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实验法

定义:就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从而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两种心理学实验: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两种效应:安慰剂效应(单盲实验和双盲实验)、实验者效应

4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现代心理学的派别及代表人

①结构主义:冯特和铁钦纳

②功能主义或机能主义:詹姆斯和杜威

③行为主义:华生

④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

⑤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⑥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6当代的主要研究取向或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认知观(继人本心理学之后对行为主义的另一种挑战)

(2)生物学观

(3)文化观

第二章

1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

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2按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其功能是接受内外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到中枢神经。

(2)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反应器,使肌肉、腺体产生反应。(3)中间神经元-其功能主要是联络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起桥梁作用

3大脑皮层的分区:感觉皮层区、运动皮层区、联合皮层区(1.布洛卡区—说话2.威尔尼克区—理解他人的话)

4双生子研究的意义:揭示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运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区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1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型曲线关系。

2母性动机:瓦顿设计了一个障碍箱,来研究各种动机的强度,其中母性驱力最强。

3社会性动机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知动机、权利动机)(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因素。

4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维度与六因素相互结合进行系统地考察行为归因。

5社会学习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用来解释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其来源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的归因方式。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睡眠、性的需要;

(2)安全需要,如对稳定、秩序、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以及异性爱等;

(4)尊重需要,如对于实力、成就、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第四章

1学习的定义: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2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1)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基本过程

(2)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若多次呈现条件刺激,却始终没有无条件刺激与之相伴出现,有机体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反应

3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的区别:

●正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或增强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正强化中呈现的刺激,

称为正强化物,如食物、金钱、赞扬、微笑等。

●负强化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将来出现的概率增加。在负强化中被撤销或减弱

的刺激,称为负强化物,如电击。

●惩罚,它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降低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4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

5观察学习-替代强化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的情况叫做替代强化;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非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

对教育的影响

6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学习观的比较

*7根据学习原理(几种常见的强化程序的内容及特点)探析行为习惯的养成或消除。

第五章

1心理物理法对感觉的测量

心理物理学是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关系的一种研

究方法,在测量自己的物理能量变化的同时。记录这些变化与心理感

觉的联系,检验我们感觉体验到的刺激强度

(1)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韦伯定律和韦伯分数: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834 年提出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存在着一种定必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I/I=K

其中表示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的差异量,即差别阈限;I 表示标准刺激的强度;k 为常数。K 值表示不同刺激强度下能够觉察到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与标准刺激量的壁纸,称为韦伯常数。

2基本的感觉现象: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整体性

(5)知觉的组织性

(6)知觉的恒常性

4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一方面将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另一方面它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短暂保存,以便处理当前的心理活动。

信息的编码形式主要是听觉代码。也有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容量7+2,有效途径:组块

2长时记忆的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表征2 .定势3 .功能固着4 .认知结构

第六章

1四种基本的情绪:喜怒哀惧

2几种主要的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刺激情境直接引起生理的变化和行为反应,对这些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的觉知就产生情绪。

詹姆士在1884 年提出一种“反常识”的理论。按一般常识的说法:人因为伤心所以哭;因为快乐所以笑;因为恐惧所以颤栗。詹姆士对情绪的解释,持相反的看法: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情绪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稍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在1885 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后人将两人的理论合一,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兰格认为情绪是心脏活动和血管变化的结果。他说,假如让一个恐惧的人脉搏平稳,目光坚定,脸色安祥,动作敏捷而果断,语气强有力,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

詹姆士—兰格理论重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密切关系,但却片面地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坎巴二氏论

该理论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官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由丘脑进行信息加工后,分别传送到大脑皮层和机体的其他部分。传送到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传送到内脏和骨骼肌产生生理活动。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同时发生。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重视情绪中枢性生理机制的研究,相对于詹姆士-兰格理论前进了一步,但是它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的作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意义,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3)沙赫特-辛格情绪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作用,其中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说明,情绪状态实际上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将外界环境信息、内部生理变化信息以及经验、情境的认知信息整合起来,产生一定的情绪。尽管人的情绪的产生与生理唤醒(激活)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也受外界环境的极大影响,但是人的认知过程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它可以对情绪进行控制或调节。

心理冲突:指人在由相互对立的因素引发两个或多个行为趋势时所产生的矛盾心理状态,以及处于冲突之中所产生的感受。

生活压力的应对策略

问题指向的应对: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是指直接面对问题的策略

情绪指向的应对:是指可用来减轻压力所产生的不适感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