主原理及相应的几个原理一、人主原理(熟练掌握)1.含义2.基本思想二、激励原理(掌握)三、能级相称原理(熟练掌握)四、领导行为原理(掌握)第三节系统原理及相应的几个原理一、系统原理(熟练掌握)1.含义2.特征二、整分合原理(掌握)三、反馈原理(熟练掌握)第四节弹性和权变原理一、弹性原理(熟练掌握)1.弹性原理的含义2.管理弹性的分类二、权变原理(熟练掌握)第三章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一、行政环境的含义(掌握)二、行政环境的特征(掌握)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4.多变性三、行政环境的分类(了解)1.按地域划分2.按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作用的层次划分四、行政生态学的兴起(掌握)1.历史背景2.代表人物和观点第二节行政境与行政管理一、行政环境决定、制约行政管理(掌握)二、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反作用(掌握)教学要求:重点讲授行政环境的含义;行政环境的特征和分类;行政生态学的兴起;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辩证关系。

地方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缘起以及经验定位的分析,链接学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观念,以此深刻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复杂性,理解现代国家地方政府行为的一般性知识,以及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地方性问题,学会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批判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地方政府学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地方政府学基本知识谱系,以及带领学生体验地方政府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地方治理问题分析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运用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地方治理等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第一讲地方政府学的理论基础1、讲课内容:本讲以“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1、掌握在理论与制度层面地方政府的法理基础;2、通过历史演变和国别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比较优势。

3、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1、讲课内容:本讲以“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两个主题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1、在理论与制度层面掌握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设置和政治机理;2、让学生清晰掌握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定位地方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地方性。

3、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ContemporaryChinese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课程代码113302101235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时/学分32/2课程性质必修实践学时0责任教师课外学时0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是研究中国政府的结构、关系及其实际运行状况的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分析党政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考察基层治理、政府的决策与政策执行过程,探讨政府改革与政府发展问题。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s a course to study the structure,relationship and actual opera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examine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and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 reform and government development.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为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中国政府的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政府的实际运行状况。

2024年度行政管理专业《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度行政管理专业《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与管理
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实施步骤、管理方 法和监督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17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模 式
介绍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不同模式,如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私合营等。
2024/3/24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评价
阐述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进行评价,包 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步骤等。
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回顾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介绍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 的现状,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与目标
探讨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 发展目标,如均等化、智能化、多元化等。
20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与改革
2024/3/24
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与改革
2024/3/24
23
城市环境问题及成因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 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 口密集、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 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环境带来 巨大压力。
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 水、废渣等污染物,严重破坏生 态环境,影响居民健康。
生活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水 等污染物,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 重要来源。
7
市政体制概述
市政体制的类型及其比较
市政体制的历史演变与发 展
市政体制的概念、特点和 作用
01
2024/3/24
03 02
8
市政职能分析
市政职能的含义和范围
市政职能的确定与配置
市政职能的履行与评估
2024/3/24
9
市政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从理论上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知识,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时数计划学时: 36 学时三、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除了课堂讲授知识,教师还按各章学习内容为学生安排参考阅读材料,目的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考,学生们可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扩大知识面。

2.课堂讲授与课堂随机提问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课程内容抓住重点或难点向学生提问,从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要求及内容地方政府治理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框架,二是把治理理论引向中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

地方政府治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运用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方政府概述一、国家、政府与社会(一)什么是国家(二)政府:国家主权的执行者(三)“社会”的概念二、地方政府的内涵和特征(一)地方政府的内涵(二)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三、地方政府的类型(一)按地方制度划分的地方政府(二)按设置目的划分地方政府(三)按行政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四、地方政府的价值(一)政治层面的价值(二)社会层面的价值第二节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一)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历史回顾(二)西方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现状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对象与方法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梳理地方政府相关的基本问题(二)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一)研究的对象(二)研究的内容三、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方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二)历史分析的方法(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四)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题: 1. 简析国家、政府、社会的关系。

2.简述地方政府的类型和特征。

3.如何认识地方政府的价值?第二章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第一节中国地方政府权力概述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内涵(一)什么是权力(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界定(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类型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特征(一)内在特征(二)外在特征第二节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获得路径(一)根本授权(二)转授权(三)特别授予(四)出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创设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概述(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现状(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三、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一)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过程(二)中国地方政府权力运作方式四、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权力制约——地方政府权限(二)地方政府权力的道德制约(三)公民权利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制约第三节中国地方政府权力的现代化一、地方政府权力的理性化(一)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基本内涵(二)地方政府权力理性化的实现途径二、地方政府权力的制度化(一)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基本内涵(二)地方政府权力制度化的实现路径三、地方政府权力的民主化(一)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二)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实现路径思考题: 1. 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2.地方政府权力民主化的基本内涵。

3.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第三章中国地方政府结构第一节中国地方政府结构概述一、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二、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一)纵向组合的层级化(二)横向组合的类型化三、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特征(一)系统性(二)能动性(三)相对稳定性第二节中国地方政府基本结构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一)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层级(二)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法律规定(三)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特征(四)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发展二、中国地方政府类型结构(一)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二)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三)特别行政区政府三、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条块结构(一)地方政府条块结构概述(二)地方政府条块的法律规定(三)地方政府条块结构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地方政府与其他政权机关的关系一、地方政府与党委(一)主要特征(二)地方政府与党委结构关系面临的挑战二、地方政府与人大三、地方政府与司法机关四、地方政府与政协思考题: 1. 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

2.简述地方政府结构的特征。

3.简述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第一节地方政府职能概述一、政府职能的内涵、特点及分类(一)政府职能的内涵(二)政府职能的特点(三)政府职能的分类二、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及特点(一)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二)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三、地方政府职能的意义(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地方政府机构的主要依据(二)地方政府职能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运行方向和内容(三)地方政府职能是确定和划分地方政府职权的基础和依据(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是变革地方政府机构及其活动方式的重要前提第二节中国各类地方政府职能一、一般地方政府职能(一)法律法规的视角(二)财政支出体系的视角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能(一)民族性之维(二)地方自治权之维三、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一)管理经济事务(二)管理文化、社会事务(三)管理对外事务第三节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一)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实现“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需要(三)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需要(四)转型地方政府职能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需要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一)地方政府职能“欠位”(二)地方政府职能“缺位”(三)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四)地方政府职能“越位”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一)地方政府职能“到位”:追求综合效益(二)地方政府职能“补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地方政府职能“正位”:还权于市场与社会(四)地方政府职能“退位”:从管制型到服务性思考题: 1. 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及类型。

2.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特点。

3.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职能。

第五章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第一节地方政府间关系概述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内涵(一)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界定(二)考察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维度二、影响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因素(一)政治结构(二)经济结构(三)历史文化传统(四)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第二节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形态及其理论(一)中央集权主义(二)地方分权主义(三)均权主义二、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迁(一)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二)第一次权力下放(三)第二次权力下放(四)改革开放后的简政放权三、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一)中央与一般地方政府职能间关系的基本内容(二)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基本内容(三)“一国两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四、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结构性调整(一)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必要性(二)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路径选择第三节地方政府间关系一、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一)统计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二)跨区域政府间的关系(三)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三、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走向第四节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和特征(一)什么是非政府组织(二)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三)非政府组织的分类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一)萌发期(1978 年 -1984 年)(二)发展期(1984 年 -1989 年)(三)低潮期(1989 年 -1993 年)(四)膨胀期(1993 年 -1998 年)(五)规范期( 1998 年 - 至今)三、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四、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一)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二)地方政府与政府组织的冲突关系思考题: 1. 影响府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简述当前我国的样地关系。

3.简述地方政府间的纵横向关系。

第六章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第一节地方公共财政概述一、地方公共财政的内涵(一)什么是公共财政(二)什么是地方公共财政二、地方公共财政存在的理由:理论与实践(一)理论之维(二)实践之维三、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四、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一) 1950 年 ~1952 年: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体制(二) 1953 年 ~1979 年: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体制(三) 1980 年 ~1993 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四) 1994 年至今:分税制财政体制第二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与支出分析一、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第三节地方公共财政风险一、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内涵二、地方公共财政的表现形式三、地方公共风险的成因四、预防和化解地方公共财政风险的对策第四节当代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一、现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二、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走向思考题: 1. 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点。

2.简述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3.简述我国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中国地方自治第一节地方自治概述一、地方自治的概念二、地方自治学说(一)保护说(二)钦定说(三)传来说(四)制度性保障说(五)人民主权说三、中国地方自治的起源与嬗变(一)近代史上中国地方自治的三次实践(二)我国当前三种地方自治形式的变迁(三)当前我国地方自治现状及特点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特征(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特征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成和发展(一)探索阶段(二)深入发展阶段(三)日趋完善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坚持国家统一原则(二)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第三节特别行政区自治一、特别行政区自治的涵义二、特别行政区自治的特点(一)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二)特别行政区实行不同于内地的政治制度(三)特别行政区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原则三、港澳特别行政区自治状况(一)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二)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第四节基层群众自治一、基层群众自治的形成和发展二、基层群众自治的意义(一)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了民主化进程(二)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三)基层群众自治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举措三、城市社区自治(一)城市社区自治的治理模式(二)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制约因素(三)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方向四、农村基层自治(一)农村基层自治的内涵(二)农村基层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农村基层发展的发展方向思考题: 1. 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