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

合集下载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结构3. 对联的韵律特点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5.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结构及韵律特点2.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3. 对联的鉴赏能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引导学生领悟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分组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介绍对联的上下联、横批等要素。

3. 分析对联的韵律特点:讲解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

4.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经典对联,总结创作规律。

5. 小组合作创作对联:分组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展示和评价:挑选优秀对联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7.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对联,如春联、寿联、挽联等,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对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古迹、名胜等地,了解对联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联创作: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对联教材,提供系统的对联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对联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100分,语文180分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过程一、导课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幻灯片展示课题)二、关于对联的常识1、起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悬挂桃符以避邪,而到了唐以后,就有了贴门神的习俗,哪两个门神呢?(生答秦叔宝、尉迟恭)此风保留至今。

现在我们不仅贴门神,还贴春联,用来表示美好的祝愿。

相传最早的春联为五代孟昶所作(幻灯片展示此联)2、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当、词性相同、语意相关或相反、平仄相对(不作要求)。

师逐条适作解释,后以黑板上的“群贤毕至”联为例分析其对仗特点。

3、平仄:仄起平收。

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仄声在现代汉语中指上声和去声(即三、四声)。

以本班运动会口号“凌云塔下展风采;黄河水滨扬威名”联析平仄、对仗。

此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符合我们在运动会上的表现(高一九班勇夺运动会团体第一名)4、书写与张贴:竖行书写,无标点,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三、名联赏析生齐读《笠翁对韵》选段,回顾对对子的要求;析“孙行者”联、茅盾纪念馆联。

1、赏析书院学堂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联,以万卷书对百年树,妙。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闻窗外事)补充欣赏联(幻灯片展示如下)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此地亦山水圣地,有山曰白云,有水名黄河,我们更应寄意山水,陶冶性情。

高中对联教案

高中对联教案

高中对联教案【篇一:《奇妙的对联》教案】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 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 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 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设想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

谜底是什么?对联?注意“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准确地说应该是什么?对了,谜底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看对联。

但是,我们对对联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什么基本的特点?该怎样张贴?如何尝试创作简单的对联?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对联常识:同学们都看过对联,都记得一些对联。

谁先来把你最熟悉的对联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找三到四个同学)请你们结合生活,再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对联,好吗?【请学生齐读“对联常识”】。

三、对联特点: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对联有什么基本的特点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1、请在座的各位当回医生,给下面这幅对联号号脉,看它对仗是否工整?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下联: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对联的两个特点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板书)。

就是上联有几个字,下联也要有几个字。

大家记下来,对联基本要求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这个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违反这个规则就不成对联了。

但也有特例,比如说民国时候,袁世凯死后,有人就写了副上下联字数不同的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大家看这个对联,“万岁”对“千古”,可以,但“袁世凯”对“中华民国”,三个字对四个字,在规则上当然不行,可是这副联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里面有个寓意,暗含了什么意思,有没有同学能看出来的?【暗含的意思就是妄图称帝的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是中华民国的罪人。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3. 对联的分类和玩法。

4. 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创作对联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对联的分类和玩法,欣赏和评价对联的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趣味对联故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对联的起源、特点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对联,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对联的分类和玩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收集对联,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对联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对联的准确性、创意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收集对联的作业,评估其认真程度和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创作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对对联文化的理解。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鼓励,以及是否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时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对联比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文学素养。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湖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如平仄、对仗、意境等。

培养学生编写对联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对联的起源,如古代的桃符、春联等。

讲解对联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介绍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基本要素。

3. 对联的应用讲解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日、庆典、装饰等。

举例说明对联在不同场合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编写对联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的运用。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结构。

2. 示范法: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并进行交流、评价。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编写对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讲解对联的结构,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

举例说明对联中的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3. 示例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给出示例,分析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4. 练习编写对联: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注意运用平仄、对仗、意境等要素。

分组交流、讨论,相互评价、修改。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对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题材自选,要求体现个性和创意。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最新5篇】教学重点和难点篇一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奇妙的对联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对联练习,在对联写练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尝试初步的对联练习。

1、诗歌的体裁。

2、修辞中的对仗。

提问启发讨论多媒体设备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疑有讽己之意,叫人把竹砍掉。

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

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对联很奇妙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对联,揭开她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提问:1、什么叫做对联?2、对联由哪几部分组成?3、对联的要求是什么?4、怎么书写和张贴对联?三、走近对联1、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相“联”。

对联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特点是偶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

)2、对联的起源:(1)、秦汉以前,人们就有悬挂桃符的风俗。

后来人们在大门上左右两边位置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鬼。

这就是门神。

到了唐代,人们把桃符上门神的画像换成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他二人也被奉为门神。

(2)、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王孟昶在一次新年到来之际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奉长春”两句,此被视为中国第一副对联。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__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2)学会编写对联,并能运用对联表达情感、描绘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讨论,掌握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2)运用对联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2. 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内在意境和韵律的把握;2.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对联。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案例、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对联,引导学生欣赏、思考;(2)学生分享对联欣赏的心得。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1)教师讲解对联的定义、起源和发展;(2)学生跟随教师总结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则。

3. 分析对联的构思和创作方法(1)教师分析对联的构思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内在意境;(2)学生讨论、总结对联的创作方法。

4. 实践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编写对联;(2)学生现场编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联,分享创作心得;(2)教师评价学生的对联作品,给予肯定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创作方法。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编写一副对联,表达对家人的祝福或描绘家庭景象。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春联、挽联等;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对联在各地域的特点和差异。

七、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联比赛,看谁编写出的对联更具创意和意境;2. 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华,评选出最佳对联作品。

八、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对联中所蕴含的亲情、友情、爱国情等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情感体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对联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培养合作、交流、分享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平仄、韵律的运用。

(2) 创意编写具有个性特色的对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构成规则。

3. 课堂讲解:(1)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平仄、韵律运用。

4. 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5. 分享展示:(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编写一副对联,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2. 学生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在民间的应用和流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多参与对联创作活动,提高对联水平。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联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编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对联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团队协作和讨论的能力。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奇异的对联》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1、驾驭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觉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宝,它既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会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异的对联)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学问模块:相识对联】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高校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

当时闻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假如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学生回答,老师赐予充分的确定。

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当去“对”。

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探讨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觉几条就说几条。

不要求四平八稳,说出一点也可。

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主动确定。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对联,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学生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创作的品质,提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创作结构完整、对仗工整的对联。

难点:对仗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创作具有创意和个性化的对联。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联示例和参考资料。

学生准备纸笔和创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结构、对仗、平仄等。

教师举例说明对联的修辞手法和创作要求。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分析给出的对联示例。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对仗的技巧。

4. 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或小组合作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对联的创作质量,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学生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分类和应用,如春联、横幅等。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对联,如诗意对联、幽默对联等。

学生可以参加对联比赛或活动,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对联文化,培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联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掌握对联的节奏和韵律。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4篇)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篇1奇妙的对联【学习导航】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资料链接】一、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

二、对联的种类: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1、春联。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

所谓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

节日楹联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教师节联)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

(“八一”节联)3、婚联。

所谓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或见于大门、洞房门,或见于妆台旁、花轿上……其主要内容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赞美、夸奖、祝愿以及婚嫁的喜庆场面等。

荷开并蒂;芍结双花。

箫管并举;凤凰来仪。

欢庆此日成佳偶;且喜今朝结良缘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以上都是旧时常见的婚联,现在许多人在撰写婚联时则喜欢推陈出新,比如有的以双方职业入联,有的赞颂新事新办:眼镜大夫,采中西,治顽疾,药到病除,交称华佗扁鹊;(医生)斯文小姐,呕心血,育桃李,餐忘寝废,堪誉蜡烛春蚕。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奇妙的对联2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奇妙的对联2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奇妙的对联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奇妙的对联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奇妙的对联。

3.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2.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资源:1. 讲义、课件。

2. 对联的例子及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导入新课:通过引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对联,激发学生对对联主题的兴趣。

2. 出示对联的例子,带领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和美感。

Step 2 学习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 通过讲解,给学生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对联的七言与五言形式,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规范和要求。

Step 3 探究对联的写作技巧1. 分析对联的常见写作技巧,如对仗、对称、谐音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技巧的具体运用。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经典对联的写作技巧。

3. 给学生设计一些对联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并互相交流、比较和评价。

Step 4 小组创作对联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对联练习题。

2.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勇于思考和尝试,推崇创新和个性。

3. 学生完成创作后,进行小组展示,互相欣赏和评价。

Step 5 总结和讨论1. 汇总学生的创作成果,从中选取一些优秀的对联进行展示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对联的写作要点和技巧,加深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

Step 6 作业布置1.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创作几组对联,可以选择任意主题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联创作比赛,提高对联写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分析对联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小组创作和展示,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增加了团队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案:《奇妙的对联》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对联,认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

2.学会欣赏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对联的特点和分类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创作出优美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指导学生参考一些优秀对联的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一些著名的对联,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并和学生讨论对联的定义和形式。

Step 2:理解对联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如平仄、对仗、押韵等。

Step 3:了解对联的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介绍对联的各种分类,如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印对仗等。

Step 4:欣赏和分析对联(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并帮助学生分析对联的特点和优美之处。

Step 5:创作对联(2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词语主题,例如春天、爱情、友谊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对联,然后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对联作品。

Step 6:展示和评析(15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Step 7:总结与扩展(15分钟)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欣赏中多加运用对联。

可以邀请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对联作家和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自己创作一首对联,并在下节课上展示。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前期的导入和讲解,生动地介绍了对联的特点和分类,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对联。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艺术创造能力和对联的鉴赏能力。

但是在创作环节,时间会比较紧张,可以适当延长创作的时间或将创作的时间分为两个课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在展示和评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分析对联的优缺点,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精选三篇《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1【课文类型】活动课。

【课前准备】1、收集对联:⑴ 收集楹联:① 了解什么是楹联。

② 主要从祠堂、庙宇、古建筑中获得。

③ 选择较有文化意义的加以整理。

⑵ 收集春联:从春节期间人们所贴的对联中去搜集。

⑶ 收集商业用联。

⑷ 收集喜庆、婚、寿、挽等联。

2、阅读资料,网上查询。

3、了解对联的有关基本知识。

【活动目的】1、知识: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⑴ 品味对联形式与内容。

⑵ 学会欣赏对联。

⑶ 学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⑷ 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兴趣。

【活动过程】一、导入对联二、对联来源的发展介绍三、对联的分类1、由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对联,然后归类。

2、分类标准。

四、对联欣赏1、趣味联(讲一个趣味对联故事)。

2、古对联(楹联、春联、商业联、喜庆联、挽联)。

3、现代联。

五、对联课堂活动1、对联与名人。

2、猜谜。

3、对联断句。

4、读准对联。

5、改对联。

6、学对对联。

六、总结、归纳,进一步明确知识七、作业:收集、交流《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2【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用多媒体播放对联,请学生看对联猜店名(先引起学生兴趣)二、请学生欣赏名联,并说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三、由学生归纳对联知识:平仄、对仗四、布置作业分组(每组5~6名学生)各出十条上联(每联字数在7字以内)。

第二课时一、课堂对对子(每组各选5条让同学对,孰优孰劣由学生老师共同评价)。

二、测试评价结合高考题,专门出一份与对联有关的试卷。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

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奇妙的对联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用教材内容、故乡文化底蕴、学校办学历程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对联的定义、来源及发展历程。

②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常见表现形式。

③能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联的基本表现形式。

3.欣赏对联的韵味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对联的内涵。

2.如何根据韵味和音律判断对联的好坏。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解析法。

3.课外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欣赏以下几组对联,然后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谷不分贵贱粗,六合只论是非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步:讲解1.对联的定义与来源。

对联是汉族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谓对联就是古代的联语、衬字、衬语等的统称。

对联源于古代简练的文体,起源较早,大约在唐朝。

兴盛于明代,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往来春秋之际,常要用对联来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友谊。

2.对联的基本结构。

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联”的排列组合,即上联与下联联接紧密或衔里呼应。

在这种典型的排列形式中,上联与下联往往构成一组完整的意义,且上下联一般以四个字为一组。

3.对联的表现形式。

对联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它们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押韵字必须相同。

②词意相近相对。

③对上对下意境相协调,意思相关,意味深长。

④语言简练、形式规范、朗朗上口。

⑤对联还应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特色。

第三步: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下几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组,给出自己的理由。

1.“山居采菊人归去,天气晚来风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步:欣赏请学生欣赏课堂上提供的各种对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的教案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知道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训练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教学内容2. 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相生。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知道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如何编写一副合格的对联。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相关资料,如对联书籍、网络资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对联,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好奇心。

2.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2. 教师讲解对联的特点,包括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韵味相生等,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对联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1. 教师介绍对联的起源,让学生知道对联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2. 教师讲解对联在唐宋时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对联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编写对联(10分钟)1. 教师示范编写对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编写一副合格的对联。

2.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自行编写对联,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生所学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编写对联的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是否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学生在编写对联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对联的种类:春联、婚联、挽联、寿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博苑09-01 0540高中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子。

教学建议1、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

教学要注重在“奇妙”两字上,体味汉字的奇妙,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不要把对联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

对本单元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2、本单元教学强调搜集对联,尤其是生活中还在使用的“活”的对联。

要求学生搜集对联,教师自己必须先搜集一些奇联妙对,这是把本单元内容教活的基础。

3、本单元注重小学、初中以及平时的积累,注重与经典古诗文的联系,尤其是在名联欣赏中,要求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古诗文去理解,要与本册课本中古诗文课文相联系,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与《兰亭集序》相关的名联。

4、对联与书法紧密相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

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5、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研究对联。

有关资料一、关于各部分的练习及“课外延伸”参考内容(一)关于“对联常识”能够简单说出对对子的方法即可,如对仗、平仄等方面的要求。

(1)名词对得工整,以胡对孙,有谐“猢狲”之妙,“适”对“行”,“之”对“者”工整。

考生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2)名词对得工整,以祖对孙,有合“祖孙”之妙。

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

(3)动词对得工整,以“退”对“行”。

退之,是唐代韩愈的字。

苏轼诗云:“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

”(4)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

继承其父王念孙的音韵训诂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子夜、春蚕(二)关于“对联欣赏”(1)李秀峰题白鹿洞书院联;(2)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陈澧题钟山书院联)(2)得英才而教育;以山水为性情。

(信江书院联)(3)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张百熙题京师大学堂联)(4)何事关心,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玉屏书院)(5)汇人间群书博览者,何其好也;集天下英才教育之,不亦乐乎。

(船山学社)(6)理本精深,看阶前双水合流,寻到源头方悟澈;学无止境,想宇后孤峰独秀,登来巅顶莫辞劳。

(桂山书院)(1)眉山县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2)韩城司马迁祠,司马迁。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韩潮学派百川会;公起文章八代衰。

(衡阳韩文公祠联,韩愈)(2)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唐陶山题九江陶渊明祠联,陶渊明)(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采石矶太白楼联,李白)(4)枫叶四泣秋,枨触天涯千滴泪;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九江白太傅祠联,白居易)(1)郭沫若题成都市武侯祠联,诸葛亮;(2)杭州岳王庙联,岳飞。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山西霍县韩信祠联,韩信)(2)千秋冤案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

(吴云樵题汤阴县岳飞墓,岳飞)(1)赵蕃题成都武侯祠联;(2)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此外,还可以欣赏以下名联:(1)白云黄鹤传千古;汉水长江会一楼。

(贺捷题武昌黄鹤楼联)(2)铁板铜琶,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黄州赤壁联)(3)村舍俨然,笑渔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来问津。

(曾昭寅题桃花源联)(4)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闻夜半;木屐桦冠,仰天狂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苏州寒山寺联)(三)关于“对联作法”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

绝对也必须存在着对应的逻辑事物,才能对出。

纪昀曾煞费苦心也没能对出其妻所出的绝对“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后来有人为增加此联的难度和情趣,又在句首添一“明”字,遂使之成为历经二百余年而未获佳偶的名副其实的绝对。

1984年两位澳门楹联学会会员联合悬奖六千港元,为绝对求偶,尽管应征踊跃,但未发现匹配的妙对。

获“鼓励奖”的有:“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等。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中“今世”“进士”“尽是”“近视”都为同音。

沈善增对下联:“往时王室,枉使忘食。

”意思是说过去时代的王室,白白地让他们耗费民脂民膏。

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

”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据说他在路过一个小镇时,在十字街的墙上题出上联:“一条大路通南北”。

走后数日,仍无人能对,他便自己又对出了下联。

作对联时,要注意对仗、平仄,书写与张贴时要按照传统和习惯去做。

(四)关于“课外延伸”古诗文妙联选:敏而好学;乐以忘忧。

(联出《论语·公冶长》)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联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联出杜甫《望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联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联出王之涣《登鹳雀楼》)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须自强。

(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李颀《缓歌行》)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演义》第37回)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水浒传》第29回)二、关于对联的具体《中国对联大辞典》把对联分为:白话联、文言联、短联、一字联、长联、名胜联、胜迹联、山水联、庙联、祠联、寺观联、庭宇联、廨宇联、衙署联、试院联、会馆联、学校联、戏台联、居室联、喜联、贺联、节日联、春联、婚联、寿联、祝联、自寿联、挽联、他挽联、自挽联、墓联、岁时联、干支联、元旦联、元宵联、端午联、七夕联、中秋联、重阳联、故事联、本事联、谐趣联、题赠联、格言联、行业联、商业联、杂题联、一般联、御题联、御联、应制联、时事联、文艺联、谜联、节气联、迎春联、述事联、抒情联、状景联、哲理联、评论联、装饰联、交际联、宣传联、会场联、广告联、游戏联、巧妙联、通用联、专用联等。

三、关于对联常识楹联游览我国的名胜古迹,人们会在各种殿堂庙宇和亭台楼阁的楹柱上看到左右两边字数相等、工整对仗的词句,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楹联,又叫楹帖,俗称对联、对子。

由于这些楹联写景状物生动帖切,抒情叙事寓意深远,往往给游客增添许多兴味。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它起源于繁荣发达的唐诗之后,相传是由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首创的。

当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孟昶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

到了宋代,楹联已经盛行起来,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比如南宋学者朱熹不仅在自己的住所和读书处,而且在许多地方的府学、县学甚至个人住宅题联。

他赠给漳州的一个读书人一副对联:东墙倒,西墙倒,唯见家室之好;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代还有个叫叶洪俞的文人,考中进士后,曾上书揭露官场腐败作风,上自宰相下至县官他都骂到了,文中句式相同,末尾都用“而已”二字,以表示他对腐败现象的鄙视,其中有“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宰相因此大怒,十年不肯提升他,为此他自题对联一副: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间。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

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

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

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

凡遇大典,楹联如林。

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楹联内容大体分写景、言志、记事三类。

一般来说,山水名胜之地,写景楹联居多;住宅书房之处,以言志楹联为主,目的是表达主人的某种志向或愿望;宫殿祠庙和牌楼坛宇之所,则以记事楹联为多,其中又多歌功颂德之词。

焦山自然庵风光秀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为之题联云: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明代东林党人曾在他们讲学的东林书院用一副对联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至于记事楹联,或歌颂主人品格,或赞扬他的功绩,杭州岳飞庙前有一联云:岳军振难撼威名,扫敌在指顾间,奉诏班师成遗恨;秦贼施摧残毒计,加罪以莫须有,尽忠报国复何人!楹联的写法,格式繁多,主要有叠字、集句、问答、变音等。

叠字格如苏州网师园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集句格是集前人诗词文赋之句成联,如扬州平山堂楹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前二句,为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后一句为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下联前二句,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句,后一句为苏轼《放鹤亭记》句。

问答格或上联问下联答,或上下两联皆问,或上下两联中各有问答,湖南岳阳楼有一联甚妙: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变音格是利用汉字多音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一联中的音调变化,如秦皇岛市姜女庙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三、六、八字读cháo,四、五、七、九字读zhāo;下联三、六、八字读zhǎng,四、五、七、九字读cháng。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

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

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

现存著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