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服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待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O% a" e( I& Y; ]6 f

这里展示的彝族服装根据各地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分布状况,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个类型,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种样式,以便大家对彝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凉山型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比较多,故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

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既保持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了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装较接近。- k. a& E. O4 v8 N! L, w

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 F, L& e1 a) g; Q5 z( r: F

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 h/ n# R/ l3 i" F

楚雄型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较多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 {8 M; i9 l. u: @7 D8 f' J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来,一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妇女穿裙,男子头饰"兹体"(英雄结)等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和流行,充分反映了彝族服饰强烈的传承性。8 G3 S T" c A5 O4 S7 }2 F# b+ E; [

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公元386-394年)所绘头饰"兹体"、披披毡、跣足的部曲形象,与今日四川大小凉山彝族男装颇为相似,足见彝族服饰历史之久远。

披羊皮习俗,在唐(公元618-907年)樊绰的《蛮书》等文献多有记载,而如今在彝族地区仍在流行。云南南涧彝族中的新娘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充裕,结婚时必披羊皮,充分反映了传统习俗和观念彝族人民中影响之深远。$ p2 o t' r6 ^# ^" G

贯头衣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古老款式。据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以来多种史志记载,彝族早期妇女上穿贯头衣、下着裙,"衣无开襟,服之自首笼下","女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之"。此种服装在云南的楚雄、禄劝、红河、广西的那坡等地彝族中现在仍可见到。至于妇女穿裙在凉山彝族中普遍存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已改裙为裤或处于裙裤同穿的过渡形态。

当今流行于滇西、楚雄、滇东南等地的前短后长之"拖尾服",可能即《后汉书》所载哀牢夷"衣皆著尾"的一种遗风。而楚雄等地的"火草布"更反映着人类早期采集经济特色。6 N# J+ b8 u* f2 E

在装饰纹样上,凉山、乌蒙山等地以涡旋纹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其他地区以写实性动植物纹样居多,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内容以火纹、虎纹、羊角纹、八卦图案最富代

表性。鸡冠帽、虎头帽、麝香包等饰品,多有光明、正义、驱鬼、辟邪,企盼吉祥之寓意,反映了强烈的功利性。- i4 o$ R$ T' U

纵观彝族服饰之今昔。使我们看到彝族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轨迹,同时使我们看到彝族尚黑、崇虎、敬火、尚武等传统文化特征,看到彝族人民千百年来有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看到了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积淀。彝族传统服饰,以其丰富的历史、思想和艺术内涵为人们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富有巨大生命力的彝族服饰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一: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沿金沙江地区。穿着人口约180万,操彝语北部方言。

大、小凉山山高势险,历史上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甚少,直至本世纪50年代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现彝族男子装束与东晋时期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上所绘椎髻、跣足,身着披毡的部曲形象完全相同。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绺长发,缠头巾,头巾前端束一20~30厘米的尖锥体,偏立于额前,俗称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妇女着裙,戴头帕,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 Z* W0 \ {1 z" R; {

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习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涡形图案是其传统纹样。衣料以着装人的身份、爱好、年龄不同而有差异。

凉山型中有美姑式、喜德式和布拖式。

一:3 Q% n8 Q) z; r! _: G( B

1 美姑式服饰流行于四川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县和昭觉、金阳、云南巧家、永善等县的部分地区,操"依诺"土语,俗称大裤脚地区。穿着人口约40万。/ q7 o0 H' e* f

男装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 G" _1 ]% m; j, O9 [; Q! {5 x

女服装之百褶裙亦甚为宽大,其绉褶可达百褶以上。姑娘头顶多层青布头帕,婚后层数增多,生育后换戴荷叶型软夹帽。

上衣绣饰以细条盘花为主,辅以贴花、刺绣。擦尔瓦为本色、无穗,青或蓝布镶饰宽边,质朴、大方。& s5 a7 u) O S6 |5 K

彝族男子发式,均于头前端留一小绺长发,彝语称“兹尔”,汉语称“天菩萨”,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缠头巾常裹成一尖椎状,斜插额前,彝语称“兹体”,汉语称“英雄结”。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笋,长约二三十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螺髻,盘于额中;有的则结圆髻。各地区缠法相同,均从右至左,死者反之。英雄结不分地域,有偏左偏右之分。传说彝族先祖从云南、贵州迁往凉山时,曲涅系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候系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故凡属曲涅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候系家支后裔的英雄结则偏右。

毡袜为男女冬季用品。分有底和无底两种,系用羊毛擀制而成凉山地区女性无论老幼皆上穿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长裙。童裙为两节,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改穿成年女裙。成年裙为三节彩裙,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一般裙长近一米,裙脚宽大,皱褶均在百褶以上,周长可达二米。本式成年百褶裙多为白裙和彩裙,喜以红、粉、黄、绿等色相间镶接,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夺目。中老年长裙色调沉郁女用荷包,为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