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1课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新课标湘教版⾼中地理必修⼀⾄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适⽤于学业⽔平复习地理必修I第⼀天任务: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星各⾏其道,使地球处于⽐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地距离适中(1.5亿千⽶)——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经长期演化—适于⽣物呼吸的⼤⽓地球内部⽔汽逸出形成⽔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核聚变成氦原⼦核,并放出⼤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运动、⽔循环和⽣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类⽣产和⽣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太阳辐射能到达⼤⽓层上界的能量指标,⼤⼩为8.24焦/cm 2.分。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结构,从⾥到外分为光球、⾊球和⽇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层)太阳活动影响外⽇冕太阳风磁暴、极光⾊球耀斑⼲扰⽆线电短波通信⽇珥光球太阳⿊⼦对地球上⽓候的影响第⼆天任务: 1.3 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和⾃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个太阳⽇(24h )。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时:因经度不同⽽产⽣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平运动的物体运动⽅向发⽣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道上不偏。
(北半球⽤右⼿、南半球⽤左⼿判读)三、地球⾃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交⾓:⾚道平⾯和黄道平⾯的交⾓。
⽬前约为23.5o。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
下面是烟花美文网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1(含答案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1.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轴:地球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
地轴的空间方向基本稳定,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4.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1日。
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5.自转的速度线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约等于111千米,那么在60°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则是55.5千米。
(2)经线圈与赤道大约等长,则经线上纬度相隔1°的实际长度也约为111千米。
(3)同一纬线上各点线速度、角速度都相等。
(4)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
点拨:如何判断地球自转方向?(1)虽然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稳定,即为自西向东运动的,但是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在视觉层面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如下图):(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递增、西经度递减(如下图):【例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D.南北极,角速度为15°/小时[解析]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小时;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答案] A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1.昼(夜)半球、昼(夜)弧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1课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
2.分清不同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比较、归纳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资料,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知识导引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1.可见宇宙:即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目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光年: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1光年约等于9.460_8×1012千米。
地理学上强调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
它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是有边际的,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
哲学上认为的宇宙是没有起点、终点和边界范围的。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类别(1)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共同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点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联系两者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在一起构成最大的天体系统,①太阳系的组成:太阳(中心天体)、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②填图:填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在太空中按自己的道运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
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应用体验]1.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
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质B.题干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解析: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不仅仅指固态物质,A项错;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是恒星,且自身发光、发热,“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中冥王星外侧,不是恒星,故B项错;宇宙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故C项错;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故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1.等值线的判读方法:大大小小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高低低高向高值凸出的气温(或水温、气压等)低,相反则高高高低低某等值线向高纬(或高空)方向凸出,则此处气温(或气压)比同纬度或同一高度其他地区偏高;反之亦成立河流向凹等高线凸出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河流的流向是等高线数值变小的方向洋流向凸海洋上受洋流影响而发生弯曲的等温线,其凸出方向与洋流的流向相同凸高凹低若某地等压面上凸,则该地气压比同一高度上两侧的气压高;相反则气压较低一陆南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陆上等温线都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7月份相反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是对太阳活动、电离层等学问点的一个拓展延长,通过对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各层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学习,也将为同学后面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奠定根底。
本节课的学问根底性很强,为加深同学的理解,在展现相关原理时可借助课件的内容进行图文结合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乐观主动的猎取学问,让同学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实际问题,使同学能感到学有所用,激发同学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熟悉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堂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综合思维:培育读图、阅读和概括力量;运用比照法分析地理问题的力量。
3.区域认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4.地理实践力: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开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
2.大气各个垂直分层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
教学难点:大气各个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
【教学方法及预备】教学方法:问答法、启发讲授法、小组争论法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课件、学案、投影仪同学预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教学过程】【预习清单】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新课导入】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在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
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
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翻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
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整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共29张PPT)
?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 大陆西岸为暖流
?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
逆时针
?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例: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
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 气候 ? ? 寒流:降温减湿。 ?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 ?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 海洋生物 ?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26、洪涝灾害产_生_、1的_地原势因低平,排2、水降不水畅集,中多3、暴支雨流,多, 汇水量大4、围湖造田,使蓄__洪能力下降
27、洪涝灾害的_治1、_理修措建施水库,调节2、径疏流通量河;道,增加3、泄洪能力
退田还_,湖调高蓄_洪4、能加力固堤5、坝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28、中国雨带的推地移点,锋时面间性质
?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 2、 整体性:①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2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 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
日本和朝鲜 半岛等地
低温干 燥
温暖湿 润
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印度半岛、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 中南半岛和
动
我国西南
概念
暖气团上升状 况
精校版师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时作业:1.3.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Word版含解析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1.3.1 课时作业1.一恒星昨晚20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A.20时B.20时56分4秒C.19时56分4秒D.19时【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周期。
该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头顶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因此该恒星次日位于同一空间位置的时间为19时56分4秒。
【答案】 C2015年6月,有甲、乙、丙、丁四架飞机以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如下图)。
据此回答2~3题。
2.四架飞机运动角速度最慢的是()A.甲B.乙C.丙D.丁3.在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绘制的地球运动的投影图正确的是()2~3.【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的自转速度和方向。
第2题,根据纬线长度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小,赤道地区纬线最长,同样的速度沿所在纬线自西向东飞行,纬度越低,飞机飞行跨过的经度越小,即角速度越小。
第3题,在乙飞机上空俯视地球,应为斜俯视地球,其投影图应为A;B图为在赤道上空俯视地球所绘制的投影图;C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D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
【答案】 2.C 3.B北京时间2013年8月3日上午9时,在杭州钱江新城的江面上,一年一度的横渡钱塘江活动启动。
2013年杭州国际马拉松赛于北京时间11月3日8时在黄龙体育中心鸣枪开跑,全程42.195千米。
读图,回答4~6题。
4.从“横渡钱塘江”到“国际马拉松赛”活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趋势是()A.越来越慢B.越来越快C.先变慢后变快D.先变快后变慢5.从“横渡钱塘江”到“国际马拉松赛”活动期间,地球沿公转轨道运行的区间大约对应图示中()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6.若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4~6.【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公转的特点。
第4题,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是7月初,最快是1月初,因此活动期间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认识地理科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了解地理学的发展并认识到地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难点: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启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思考。
2.教学展示引导学生打开课本,浏览第一章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
3.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案例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实际问题,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运用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准确描述和分析该问题。
5.小结提问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解释。
6.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关系,分析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
7.课堂练习出示一些实际例子,要求学生通过运用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8.总结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展示、知识讲解、学生合作、小结提问、引入地理学发展的内容、课堂练习和总结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1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重难点解析1.3.1课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每年一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速度较快。
每年七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速度较慢。
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周期:一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 °26 ′×4=93 °44 ′,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与尺度–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尺度是地球半径。
–地球形状的证据:船帆峰法、地震波传播、航拍照片等。
–地球尺度的测定方法:大地测量法、航天测量法。
2.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坐标–地球的自转:自转轴、自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地理坐标系统:经度、纬度、经纬度的表示和读取。
3.地球的地壳与板块构造–地壳的组成:岩石、矿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构造地貌、板块运动理论、板块交界带。
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与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公转、地球轨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直径。
2.地球的地理环境–大气层: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功能。
–水圈:水的分布、水的循环、水资源及利用。
–陆地:大陆的分布、地球的陆地类型、地形的形成和变化。
3.地球的地理勘测–地球的勘测方法: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调查方法。
–地球地理勘测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测等。
三、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增长过程、人口变动原因、人口规模的评价。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类型、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发展与类型:城市的定义、城市的发展过程、不同类型的城市。
–城市化过程与城市规模: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城市与区域联系–城市网络与交通:城市的联系与交通网络、城市群及其发展。
–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土地与环境1.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
–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环境监测与治理。
湘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14034567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河外银其他太其他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91日珥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由于光球层的亮度最大,我们平时看到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呈玫瑰色。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41234: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赤移动。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一)地方时、区时与时区1、地方时: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引起的时间不同称为地方时。
(1)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20范序号×15°已知某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区时=已知区时±相隔的时区数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3、日界线日期界线包括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
⑴自然界线:即零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⑵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的、大体上沿180°经线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24时。
(三)地转偏向力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34、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解析高中地理作为一门连接自然与社会的学科,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和教学重点进行系统详尽的解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1. 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础。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接着,探讨了地图的类型、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基础知识,以及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分析能力。
2. 地貌与地表形态地貌与地表形态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本章节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以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此外,还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包括侵蚀、堆积、断裂等。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
3. 气候与天气气候与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气候的基本概念,如温度、降水、风等,以及气候的分类和分布。
接着,探讨了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台风、寒潮、梅雨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气候意识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4. 水文与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水文与水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节详细讲解了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此外,还介绍了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问题。
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性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5. 生物与生态系统生物与生态系统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生物的分类、分布和适应性。
接着,探讨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此外,还涉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6.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与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本章节首先介绍了人口的基本概念,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
接着,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和问题。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清单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人类可见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
2.宇宙由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组成,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这类自己发光的星球叫恒星,地球、火星等围绕恒星转的星球叫行星。
围绕行星转的叫卫星,比如地球的天然卫星月亮。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最大。
从北极上空看,八大行星均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自东向西自转,其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3.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地球本身看,1)从地球自身条件看,地球体积质量适中,重力适中,形成了以氧氮为主适于生物生存的大气。
2)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和重力收缩,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形成液态水,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差不至于过大,液态水能保存。
外部原因:1)稳定的太阳辐射。
2)各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面而且方向相同,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内。
3)日地距离适中。
【必须懂,去找个人听你给TA分析一遍,知道TA懂为止】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释放的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晚上比白天要冷有木有啊】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切记!】1. 太阳常数表示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8.24J/(㎝2?min)。
2. 人类通过生物改良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质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更多的太阳能。
人类位居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各级食物链的生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人类将埋藏在地下数千万年来积累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因而人类是太阳能的主要消费者。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掌握喀斯特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作用3.了解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4.掌握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5.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6.掌握冰川作用的基本知识二、教学重点1.掌握喀斯特洞穴、喀斯特地貌的作用2.掌握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3.掌握冰川作用的基本知识三、教学难点1.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征2.了解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3.了解冰川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四、教学方式讲述、讨论、实验、分组研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1. 喀斯特地貌1.1 形成原因及特征 1.2 喀斯特地貌的作用 1.3 喀斯特洞穴的形成2. 海岸地貌2.1 海岸侵蚀的地貌过程 2.2 海岸沉积的地貌过程 2.3 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3. 冰川地貌3.1 冰川的形成 3.2 冰川的作用 3.3 冰川地貌的特征六、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列举喀斯特地貌的几种形式和特点。
2.请同学们讨论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成因和特点。
七、实验讲解1.请同学们实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2.请同学们实验海岸侵蚀的地貌过程。
八、分组研究1.请同学们分组研究冰川地貌的形成和作用。
2.请同学们整理研究结果,并报告给全班同学。
九、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并总结形成原因和特点。
2.查阅资料了解中国海岸线的情况,并总结海岸侵蚀和海岸沉积的特点。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讨论、实验和分组研究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了解。
通过实验和分组研究,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貌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讨论和分组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1。
1地球的宇宙环境1。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
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3。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划分如下图: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
4—0.76微米)、红外光。
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 每年一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速度较快。
每年七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速度较慢。
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周期:一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 °26 ′×4=93 °44 ′,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 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2.自转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地球自转只有一个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这并不意味着南北半球的自转方向不同,自转只有一个方向,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描述。
比较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的基本方法两地是否在极点上。
极点上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两地不在极点上且不考虑海拔影响,则纬度低的线速度大,纬度高的线速度小,但角速度都相同。
两地在同一纬度,但考虑海拔影响,则两地角速度相同,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日。
行驶的飞机上的乘24小时。
.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B.北半球低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两点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近日点附近为冬至日,远日点附近为夏至日。
太阳画在居中的位置①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
.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甲图。
(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乙图。
②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
地轴的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①夏至,地轴的北端背向太阳一侧时为③冬至,再根据地球公转的方向判断出②春分、④秋分。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日地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在近日点附近,要使面积相等,相同时间内转地球公转方向、公转速度示意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对南北极极昼天数的影响天,南极极昼为179天,北极极昼天数比南极多天,极夜天数正好相反。
这是因为在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整个冬半年公转需要的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2日至7月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读图完成1~的()A.①B.②C.③D.④2.2014年7月13日在里约热内卢市争夺本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3.下列时间段,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的是()A.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B.1月初到3月21日C.3月21日到7月初D.9月23日到次年3月21日解析:第1题,6月12日至7月13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为图中②附近。
第2题,7月13日,地球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第3题,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在1月初时,其公转的速度最快,在7月初时最慢,所以从7月初到次年1月初,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
A项的时间段符合。
答案:1.B 2.C 3.A4.如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为7月初,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地轴的倾向为北半球倾向太阳,从图中可看出④与之相符;近日点为1月初,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倾向太阳,从图中看出与之相符的是②。
答案:D23.5°。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会影响五带范围的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应用体验]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角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选择填空);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解析:第(1)题,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故恒星①是北极星;平面③为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赤道平面与地轴垂直,故角②为黄道平面和地轴的夹角,为66.5°。
第(2)题,当太阳直射F点时,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当太阳直射H点时,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答案:(1)北极66.5°黄道平面(2)B D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写出∠a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填“南”或“北”),D处的运动方向为向________(填“南”或“北”)。
(4)当黄赤交角变大时a的度数会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解析:第(1)题,直射点到达的地球最北纬线是北回归线,此时的节气是夏至;直射赤道且正向南移动时的节气为秋分,直射点到达的地球最南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冬至。
第(2)题,∠a表示黄赤交角,目前为23.5°,由于它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第(3)题,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此日之后,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到达南回归线后,再向北移动。
第(4)题,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回归线向北移,南回归线向南移,a的度数会增大。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秋分,赤道冬至,南回归线(2)23.5°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回归运动。
(3)南北(4)变大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解析: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东经度数逐渐增大,西经度数逐渐减小。
答案:A2.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②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自转周期是24小时③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自转周期小于24小时④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自转周期大于24小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地球自转周期为23时56分4秒;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答案:A3.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论海拔高低,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完全一样B.在不考虑海拔的情况下,同一经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由两极向赤道递减C.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低纬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D.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高的地区的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解析: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有纬度和海拔等因素,主导因素是纬度。
同纬度地区若海拔不同,则自转线速度也不同,A项错误。
在不考虑海拔的情况下,同一经度地区的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B项错误。
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呈负相关,C项错误。
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呈正相关,D项正确。
答案:D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4~5题。
4.图中字母C代表()A.春分日B.夏至日C.冬至日D.秋分日5.下列有关中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到A与B之间,速度减慢B.地球公转到B与C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C.地球公转到C与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D.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解析:第4题,C处太阳直射赤道以北,再根据该图为二分二至日图,可判断C为夏至日。
同理,A为冬至日。
按照地球公转方向可知,B处是春分日,D处是秋分日。
B项正确。
第5题,中国国庆节是10月1日,这时地球公转到D与A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处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D项正确。
答案:4.B 5.D读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中心B.地球公转速度在远日点较快,近日点较慢C.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顺时针D.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日6时9分解析: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根据图示信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排序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恒星年,时长约为365日6时9分。
答案:D7.如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当直射点()A.位于④处时,日期是6月22日前后B.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C.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1个恒星年D.从②处移到④处,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时,地球已自转360°,P为一个恒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