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气体吸收过程实用版

合集下载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

2 以液膜传质分系数表示吸收速率方程式
NA
DL c总 Z L cBm
ci c (ci c) k L (ci c) 1 kL
N A kL (ci c )
kL——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分系数,ms-1;
N A k x ( xi x)
kx——以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
溶质的平衡分压 p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x之间存在着如下的 关系:
p*=E· x
式中: p*---------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 E----------享利系数, Pa
上式表示溶液的组成低于一定数值时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它
在溶液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对于理想溶液,亨利常数即为纯 溶质的饱和蒸汽压。亨利常数E值较大表示溶解度较小。一般 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常压下压力对E值影响不大。
m
y
m
某吸收过程,气相传质分系数,液相传质分系数, 由此可知方该过程为( )。 (A)液膜控制;(B)气膜控制; (C)气液双膜控制;(D)判断依据不足
积上被吸收的溶质量。表明吸收速率与吸收推动力之间
关系的数学式称为吸收速率方程。 1 以气膜传质分系数表示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NA
Dp总 RTZG pB ,m
p pi ( p pi ) kG ( p pi ) 1 kG
N A kG ( p pi )
kG——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Pa-1;
浓度的差值来表示。
(1) 以(p-p*)表示总推动力 液膜吸收速率方程
N A kL (ci c)
代入

气体吸收操作—吸收的基本原理认知(化工单元操作课件)

气体吸收操作—吸收的基本原理认知(化工单元操作课件)

1. 相内传质:由于有浓度差,在一相内部发生的物质的传递; 2. 相际传质:从一相到另一相发生的物质的传递。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二、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1. 易混淆的名词
例:75%空气-25%NH3 混合气体
(1)组分:混合物中的每种物质(溶质和惰性气体) (2)组成:混合物中组分的相对数量关系 用x(X)表示液相组成
传质过程也称为扩散过程,扩散的推动力是浓度差。
四、相内传质(扩散)的基本方式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气液传质过程中,界面溶解即相际传质容易发生且速度很快,前后的相内传质很重要, 是如何进行物质传递的呢?
1. 扩散现象
(1)定义:由于浓度差,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最终各处浓度均相等)。
(2)推动力:浓度差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2. 表示方法: (2)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①质量浓度: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mi与混合物的总体积V的比值,用符号 ρi表示。
ρi =mi/V
②摩尔浓度:混合物中某组分(溶质气体)的物质的量ni与混合物总体积V的比值, 用符号 ci表示。
ci= ni/V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二、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②推动力:浓度差(唯一条件) (静止/层流/湍流)
是不是只有静止的 流体才会发生分子
扩散?
四、相内传涡流扩散:
在流体作湍流运动的主体区内,凭借流体的湍动造成流体质点相互碰撞和混合, 使组分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传递,此现象称为涡流扩散。
①机理:流体的湍动造成流体质点相互碰撞和混合 ②推动力:浓度差、质点湍动
双膜理论的应用
任务:试用双膜理论分析工业吸收过程中,如何提高吸收过程的传质速
率以强化吸收效果?
(设法减小两膜的厚度,减小传质阻力——流速越大,气膜和液膜的厚度越薄, 增大流速,可以减小传质阻力,提高吸收速率。)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完整版)实用资料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完整版)实用资料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气体——铝罐凹缩实验简介:取一铝罐,让它充满二氧化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摇晃后,将铝罐封口,结果发现铝罐将逐渐凹缩,并会发出声响。

示范步骤:1. 组装二氧化碳制造装置;2. 取一空的铝罐,将橡皮管插入铝罐的底部;3. 制造气体的装置内放碳酸钙粉末或大理石数颗,由长颈漏斗滴加约250mL 8 mol/L的盐酸。

开始收集时,橡皮管应左右轻摇以赶走铝罐内的空气;4. 将点燃的火柴置于铝罐口,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整个铝罐;5. 确定二氧化碳充满整个铝罐后,将铝罐倾斜约30度,小心地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注意:倾倒时,若不小心沾湿瓶口,则应立即用卫生纸拭净。

6.立即用胶布将瓶口封住,左右摇晃铝罐,观察铝罐有何变化?溶液和器材实验器材:1.二氧化碳制造装置一组(含长颈漏斗与锥形瓶、橡皮导管);2.约250mL 8 mol/L的盐酸;3.碳酸钙粉末若干;4.氢氧化钠溶液:取约 2.5 g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 10mL 水中;5.铝罐一个;6.胶布一卷。

一氧化碳中毒第一节概述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为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俗称煤气,又叫瓦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环境中都存在CO。

CO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比重0.967,熔点―205.1℃,沸点―191.5℃。

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

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燃烧其火焰呈蓝色。

通常在空气中含量甚少,仅0.002%,即20ppm或23mg/m3。

暴露极限为0.005%(57.4mg/m3),若空气中含量达到12.5%~74.2%,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如果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CO,或浓度虽低但吸入时间较长,均可造成急性CO中毒。

通常CO由含碳物质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接触CO的作业方式不下70余种。

在化学工业中,用煤、重油或天然气制取生产氮肥的原料气,以CO制取甲醇、丙烯酸、丙烯酸酯、光气、甲酸、草酸、甲酰胺,与金属合成羰基镍、羰基铁等,均有可能发生CO中毒;在用煤、焦炭、重油或天然气等制取的多种可燃性气体中含有CO,如高炉煤气与发生炉煤气含CO 30%,水煤气含CO 40%,煤气含CO 5%~15%;用火药或炸药爆破采掘时可产生大量CO,如黑色炸药可产生CO3%~9%,TNT可产生57%;用煤、煤气或焦炭冶炼各种金属、铸造砂箱及炼焦时均可产生大量CO;用煤、柴油、汽油为燃料的各种车辆、船只、战车等内燃机尾气中含CO6%~14%;除此之外各种建筑材料的焙烧窑、家禽孵育房、培植蔬菜的温室(土炕)、以焦炭或家中煤炉取暖等,均可有CO中毒发生。

第4章气体吸收

第4章气体吸收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关系式
(1)物理吸收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1) 低压下(low pressure)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用Henry定律表示:
x2 p2 / H 或 p2 Hx 2 x2 ——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摩尔分数) p2 ——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 H ——Henry系数,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决定。
LM c p,L --- 液相物流的热容量 GM c p,V --- 气相物流的热容量
1.如果在塔顶LMCp,L明显 大于GMCp,V 上升气体热量传 给吸收剂,吸收放出 热量全部由LM带走, 尾气出口温度与进塔 吸收剂温度相近,在 塔釜温度分布出现极 大值。
LM c p,L / GM c p,V 2.5
p1s )
令:
ln H ln H p1sV2L RT
整理可得:
ln fˆ2G ln H pV2L
x2
RT
(T一定)
H —— p=0,即低压下的Henry系数。
Henry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可通过半经验关系式求:
lg H a b lgT c / T lg H a b lgT c / T
eg. 合成氨原料气脱CO2,脱CO,脱H2S。
尾气:脱除有毒有害物质,减小/消除污染。 eg. 燃煤锅炉烟气脱除SO2;硝酸尾气中脱NOx。
吸收与精馏操比较
相同点: 平衡分离过程 热、质同传过程,由MESH方程求解
不同点: 原理不同 塔式不同 传质形式不同 组分分布不同
4.1 汽液相平衡
2.GMCp,V明显大于LMCp,L 吸收剂沿塔下流时,
被气体冷却,塔釜处吸收 液在接近于原料气温度的 条件下出塔。 吸收所释放的全部热量 以尾气显热的形式带出。

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
m=E/p总 E=p总m
上式中p总为系统总压,m值越大,表示溶解度越小。
m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随着压力增大而减小,随着 温度增大而增大。
(3) 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两相的组成通常用物质的量比来表示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X A 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xA 1 xA
YA

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
亨利定律的其它形式
(1) 气相用平衡分压 p,液相用物质的量浓度 c 表示
p*= c/H
式中: c——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浓度, mol·m-3 ; H——溶解度系数, mol·m-3·Pa-1;
在亨利定律适用的范围内, H是温度的函数,而与p*或c无关。
对于一定的溶质和溶剂,H 值一般随温度升高减小。易溶气体 H值较大,难溶气体H值较小。
1 以气膜传质分系数表示的吸收速率方程式
NA

Dp 总 RTZ G pB,m
(p
pi )
kG ( p
pi )
p pi 1
kG
N A kG ( p pi )
kG——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Pa-1;
N A ky y yi
kY——以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膜传质分系数,molm-2s-1;
扩散系数将
;当系统的温度增加时,扩散系
数将
,当b组分分子量增大时,扩散系数


扩散适合于描述精馏过程,

合描述吸收和解吸过程。
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 A. 液体中的扩散系数与压力成正比,与粘度成反比; B.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压力成反比,与温度的1.75次方成正比; C. 液体中的扩散系数与温度成正比,与粘度成反比; D. 发生在静止或滞流流体中的扩散属于分子扩散

第2章气体吸收

第2章气体吸收
D=f(种类,T,P) ;浓度对其影响小
1.00 107T 1.75( 1 1 )0.5
D
MA MB p[(VA )1/3 (VB )1/3 ]2
D T 1.75 p
T ,D ; P , D
❖液体中分子扩散系数 10-5~5×10-5cm2/s
D=f(种类,T,浓度, 粘度) ;P对其影响小
DT
由H~E关系
H Ms E
30℃时CO2在水中的亨利系数 E =1.88×105kPa
因CO2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因而溶液的浓度很低,
溶液密度和摩尔质量可按纯水计算,
即ρ=1000kg/m3, Ms=18
代入公式中可得
c*
Ms
E
p
1000 18 1.88 105
30.4
8.98 103kmol/ m3
(4)若 P↑,m↓, x* ↑,Δx↑
第二节 传质机理与传质速率
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过程的极限,取决于吸收的相平衡关系 另一是过程的速率。
气液传质过程的三个基本步骤:
①溶质由气相主体 相界面(相内传质) ②溶质组分在界面上发生溶解进入液相 (相际传质) ③由界面 液相主体(相内传质)
溶解过程较易进行,其阻力很小。总传质过程 速率将由相内传质传质速率所决定。
某些产品的制取。如制酸工业中用水分别 吸收混合气体中的HCl、SO3和NO2制取盐酸、 硫酸和硝酸。
废气的治理。排放的废气含有对人体和环 境有害的物质,如SO2、H2S等。选择适当的 工艺和溶剂进行吸收是废气治理中应用较广 的方法。
二、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吸收 —— 根据气体中各组分在某液体溶剂中 的溶解度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单元 操作。

第二章气体吸收

第二章气体吸收
x1≤xe1=y1/m。
y2 x2
逆 流
y1 x1 y2 x2
并 流
y1 x1
【例】在总压101.3kPa,温度30℃的条件下, SO2摩尔分率为
0.3的混合气体与SO2摩尔分率为0.01的水溶液相接触,试问: (1)SO2的传质方向; (2)其它条件不变,温度降到0℃时SO2的传质方向; (3)其它条件不变,总压提高到202.6kPa时SO2的传质方向,并 计算以液相摩尔分率差及气相摩尔分率差表示的传质推动力。
吸收液 混和气体 A+少量S A+B
的液体成为贫液,气体称为再生气。
2.1.2 气体吸收的分类
✓ 按溶质与溶剂间是否发生显著化学反应分: ❖物理吸收:如水吸收二氧化碳 ❖化学吸收:如硫酸吸收氨
✓ 按被吸收组分数目分: ❖单组分吸收:如水吸收氯化氢气体 ❖多组分吸收:如洗油处理焦炉气,苯、甲苯、二甲苯等 组分均溶解
2.1.5 吸收流程(略)
2.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
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当气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液体吸收剂 接触时,溶质组分便不断进入液相中,这一过程称为溶解即吸收。 而同时已被溶解的溶质也将不断摆脱液相的束缚重新回到气相, 该过程称为解吸。这两个过程互为逆过程并具有各自的速率,当 气液两相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后,溶质的溶解速率与解吸速率达到 相等时,气液两相中溶质的浓度就不再因两相间的接触而变化, 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或平衡。
混合物的总质量通量: j=jA+jB =ρAuA +ρBuB =ρu

u AuA BuB
质量平均速度的定义 kg /(m2 s)
摩尔通量:NA=cAuA
【解】1.查P18表2-1,得SO2在101.33kPa、30℃时亨利系 数E=0.485×104kPa,则: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化学气体吸收过程一、化学吸收过程分析化学吸收是指吸收过程中吸收质与吸收剂有明显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对于化学吸收,溶质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的传质机理与物理吸收完全相同,其复杂之处在于液相内的传质。

溶质在由界面向液相主体扩散的过程中,将与吸收剂或液相中的其他活泼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溶质的组成沿扩散途径的变化情况不仅与其自身的扩散速率有关,而且与液相中活泼组分的反向扩散速率、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产物的扩散速率等因素有关。

由于溶质在液相内发生化学反应,溶质在液相中呈现物理溶解态和化合态两种方式,而溶质的平衡分压仅与液相中物理态的溶质有关。

因此,化学反应消耗了进入液相中的吸收质,使吸收质的有效溶解度显着增加而平衡分压降低,从而增大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同时,由于部分溶质在液膜内扩散的途中即因化学反应而消耗,使过程阻力减小,吸收系数增大。

所以,发生化学反应总会使吸收速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工业吸收操作多数是化学吸收,这是因为:①化学反应提高了吸收的选择性;②加快吸收速率,从而减少设备容积;③反应增加了溶质在液相的溶解度,减少吸收剂用量;④反应降低了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可较彻底地除去气相中很少量的有害气体。

如图11—9所示的是合成氨原料气(含C0230%左右)的净化过程,精制过程要除去C02,而得到的CO:气体又是制取尿素、碳酸氢铵和干冰的原料,为此,采用醇胺法的吸收与解吸联合流程。

将合成氨原料气从底部进入吸收塔,塔顶喷乙醇胺液体,乙醇胺吸收了COz后从塔底排出,从塔顶排出的气体中含C02可降到o.2%一0.5%。

将吸收塔底排出的含乙醇胺溶液用泵送至加热器,加热(130°C左右)后从解吸塔顶喷淋下来,塔底通入水蒸气,乙醇在高温、低压(约300kPa)下自溶液中解吸。

从解吸塔顶排出的气体经冷却、冷凝后得到可用的COz。

化工原理讲稿气体吸收课件

化工原理讲稿气体吸收课件
y ye=f(x)
ye
y
M
o
对解吸而言:
xe
xx
若保持液相浓度x不变,气相浓度y最高只能升到与之相平
衡的浓度ye,即 ymax=ye; 若保持气相浓度y不变,则液相浓度x最低也只能降到与气
相浓度y相平衡的浓度xe,即 xmin=xe。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3.传质过程的推动力
未达平衡的两相接触会发生相际间传质(吸收或解吸),离平衡浓度越远,
气, p2
液, x2
吸收塔
混合气体, p1
液, x1
例题3
含溶质A 且摩尔分率为x=0.2的溶液与压力为 2atm, y=0.15的气体等温接触,平衡关系为:pe=1.2x(atm), 则此时将发生 过程。用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表示 的总传质推动力分别为Δy= ,Δx= (摩尔分 率)。如系统温度略有增高,则Δy将 。如系统总 压略有增高,则Δx将 。
大量实验表明,溶解度与平衡分压有关。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溶解度曲线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结论:
➢气体的气相分压(组成)越高,溶解度越大
➢气体的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启示:吸收操作应在低温、高压下进行; 脱吸操作应在高温、低压下进行。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二、亨利定律(Henry’s law)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2.传质过程的限度
对吸收而言: 若保持液相浓度x不变,气相 y 浓度y最低只能降到与之相平
y
衡的浓度ye,即ymin=ye; 若保持气相浓度y不变,则液 相浓度x最高也只能升高到与 ye 气相浓度y相平衡的浓度xe,
o
即xmax=xe。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化学气体吸收过程化学气体吸收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工程处理技术,常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净化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和废水,使其达到环境和安全要求。

化学气体吸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将气体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可以将气体固定在吸收剂中,避免其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污染。

本文将介绍化学气体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吸收剂及应用。

一、基本原理化学气体吸收是一种气液相的质量传递过程,即气体分子在被液体吸收剂接触后被相互作用吸附或溶解到溶液中的过程。

在化学气体吸收过程中,气体分子在其与吸收剂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从而转化为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被吸收。

因此,化学气体吸收包含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和物化反应等多种吸收方式。

二、分类化学气体吸收根据吸收剂的不同可分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氧化吸收等几种方式。

1. 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是通过物理机制使有害气体与液体吸收剂接触,并通过吸收剂的溶解作用来吸收气体。

一般是在吸收剂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所需吸收剂量较大,吸收条件较严格。

常用的物理吸收剂包括水、乙醇、乙二醇、甲醇和石油醚等。

2. 化学吸收化学吸收是指有毒气体在吸收剂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过程。

化学吸收的运动学限制比物理吸收小,吸收能力较大,一般选择环境稳定的物质作为吸收剂。

常用的化学吸收剂包括碱式氢氧化物、浓酸、氨水、多羟基化合物等。

3. 氧化吸收氧化吸收是指通过氧化作用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的过程。

氧化吸收使用较多的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吸收。

常用的氧化吸收剂包括過酸和過氧化氫等。

三、影响因素化学气体吸收过程的效果不仅受吸收剂的选择和气体的组成影响,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气体分子在液体表面的扩散速度增快,从而提高了吸收剂的吸收能力。

但当温度过高时,吸收剂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会溶解,对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2. 流量气体流量是化学气体吸收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气体吸收教程精品PPT课件

气体吸收教程精品PPT课件
横标:气相分压;纵标:溶解度;参数:温度(总压不太高时)。
✓ 同种溶质: ❖温度一定:气相分压愈大,溶解度愈大 ❖气相分压一定:温度愈低,溶解度愈大
✓ 不同溶质:溶解度一定时,易溶气体溶液上方分压小,难溶气 体上方分压大
〖说明〗 ✓ 加压、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的进行 ✓ 易溶气体仅需较小的分压就能达到一定溶解度
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体积摩尔浓度成正比。
设溶液组成为ckmol(A)/m3,密度为ρkg/m3;溶质和溶剂 的分子量分别为MA kg/kmol 、MS kg/kmol ,则:
1m3溶液中所含溶质A为c kmol,溶剂S为 -cM A kmol.
MS 液相中溶质A的摩尔分率为:
x c
c
-cM A
cM S
第二章 气体吸收
2.1 概述 2.2 气体吸收的平衡关系 2.3 气体吸收速率方程式 2.4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 2.5 吸收系数 2.6 其它吸收与解吸 本章总结-联系图
2.1 概述
2.1.1 气体吸收过程
吸收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收尾气 S B+少量A
❖吸收:利用混和气体中各组分溶解度
(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而将其进行
c( M S M A )
MS
pe pe
Ex
平衡状态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液 相中的溶质组成称为平衡组成或饱和组成。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是指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组成,常 以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液体所含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气体的溶解度标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程度。
1.相律
F=C-P+n
独立组分数:C=3 (A、B、 S)
达到平衡时,稀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 的摩尔分率成正比。

第七章第一二节 气体吸收优秀课件

第七章第一二节  气体吸收优秀课件
(4)吸附剂活性
➢ 单位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 ➢ 静活性-吸附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 ➢ 动活性-未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
第三节 气体吸附
4. 吸附剂再生
Ø 加热再生 通过升高吸附剂温度,使吸附物脱附 Ø 降压或真空解吸 压力降低时,脱附占优势 Ø 置换再生 选择合适的气体,将吸附质置换与吹脱出来 Ø 溶剂萃取 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吸附物溶解下来
称相平衡或平衡。
溶解度:100kg水中溶解气体的kg数
第二节 气体吸收
二、气液平衡
常见气体的平衡溶解度
第二节 气体吸收
亨利定律
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 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吸收系数
由于吸收推动力表示方法不同,吸收速率方程 式呈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对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 吸收系数。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gilliland方程?部分气体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0oc10133kpa扩散系数的测量?stephan过程tllmppprtdaabbab22122121???ln二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051005a?7410?babbmtdv????b液体的粘度cp?溶剂的缔结因数水26甲醇19乙醇15非缔结如苯乙醚为10?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变化很大?上式只适用于稀溶液第一节气体扩散二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一些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20oc稀溶液第二节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溶质a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间传质过程其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应用最广
1. 气相分传质速率
l PA、PAi ——分别表示被吸收组 分在气相主体和相界面上的分 压,Pa;
l yA、NyAAi — —ky分( y别A表y示Ai被) 吸收组 分在N气A相主kg体( p和A相界pA面i )上的摩 尔分率;

第四章气体 吸收

第四章气体 吸收

汽液接触方式
4.1 汽液平衡
4.1.1物理吸收的相平衡
亨利定律 x2 P2 或P2 Hx 2 H (4 1 )
适用条件:溶质与溶剂中不发生解离、缔和及化学 反应,且为稀溶液。压力高时不适用。
普遍化亨利定律 对溶质
ˆ fi V Hxi
ˆ f 2V H P x2
ˆV f L ˆ 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fi i yi fi L i ˆ V p y , f L f L x K ˆ ˆ fi i i i i i i i
L 吸收因子 A KV
(2)推导过程(略)
v N 1 v1 A1 A2 AN A2 A3 AN AN v N 1 A1 A2 AN A2 A3 AN AN 1 l0 ( v N 1 A2 A3 AN A3 A4 AN AN 1 ) A1 A2 AN A2 A3 AN AN 1
4.2.2.4 吸收和解吸过程的热效应
吸收 g 放热 l 液体温度沿塔向下↑; 蒸出 l 吸热 g 使液体温度沿塔向下↓。 每板温度Tn 由于溶解热大,Tn与溶解吸收量有 关,难预测,不能用泡、露点方法计算Tn,要用 热量衡算求Tn。
吸收释放Q在液体和气体的分配与LMCP,L和 GMCP,V有很大关系。 (1)若LMCP,L>>GMCP,V,Q传给L,塔顶尾 气温度与进塔吸收剂温度相近,Q用于提高L 的温度;在塔底,高温吸收液加热进塔气体, 使部分Q返回塔内,气体T分布出现极大值。 (2)若LMCP,L≈GMCP,V,且有明显的热效应, 则出塔尾气和吸收液的温度分别大于其进口温 度。 (3)若LMCP,L<<GMCP,V,则Q大部分被气体 带走,吸收液出口温度接近于原料气进料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F-ED-J8488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化学气体吸收过程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化学吸收过程分析
化学吸收是指吸收过程中吸收质与吸收剂
有明显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对于化学吸收,
溶质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的传质机理与物理
吸收完全相同,其复杂之处在于液相内的传
质。

溶质在由界面向液相主体扩散的过程中,
将与吸收剂或液相中的其他活泼组分发生化学
反应。

因此,溶质的组成沿扩散途径的变化情
况不仅与其自身的扩散速率有关,而且与液相
中活泼组分的反向扩散速率、化学反应速率以
及反应产物的扩散速率等因素有关。

由于溶质在液相内发生化学反应,溶质在液相中呈现物理溶解态和化合态两种方式,而溶质的平衡分压仅与液相中物理态的溶质有关。

因此,化学反应消耗了进入液相中的吸收质,使吸收质的有效溶解度显著增加而平衡分压降低,从而增大了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同时,由于部分溶质在液膜内扩散的途中即因化学反应而消耗,使过程阻力减小,吸收系数增大。

所以,发生化学反应总会使吸收速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工业吸收操作多数是化学吸收,这是因为:
①化学反应提高了吸收的选择性;
②加快吸收速率,从而减少设备容积;
③反应增加了溶质在液相的溶解度,减少
吸收剂用量;
④反应降低了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可较彻底地除去气相中很少量的有害气体。

如图11—9所示的是合成氨原料气(含
C0230%左右)的净化过程,精制过程要除去
C02,而得到的CO:气体又是制取尿素、碳酸氢铵和干冰的原料,为此,采用醇胺法的吸收与解吸联合流程。

将合成氨原料气从底部进入吸收塔,塔顶喷乙醇胺液体,乙醇胺吸收了COz 后从塔底排出,从塔顶排出的气体中含C02可降到o.2%一0.5%。

将吸收塔底排出的含乙醇胺溶液用泵送至加热器,加热(130°C左右)后从解吸塔顶喷淋下来,塔底通入水蒸气,乙醇在高温、低压(约300kPa)下自溶液中解吸。

从解吸塔顶排出的气体经冷却、冷凝后得到可
用的COz。

解吸塔底排出的溶液经冷却降温(约50°C)、加压(约1800kPa)后仍作为吸收剂。

这样吸收剂可循环使用,溶质气体得到回收。

二、高含量气体吸收
当进塔混合气体中吸收质含量高于10%时,工程上常称为高含量气体吸收。

由于吸收质的含量较高,在吸收过程中吸收质从气相向液相的转移量较大,因此,高含量气体吸收有自己的特点。

(1)气液两相的摩尔流量沿塔高有较大的变化吸收过程中,塔内不同截面处混合气摩尔流量和吸收剂摩尔流量是不相同的,沿塔高有显著变化,不能再视为常数。

但惰性气摩尔流量沿塔高基本不变,若不考虑吸收剂的挥发性,纯吸收剂的摩尔流量亦为常数。

(2)吸收过程有显著的热效应由于被吸收的溶质较多,产生的溶解热也较多。

若吸收过程的液气比较小或者是吸收塔的散热效果不好,将会使吸收液温度明显地升高,此时气体吸收为非等温吸收。

但若溶质的溶解热不大、吸收的液气比较大或吸收塔的散热效果较好,此时气体吸收仍可视为等温吸收。

(3)吸收系数不是常数由于受气速的影响,吸收系数从塔底至塔顶是逐渐减小的。

但当塔内不同截面气液相摩尔流量的变化不超过10时,吸收系数可取塔顶与塔底吸收系统的平均值,并视为常数进行有关计算。

如图11—10所示的是用于处理高含量挥发酚废水的两段填料汽提塔。

废水经换热器加热到100°C后,送到汽提段,由汽提塔顶部淋
下,在汽提段内与105℃的蒸汽逆流接触,废水中的挥发酚向气相传递,被蒸汽带到塔外,成为含酚蒸汽。

汽提后的废水含酚浓度可降到400mg/L以下,经水封管并经换热器降温后送到下一处理工序进一步处理。

含酚蒸汽用鼓风机送到再生段,与102°C的含量10%NaOH溶液进行逆流接触,经化学吸收生成酚钠盐回收其中的酚,净化后的蒸汽进入汽提段循环使用。

为了提高酚钠盐的含量,循环碱液往往回流到再生段,待饱和后再回收酚。

三、多组分吸收
多组分吸收过程中,由于其他组分的存在使得吸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平衡关系发生了变化,所以,多组分吸收的计算较单组分吸收过程复杂。

但是,对于喷淋量很大的低含量气体
吸收,可以忽略吸收质间的相互干扰,其平衡关系仍可认为服从亨利定律。

因而可分别对各吸收质组分进行单独计算。

不同吸收质组分的相平衡常数不相同,在进、出吸收设备的气体中各组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因此,每一吸收质组分都有平衡线和操作线。

关键组分是指在吸收操作中必须首先保证其吸收率达到预定指标的组分。

如处理石油裂解气中的油吸收塔,其主要目的是回收裂解气中的乙烯,乙烯即为此过程的关键组分,生产上一般要求乙烯的回收率达98%一99%,这是必须保证达到的。

因此,此过程虽属多组分吸收,但在计算时,则可视为用油吸收混合气中乙烯的单组分吸收过程。

在多组分吸收过程中,为了提高吸收液中
溶质的含量,可以采用吸收蒸出流程。

如图11—11所示为用油吸收分离裂解气,该塔的上部是吸收塔,下部是汽提塔,裂解气由塔的中部进入,用C4馏分作吸收液,吸收裂解气中的Cl—C3馏分,吸收液通过下塔段蒸出甲烷、氢等气体,使塔釜得到纯度较高的C2—C3馏分。

塔釜吸收液进入C2、C3分离塔,达到分离目的。

四、解吸过程
解吸又称脱吸,是脱除吸收剂中已被吸收的溶质,而使溶质从液相逸出到气相的过程。

在生产中解吸过程有两个目的:
①获得所需较纯的气体溶质;
②使溶剂得以再生,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经济上更合理。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吸收—解吸联合操作。

如图11—12所示的是用Na2CO3水溶液净化除去气体中的H2S。

从吸收塔底部引出的溶液用泵送人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经解吸后的溶液(吸收剂)用泵回送至吸收塔顶部喷淋。

此流程中,吸收与解吸均在常温下进行。

解吸是溶质从液相转入气相的过程,因此,解吸的必要条件是气相溶质的实际分压户(或y)必须小于液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P* (或y*),其差值即为解吸过程的推动力。

工业上常采用的解吸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热解吸加热溶液升温或增大溶液中溶质的平衡分压,减小溶质的溶解度,则必有部分溶质从液相中释放出来,从而有利于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如采用“热力脱氧”法处理锅
炉用水,就是通过加热使溶解氧从水中逸出。

(2)减压解吸若将原来处于较高压力的溶液进行减压,则因总压降低后气相中溶质的分压也相应降低,溶质从吸收液中释放出来。

溶质被解吸的程度取决于解吸的最终压力和温度。

(3)在惰性气体中解吸将溶液加热后送至解吸塔顶使与塔底部通入的惰性气体(或水蒸气)进行逆流接触,由于人塔惰性气体中溶质的分压P=0,有利于解吸过程进行。

按逆流方式操作的解吸过程类似于逆流吸收。

吸收液从解吸塔的塔顶喷淋而下,惰性气体(空气、水蒸气或其他气体)从底部通人自下而上流动。

气液两相在逆流接触的过程中,溶质将不断地由液相转移到气相混于惰性气体中
从塔顶送出,经解吸后的溶液从塔底引出如图11—12所示。

若溶质为不凝性气体或溶质冷凝液不溶于水,则可通过蒸汽冷凝的方法获得纯度较高的溶质组分。

如用水蒸气解吸溶解了苯与甲苯的洗油溶液,便可把苯与甲苯从冷凝液中分离出来。

解吸塔的浓端在顶部,稀端在底部,正好与吸收相反。

(4)采用精馏方法溶质溶于溶剂中,所得的溶液可通过精馏的方法将溶质与溶剂分开,达到回收溶质、又得新鲜的吸收剂循环使用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