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母亲河 长江之歌》精品教案_4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母亲河 长江之歌》精品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74e0b0e8195f312b3069a53f.png)
3 母亲河长江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词“风采”“情怀”“荡涤”“磅礴”等词的具体含义。
3.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推动新的时代”等诗句的含义。
4.,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河——长江的热、赞美之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对勤劳的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推动新的时代”等诗句的含义。
带着赞美、自豪、热爱的情感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的情怀”的具体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话说长江,激发情趣。
1.老师引入: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与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与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有了生机盎然。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长江的风采。
(师板书“长江”)2.PPT展示长江风采(图片、轻音乐)。
3.师: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用一句话来介绍。
(学生结合资料,也可凭积累。
)4.师过渡:长江,她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她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栏目摄制组来到了长江边,记录下了长江两岸神奇的自然,厚重的人文,人们的生活状态。
《话说长江》播出时,万人空巷,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每到周日晚就去观看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宴。
这条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
二、了解歌词,欣赏歌曲,初谈感受。
1.师:沈阳军区歌舞团一位创作员——胡宏伟深情地写下了诗歌《长江之歌》(师板书“之歌”),并被选中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第03讲.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三单元 母亲河.教师版(2)
![第03讲.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三单元 母亲河.教师版(2)](https://img.taocdn.com/s3/m/b3b6e246a45177232f60a2c8.png)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2、能抓住人物品质或特点写具体,把人物形象写鲜明写丰满。
3、能以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或特点。
4、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目标第三讲母亲河【课前热身】【故事阅读】值得尊敬的母亲孟母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基础知识考点介绍 课内知识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2018-2019学年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母亲河 古诗二首
![2018-2019学年北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3母亲河 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ff3485f1551810a6f5248653.png)
1古 诗 二 首凉 州 词(唐)王之涣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吗?]释义: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②这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的目的是什么?]释义: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哀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浪 淘 沙(唐)刘禹锡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③这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九曲” “自天涯”对描写黄河起了什么作用?]释义: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5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④你从中读懂了什么?]释义: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1☜ 2 ①首句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次句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②告诉我们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俗,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之情。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4 ③这两句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
5④这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汉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想象丰富,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古诗,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解词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 母亲河 古诗二首》优质课课件_3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 母亲河 古诗二首》优质课课件_3](https://img.taocdn.com/s3/m/f1e05d153169a4517723a3fb.png)
边塞诗人
•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战争成了唐 代边塞诗反映的内容
• 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 深体会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
边塞诗
•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 《已亥岁二首》
今为羌笛出塞声, 使我三军泪如雨。
• 黄尘足今古, • 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颀《古意》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 闻笛》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 柳永《雨霖铃》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 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 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反对战争 呼唤和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羌笛: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 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 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 何须 • 怨杨柳
凉州词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 • 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 六年,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 • 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第03讲.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三单元 母亲河.教师版
![第03讲.北师大版六年级第三单元 母亲河.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f4777e77232f60ddcca1c8.png)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2、能抓住人物品质或特点写具体,把人物形象写鲜明写丰满。
3、能以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或特点。
4、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目标第三讲母亲河【课前热身】【故事阅读】值得尊敬的母亲孟母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基础知识考点介绍 课内知识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3d22799be45c3b3566ec8b1a.png)
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作者:李建花(小学语文甘肃张掖临泽三期小学语文一班)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母亲河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所在班级情况:本班的学生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把识字和朗读放在第一位,有着较强的识字能力和扎实的朗读基础。
在这一课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我们自创的识字方法板很快掌握本课生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够感悟到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
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歌词赞美长江,并不是直接描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而是从人们对长江的真情实感入手,将长江比作母亲,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对母亲的赞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7d6afbd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2.png)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母亲河》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母亲河》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鼓励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环境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以及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文化价值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学生练习册•板书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课题(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对长江的了解程度,提问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课文(10分钟)•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母亲河》,发现关键词汇,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城市。
3. 解读课文(15分钟)•结合PPT,呈现长江的地图和相关图片,解读长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长江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
4. 合作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长江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与长江相关的例子。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以主持人身份邀请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观点。
5. 检查讨论(10分钟)•随机选择几个小组的代表,让他们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与课文进行对比,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6.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提供书写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环保建议写在纸上,并与同桌分享。
7. 总结回顾(5分钟)•总结本堂课主要内容,概括长江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和环保意义。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课堂所学。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长江的作文,包括长江的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和环保保护意义等方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母亲河 古诗二首》精品教案_5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母亲河 古诗二首》精品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e9b9cf1a58fb770bf68a5530.png)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古诗描写的雄浑辽远,大浪淘沙的景象。
2.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二.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伴随着黄河涛声这首儿歌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听着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有关黄河的动人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有学习过有关黄河的古诗,谁来给大家朗诵一下通过黄河入海流,我们知道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故事,看诗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黄河,要借黄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二)初读古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古诗是七言绝句,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要读准确,注意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1.在读之前,我们来看看哪个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指导书写2.诗应该怎样停顿呢?在书上用斜线画出停顿。
3.自由练习读一读4.指名朗读三.学习古诗1.那我们学习古诗需要哪些内容?2.老师把我们学习古诗的内容概括为三步3.我们看下大屏幕,请同学们读一下自学提示4.全班交流汇报第一首古诗:读一下前2句话王之涣在吟出这首诗前,眼前肯定出现过很多景物,经过筛选最终选的什么?所以前两句写得是景。
范仲淹的《渔家傲》也有一句诗写出来这种意境,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孤城的意思指的什么?王昌龄写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当时的作用指的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里指什么意思?还有哪里有双关的修辞?师:但是诗人以何须怨的委婉语气宽慰吹笛的人思乡情重,乡愁难尽,但自己戍边卫国,责任重大,要继续坚守在这片孤城中,这样就使全诗的悲凉蕴含了慷慨悲壮之情,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凉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如果你是边疆将士,你有什么心里话对家人说的吗?关于这首古诗还有一个故事,旗亭画壁。
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第二首古诗:哪句是想象,哪句是现实?四.拓展黄河的诗句五.拓展边塞诗看图片,猜古诗六.课后作业。
母亲河(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母亲河(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dc2a46fd0a79563d1e7218.png)
母亲河(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课堂口语交际的能力;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导语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中,“河”专指黄河。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进行黄河巡礼第一站: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1.引语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2.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3.小结过渡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1.导入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解说词)3.品读黄河a.读: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找同学诵读b.品: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听后的感受c.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4.小结过渡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第三单元母亲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母亲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80ed6cf7ec4afe04a1df60.png)
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这几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以“长江”或“黄河”为主题。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峡之秋》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通过对三峡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古诗二首》中,《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思乡情;《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爱护母亲河,关注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4、识字学词。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5、在阅读中继续学习标注的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6、学习摘录笔记,结合单元主题理解和积累词语、句子。
7、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情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9课时左右五、单元知识树【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同时积累美词佳句;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长江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预习问题生成单】1、查找长江母亲河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识字学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文理解,体会情感。
4、在感触深的地方作批注。
5、读文后提问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作者:李建花(小学语文甘肃张掖临泽三期小学语文一班)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三母亲河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母亲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所在班级情况:本班的学生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把识字和朗读放在第一位,有着较强的识字能力和扎实的朗读基础。
在这一课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我们自创的识字方法板很快掌握本课生字,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能够感悟到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
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歌词赞美长江,并不是直接描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而是从人们对长江的真情实感入手,将长江比作母亲,用第二人称直接抒发对母亲的赞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
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
3.《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朗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理解歌词。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3.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请听《长江之歌》,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4.练习朗读课文。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读:从祖国的最西部“雪山” 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东海” 奔去,她有无穷的源泉,无尽的力量。
再读这几句。
(2)指名读——评价——再次练习读。
(从雪山走来,带着无穷的源泉,是那样从容;向东海奔去,是那样大气恢弘。
读书时要由轻到重,语气逐渐加强。
突出长江的变化。
)(3)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几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赞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宽阔;把长江拟人化,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读出深情、大气的语气。
(4)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长江,你一泻千里,源远流长,滋润两岸的土地,哺育各族儿女,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我们赞美长江……(学生接读)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5)自由练习朗读第一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6)汇报朗读,升华情感。
(7)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二)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远古”是指遥远的古代,她有悠久的历史,她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奔腾不息,她那磅礴的气势惊天动地,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灌溉着如花般美丽的国土,滋润着两岸的人民。
她有着青春的活力,她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指导朗读第2节。
(3)背诵第2节。
(4)体会课文的两段是怎样对应着写的。
请同学寻找两段中一样的部分,用斜线画出。
第一部分的“走”、“奔”句与第二段中第一句“走”、“奔”句对比,体现了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两部分都用:“你用……”句式,她养育人民,灌溉国土,推动时代发展……表达了长江母亲的博大无私,抒发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两部分最后5、6句相同,反复吟诵,更加深情地赞美长江,使人在感受长江的伟大的同时,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三)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从长江的源远流长,奔腾浩荡的特点生发开去,赋予长江一种豪迈、奋进的精神气质。
她宏伟博大、多姿多彩;她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2、练习朗读。
3、学唱歌曲。
板书设计:长江之歌源远流长——实写哺育挽起赞美依恋历史悠久——虚写灌溉推动赞美依恋作业设计:1.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教学资料及资源:《话说长江》片断、课件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三国演义》片头曲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2.词语解释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摇曳:摇荡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全班讨论,得出结论:(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
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
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
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景色的特点是什么?二.探究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1.本文在写景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并体会它的作用?比喻:“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巨蟒,表现出了长江宏大的气势。
拟人:“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赋予长江以生机和灵性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
”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三、朗读练习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同学评议。
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
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
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
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
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拓展学习: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者是《哈尔滨之秋》要求进行细致的观察,写出具有本地特点的秋天的景色。
并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写完后出示一两篇,进行交流。
五、教师小结壮美的三峡让作者感慨万千,在这美好的团圆的夜晚,他思念着没有回到母亲怀抱的亲人。
就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吧!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橘树明丽中午——长江热烈下午——雾青而透明夜晚——长江宁静峡谷神秘教学反思:《课标》中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
”介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本着这个理念,教学设计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合作探索,团结互助,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让学生的的自感自悟,互帮互学取代老师的讲解,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服务。
这次的教学活动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按照阅读提示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获得知识、体验,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