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有效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的艺术性源自对人的本质的把握
•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和主体的能动性; 人的本质 即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杨涯人:《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
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哲学研究》,2012.)
• “现实的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实践属性、社会属性的总和,三 者在“现实的人”身上是“三位一体”的。(孙萌:《试论马克思关
自我肯定,学在自我肯定中自我成长。 • 教与学的非对称性对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教者,不仅要有丰
富的知识,更要有获取知识的那种知识。教师不仅要学习,更要 站在元学习的高度去引导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更有知识,更 要让学生变得比以前更主动、更智慧、更高尚。
教与学的冲突 • 教的人与学的人各有不同(需要、价值观、人生观) • 教未必能促进学 • 教难以满足学 • 一人之教难关照多人之学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9版
核心素养内涵的国际共识 ——经合组织(OECD,2005):
•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五大学习支柱(1996,2003-学会改变) • 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
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2013)
——欧盟
• 八大关键素养: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 字化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文化 意识与表达。(2005)
• ——西方主要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界定
• 美国:21世纪学习体系: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 职业素养。超越基础,拥抱“4Cs”—21世纪的超能力:交流、合作、批判 地思考、创造力。(2011)
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有效教学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李宜江
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有效教学
• 一、教学的科学性分析 • 二、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 三、让教学行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
一、教学的科学性分析
(一)教学的科学性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二)教学的科学性根植于对教学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的科学性实践在于对教与学关系的辩证认识 (四)教学的科学性旨归于师生某方面素养的提升
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 为了实现和满足其需要而在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对象性主体 实践的个体。这样的人,才是现实的人。(徐绍刚:《全面理解马克思
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中州学刊》,1999.)
• 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主要不是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意愿,而是取 决于客体的客观属性。同理,教师教育其工作对象的方式主要不 是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其工作对象的客观属性。 教师工作对象的客观属性限制了教师对其工作对象的认知与驾驭。
• 权威定义6:布鲁纳(美国)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 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 转换和迁移能力。”
(三)教学的科学性实践在于对教与学关系的辩证认识
• 教与学是相对依存的,但不是相互对称的。 •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教以学的需要为前提,学并
不以教的需要为前提。 • 教是要走向自我否定的,学却要走向自我肯定。教在自我否定中
2.学生发展规律的模糊性限制了教师对其的驾驭
• 随着脑科学、心理科学、教育科学等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儿童青少年身 心发展规律的认知越来越客观、全面,不断有关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 研究成果问世,且许多已得到实践的检验。这些说明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 律存在确定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也决定 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存在模糊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性与 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可教性和科学性,模糊 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教育的有限性和艺术性。教师工作对象发展规律的 模糊性,决定了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时,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限制了教师 对学生发展的驾驭。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种种行为表现背后的因素认识就 存有很大的困难,更难的是,有时即便知道了影响因素,教师往往也无法控制。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与界定 • 林崇德: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经合组织(OECD,2005):个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
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 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 • 欧盟(2005):一个人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 就业所需要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三)教学的艺术性实践在于对因材施教的深层次认识
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的层次 • 被动式的因材施教 • 协商式的因材施教 • 引领式的因材施教
• 雷夫﹒艾斯奎斯:在我眼里,学生分三种,我称为孩子一、孩子二、孩子三 ,孩子一是天才,聪明,爱上学,爱老师,出身好,有他们在我的班级里真 的很幸福。孩子三,不喜欢上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非常憎恨老师,父母 也恨你,如果你敢骂他的孩子,父母就会来杀掉你(大笑)。我们大部分老 师都把时间花在孩子一和孩子三身上,因为孩子一聪明,学得快,我们不要 花很多时间就能教会。孩子三我们如果不花时间,他就会毁了你的生活(笑 ),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而我呢,就把时间花在普通的孩子二身上,他们 普通、平凡、数学不是最好,写作文不是最好,其他都一般般,但是他们不 捣乱,老师不会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精力。我大部分精力放在他们身上,让他 们做得更好,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子,我会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我最幸 运的一件事就是有你在我的班级,我迫不及待等着你的成功,他们就会非常 兴奋,他就会转化成孩子一的行为,当孩子三在那里找麻烦的时候,他们就 会找不到捣乱的伴。让孩子二来影响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安静,和 谐。对于所谓孩子三,老师的任何办法都不会奏效,我们只有为他们创造更 有趣的课程,让他们产生兴趣,才能改变他们。
• 雷夫:我的学生天天让我生气,做的事难以置信。我们每年做一个 艺术作业,每年成功,做了三十年了,就是在木板上画画。今年开 学第一天,有个学生把作画的喷漆给喝了,我很生气。但是我学到 一个经验,希望学生控制情绪,首先我自己要控制情绪,因为我 生气也不会让他们变成我希望的人,如果我希望他们做善良的人 ,可我自己大吼大叫,那就是言行不一,我从来不提高自己的声 音,因为这对学生毫无用处。一开始年轻的时候我确实对他们吼 叫,可是他们只学到一点,就是对我很恐惧。假如我安静,教室也 会安静,假如你能很好地调适你的情绪,你会发现奇迹发生。
1.学生本身的复杂性限制了教师对其的认知
• 学生是一群有着发展的连续性与突变性、发展的阶段性与个体差异 性等特征的特殊群体,是一个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 教师的工作是“一对多”,而不是“一对一”的。每一个学生都会 拥有不同的禀赋和个性特征;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来源上有先天、后 天之别,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别,在阶段上有共性、个性 之别,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别,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 别等。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唯一的个体,教师面对的则是这些复杂唯 一个体的集合体,所有这些,限制了教师对其工作对象的认知。
(一)教学的科学性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把握
• 教育的本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适合的发展支持服务,促使学 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自己最佳的发展水平。
•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应修正为:“没有不能教得更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二)教学的科学性根植于对教学内涵的理解
• 英国:适应将来生活,年轻人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 所需的资质。六个方面: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改善自 学与自做、解决问题的技能。(2003)
• 法国:《共同基础法令》7种:法语素养、数学和科学文化素养、人文文化 素养、外语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交往与公民素养、独立自主和主 动进取精神。(2006)
• 日本:“21世纪型能力”:基础能力(语言技能、数量关系技能、信息技能 );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 能力、元认知、适应力);实践能力(自律、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 与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2012)
二、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一)教学的艺术性源自对人的本质的把握 (二)教学的艺术性根植于对教师境界的理解 (三)教学的艺术性实践在于对因材施教的深层次认识 (四)教学的艺术性旨归于师生生命意义的追寻
• 权威定义3: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 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 权威定义4:李秉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 习的活动。进一步地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
• 权威定义5: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 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 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 生都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全国十二所重点师大联 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 雷夫:我的学生都从非常小的社区来,晚上会有枪声,他们的父母 没有去过大学,没有书读。我的教室里有非常重要的助手,就是我 以前的学生,他们会来帮助我,每天放学后,我把门打开,高中生 会回来,大学生也会回来。我们都喜欢为孩子打造愿景,但孩子们 却有自己的理想。所以我知道聪明不是那么重要,品格远比学习成 绩重要,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得高分重要,人们总是巴不得孩子在几 个星期的时间内就无所不知,我不赶时间,我不在乎每周末的考试 ,我更关注的是一个孩子十年后能用得着的素质。
• 在诸多与人相关的学科中,能与教育相比的恐怕只有政治 了,因为这两个学科与人的心理、思想等内在世界密切相 关。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 有两件事是最为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另一是教育的 艺术。
(二)教学的艺术性根植于对教师境界的理解
教师的五重境界 • 教知识 • 教方法 • 教状态 • 教人生 • 教自己 大教教己;教己方能教人
3.学生潜能发展的多元无限性限制了教师对其驾驭的匹配性 •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至少说明了人
的潜能是有广度的,是多元的,是组合的。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至 少说明了人的潜能是有深度的,是一种无限发展的有限性。所以, 人的潜能从结构上看,具有多元性,从发展上看具有无限性,是多 元与无限的结合,表现出多元无限性。教师工作对象潜能发展的多 元无限性,限制了教师对其工作对象驾驭的匹配性。有时,教师缘 于对学生某方面潜能是否拥有的认知偏差,存在对学生潜能开发的 误区或盲区;有时,教师缘于对学生某方面潜能发展高度的认知偏 差,存在对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犹或不及。
教学的一般理解
• 权威定义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 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 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 权威定义2: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 动。(《教育大辞典》)
教与学的融合 • 师生互相理解(中小学师理解生占主要) • 教与学融合于学生的进步(教学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 • 教师的心境与胸怀直接决定教与学的融合度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要有利益的追求,不要太关注结果,你做就是了)
(四)教学的科学性旨归于师生某方面素养的提升
• 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 识;再进一步是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 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 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 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 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 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 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