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三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奔丧之礼,自周代以来,历代沿袭。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为逝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告别仪式,并在家中供奉逝者的遗体。

2.在逝者葬礼期间,家人和亲戚会穿上纯黑色的服装,并在逝者的灵柩前鞠躬、拜祭。

3.在逝者的葬礼中,会有人打扮成鬼的样子,跳起来打扰家属,以此表达对逝者的思
念之情。

4.在葬礼后,家属会在家中放置供品,并点燃香烛,以祭奠逝者。

5.为了纪念逝者,家属会在葬礼后的第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四十五天等特定日
子举行祭祀活动,并点燃香烛、供奉食物等。

6.在葬礼后的一年内,家属会举办为期三天的大型祭祀活动,以纪念逝者。

中国丧葬风俗

中国丧葬风俗

中国丧葬风俗停尸仪式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

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

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

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

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

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

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

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

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
口含玉 打狗棍
丧葬禁忌
忌双日出殡 灵前忌猫 忌理发 忌泪洒尸身 忌用缎子
忌用皮毛 忌日禁乐 忌正午出殡 忌棺从门出 忌火葬
禁忌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讲究不能哭。认为死 者正在绝气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 就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 ,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给死 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全家男女老少 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并烧化纸钱
沐浴:为死者沐浴,也叫“抹尸” 小殓:为死者穿衣换铺盖叫小殓 大殓:为死者入棺叫大殓 成服:死者入殓后,其亲属穿着符合各自身分的丧服 出殡:将灵柩开始移至埋葬地或火化之场所的时间称之.而到埋葬地埋
入土中,则称下葬.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 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 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 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二是次重之"齐衰",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为祖 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一个 月.
三为"大功",孝服用熟麻布做成,为伯叔父母,堂兄弟, 未嫁堂姐妹丧服九个月.
四是"小功",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祖父 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 丧五个月.
揭西上砂镇的客家葬俗
报丧 安灵 行祭 送葬 念经超度亡魂
埋葬形式
天葬:藏族的一般平民 水葬:多见于藏族 傣族 荒葬:蒙古族 裸葬:高山族 树葬:风葬 悬棺葬:流行于西南地区 船葬:巴蜀地区
۩
۩ 水 葬
۩
恒 河 地 区 水 葬
塔葬
۩۩不上天入地 千年悬棺 ◆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中国葬礼

中国葬礼


“送行”的习俗,山西南北都有。五寨等 地,在天蒙蒙亮时,由死者的长子一人 出门,烧化纸车、纸马、“家奴、院工” 以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当地称为 “送乌明头纸”。然后提一罐红豆稀饭, 在天亮前从家门一直撒到坟地。闻喜一 带则是家人、亲友一齐到村外大路口, 依次拜礼奠酒后,把写有死者姓名的牌 位插到纸马上点火烧掉,表示死者骑马 离去。送行时哭,回来便不再流泪。

3、 水葬在藏地流行。 4、 天葬流行于西藏地区的奇特葬俗。 5、 崖葬(悬棺) 还有崖洞葬。在江南 各省都有发现。东部墓葬较早。西部较晚。 于古代百越人的迁移有关。 6、 树葬、风葬、木架葬 流行于东北地区 游牧民族、南北朝室韦人,死后,挂尸体 于树上,也有用苇包起来,吊在树上。风 葬就是利用自然风干尸体。木架葬就是用 木做架子风干尸体。南方也有,上右荆楚 地区、苗、徭人也有采用。

二、大殓 又叫“入棺”、“入木”、“落材”……古称 “大殓”。各地时间不一;有3天、7天入殓的; 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如果因棺木、寿衣尚未齐 备而不能入殓,当地人便称为“挺尸”。 入殓用的棺材,山西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 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 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板材时兴厚大,最厚 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依 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者称为“独 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 “X 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 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 几种颜色。
死者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 做“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 礼衍变而来。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 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后来一些 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则名为“ 含 饭”。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 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 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榻上移置 到一块木板上。沁县一带还讲究“男正女侧”, 即男性死者仰卧 ,女性死者侧卧 。这叫做 “停丧” 或“ 停尸”。安置之后,要有一块 布盖在死者脸上,

第七讲三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第七讲三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 种种礼节仪式. • 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 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 丧礼制度. • 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 不同.《礼记· 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zu2),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 • 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 • 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 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亲自 奉尸入棺. • 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 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 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 灵魂升天成仙. • 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 方可盖棺. • 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 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 • 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柩(jiu4)",停柩称"殡". • 此后,;成服".
• 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 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 或"山陵". • 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 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 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 米,高达46.5米.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精心整理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 开始有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哀悼。

三、?"衰"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

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

?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

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主要针对直系长辈,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

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

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

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月。

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

"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丧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制三个月。

在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亲“遇?1.2.关于居住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结庐而居”。

?3.社交娱乐方面,在殡葬和守孝期间,普遍存在着丧者亲属在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禁忌。

也不能“释服从吉”,?从事嫁娶活动。

一般来说,丧属在殡葬期间及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

但是这部分的规定,很多都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

比如居丧者身上有“晦气”,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什么的。

?4.生产劳动方面,在传统的殡葬禁忌中,还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存在着关于丧期哀痛之人禁止参加生产活动的习俗。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中国丧葬的民俗丧葬的民俗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

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

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

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

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

它与农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

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

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

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

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

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

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

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

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一、汉族的丧葬民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中国葬礼风俗

中国葬礼风俗

中国葬礼风俗中华丧葬文化因民族观念、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而孕育了千姿百态、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故亦有白事之称,随死者家属的信仰和经济情况而定,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仪式。

一、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二、入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

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

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三、报丧:由家属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四、奔丧也叫吊唁: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在很多地方至亲自爱会有哭殇的习俗。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五、停灵:又称停尸,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

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

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六、。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

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还要白天夜晚的给死者点灯俗称七星灯,意为死者在阴间不见亮要给他点灯。

七、入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
一、服务仪式
传统的服务仪式主要包括安葬仪式、追悼仪式、丧柩仪式、开棺仪式、行善仪式等。

安葬仪式是将死者安葬的礼仪,包括火化、陵葬两种方式;
追悼仪式是为死者举行的悼念仪式,其中包括烟花、花篮、冥府行列等;
丧柩仪式是在将死者的尸体从家中出发前举行的仪式,此时家属要一起会同,为死者送行;开棺仪式是为死者开棺裹尸的仪式,主要是要表达家属
对死者的怀念;行善仪式是死者离开后要行的仪式,主要是要为死者祈福,使死者得到更多的慈祥、安乐。

二、灵前拜礼
传统的灵前拜礼是在死者被抬入殡仪馆或者火化厂后,家属要聚集在
一起,为死者举行的仪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祝福,家属们要以最深
的尊重和礼貌进行拜礼,并表达自己对死者的追忆。

在灵前拜礼仪式中,
家属们还会为死者送上各种供品,以表达自己恭敬的心意,表示死者一路
走好,一切安好。

三、七日仪式
传统的七日仪式是在死者的安葬仪式结束后。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丧葬”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有着独特的习俗,关于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方式是怎样的呢?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又有哪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方式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都要请堪舆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饭”。

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

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

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

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

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

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葬礼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葬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中国古代的葬礼具有丰富的仪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葬礼形式、服饰、殡仪品以及相关信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葬礼,探讨其仪式流程、意义和影响。

一、葬礼的重要性和意义葬礼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尊重和告别。

它是家族传承和血脉延续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观念和道德风俗的体现。

通过葬礼,人们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并传承了世代相传的家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二、葬礼的仪式流程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通常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出殡仪式:在逝者离世后,先进行出殡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包括吊唁、吉凶鉴定、遗体处理和运送。

亲友们会前来吊唁并表达哀思,同时根据吉凶鉴定的结果确定后续的仪式安排。

2. 告别仪式:告别仪式是葬礼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望。

这一仪式通常包括演讲、祭奠和祭拜等环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3. 安葬仪式:安葬仪式是将逝者安放于地下或其他合适的葬域的环节。

安葬方式通常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土葬是较为传统和常见的方式,而火葬则多见于佛教信仰中。

4. 祭祀仪式:葬礼结束后,家族通常会进行一定时期的祭祀仪式,以维护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

这些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祭奠、清扫墓地和祭祀祖先等。

三、葬礼的相关信仰中国古代葬礼伴随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是三大影响力最大的信仰流派。

1. 儒家信仰:儒家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族观念,认为葬礼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告别。

儒家教育家认为,通过葬礼,可以教化后人,强化家族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道家信仰:道家强调生死轮回和自然界的和谐。

在道家观念中,葬礼是一种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仪式。

通过葬礼,逝者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超脱尘世的目的。

3. 佛教信仰:佛教教义认为人死后会有轮回转世的过程,因此葬礼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七讲:丧葬文化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禁绝火葬结果: 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 实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 土葬,土葬成为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 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3.悬棺葬 • 概念: 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 将棺木放置于悬崖峭壁之上的一 种古老葬俗方式。
• 名称: 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 挂岩子。 • 起源时间: 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 悬棺”距今3400年)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 《朝野佥载》:“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 者以为至孝。” • (清)《珙县志》:“悬葬崖上,子孙高 显,于是争挂高崖以趋吉。” •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 式得到和谐统一。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树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天葬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 •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 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 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法多 以土葬为主) •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 悖孝道伦理的恶俗。
二、形式多样的葬俗方式
• 反常现象: 宋辽金元时期,长期实施土葬习俗的广大 汉民族地区,火葬方式普遍流行,大有取代 土葬习俗的发展趋势。 • 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 洪迈《容斋读书笔记》卷13:“自释氏火化 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 本专题参考书目:
• 徐吉军:《中国丧葬礼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 • 郑小江:《中国死亡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5年 • 蔡希勤:《中国墓葬文化》,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5年 • 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中国华侨 出版社,1991年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