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护理急救教案模板范文
![护理急救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37598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a.png)
一、课程名称:护理急救二、课程目标:1. 理解护理急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程序。
2. 掌握常见急救技能和操作,如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3.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三、教学内容:一、导入1. 介绍护理急救的重要性。
2. 强调急救技能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应用。
二、护理急救基本概念与原则1. 护理急救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护理急救的原则:先救命后治病、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等。
三、止血与包扎1. 止血的方法:指压止血、加压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等。
2. 包扎的方法:三角巾包扎、绷带包扎、卷轴包扎等。
四、固定与搬运1. 固定的方法:绷带固定、夹板固定、支具固定等。
2. 搬运的方法:单人搬运、双人搬运、三人搬运等。
五、常见急症处理1. 心肺复苏(CPR):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2. 创伤处理:伤口清洗、消毒、包扎等。
3. 中暑、溺水、触电等常见急症的急救措施。
六、急救器材的使用1. 心肺复苏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2. 急救包、止血带、夹板等急救器材的使用。
七、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急救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八、总结与考核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进行急救技能操作考核。
四、教学方法:一、讲授法:讲解护理急救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操作步骤。
二、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急救技能,学生观摩学习。
三、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急救技能操作练习。
四、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急救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五、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对护理急救基本概念、原则和操作步骤的掌握程度。
二、急救技能操作水平:通过实际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急救技能水平。
三、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b7841a700abb68a882fb99.png)
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急救护理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护理、康复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院前急救与护理、医院急诊科工作、重症监护、临床常见急症救护、急性中毒救护、意外伤害救护。
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在各种急救工作情境中,能够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快速护理评估,并能正确有效地运用急救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完成急救工作任务,为今后从事或参与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专业核心课,开设于中职护理专业第四期,后续是临床教学实习。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1.具有良好的急诊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会有关急救的一般概念4.学会常用的急救监护技术和常用的急救救护技术。
5.能对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出护理问题并给以处理的能力。
6.认识和珍爱生命,初步养成自觉地关心、爱护、尊重护理对象,全心全意为护理对7.养成自觉按照护理程序工作的观念和认真、热情、主动地执行护理措施的工作意识,具有反应敏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8.有学习、尝试临床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
模块一为院外救护涵盖了5个工作任务,即紧急救护、现场评估、心肺脑复苏、现场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模块二为院内急诊室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接收急诊病人、预检分诊、急诊处理;模块三为重症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ICU忠者的接诊、ICU监护、ICU 生命支持;模块四为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即中毒患者的救护中暑及冻僵忠者的救护;淹溺及触电患者的救护。
这项教学结构的改革,除包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三环节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ICU 监护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忠者经发病现场的急救处理后送入医院急诊科的救护然后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是一个完整的救护过程,护生在思想上易于接受。
精通急救课程标准
![精通急救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4709d1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f.png)
精通急救课程标准急救课程标准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发生时,通过采取适当的紧急处理措施,以保护生命、减轻病情恶化和促进康复的一种紧急医疗救护技术。
急救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员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以及正确、迅速地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急救基础知识1.1 急救的定义和原则1.2 紧急状况的判断与处理1.3 呼叫紧急救援的步骤和方法1.4 个人防护措施及急救器材的使用2. 呼吸道管理2.1 检查呼吸道通畅与否2.2 人工呼吸的操作技巧2.3 气道异物的处理方法3. 心肺复苏3.1 心脏骤停的识别与处理3.2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3.3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方法4. 出血与创伤处理4.1 出血的分类与处理4.2 创伤的分类与处理4.3 骨折、扭伤和拉伤的紧急处理5. 中毒与烧伤处理5.1 常见中毒的处理方法5.2 化学品中毒的应急处理5.3 烧伤的分类与处理6. 突发疾病处理6.1 心脏病突发的应急处理6.2 中风的识别与处理6.3 糖尿病和哮喘等常见疾病的处理7. 小儿急救7.1 儿童窒息的应急处理7.2 儿童溺水的救援方法7.3 儿童发热和烫伤的处理8. 其他急救技能8.1 高空坠落的救援方法8.2 深度创伤的处理8.3 窒息的处理方法三、课程要求1. 学员资格1.1 年满18周岁1.2 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和医学基础知识1.3 无严重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禁忌症2. 学习时间急救课程的学习时间为40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段安排。
3. 教学方法3.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传授急救基础知识和技能。
3.2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实际急救场景,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4. 学习评估4.1 理论考试:对学员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等。
4.2 实践考核:对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的操作。
急救护理学课程
![急救护理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7f9c0ccc5727a5e9846a61c6.png)
优选文档《急救护理学》课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课质量的若干建议》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兰州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标准拟定原则性建议》,拟定《急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履行人材培育方案,实现人材培育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课组织实行、教课评论和教课查核的基本依照。
一、课程表记课程2023代码适《急救护理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课内用容和课程系统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专护理学核心课程之一,所以合用于本院护理专业。
业授课本课程课时总计48 学时,为必修课程,依照专业需求时可用选数执笔医学系专任教师:人制定2014 年 9 月日期跟着现代医学和护理学技术的不停发展进步,急诊医学和急诊护理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快速。
急诊护理工作是所有护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所有医疗护理服务工作的前哨,为其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于 1992 年在国内抢先开设了急诊护理学课程。
本课程秉承“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护理理念,以“培育能力”为目标,汲取欧美等国家先进的急救护理教课经验,不停进行教课内容、教课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有的教课模式,使得我们在国内急诊护理学教课水平中处于当先地位。
二.课程概略急诊医学在医学发展中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急诊护理学是在急诊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中出生的,她是急诊医学与护理学的一门边沿学科,跟着我校护理学院的成立,急诊护理学学科也经历了由无到有,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为加速急诊医学学科建设,1992 年中国医科大学在国内初次与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合作展开了《急诊住院医师培训项目》, CMB资助该项目 80 万美元,拟在五年内达成。
该项目培训内容包含医学本科生、护生的急救医学课程计划;急诊医师培训计划;急诊护士的培训计划;急救医学的普及性教育计划。
爱医资源-《急救护理学》课程标准
![爱医资源-《急救护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7fbc6bc1a37f111f1855b98.png)
[教学目标] 了解: 了解多发伤的判断标准 理解: 1.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第六章 多发伤
2.多发伤的现场急救和转运及院内急救措施 3.多发伤的早期观察及要点 4.多发伤伤情的再判断及观察要点 掌握: 1.多发伤的临床表现 2.多发伤的急救原则和护理要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多发伤的急救原则和护理要点 2.多发伤早期病情评估与病情变化观察指征 3.多发伤现场转运技术 4.多发伤急救护理技术操作 难点: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多发伤的早期观察及要点 多发伤伤情的再判断及观察要点 [学时分配] 讲课 2 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 2 学时
第八章 胸部损伤 [教学目标] 了解: 1.了解胸部创伤的定义、病因、机制 2.主要包括胸部创伤的临床表现与观察,院外紧急处理、转运要点、伤情判断及特殊 监测,救治措施,手术治疗的要点 理解: 胸部创伤的分类、伤情判断 掌握: 1.胸部创伤的治疗措施 2.胸部创伤观察的具体内容及紧急情况的处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胸部创伤观察的具体内容及紧急情况的处理 2.胸部创伤的分类、伤情判断和治疗措施 3.胸部伤的观察要点与评估 4.胸部伤的紧急急救技术操作 难点: 胸部创伤伤情判断及特殊监测,救治措施,手术治疗的要点 [学时分配] 讲课 2 学时
大学急救护理课程设计
![大学急救护理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13122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0d.png)
大学急救护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急救护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急症的识别与评估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急救、中毒处理等基本技能。
3. 学生能够了解急救药品和设备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术进行紧急救治。
2. 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各类创伤,如止血、包扎、固定等。
3. 学生能够针对不同急症采取合理的现场急救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急救护理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学生能够关爱生命,尊重患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急救实践,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学生特点: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教学来提高急救技能。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同理心和协作精神的优秀急救护理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急救护理基本知识- 常见急症识别与评估- 急救原则与程序- 急救药品和设备的使用2. 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 成人、儿童及婴儿心肺复苏的区别3. 创伤急救- 止血、包扎、固定方法- 骨折、脱臼的处理- 创伤现场急救流程4. 中毒处理- 常见中毒类型及症状- 中毒急救措施- 中毒预防与现场处理5. 突发状况应对- 溺水、触电、窒息等突发状况的处理- 现场急救心理援助- 应急疏散与救援配合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a844ae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3.png)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课程编号:H4124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 课程属性:必修学时:40 学分:2.5先修课程: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该学科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做出判断和救护,达到保护患者安全和成功抢救的目的。
本课程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突破了学科界限,重点介绍院前救护、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见急救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能力培养:学生对急诊科工作有初步的理解。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难点】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2.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第二单元:院外急救与护理(建议学时数:6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掌握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掌握现场急救区的划分;掌握常用基本急救技术。
熟悉院外急救的意义;熟悉急救包、急救箱物资配备;熟悉普及急救知识的主要内容。
了解院外急救的任务;了解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及指挥系统。
2.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对院外急救有清晰的概念并能有效模拟和实施院外急救。
3.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讨论【重点】1.院外急救广义和狭义概念。
2.院外急救的特点。
3.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
【难点】1.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13df62f65f0e7cd1852536aa.png)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Emergency Nursing总学时:48讲授学时:32实训、见习学时:16学分: 2.5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健康评估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护理学院一、课程简介《急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与监护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救护理学》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急性病、急性创伤的抢救,包括院前救护和急诊科抢救;另一部分是危重病人的监护,在ICU中完成。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为此,要求护士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护理,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急救护理学绪论”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急救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明确急救护理学的实践范畴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管理。
了解院外急救与急诊科护理工作。
教学要求:识记:(1)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2)院外急救护理程序(3)急救护理工作流程(4)急诊护理程序、急诊分诊定义、急诊分诊的程序(5)成批伤分诊的任务理解:(1)急救护理工作的范围、特点(2)急救网络的建立与模式(3)外急救意义、特点、任务与原则,(4)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主要的工作制度(5)急诊护理工作应用:(1)运用分诊技巧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分诊授课方式:讲授,急诊科工作见习4学时第四章:重症监护(6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症监护”部分,学生能够了解ICU的设置与管理、ICU的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掌握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体温监护技术;理解其他重症监护技术,包括:心电图、肾脏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技术;了解脑功能监测技术。
为重症病人提供良好的监护技术,获得满意的救治效果。
教学要求:识记:(1)监护内容与监护分级(2)血流动力学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并发症(3)呼吸功能监护内容与临床意义(4)体温监护技术与临床意义(5)心电图监护方法(6)肾脏功能监测内容与临床意义(7)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理解:(1)ICU的设置与管理(2)ICU收治程序与原则(3)脑功能监测(4)肝功能监测应用:(1)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的护理(2)运用血气分析授课方式:讲授,监护技术实训4学时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学生能够了解心脏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与心脏骤停的判断;掌握心脏骤停的现场急救、院内急救与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相关知识与专科技能,从而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心脏骤停病人提供基本生命支持,提供与配合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帮助病人获得以满意的生活质量存活的目标。
急诊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急诊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693fb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7.png)
急诊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1. 急诊护理概论(介绍)该课程将向学生介绍急诊护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学生将研究急诊护理的历史、发展以及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在不同急症情况下的职责和角色。
2. 紧急评估与处理该课程将培养学生掌握急诊护理评估与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学生将研究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如何与其他医护人员紧密合作,以提供协调的紧急护理服务。
3. 疾病管理与处理该课程将介绍常见紧急病症的管理和处理方法。
学生将研究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并研究有效的治疗策略。
4. 伤害管理与处理该课程将培养学生处理急性伤害的基本技巧。
学生将研究如何评估和处理各种创伤,包括骨折、切割伤、烧伤等。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急诊护理中常用的止血技术和疼痛管理方法。
5. 急诊药物应用该课程将介绍常见紧急情况下的药物应用原则和技巧。
学生将研究各种急诊药物的作用、用途和剂量。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药物治疗常见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
6. 急救技能培训该课程将提供学生必要的急救技能培训。
学生将研究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技术。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实际模拟训练来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7. 急诊护理伦理该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急诊护理伦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学生将研究如何解决伦理问题和冲突,以及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标准。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如何维护病人权益和隐私。
以上是急诊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
该标准旨在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紧急护理服务。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本文档提供的指导,制定和实施相关课程,以培养急诊护理专业的优秀人才。
急救课程标准2
![急救课程标准2](https://img.taocdn.com/s3/m/fc3b9aa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6.png)
《急救护理》课程标准康丹目录1、前言 (1)1.1课程性质 (1)1.2设计思路 (1)2、课程目标 (1)【素质目标】 (2)【知识目标】 (2)【技能目标】 (2)3、课程内容和要求 (3)4、实施建议 (3)4.1 教材编写 (3)4.2 教学建议 (3)4.3教学评价 (4)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1、前言1.1课程性质《急救护理》是研究各类急危重病人的救治、监护和科学管理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以达到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护理职业临床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和国家护士执业标准而设置,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任务,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充分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按急救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院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建议学时:40-602、课程目标【素质目标】(1)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
(2)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3)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知识目标】(1)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2)形成和建立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3)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23d59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8a.png)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 课程编号:英文名称:Nursing of Emergency课程性质: 考试课程总 学 时:27学时 讲课学时:27 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学 分:1.5学分适用对象:成教学院护理学专业专升本学生先修课程: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对急重症病人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一门科学,它是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急救、重症监护三大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急诊、急救意识,训练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急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和复苏技术。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急救护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理论课采用讲授、讨论等方法,讲课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图表、幻灯、多媒体、CAI课件)辅助教学,课堂教学应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开设实验教学,实物及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示教。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2.熟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
3.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要求3.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组成、体系管理第二章 院前急救【教学要求】1.了解院前急救的工作模式和急救物品。
2.了解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护的护理内容。
3.掌握院前急救的概念、工作特点、任务和原则,以及院前急救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院前急救的概述2.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3.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4.院前急救的任务与原则5.院前急救物品:通讯设施、交通工具、急救设备、人员基本要求6.院前急救护理: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7.灾难性救护:概述、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第三章 急诊科的管理【教学要求】1.熟悉急诊科设置、急救绿色通道、护理程序及护患沟通方法。
《急救护理》课程标准(修改稿)
![《急救护理》课程标准(修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d24125786c85ec3a87c2c5e3.png)
《急救护理》课程标准(修改稿);;课程名称:急救护理适用专业:高职护理专业-临床护理1.课程定位《急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设置的护理临床课程。
本课程是在前续课程《人体结构与功能》、《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疾病学基础》、《用药护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基础上进行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能够运用急救护理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与《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构成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技能和科学创新能力,适应护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护理人才。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校(学院)企(医院)共建、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综合职业能力目标构建教学体系,是立足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下的二次课程开发。
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证书相关考核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注重情景性、科学性和人本性这三个结构性原则的平衡和互补,考虑知识点的合理分配以及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
所选取的学习内容能够含盖本学习领域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体现急救护理工作的主要过程,具有代表性和覆盖面。
按照典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设计教学情境,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情景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370,理论学时16,校内实训学时16,临床见习学时18(3天×6),顶岗实习学时320(八周/40天×8)。
/3.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急救护理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急危重症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3.1专业知识目标3.1.1能概括说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体系和任务要求、院前急救的任务及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护理程序、ICU收治程序和监护分级。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说课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a41f8385caaedd3382c4d385.png)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系:
李美杰
主要 内 容
1
课程设置
2
教学内容
3
教学资6
教学队伍
7
特色与创新
一、课程设置—课程性质与地位
《急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主要研究各类急性病、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 急重症患者抢救护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学 生具备了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科护理课程知识 的基础上,学习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常见急、危、重症 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具有专科性、综 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养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常见危重症监护技术
(二)教学内容-内容及教学时数分配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合计
教学内容 绪论
总学时 1
院外急救
4
急诊科管理 3
重症监护
4
心肺复苏
6
休克、创伤 4
脏器功能衰竭 4
理化因素损伤 6
急救技术
12
危急重症救护 4
48
理论时数 1 4 3 4 2 4 4 6 4 4 36
培养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
献身精神,有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心
3
素质目标 理素质,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 的护士仪表、举止、语言、态度和职业
情感。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思路
以真实的 工作过程 为导向
以岗位技 能培养 为主线
以综合技 能和素质 提升为核心
胜任急诊 ICU专科 岗位护理
(二)教学内容
实训时数
4 8 12
(二)教学内容 课程重点、难点
《急诊护理》课程标准
![《急诊护理》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3ae5f4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c7.png)
《急诊护理》课程标准
急诊护理课程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急诊护理课程制定标准,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急诊护理教育。
目标
急诊护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
- 提供基本急诊护理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在急诊情景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 培养学生与急诊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职业素养和伦理意识
课程内容
急诊护理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急诊护理基础知识
- 急诊护理原则和目标
- 三级和二级急诊服务的标准和流程
- 急诊病情评估和分类方法
- 常见急诊疾病和伤病的识别和处理
- 疼痛管理和紧急药物应用
2. 技能培训
- 完善体格检查技巧
- 快速、准确地采集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
- 正确使用急诊设备和器械
- 急救技术和心肺复苏
3. 情景模拟和实践
- 在模拟急诊场景下进行急诊护理实践
- 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医护团队的合作演练
- 处理急诊状况下的实际案例
评估和认证
学生的研究成果应通过评估和认证来测量,评估方法可以包括:
1. 知识考核:学生对急诊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技能演示:学生在模拟和实际场景中展示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3. 团队合作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方面的表现
4. 案例研究:学生对实际急诊情况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结论
通过制定急诊护理课程标准,可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必要的急诊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急诊护理工作,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急救护理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79d04669b6648d7c1c7464a.png)
《急救护理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任务急救护理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院外急救与护理和院内急救与护理,重点是急救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护理技术。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使学生掌握对各种危重病人的初步处理和抢救配合,并能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为今后从事或参与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急救护理学范畴和发展史。
2.掌握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组成,管理和任务。
3.熟悉院外急救的概念,任务,管理,掌握院外急救护理。
4.掌握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的管理。
5.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常用监测技术。
6.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观察救,治原则和护理。
7.掌握常用急救技术的护理,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
8.具有良好的急诊护士职业素质,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修养。
9.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时间分配学时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院外急救及护理 2 0 2三、医院急诊科管理 4 0 4四、重症监护 4 0 4五、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4 8 12六、休克病人的护理 4 0 4七、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4 0 4八、理化因素急性损伤病人的救护 8 2 10九、常用救护技术及护理 8 4 12合计 40 14 54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支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综合、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指能够领会概念、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护理现象。
了解:支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有一定的人事,能够记忆所学的知识要点。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两个层次。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9d6a4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4.png)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2. 学时:48小时3. 授课对象: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医院医护人员等4. 教材:《急救护理学》等二、教学目标1. 了解急救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常见危急症状及其处理方法,如心脏骤停、呼吸道异物梗阻、意外伤害等。
3. 掌握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4. 掌握传染病急救处理方法及防护措施。
5. 掌握心理危机干预和社区急救救护知识。
三、教学内容1. 急救护理学概述1.1 急救护理学定义及发展历程1.2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及原则1.3 急救车及急救装备1.4 急救救治与患者家属沟通2. 危急症状急救处理2.1 心脏骤停及无脉搏心跳处理2.2 呼吸道异物梗阻处理2.3 严重外伤处理3. 基本生命支持与高级生命支持技术3.1 人工呼吸3.2 心肺复苏术3.3 循环支持技术3.4 溶栓、心脏除颤、起搏等技术处理4. 传染病急救处理及防护措施4.1 伤害后的感染性疾病急救处理4.2 传染病的意义和特点4.3 预防措施与应急处理5. 心理危机干预和社区急救救护知识5.1 紧急救援中的心理应对5.2 PTG(创伤后成长)干预5.3 社区急救救护知识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急救护理学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方式1. 理论讲解2. 案例分析3. 模拟演练4. 实践实习六、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健全的急救护理概念、思维模式和操作技能。
2. 常年应急处理意识。
3. 熟练掌握急救技术,能够准确诊断和处理急救病症。
七、教学评估与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2. 期末考试成绩。
3. 教学评价问卷的收集和分析结果。
4. 教学总结和反馈信息的统计和分析。
5. 教学改进与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急救护理技术适用专业:护理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1.课程设置概述
1.1课程性质
《急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临床护理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以达到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该课程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一起构成培养临床护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并为后期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院内、外常见急诊的救护知识、救护技能,体验急诊救护工作中的良好工作态度。
1.2课程设计思路和学时安排(主要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该门课程设置的依据、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活动设计的目的、课时安排说明)
急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护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以理论学习为重点、以单项技能训练为轴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护生在实习期间对急救和危重症监护技能应用的需求。
因此, 我们对中职护生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
学、做”为一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急救护理学教学。
教材选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急救护理技术》,30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14学时。
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
模块一为院外救护,涵盖了5个工作任务,即紧急救护、现场评估、心肺脑复苏、现场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安全转运与途中监护;模块二为院内急诊室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接收急诊病人、预检分诊、急诊处理;模块三为重症监护,涵盖了3个工作任务,即ICU患者的接诊、ICU监护、ICU生命支持;模块四为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即中毒患者的救护;中暑及冻僵患者的救护;淹溺及触电患者的救护。
这项教学结构的改革,除包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三环节,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外,更重要的是体现患者经发病现场的急救处理后,送入医院急诊科的救护,然后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是一个完整的救护过程,护生在思想上易于接受。
EMSS的三环节即三大教学情境(4个模块),引出急救护理中最常见的14个工作任务,用具体的工作任务导入要完成该急救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培养护生职业能力过程中渗透相关的急救理念,必要时拓展一些前沿知识。
课时分配
2.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素质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形成和建立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能力目标
①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
②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等。
③具备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瞬间判断、初步应急处理以及配合医生抢救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献身精神。
②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③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3. 课程内容标准及要求
《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总体方案
模块一院外救护《急救护理技术》课程标准具体方案
模块二医院急诊救护
模块四综合急救护理技能
4. 实施建议
4.1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1.1教材
①《急救护理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②《急救护理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1.2参考资料
①戴红.临床护理细节操作规范.急诊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②周秀华.急救护理学.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③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④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⑤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⑥江观玉.急诊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⑦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⑧谭进.急救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⑨刘昌权.急救医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⑩方海云.临床常见急症护理程序.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4.2 教学基本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基本实训条件)
4.2.1教师执教能力
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有中职校教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医院工作经历,具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书,具备各种急救护理技术和ICU 监护技术能力,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指导学生进行正确
的操作,并能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能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方面的最新进展。
兼职教师应具有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书,并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4.2.2.基本实训条件
具有急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具有仿真模拟的急救护理训练场地,包括仿真急救护理实训室、仿真模拟ICU病房。
要有二甲以上的附属医院及实习医院、120急救中心为学生提供急救护理的临床实习。
4.3 教学方法建议(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
4.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2 情境教学:学生在模拟病房通过模拟活动,根据课堂教师讲授、演示,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操作。
4.3.3 病例讨论教学: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病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4.3.4 角色扮演:通过对患者与护士角色的不同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热爱护理专业。
4.3.5启发讨论式教学: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搞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作为理论性课程的补充教学方法使用。
4.3.6示教法:即直观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等来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目的教学方法,是我校《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直观教学法形象、具体、直接和真实,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同时,直观教学法将知识与实物、想象等联系在一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4.3.7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1)所有理论授课内容均为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采用图文并茂、声像齐备、不同急救技术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急救技术具体化,增加同学掌握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
(2)《急救护理技术》网站:网上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护理教学网络体系,网上资源丰富并进行网络资源共享,内容有课程同步录像,多媒体课件、讲稿、教案、习题集、课程标准、见习大纲、实习指导、教学进度表全部上网,具有网络交互式使用的功能,学生课后可以有重点地复习上课内容。
(3)多媒体教学视频软件与急救模拟人系统相结合:建立虚拟病房,模拟一些急诊科常见的病例, 形成仿真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急救护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并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该系统还可以进行录像回放进行巩固复习。
4.4 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
4.4.1评价内容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及其网络化管理、急诊科管理、ICU的设置与管理;2)急救护理技术评估方法,针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3)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除颤术以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等;
4)正确、全面的身心护理;
5)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6)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7)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忙而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8)团结协作,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4.4.2评价方式
包括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其中学生自评10%,教师评价50%,实习实训指导老师评价40%。
4.4.3.考核方式
包括口试、笔试、操作、答辩、写实习实训报告。